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粮票的故事(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23:0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两粮票的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两粮票的故事》。

第一篇:一两粮票的故事

1963年10月30目的傍晚,县委书记焦裕禄在固阳公社文教部长张中让的陪同下,来到牛场小学。当时我正在校门口扫地,突然听到有人喊了一声“茂钦”,我扭头一看是张部长,赶忙放下扫帚迎上前去。张部长介绍说:“这位是县委焦书记。”一听是焦书记,我心里特别激动,非常恭敬地说:“焦书记,您好!”随手接过焦书记的自行车。这是一辆深绿色、半旧的邮电自行车,后车架上挂着一个绿帆布军用挎包。只见他瘦高个子,脸又黑又瘦,但很有精神。他衣着非常俭朴,身穿一套褪了色的深灰色中山服。

我们三人走进校长室,我倒上茶水,让焦书记暂作休息。张部长把老师们召集到大办公室(寝办合一),说明来意,作了简单的介绍:今天上午,县委焦书记骑自行车和通讯员刘俊生来到我们固阳公社,没顾上休息,又骑车去秦砦大队。焦书记经多次访问和考察,说这里的土质适合种棉花,号召社员大种棉花,并提倡麦棉套种。又要求大队干部继续抓好翻淤压碱,总结经验,努力夺取明年粮棉双丰收。

中午,焦书记在公社吃过饭,就叫上我去孔场大队检查工作。看到孔场大队路旁又高又大、树干挺直的泡桐,焦书记很高兴,下车走到树旁,亲自摸摸搂搂说:“这里适合栽泡桐。”对大队支书李清田说道:“泡桐木质好、销路广,你们要多栽泡桐。”随后,焦书记在与几位队长和老农的座谈中,了解到这里不但适合栽桐树,还适合种红薯,就鼓励他们多种多收,增加经济效益。老队长张玉山提出:“俺大队人多地少,不能忘了种小麦。”焦书记接上话茬:“可以农桐间作嘛。”座谈后,焦书记又到红薯地里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许多出过红薯的地里还有遗漏的红薯在土里埋着,就叮嘱他们赶快组织力量复收,减少损失。焦书记在张队长家吃的晚饭,吃了两块鲜红薯,喝了一碗手擀面条。面是红薯片面掺了点白面,虽说简单,但焦书记挺满意的。

上班铃声响了.焦书记走进办公室,全体老师起立让座。焦书记平易近人地说:“不必客气,请都坐下!”他慢步走到我的办公桌旁,坐在床上(以床代凳)。张部长说:“焦书记非常重视教育工作,在百忙中亲自来我们学校视察,这是对我们极大的鼓舞和关怀,我们表示热烈欢迎,衷心感谢。”焦书记说:“老师们工作很辛苦,今天我特意来看望你们!”掌声结束后,校长胡广云汇报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和教学工作。焦书记听了很满意,最后提出:“除了上好课,要广找门路,开展好勤工俭学活动。咱这里种红薯多,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搞复收嘛。”

在座谈中,焦书记看见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翻阅了一下,掀到945页,指着《为人民服务》那篇文章,双手捧着问老师:“你们经常学习吗?”我和老师们同声说:“经常学!”又问:“怎样学?”赵主任回答:“我们集体学与自学相结合,每周六下午是集体政治学习,个人利用课外时间自觉学习,学后写出心得体会,每周最少写一篇,多者不限。学习内容有毛泽东著作,还有《红旗》《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有关文章。”焦书记提出:“你们要坚持学下去,要活学活用,学用结合,立竿见影。”接着胡校长说:“通过学习,老师们提高了认识,端正了态度,增强了事业心,干一行爱一行,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坚守工作岗位,以校为家,不论是外地或本村的老师,一律吃住在校,除了节假日,每四周回家一次。星期日不回家,干啥?钻研教材、备课、批改作业、接学生补课、进行家访、读书看报等等。总之,老师们一心扑到党的教育事业上。”

座谈基本结束,老师们开始备课、批改作业。焦书记找了几本教案,细心翻阅,又查看了学生的作业,然后对张部长说:“老师们备课认真规范,学生的作业干净正确,要共同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说罢,趴在办公桌上,静思了好长时间,从挎包里掏出笔记本,又从左上侧的衣兜上摘下钢笔,开始写工作日记。我坐在焦书记的左侧批改作业,突然听到“叭”的一声,找抬头一看,书记手里的钢笔掉在桌子上,他用右手按住腰部右侧,脸色苍白。我忙问:“焦书记,您咋啦?”书记说:“没事没事,有点不舒服。”说真话,当时我不知道焦书记有肝病,过后我才明白,身为县委书记,患有重病,从县城到固阳,亲自检查了几个大队,有时骑车,有时步行,奔波一天,行程70多里,劳累过度,肝疼病又复发了。停了好大一会儿,焦书记精神有些好转,勉强拿起钢笔,继续写下去。

下班铃声响了,多数老师离开办公桌,准备睡觉。焦书记却弯着腰,捂着肚子,吃力地先后走到几位老教师跟前,握着他们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工作很辛苦,要按时休息,多保重身体。”又走到我的床前,展开我的被子,从腰部取下一支自卫手枪,放在枕头下,准备休息。我呢?就睡在对面床上。焦书记低声问我:“你多大了?”我说:“21岁。”又问:“哪学校毕业?”“开封师范。”“是团员吗?”“是。”“好,你最年轻,要积极带头干好工作。”说罢,又从挎包里取出《毛泽东选集》开始学习。10点多了,焦书记才把煤油灯熄灭。

第二天,焦书记起床较早,洗漱后,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当时三年级以上有早自习,焦书记逐级逐班视察了一遍。走进三年级的教室,他看见后墙有个裂缝,郑重地对校长说:“这教室有危险,要赶快修,千万不能砸伤学生。”

快下早自习了,我问张部长:“早饭如何安排?”他说:“好安排,焦书记下乡反对招待特殊化,书记爱吃黄豆芽(他指着菜园里种的白萝卜),再炒个萝卜丝。”我去伙房做了安排,炊事员高绪说:“还有买好的豆腐。”张宪勋老师说: “我去买几个鸡蛋。”炒了四个菜,我用锅排端着走到校长室门口,焦书记看见后严肃地说:“何必这样麻烦?”他指着那盘黄豆芽说:“把这个菜留下,其他菜都端回去。”当时我很难为情,进退两难。胡校长说:“这是老师们的心意。”张部长忙圆场说:“他们老师吃的也是这些菜,不算搞特殊,既然做好了,也端来了,就让他搁这儿吧。”焦书记勉强点了头。饭后,我去收拾碗筷,发现那盘鸡蛋一筷未动。书记吃了一个馍,喝了一碗面汤,到事务处(我兼事务长)交了一毛二分钱、半斤粮票。按规定,干部下乡就餐,每顿饭交一毛二分钱,四两粮票。当时我在抽屉里扒来扒去,也找不到一两的粮票。找到一张二两的,多次给书记,到底没要。焦书记说:“多交点可以,少交不行,不交更不行,这是组织纪律。”所以说,至今我仍欠着焦书记一两粮票。可不要小看一两粮票,在那个年代是救命粮呀!穷时给一口,胜过富时给一斗。

早饭后,张部长把校长、主任和骨干老师召集到校长室,开了一个小会,焦书记明确指出:“教育工作特别重要,人民教师非常光荣,受人尊敬。你们要加强政治学习,狠抓教学,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把牛场学校办好。”会后,我推着自行车和全体老师一起欢送焦书记,走到校门口,焦书记说:“请留步!”与送行老师握手道别后,他接过自行车,恋恋不舍地离开牛场小学。在我们牛场学校里留下了焦书记的足迹,留下了焦书记的革命精神,全体师生时刻盼望着焦书记再次光临牛场学校检查指导工作。

第二篇:粮票

为什么会出现粮票?

为什么会出现粮票?还得从解放初期说起。当时国民党刚从大陆溃逃台湾,但反攻大陆之心不死,从军事上、经济上采取各种公开和秘密手段,千方百计对新中国进行破坏,并妄言“共产党能打下上海,但治理不了上海,不久他们就会知难而退”。他们所用各种破坏手段中重要的一种,就是国民党潜伏特务与奸商勾结破坏粮食供应。当时由于奸商大量收购囤积本来就十分短缺的粮食,不但使居民购粮十分困难,而且粮价飞涨。为解决这一问题,党和政府一方面打击奸商,另一方面从各地向上海紧急调粮投放市场,使囤积粮食的奸商顶不住了,不得不跟进抛售。这样总算渡过了这一难关,使我们有了从长计议的时间。

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全面展开,急剧扩大了城市和工业对商品粮的需求量。为解决粮食供应紧张的问题,保障人民生活,1953年11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其中规定:在城市,对机关、团体、学校、企业等人员,可通过其组织,进行供应;对一般市民,可发给购粮证,凭证购买,或暂凭户口本购买。1955年又制定实施了《市镇居民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粮票作为此项政策的配套措施,于同年11月正式印制使用。粮票种类分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只有全国粮票可在全国范围通用。

粮票的使用,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对保证居民的口粮供应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许多麻烦。特别是在“文革”中,粮食配给本来就比较紧张,又动员大家“主动”要求减少配给数量,人们生活就更加困难了。例如,对不同职业和岗位的人群,要核定不同定量标准和各种粮食的比例,男性女性还有差别。粮票以地方为主,只能在当地指定的粮店凭户口本发放,如果要到外地出差,还要由单位开介绍信去兑换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定期使用,过期作废,而全国粮票无时间限制,因此居民都想方设法把节省的地方粮票,兑换成全国粮票加以保存。这样全国粮票无形中就变成一种“有价证券”,记得当时一斤全国粮票可以换一个鸡蛋,几斤全国粮票可以换一个当时很时髦的塑料盆等等。

方寸粮票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它蕴藏了许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深厚内涵,容纳了绘画、地理、民俗、历史、度量衡等各门类知识。粮票具有史料和文物价值,它翔实真切地记录了我国的那段历史,是一种实物档案资料。此外,粮票的文化、艺术价值也非常高,六十年代后,各地十分重视图案设计,精心选用本地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工农业建设工程、风土人情为票面图案,且采用多色印刷,从而使粮票有了独特的收藏价值。在这些粮票票面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的毛主席语录、农业机械、人物花鸟、火车轮船等图案,还可以欣赏到那些展现新中国丰收的田野、沸腾的矿山、繁忙的海港、茫茫的草原的感人场面。

粮票史话

粮票是如何出现的呢?这还要从1953年谈起。1953年的粮食问题成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由来已久,长期主管中央财经工作的薄一波曾说:“建国头几年,国家掌握粮食,以征为主,以市场收购为辅。来自公粮征收和市场收购的比例,1951年至1952粮食为61:39;1952至1953粮食为56:44。”到了1953年农产品需求迅速增长而供给相对不足的情况加剧了,农产品成为稀缺资源,甚至一度引发粮食危机。当时的政务院副总理陈云1953年10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到,目前全国粮食情况非常严重。一些主要产粮区未能完成粮食收购任务,而粮食销售量却在不断上升,京、津两地的面粉已不够供应,到了必须实行配售的地步。

如不采取坚决措施,粮食市场必将出现严重混乱局面。其结果必将导致物价全面波动,逼得工资上涨,波及工业生产,预算也将不稳,建设计划将受到影响。这不利于国家和人民,只利于富农与投机商人。严重威胁新生政权的稳定和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主持经济工作的陈云集中精力,深入研究解决粮食购销问题,最后他认为,要解决粮食购销问题,经过权衡利弊,参考英国经验以及战时经验,他向中央建议采用农村征购,城市配给的方案。名称叫做“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

当时陈云提出这个想法是很不容易的。他曾形象地说,我现在是挑着一担“炸药”,前面是“黑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如果搞不到粮食,整个市场就要波动;如果采取征购的办法,农民又可能反对。两个中间要选择一个,都是“危险家伙”。他强调,粮食不足是我国较长时期内的一个基本状况,因此采取征购的措施是不可避免的,越是拖得久,混乱的局面必然越严重,我们也就越被动。

在这一背景下,1953年,中共作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就是对粮食等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195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分别公布了《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粮食流通体制从此进入长达31年的统购统销时期,粮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粮票的出现,“统购统销”制度的出台在那个年代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在历史上,如果遇到灾荒年代,国家无法通过统一调配粮食缓解危机。有时连都城的粮食都难以保障,从而造成政权危机。而新中国建立初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粮食需求急剧扩大,而供给相对不足的时期。通过统购统销,由国家直接控制农产品资源,大大提高了国家的行动能力,并促进了新生国家政权的稳固。薄一波对此评价说,统购统销制度,“在那种条件下,确实是‘粮食定,天下定’,粮价稳定是整个物价稳定的关键。”物价稳,则国家稳。“后来,我们国家遇到‘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这两次大灾难中所以没有出现更严重的局面,应该说,与统购统销制度发挥的积极性作用也是密切相关的。”

作为那个时代的重要票证,粮票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全国粮票、军用粮票、地方粮票和划拨粮票四种。粮票获取的主要途经,由城镇居民凭粮食户口,居民粮食供应本等等到指定国有粮店兑换。粮食关系与户口紧密挂钩,公安部在人口统计中把由政府计划供粮城镇居民划为“非农业户口”。最初的粮票采用16两制计量,1959年改为10两制计量,从1985年起改为公斤制,公斤和市斤并存、混用。面额有半两,很少,、壹两、贰两、伍两、壹斤、贰斤、拾斤,甚至百斤、千斤。

而粮票的票面设计均采取线条装饰图案,粮食发行机关印章均为方形,每套票的票幅规格一样,粮票的上边一般有齿孔。短短38年内,新中国所发行的各类粮票共约5000多种,上万个版本。譬如说,第一套全国通用粮票1955年发行,由国家粮食部印制,面额有伍市斤、肆市斤、叁市斤、壹市斤、半市斤等,票面色彩多样,美观大方。在所有粮票里,面额最大的当属1967年发行的一万斤一张的粮票,而最小的仅有半两。若单从票幅上来看,最大的是1957年国家粮食部发行的“军用定额支票”,四枚票幅一致,均为150毫米×67毫米,竟与信封差不多大小;而最小的则是浙江省发行的10市斤粮票,为8毫米×9毫米,只有指甲盖大小。更为有趣的是,“文革”期间,武汉市某区革委会粮食局曾发行了一种“粮票储蓄存折”,它可以自由存入全国粮票和省市粮票,作用与银行储蓄存折一样。

在那个年代,粮票堪称是疯狂。居民迁徙必须考虑它,在当年城镇居民迁徙户口时,有一个特殊的关系叫做“粮食关系”。对于拥有城镇户口的居民来说,“粮食关系”与城镇户口同等重要。倘若居民想到另外一个城市工作,除须办理户口转移手续外,还必须办理“粮食关系”的转移。没有粮食关系,等同于没法吃饭。同样,如果没有粮票,只有钱也等同于没有钱,因为没有粮票就买不到粮食。上世纪50-8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人们的肚中很难存下油水,有的人家里甚至吃了上顿就惦记下顿。一般人家未到月底,家里的粮食就吃空了,“粮票刚好够花,根本攒不下来”。这种情况下,被俗称为“粮本”的粮食供应证,和户口、结婚证变得同等重要,往往被珍藏家中。

在那个年代,国内的各个城市往往上演着这样一幕相似的场景。粮店是仅次于电影院的热闹场所,每月的固定某几天,粮店的上级单位就会把粮票发放到粮店内,粮店再发给居民。每逢周末或月底,粮店门前总要排起长长的队伍,居民家中有小孩的,往往打发孩子前来排队。快排到时,大人再拎着面袋赶来。他们总要小心翼翼地观察秤杆的准星,生怕遇到缺斤短两。买到粮后,再小心翼翼地扎紧口袋离去。

而粮店职工的繁忙和辛苦劲儿也丝毫不亚于现在银行里的工作人员。他们在居民买粮时,首先要求对方出示粮食供应证来“验明正身”,粮票回收后,工作人员会把粮票贴在报纸上,攒满一张报纸后,再刷上一种特殊的紫色涂料,防止被人重复使用。在南方一些地区,粮票被人们视为生命票,当时下发各区县的粮票都有专门的运票车运送,还有武警押运,回收的粮票也有专人清点,每半年送到造纸厂销毁一次,负责监督销毁的人要看着所有粮票打成纸浆才能离去。粮票享有的待遇简直和钞票一样了。

50年代后期,粮票刚刚出现,六七十年代,粮票在那样一个几乎疯狂的年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了80年代初,粮票的作用同样重要,而且那时候堪称是一个票证疯狂的年代。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这三大类。食品类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各类蛋票、糖票、豆制品票及蔬菜票等。服装和用品类的票证更为繁多。从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到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票等,应有尽有。一些贵重物品,如电器、自行车、手表更是一票难求。

票证的种类五花八门,涉及各个领域。什么样的商品就用对应的票证去购买,对号入座,缺一不可。为了管理这些名目繁多的票证,部分地方的商业局还设立票证管理办公室,专人负责票证发放。在80年代初期,想吃一次鱼或者糖果,只能等到春节。那时,食品供应点前总要排起长龙。因为是凭票供应,所以人人有份。对于买到手的冷冻带鱼和过期糖果,也不会有人抱怨,反而会当作宝贝一样珍藏起来,准备用来款待拜年的客人。

在当时的北京,因为旅游业的缘故,在西单商场有时还可以买到“高级点心”和“高级糖”。和平里的老居民告诉记者,所谓“高级”,不过是水果糖和核桃酥之类的,而且一市斤要五元钱;和一般职工每月四五十元的工资相比,价格昂贵,所以才称为“高级”,“即使是这样,大家也不得不抢着买。”

因为市场商品的稀缺,那时的票证制度对保障供应、稳定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给人民生活带来严重不便。当年人们想买短缺商品时,不仅需要攒钱,而且还需要凑够这些必需的票证,像现在超市里什么东西都能买到,大商场里手表和电器泛滥成灾,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由于稀缺,和其他票证一样,粮票有时被人们在黑市上买卖交易,这在80年代几乎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不过,这样的交易被称之为“投机倒把”,是列入打击对象的。轻者行政拘留、没收非法所得,重者判处管制、劳动教养、有期徒刑等。受此牵连的人还是有不少的。

1985年,情况有了变化,主要是因为国家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有了松动,当年元旦,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统购改成定购,统销也逐渐转变成人们可以不用粮票的话可以买到议价粮了。1985年北京的粮食口工作人员就不用再挨户发放粮票了,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粮食局统一制作的粮票代存卡,在居民购买粮食时,所用粮票直接从卡里扣除。此外,国营粮店开始有了议价粮出售。议价粮,与国家统一定价的平价粮不一样,价格可按市场需求浮动。最初,议价粮的价格是平价粮粮价的一倍,但购买议价粮不受粮票限制。历史的选择

随着居民手头存积的粮票越来越多,粮票渐渐有了新的作用。人们半公开地把它当作一种流通货币,开始用粮票交易商品。在种类繁多的粮票中,1955年由粮食部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是公认的“硬通货”。按照当时的规定,北京的粮票只能在北京使用,如果出差到外地,就必须用到全国粮票。当时对通用粮票的审批极为严格,如果出差到外地,只能按出差天数发放相应的通用粮票,开具时还需要所在单位的出差证明。

因为这种严格的发放制度,通用粮票在地下市场内受到追捧。在当时的北京,一斤全国通用粮票价值0.2元。1986年开始,一些南方的生意人开始在北京的小巷和胡同内销售铝盆和钢锅等物品。几十斤全国通用粮票就可以换来一个铝盆。随着市场的发展,这种地下交易越来越公开化,在一些大型自由市场内,用粮票换物已成公开的秘密。除了商贩们青睐粮票,一些农民也选择用粮票交易。80年代末期,农民按照参加集体劳动的“工分”,可以分得“口粮”。当口粮不够吃时,农民选择了进城,用大米换取粗粮;或者用自家的鸡蛋和蔬菜,与城里人换粮票,以解决口粮不足的问题。一度“三斤粮票换一斤鸡蛋”成为自由市场内的潜规则。

对此,国家粮食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曾下发通知严厉打击。在当时粮食局有专门的检查车辆,查抄倒卖粮票或者以粮票购物的行为。然而,国家的禁令与手段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随着农民的收成不断提高,更多的农民把目光望向城市。他们希望用手中的粮食换来更好的生活。随着市场经济的进行,粮票作为计划经济的标志性产物变得愈发另类,政府部门开始研究是否应该取消粮票。

变化最初发生在深圳经济特区。那时,粮票的弊端有两点:一是平价粮和议价粮价格差异给政府带来负担,二是由于各地粮票不通用,给人才流动和农民进城务工,造成了障碍。1983年,在日益依赖外来人口和人才的深圳特区,这种矛盾开始被政府重视。深圳经济特区在设立初期,也是推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但随着大量建筑工人和外来人员涌入深圳,粮食定量开始变得不足。外来人口没有深圳的粮票,只好到自由市场购入高价粮。资料显示,1983年,深圳销售粮食总量为1.1832亿斤,其中从外省调入的需用粮票购买的平价粮占60%,剩下40%的议价粮,议价粮总体价格比平价粮高出40%以上。

当时深圳市领导认为,这种粮食供应上的两个市场、两种价格、购销倒挂、财政补贴,不利于生产、流通,也不利于群众生活。1984年11月,深圳市委召开会议,研究在深圳市取消粮食凭证定量供应问题。消息传出后,曾有深圳市民认为,“取消粮票?要是有人拼命买粮食怎么办?”深圳市领导下令粮食部门多储备一些粮食,取消粮票,提高价格,敞开供应。如果发现周围地区大量抢购,再提高粮价和研究其他对策。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预料中的**并未发生。

深圳经验影响了全国。此后,由于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再加上粮食连年丰收,全国其他地方也逐步取消了粮食定量供应。在粮票谢幕之前,更早开始销声匿迹的是各类商品票证。此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各类商品开始供应充足,市民手中的票证已经名存实亡,越来越多的票证退出历史舞台。就北京而言,1984年,北京市停用牛奶供应证。1987年,北京市停用侨汇券。1991年,北京市停用糖票,并于第二年开始停用肉票,蛋票、肥皂票、居民购货证等等。在全国来看,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城镇居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完成了谢幕演出,转而进入了收藏者的藏册。到了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

新时代,新角色

粮票推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并没有淹没在尘埃,而是转而进入了收藏业,成为了收藏者的新宠。粮票虽然失去了使用价值,却被一些人用于收藏,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集粮票市场。辽宁省1955年发行的第一套粮票,2004年市价超过1500元。全国各地都成立了集粮票协会,民间还不定期出版《中华粮刊》、《粮票》等集藏刊物。由于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长期为海内外收藏爱好者所瞩目。

第三篇:粮票的故事(共)

【编者按】粮票是特定年代的产物,粮票的故事就是人们生活维艰的故事,也是辛酸的回忆,走过这段历史的人,对粮食永远是渴望的,敬畏的。也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到,知足常乐的日子真好,温饱的日子真好。

今天的阳光真好。

趁着好天气来到车库里收拾一下凌乱的物件。真应了那句话了,穷家值万贯,这也舍不得,那也不想扔,若干年来把个车库塞的满满当当,以至停车都得侧身紧出。不紧不慢的整理着,冷不丁发现了一个做工精细的小木盒儿,虽日深久远,但还是红黄锃亮。轻轻的拉开盒盖儿,一叠码放整齐的粮票露了出来,仔细看看,原来是全国粮票,粮票的下面,压着购粮本,粮本的下面还有煤本,副食本,还有几张印刷粗糙的线票、棉花票。

看着看着觉得好笑,不知觉间变成了苦笑。这是物证,这是凭证,这是一个家庭想当初生活的必须,同时这也是走过的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按现在时髦的称呼,我们当属50.60后。不少人起了这样的名字,建国,援朝,和平,跃进,四清,人生伊始就已经烙上了共和国曾经的印记。依稀记得,很小的时候,鸡蛋三分钱一个,一毛钱能买好多的炒豆儿,瓜籽儿,杏干儿,黑枣儿一类的零食,父母给的零花钱用分计算,一个五分钱的钢蹦足以让人爱不释手。时间不长,就开始了统购统销,计划经济开始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似乎最早出现的就是粮票。

粮票刚出现的时候,还没有清晰的区域划分。我们家随父亲在铁路上流动,所以到了上学的年龄,就近到北京铁路局所辖的铁路小学就读。那时候,粮食已经定量了,根据每个人从事的工种定量,居民家属学生最低,每人每月25斤,体力劳动者最高,好像是每月四五拾斤。因此,每个月从家里的粮本上取出定量对等的粮票交给学校,或者起一个软单,{粮食关系转移证明}就是一成不变的定律。

渐渐地粮票有了地域性限制了,各个省、自治区都印制了自己的地方粮票,使用的范围,也只能在印制的辖区以内,出了区域就成了废纸头儿一张。

生活越来越困难了,粮食越来越重要了,对等的粮票也显得弥足珍贵,吃不饱肚子那是经常的事。现在知道了,当时国家遇到了大的自然灾害,还要还苏联的外债,当时的情况真的很糟糕。副食品根本谈不上,花钱也没得买,肉蛋奶,那是非常遥远的曾经与海市蜃楼。白面一年到头儿人均供应二斤,人们做菜没有油,凡是与粮食相关的副食品,同样奇缺的寥若晨星。那年头,人人成了大肚汉,好像不知道饱似的,饿的实在顶不住,只能喝水,以至人们的皮肤水滑锃亮,眼睛虚睁,全身浮肿,一摁一个坑,老半天不起来。

那时的粮票,属于奇珍。坐火车的旅客,凭长途车票才能买到两个不要粮票的烧饼,短途旅客是享受不到这一特殊待遇的。记得有一个叔叔在列车上当乘警,列车停靠的时候,会从车窗口递出两个烧饼,那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这也是最珍贵的,偶尔的,期盼的上等点心。

吃不饱饭,人们不断的想办法,什么代食品一类的就出现了。麸皮、谷糠算好的,还把玉米轴碾碎了,连同菜叶掺合着吃,当时糖精可是大有用武之道,难以下咽的东西放上糖精改变一下口味。秋天来了,粮站开始供应白薯,马铃薯,大豆之类的杂粮品种,好在一斤粮食可以顶五斤购买,人们的肚子总算可以填饱了。那时,车站附近的空地全被人们拓成了小片荒,主要是种一些蔬菜聊以充饥。

地里的庄稼收了,职工在下班的时候,扛上铁锹,到地里遛拾落下的块根粮食。力气大的,把个白薯地新翻了一遍。家属和孩子们,拾豆,捡谷穗儿,还有地边荒埂上的小萝卜,小白菜,胡萝卜。春天的时候,柳树芽儿,杏树叶儿,槐树花,榆钱儿,地里的苦菜,婆婆丁,灰灰菜,沙蓬草,刺儿芽,羊奶角儿&&都是果腹的好东西。人们因饥而怕,为饱而忧,做饭的时候,得用称称,用碗量,生怕吃不到月底挨饿。

这种日子挨了好几年,伴随这种日子的就是各种票证的繁样百出,谁们家要是有个亲戚接济几斤粮票,给个布票棉花票什么的,那是值得显摆的,那是再辉煌不过的事情了。后来有全国粮票了,到辖区以外的地方办事出差,就得换全国粮票,先得到单位开证明,再得到粮食局领,根据出差的天数支付粮票数额,不然,有钱到饭馆也吃不出饭来。那时到北京出差,省下几斤全国粮票,买几斤动物饼干,也是一件蛮时髦和值得夸耀的事情。

人们饿怕了肚皮,省吃俭用的在粮本上积累的数字,斤斤计较的积攒粮票,攒的多了,还可以换鸡蛋,换大米白面,改善一下生活。

看着这些曾经引以为豪的全国粮票,这些曾经压得住心火的小纸片,现在默默的躺在这个小盒子里,心中不免涌上一种酸楚。

外面的阳光更灿烂了,我慢慢的合上了那个精致的小木盒,时过境迁,真的是时过境迁。走过这段历史的人,对粮食永远是渴望的,敬畏的。

真真切切的感到,知足常乐的日子真好,温饱的日子真好。

第四篇:少一两与多一两美文

嘉庆年间,江浙地区有位张老板做皮革生意亏了本,不得已回到家乡开了家杂货铺。小生意赚钱少,奸猾的张老板便想到一个缺斤短两的主意——买通制秤匠,让他给自己做一把十五两一斤的秤杆(当时的市斤采取十六两进制)。

张老板的女儿得知此事,私下找到制秤匠说:“家父经商向来讲诚信、重信誉,你一定是听错了,把他说的多一两听成了少一两。”说完,还掏出两锭银子以示酬谢。

哪有人会出钱把秤杆做得多出一两?制秤匠心里清楚,张老板的女儿在撒谎,可实在禁不住银两的诱惑,还是答应了。

张老板用上了新秤,总以为自己占了“少一两”的便宜,便天天满面堆笑地待客,想方设法改进服务。久而久之,乡亲们都发现张老板卖的东西比别处“多一两”,认为他重情轻利,热情大方,小店的生意越做越大,张老板也赚了个盆满钵满。

发了财的张老板把这一切都归结于那杆秤,一再向制秤匠表示感谢,同时恳求其不要泄露自己的秘密。制秤匠实在不忍心隐瞒,便如实道出了那杆秤“多出一两”的秘密。张老板气急败坏地找到女儿,恼怒地说:“你怎么这般糊涂,害我每笔生意都少赚了二两?”

“俗话说,吃得眼前亏,可保百年福。如果那杆秤不是多一两而是少一两,众人又怎么会争相来买你的货呢?”女儿撅着嘴反问道,“正是它让别人多得了一两,才给咱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商机和财富呀!”

当眼前摆着一粒“小芝麻”时,不要高兴得太早,要想清楚是否会因为它“丢了西瓜”。对做人而言更是如此,有时候,为了更长远的利益,得先吃点“眼前亏”。

第五篇:一两金融:投资理财有哪些好项目?

理财可选项很充足,还在担心资金闲置不划算?一两金融理财,给你支几招……

渠道一:票据类理财项目。票据类理财产品的投资回报主要在4%-5%之间,从收益来看是较为中规中矩的,但是票据类理财产品同样也伴随高风险,并且不保障本金和利率。如果投资项目遇到破产情况,那么是没有办法进行偿还本金的。

渠道二:宝宝类理财项目。宝宝类理财产品最大的优点就是灵活,以余额宝为首的宝宝类理财产品还能充当“钱包”的作用,日常生活中,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一直深受大众推崇。虽然现在随着收益率下降,将钱放在余额宝的已不在多数,但是余额宝的安全性还是值得信任的,毕竟背后可是站着马爸爸!

渠道三:P2P理财项目。早期的P2P理财风险较大,因为监管部门未介入,导致许多如e租宝之类的平台跑路。当然如今银监会已经介入整改,P2P理财也越来越安全。众所周知,P2P理财的最大特点就是投资门槛低、投资回报率非常高,例如一两金融平台的年化收益率在8.8%-12%之间,而且有银行存管、项目信息真实可查,是非常适合普通投资者投资的。

渠道四:投资股票。可能前些年的股市让许多人“谈股色变”,其实炒股需要长久的观察学习。在多方位了解股市之后,先小额试水,分散投资。当然,对一些“专家”的话也不能偏信偏听,要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一两金融小编只能说,“炒股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下载一两粮票的故事(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两粮票的故事(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用一两件事写父母的爱

    用一两件事写父母的爱 【训练要求】 这次习作,要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用一两件事,写写父母爱自己的一件事,也可以写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感人的事,要表达真情实感。写完以后,读给......

    用一两件事写父母的爱

    2011云城区小学优秀课调教 三年级第一课时 执教:云浮市第二小学陈泉燕 教者简介:陈泉燕 ,36岁, 云浮市第二小学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现担任学校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1995年7月于广东......

    农业局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回忆消失的粮票范文大全

    当年轻人在超市中选购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很少有人知道,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存在过一个特殊的“票证时代”。 那是一个回忆起来苦涩的年代,商品皆需“凭票购买”,贫瘠的商品对应着......

    农业局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回忆消失的粮票

    农业局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回忆消失的粮票 当年轻人在超市中选购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很少有人知道,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存在过一个特殊的“票证时代”。 那是一个回忆起来苦涩的......

    用一两件事写父母的爱教案(精选5篇)

    用一两件事写父母的爱教案 【训练要求】 这次习作,要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用一两件事,写写父母爱自己的一件事,也可以写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感人的事,要表达真情实感。写完以后......

    用一两件事写父母的爱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用一两件事写父母的爱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用一两件事写父母的爱 【教学目标】: 1、选择父母关爱你的一件小事畅所欲言。 2、抓住细节描写(语言、动作......

    三年级作文教案用一两件事写父母的爱[五篇范文]

    [三年级作文教案用一两件事写父母的爱] 【训练要求】 这次习作,要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用一两件事,写写父母爱自己的一件事,也可以写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感人的事,要表达真情......

    故事大全

    骄傲的小猫 在青青草原的一角有一片森林,里面住着好多小动物。 小狗和小猫是好朋友,它们天天在一起玩游戏,快快乐乐的生活。而一只叫波菲猫的猫,和老虎是好朋友。于是波菲猫就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