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与改革开放征文
我与改革开放
我,一个80后,晚于改革开放两年出生。从出生到至今我与改革开放一起走过了37年多。作为一名年轻人,也许对改革开放没有老一辈那么刻骨铭心,但我是幸运的,有幸生活在这样的年代,能赶上这历史性的机遇成为改革开放这四十年伟大历史进程的见证者。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无可争辩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2000年10月31日凌晨,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于当年12月11日生效。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2007年12月22日,中国首列国产化时速30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列车竣工下线。2017年6月2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首发。到2017年底,中国铁路里程达到12.7万公里,高铁里程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2008年8月,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2018年2月25日,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随着2022年冬奥会举办城市北京正式接过奥运会会旗,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周期”。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5月1日至10月31日举行。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2012年9月25日上午10时许于辽宁大连正式交接入列。2012年6月24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最新记录,首次突破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7020米。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声以舒缓的方式被一个小女孩唱出的时候,我的心被感动了,我的眼睛湿润了,看着祖国由积弱到强盛喜极而泣,我知道我在灵魂深处热爱着我的祖国。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遥远而神秘的太空被中国人挥动时,我的心是自豪的,我为我们祖国的日益强大感到骄傲。
观世间万物,唯进步值得信仰。回忆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成就。展望未来,我只想说:“改革开放,我有幸与你共同成长,并且还将一如既往追随着你,继续走下去”。
第二篇:“我与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自行车[推荐]
“我与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自行车
为广泛宣传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伟大成就,真实反映和生动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临西县人民精神风貌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临西县开展了“我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动,现将优秀作品予以刊发。
和许多同辈人一样,自行车陪伴了我大半生。提起自行车有说不完的话题,也有割不断的情怀。
我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开始上小学。学校在村西的一座破庙里,几张木板,十几条破板凳,二十多个小土孩。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上下学蹦蹦跳跳,无忧无虑。高小是在邻村,虽然离家有四五里路,但那时正值“文革”,除了开批斗会,到生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少坐在教室里上课,去不去管的不严,因此也没有留下多少印象。
转眼两年过去,初中改在公社所在地的中心学校。校区辖十一二个村,要数我们村子最远,习惯上说五六里,几番挖渠改道,实际上要远得多。那时候落实毛主席最高指示,学制要缩短,每天只上两晌课。初二后半期,教学日渐正规,每逢一、三、五上三晌,来回要跑几十里路。这还不算,最难熬的是寒冬腊月,身穿打着补丁的破棉袄,踏着半尺厚的积雪,迎着凛冽的北风,冻得瑟瑟发抖。举目远望,茫茫原野,孤雁哀鸣,怅然若失,不免暗想,有一辆自行车该多好啊。
一晃又是两年。因我学习优秀,一九七一年学校和村支部推荐我上高中。高中所在地距我家有二十多里的路程,每逢周末回家一次。那时十五六岁,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来回一趟并未感到多么疲惫,但最愁的是每隔一两周要背上二三十斤的口粮。俗话说一里挑筐如毛,十里挑筐如山。那时吃的是地瓜面、红高粱,每次走到学校都是满头大汗,精疲力尽。奶奶看着我可怜,一次趁父母不在家,让我骑着家里的一辆破自行车去了学校。当时父亲是生产队长,又是支部委员,需要骑车开会办事,回来后狠狠地骂了我一顿。骂归骂我还是偷着用,为此母亲干脆上了一把大锁。孤独长叹,欲哭无泪,但我暗咬牙关,无论多么艰苦也要完成学业。因为我是中农出身,不能当兵,读书是我改变人生的唯一希望。心有所思,夜有所想,一次我做梦有了一辆崭新的“飞鸽”,我骑着它游北京逛上海,高兴得连喊带叫,把熟睡的同学都惊醒了。
十年“文革”结束,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恢复高考,我有幸继续深造。然而大学毕业,我也成了大龄青年。谈婚论嫁,爱人在山东工作,我在河北上班,虽是一河之隔却相距四十多里,情深似海而聚少离多。爱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狠心拿出她80元的积蓄,我们又借了40块钱,托过去的一位老领导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担心掉漆生锈,我总是擦了又擦,还在车梁上缠了一层厚厚的塑料胶布,遇到水洼泥地,都是小心翼翼地搬着过去。因为除了一张铁床,两床被子,这辆自行车是我们这个小家最值钱的家当。笔生百感,我曾为妻赋诗一首,“此辈难忘初爱时,余生甘苦寸心知。归程日日催行早,别离依依踯躅迟。房租不多岂敢少,礼情虽薄莫能辞。先锋桥望行行泪,一把辛酸万卷诗”。眨眼又是七八年,因为努力,我的工作有了起色,不仅解决了两地分居,还生了一个宝贝儿子。那时春潮涌动,我所在的小县城掀起一股“收藏”热,一些大领导或有头脸的人时兴骑‘洋’车。这些车子都是五十年代初从外国进口的,东德的“钻石”,波兰的“米发”,还有日本的“僧帽”等等。据说东南西北,全国各地的这种洋车都云集到了我们这里。当时,虽然我俩的工资不高,但是省吃俭用,生活也说得过去。爱人生长在城市,家境比我优越,因而喜欢跟风,每每看到有人骑着这种洋车走过,总是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便鼓动我卖掉“永久”,再添几百元也换一辆。恭敬不如从命,买不起大“钻石”,我便买了一辆小“钻石”。每逢周末,我便驮上儿子,挽着妻子,骑上锃光瓦亮的自行车去踏青赏景,采花摘果,芒鞋轻胜,春风马蹄,好不惬意!随着改革的大潮,长期代步的自行车换成了日本80摩托,日本摩托又换成了轿车,我这辆心爱的“钻石”也成了永远的藏品,至今仍放在楼下的储藏间里。
岁月似水,逝者如斯。春尽秋来,霎时我也到了二线年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几十年操劳奔波,耗尽了心血,也透支了身体,落下了一身的毛病,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甲亢、严重失眠。退下来,没了工作压力,少了迎来送往,有了闲暇时光,多了锻炼机会,健康成了我的第一要务。为此我坚持天天走路,今八千明一万,不断加码。半年下来,先是脚心痛,后来膝盖也痛。到医院拍片,请大夫诊断,打了几次封闭才略见好转。医生建议我改变运动方式,为此又花2000多元钱买了一辆“美利达”旅行自行车。这种车搬携轻便,高低适宜,无级变速,快慢随意,我骑上它一走就是十里二十里。几年下来,吃的多了,睡得香了,血脂低了,溃疡好了,身体比以前强壮了许多。每天清晨,我和一群退休老友迎着初升的太阳,沐浴着和煦的春风,飞驰在宽广的康庄大道,心中有着道不尽的喜悦,抒不尽的豪情。往事回首,感慨无限。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这身边的出行变化;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这美满的生活;没有改革开放,更没有我们这幸福的晚年!
第三篇: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教师征文)
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
改革开放的成就——“梅花扑鼻香”
四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扑鼻香!四十载峥嵘岁月,千千万万创业者筚路蓝缕艰难开拓;四十载奋斗征程,中华民族意气风发,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40年前的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邓小平同志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自此,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就像煦暖的阳光一次又一次地驱走了祖国大江南北的黑夜,让人们从烦恼中不断地走出,收获到一串又一串的惊喜。
我就生长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作为一名在七八年出生的公民,我有理由经历中国从振兴到腾飞的过程。岁月的年轮在我的生命历程里划去了八千多多个日日夜夜。对于这些逝去的时光,没有遗憾,没有后悔,便是我最大的财富。四十年,经历了新中国不断崛起的过程。是荣耀更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自尊。
40年来,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循序打开,全方位推进。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使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积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公有制经济格局,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利用外资成效显著;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改革是中国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等等,构成了我们的改革精神、时代精神,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于我们的营养,创造性地推动中国的发展。40年来,我们在世界这个汪洋大海中,沿着中国航线,驾驶着我们这艘不断成长的“中国号”巨舰,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富裕了的中国,不仅自身“梅花香扑鼻”,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还“香飘万里”,正在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平衡发展贡献力量。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目前已经与“一带一路”沿线的24 2
个国家共同推进建设了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上缴东道国税费22.1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20.9万个就业岗位。
40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总之,这40年里人们不论是从衣食住行上还是从思想精神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这一系列的变化,才使我们更加富裕。但我们最应该感谢的还是——党!感谢伟大的党做出的伟大决策!
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因为我见证了40年风雨沧桑,凤凰涅磐,巨龙腾飞的过程;我,为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而自豪,因为是我的国家给我了一个稳定的工作,使我生活上可以衣食无忧,快乐的生活。在今后的日子,我,作为一名伴随改革开放成长的人民教师,要做一名具有无上的仁爱、无量的智慧、无限的胸怀和无穷的能量、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好老师;在以后的教育道路上,我将继续奋力前行、不断修炼充实自己,让自己的仁爱、智慧、胸怀、能量得到更大的提升,让自己逐渐靠近心中的志向。
改革开放四十年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如同一部跨时空梦幻电影,恰似在昨日,却是在今天。四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制度不断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回忆四十年来的成就,3
走过的历程,不得不感谢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使我能够稳步发展,让我们共同展望祖国明天的更加美好。
第四篇:”我与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
精品字里行间精品文档
乘改革春风扬帆远航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拂神州大地时,我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小时候学费是一块八角钱,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那时全家都舍不得吃的鸡蛋,才两分钱一个。穿的是打满补丁的粗衣,吃的是黄面窝窝,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土坷垃里刨食,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经济还是相当困难。那时点的是煤油灯,走的是泥巴路,能看到一辆汽车都让儿时的我兴奋不已。一到下雨天,我们要当心屋里会漏水。整个村子没有几台电视,大家为了能看到心仪的港台连续剧,一到晚上就早早地搬着凳子去占位置。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暖暖的幸福就像寒冬季节诱人的阳光一样蔓延开来。在政策的引导下,在农村科技的扶持下,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合作医疗、教育富民、公粮、余粮等种种粮食征收的取消,农民越来越富足了。农民兄弟接二连三的从农田里脱离出来,有的外出务工,有的跑起了运输,有的到城里拉起了建筑队,有的开店经商搞副业,经济收入都有了质的飞跃。电话机、洗衣机、冰箱、热水器、微波炉等家电也陆陆续续到了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家的房子也已经翻建两次,有了明亮的玻璃窗、有了漂亮的瓷地砖、有了宽敞的客厅、有了舒适的卧室……。而最值得一提的,我始终认为该是传统农村茅坑向卫生间的转变,让我告别了雨天不敢上厕所的痛苦,也告别了捂着鼻子心惊胆战上厕所的历史。
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成功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我是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在改革的洪流中,我逐步成长,在开放的春风里,我看到了幸福的变化,在我懂事的二十多年里,家乡的草房改建瓦房,瓦房改建成楼房,楼房又在规划改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住房;一条条新修的水泥路实现了“村村通”;没有了农业税,他们更加珍爱他们的旱地水田,精心打理他们的房前屋后。他们日日劳作,辛勤耕耘,他们连年丰收、喜气洋洋,家家户户有了彩电,有的村民还有了自己的汽车,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在农村最伟大的社会实践。
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段子,讲的是现在年轻人的困惑,段子说的是: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当我们还没成功是必须的
精品字里行间精品文档
能力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当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找工作是难的;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很难买得起的。尽管这里有许多调侃的意味,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改革的终极目的就是修正错误,求得更大的发展。我们作为改革开放受益最大的群体,我们更有责任、有义务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尽自己的全力为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贡献力量,让我们乘着改革的风帆奋力前行。
成功是必须的
第五篇:改革开放征文
80后眼中的改革开放三十年
地铁由南到北,细微颠颤,待地铁冲出地面,恍若隔世。北郊、北仓还是北辰?或许叫北城更合适些吧。
在外求学的我,每次回家都能感受这片土地的变化,高大了,整洁了,宽阔了,舒适了,繁华了,娇媚了,北辰正在用一种超越的姿态不断完善着,不断生衍着。我每到一处,便不禁会被一些东西感动着,不禁为一些变化欣喜着,也不禁为北辰骄傲着。思想感情的潮水使我想把一切的东西,都告诉给我的朋友们。
翻阅历史,了解那段未曾经历的举步维艰。也看到这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繁华喧闹的现代小镇原先不过是满满的高粱,绿绿的稻田,辛勤劳作的农民,皮肤黝黑的少年。地铁到站,脚下的这片土地被人们自豪地称作“新家园”。
30年的积淀,让北辰富起来,美起来,亮起来,公路修起来,地铁开进来;让人们舞起来,乐起来。回首改革开放的历程,点点滴滴都能体现。
旧村旧城改造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从破瓦房到大高楼
如果说旧城是城市记忆保存最完整的地区,那么旧城改造便是城市生命的延续,梦想的放飞,灵魂的深远。
近几年北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委、区政府从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出发,首先在环内启动了旧村改造工程。本着“以建促拆、先建后拆”的思路,“以人为本”的理念,规划建设了多处还迁住宅楼。拆迁后的群众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在新建的一处还迁住宅小区里,我见到一群在小区花园里乘凉聊天的老人,当问到这片整洁明亮的楼房时,老人们满意地说,“好!好!好!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住进高楼,当上城里人了!”像这样的小区,在今天的北辰,不胜枚举。
自2005年至今,四年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惠民工程正在有条不紊的快速推进。昔日陈旧、破败的旧楼区经历着旧貌换新颜的历史性嬗变。通过旧村改造,改变了基础设施、生活配套设施落后和房屋密集、治安隐患多、环境脏乱差的状况。村民实现了安居乐业,城市化水平明显提升,成为奉献给当地群众的一份殷实厚礼。
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从无到有,再到遍地开花
1991年到1997年全区共开发商品房13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98万平方米、公共服务设施34万平方米,现代城镇初具规模。经过积极争取,市政府批准将北辰区北运河两岸列入海河综合开发的一部分,极大地吸引了开发商前来投资。近几年,运河两岸的双街新家园、万源新城水郡、奥林匹克花园、都旺新城、大通绿岛等居住区拔地而起,配套完善的住宅小区着实让区内区外的买房人挑花了眼。
越来越多的市里人择居北辰,他们就是看中了北辰便捷的交通,优越的区位优势,广阔的发展前景,按照现在时髦的说法,北辰的房子,个个是高性价比。
在这期间北辰区更加强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及拆迁户的住房困难。加快商品房供应结构调整,提高普通商品住宅所占比重,限制开发别墅,高档公寓,私人会所等项目,使房地产市场面
向普通消费者,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昔日抱有疑虑的拆迁户们,现如今住在宽敞明亮的商品房里,终于舒展了眉头。
建房为广大人民群众着想,老百姓没了后顾之忧,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乡村公路发生历史巨变:颠簸小路变致富通途
“要想富,先修路”,展望30年农村道路硬化从1978年—2008年是一个从无到有,由满足生活到促进生产,从村主干路硬化到里巷胡同硬化的巨大转变、巨大进步。
改革开放初期,北辰区128个村,除所在地工厂所建的3条沥青路外,其余都是土路。赶上刮风下雨的天气,满村的灰土和泥泞,村民出行极不方便,特别是上学的孩子,走到学校时满身是泥,不知已经摔过多少跤了。
城里人每天上学走柏油路,上班走柏油路,逛街走柏油路,觉得稀松平常,却不知一条乡村公路可以给村民带来多大的便利,多少的幸福。1984年市政府拿出巨资建设乡村公路,历时5年,全区128个村,每个村与国干道连接都有一条沥青路,实现了“一村一路”,让那些村民们在晴天走得开心,夜里走得安心,雨天走得放心。
随着改革开放热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村一路已不能满足农村的需要,而是迅速向一村多路和里巷硬化发展。到1999年时乡村公路累计已达到480㎞;胡同里巷的硬化率估计在70%左右,也就是说有70%的村民出行在硬化路上了。原先走马车、驴车的乡村公路现在开进了大汽车,出行的路又是致富的路,农民怎能不咧嘴嘿嘿乐!
2000年开始,农村迎来了乡村公路大发展时期,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和
养管力度,由此前的重建轻养到现在的建养并重,市、区财政从每年的几十万工程补贴款到现在的几百万补贴款,大大的提高了乡村公路的路网密度和通行能力。对于日益完善的乡村环境,村民一百个满意,他们还把农村新貌编成了顺口溜:“住宅装修像宾馆,家家都有大彩电;农民也有私家车,出门轮子跟着转;城镇相连一条线,建设小康我当先!”
打造宜居小城,城区绿化、公园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绿化覆盖率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1995年,北辰区绿地面积只有15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不足10%。新建成苍峰园、杨连弟公园、集贤公园,虽然只有3座,可农民仍旧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公园而高兴。
到2000年,经过五年努力,北辰区绿地面积增长了2/3,但对于建设现代化小城镇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深知,只有环境好了,项目才能进来;只有经济和环境相协调,才能带动整个区地的跨越发展。“美容”工程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截止到2008年,北辰区共有绿地面积104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44%。
近几年来,北辰区又兴起建设村级公园和健身场地热潮,突出打造花园式小镇,共计建成村级公园70座,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北辰区大张庄某村的村干部自豪地指着村委会旁边的公园说,“每天早晨,来这遛早锻炼的人可是不少,遛鸟,打太极,玩器械的,特别是老年人!咱们村环境好了,老头老太都愿意出来转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一座新建成的开放式公园,高大的乔木和鲜艳的月季遥相呼应,标准的篮筐和平整的乒乓球案子让人蠢蠢欲动,不由得加入了全民健身的行列。
鸟枪换炮——旱厕到抽水马桶,农民如厕问题得到解决:
据说人的一生有两年时间是在厕所中度过的,可上厕所这件不起眼的小事,在天津乃至全国多数农村成为不少老百姓的大难题,厕所无顶、无门、无灯,无冲水;储粪池上无盖,蝇蛆爬行、臭味难当……一些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的“景致”,并不少见。北辰区委、区政府高度关注农村改厕问题,加大推动力度,确保改厕一户,合格一户,群众满意一户。
几年来北辰区人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冲破阻力,在农村改厕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高了农民的卫生意识,更提升了农民的卫生水平,改善了农村的卫生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百姓的欢迎和支持。
北辰区2002年至2006年累计已完成全区户厕改造任务55957座,完成市下达的92.6%改造率的任务。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城市人的待遇。孙海麟副市长曾就北辰区户厕改造做出重要批示,他指出:“郊区各区县要学习北辰区的作法,把改厕、填埋坑塘、垃圾处理三件事落到实处。”
按照城市结构空间理论,城市演化被分为4阶段,即:城市膨胀阶段——市区蔓延阶段——城市向心体系(卫星城)阶段——城市连绵带阶段。而北辰正是一颗熠熠闪耀的新星,也必将带动一条夺人眼球的银河!
朋友们,当你们听到我娓娓道来的故事,有没有眼前一亮,心生向往?有没有同样骄傲,同样自豪?北辰的发展,只是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改革的30年,我们厚积薄发,开拓进取;开放的30年,我们与时俱进,万变瞬息。
2008年绝对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有太多的深刻记忆。天灾面前众志
成城,团结一致,紧紧相拥;奥运竞技场上万众一心,开心的笑,感动的泪。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强烈感受到,我们的祖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富强和辉煌。全世界都得承认,这头雄狮不在韬光养晦,他正在向世界展示他的锋芒和力量。我们如此热烈拥抱着变化和发展,让西方国家望尘莫及!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都该怀着感恩的心,赤诚的心,拼搏的心,进取的心,因为只有这样一颗年轻的心才能让我们的事业花团锦簇,蒸蒸日上!你和我都在被一股力量驱迫着,去开拓,去创造,再干30年,再变一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