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国建筑师分享在德国买地建房的技术与经验
德国建筑师分享在德国买地建房的技术与经验
图文编辑:德国CHZH建筑师事务所 关键词:德国买地建房的优点、途径、德国居住建筑的技术 从1977年到2007年的30年当中,德国房价不但未涨,若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这30年当中,房子价格反而有些下跌。但近年来,德国房地产市场也一年比一年火热,越来越多的华人朋友选择在德国投资买地建房。
一、那么,在德国买地建房到底有哪些优势呢? 第一,德国买地建房的价格相比在国内一线城市购买别墅的价格便宜很多,并且投资的绝大部分是实实在在地用在房屋本身上; 第二,德国房产属于永久产权,可作为遗产传给子女; 第三,德国房屋质量如同德国的机械产品,质量非常好; 第四,德国银行贷款恒定利率,这些年贷款利率低; 第五,德国自然及人文环境佳,教育、社会保障、法制体系健全。
二、谁可以在德国买地建房呢? 原则上每一位自然人或法人都可以在德国买地建房,当然,整个操作过程需要专业人士的协助才能够高效合理地完成。
三、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买到地呢? 一般来说,有下列途径可以帮助您在德国买到土地:
1、网络;
2、中介;
3、建筑师;
4、熟人朋友;
5、政府;
6、大型房企;
7、教会地产等等。
四、下面将透过本建筑师事务所在德国建房的实际案例进一步分享德国建房的技术和经验第一步: 首先,需要购买到一块合适的地皮(Bauplatz/Grundstueck)因为德国的城市规划非常深入,执行也非常严格。因此,在您购买地皮之前,一定要请非常有经验的建筑师帮您评估,该地块是否真的合乎您计划中的各种需求,避免投资失误。第二步:规划报批 当您有了合适的地皮以后,您需要找建筑师事务所配合您的企划按照德国的法律完成房屋的设计,并到当地政府主管部门(Bauaufsicht)申请建造许可(Baugenehmigung,政府审批的时间一般是三个月。第三步:施工设计(Ausfuehrungsplanung)+施工招标(Vergabe)接下来是建筑师需要配合其它专业的工程师完成施工图以及施工招标工作。和国内不同之处是:国内施工招标和施工监理是单独的一个板块,通常不由建筑师负责执行,而在德国,施工招标和施工监理仍然是建筑师的工作。但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德国,虽然施工招标和施工监理属于建筑师的工作,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位建筑师都具备施工招标和施工监理的能力。因为和国内大型设计机构类似,德国建筑师事务所也有专业分工,也有流水线工作的特征,因此多数建筑师特别是华人建筑师在德国建筑师事务所只负责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只有少数建筑师会有机会进一步拓展施工招标和施工监理领域的经验。第四步:开始施工(Baubeginn)+施工监理(Bauueberwachung)
土建公司开始挖地、夯实地基,直到房屋建筑的主体完成。德国是节能建筑方面的佼佼者,有完善的节能法律体系,有先进的建筑材料,有富有经验的施工团队。居住建筑的地下室,我们通常会在地下室的底板下面以及地下室外围墙面铺设10公分以上的保温层,这样,整个地下室如同穿上了一双厚厚的棉鞋,再配合适当的采光、防水、采暖技术,地 下室完全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一般来说,业主都喜欢在地下室配置工作室空间,或者兴趣爱好空间如乒乓球、台球、音乐室等功能。
德国的砖墙技术非常先进,外墙体系通常可选择两种模式:
1、墙体外加保温层;
2、砖本身已经包含保温的功能。
主体完成以后,就该屋顶公司入场了。屋顶结构檩子中间填充熔点高达1000度的保温层,屋面瓦的选择也非常丰富,配套构造都已经十分完善。但尽管如此,仍然有许多重要的细节,比方防水、防霉、防火,是业主作为行外人士所无法尽知的,您一定需要代表自己利益的非常有经验的工地监理,质量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保障。德国居住建筑的窗户质量也是遥遥领先,如今市场上使用的窗户几乎都已经是三层玻璃,导热系数多数情况下已经小于1,0 W/m2K,窗户的密封性能也非常好。窗户向内开启,方便做卫生,可以内倒开启也可以平开,通风方便。
当房屋主体完成以后,就要开始施工水电暖通了。当代德国居住建筑已经广泛采用地暖设备,和地暖配套的热源设备是热泵(Waermepumpe),热泵所产生的能源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输入温度大约37度就足够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市场上所有的暖气公司都能很专业地安装热泵。当水电暖通施工布线完毕以后,开始进行室内的粉刷,房屋渐渐地呈现出接近完工的的模样。综合来看,德国的居住建筑如同德国的机械产品,朴素但质量非常好!本文所使用的图片均为CHZH建筑师事务所自己工地的图片,本文信息均为本事务所在德国建房的经验之谈。图文编辑:德国法兰克福CHZH建筑师事务所
第二篇: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经验与借鉴
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经验与借鉴
2015-03-04 摘要:随着职业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为德国职业学校质量管理的新方法。德国在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为:持续性评价和发展;相关法律的全面制定;质量标准的科学设定;自我评价的有效开展;第三方专业机构的有力监控。这些成功经验发人深省,本文从我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现实诉求出发,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合我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框架:加强职业教育“制度化”建设;制定“科学化”质量标准;实施内部“客观化”自我评价;创设“专门化”质量保障机构。
关键词:德国,职业学校,质量保障,质量标准,自我评价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攻关项目“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编号:11JZD038;课题负责人:周志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世纪90年代初,在德国教育科学领域,质量和质量保障仍是两个未知的概念。但是,2000年德国在PISA①项目中铩羽而归后,“学校质量”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对学校教育质量和效率展开激烈讨论,从关注输入控制转向输出质量。从此,德国对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为德国职业学校质量管理的新方法。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已历经10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意见[1],政府、社会对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立足我国职业学校长期有效发展的现实诉求,关注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举措,参考和汲取德国职业学校质量保障方面的有益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中的精髓不无裨益。基于此,外观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有益经验,内联我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现实情况,建构我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可行框架。
一、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经验
德国在职业教育质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尤其在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质、法律制度、质量标准、自我管理、组织监控等方面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对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及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起到促进作用。
1.质量保障的实质:持续性评价和发展,改善学校质量
保障教育质量是职业学校的组织责任和必要的管理职能,在德国,“学校教育质量保障”可解释为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调查和比较后所得结果的反馈行为,目标旨在改善学校系统运行的质量,促进学校持续发展[2]。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基于一定的教育质量观和价值取向,保障主体依据学校发展目标、质量标准、学校资源和工作程序,采取一定的工具与技术,对教育质量实施制度性、体制性的支持、监控和评价措施,保障学校教育质量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德国职业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有效的教育质量保障必须借助于评价工具才能进行,质量保障体系被看作是“持续性评价和发展系统”。因此,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持续性评价活动,是一种教育管理的实体化方法。
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客观存在,并具有差异性。职业学校作为培养人的组织或机构,依据设定的质量目标和使命,采取相应的流程保障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体现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客观存在性。但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职业学校,其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也会有所差异。其二,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制定标准化文本。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文件,建立规范化的工作标准和规定性的实施方法,规定质量管理的分工与责任,该标准化文件就是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准则及审核职业学校运行情况的依据。其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关注教育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从职业学校内部质量管理到外部质量评价和认证,通过对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生成过程的分析,找出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其四,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全员参与性。职业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国家、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等,在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过程中彰显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原则,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与义务,充分发挥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其五,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持续改进性。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是促进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随着职业学校的发展诉求及外部客观环境的变化,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须改变相应的过程和内容,及时发现和解决职业学校的质量缺陷,实现职业学校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2.质量保障的基础:相关法律的全面制定,确保质量保障有序运行 德国的《基本法》规定教育领域内的立法权和管辖权属于各州的权力范围,各州文化教育部(简称文教部)是各州教育事务的最高权力机关,通过发布命令和指示以及通过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参与学校监督。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职业学校评价工作的有效运行,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各州文教部为各类职业学校颁布学校章程,对学校的建制、教学组织工作和课时安排、成绩评定和考试事务等做出明确规定。《州学校法》规范职业学校的办学行为,涵盖学校的使命与任务、举办者和法律地位、学校教育分类及其学校类型结构、学校各法律关系主体及其权利、学校人事和财务以及国家对学校的监督等。学校和地方学校管理部门通过科学和系统的方法全面设计其战略目标和使命,全局性和方向性的教学目标,涉及学校的办学方向、发展规模、办学特色、学生的发展、参与学校生活的所有人之间的合作等。
从法律层面对职业教育进行约定,德国职业学校职责清晰,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颁发的手册中包含了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指示,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该能力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灵活适应能力,以便学生能够不断克服工作环境、社会及欧盟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培养学生参加继续培训的意识;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规划个人及社会生活的能力”[3]。职业学校作为学习的独立场所,意味着“能够使有资格的人完成专业任务,共同塑造商业世界和充满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的社会”[4]。德国职业学校的学习基于具体的职业行动与各种思想活动,是一种理解他人行动的过程,注重反馈所发生的行动,包括行动计划、实施及行动结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性发展。通过对职业工作的深入思考,学生将具备运用学过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
3.质量保障的前提:质量标准的科学设定,推动职教质量稳步提升 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与经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特点,这也决定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不能照搬普通教育质量标准,必须遵循职业教育自身规律,突出职业教育自身特色,进行全新的建构。德国陆续制定与实施职业学校相关领域的标准,尤其是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中的“教师教育标准”和“学校质量标准”,有助于保障职业教师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推动整个职业教育质量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对于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标准,1973年,为了给职业教育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基础和最低的标准,KMK为职业学校中各职业科目教师的教育和考核制定了一个全国性的框架。1995年又对该框架做了进一步的修订,各联邦州的师范教育课程都必须遵循这些结构性的条件。KMK精确描述了教师的能力范畴,除了专业科目知识、专业教学法、教育学和心理学外,教师们还需要具备进行诊断、评价、合作及素质发展的元胜任力(Meta-competence)[5]。教师职业资格框架在保证各个联邦州、学校自主权的基础上,提供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标准,确保职业教育的科学和规范化发展。学校质量标准是人们期望职业教育满足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工作与管理工作的行动标准。学校质量标准是评价职业学校的核心,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标准的分解。衡量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可分为:输入质量(Input quality)、过程质量(Process quality)、输出质量(Output quality)、成果质量(Outcome quality)等四个质量领域。柏林(Berlin)[6]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North Rhine-Westphalia)[7]的职业学校对其质量行为框架中的学校成果、教与学的过程、学校文化、学校管理、教师专业技能和个性发展、质量的发展目标和战略等6个质量领域和25个质量特性进行量化分析和质性研究,最终形成评价报告。下萨克森州(Lower-Saxony)职业学校基于EFQM(European Found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模式,依据过程质量的5个指标(领导、教师、目标与战略、伙伴关系与资源、过程)及结果质量的4个指标(教师满意、顾客满意、社会效益、主要结果)[8]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巴登—符腾堡州(Baden-Württemberg,简称巴符州)依据Q2E(Qualität durch Evaluation und Entwicklung,通过评价和发展的质量)模式,具体包括“课程领域质量”、“个别反馈”、“学校自我评价”和“学校领导和质量过程的控制”4个质量领域[9],构建以数据为基础的学校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并形成“未达标”、“基本达标”、“达标”、“非常达标”4种学校发展阶段,充分体现出评价指标的发展性,而不是等级性。
4.质量保障的关键:自我评价的有效开展,增强管理内驱力 学校是发展的主体,在保障其自身教育质量中起主体作用,无论是职业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还是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学校自我评价处于基础地位。德国重视职业学校的自我评价,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它们在学校内部设置质量管理部门,具有专门的内部评价专员,负责学校自我评价。依据一系列的标准和准则,如被评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质量评价指标,收集被评职业学校的数据资料,包括教学报告和对教职工、学生采访收集的资料,构建以数据为基础的学校内部评价,形成一个以职业学校自我目标达成程度为基础的自评报告。自我评价目的不仅是为同行专家的外部评价做准备,更是为了提高职业学校管理过程的透明度,有益于教师和学生勇于提供自身观点,发起对学校现存缺陷和问题的讨论,引发从主观与客观范畴对原因的追寻,进而引发对改进措施的讨论,促进学生、教师等参与者的交流,透过这种经验式的学习与改进,有助于学校通过对实然—应然的差距分析提出持续改进措施,因此,德国职业学校自我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校逐步成为一个自我超越的学习型校园。
5.质量保障的动力:第三方专业机构的有力监控,实现内外部机制的互通 德国普遍重视学校内外机制的相结合,强调外部质量保障是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德国职业学校的外部评价实践凸显评价活动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评价机构的专业性。德国各州政府部门并不直接对职业学校进行评价和干预,而是委托专门的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职业学校进行监控,如巴符州的LS(Landesinstitut für Schulentwicklung,即学校发展研究所)、巴伐利亚州的ISB(Stätsinstitut für Schulqualität und Bildungsforschung,即学校质量与教育研究所)、柏林和勃兰登堡州的ISQ(Institut für Schulqualität der Länder Berlin und Brandenburg,即学校质量研究所)、不莱梅的LIS(Landesinstitut für Schule der Freien Hansestadt Bremen,即不莱梅学校研究所)、汉堡的HIBB(Hamburger Institut für Berufliche Bildung,即汉堡职业教育研究所)等,这些研究所为所在州的学校质量、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政策等提供决策咨询和指导服务,主要职能是负
[10]责各州各级各类学校的质量评价工作。各个研究所财政上由所在州文教部提供资金保障,但又是独立于州政府和学校管制的非政府机构。
其二,评价者的专业性。各州的学校质量发展研究所都是专业性机构,所从事的学校评价工作是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对评价专家的基本知识、素质结构、实践经验等都具有严格的要求。评价机构内建立了评价专家团队,从评价专家的来源来看,评价专家在成为专业评价人员前为职业学校教师,普遍具有很强的教育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研究水平,熟悉职业学校的运行状况,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从评价专家形成的路径来看,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职业学校教师成为真正的评价专家前,需要接受系统的评价培训和资质认证,专家团队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价值观。这样选拔出来的评价专家能够胜任评价者的角色,以查找问题、解决困境为旨归,保证评价的效果。其三,评价过程的专业性。外部评价主要通过采用网上调查问卷——数据采集、学校自我评价、文件分析、学校现场考察、座谈会议等量的分析和质的分析对学校进行整体全面的剖析。
其四,评价结果的专业性。各州的学校发展研究所等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是在州政府和职业学校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形成,通过对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客观的价值判断和信息传递实现外部评价结果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提供外部观点,作为学校旁观者的角度发掘学校的质量缺陷,增强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外部评价专家的改进建议帮助职业学校克服盲目性;二是能与其他职业学校比较,借鉴其他职业学校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三是促进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学校质量管理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和研究机构的经验交流。
二、借鉴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基于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成功经验,可为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参考。
1.加强职业教育“制度化”建设
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是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经验。由于我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因此,借鉴德国的经验,我国职教法律体系须加强以下几方面:其一,法律的可操作化。根据实践的开展,将已有的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文件成果系统化。国家要积极调研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并出台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强调约束与激励相结合,各部委和地方政府也要制定相应的地方性具体条例或实施细则,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相互衔接的、便于操作的法律体系。其二,法律的时效性。学校培养目标定位将办学自主权还给学校,教学自主权还给教师,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中国的职业教育必须要去行政化,让市场决定需要多少、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学校。在监督方法上坚持价值判断与事实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职业教育政策的“时滞效应”及“连带效应”。
2.制定“科学化”质量标准
制定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是德国建设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首要条件,对自身教育体系的完善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对“质量标准”有了初步的探索,2013年9月20日教育部颁布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11]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分为15个领域,细化为60个条目,严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环节。借鉴德国的经验,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标准制定的层次性。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应有各自不同的教师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需要多样化的教师质量规划及标准;第二,注重标准的时效性。社会对教师的素质需求是动态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质量要求,教师职业标准也相应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建立国家职业教师资格框架,整合教育和培训等各类证书、资格标准,从而实现等值、互认。
2014年3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研究制订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试行)》(征求意见稿),设有办学思路、资源条件、专业与课程、过程管理、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社会服务、特色荣誉等8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57个三级指标[12]。《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设有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36个观测点[13]。由此可见,当前标准对我国职业院校的外部评价停留在总结性评价和鉴定性评价的层面,关注重点在于对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等硬件的投入,就业率、技能获奖率和考试升学率等教学过程的监控与教学结果的评价,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反馈机制的建立等方面重视不够。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我国职业院校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等级总是从“最优”开始,直到“最差”,凸显较强的等级色彩,没有表达出通过评价实践活动,发现并弥补学校质量缺陷,最终达到质量标准的蕴意。因此,借鉴德国经验,在编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须渗透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特色元素,采用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课程质量、个别反馈、自我评价和学校领导的管理质量等作为评价内容给予综合评价,构建基于内涵式发展的评价体系,彰显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硬件指标评价向软件(即内涵、质量)指标评价转变、被动评价向主动评价转变的发展态势。同时,针对评价等级“未达标”、“基本达标”、“达标”和“非常达标”4个由“未符合标准”到“符合标准”逐级上升的发展阶段,构建相应的质量要求,而“达标”则是最低的质量标准。
3.实施内部“客观化”自我评价
德国在对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过程中,强调学校自我评价是评量学校教育状况的尺度或准则。我国职业院校高度重视行政机构外部评价的权威性,进而忽视院校内部的自我评价。在市场竞争环境中,职业院校应充分认识自我评价机制的诊断、反馈和改进作用。只有促进职业院校自我评价的研究,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才能顺利建构和实施。为实现学校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并完善职业学校内部自我评价机制,设置单独的评价机构,独立行使教育评价和监控功能;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自我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关注学校的办学成果、教与学的过程、学校文化氛围、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等凸显学校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指标;三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适度调整评价指标体系,坚持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和职业学校发展的多样性、地区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四是切实推动学校构建和实施常规化的内部质量评价体系,并持续改进,对学校发展状况做出客观的价值判断,保证学校明确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引导和激励学校付诸实施。
4.创设“专门化”质量保障机构 德国建立学校质量保障机构,形成功能齐全的质量保障机构网络,有效促进学校内外部评价的融合。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主要采取的是政府主导型,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保障逐渐向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2011年5月20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等16家单位,发起成立中国职业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会”,该机构担负着教育评价研究的任务,而不是实施教育评价实践的专门机构或组织。因此,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活动仅仅依靠该研究会是不够的,从政府角度讲,应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权力下放,不再规划和控制职业学校的具体事务,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评审和监督职能;设立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发学校外部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对外部评价专家进行系统培训与资质认定、监督外部评价、向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报告,为制订教育政策和财政预算提供参考等;通过评价学校教育成果,检验学校的办学绩效和学生质量。这种教育部资助支持的外部的、独立的公共机构,有利于提升评价的透明性、独立性和客观性。此外,还可以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允许民间评价机构进行社会评价,发挥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质量评价和监管职能。
注释:
①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即“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是一个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筹划的对全世界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计划,旨在发展教育方法与成果。最早开始于2000年,每3年进行一次,该计划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生学习评价项目之一。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2014-3-13/2014-3-20.[1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EB/OL].http://files/moe/moe_42/201010/xxgk_110099.html, 2004-4-27/2013-9-10.作者: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 李文静 周志刚 来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24期
第三篇:德国保险业风险防控的经验与启示
德国保险业风险防控的经验与启示
2017-12-04
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当前,保险监管系统正在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筑牢风险防控防线,提高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德国是欧洲保险大国,其保险监管以稳健见长,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考验,风险防控有力有效。研究德国保险业风险防控的有关经验做法,对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保险业风险防控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德国保险监管体制的发展变迁概述
德国保险监管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帝国商业保险公司法》,根据该法成立的帝国商业保险监管办公室于1902年7月1日开始运作。1910年1月1日,《保险合同法》正式实施。此后,德国历经一战、二战、战后等多个时期,《帝国商业保险公司法》改名为《保险监管法》并几经修改,保险监管部门也先后更名为联邦保险、建筑和贷款协会监管办公室以及联邦保险监管办公室。
2002年4月22日,德国通过《统一金融服务监管法》,合并原来各自独立的银行、保险、证券监管部门,于5月1日正式组建成立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开启银行、证券、保险混业监管模式,履行对金融市场的国家监管职能,主要目标是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完整性和稳健运行。BaFin下设保险监管局,依据《保险监管法》、《保险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对保险公司市场准入、保险市场行为、保险准备金计提、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以及保险资金运用等方面进行集中监管。保险监管体系与联邦制国家政体相对应,联邦政府的监管对象主要是跨州经营的商业保险公司和竞争性国有保险公司,州政府的监管对象是经营范围仅在所辖州范围的商业保险公司和竞争性国有保险公司。
在经过10多年的周密准备后,欧盟偿付能力II(Solvency II)于2016年1月1日起在德国实施。Solvency II适用于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但不包括养老基金以及保费收入低于500万欧元或技术准备金低于2500万欧元的小型保险公司。
二、德国保险业风险防控的主要做法
(一)实施基于风险导向的分类监管和现场检查。BaFin 建立了风险分类体系,综合考虑保险公司业务活动及相关风险的性质、范围和复杂性,将其划分为不同风险等级,以此确定监管的强度和力度。保险公司根据市场影响力和发展质量两个维度进行分类(表1)。市场影响力分为“非常强”、“强”、“中”、“弱”四个等级,养老基金根据其总投资额进行衡量,健康保险公司、财产/意外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根据其总保费收入进行衡量。发展质量从高到低分为A到D四个等级,评估要素包括净资产、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增长情况和管理质量。此外,BaFin对受Solvency II约束、负有监管职责的所有保险集团也从集团层面进行风险分类,并增加了利润转移、控制协议等评估要素。在风险分类的基础上,BaFin确定对哪些保险公司开展现场检查以及检查的频率和深度。2016年,保险监管局共开展了105次现场检查(表2)。
表2:德国保险业2016年基于风险分类的现场检查情况
(二)以Solvency II为指引加强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将Solvency II的三支柱要求(资本要求、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报告要求)纳入《保险监管法》和相关监管制度,提升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一是拥有应对风险的充足自有资金。Solvency II要求保险公司拥有足以应对200年一遇负面事件的自有资金。关于资本的核心监管要求是偿付能力资本要求(SCR)和最低资本要求(MCR)。SCR和MCR的计算基于复杂的模型,将所有的风险情境考虑在内。MCR根据欧盟授权法规中的公式进行计算。保险公司在计算SCR时既可以使用标准公式,也可以使用经监管部门批准的内部模型。截至2016年,BaFin已批准30多个内部模型,其市场份额体现了内部模型的重要性(表3)。此外,5家德国保险集团获准使用内部模型计算集团层面的SCR。BaFin定期审核内部模型及其变动情况,确保其持续符合监管要求。二是搭建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体系。保险公司组织架构必须透明,并与经营性质、规模、复杂性及相关风险相适应。保险公司应建立风险管理、合规、内部审计、精算等四个关键职能部门,即便将上述职能外包,也必须承担最终责任。风险管理系统、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以及高管和关键职能部门人员资质都必须符合监管要求。其中,自身风险和偿付能力评估(ORSA)是Solvency II的关键要素之一,要求保险公司持续评估自身风险和偿付能力情况,定期研判其风险管理系统能否识别和涵盖所有风险。三是加强报告和信息披露工作。保险公司应向监管部门和公众报告财务状况、风险和重点业务领域,以便于监管部门更精准地监测风险,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促进保险业和金融业的稳定。保险公司须定期提交的报告包括偿付能力和财务情况报告(SFCR)、定期监管报告(RSR)、ORSA监管报告以及其他和季度定量报告。
表3:德国保险业获批内部模型情况
(三)将防范重大风险作为重要监管任务。一是防范系统性风险。BaFin采取一系列提升保险业抗风险能力的针对性措施,防范系统性风险。比如,2011年出台应对低利率环境的保费准备金规定,2014年通过《德国人身保险改革法案》,持续降低新业务的利率上限(2017年1月1日起为0.9%),不断强化保险公司的股本(保险业总股本和混合资本从2000年的66亿欧元增加到2015年的181亿欧元),持续对保险公司进行压力测试,并主动接受IMF、欧洲保险和职业养老金管理局(EIOPA)开展的压力测试。二是防范保险资金投资风险。根据《保险监管法》,保险公司投资必须配置充足的保证资产,并指定一家受托人管理,保证资产的处置须经受托人同意。受托人负责评估某类资产是否能够确定为保证资产,并确保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和充足性。Solvency II约束下的保险公司必须遵循“审慎人原则”,制定内部投资计划,确保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大量的风险管理条款。对于暂未纳入Solvency II的保险公司,德国《投资法规》规定了允许投资的资产范围以及分散投资、资产负债匹配、投资管理系统和内部控制程序等要求。三是防范其他重大风险。比如,BaFin通过建立举报机制、开展现场检查等多种手段,严厉打击未经批准经营保险业务的行为。又如,BaFin持续密切关注IT安全问题,与联邦信息安全办公室等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IT服务供应商开展广泛对话,积极参加七国集团网络专家组等与数字化、网络安全有关的国内和国际组织,引导保险公司加强IT风险管理。此外,BaFin还积极推动通过巨灾风险证券化向资本市场转移巨灾风险,通过完善线索与信息系统防范保险欺诈风险,等等。
(四)建立快速的危机应急处置机制。BaFin建立的危机应急处置机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BaFin成立了保险业金融危机应急小组,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制定有针对性的保险监管措施。应急小组要求管辖范围内的重点保险集团和公司每周递交风险情况和变化趋势报告,并对所辖保险公司开展问卷调查,有效掌握金融危机对德国保险业的影响程度。此外,应急小组保持与保险公司密切沟通,提供有建设性的应对建议,帮助保险业抵御金融危机。在此基础上,BaFin总结金融危机经验教训,于2009年1月出台《保险公司最低风险管理要求监管条例》(2016年实施Solvency II后废止),提高保险业的风险透明性,增强保险监管指标的预测性和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实务运作的可操作性。2009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BaFin在EIOPA指导下建立了危机管理应急小组和内部监控小组,危机管理应急小组负责识别危机或风险,制定预防性和应对性措施,内部监控小组负责风险监测和深度分析,提供具体的政策和行动建议。同时,德国先后多次组织修改《保险监管法》,使之与风险防控以及Solvency II相适应。
三、经验启示
(一)从顶层设计看,加强立法保障和建章立制。德国在保险业发展初期就制定了《保险监管法》和《保险合同法》,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和实施Solvency II等过程中不断加以修订完善,出台配套法律法规,特别是为适应Solvency II对《保险监管法》作出重大调整,为监管部门履行风险防控职责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监管部门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制定《保险公司最低风险管理要求监管条例》等一系列风险防范监管制度,为保险公司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了清晰的监管指引。当前,保险监管系统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保监会“1+4”系列文件部署,推进金融风险防控等各项工作,建议及时将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用监管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并争取纳入相关保险法律法规,强化保险业风险防控的顶层设计。
(二)从监管机制看,构建非现场监管为主、现场监管为辅、监管协调为保障的风险防范体系。近年来,BaFin开展的现场检查逐年增多,且建立在较为完善的非现场监管体系之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BaFin的非现场监管体系包括了风险前瞻性研究、风险监测、压力测试、风险分类、监管指引等关键领域和环节,与现场监管一起构成较为健全的风险防范体系。由于德国实行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金融各领域的监管协调较为顺畅,BaFin成立专门的交叉业务部门监管跨行业任务,防范风险的跨行业传递。新形势下,我国保险业风险防控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建议进一步加强全流程的非现场监管体系建设,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为契机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提升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避免监管空白,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
(三)从公司层面看,抓住偿付能力和公司治理两个关键。一方面,根据德国《保险监管法》,保险监管的首要目的是保护投保人和受益人,因此,BaFin将偿付能力监管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实施Solvency II。BaFin 2016年年报对Solvency II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指出保险公司已逐步适应新的监管制度,取得良好开局。作为欧洲重要的保险大国,德国实施Solvency II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对我国保险业实施偿二代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建议加强与其沟通交流,开展偿付能力监管技术合作,提升我国偿二代的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德国十分注重推动保险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对组织架构和人员资质提出明确监管要求,形成风险防控的内部制衡机制。目前我国保险机构公司治理仍不完善,需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保险业发展实际,建立运转有序、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夯实风险防控基础。
作者: 陈敬元 来源: 《中国保险报》2017年12月01日
第四篇:在美国买地建房能否办理贷款?美国新建筑贷款详解
http://www.xiexiebang.com/zt/usmdjf
美国买地
在美国买地建房能否办理贷款?美国新建筑贷款详解
在美国,如果妳是总承包商、自己盖房或是和定制建筑商合作盖房,新建筑贷款可能会对妳有用。大多数新屋建筑贷款提供短期资金,旨在帮助妳度过项目的建筑阶段(6至12个月),然后转换为30年或15年的长期贷款。居外网特别提醒,大家在美国办理新建筑贷款时需要注意的壹些事项包括:(美国买地建房)
一、资金来源:新房建筑贷款是贷款行业的专门细化领域,远不及标准抵押贷款使用广泛。妳最好在了解当地或区域市场的社区银行申请该贷款,尤其是储蓄银行和储蓄机构,尽管壹些经纪人在网路做广告,也值得壹试。
二、提款:妳可以期待任何贷款合同都可以分期提款。虽然壹般需要协商,典型分期提款第壹期可提款贷款总金额的15%,用于现场预备和筑基阶段;二期再提款15%到20%用于框架建设,剩下的几个月提取其余部分资金,用于水管设施、电气系统、内木器、安装电器等等。每期借款提取之前,银行都将给现场检查员发送壹份工作进展报告,确定是否符合当地建筑法规和条例。
三、首付:大多数提供建筑融资的银行希望看到实质性的首付——通常至少是贷款总额的20%到25%。然而,壹些银行有结合联邦住宅管理局担保的永久贷款与短期建筑贷款专门项目。所以说,假如妳计划在已经拥有的土地上建造壹套预算总价值在40万美元的房子。当地的商业银行可能会提供妳为期9个月、30万美元的贷款建造房子——以土地价值10万美元计算——根据项目竣工评估价值,要求首付8万美元(20%)。工期结束的时候,妳会得到30万美元的长期贷款。
本网注明“来源:美国买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居外,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居外)”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http://www.xiexiebang.com/zt/usmdjf
美国买地
在美国建造新房,同样也能获得银行的贷款,但流程和申请方式有所不同。图为位于加州尔湾的全新新房社区Hidden Canyon,距离著名的加州 Irvine Laguna 海滩仅数分钟。本社区由美国知名新房建造商Toll Brothers开发建造。
四、利率:通常短期新建筑融资贷款需支付最优惠贷款利率再附加壹定百分比的利率。如果主要短期银行贷款利率是3%,施工期间贷款利率可能会设定在4.25%到4-5%区间。永久30年或15年融资贷款利率通常将在普通抵押贷款的现行利率——也就是30年期固定贷款利率4.25 % 到4.5%区间。若选择可调利率贷款,可显著降低利率,如广受欢迎的“5/1”可调整利率贷款,该贷款前5年的利率是固定,但之后每年可以改变,利率通常在预先确定的范围内。
返回《怎样在美国建造新房》专题页
本文系居外网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注明“来源:美国买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居外,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居外)”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第五篇:德国化工园区安全技术与管理培训团考察报告-国际交流合作中心
德国化工园区安全技术与管理培训团考察报告
(2012年8月)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2012年出国培训任务计划,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于2012年8月下旬派出赴德国化工园区安全管理与技术培训项目团组,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管三司副司长孙广宇同志为团长,团员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来自津、冀、蒙、黑、苏、闽、鄂、陕8省区的省、市、县共4级安全监管局,中煤、中盐、中国中化等3家中央企业,安科院等2家安全生产科研机构,以及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等单位从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生产经营及相关研究等工作的20名同志组成。此次德国之行,人员结构合理,行程安排紧凑,公务活动繁忙。代表团在培训学习期间,广泛地同德国从事化工行业安全事业的同行进行了培训、交流、座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德期间,培训团在德国卡尔·杜伊斯堡公益中心的协助下,听取了德国有关化工行业组织、安全工程公司、化工生产企业等单位有关专家就德国劳动保护体制、德国化工行业和化工园区发展现状、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技术、法律法规及实践、事故灾害应急救援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考察了德国联邦及部分州、市三级政府从事化工行业管理、化工园区安全管理和事故灾害应急救援的部门、机构及相关社会组织,现场考察了从事化工生产的巴斯夫公司和莱比锡、比特费尔特化工园区的相关情况。
通过学习、考察,培训考察团全体成员掌握了德国化工行业及化工 园区安全技术与管理的理论,丰富了相关知识和经验,并通过团组内的研讨形成了相关工作建议。
二、主要收获和体会
(一)我国化学工业发展迅速,为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目前,我国是世界化工品生产第一大国。2011年,我国化工产品生产总产值为893亿欧元,排在全球第一位,美国584亿欧元排在第二位,日本241亿欧元排名第三,德国则以197亿欧元排名第四位。我国2006-2011年间化学工业年增长率为15.1%,远大于前十位3.2%的平均增长水平。这一数字与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耗日益增长和国外企业在中国投资不断增加密不可分。
虽然,德国化工产品生产仅排名全球第四,但却是世界最大的化工产品出口国,表明德国化工产业的高品质、高附加特点。德国从1995-2011年的17年间,化学工业的产值一直在增长,而从业人员数量在减少,设备投资基本维持不变,表明近些年来德国化工企业的数量并没有显著增加,而是依靠技术进步压缩了从业人员数量,并且获得了高品质的经济增长。
相比较而言,我国化学工业近年来获得了突飞猛进的高速增长,但在工艺、设备、材料、控制、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并没有显著提升,对于近年乃至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以市场为导向自发形成的化工园区发展模式,为我国化工园区的快速发展之路带来新的启示。
德国化工园区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得益于Bayer等大的化学公司的对外开发。大的化学公司为了与别的企业进行合作,或者将一部分业务进行分离,开始在周边规划出一小块用地,吸引企业进入园区,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德国现今的主要化工园区。目前,全德国境内大约有60个左右的化工园区。化工园区在德国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如下的优势:
多个企业组成有效的生产链,使其处于共同的产业链上。 生产环节之间距离短,原料不用长途运输,节约运输成本,同时降低运输安全风险。
共同存储/物流,节约生产成本。
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减少不必要的管理人员:如水、电、气、风供应,管网、道路,三废处理,外围监控,信息通讯系统,安保系统,消防站等。
成立专门负责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公司,解决企业后顾之忧:经营管理公司通常由园区的一个公司作为“大用户”,其他企业自愿按照规模出资成立股份制公司,负责基础设施的维护、运行,以及安全、环保、报批、特殊许可、保安、消防、三废处理、废弃装置拆除、会议、场地租赁等有偿服务。有偿服务有统一收费标准。
灵活和优化的商务模式,使企业享受时间和成本上的优势,把精力专注于核心业务。
拥有最优化的关系网络,产生潜在合力效应。 通过专业技术的联盟,使企业获得新的技术能力。
企业处于上下游关系,相互了解,有利于树立共同的安全理念。总之,德国的化工园区是在老化工基地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是按照“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布局合理、物流便捷、安全环保、一体化管理”的原则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生事物,对于德国化学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左右。
(三)统一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构成德国化工园区安全环保工作的基础。
《联邦污染防止法》是德国安全、环保工作的基本大法,其与《联邦防泄漏法》、《消防法》、《联邦污染防护条例》、《处理有害物质的特殊规定》以及欧盟《塞维索II准则》等共同构成化工企业安全、环保工作的基本法律法规框架体系。
《联邦污染防止法》是一部全面的、综合性的法律,同时涉及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问题,由36个附属法规或细则构成,内容翔实、具体、可操作性强,其与其他一些法规如《建设工地条例》、《生产安全条例》、《施工现场条例》等共同涵盖了化工企业从规划、建设、运行直至废弃处置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的安全、环保问题,是德国化工企业、化工园区安全、环保工作的基石。
统一完善的法律框架体系可有效避免法规不
一、标准不
一、政令不一的问题,有利于政府部门协调对化工企业、化工园区的安全、健康、环保、消防、设备等工作的监管,也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这对于解决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体系过于分散,标准不一,政出多门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四)严格的企业入园审批程序,将化工园区的潜在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目前,德国从国家战略层面并没有明确的企业安全准入制度,企业进入园区主要是以产业链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各个园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利益要求,采取灵活的、适合自身的要求,做法也不尽相同。
尽管如此,根据《联邦污染防止法》、《塞维索II准则》的要求,化工企业、化工园区在进行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时,也应遵守严格的审批程序。《联邦污染防止法》第4-21条规定了哪些工业设备需要审批,第22-25条规定了哪些工业设备不需要审批。工艺装备审批后不得随意更改,但小的更改报备案即可。
政府部门对项目的审批主要从技术和管理、适当的安全距离、大规模人员疏散等三个层次考虑,并分成规划设计、编制申请、递交申请、申请审查、审批5个阶段。申请文件要向社会公布,并视情况召开听证会,周边居民、环保组织等任何感兴趣的人员,均可提出质疑。
适当的安全距离审查是行政审批的重要方面。根据可能的事故类型,德国给出的相对合适的安全距离范围在200(液体火灾等)-2000(毒性气体等)米之间,并以安全距离表的形式给出。审批的安全距离,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企业技术装备和安全管理水平等,由政府指定的技术专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德国的这一做法与我国的“三同时”制度、“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等相类似,对于规范、约束企业的行为,保障周边人员生命、财产以及环境安全等至关重要,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运用以工伤保险为主的经济杠杆,有效促进德国化工等高危行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德国法律规定,化工等13个高危行业从业企业必须加入相应的同业公会组织,其中,化工行业所属的同业公会为原材料与化工同业公会。同业公会负责本行业从业企业职工的工伤保险,该保险的投保对象为企业职工,投保范围包含因生产安全事故、上下班通勤事故造成的伤亡损失及职业病损害,保险费用由企业负担。一旦发生事故,因事故受到损害的职工直接得到同业公会的赔付。同业公会则通过督促检查,使企业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事故发生,且根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业绩的状况核定下保费费率额度等手段来督促激励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在这种机制下,同业公会行业效益最大化和企业收益最大化的追求与生产安全业绩的实现通过经济杠杆得以紧密连接在一起,有效避免了企业因事故赔偿而破产,并确保了高危行业和从业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
(六)完善的以志愿者为主力的应急救援体系,为德国化工园区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应急保障。
德国灾难救援工作归口各州的内政与体育事务部统一管理,并设置应急办和应急指挥中心。全国16个州分别设置了州应急指挥中心,综合负责全州重大灾难如洪水、地震、化工事故等的救援指挥工作。
消防队员、警察、民间救灾组织是德国灾难救援工作的主力,以园区企业共同投资组建的园区消防力量,在园区应急救援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位于路德维希港市的巴斯夫总部设置的企业消防队,装备技术水平、人员数量、化工事故救援能力等综合实力远大于政府消防队,该企业消防队除承担本企业日常安全监控管理及事故处置外,还与地方政 府消防机构密切配合,协助处置周边地区发生的化工事故。
以志愿者为主的民间救灾力量是德国应急救援工作的一大特色。如,德国联邦国民灾难救援总署(THW)在全国设有668个基层国民灾难技术救援组织,共有8万多名训练有素的救援人员,其中99%为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训练和救援工作的志愿者;黑森州应急指挥中心有170名工作人员,均为兼职人员; BASF公司所在的路德维希市共有专职消防员190名,而志愿消防员达300名。
以志愿者补充救援力量,可使政府部门节省大量运行开支,从而可将资金用于技术装备的提高上。另外,民众的广泛参与,也使得整个社会的安全意识、安全文化、对政府的认同得到明显提升。
(七)较高的公民社会诚信价值观及国民安全意识,对德国安全体系的有效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在科隆培训期间,培训团组每天乘坐地下有轨电车、城市近郊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往返于培训、住宿、用餐地点,得以体会了德国公共交通的验票模式,从而见微知著地领略了德国的公民社会诚信价值观。当地公交、电车、火车均不设置进出站闸机和常设检票人员,据称偶有抽查验票人员但本团组从未遇到过,若非全面具有高度诚信素养的社会,该模式下逃票人员恐将比比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与之相比,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尚要靠“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推动落实的我国,相关社会建设工作任重道远。
群众自发成为事故灾难救援组织志愿者,也是德国国民公民意识的一种体现。而以化工等高危行业企业开放日、消防队开放日等形式作为提高和培养全民安全意识、普及安全知识的方法,是值得我国在安全文化建设等工作中加以学习借鉴的。
(八)行业自律组织、科研机构高度发达,为确保德国化学工业的长期安全、健康和高品质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化工等高危行业自律管理方面,如德国北威州鲁尔地区及其所辖的科隆市附近,就有覆盖联邦(全国)的原材料与化工同业公会、科隆化工联盟、化工合作网等多个层级的行业性组织在发挥作用。行业自律组织的高度发达,不仅有效促进行业高速发展,在安全技术研发推广、安全管理及行业自律监督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德国的58所化学化工方面的综合性大学和24所应用技术大学(职业学院),47个马普协会(偏理论)、23个弗劳恩学会(偏应用)、6个赫姆豪茨联盟、5个莱布尼茨联盟等的研究所,为德国化学工业提供了顶级的技术研发和高素质的人才基础,确保了德国化学工业的长期安全、健康和高品质发展。
此外,培训考察团还切身感受到了化工园区一体化管理等先进管理理念、重视工艺安全管理,进行HAZOP分析等,并采用先进技术、各类专业技术救援车辆等先进装备,对德国化工行业和化工园区安全生产技术保障和事故灾难防控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相关工作建议
(一)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化工园区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12〕37号),全面推动化工园区安全管理工作。
德国化工园区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已经成为德国化学工业发展的主流模式,也是按照“产业集聚、合理布局、严格准入、一体化管理、8 资源共享、保障有力”的原则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其在规划、布局、准入、监管、监控、应急等方面的做法与《指导意见》的许多要求不谋而合,异曲同工,因此建议坚决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精神,创新化工园区安全监管和应急管理模式,全面推动我国化工园区安全管理工作。
(二)充分运用经济杠杆作用,调动各方面安全生产积极性。
国家监察和工伤保险同业公会监察的双轨制模式,在德国安全生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国经济杠杆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双条腿”走路的大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企业还没有完全从一般的被动检查,到主动自律的过程中转变过来,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还停留在表面。因此,建议以法律形式对经济杠杆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加以强化,在正在修订的《安全生产法》中明确规定“鼓励运用经济手段调动各方面安全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积极研究切实可行的经济措施,推动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三)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较高的公民社会诚信价值观及全民安全意识,是做好全社会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石。在危险化学品和化工园区安全管理方面,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宣传车等媒体,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安全理念和安全知识,及时报道非法违法案件和先进事迹、典型事例,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对相关安全工作的参与和支持。推广化工企业、化工园区、消防站开放日活动,培养全民安全意识、普及安全知识、加强风险沟通,使居民、媒体产生信任感。探索建立民间志愿救援组织,并探索以税收为手段,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的方法。
(四)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员工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
组织推广国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社团组织、化工企业、化工园区等建立行业自律组织,通过优化的关系网络、技术联盟,推广先进的安全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并进行自律监督。大力推广德国化工企业普遍采用的事前HAZOP分析工作;探索发挥、激励基层员工重视安全、人人要安全的管理措施,推广科隆鲁尔化工厂以基层员工为核心的TOP日常管理经验,将安全管理重点放在班组一级,形成全员自觉管安全的局面。
(五)大力研发和推广先进科学技术,用科技兴安确保化工园区的长治久安。
发挥行业自律组织在安全技术推广方面的作用。设立专项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基金以支持安全科技事业,培育、发展安全生产有关的产业化进程。同时,以德国安全距离表为基础,结合欧盟其他国家的定量风险评价的方法,尽快出台化工企业、化工园区安全距离标准;大力推广涡喷、大功率远距离汲水等先进的化学品应急救援技术装备;推广BASF码头港池气封防污染泄漏技术;依托现有化工行业组织、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探索建立化工园区TUIS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