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时间:2019-05-14 23:2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第一篇: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附件2: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政治理论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题目: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学院:传播学院

专业:新闻学

学号:2012010478

姓名:刘霞

班级:9班

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摘要】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始终不渝的价值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随着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切实抓出成效,使全体人民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多更好地平等参与、平等竞争、平等发展、平等享有。【关键词】公平正义和谐社会

公平正义是一个古老恒久的话题,自人类有历史以来,人们便开始思考如何让社会变得更加公正;公平正义又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公平正义总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当前我国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的炫富与仇富、炫权与仇官事件,背后的症结常常被归结于公平正义的问题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平正义问题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六个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如此看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公平正义。

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公平正义体现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关系中,与社会制度的属性紧密相连。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由于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不同,公平正义徒有其名。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法律上的平等就是在富人和穷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解决了人与人不平等的根源问题,为公平正义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但在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同时,前进道路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长治久安、制约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物质条件。[1]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应当是人人共享社会财富并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自己的社会,这需要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经济社会越发展,越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另一方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所在。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需要我们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制度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体系,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特征。科学合理的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对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才能有效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冲突,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此,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从根本上维护公平正义。要进一步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关涉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制度。同时,严格按制度行事,充分发挥科学合理的制度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保证作用。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权利公平,从内容来讲,是指公民平等享有生存和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权利,不因性别、出身、职业、财产等不同而有所不同,从过程来讲,是指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能得到保护,任何公民都不能被排除在法律赋予的权利之外。这是社会公平正义最基本的要求。机会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均等的生存、发展机会,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并分享由此带来的成果。机会公平并不必然导致结果公平,但没有机会公平就必定没有结果公平。规则公平,是指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要受规则的约束,并且是受同样的规则约束,没有例外。

二、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

在我们迈进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维护社会公平、伸张正义已经成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公平正义既是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前提,是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首先,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就是一个国家的一致,这是任何共和国永久联盟的最强有力和最佳的纽带;而没有正义来帮助,这种一致是永远不会出现的。国家要长治久安,社会就要保持和谐。因为一个政体中各个部分或要素愈是融洽,这个政体就愈能持久。社会要保持和谐,就需要有良好的秩序。维护社会秩序,则需要完善的规则,而一个社会中最重要的规则体系是制度。制度的制订与设计要想科学,必须有基本的价值理念作依据,这个基本的价值理念就是公平正义。公平正义规定着社会成员具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着资源与利益在社会群体之间、在社会成员之间的适当安排和合理分配。公平正义对于一个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实现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对于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注重促进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对我国目前来说,维护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构建重要的理念内涵之一。

其次,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目标,就是要遵循公平正义的规则,调节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良性互动与团结协作,最终形成全体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而又和谐共处的社会。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最大的潜在动荡因素是来自社会内部各个阶层之间的隔阂、不信任、抵触和冲突。但一个社会只要能够提升其公正程度,那么,社会问题出现的种类与强度均为减少或减小,同时社会也可以增强解决已经出现的社会问题的力度。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特别是经济利益性矛盾比较突出。如果不用科学的方式加以调节,矛盾就有激化的可能,甚至导致社会动荡。要避免出现社会危机,就要举起公平正义的旗帜。公平正义是协调、消弭社会各方面矛盾的思想基础和锐利武器,惟有维护公平正义,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

再次,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党的十六大把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从整体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五个方面的能力之一提了出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真正的自由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公平正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把建立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毕生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涵义很丰富,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正式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和内容。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和谐社会是指以各方利益大体均衡为基础的社会,这就要求充分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利益均衡机制,达到社会公平正义,而这恰好与社会主义社会的蕴意一脉相承。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已然成为我们党最重要的执政理念,也成为我们制订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公平正义缺失:和谐社会面临考验

当前,我国社会从整体上看是一个比较公正和谐的社会。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在各阶层各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过程中,也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公平缺失问题,有些还比较突出甚至非常严重。

(一)机会不平等。机会是指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和余地,机会又是指资源的分配,机会的不同将导致未来发展结果的不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导性的平等原则只能是机会均等来考察社会平等问题。机会平等是公平正义的核心内容,是保持社会成员心理平衡的重要砝码。[2]但机会作为一种资源而言是有限的,无法充分满足社会成员对于机会的各种需要。尤其是在转型期的中国,各种因素和根源导致了很多机会不平等的现象的产生:

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受教育的机会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往往意味着机会拥有量的不同和把握生存发展机会能力的不同。而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是人生最大的社会不公,足以影响一个人未来发展和终身利益。目前,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农村中男女之间,受教育的机会差异很大,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个人发展和上升流动机会。从教育资源分配来看,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导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诸如教育经费、教育设施和师资等的分配极不均衡。在一些直辖市和发达地区的大城市,不仅中小学的普及程度高,大学多、高校录取分数线也低于其他地区。各级教育收费逐年攀升,也使得一些农村青少年及城镇贫困家庭的子女难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比较偏僻落后的农村受重男轻女传统落后思想的影响,在经济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只让男孩上学而女孩辍学务农或务工,造成了男女之间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教育机会不平等促使社会发生了分化,增强人们的不公平感,影响社会的整合度。

就业机会不平等。一些单位在招工招聘时,存有严重的歧视问题,包括学历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城乡身份歧视等:招聘时过分看重学历,剥夺了许多人才包括自学成才的社会成员的就业机会,扼杀了社会成员的创造性。过分讲年龄,把一大批处于人生正当年的社会成员排斥在招聘范围之外。过分讲究户籍,剥夺了社会成员流动、迁徙的自由,影响了一批有专长有创业精神的人的就业、创业。过分讲究性别,重男轻女,把一大批有才干的优秀女性排斥在就业范围之外。一个极度不平等的社会,由于未能使其公民最充分地发挥天赋和能力而损害了社会自身。此外,不平等还能威胁到社会凝聚力,并能够造成其他的一些社会所不愿看到的后果。

享受医疗机会的不平等。由于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适应人民群众防病治病保持健康的需要。城乡之间的医疗卫生设施配备方面差距尤其大,2002年底全国农村医院的病床位只有75万张,只是城市医院病床床位总数的30%。农民无任何医疗保障,城市居民则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在城市中所提供的卫生服务也不公平,许多困难企业的职工难以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而效益较好的企业的职工和国家工作人员则享受高水平的医疗保健。由于医疗体制改革滞后,药品、住院费、治疗费等的价格居高不下,疾病风险已经成为加剧弱势群体生活困难和导致新的贫困的重大致因。许多人生病后买不起药看不起病,加重了患者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负担,使他们陷入因病致贫,因贫拒医的恶性循环,加剧了他们的弱势地位。

享受社会保障的机会不平等。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阀,其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运作,能够相对缩小居民间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然而,我国的福利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以国家包揽为特征的单一型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小、资金渠道狭窄、管理服务社会化程度低,已经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同一片蓝天下的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机会不平等,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生存质量,而且会影响一个人对社会的美誉度,还会加剧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利益的摩擦、隔阂直至发生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和谐。

(二)收入分配不公。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问题或者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到社会成员自身的利益。近年来,中国社会中的收入不平等现象也日益加剧: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机关事业单位与一般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的高管层与普通职工之间、发达地区的各省份之间,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对社会财富的占有很不平等,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历来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根源,因为在渴望和指望之间,需要的形成和需要的满足之间、或者说在渴望程度和社会水平之间造成了差距。这一差距就造成社会颓丧和不满。实际上,这种差距的程度就为衡量政治**提供了可信的指数。

(三)司法不公。司法是匡扶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惟有司法公正,民众才有最后的依靠,社会才能安宁稳定,公正是为政的准绳,因为实施公正可以确定是非曲直,而这就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秩序的基础。当前,司法不公正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社会问题之一。法院等部门徇私枉法、执法违法、办关系案、人情案的现象屡见不鲜,公安、城管、房屋拆迁等执法部门简单粗暴、以公权侵害群众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有些社会成员有理无处说,有冤无处诉,越级上访、群体性上访案件呈上升趋势,影响社会稳定。2004年到全国人大机关上访反映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判决、裁定不公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办案的案件大约占来访总件数的70%。尽管不公正的案件尚属少数,但对于案件的当事人而言,却是百分之百的不公正。正如培根所说,一次不公的审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审判则把水源败坏了。[3]

四、从维护公平正义入手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当前需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把维护社会公平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进一步提高对公平正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应当始终坚持把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作为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和根本途径,通过切实维护公平公正来实现社会和谐,绝不能追求表面上的和谐而掩盖矛盾,掩盖不公正现象。有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看待问题和矛盾,往往是出了问题捂盖子,遇到矛盾绕着走,结果使问题越积累越复杂,矛盾越放任越激化,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这是绝对要不得的。

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过去由于我们发展生产力的任务重、压力大,加快经济建设的愿望十分强烈,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产生了过分追求效率的思想倾向,虽然坚持了效率优先,但没有很好地兼顾公平,导致实际工作中虽然经济建设效率较高,但在社会公平方面欠账较多,从而产生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社会矛盾,造成局部性的社会不和谐。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努力克服片面追求效率的倾向,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注重解决社会不公平问题。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的精神,下更大的力气、花更多的精力,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多方面切实采取措施,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在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三,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往往是社会矛盾表现最集中的领域,因而也是关系社会和谐的关键问题。而这些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难点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涉及到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公平正义,如近年来比较突出的收入分配问题、行业垄断问题、企业改制问题、土地征用问题、拆迁问题、教育医疗问题、“三乱”问题、腐败问题等等,都是如此。能不能解决好这类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群干群关系是不是融洽,社会能不能稳定和谐。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既是当务之急,也应该是最适当的突破口和抓手。[4] 第四,以健全的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要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制度建设的六个方面的任务和要求,加强保障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建设,最终建立一个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的社会公平制度保障体系。同时要抓好制度的落实。只有将充分保障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的社会公正制度体系具体化为实践中的措施和行动,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建共享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才能真正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终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只要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更加自觉地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抓紧解决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价值,就能最终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文兴《论维护公平正义与构建和谐社会》,《国家行政学院院报》,2005年第3期。

【2】李坤明《浅析公平正义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对外经贸》,2012年第6期

【3】十八大报告解读《如何理解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新华网,2012.12.10 【4】崔新建《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光明日报,2012.11.16.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青连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 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来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和谐是人类始终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共同理想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 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 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就作出了“和谐即最美”的界定。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对未来的和谐社会作过大量的描绘。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取代。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是以“新和谐”命名的。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之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 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和有关主张给予了肯定,明确指 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

从古希腊思想家对和谐的界定,到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为贵”等思想的产生,再到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向往、描述和追求,都说明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和社会理想。

实现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和谐社会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本质属性和社会状态,而不是指某一特定的社会形态或社会制度。

马克思与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设想。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和谐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特征。

邓小平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能和谐,两极分化不可能和谐。社会和谐则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六个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才能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最高理想状态即共产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分阶段实现的过程。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最高社会目标与当前奋斗纲领的有机统一。我们不会因为它是最高社会目标而放弃现阶段的努力,恰恰相反,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状 态来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敢于和善于应对国内外的种种挑战,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不懈的探索,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共同富裕的社会,到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必须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现在,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和谐的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1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此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在探索中逐步得以明朗。党的基本路线中包含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目标的形成,集中反映了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新认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出发安排战略布局,制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纲领,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总体布局之中,从而深 化了对总体布局的认识。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六届四中

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表明我们党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在这一总体布局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没有社会的和谐,就建设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注重实现公平正义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注重实现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社会。对此,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意味着,所谓“和谐社会”首先是一种价值体系,而“公平正义”则是这一价值体系极为重要的内容、目标和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十分重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人类几千年的美好梦想。所谓公平正义,涉及权利分配,制度安排,同时也涉及价值观念及其价值理想。这一点根源于人之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生存方式:动物只是简单地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现成自然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因而动物根本不存在什么价值问题;而人则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自然界,创造自然界所没有的东西来创造自己的生活,由此也决定了人总是要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价值创造本性。而这一点正是公平正义本身价值属性的人性根源。公平正义观念本身是历史的、相对的。最初的公平正义概念,是阶级社会的产物。由于阶级及私有制的存在,必然导致社会的分裂、对立、矛盾和冲突,导致剥削、压迫、不公正和不平等,同时也导致人们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由此,也决定了古代社会的公平正义观念,主要是指平等、均富、公道、正当。孔子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墨子提出“兼相爱”、“爱无差等”,柏拉图主张“公道(正义)就是享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做自己份内的事情”,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某种事物的„平等‟(均等)观念”,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古代人公平正义观念。阶级、私有制、不平等的长期存在,决定了人类对公平正义价值始终不渝的追求。这一点形成当今公平正义价值追求的人类历史前提。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实现了“人的依赖关系”向“人的独立性”的转变,使个人摆脱了封建专制等级制度的束缚而获得了“政治解放”,获得了某种形式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权利。但资本主义并未实现“社会解放”、“人的解放”、“人类解放”,它并没有消灭阶级、私有制、剥削、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因而,它不但没有消灭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和事实上的不平等,反而使这种两极分化和不平等更为加剧,这便使社会主义产生及其公平正义价值追求成为历史的必然。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而且是对公平正义价值在社会主义本质中所处特殊地位的特别强调。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核心内容,是共产党人孜孜以求、艰苦奋斗、努力争取的社会价值理想。这一点构成今天公平正义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基础。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前提。和谐社会,从结构上说,总是意味着社会各要素之间的某种和睦融洽关系。社会主义社会,从领域说,包括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从主体说,包括工人、农民、干部、军人、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私有企业主等各个阶层;从实践说,则主要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不同形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构建社会主义方方面面、各个阶层、不同实践之间的和谐融洽关系。正是在此意义上,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就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就是要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问题是,如何才能使这些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实践形式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结构?答案是,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只有如此,才能使社会主义的不同领域各负其命、各展风采,使社会主义的不同阶层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使社会主义的各种实践相互配合、全面发展,而使整个社会相互融洽、和谐相处。没有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点,正是我们追求公平正义价值的社会结构前提。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不仅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根源,而且实际上也表明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社会根源。可以说,我们的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这主要是就社会主义本质而言。然而,也不可否认,在我们现实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不公正、不平等的现象,形成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矛盾和问题。例如,贫富差距扩大,地区收入悬殊,“三农”问题突出,垄断行业特殊,腐败问题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社会的和谐,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本质的信念。正因为如此,六中全会《决定》强调: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由此而言,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不仅是解决现实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需要,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而且是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本质的要求。而这一点,正是现在公平正义价值追求的现实社会根源。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当代美国伦理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罗尔斯主张“正义即公平”,亦即“所有社会价值――自由与机会、收入与财富以及自尊的基础――都应平等的分配,除非任何价值的不平等分配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据此他还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自由原则和平等原则)。胡锦涛主席则强调,社会的公平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无论是罗尔斯所提出的“两个原则”,还是胡主席所强调的“四个公平”,实现的基本前提都离不开制度建设。从本质上说,公平正义是一种宪政理念,是一种制度安排。脱离开制度建设,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只能是一句空话。六中全会《决定》强调“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并且从“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保证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制度建设措施。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的根本制度保证。然而,从任务的提出,到制度的完善,还有一个过程。即使有了相对完善的制度,能不能很好的执行,也还是一个问题。所以,当前加强制度建设的任务:一要解决所缺制度的制定问题,二要解决已有制度的完善问题,三要解决制度完善以后的执行问题。制度建设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了制度保证和现实可能性,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应当成为也一定会成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公平正义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贵州”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是建设“和谐贵州”的必由之路。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出自公平,和谐有赖正义。不公平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和谐难。遵循公平正义原则,制度就能得到公众认同和支持,社会矛盾就能得到有效调处,不同社会群体就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社会就能安定有序。改革开放20多年来,贵州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公平正义得到有力保障。同时,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制度建设,善于运用权利义务机制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善于在制度和法律的框架内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善于通过制度的力量来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利益矛盾,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当前,我们既要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要注重从制度建设入手,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切实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并对每一个方面的制度建设都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六个方面的要求,共同构成了促进“和谐贵州”建设的体制性保障,是我们推进制度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归结起来,就是要依法逐步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得到协调,使人们心情舒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客观实际出发。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相对的、具体的,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要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过程中,要从我省“欠发达、欠开发”这个基本省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充分重视、严肃对待,又不超越阶段、吊高胃口。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更加注重和加强法制建设。公平离不开法制,无论是权利的公平还是机会的公平,无论是规则的公平还是结果的公平,都需要法制保障。“公正即和谐”。没有执法公正和司法公正,和谐只能是一句空话。建设“和谐贵州”,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省方略。只有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才能确保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执行中不走样、不打折扣,才能保障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是一项紧迫的重大任务,也是一个新的时代课题。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把精力放在制度建设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上,紧密结合实际,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制度来保证省委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体会共享发展成果的公平性,切实从构建“和谐贵州”的伟大实践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制度重要,执行制度同样重要。再好的制度,如果在执行中走样,或者有的人执行,有的人不执行,也会使公平变为不公平,使正义变为不正义,失去用制度来保障公平正义的作用。所以,完善制度和执行制度两个方面,我们都要切实抓紧抓好,真正用制度铺就一条社会公平正义的康庄大道。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在最本质的意义上表现为经济范畴的制度变迁。然而,制度的调整带来了利益结构的变化,在利益关系变动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构成了体制转型中的社会和谐问题。现存的利益不均衡正在受到政府与社会的普遍关注。因为,协调利益关系与缓解社会矛盾,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

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人们越发清楚地认识到,现存社会不仅是一个伦理共同体,同时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因为,利益结构在理论上被看作是社会结构的物质基础,并且是决定该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因素。事实上,经济社会出现以来,它始终呈现出多元利益冲突与整合的复杂情境,而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们完全不可能在争取社会和谐的过程中,通过回避“矛盾”和压制“冲突,’来谋求多元利益通向一致的道路。相反,”矛盾“和”冲突“不仅会形成一种不受旧的制度机制所约束的新环境,而且它还将通过促进新的制度与机制的加速生成,使社会进一步增加弹性和协调性,进而在各种利益分化的相互协调中,为大幅度提高社会和谐程度而提供体制性资源。

当然,利益矛盾和冲突在不同的社会形态,甚至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在现代和谐社会中,以往被人们普遍认为的以经济地位为基础的阶级差别和对立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因而利益的冲突与整合也展现出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亦即利益矛盾和冲突的结果不一定产生”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子尽,的状况,与之相反,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市场竞争中都力求获得双赢的效果。于是,在分歧中求协调、在差异中求一致、在对立中求妥协、在冲突中求共存,已经成为现代和谐社会中重要的利益价值观,进而也使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制度呈现出了两个方面的实际期望:一是建立抑制利益独占性的均衡机制;二是确立自律自立和宽容共存的理性诉求。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和谐社会绝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相反,它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利益矛盾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关系趋于均衡的社会。事实表明,社会内部存在的利益差异和矛盾,在本质上是“冲突——整合”的必备条件,它在一个方面反映了制度机制转化和创新的强烈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利益关系越复杂,冲突与整合的问题就越显要,制度机制转化与创新的需求就越迫切。而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现代社会中的利益价值观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必将使创设和建立具有均衡性的利益制度与机制,成为调整利益结构进而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本质性要求。

当前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有一些基础性制度之所以不能有效地执行,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没有担当起制度供给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而是扮演了直接参与者和操作者的角色。中国目前的经济问题主要是制度性的,故在制度创新中实施社会的公共选择,并不断形成新的利益均衡,这不仅能激励所有利益群体的创新行为,进一步实现社会经济的有效增量产出,而且将更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

第五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的要求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的要求。今天,我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的要求”这个主题,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三个部分,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一个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讲三个要点:一是“社会和谐是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二是“国内外形势发展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已经具备”。

第一个要点:社会和谐是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

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在研究执政党的执政方法时,提出了《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念。

以《论十大关系》为例,1956年初,毛泽东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听取了中央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经政治局几次讨论,他将汇报的问题概括为十大关系。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对十大关系作了报告。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他又发表讲话,对十大关系作了进一步阐述。毛泽东主席精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十大矛盾关系,这就是: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毛泽东主席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明确了党对每一种关系应当采取的正确方针,这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改革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我们党要提高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其中,第四个方面就是要:“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充分分析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后,又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二个要点:国内外形势发展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国正处在一个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

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分析:

一是“从国际形势分析,我国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二是“从国内形势分析,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一个方面,从国际形势分析。

我国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2005年,世界GTp排名:

1、美国 12,486,6242、日本 4,663,8233、德国 2,730,1094、中国 2,259,188(暂不含港澳台)

5、英国 2,227,5516、法国1,972,7247、意大利 1,709,6688、加拿大 1,034,5329、西班牙 1,019,02410、印度 719,819

中国正在“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任何势力无法阻挡。这引起了美、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疑虑和不安。它们认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挑战美国的霸权和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会影响东亚乃至全球的稳定与安全。日本更加担心其国际地位特别是东亚的影响力会因此而下降。从而导致了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泛起。

以少数西方国家分化中国为例,分裂新疆这是少数西方国家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听到过这样一句概括新疆的话:“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美;不到新疆,不知道治国之难。”

新疆的“疆”字,一边是弓箭守卫着一块中国的国土;另一边是上面一横是阿尔泰山脉;上面一个田字是准噶尔盘地;中间一横是天山山脉;下面一个田字是塔里木盘地;下面一横是昆仑山山脉。

新疆有丰富的天然气、石油、煤、黄金和其它稀有金属。

新疆自古以来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地区,也是东西方文化必争之地。少数西方国家企图分化中国,首选新疆为它的据点。于是,竭力扶持“东突”分子搞恐怖活动。

为了措败少数西方国家分化中国的图谋,新疆儿女做了大量的文化融合工作。送少数民族子女到内地上高级中学就是例子。

中国的崛起,使少数西方国家感到恐惧。尽管中国反复说明,将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美日等国借口历史上新兴大国崛起导致新旧霸权国冲突加剧、旧国际秩序和格局被打乱、乃至会引发地区和世界战争,对中国的“崛起”始终抱敌视、抵制的态度。随着中国“崛起”步伐的加快,东亚结构性矛盾与冲突有可能会进一步激化。

第二个方面,从国内形势分析。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用五句话来概括:一是“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加剧了社会不和谐”;二是“经济结构的矛盾扩大为社会矛盾”;三是“收入水平差距转化为社会差别”;四是“企业改革的成本转化为社会成本”;五是“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安全系数下降”。

第一,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加剧了社会不和谐。

如过度投资行为,从表面上看,是经济行为,但从深层次上看则是社会行为,因为现在投资主体已经多元化,投资成为一种普遍的公众行为。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人,以多种方式参与各类投资活动,经济上的任何波动都会直接波及到社会。

在房地产投资中的“温州炒房团”现象这是例子。

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加剧了地区性发展的不平衡。“俺河南既不是东,又不是西,俺不是东西了。”就是例子。

第二,经济结构的矛盾扩大为社会矛盾。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发展的不和谐,由此引发的土地问题、拆迁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社会问题比较集中,并呈现出群体性特点。

前年的东阳“画溪事件”就是例子。

第三,收入水平差距转化为社会差别。

地区间、行业间以及社会不同群体间收入水平的差别,逐步转化为一种社会差别。一部分地区、企业和群体处在发展的优势地位。而使另一部分地区、企业和群体处在明显的弱势地位。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思维模式,使少数人铤而走险。现在,监狱人满为患就是例子。

第四,企业改革的成本转化为社会成本。

现阶段的改革已经深化到社会各个层面,所有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改革中来,既要从改革中获益,也要为改革支付必要的成本,改革进入了“共担成本”的阶段。这样就把大量的企业改革成本转化成为社会成本,由社会全体成员来共同分担。

下岗工人、失业人员、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要由整个社会来承担。

第五,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安全系数下降。

我在老年大学的调研中发现这样一种社会现象:

一面是“幸福的日子没法说,思想汇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的要求》。”

另一方面则是“烦心的事儿特别多。”

老年人要得是和和睦睦,平平安安地度过晚年,首要的条件是社会和谐。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只有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才能不断促进和谐。

第三个要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已经具备

有三点:

第一,从体制来看,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体制条件。

第二,从经济发展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由短缺到比较富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从最大限度地增加供给转向更大程度地满足需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第三,从社会基础来看,由于个人财富的增加和对私人财产的有效保护,“社会稳定和谐”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社会的安定有序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理念。

第二个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有四个要点: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要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第二个要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要在2020年前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三个要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有六条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二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四是“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五是“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六是“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第四个要点: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有五项主要内容:

一是“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四是“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五是“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第一项主要内容: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有七项具体工作:

一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插播《农村包围城市》动漫片

二是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插播《我不是郭靖》动漫片。

四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五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七是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第二项主要内容: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有六项具体工作:

一是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二是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

三是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

四是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据2006年10月1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份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内地0.4%的家庭(约150万个)占有全国家庭财富的70%。而在发达国家,一般情况下是5%的家庭占有50%至60%的财富。中国已经成为财富最为集中的国家之一。

六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第三项主要内容: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有四项具体工作: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二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三是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四是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第四项主要内容: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有七项具体工作。

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二是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

三是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

四是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五是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六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七是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

第五项主要内容: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有四项具体工作:

一是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二是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三是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四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第三个部分: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有三个要点:一是“加强主流政治思想的引导”;二是“培育民族意识与国际意识”;三是“培育竞争意识与协作意识”。

第一个要点:加强主流政治思想的引导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

插播《我爱人民币》动漫片。

在多种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社会主义高校要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需要用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无疑应作为主流意识加以宜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下,也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宣传和深化教育。积极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大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根据信息网络时代提供的技术优势,根据经济全球的一体化的要求,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在此基础上要采用各种各样的,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寓教于乐,使当代大学生真正理解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人生万方数据的精神支柱和航标。

第二个要点:培育民族意识与国际意识

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化,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我们有着辉煌的过去,但也须正视严峻的现实。

插播《贤良》动漫片。

当前,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未最终解决,在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中,贫富差距的拉大,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结构调整的不尽合理等经济上的问题引发了一些列的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立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基本国情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在涉及本国本民族利益时,能坚决地捍卫本国本民族的权益。

从集体主义出发,自觉抵制西方

下一页

下载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背景材料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问题,提出“要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舞台。有差异,但未必有冲突,更精确地说,正因为有差异,所以才可以不冲突。这种对差异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或者说非冲突化的处理,正是中国自古以来所推崇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关于社会和谐的理论成果,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界已经从目标与手段、目的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尽管说马克思主义中有和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政热点】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于2006年10月8-11日召开,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于2004年9月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