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届三中试题答案
十八届三中全会【必考100题】
1、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主题是()。
A全面深化改革
B全面深化开放
C全面改革开放
2、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的规律是()。
A 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B资源配置决定市场作用
C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3、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要紧紧围绕()。
A打造原生态的生活方式 B建设美丽中国 C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4、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A改革开放 B深化改革 C改革创新
5、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A 和平与发展 B 改革开放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 为人民服务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7、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A实现中国梦
B 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8、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式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的工作总基调是()
A稳中求进
B提质增效
C又快又好
9、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A核心性作用
B决定性作用
C关键性作用
10、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A坚持创新
B坚持发展
C坚持改革
11、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
A政治体制改革
B经济体制改革
C社会体制改革
12、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其核心问题是()。
A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B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C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市场作用
13、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14、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A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B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C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15、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
A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B活力、控制力、创造力
C创造力、控制力、影响力
16、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A.活力和影响力 B.活力和创造力 C.控制力和影响力
17、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要健全()的现代产权制度。
A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B归属清晰、责权明确、合理保护、全民监督 C责权明确、流转顺畅、依法监管、依法治理
18、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A集体经济 B国有经济 C私营经济
19、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A 30% B 40% C 50% 20、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A国有企业 B私营企业 C合资企业
21、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服务方面做出更大贡献。A全民 B政府 C公共
22、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是()。
A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B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23、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是()。
A科学的宏观调空、有效的政府治理 B有效的宏观调空、科学的政府治理 C有效的市场治理、科学的宏观调空
24、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A核心任务 B基本任务 C主要任务
25、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要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深化()改革。A组织改革 B机构改革 C人事改革
26、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的行政运行机制。A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B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 C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27、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要严格()管理,突出()落实,确保()一致。A绩效、责任、责权 B责任、绩效、责权 C责权、责任、绩效 C 街道、社区
28、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推进机构编制管理()。A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B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 C合理化、法制化、科学化
29、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
A 税收
B 财政
C经济
30、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是()。
A科学的税收体制
B科学的财税体制
C 科学的经济体制
31、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发挥()和()两个积极性。A单位、部门 B中央、地方 C地方、部门
32、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重点增加对()的转移支付。A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 B偏远山区、革命老区、沿海地区、民族地区 C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
33、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央出台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财力缺口,原则上通过()调节。A其他财力性转移支付 B专项转移支付 C一般性转移支付
34、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中央和地方按照()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A事权 B财权 C财力
35、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A转移支付 B政府支付 C直接支付
36、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是()。
A城乡不同步
B城乡二元结构
C城乡分割结构
37、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
A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 B以农促工、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 C工农同盟、城乡一体、以城带乡、以工促农
38、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在农业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的是()经营。A合作 B家庭 C集体
39、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A个体经营 B合伙经营 C特许经营
40、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是()。
A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 B建立中国沿海自由贸易实验区 C建立中国珠海自由贸易实验区
41、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是()。A 依法治国 B坚持党的领导 C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42、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A 司法职权 B司法体制 C司法行为
43、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A人民当家作主 B协商民主 C基层民主
44、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为根本。、A人民当家作主 B协商民主 C党的领导
45、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
A 民主集中制 B统一战线 C一府两院
46、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A专题协商 B民主监督 C人民政协
4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B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C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48、县委书记张秉舜同志关于集中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时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总()。A指导、动员 B部署、指导 C部署、动员
49、县委书记张秉舜同志关于集中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时强调,全县上下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政治任务,认真抓好落实。A首要 B主要 C重要
50、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推进以()为核心的城镇化。A文化 B人 C环境
51、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共同推进。
A、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治理 B、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C、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维权
52、()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A、宪法 B、民法 C、行政法
53、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普遍建立()制度。
A、政府法律顾问 B、总法律顾问 C、法律顾问
54、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深化()体制改革。
A、行政执法 B、监督 C、城市管理
55、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A、权责交叉、多头执法 B、权责不明、多头执法 C、交叉管理、多头执法
56、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应()行政执法层级。
A、逐步减少 B、减少 C、缩减
57、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A、省 B、市 C、县
58、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国家尊重和保障()。A、国权 B、民权 C、人权
59、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A、废弃 B、废除 C、废止
60、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用()管权管事管人。A、党纪条规 B、制度 C、法律条规
61、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A、为政之根本 B、根本之策 C、根本之计
62、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要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A、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机关清明 B、干部清正、机关清廉、政治清明 C、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63、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要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坚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A、党的领导 B、民主集中制 C、依法治国
64、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
A、清单制度 B、公开制度 C、监督制度
65、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行新提任 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A、领导干部 B、党员领导干部 C、干部
66、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A、文化事业 B、先进文化 C、文化引领
67、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坚持()文化发展道路。
A、中国特色 B、中国特色传统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8、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A、人民 B、人民群众 C、广大人民群众
69、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要以激发全民族文化()为中心环节。A、活力 B、影响力 C、创造活力 70、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A、产业水平B、开放水平C、创新水平
71、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要扩大政府()和文化采购,加强版权保护。A、支出 B、投资 C、文化资助
72、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建立群众()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A、参与和监督 B、评价和反馈 C、监督评价
73、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A、利益问题 B、实际问题 C、现时问题
74、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A、素质 B、德育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75、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A、农村学生资助
B、少数民族学生
C、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76、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学生考试()、学校依法()、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A、相对分离、多次选择、自主招生
B、绝对分离、多次选择、自主招生
C、相对分离、多次选择、独立招生
77、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A、逐步消除 B、消除 C、化解
78、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增强()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A、医疗
B、养老 C、失业
79、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分配中的比重。A、所有 B、初次 C、最终
80、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社会统筹和()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A、个人
B、单位
C、企业 81、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A、两
B、三
C、多
82、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A、协助
B、主导
C、领导
83、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A、政社
B、党政
C、政企
84、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设立()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A、国家安全 B、社会安全 C、军事安全
85、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保护生态环境。
A、法律 B、制度 C、规章制度
86、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A、环境功能区 B、生态功能区 C、主体功能区 87、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
A、生态环境法律制度 B、生态保护制度 C、生态补偿制度 88、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
A、集体 B、个人 C、全民
89、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用地价格。
A、工业
B、农业
C、商业
90、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A、企事业单位 B、企业 C、单位
91、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A、民生为重点 B、党的领导 C、党的建设
92、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A、“三型” B、坚强有力 C、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 93、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A、督导落实 B、督促检查 C、督促落实 94、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和人才支撑。
A、组织保证 B、组织保障 C、人民支持
95、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用好()干部,真正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拔出来。A、各个年龄段 B、年轻 C、各年龄段
96、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打破干部(),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
A、部门终身制 B、部门化 C、“部门所有制度”
97、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公务员(),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
A、分类管理改革 B、分类改革 C、分类制度改革 98、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是改革的主体。A、广大人民群众 B、人民群众 C、人民
99、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党的(),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A、领导 B、群众路线 C、基本路线
100、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加强()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A、重大改革试点 B、改革试点 C、改革各试点 1-5ACBAB
6-10CCABB
11-15BBACA
16-20BABAA 21-25CBACB
26-30BAABB
31-35BACAA 36-40BABCA 41-45CBBAB
46-50CACAB
51-55BACAA 56-60BACCB 61-65BCBAA
66-70BCACB
71-75CBACC
76-80ABCBA 81-85ABAAB
86-90CCCAA
91-95BCCAC
96-100BBCBA
第二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新一轮改革大幕,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全面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鲜明提出了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科学描绘了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宣言书”和“动员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时代使命,我们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全会精神.披荆斩棘,正道沧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独特的创造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缔造出一幅丰富生动的发展图景。九十多年奋斗积累,六十多年建设发展,三十五载锐意改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清晰鲜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根本政治制度不断夯实,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巨大跨越。中国的“制度优势”成为一个个奇迹最贴切的注脚。
改革的实践在基层,基层改革者任重道远。人们不会忘记,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是安徽小岗村农民对包干到户的大胆探索,掀起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正是建立在这样许许多多基层改革者的探索之上。如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仍然需要千千万万的基层改革者去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不断细化、完善、落实会全会的一项重要要求。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引起高度关注,其规模、风险、未来发展轨迹、治理思路都将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审慎处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以及可能诱发的风险,十分必要。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未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号角已经吹起,让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去继续探索深化改革的道路与模式,以更坚定的信心去践行改革开放的理念,用新的姿态迎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第三篇:十八届三中心得体会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后,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一股学习全会精神的热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党校开设了为其一周的学习宣讲班,组织全县副科以上干部进行了专题学习。作为其中的一名学员,通过几天来的教师导读和交流讨论,我对全会内容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对全会的意义及影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可以说受益颇丰。结合自身学习感悟和单位工作实际,体会如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动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历史不会忘记,35年前,是安徽小岗村农民对包干到户的大胆探索,掀起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开启了中国改革伟大进程。35年来,改革设计者殚精竭虑,改革践行者筚路蓝缕,改革历史波澜壮阔,改革成果震古烁今。改革对当代中国的更始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远,不啻于另一种意义上的革命和解放。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大幕,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启动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从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意义已经超越了经济发展、体制革新的言说层面。其探索的每一步,都是中国确定自身历史方位的过程;其收获的每一项成果,都应被视作民族复兴的支点和证明。
而今天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新一轮深化改革的重要转折。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金融体系、贫富差距、资源垄断、政府职能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大众关心热点。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没有变。发展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改革是
当下中国发展的必然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一步步推进,从全面实行一般诊疗费制度到“异地高考”方案“破冰”,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到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提高,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以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为主题,到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建立社会救助制度,“公平”的实现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带来了更多的期待。目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面对未来的一切风险和挑战,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深化改革就是给我们中国梦指明一条实际道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号角已经吹起,面对新时期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将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努力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一是树立大局意识,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主导,坚决避免出现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件。二是树立责任意识,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发扬螺丝钉精神,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三是树立团队意识。始终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不失位”,保证整个单位有力、高效的运作。四是树立创新意识。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及时“充电”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业绩说话。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工商联工作指导意义深远,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组织干部职工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认真学习全会精神,尤其要领会好、把握好与非公有制经济相关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并真正转化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工商联工作的强大动力;要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不断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使工商联工作更加符合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和民营企业的期望,不断开创工商联事业新局面。
第四篇:十八届三中全会考试试题答案
一单选:1A 2A 3A 4C 5D 6B 7B 8B 9B 10D 11B 12B 13B 14B 15C 16C 17C 18B 19B 20B 21C 22B23C 24B 25B 26C 27B 28B 29A 30D 31B 32A 33A 34D 35D
二多选:1ABCD 2ABC 3BCD 4ABCD 5ABCD 6AB 7ABCD 8ABCD 9ABCD 10ABCD 11ABCD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CD 16ABC 17ABC 18ABCD19ABC 20AD 21ABC 22ABCD 23ABCD24ABC 25ABCD 26CD 27ABC 28ABD 29ABCD 30ABCD 31ABC 32ABC 33ABD 34ABC 35ABCD
三填空:1.11 912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3.全面深化改革稳中求进 4.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6.城乡二元结构 7.制度化 规范化 程序化8.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 9.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10.审理者裁判者 11.改革开放12.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3.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14.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15.多点执业医保定点 16.新疆实际充满活力公平正义团结和谐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17.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18.到人管用 有效 19.屯垦和戍边特殊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兵团和地方 20.积极 稳妥 21.劳动教养社区矫正 22.自然资源资产产权 23.学生考试多次选择一考定终身24.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25.人民 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 26.办文化文化 27.高校毕业生 28.双层领导29.权力清单 30.自然资源资产离任责任终身追究。
第五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关于自然资源方面
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关于自然资源方面内容
一、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各部门全力破解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蓬勃展开,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1、不简单以GDP论英雄,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大范围雾霾天气在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数日,影响面积达上百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最重。严重的水污染威胁着人们的饮用水安全,“镉大米”事件则引发了人们对土壤污染问题的关注。高速发展30多年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积累的环境问题也集中显现,环境总体恶化的压力还在加大。在GDP增长的同时,巨额的“生态赤字”出现。传统污染问题和新环境问题交织。如果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我们的环境形势将面临巨大挑战。
在频频出现的环境事件面前,单一的经济增长考核指标苍白无力。数据显示,我国已是世界上能源、钢铁、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国家。2013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37.4亿吨标准煤;十大流域的704个水质监测断面中,劣V类水质断面占8.9%。如果继续沿袭粗放发展模式,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将难以实现。
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更加重视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总书记2013年5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确定,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中央组织部近日印发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不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在明确取消相关地区生产总值考核的同时,通知要求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对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重点考核扶贫开发成效。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列为发展的红线和高压线,就是把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群众评价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参考尺度。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民生之基、民心所向。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就是核心竞争力。
2、探索路径日渐清晰,生态红线呼之欲出
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推动区域科学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要抓手,系统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重庆市:按照全市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人口承载力不同,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大功能区”,配套相应政绩考核、财税金融保障机制,推动区域差异化、联动式发展。为确保功能区战略落到实处,重庆市正在建立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海南省: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开发管制边界,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自然资源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建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生态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北京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机制,破解首都环境建设难题。
贵州省:7项改革措施,如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责任审计试点,推进环境税费改革,扩大生态补偿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
环境保护部提出了构建以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为核心的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今年将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任务,指南的发布标志着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进入全国整体推进阶段。
3、搞好顶层设计,用制度和法律保护生态环境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修改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已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看环境问题,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要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搞好顶层设计,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入手,制定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形成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要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国家有关部门将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将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等内容纳入其中;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和简化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简化审批流程;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着力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完善排污许可制度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快出台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文/张高丽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阶段。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开始集中显现。我们党把握规律,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第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一直以来,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在还应看到,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也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排放低、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第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保障好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人民群众过去“求温饱”,现在“盼环保”,希望生活的环境优美宜居,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们必须下大气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
第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正是承载着这一美好愿景。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既关系民生福祉,也关系民族未来。大自然哺育了我们的祖先,给予了我们生存与发展条件,还将养育我们的子孙后代。“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资源利用好、环境治理好、生态保护好,切实维护大自然对人类的永续供养能力,让大自然能够更好地休养生息,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维护生态安全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中国已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必须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尽自己所能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更好地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
立足战略全局,运用底线思维,注重宏观思考,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全面认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才能激发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坚定信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世界生态环境保护的趋势
一是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各国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全世界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达成共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一起成为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三大支柱。
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一些发达国家为维持既得利益,保持全球竞争的领先地位,通过设置环境技术壁垒,打生态牌,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超越其发展阶段的生态环境责任。
三是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国家希望通过绿色发展,既保护生态环境,又推动经济复苏,进入强劲可持续增长轨道。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邓小平同志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强调要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江泽民同志将环境与发展统筹考虑,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胡锦涛同志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把建设生态文明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习近平同志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明确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在这些重要理论和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初步建立了能源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取得了明显成效。过去五年全国财政用于节能环保投入累计达1.14万亿元;2012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五年前下降17.2%。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源资源约束强化。人多地少、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保障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安全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我国相当部分的城市达不到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全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三是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突出。我国森林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退化草原面积比较大,自然湿地萎缩,河湖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四是国土开发格局不够合理。总体上存在生产空间偏多、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偏少等问题,一些地区由于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五是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新的挑战。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大,减排任务繁重艰巨。六是环境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凸显。一些企业违法排污造成环境污染,群众和社会反响比较大。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必将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坚定信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务必抓出成效。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要把握六个重要原则:一是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动力。二是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三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基本要求。四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五是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基本路径。六是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全民行动的基本工作格局。
(一)以主体功能定位为依据,加快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根据我国国土空间多样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特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统筹人口、经济、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科学谋划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一是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完善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配套的法规和政策,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形成各功能区的区域特色和竞争的比较优势。
二是大力提高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水平。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只要规划好、布局好、建设好,就可以有效促进集约开发、均衡协调发展。
三是大力建设海洋强国。我国是海洋大国,保护海洋、经略海洋不仅涉及我国发展空间,也涉及国家战略安全。
(二)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抓手,有效减轻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
从源头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抓好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下大决心化解产能过剩。要严控增量,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必须按中央要求,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违规项目尚未开工建设的不准开工,正在建设的项目一律停工。
二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空间巨大。要通过深化改革,探索新机制、新方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节能环保领域中。
三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科技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三)以全面加强资源节约为突破口,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必须在全社会、全领域、全过程都加强节约,采取有力措施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努力用合理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一是狠抓节能减排降低消耗。二是狠抓水资源节约利用。深入推进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重点污染源治理行动,继续推进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等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把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三是狠抓矿产资源节约利用。要建立健全覆盖勘探开发、选矿冶炼、废弃尾矿利用全过程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所有环节的生产企业自觉节约利用各种资源,进一步提高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水平。四是狠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四)以加强污染治理为着力点,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平
一是坚决治理大气污染。把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及时研究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经过5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把环境治理同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同创新驱动发展结合起来,突出抓好重污染城市治理、能源结构调整、机动车污染减排、高污染行业及重点企业治理、冬季采暖期污染管控等重点工作,努力走出一条以治理污染促进科学发展、转型升级、民生改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的新路子。
二是大力治理水污染。要加强饮用水保护,全面排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准保护区及上游地区的污染源,强力推进水源地环境整治和恢复,不断改善饮用水水质。
三是加紧治理土壤污染。要着力控制污染源,严格执行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的管理规定,在抓好现有重污染企业达标排放的同时,对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禁止新建有色金属、化工医药、铅蓄电池制造等项目。
四是切实保护生态系统。良好美丽、功能强大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要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下决心退出一部分人口和产业,降低经济活动强度。
五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已经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五)以健全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一是进一步健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要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提高执法工作的权威性。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是进一步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管理必须有标准。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指标全面纳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并加大权重。
三是进一步健全市场体制机制和经济政策。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六)以促进绿色、低碳消费为重点,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理念、生态道德,构建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牢固建立在公众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的基础之上,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生态文明规定人人遵守的良好风尚。
一是加快培养生态文明意识。要建立制度化、系统化、大众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做好国情认知教育,普及环境科学和环境法律知识,大力宣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性,让群众认识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充分理解和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奠定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要努力使生态文明成为主流价值观并在全社会普及,通过让生态文明知识理念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提高青少年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重要性认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是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当前,要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契机,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引导居民合理适度消费,鼓励购买绿色低碳产品,使用环保可循环利用产品,深入开展反食品浪费等行动,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三是有效发挥公众监督作用。公众对生态环境的监督最直接、最有效。要主动及时公开环境信息,提高透明度,更好落实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积极发挥新闻媒体和民间组织作用,自觉接受舆论和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