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高技能人才培育平台 打造创新性技能人才队伍

时间:2019-05-14 23:0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筑高技能人才培育平台 打造创新性技能人才队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筑高技能人才培育平台 打造创新性技能人才队伍》。

第一篇:构筑高技能人才培育平台 打造创新性技能人才队伍

构筑高技能人才培育平台

打造创新性技能人才队伍

李怀民、贾传勇

高技能人才是指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国家职业资格的技能型劳动者。高技能人才队伍是整个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治黄事业快速、稳定发展的源动力,是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终极治黄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提高我局技能人才素质,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我局大力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在抓好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创新人才理念,健全培训机制,完善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使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逐渐形成了以高级技术工人为主的工种岗位配套的精干技能人才队伍,为确保开封治黄事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一、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是加大培训和再教育工作力度,提高职工队伍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较高技术水平的治黄人才,我局根据工作需要,按照专业对口、业余为主、脱产为辅的原则,鼓励支持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其途经如下:

1、支持职工报考成人大、中专院校;

2、鼓励职工业余时间自学,参加国家自学考试;

3、参加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为了提高广大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我局制定并经职代会通过了《职工教育管理办法》,办法规定,职工参加第一次学历教育可报销学费的2/3,第二次学历教育报销学费总额的1/2。除此激励政策外,还要求职工必须刻苦学习,真正学到知识,学到本领,取得文凭方可报销,否则,按规定给以必要的处罚。由于领导重视,政策到位,管理严格,经统计自2002年以来,全局进入本、专科院校学习及参加自考的人数达170余人,且80%以上的人已取得大专或本科文凭。现在全局919名职工中取得大专以上文凭的277人,664名技术工人取得大中专文凭的达186人,占总工人数28%,这些同志已成为治黄的骨干。

二是加强岗位培训。岗位培训具体到工人就是按岗位需要在一定政治、文化基础上进行提高工作能力和生产技能为目标的培训。主要包括按岗位规范要求取得上岗(在岗)、轮岗、晋升等资格培训和根据生产(工作)发展需要而进行的适应性培训以及对在有技术等级标准的岗位上作业的人按标准规定掌握应知、应会、系统提高专业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的专业技术培训。它包括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个技术层次的本等级达标培训和晋升技术等级的培训。多年来,开封河务局把岗位培训作为技能人才队伍的培训的重点。

1、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岗位培训,经常举办各种类型不同工种的培训班,主要由本单位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师、技师作为兼职教师授课,有时也请上级机关及大 专院校的专家、教授授课。他们授课结合生产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讲课内容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和掌握,尤其是每年的技术等级培训,一是结合本人所从事的工种传授技术;二是晋级培训和工人晋升工资挂钩,所以工人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很高,培训效果好,使技术工人学到大量生产实践所需的技术知识。

2、走出去参加上级及社会上举办的培训班。每年,开封河务局领导舍得花钱,舍得派出生产骨干,舍得抽出时间,让部分技术工人到水利部、黄委会、河南局及社会上举办的各类培训上进行学习培训。经统计了解,我局技术工人平均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1个月。

三是坚持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我局针对刚从学校毕业学生、部队转业的军人尽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但实践经验明显不足的特点。积极组织年轻同志参加实践活动,把他们放到艰苦岗位上进行锻炼。另外,注重新老结合,以老带新。老一代治黄工作者基本功扎实,实践经验丰富,青年工作者理论知识水平高,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强,新老结合,互相弥补,有利于知识的优化和人才的成长。

四是实行以师带徒,拜师学徒,采用“结对子”、“一帮一”的办法,让技术精湛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以师徒金搭档的方式,把自己的绝招、绝技及高超的技术无保留的传授给青年技术工人。如2003年,我局在技术工人中广泛开展师徒金搭档活动,全局结成师徒金搭档156对,通过活动的开展,在工人队伍中形成拜师学徒的热潮。五是号召技术工人购买技术书籍,挤出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鼓励他们搞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仅2003年以来,全局就搞出革新发明成果30多项,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工作效率。

六是坚持二年举办一次工人技术论文交流活动,发动工人结合本岗位及生产实际,撰写技术论文,总结生产经验,发掘技术潜能。到目前为止,我局已举办工人技术论文交流活动三次,每次都成立工人技术论文交流领导小组和工人技术论文交流评比专家组。经统计,三次交流活动共上交论文近500篇,大大促进了工人技术交流,对提高技工队伍整体素质提高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技能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工作机制

近年来,我局党组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和创新性技能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和培养技能人才的工作机制。我们构筑的技能人才培育的平台,形成多种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对广大技术工人进行全面培训;二是对注重钻研业务、爱岗敬业、有发展前途的技能人才重点培养,让他们到重要岗位,对他们压担子,抽他们到层次高的重要培训班学习,选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对他们传帮带。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使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如每年开展不同工种的技术大比武活动,两年举办一次工人技术论文交流活动,重大的工程抢险或有技术难度的技术操作活动,有目的选拔较好的技能人才参加。我局通过上级举行的技能鉴定途径等实现选拔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例如我局第一河务局河道修防工 高级技师范海林、高级技师马军旗都是在历次的技术大比武、抢险救护及工人技能鉴定中脱颖而出。如范海林参加全河河道修防工技术大比武,一举获得全河第五名的好成绩,领导发现他学习努力、动脑筋、肯思考,善钻研,认为他有潜力可挖,就派他参加各类培训班十余期,千方百计为其创造条件,帮他总结经验,让他到培训班讲课,编制防洪预案,担任防汛抢险技术负责人等,对他大胆使用,给他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历练,目前范海林已取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还登上了河南局技能人才的领奖台,近日又被推荐为中华技能大奖候选人。

我局第二河务局高级技师李杰、技师李书印,结合生产实际和别人配合发明创造放淤固堤等实用的集浆(泥浆)金属罐。第一河务局给花卉技师张素萍压担子,充分发挥她的技术优势,使她担负的柳园口游览区花卉苗木管理工作成绩斐然。

除此外,我局还建立并形成重视技能人才,尊重技能人才,支持技能人才,重用技能人才的氛围,领导对技能人才从精神上、物质上支持,思想、生活关怀,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范海林取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后,我局及时发出通知,号召全局职工向他学习,并给他相当的奖励,让广大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三、人才选拔与培养工作机制产生的经过

为了提高技术工人队伍素质,建立起完善可行的技能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尤为重要。多年来,我局就致力这项工作机制的建立。二十年来,不管机构如何变动,我局及局属单位都配备有职工教育 专职干部或兼职干部,从职工补课办职工初中班、高中班开始,至到以后大力举办岗位培训班,长期坚持对技术工人进行技能培训。为选拔培养好技能人才,我局及局属单位都制定了选拔培养人才的管理办法,并结合实际不断修订完善,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切实可行的技能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工作机制。

四、不断完善技能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工作机制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搞好人才选拔与培养,才能使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开封局现行的技能人才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培训渠道和方式上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在教育培训的渠道上,从主要依靠上级组织培训的主渠道,向依托主渠道自主培训转变。我们一方面充分依托现有的自主培训,以岗位培训、岗位练兵等教育为主,另一方面还深入挖掘网络教育功能,利用网络等传播新信息、培训新知识。抓好传统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工作的同时,努力抓好技能提高、管理创新等培训工作,以适应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另外还采取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技能大赛等载体活跃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空间。二是在教育培训的方式上,从偏重理论培训,向理论培训与实践相结合转变。我们以实实在在的载体、阵地,吸引广大职工广泛参与,不断增强职工教育工作的群众性、实践性、感召力和吸引力。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经常性地组织技能人才到兄弟单位参观学习,使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感受,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理论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全面开展岗位练兵 活动,把实战当演练,并且每年举行技术大比武活动,推进人才培养和选拔工作。

开封河务局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上另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实行重奖重罚的激励机制。如在2003年河南局开展的“爱岗位,练技能,革新创造争文明”活动中,制定了严格的奖惩办法。对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给以晋升一级工资的奖励,两次获得第一名的除晋升工资外再奖励3000元现金,获得第二名的奖励奖金2000元现金,获得第三名的奖励1500元现金;对获得省局单项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单位及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奖励1000元、800元、500元不等的奖励;对获得优秀组织奖第一、第二、第三的分别奖单位10000元、6000元、4000元的奖励。除此外,还要给以通报嘉奖。如达不到预定获奖目标罚单位5000元,由于实行培养选拔人才重奖重罚的激励机制,所以我局参加河南局“爱岗位,练技能,革新创造争文明”活动中,职工参加各类培训3600余人次,写出技术论文126篇,涌现技术成果30余项。参加省局14个竞赛项目,集体项目获得2个第一名,个人获得第一名和一等奖达4个,获第二名及二等奖5个的好成绩,获奖数在全河南局名列前茅,全局用于奖励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的奖金近20万元。

随着不断变革传统的抢险方法,随着老一代抢险技术人同的离岗,我们怎样才能使年青一代抢险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开封河务局的做法就要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启用年青人。比如第一河务局在黑岗口上延险工和王庵险工、柳园口险工抢险及水中进占中,大胆启 用年青技师范海林等优秀技能人才,第二河务局在机淤固堤中大胆使用李杰、李书印等年青技师,兰考河务局、第一河务局大胆委任优秀技能人才到中层领导干部岗位发挥聪明才智,对治黄工作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五、建立技能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推动治黄管理现代化 实践“三条黄河”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离不开技能人才。只有搞好技能人才选拔和培养,才能大大推动了治黄现代化。

我局近几年来已基本拼弃了传统的人工抢险方法,逐步实现了机械化抢险救护的新方法。这种现代的抢险技术及工艺,减少了料物浪费,节约了人力,缩短了抢险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抢险速度,减少了出大险的机遇。

我们的技术工人由于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搞了大量的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应用到抢险、工程施工和堤防养护中,推动了治黄现代化进程。如工程施工中工程坡度检测是一个难题,开封第一河务局马军旗经反复实验,研制了“多功能测坡仪”,该仪器简单易学,便于操作,克服了传统测法费时、费工的缺点,将测量速度提高了30倍,测量精度大大提高。

开封第一河务局王庵控导工程-25至-30坝作为一项应急度汛工程,任务重,工期短,难度大,为确保在调水调沙前按期完工,范海林等技能人才看到职工按传统方法日夜施工效率底,就仔细琢磨,采用大型机械与人工密切配合的水占进占新方法,节省2/3 工人,节约资金20万元,提前10天完成了工程施工,保护了农田和村庄,确保调水调沙按时进行。

总之,牢固树立技能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充分发挥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使一批年富力强,技术精湛的技能人才走向治黄第一线,为推动治黄现代化提供了不竭动力。

第二篇:打造培育高技能人才平台 汇聚改革创新发展智慧力量

打造培育高技能人才平台 汇聚改革创新发展智慧力量

集团公司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纪实

今年以来,集团公司工会积极研究探索推动企业发展和履行工会组织职责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坚持以提升职工队伍素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为着力点,强力推进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充分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将企业技能高、爱钻研、肯攻关的优秀人才“孵化”成为出类拔萃的技能大师和技能领军人才,影响和带动着广大职工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积极投身到企业改革创新、克难攻坚、转型发展的大潮当中。

一、凝聚共识、加强领导,把劳模创新工作室建成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的“加速器”

(一)形成“三个共识”,确保创建工作高点起步。集团公司工会不仅高度重视培育、选树和表彰更多创新型的劳模先进人物,而且非常关注劳模的成长成才,积极为劳模发挥聪明才智搭建广阔舞台。一是坚持把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弘扬劳模精神的有力载体。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能够激发劳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引领广大职工积极投身企业改革发展实践之中。二是坚持把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提升职工素质的重要抓手。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能够进一步发挥劳模的传帮带作用,为广大职工学习劳模、创先争优提供平台,促进职工素质提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三是坚持把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全员创新创效的有效途径。劳模工作室的创建,能够加快企业技术攻关、技术改革、发明创造、管理创新的步伐,引领广大职工小改小革创效益、岗位创优做贡献,以职工建功立业的卓越成效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在形成以上共识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集团公司工会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创建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的意见》,组织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总结推广了兴隆庄煤矿、鲍店煤矿、济三煤矿、东滩煤矿等单位的先进经验,积极培育劳模创新工作室品牌。目前,全公司已命名授牌12个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36个不同工种、类型的矿处级工作室初具规模。其中,高兴亮工作室与潘兴波工作室,分别被授予全国能源化学系统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

(二)强化“三个保障”,确保创建工作高效运行。一是组织保障。为促进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集团公司成立了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导小组,对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提出了四个基本要求:一是“高”,起点高、标准高;二是“实”,内容实、措施实;三是“亮”,“亮”出行业、企业特点、特色,要有新意;四是“沉”,沉到生产一线——到车间、到班组。各基层单位注重加强对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指导,积极创造条件,形成了“党政支持、工会组织、部门配合、劳模挂帅、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措施保障。坚持把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各级工会的重点任务,着力抓好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提质覆面,要求3000人以上的矿处单位以及具有相当经济当量的能化公司,至少要创建2个不同专业的工作室,其他单位至少要创建1个工作室,使工作室数量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促进了创建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三是经费保障。集团公司工会对每个由集团公司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补助经费10万元,并根据工作室完成目标任务情况,结合日常检查评估结果,逐步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工作室所在单位也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为工作室更好地开展活动、发挥作用提供必要条件。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首席技师、山东省劳动模范高兴亮为组长的兴隆庄煤矿高兴亮劳模创新工作室,吸纳了多名省、市级劳动模范及高技能人才,该矿党政不仅为工作提供了宽敞明亮的办公场所、活动基地,还配备了专业仿真教学仪器及数百套电子设备,在集团公司每年投入10万元经费的基础上,该矿坚持每年投入资金8万元,为工作室健康运行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二、精心组织、强势推进,把劳模创新工作室建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动机”

(一)抓实“三个管理”,确保创建工作规范运作。一是强化规范管理。集团公司工会建立完善工作室考核制度,细化评价标准,明确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三有”原则,即有一个冠名、有一块牌子、有一支团队;要求达到标志明显、场所固定、设施齐全、组建团队、制度完善、经费到位、台帐详实、成效明显等8项标准;要求劳模工作室应明确专人牵头负责,有一名或几名在技术、业务、服务方面有专长、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的知名劳模作为核心,每个工作室成员不低于6人,组成工作型团队。并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工作制度、活动制度和管理办法,明确劳模创新工作室主要任务是结合生产实践,以实施技术改进、承担技术改造任务、负责技术难题攻关、落实职工合理化建议、审查技术方案、培养后备技术力量;引导和带领广大职工围绕企业生产技术上的重点难点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等开展达标竞赛、技能竞赛、专题合理化建议、“六小”活动等。同时,要求劳模创新工作室围绕创新立项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逐步建立月度例会制度、外出考察报告会制度、半年工作室推进会、总结会等,力求运作不断规范化、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学术研究讨论经常化。二是细化过程管理。明确劳模创新工作室申报的课题、课题实施目标、课题实施的主要措施以及课题实施效益预测。要求创新工作室定期开展活动,对立项的课题进行深入调研和实践。集团公司工会对工作室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对工作室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三是突出效果管理。注重结果运用,充分调动工作室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基层单位把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和职工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予以重点培育和支持。结合单位生产经营、科研创新的实际要求,每年确定一个以上的创新项目,并以单位与劳模工作室签约的形式进行明确和要求,所在单位工会定期对劳模工作室进行检查指导。通过对创新工作室考核评价,对组织健全、活动正常、制度完善、创新成果显著的优秀工作室给予表彰奖励,并积极申报上级命名挂牌;对于取得的优秀创新成果,优先推荐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评比;对活动开展不力、不出创新成果、流于形式的不达标工作室予以通报,获得命名挂牌后连续2年未取得公司级及以上技术创新成果的将予以摘牌,形成正反双向激励机制。

(二)突出“三个结合”,确保创建工作稳步推进。一是把创建工作与职业技能竞赛紧密结合。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载体,组织开展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技能比武和各项专业劳动竞赛,提高了职工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在组织开展的职工技能比武、重点工程劳模竞赛、群众性科技创新等活动中,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示范、表率作用,极大调动和发挥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发展。二是把创建工作与搞好技术创新紧密结合。坚持把创新工作室作为新时期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主阵地,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引领作用,紧贴企业生产中的难点,开展群众性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活动,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兴隆庄煤矿高兴亮工作室,先后完成了煤矿液压综合实验台、电牵引采煤机弧形二次负压降尘装置等30多个革新项目,提高了机电设备科技含量和运行效率。三是把创建工作与职工素质提升活动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劳模在提升职工职业道德素质、技术技能素质和创新创优素质上的辐射作用,深化“创争”活动,培育德才兼备、业务精通的创新型人才队伍。随着培育体系日臻完善,劳模创新工作室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才孵化器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集群效应得以彰显。济三煤矿张磊工作室以“活动常态化、课题丰富化、人员多元化、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立足矿选煤厂“5510”百人成才计划,在选煤厂选拔35岁以下五类工种和五类管理层面人员,每类人员选拔10人,共计100人,进行专业培养,力争通过两年时间,让这100人成为岗位工和管理人员的标杆,带动全厂其他同志立足岗位成才,有力促进了职工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引领职工、提升技能,把劳模创新工作室建成培育职工成长进步的“孵化器”

(一)强化教育培训,促进技能提升。借助于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一载体平台,广大劳模以传承技术、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推行实施“师傅+徒弟”的传帮带模式。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开展“样板培训”、“集中培训”、“现场培训”等多元化培训,名师担教员,现场变课堂,案例当教材。围绕技术创新、流程优化和工艺改进等方面内容展开定期或不定期技术交流,结合井下现场所遇到的“一通三防”和隐患处理方法以及科研、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专业化培训,很多新职工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就能在工作岗位上独挡一面。兴隆庄煤矿高兴亮工作室根据采煤一线职工业余时间少的实际,成立了流动课堂,利用矿井大检修时间及每月一次的班前时间到区队送视频、授技术、解疑惑,同时还定期组织技术比武等活动,有效激发了职工学技术、提业务的积极性。鲍店煤矿开设王维福三机维修公开课,举办了区队自主安全技能培训班和班前“小课堂”,积极传授“设备故障六先六后排除操作法”、“通讯设备五步维修操作法”等11集视频课件,累计培训职工2900余人次。

(二)加强人才培养,传承技艺绝活。劳模创新工作室坚持把传承技艺绝活作为首要任务,将先进工艺和方法,以电子文档和资料文稿的形式记载在案,供每一名成员参考学习,创造出“核心技术讨论法”、“典型案例示范法”、“模拟仿真训练法”、“岗位实地培训法”等培训方式,使团队迅速得到成长。工作室技能大师经常深入工作现场指导教学,强化技术指导,实施“传帮带”,倡导“精一会二学三”,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挖掘职工中的“绝招”“绝技”“绝活”。

(三)发挥示范作用,引领青工成长。劳模创新工作室积极推行导师带徒制度,技术带头人与他们的徒弟签订了《名师带徒协议书》。通过“师带徒”这一新形式,明确了师徒职责,针对徒弟素质现状指导参加小改小革、技术创新、岗位练兵等活动,提高了职工的技术素质。同时劳模创新工作室聚集了一批业务和技术骨干,针对生产和工作中的难题,动脑筋、想办法,攻坚克难,成果频出,也增强了职工的创新能力。兴隆庄煤矿高兴亮工作室已带出60多名高级技师和技师,有120多名职工成为单位技术骨干;134人取得高级工和技师职业资格,57人被评为集团公司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济三煤矿张磊工作室累计培养了21名具有技艺绝活的高技能人才和能够继承传统技术工艺的能工巧匠,共有11名徒弟获得了高级工和技师资格证书。其中,刘士平被评为公司首届“十大杰出技工”,朱宁康、张震等人多次在公司和省煤炭系统技术比武中获得优异成绩。

四、攻坚克难、彰显价值,把劳模创新工作室建成破解企业发展难题的“智囊团”

(一)服务企业生产,发挥技术核心作用。工作室定期组织召开现场交流研讨会,主要针对现场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交流讨论,集思广益、攻克难关,克服解决了安全生产中的技术障碍,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鲍店煤矿王维福工作室立足矿井生产实际,开通了技术指导和设备故障报修热线921546,每次接到故障热线后,均在第一时间进行答复,或深入现场处置。有一次6312综放工作面940型采煤机电控部分出现故障,影响原煤生产。工作室接到报修热线后,迅速组织综采维修电工组成员下井处置,仅5分钟就处理了因采煤机振动,造成元件松脱、变频器参数紊乱的故障。工作室先后接听井下生产设备故障报修电话60余起,设备故障抢修率达100%,为矿井安全生产赢得了宝贵时间。

(二)激发创新活力,发挥团队整体合力。工作室在一批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引领下,破解难题,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济三煤矿张磊、边震工作室围绕技术创新、工艺革新、设备改造、人才培养等方面,最大努力地为矿井创造效益,先后取得创新成果27项,申请国家专利11项,为矿井节约各类费用500余万元。鲍店煤矿王维福工作室注重发挥每名团队成员技术特长,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和协作交流,王维福PCM200型破碎机锤头防松退操作法”、“秦佑洪ZFS6200液压支架操纵阀维修操作法”等6个实名操作法获公司表彰奖励,“煤炭实用小课堂”教学片在全国煤炭协会主办的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一等奖。

(三)积极科研攻关,提高经济效益。一是实现了系统优化、技术升级再创新。工作室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创新创效和合理化建议活动,集中力量突破制约矿井安全高效开采、非煤改造升级等关键技术,围绕强化预控、保障安全,认真查找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做到了自身不违章、身边无“三违”,现场无隐患。注重故障应急处理,破解企业技术难题。当生产设备出现故障时,工作室成员及时带领学员到现场进行处理,并把所处理故障的原因、判断经过、处理方法、预防措施等内容向现场人员进行讲解,提高了现场人员处理故障的能力。二是实现了节支降耗、降本挖潜再创新。工作室注重研发创造,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和设备改造,根据生产实际需求科学制定技改项目,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职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已完成“煤矿采掘设备液压试验台的升级改造”、“液压支架安全阀试验台的改造”、“综掘机液压驱动滚筒的设计及应用”、支架顶梁装车架等180多个革新项目。三是实现了扭亏增盈、转型发展再创新。广大劳模利用长期工作在生产建设一线的优势,结合兖矿集团生产经营评价工作,认真查找分析制约本单位安全生产、经营管理、降本增效和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落实减亏增盈的有效措施,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创新、企业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最大限度地保发展、保效益。通过劳模工作室研发的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应用,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节支降耗成果明显,增强了企业内生发展动力。高兴亮工作室通过技术攻关,提高了采煤机有效运行时间,每年创效达4000多万元。王维福工作室完成创新项目和小改小革26项,累计创效3000多万元。潘兴波工作室破解安全技术难题23项,每年节支降耗500多万元。1—10月,在全国煤炭行业整体亏损的严峻形势下,集团公司重点经济技术指标居全国大型煤炭企业前列,实现了亏盈大逆转。

“锤炼一批劳模,发展一支骨干,培育一批队伍,最大限度辐射劳模影响。”集团公司工会通过强力推进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实现了从劳模“1人做贡献”到“1+1群做贡献”的提升。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成为新时期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放大劳模效应,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助推器”;成为激励职工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加油站”;成为集团公司打造人才高地的一个成功举措。随着《兖矿集团发展战略纲要(2014—2025年)》的逐步实施,这一人才的“聚宝盆”将给企业带来更多不可期的价值。(陈长法)

第三篇:努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载体 着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努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载体 着力打造创新创业人

才队伍

——省属企业人事人才工作创新论坛典型发言

发布时间:2008-06-26 10:05:18

访问次数: 42

编者按: 6月5日至6日,省属企业人事人才工作创新论坛在杭举行。作为省属企业“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的具体内容之一,本次论坛围绕省属企业的人事人才工作及其创新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省交通集团被确认为省属企业人事人才工作开展标杆企业,在论坛上作了典型发言。现将全文摘录如下。

努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载体 着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省交通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载体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支引领集团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建设创新型企业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几年来,集团公司迅速发展壮大,总资产从不足300亿发展到现在1000多亿,员工从9000多人发展到近18000人,产业从单一的交通扩展到酒店、金融、房地产、贸易、科技等领域。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发展,人才的数量、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急速增加。人才队伍的建设已关系到集团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集团公司于2004年7月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确立了人才强企战略,制订了《2005-2007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提出了建设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四支队伍的目标,明确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总量目标、素质目标、制度建设目标和各项对策措施。同时,出台了“169拔尖人才”队伍选拔、人才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和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等与《规划》配套的三个办法,确保《规划》得以有效实施,为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集团公司拥有各类人才9646人,占在岗员工数的55.2%;大专以上学历7646人,占在岗员工数的43.7%;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2519人,占在岗员工数的14.4%;享受省部级和厅局级各类荣誉的高层次人才29人。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与集团公司一直以来注重搭建人才平台,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是分不开的。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实施“169拔尖人才”计划,着力打造一支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名师名家队伍。为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步伐,集团公司从创新培养载体入手,致力于高层次人才“孵化器”建设,提出并实施“169拔尖人才”计划,较好地推动和促进了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169拔尖人才”计划是指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培养造就10名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权威和领先水平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带头人;60名在公司系统内具有较大影响,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造诣的尖子人才;900名在本单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水平、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的年轻优秀人才。“169拔尖人才”的选拔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办法,严格经过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单位公示和审批公布等程序。同时,对入选的“169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考核制度和业绩档案,加大培养开发力度,在政治待遇、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计划实施三年来,已选拔培养了各层次人才共941人,这些人才,坚持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在推动管理创新、攻克技术难关、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安全运行、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企业创新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通过组织培养和自身努力,已有多位169拔尖人才成长为省内外有较高学术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有多位人才被科研机构和院校聘为兼职教授和研究生导师。例如,2004年我们从江西省引进了一名公路桥梁工程方面的高级人才帅长斌,将他选拔为第一层次的“169拔尖人才”。在他入选“169拔尖人才”后,集团公司根据他的专长和特点,进行了重点培养:2005年委派他到浙江舟山大陆连岛工程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在世界高难度跨海大桥建设中发挥作用,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技术和管理能力;2007年又委以重任,让他担任台州甬台温和台金高速公路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给他提供了更宽广的事业舞台。同时,采取一人一策的办法,妥善解决其住房、家属工作安排等实际问题;优先考虑安排其出国考察、推荐评选各种奖励,极大地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他主持承担的“浙江省舟山大陆连岛工程(跨海大桥)可靠性管理技术与应用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依托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研究的“柔性浮式防船舶碰撞系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成功将智能交通视频交通事件检测系统应用到高速公路隧道管理中,等等,用优良的科研和管理成果,努力推动交通科技事业向国内外先进水平方向发展。由于业绩突出,他被评为全省交通行业“28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同时申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已经公示结束。

二、举办“高师”论坛,着力打造一支有科学精神、有创新思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集团公司目前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398人,这支队伍成为推进公司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随着集团公司的发展,在生产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难题越来越多,很多问题急需破解。集团公司立足现有人才队伍实际,决定通过举办“高师”论坛的形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充分发挥现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和聪明才智,着力破解各项工作难题,同时,通过论坛激励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不断进取,创新创业,多出成果。从2005年起,公司每年举办一次由全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的人员参加的“高师”论坛活动。论坛以创新创业、推进发展为指导思想,每年结合企业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确定相应的主题,在集团范围内征集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在各个层次广泛开展学术讨论,并通过层层选拔和专家评审,挑选优秀成果代表的作者进行论坛主题演讲。集团公司上下非常重视“高师”论坛,董事长每年出席论坛并致辞,总经理主持论坛,集团公司和子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充分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各子公司每年都能按照集团公司的部署积极组织,发动全体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参与,有的还创立了本单位的论坛,掀起了办好论坛、出好成果、抓好队伍的高潮。“高师”论坛着重引导企业立足科学发展,加强科学管理,着力自主创新,提升人才的科学创新能力,既促进了一批科研成果和创新项目的形成,也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对人才的成长和科研成果的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近三年来,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五百余篇科研论文,参加论坛的一批优秀科研成果和论文被编辑成书在社会上公开出版发行,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应用发挥了作用。目前,高师论坛已经办成了公司的一个知名品牌,不仅扩大了对外影响,而且在公司内部形成了各类人才竞相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丰富岗位培养手段,着力打造一支技艺娴熟、富有活力的技能人才队伍。一线生产技术工人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公司创业发展的主力军。目前,公司有一线生产技术工人8889人,这支队伍的培养关系到公司的发展大计。为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大军,公司专门研究出台了《加强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了分层次、分工种的技能人才培训机制。针对一线管理人员和技术能手,利用公司培训中心的平台,集中培训,交流经验,提高管理和技能水平。针对一线收费员,委托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省公路技师学院、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技能鉴定中心等院校和专业机构开展技能等级鉴定和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针对各类工种员工,充分发挥各子公司的主体作用,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攻关、创新创效等形式,强化岗位培训,促进岗位成才。公司每年都选定1-2个工种,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发现和选拔具有高技能的人才。同时,积极探索岗位首席制,在关键岗位和工序设立首席职位,选出一批“首席班组长”、“首席技工”等,进一步培养技能领头人,发挥其带头作用,更好地带领技术工人投入生产经营中去。实践证明,通过一系列的培养措施,技能人才队伍的技术水平、敬业精神得到了很大提高,他们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保证生产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确保生产安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依托项目建设和科研机构,着力打造一支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集团公司为广大科技人才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宽广舞台,特别是在实施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推动引进创新创业人才与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有效结合方面作出了努力。公司把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放到项目建设一线去经受锻炼,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科技含量。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是浙江省五大“百亿”工程之一,项目建设难度世界罕见,特别是在建造西堠门大桥、金塘大桥这样世界级大桥的时候,造桥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显得尤为突出。为此,公司选派和引进了一大批桥梁、船舶、海洋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和精英,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技术合作,发扬自主创新精神,在大桥建设过程中不断解决技术难题,确保大桥建设顺利推进。目前,工程项目已经和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有58项,有相当一部分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甚至有些科研课题和创新技术开创了桥梁建设的先河。这些成果,凝聚了科技人才的心血和智慧,有多位优秀人才通过项目建设这一平台突颖而出,成为桥梁建设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佼佼者。公司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借智借力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与浙江大学进行战略合作,成立了“企业发展和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发挥企业的产业和资金优势,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在项目研究咨询、EMBA人才培养、高层次学术讲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与交流。为加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集团公司研究成立了科技咨询公司,通过科技咨询公司这一创新平台,把公司内部一批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科技人才集合起来,建立科研攻关小组,研究公司当前在技术、管理等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近三年来,集团公司科技人才队伍依托项目建设和科研机构,争取到厅局级以上科技项目35项,超过2000余万元的科研项目经费,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效应日益明显。

五、创新激励机制,着力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我们把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纳入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制订具体落实措施,充分调动各类人才投身于公司建设发展的主战场。为激发经营管理人才创造优良业绩的积极性,公司研究建立了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核心,以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廉政建设责任制为保障的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在实践中很好地起到了激励经营者的作用。为不断激发各级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设立人才奖励专项资金,每年拿出适当比例的经费,表彰在各自岗位上创新工作、做出突出业绩的各类人才,近年来已奖励各类人才150余万元,选派优秀人才到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深造、培训开支400余万元。为充分发挥人才创新创业、推动发展的作用,优先考虑评先评优、入党晋级、选拔任用,使他们在政治上有地位;在出国深造、学历提升、职称评审、技术攻关、课题立项上,优先提供机会和搭建平台;保护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真正把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的要求落到实处,使他们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和赢得尊重的荣誉感。建立了急需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允许企业按与引进人才双方约定的方式灵活解决住房等问题,允许企业对引进的人才,在薪酬、待遇等方面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办的特殊政策,这一政策对大力引进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人才是企业兴衰之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省交通集团公司将继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着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人才基础。

第四篇:凸显劳模价值 发挥团队优势 着力为公司高技能人才创新搭建平台

工会是公司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助推科研生产经营任务顺利完成、构建企业和谐健康发展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中航工业哈飞工会以党的十八大、工会十六大精神为指引,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维护、促进发展”的工会工作思路,积极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项职能,充分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工会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近几年来,哈飞所面临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科研生产异常繁重,职工思想日益多元,发展形势趋于严峻。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发挥劳模作用、凸显劳模价值,也成为了公司工会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始终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当代工人伟大品格的集中表现。公司工会要做的,就是将这种劳模精神切实渗透到广大的职工群众中,使之真正成为促进职工群众建功立业、推动公司跨越发展的有力武器。秉承这样的工作思路,在市总工会的有力指导下,公司工会按照“选树好劳模带头人,创建工作要实、要规范、积极推进”的创建要求,优中选优地选择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市劳模、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高级技师秦世俊为领军人,创建了秦世俊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汇聚精兵强将、展现攻关风采 工作室的雏形来源于2010年15车间成立的“现场攻关组”,近几年来该攻关组立足车间生产一线实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备很好的基础和条件。2014年公司工会根据上级要求,结合现场攻关组的实际情况,对人员进行了调整,对硬件进行了增补。经过近半年的筹备,于2014年6月19日正式揭牌,并陆续开展飞机起落架和旋翼零部件数控加工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和技能传授等方面的工作。目前该工作室有成员16人,平均年龄35岁。成员覆盖了所在车间的主管工艺、编程和检验队伍,汇聚了全国和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市劳模、省首届“铁人式职工”、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某重点型号研制三等功个人、中航工业和省技术能手、省优秀班组长、市“模范名师”、公司劳模和技能标兵等高技能人才,是名副其实的精兵强将。公司工会高度重视该工作室的建设情况,在工作室的建设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014年为工作室提供了6万元的经费支持,并开辟了占地面积60平米的专用办公室,配备了电脑等设备,重新购置了桌椅等硬件,建立了攻关进度板、攻关实物样件展示柜等设施,为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业务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发挥工会作用、确保规范运行 一是始终坚持提质覆面,确保队伍素质拔尖。劳模工作室是工人队伍中的“尖刀连”,必须要保证人员高质量、业务全覆盖,才能将劳模的作用延伸到生产一线的各个角落。以秦世俊为首的团队人员,全部是所在领域的骨干和专家,将这些人聚在一起而爆发出来的“核聚变”,能量是十分惊人的。同时,该工作室还吸收了4名优秀青年职工,确保劳模精神和独门绝技的有效传承。除此以外,工艺、检验等人员的加入,也为工作室攻关过程的工艺性分析、工艺审核和产品质量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二是始终坚持规范运行,确保管理水平拔尖。好马要配好鞍,好的团队也要有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管理。公司工会明确工作室的定位,就是要围绕一线实际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攻关、技术交流和技艺传承。针对这一定位,公司工会在日常活动、目标确立、考核方面都制定了相关办法。在日常活动上,每周四下班后是固定活动时间,成员汇总近期遇到的技术难题,聚集团队的力量与智慧加以研究和解决。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汇报会,总结通报工作室活动情况,并对下阶段活动进行部署。在目标制定上,工作室每年至少上报2项技术攻关项目,定期汇报进展情况,并要求年底前完成。在考核上,工作室实行积分考核制度,按照完成创新攻关项目的数量、重要程度、负责比例,参加竞赛活动的名次,以及日常工作表现等情况进行综合打分。对于优秀成员,在各类评先评优予以推荐。三是始终坚持结合实际,确保品牌效应拔尖。说句实在的,我们创建这样一个劳模工作室,最怕的就是把它做成了空壳子、花架子。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工作室建立之初,公司工会就将工作室作为品牌来抓,把科研生产中的难点作为工作室的工作重点,将难题解决的好坏作为衡量工作优劣的标准。2014年,工作室攻克了多个难题,顺利拿下了15个攻关项目。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其中1项已发授权号。完成30多项小改小革,实现经济效益共计67.75万元,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创航空精品、树哈飞品牌”的创建宗旨。坚持与时俱进、促进长远发展 一是思路的转变是建设好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前提。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劳模不仅是工人中的优秀代表,更是一种宝贵的、重要的生产力。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立初衷,就是要将这些技艺高超、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的劳模集中起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去攻坚克难。我们在劳模工作室的建设中确定了“高、实、响、沉”的工作思路,其中“高”指的是起点要高、标准要高、素质要高;“实”指的是工作要实、措施要实、成果要实;“响”指的是名声要响、作用要响、品牌要响;“沉”指的是要沉在车间、沉在一线、沉在班组。二是载体的转变是建设好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重点。过去公司工会主要把精力放在了劳模的评选表彰、宣传奖励,以及落实劳模待遇和解决劳模生活困难上,对如何发挥劳模的示范带头作用、推进劳模在公司的改革发展中凸显新作为认识不深,载体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模精神的弘扬和劳模作用的发挥。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将劳模作为宝贵的战略资源来使用,既要用劳模的事迹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也要发动劳模用高超的技术技能去攻克难题、推动发展。“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一种新的载体,恰恰能够实现“汇聚高技能人才”到“头脑风暴集中解决难题”再到“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全过程,以最有效地方式、最大程度地挖掘和发挥劳模作用。三是模式的转变是建设好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关键。公司工会过去也组织过一些非行政建制工作团队,这些工作团队在攻克现场难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模式局限性较大,即没有合适的活动场所,也缺少必要的硬件设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模作用的发挥。劳模工作室的建立,突破了以往劳模单兵作战、单点突击的局限,在工会的有力指导下,能够将个人智慧、个人力量、个人经验聚集起来,形成强有力的团队加成优势,达到了1+1大于2的良好效果。四是文化的转变是建设好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目标。劳模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劳模精神是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认为,劳模工作室除了攻克一线的难题、推动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外,其更加深远的意义在于树立一面旗帜、培育一个团队、凸显一种精神,最终在广大的职工群众中形成热爱劳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劳模文化”,使工作室真正成为促进青年进步的“加油站”,激发职工创优的“发动机”和推动公司发展的“加速器”。今后,公司工会将会以本次推进会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上级的指示要求,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持之以恒地抓好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总结提升工作室的工作水平,重点在政策上加强扶持、在功能上拓宽范围、在工作上多方联动、在成果上树立标杆。在此基础上,选树和开辟新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不断强化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品牌效应,为打造劳模文化、推动公司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本组文章素材由哈尔滨市总工会提供)

下载构筑高技能人才培育平台 打造创新性技能人才队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筑高技能人才培育平台 打造创新性技能人才队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