第一篇:2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摘要:国学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的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诵读国学经典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春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关键字:国学经典 意义 影响
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祖先留下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为深远,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作用及影响。
一、国学经典诵读能够陶冶孩子的品德和情操,在朗诵当中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培养自己的爱国热情。让孩子的性情得到开朗,培养他们的自信
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校秉承这一育人理念,经过持续实践,我校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在学校举办的庆元旦经典诵读比赛中,孩子们都主动的参与这次比赛,在家精心的准备,在比赛那天,孩子们的表演都非常的精彩。在老师的鼓励下,很多以前很胆小的孩子,积极参加的这次比赛,客服了自己的胆怯,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增加自己的知识面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我校四年级的笠翁对韵中,有很多的生字。同学们通过课前查字典,把自己不会的字全部查不来了。在笠翁对韵中有很多成语故事和典故,有的同学通过查资料,弄清了故事的来龙去脉,积累了很多小故事。
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很多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不用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随着记忆力的提高,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于是,在学生中读上三四遍甚至一两遍即可背诵者已非个别现象。不管在什么地方谈起孩子的经典诵读,他们都会显得无比地自豪与骄傲。因为孩子记忆的潜能被开发出来了,孩子读书有望了。
四、国学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说简单点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飞速提高。本学期,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课外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儿童版的文学名著更是成了同学们的至爱。课余,名著中的各种人物自然就成了同学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一部分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也渐渐参与到对名著的讨论中来,口头表达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我感到自己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来激活低效的语文教学的愿望实现了。特别是习作方面,以前一到作文课,同学们就害怕,现在,对写作文比较敢兴趣。当然,这里面水平是不一样的,但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活用于各种习作之中,用得恰当处,真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五、诵读国学经典,增加了学习兴趣 多诵读好听又好说的韵文,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系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如读《赠汪伦》时插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读《塞下曲》插入李广将军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诗》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间的故事;背《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孟母三迁的典故。背“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讲晋人孙敬悬梁苦读,战国苏秦用锥刺腿的勤学故事……这些典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导了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振效应。“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啊!”。学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仅理解了其中的内涵,还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六、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学校、家庭的和谐
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为贵” 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可以说,和谐是国学经典的主旋律。现代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和谐社会” 等,基本都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渊源。
七、国学经典诵读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武器
马来西亚著名经典学教授钟积成先生在他的讲座“做智慧父母,育优秀儿女”的报告中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他说: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是那一个民族?回答是犹太民族。他接着又说,本来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但现在却又为什么不是中华民族呢?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丢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经典。他认为对孩子进行经典教育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法宝。
综上所述,大力开展推广国学经典诵读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是社会和谐,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
第二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所谓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孟子》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下面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作用及影响。
一、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
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
四、国学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为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可以帮助孩子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经典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
五、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学校、家庭的和谐。
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为贵” 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可以说,和谐是国学经典的主旋律。现代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和谐社会” 等,基本都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渊源。
六、国学经典诵读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武器。
马来西亚著名经典学教授钟积成先生在他的讲座“做智慧父母,育优秀儿女”的报告中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他说: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是那一个民族?回答是犹太民族。他接着又说,本来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但现在却又为什么不是中华民族呢?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丢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经典。他认为对孩子进行经典教育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法宝。钟教授进一步指出,经典教育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文字经典:即教育孩子大量阅读、背诵古今中外经典诗文。另一方面是美育读经:即经常让孩子观看古今中外名画、名雕塑、建筑、艺术品,经常聆听世界古典音乐,歌剧等经典音乐。让孩子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最终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只有这样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才会有望。的确,历史上我们中华民族曾数次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国,靠的是什么?现在仔细想想,我们不难得出,靠的就是我们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文化。是她们教会我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由此看来,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国学经典的确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大力开展推广国学经典诵读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是社会和谐,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
第三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在全校师生中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高学生品德修养,教育和引导全校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素质,学校决定在全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现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在师生中形成以先贤为楷模,勤勉学习,奋发有为,立志成才的思想;形成“人人诵读国学经典”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诗词感受我国传统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勤学自强的优秀品质,与小学作文教学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让经典诗词更好地引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二、活动意义
1、引导学生诵读具有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经典诗文,吸取终生受益的知识精华,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优雅的气质,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2、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诵读中使低年级学生扩大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使高年级学生感受经典诗文的博大精深。学生养成天天诵读的习惯,逐步使学生能够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3、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诵读,全面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
三、活动内容
1、经典诗文诵读部分
(1)、小学一、二年级:熟读《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小学生背诵的70首优秀古诗中的前50首(一年级前30首;二年级前50首)。以及注音版的《三字经》、《百家姓》等。(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三字经》、《百家姓》)
要求:“不求甚解,但求熟读”,获得基本的文化熏陶,得到规范的语言训练,对祖国对家乡有基本的感性的认识和热爱。
(2)、小学三、四年级:诵读《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小学生背诵的70首优秀古诗。完整诵读注音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
要求:能够读准字音,会写会背并理解词义句义,学会适当应用。(3)、小学五、六年级:精读《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小学生背诵的70首优秀古诗。完整精读注释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等。
要求:在巩固中低段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基础上,通晓其义,能够讲解和适当讨论,并组织背诵、书写和积累。
2、艺术表演部分
在学校深入推广绘画、书法等国粹创作活动。开展“经典诵读表演比赛”活动,培养师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思想感情。
四、活动实施
1、组织领导
组
长:权金文 副组长:任得祎 组
员:各班班主任
2、具体实施过程
(一)宣传动员阶段(2014年4月上旬、中旬)
1、开展师生培训,通过培训会议、升旗仪式、校园广播、展板、条幅宣传等向全体师生全面系统的讲解学习国学精粹的重要性,转变师生的观念,达到思想认识的统一。
2、通过致家长一封信,使全体家长了解国学精粹,并全力配合学生开展好此项工作。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4年4月——2015年7月)
1、实施途径
(1)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同时将国学精粹与语文、综合实践等学科相结合,注重学科整合和渗透。各班要制订诵读计划,在黑板上开辟一小块专栏,安排专人将每周(每天)的诵读内容写在专栏上,语文教师负责检查落实。每天利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坚持学习、每天诵读国学经典三十分钟。每周星期五综合教育课,由班主任授课,对于一些典故和字的读音,教师要做适当指导。“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 3
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
(2)主题活动。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创造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利用儿童节、经典诵读比赛、国学精粹书法赛、国学精粹故事会、国学精粹征文、手抄报等活动,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展示的机会,为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
(3)实践活动。开展社会服务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方式,带动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国学精粹经典诵读活动,开设“家庭经典时刻”,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亲子诵读”,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
2、活动展示
(1)大型集体诵读:以年级为单位整体展示,并辅以队形变换、伴奏、伴舞等艺术表现形式。
(2)小型集体诵读展演:以班级为单位整体展示,并辅以队形变换、伴奏、伴舞等艺术表现形式。
(3)小型诵读展演:以情景剧表演、经典朗诵会、亲子诵读活动、朗诵擂台赛等形式,展示教师、家长、学生在参与诵读经典上获得的喜悦与成绩。
(4)手抄报展示:要求全校各班以《学习国学精粹的感受》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展示读书心得,彰显人文教育。
(5)传统体育项目、绘画、书法等国粹活动展示。
(三)归纳总结阶段(2015年8月——2016年8月)认真系统地总结国学精粹教育工作经验,取之精华,去其糟粕,对后续工作进行及时的调整,真正的把国学精粹教育工作做实、做透、做深、做好,使国学精粹教育在我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安阳乡五一中心小学
二〇一四年四月十四日
附:
(一)、小学1~6年级学生应背诵的优秀古诗(70篇)目录 1.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2.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3.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4.风(解落三秋叶)5.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6.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7.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8.春晓(春眠不觉晓)9.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10.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11.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12.鹿柴(空山不见人)13.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15.静夜思(床前明月光)16.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17.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18.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20.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 峤贺知章王之涣王之涣孟浩然王 翰王昌龄王昌龄王 维王 维 王 维 李 白李 白李 白李 白李 白 李 白6
21.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 白 22.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 适 23.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 甫 24.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 甫 25.绝句(迟日江山丽)26.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27.游子吟(慈母手中线)28.江雪(千山鸟飞绝)29.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30.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31.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32.塞下曲(月黑雁飞高)33.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34.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35.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36.池上(小娃撑小艇)37.忆江南(江南好)38.悯农(锄禾日当午)39.悯农(春种一粒粟)40.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4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杜 甫 杜 甫 孟 郊 柳宗元 贾 岛 张 继 张志和 卢 纶 刘禹锡 刘禹锡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 李 绅 李 绅 杜 牧 杜 牧
42.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 牧 43.乐游原(向晚意不适)李商隐 44.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 隐 45.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胡令能 46.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47.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48.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49.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5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51.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52.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53.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54.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55.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5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57.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58.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59.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6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61.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62.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范仲淹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 苏 轼 苏 轼 苏 轼 苏 轼 李清照 陆 游 陆 游 范成大 范成大 杨万里 杨万里 朱 熹 林 升
63.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64.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 卷 65.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高 鼎 66.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 冕 67.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68、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69.所见(牧童骑黄牛)70.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要阅读属于自己年龄的网页。于 谦 郑 燮 袁 枚 龚自珍 9
(二)五一中心小学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二〇一四年四月十四日
第四篇:小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小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一.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品质。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品质,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班的孩子大多来自农村,又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孩子的各种习惯都很差,我觉得《弟子规》是一本很好的育人教材。它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做到“首孝悌、次谨性、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才学文。”这些基本人做人处事的道理,同时说明学知识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我利用课余时间让我班的学生诵读,并按其中的道理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比如,我班有个杨超文的孩子,年龄不大,特别聪明,就是不爱护书本,一本新书在手里几天就变得又脏又乱,究其原因是他经常、乱拿乱放,于是我让他背“列典籍、有定位,读看毕、还原处。”不光要能背,还要能讲出这句话告诉他的意思,从此他就“照章”行事,每当有学生出现乱丢乱扔现象时,我就让全班孩子将上面那一句背给他们听,这方面的坏习惯就渐渐改掉了。当我们的孩子坐姿站姿不正确时,我就让他们背诵“步从容、立端正......,”;当我们的孩子过分讲究吃穿时,我会让他们时时以“以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提醒自己。经过两年的诵读实践,我发现,我班的孩子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与同年级孩子确实有不同之处,得到学校一些老师的认可,还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和赞同。不同的读物里面有不同的知识,能懂得许多课本上或 家长 老师讲到的之外的道理。
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增加识字量。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起蒙》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我班的孩子一年级下学期通过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一学期下来即认识近三千个汉字,在我班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一两万汉字,如果仅和学课本相比,相当于超过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自然为孩子阅读其他书籍时扫清了许多字词障碍。
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我班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在上学期,孩子们用了一半的时间学习课本,一半的时间在诵读经典,一学期下来,每个孩子都记诵了接近一百首古诗词,还背下了《笠翁对韵》,因为孩子们背得多了,逐渐从中找到了乐趣,也找到了记
诵的一些好的方法。因为记忆速度的提高,对孩子们学习语文课本带来了许多方便,比如以前教学一首古诗,有时二十来个字的诗花一节课居然还有一半孩子背不下来。现在就不一样,每天早上花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孩子们就能记下三首古诗或一百多字左右的古诗文。比如在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我校语文组的 全体 老师和我们孩子比赛,老师们花了整整一个小时才勉强记下来,但我们孩子只花了四十分钟左右就能完成,而且完成的那么轻松。因为有了一定的记忆方法和速度,孩子们在诵读现代文的时候就得心应手了,孩子们刚刚进入三年级,那天新书一发下来,我随便说说:“看谁能在十分钟之内把课本上的第一课背下来?”那就说明他暑假的背诵任务一定是完成了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放声朗读起来,即使是新的内容,都不需要我范读,他们知道该怎么停顿,该用什么样的语速语调去读,十分钟后,全班五十多个孩子,仅有十个孩子没能完成,而且不能背的内容也就那么一两小段。这充分说明,多诵读国学经典,一定会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四.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我班过近两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为提高孩子文化知识素养,我觉得国学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说简单点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飞速提高。以前我们在教学一首古诗时,通过读、想、画等许多方法,都难以让学生学懂,现在一接触到古诗词,孩子们只需在反复诵读、吟诵中的过程中,就大体能把握诗的大意,能区分诗的题材,还能轻松的找出韵脚字、划出诗词的格律等,有时还能了仿着写一些小诗。比如说在学了《静夜思》一诗后,孩子们三三两两在一起作了首打油诗:“床前明月光,小弟喝鸡汤。喝了一大碗,尿了一裤裆。”,孩子们写完后交给我一看,当时有些生气,我觉得他们的语言有些不文明,但作诗的孩子却理直气壮地说:“我这首打油诗虽然读起来不很文雅,但它不但押韵,而且还是讲究格律的。”细想也是,只要孩子们敢说敢写,只要我们给他们正确地引导,他们的佳作总有一天会出来的。陈琴 老师的学生,惠州纯如堂的孩子不正是这样一步一步培养出来的吗?在习作方面也是有帮助了,上学期县里的期末考试卷中,最后一道题要求孩子根据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写一段话。由于我们的孩子有古诗词积淀的基础,他们根据平时课外读物中了解的格式和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景象,轻松地完成了一段话,结果令同年级的老师感到惊奇,因为我们班学语文的时间比她们班少得多。还有,我班的孩子学习了《笠翁对韵》以后,他们明白了对联的特点,掌握了贴对联的方法,随便一幅对联,他们一眼就能分出上联和下联。我想孩子们这些能力的获得,应该归功于孩子们长期诵读经典的结果吧。
第五篇:国学诵读
南岗中学“国学大讲堂”
《诵读国学经典》
负责人:肇校长
主讲人:周莹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2、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3、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意义:
第一,在一个崇尚物利、冷落读书的时代,倡导国学经典诵读,这是一种高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显示出高远的文化眼光和对国家文化教育的责任心,所以,我说这是一种值得我们深表敬意的高贵!
第二,在一个文化碰撞、五色杂陈的文化格局中,倡导国学经典诵读,这是一种坚守。倡导并实践国学经典诵读实在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坚守,而这种坚守正是缘于对煌煌五千年文化的敬仰与挚爱!
第三,在一个远离阅读、训练泛滥的教学生态下,倡导国学经典诵读,是对语文教学之道的弘扬。在语文教学生态之下倡导国学诵读,让学生在与经典文本的亲密接触之中,在朗朗书声之中,在自我的理解感悟之中,去陶养感悟语言的灵性与润泽自我的人格。这就是对语文教学之道的回归与弘扬,对教学观念的改变有着巨大的意义。
第四,中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中特别关键的时期,在高中学生中进行国学诵读的实验,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心灵雕塑的负责!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在这时让他们读读经典,让学生在名篇佳句、锦绣华章的书香中熏陶浸染,既感受汉字内涵之深厚,又领悟人生哲理之睿智,就不单单是对语文教学的贡献了,用雅言传承文明,以经典浸润人生,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心灵的雕塑的尽职尽责!愿和大家一起去努力做好,传承经典,润物无声。
国学经典诵读
第一讲:孝
曾经,美国杂志记者劳特斯问李嘉诚先生:你能成为华人首富,是因为什么。勤劳?是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更会沟通?李嘉诚就用两个字回答:气概。
气概是什么?气概是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高度。如果一个孩子长大能有一番作为,培养他的精神气概是最根本的。
劳特斯再问李嘉诚:你这种气概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李嘉诚先生感叹:儿童时期学的《三字经》、《千家诗》、《诗经》、《老子》、《庄子》等,这些知识弥足珍贵,它令我终身受益!虽然李嘉诚只有初中毕业,但不影响他成为大企业家、大慈善家,所以一个人的成就,关乎他小时候精神喂养的是什么!
国学是什么?就像你问中国人,中华民族是什么民族一样,看似很好回答,其实又不那么好回答。国学,不是某一种学问,不是某一个学者,不是单一一种观念。说起国学,就像说起中国人的性格一样,既包罗万象,又一言难尽。国学好不好?好!可是中国人的‘国学’,让中国人败给了洋人,而且败额一塌糊涂。你说国学无用?这些信仰‘国学’的中国人,几千年来,内心是如此的坚贞。土地没有了,国家破落了,身体流血了,生命逝去了,却始终保留着一个不屈的灵魂。
国人如水,水无形而质不变。任山川之起伏,地势之高低,时而为滚滚江河,时而作涓涓溪流。藏百米地下,则为甘泉;积千里旷野,则成湖泊。有利器可断金刚,而无利器可断流水。
国学如盆,水形易散,有盆盛之,人心易散,国学凝之。于是,千年来的国人,身易碎,而魂不灭,形易散,而神仍在,此之大功劳者,舍国学其谁?!
《朱子治家格言》中讲: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国学经典能提升人的境界,放大人的格局,提升智慧,只有这样才是人格饱满,人性光明,德才兼备的中国少年。
一、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智慧小结】也许,每一位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你们忘了,忘了真主的定然,忘了索命天仙的召唤,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父母走了,带走对我们的挂念和他们的口唤,留给我们的是永久长远的懊悔,和难以了结的孝愿。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二、芦衣顺母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智慧小结】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三、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智慧小结】“奉养者,不必珍馐也。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赶快为你们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礼拜后的一个好都尔,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道家常小菜;也许是听他摆以前的事。做个耐心的听众;也许是任他们唠叨,撒气。及时行孝,就是要勉励自己勤奋和上进。恰恰是这个好的愿望让我们误以为:要行孝,就是要出人头地,就是要功成名就,就是要衣锦还乡,就是要风光无限。殊不知,在父母那里,当总统的儿子和种土豆的儿子是一样的,而在“孝”的天平上,豪宅与瓦房,美味与粗粮,华衣与旧袄,都是等值的。只要我们健康、平安、努力、进步,父母就会无限的宽慰。如果我们还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作为,有所贡献,那他们就更加知足了
四、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智慧小结】有些东西一旦错过,将永远没法弥补,尽孝就是。毕淑敏曾说,‚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曾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时间是不等人的,如果等到你自以为拥有了可以孝顺能力的时候,可能已经为时已晚,父母可能吃不动了也穿不了,有的父母也许会远离尘世。
五、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智慧小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什么让杨香敢于直面猛虎?那是爱的力量;是什么,让一个父亲的生命离开死神的怀抱?那是爱的力量。想一想,每天早晨,对妈妈说一句祝福的话,这一天,你们都会沐浴在美好的心情里;想一想,每天晚上,为爸爸捧上一杯热茶,你们心里都会感到暖洋洋的。这些都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都体现出了爱的力量,孝的力量。
六、小结
古人曰:“百善孝为先”,真可谓振聋发聩。自古忠良出孝子,因为有孝家庭和谐,民族兴盛,国家有望,真乃善莫大焉。孝是一种理论,耀古烁今;孝是一种文化,源远流长;孝是一种责任,不容推托。
孝属于道德的范畴,尽孝凭良心,行孝视能力。因此,尽孝的底线和具体标准会因人而异。但是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大家都公认的底线和标准。我提出的底线是:与父母同甘共苦。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家庭经济状况千差万别,但是做子女不管任何时候都不应冷落曾经生养自己的父母,境况好时应如此,境况不好时也应如此。至于行孝的标准则是:尽心尽力,问心无愧。一家一本难念的经,每个父母在养育自己的孩子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甜酸苦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怎么报答都不为过,最基本也应做到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心底坦荡的面对父母,面对亲人,面对社会。国学经典诵读
第二讲:志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凡欲成大事者,必须自强,其德必须淳厚,以此为本,方可成一代英杰。人生路,处处风雨阻,莫畏难,事事天地成。宿命不该成为堕入平庸的挡箭牌,奋斗才是一切美好人生的原动力。但愿我们都能有朝一日,鲜衣怒马,春风得意,让宿命也为这些来之不易的荣耀喜极而泣。
一、志存高远
从前有一个少年,家里十分贫困,靠砍柴养活自己,晚上就照着月光读书。附近村庄有一位富人,穿锦绣衣裳,吃肉食,经常向众人炫耀。一天富人出去打猎,左右随从拿着弓箭,鹰和猎犬跟随在后面,途中与少年相遇。富人当着众人侮辱他说:“像你这样贫困,还不如我的鹰和猎犬呢。”少年不回答他。富人又说:“你跟随在我后面,和我的鹰、猎犬一同追捕狐狸和兔子,谁先追到,我就赏他!”少年改变了脸色,说:“我家里虽然只有四面墙壁,然而追求远大的理想,不是你们这些鼠辈可以比的!”左右随从想要打他,少年瞪大眼睛怒斥他们:“你们这些人也是别人的鹰和猎犬!”少年头也不回就离开了。
【智慧小结】高远的志向,使人充满热情,纵然崎岖阻抑却奇趣横生。高远的志向,不被困难,挫折所吓到。他真正是咬定青山不放松。雨果说过:让自己的内心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诺贝尔不就是在炸药的烟火中鲜血淋漓地高呼“我成功了”了吗?
青少年更要立高远的志向。要“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高远的志向,就像那茫茫海雾中导航的灯塔。就像那悬崖峭壁上挂着的奖杯。志存高远的人们扬起风帆,披荆斩棘,奋力前行吧!
二、卧薪尝胆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临睡前,用舌头舔舔鹿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自己过往苦日子,要发奋图强,报仇复国。原来吴王夫差发兵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捉来吴国当了马夫,日夜侍候马匹。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实在是非常难堪的。但是勾践暗下决心,一定要恢复自己的国家,所以他没有露出丝毫的抗拒神态,老老实实养马。勾践还装出对夫差忠心耿耿的样子。用心替他驾驭马车,态度谦卑。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就放他回国。勾践回国后,决心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就“卧薪尝胆”,还常自问:“你忘了在吴国的耻辱吗?”
【智慧小结】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志向与毅力,二者缺一不可。要做到对未来、未知的掌握,除了必要的知识面跟眼光,还必须有坚韧不拔之志。志向像黑暗隧道、管道尽头的光明,如果这个光明熄灭了,人在黑暗里就坐恐惧死亡。人之所以往前走,是因为有光明,加上毅力,你在黑暗中才能不断地往前走。若今日之苦难为明日之荣光,便要乐于、积极且主动接受。
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传说远古时候,在遥远的北海有一条特别大的鱼,它的名字叫做鲲(kun)。鲲身宽几千里,至于身长有多少,那就没人知道了。后来,鲲变成了一只大鸟,名字叫做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遮天蔽日。有一次,大鹏鸟向南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击水而行,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要过半年才能飞到南海休息。当它在高空飞行的时候,背靠青天,云层却在它的下边。生活在洼地里的小燕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飞过树梢也就算最高了。大鹏鸟为什么要飞向九万里以外的远方呢?” 是的,鸟儿只求在草地上找到虫儿,只求在屋檐下的巢不受风雨袭击,怎么会有在高空逍遥游弋,俯瞰大地,志在四方的境界? 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有一天,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意而愤慨叹息了很久,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谁富贵了,可不要忘记老朋友啊。”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智慧小结】心存远大目标,并努力到达心中那片田地,这是一种气度,一种毅力,一种志向。花谢了,但志永在!只有心怀鸿鹄之志,才会去努力探寻新生活,活出最美丽的人生。心怀鸿鹄之志,是不屈服命运的起源。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有三种之志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第一志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第二志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此第三志也。第一志说的是以民为忧,第二志说的是自信,第三志说的是必胜的信念,“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正是这三种志向的精华。
试问:你成为“鸿鹄”了吗?
四、破釜沉舟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巨鹿之战,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智慧小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西椘霸王项羽,正是借着破釜沉舟的勇气,鼓舞军心,才得以攻下百二秦关。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可吞吴。越王勾践痛定思痛,韬光养晦,卧薪尝胆来提醒自己昔日的亡国之痛。最终,他以三千越兵吞并吴国,报亡国之仇雪见陵之耻。项羽和勾践,所凭借的不过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逼入绝境后无路可走,只能奋力一搏的精神意志。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来应对风暴的斡旋。是否能在风雨中站立不倒,是否能在困难前镇定自若,都源于你内心精神的力量,与其他无关。
五、闻鸡起舞
东晋时,祖狄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青年时代就胸怀为国立功的大志。他有个好朋友刘琨,也是一位抱负不凡的人。他们两个同做“司州主簿”(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掌管文书簿籍的官吏)时,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国家危局看法相同,共同怀着光复河山的报国之志,经常谈论国家大事到深夜。有一天半夜,忽然听得鸡啼。祖狄使用脚踢刘琨说:“你听听,这鸡啼的声音是多么激越昂扬,它是在叫人奋发图强啊!”于是,俩人便披衣起床抽出宝剑,在鸡啼声中舞起剑来。后来,祖狄果然领兵北伐,为晋朝收复了许多失地。
【智慧小结】自古英雄出少年,宜立志,乘风万里破巨浪,长剑一把闯天涯。闻鸡起舞立长志,读书卷卷知天下。少年狂,黄金台上谈四方。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功夫不负有心人,文韬武略各显神通。当你把自己的追求、渴望放到人生的最高点,你会发现,没有什么能阻挡你的步伐!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难倒你。一颗子弹,不会射过自己的最远距离;一杯水,不会大于杯子的容积;一个人的成就,同样也是无法高过自己的理想!古书《训欲遗规》里面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何所底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六、小结
立志高远而始于足下,也许这样的词语非常的讽刺或者不协调。无非是一个在天空中,而另一个在大地上吧。然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何尝不是告诉我们这个脚踏实地努力践行的重要呢?
俗话也有:“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空有拼命的努力向前而没有一个努力的方向,也不过是徒劳无功。墨子也说过:“志不强者智不达。”年轻的生命注定不甘于孤独地蜇伏,真正的人生不会因眼前的安乐而满足。风华正茂让我们用立志高远去抵抗那狭隘的慵慵碌碌,始于足下的拼搏让我们脱尽那书生意气中的粗俗。现在的我们应该用高远的志向去作为飞向无限未来的翅膀,相信我们只要立足于不断进取不断突破,必然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一天!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空有高远之志或者空有不断进取的态度都不可能让一个人真正的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只要两者结合结合起来,便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必定将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以致应到你走向成功的彼岸。
待到一个人真正洗净浮华时暮然回首,或许才会发现身后的风风雨雨不过是人生路上的弹指一笑。而始终陪伴在身边的,也不过是沿途那或坎坷或平坦的崎岖小路,也不过是一串或深或浅的脚印,也不过是或优美或雄壮的风景。而抬头看去的风轻云淡,那种蓝天白云,不正是我们苦苦追寻而不可得的高远之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