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洛阳牡丹盆花质量标准-河南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
《牡丹物候期记载与花期预测》 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洛阳是牡丹的发源地和栽培中心,至今已有1500多年栽培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洛阳牡丹传统文化。洛阳牡丹雍容华贵,被誉为“国色天香”、“百花之王”。自1983年以来,洛阳已成功举办三十四届牡丹文化节,牡丹成为洛阳发展经济、招商引资和旅游品牌的形象代言。每年四月,各花色牡丹成片开放,珍稀品种悉数亮相,富贵典雅,蔚为壮观,大量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不仅提高了洛阳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而且带动了洛阳旅游、餐饮服务等行业的高速发展。
河南省“十二五”的发展规划中定位洛阳城市是“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产城融合、带状发展、生态宜居”,把牡丹产业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洛阳市委市政府要求要把洛阳建成“城在花中、花在城中”、“满城皆是牡丹花”。牡丹产业已成为洛阳最具活力、最有生机的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牡丹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文化的大发展,洛阳的旅游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洛阳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00 年至 2009 年,洛阳每年的旅游收入以 20%的增速逐年递增,旅游收入占GDP总收入的比重多年来稳步递增。尤其
是牡丹文化节期间的旅游收入,更是以每年近10 亿的增长速度逐年增加。
作为一种随天时而动的植物,每年牡丹开花期随天气变化而变化。自1983年第一届牡丹花会开始,连续19届牡丹花会都是在4月15日-25日举行。2002年第20届牡丹花会时间首次提前至4月10日。2005年第23届牡丹花会,会期又提前至4月8日,花会开幕开始“看天定”,会期延长至一个月。2007年第25届牡丹花会把牡丹文化节赏花启动日固定至4月1日,历次会期的调整,都与牡丹花期息息相关,花期的早晚直接影响牡丹的生产管理和观赏效果,影响牡丹文化节的准时开幕。为保证牡丹文化节期间有最佳观赏效果,对露地牡丹的管理由最初的自然状态发展为人工调控,对牡丹开花期提前预测可以为人工调控花期提供依据,为牡丹文化节赏花活动启动提供依据,更好地解决牡丹花期和文化节会时间不吻合对牡丹产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而提高整个牡丹产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有赏花需求的中外游客提供最佳赏花指导。
制定《牡丹物候期记载与花期预测》河南省地方标准,对提高牡丹花期的预测水平,为洛阳牡丹文化节的完美举办提供科学依据,打造洛阳牡丹特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洛阳牡丹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对发展洛阳经济、建设文化洛阳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来源和主要工作过程
牡丹单朵花期5-7天,素有“养花一年看花十天”之说,花期相对较短,群体花期早中晚品种结合才能延续一月左右,而且牡丹花期受天气影响,每年差别较大,怎样准确预测花期并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是保证牡丹文化节能准时、顺利开幕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观测牡丹物候期阶段,分析各个阶段与初花期的内在关系,是准确预测花期的一种手段。目前国内外对牡丹物候期记载与花期预测没有具体相关标准,花期预测方法也不尽相同,多数凭经验判断。洛阳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牡丹栽培中心,虽然物候期的观测一直在进行,但标准不一,对花期的预测没有科学有效的分析依据,制约着牡丹产业的发展。因此尽快出台、规范行业技术标准,引导牡丹产业健康发展,已迫在眉睫。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6年第一批河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豫质监标发[2016]127号),将《牡丹物候期记载与花期预测》列入《2016年度第一批河南省地方标准修订计划》,并将起草工作安排由洛阳市王城公园、中国国花园、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具体负责。根据牡丹发展规划和产业现状,成立了以洛阳市王城公园书记、高级工程师王泳梅为组长,市技术监督局刘延庆科长为副组长,洛阳市王城公园副主任李韶霞、高级工程师范崇霞、工程师马晓洁、张文婷、中国国花园工程师樊晓辉、洛阳隋
唐城遗址植物园主任冀涛等同志为成员的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写组。王泳梅、李韶霞等同志具体负责组织开展《牡丹物候期记载与花期预测》标准的起草工作,并明确由洛阳市王城公园、中国国花园、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组成技术验证组,进行大量技术调查研究汇总验证工作,为标准的起草提供可靠的科学的数据支撑。
2016年5月20日,成立地方标准起草组,明确王泳梅、李韶霞、范崇霞、马晓洁、张文婷六位专家开展编制工作。
2016年5月25日,标准起草组对全国的牡丹标准以及目前牡丹花期调控研究中所关注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拟定标准起草方案基本内容。
2016年6月,编制组及有关人员分赴洛阳市王城公园、中国国花园、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专业技术问题进行调研,认真听取意见和收集相关资料。
2017年2月,在做好前期资料收集和调研基础上,根据实地考察、检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验证,并反复修改、论证,形成《牡丹物候期记载与花期预测》地方标准草案。
2017年4月5日,由王城公园高级工程师王泳梅主持会议,组织部分专家对标准草案进行了逐条、逐行、逐句、逐字的再次讨论和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
三、编制的原则和主要依据
(一)编制遵循的基本原则
1、规范性。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本标准的编制严格按照GB/T 1.1—2009的相关规定进行编制。
2、地域性。本标准明确规定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即海拔50 m~300 m范围内的牡丹观赏园及牡丹种植地。
3、科学性。本标准的编制以科学的试验数据、先进的数据分析以及长期实践经验为依据,并前瞻考虑到标准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因素,体现其科学性。
4、创新性。本标准的编制力求反映洛阳牡丹观赏与生产区的技术水平,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在科学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产生,操作性强,指导性强。
(二)主要技术内容确定依据
1、细化牡丹物候期阶段的记载标准。综合分析不同花期、不同花型的牡丹品种在发育过程中的外部形态变化,给出不同阶段的特征界定。
2、通过掌握牡丹的生理特性,生物特性,综合考虑预测花期。根据牡丹年周期的生长特性,物候现象发生的顺序相关性规律,即顺序相关性规律体现在一年中,各物候期发生的顺序是一定的,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前一物候期到来的早与迟和后续出现的物候期的早迟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前期发生的物候现象,对后期牡丹花芽的物候期进行预测。通过观察每个物候期花芽生长形态变化进行观察记载。
3、研究收集了2000-2008年观察品种的物候期记载数据,进行统一起始点的数据转换之后,用SPSS19 软件对与初花期影响显著的物候期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品种牡丹初花期与物候期不同阶段的相关性不同,逐个品种、逐个物候期进行分析,找出相关性强、影响极显著的物候阶段。再用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拟合度验证,发现拟合度效果非常好,说明初开期与该物候期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由此得出初花期的数学预测模型。
4、此方法对牡丹初花期预测有较高准确度。本预测模型属于中长期花期预测,属于趋势预测,每年的牡丹花开的时间随开花前天气变化而有所变化,当遇极端天气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四、标准的具体制定情况
1、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由于牡丹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不可控因素太多。因此,将本标准定为推荐性标准。
2、在范围一章中明确了适应此牡丹花期预测模型的区域。
3、在术语和定义一章中,根据历史渊源及长年观察,给牡丹的早花、中花、晚花品种予以合理的界定,对指导牡丹生产管理有实际意义。
五、制定牡丹地方标准的效果
通过制定地方标准,做到有标可循,加快洛阳牡丹产业化发展,有利于稳定提高洛阳牡丹观赏质量与水平,打造地方品牌,提高牡丹文化节的知名度,发展洛阳旅游文化产业。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资源的良好配置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六、贯彻《牡丹物候期记载与花期预测》地方标准的要求和建议
在进行牡丹地方标准宣传时,应着重介绍其主要内容和关键技术,解决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议组织力量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培训,真正将贯彻牡丹标准工作落到实处。
《牡丹物候期记载与花期预测》地方标准编写组
2017年4月7日
第二篇:陕西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规范(定稿)
陕西省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规范》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概况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标准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抓手和创新驱动力。2016年1月1日陕西省发布了省级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通过标准引领、指导全省范围内的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公共服务是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规范和指导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做到“有标可依,按标管护”,由西北大学制定了《美丽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计划下达后,西北大学严格按照《陕西省标准化条列》、《陕西省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等相关要求,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开展资料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标准要素分析、方案讨论和意见征求等工作。历时12个月的认真工作,目前已完成《美丽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
主要起草工作过程如下:
(1)准备、策划及分析、调研阶段。2017年5月,经过必要的准备工作,成立了《美丽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工作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推进标准的起草工作。工作组成员包括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技术人员和标准化研究技术人员,确保了标准编制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接着拟定工作计划和方案,根据工作内容落实工作任务,责任到人。
2017年7-11月,根据我省相关部门对美丽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要求及地方标准编制规范要求,我们首先收集整理了相关标准、文件等资料,经过对大量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着重对《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和DB61/T992-2015《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其他省关于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要求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总结了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的经验,搭建了《美丽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地方标准的框架。为确保标准编制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项目承担单位西北大学召开了首次内部协调会,初步确定了标准编制方向和结构框架。
为加强标准的有效性和普适性,使标准内容能够更加精准、有效、客观的指导我省美丽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做到内容规范、切实可行,标准起草组成员多次赴关中、陕南、陕北等地对我省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建设村进行实地调研,对村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教育、文体活动、便民服务、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与管理进行考察,并就有关问题和村干部、村民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村庄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情况。
(2)开展分析研究,起草形成标准草案。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确定标准的范围、结构框架,反复征求相关方意见,提出细化的要求和内容,并适时与专家进行讨论、修改,2018年5月,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二、编制依据
标准在编制过程中,结合陕西省各地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建设的经验,引用和参考相关法律、国家相关政策文件、指南及技术文件等,包括:
GB7258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24407 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 GB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39 农村防火规范 GB50445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GB/T 18883-200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 19001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GB/T 19001—2016/ISO 9001:2015,IDT)
GB/T 20647.8 社区服务指南 第8部分:家政服务 GB/T 29315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 DL 493 农村安全用电规程 DB61/T 992 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JG/T 191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技术要求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陕西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试行)》 《陕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试行)》 《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2005年12月3日)
三、编制原则
1、结构合理、重点突出
标准框架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能够涵盖乡村公共服务与管理中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教育、文体活动、便民服务、公共安全等核心内容,按照系统梳理、软硬结合、特色突出等思路,完善服务内容、细化设施服务及配建标准和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和管护流程,重点突出美丽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的新趋势、新需求、新技术等相关内容。
2、科学规范、实用有效
标准以规范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为目的,围绕乡村公共服务建设、管理,既有定性要求,也有量化指标要求,力求达到规范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四、主要内容
标准内容吸收总结了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参照相关上级标准规范编制形成。本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术语及定义; ——总则;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公共教育; ——文体活动; ——便民服务; ——公共安全; ——长效管理;
(1)本标准首先给出了“美丽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的范围及相关术语定义,明确了标准的结构框架。
(2)“医疗卫生”一章,对村卫生室的规划建设、运行服务管理进行了规范。相关参数参照国家、行业标准设置。
(3)“社会保障”一章,提出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服务内容与水平,对保障失地村民权益、村民职业技能培训、弱势群体、劳动维权等方面给出相关规定。
(4)“公共教育”一章,对村庄幼儿园和小学规划建设与管理给出相关规定。
(5)“文体活动”一章,对文体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出相关规定,具体包括农家书屋、文化礼堂、文化活动中心广场等。
(6)“便民服务”一章中,对便民服务中心、商务商贸网点、停车场和公用事业服务单位的规划设置与服务管理提出相应要求,对电子商务服务构建、运行和管理进行了规范。
(7)“公共安全”一章,对村庄自然灾害综合防灾减灾组织和管理做出了规定,对社会治安管理、校园安全管理和食品安全监管做出了相应规范。
(8)“长效管理”一章,对公众参与、乡村公共服务保障与监督提出相关要求。
五、试验验证
本标准参照相关上级的标准规范编制形成。一部分采用相关行业标准规范的内容,科学性及合理性已经得到证实。另一部分,则是通过调研、实地考察、讨论等过程,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分析研究,总结提炼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先进性的做法,而固化于本标准中。
六、知识产权说明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等知识产权内容。
七、采标情况
无。
八、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
尚无。
九、标准性质的建议说明
建议审批发布为推荐性地方标准。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无。
编制组 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