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明勇:我的警察朋友为何不理解白岩松
好问律师APP
www.xiexiebang.com 高明勇:我的警察朋友为何不理解白岩松
长期以来在对警察的报道中,基本以正面宣传为主,与歹徒搏斗必然被描述为“英勇”,案发现场殉职必然定性为“牺牲”,报道基本都是“赞美诗”,这些几乎成了系统内的常识,现在这种常识观念遭遇到“新闻专业主义”后,容易产生幻觉,以为受到挑战,必然容易激起不解情绪
昨天,一位在老家基层当警察的朋友,突然问我:“你作为媒体人,怎么看待白岩松事件”?
当时开会正忙,便随手将刚约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马少华撰写的凤凰评论发给他了,标题是《白岩松“不说牺牲”得罪了谁》。中立客观,技术分析,基本涵盖我的思考。
不到一分钟,朋友转发给我4篇评论,标题分别是《欲盖弥彰更显理屈词穷——白岩松肃宁新闻事件回应的理性分析》(来自微信公号“police”)、《白岩松在河北肃宁枪击案中的“死亡”言论,为何会演变成一起公共舆论事件》(来自微信公号“温州徐雪芬律师”)、《和白岩松的隔空对话——不得不说的几句话和很想知道的几件事》(来自微信公号“小警之家”)、《枪案报道不是“感动中国”,但也不是“探索@发现”,更不是你一个人的脱口秀》(来自微信公号“police”)。
无需打开看,凭标题就可推测到,一些警界人士对白岩松的不解、不服和不满,乃至上升到质问、批判的高度。
朋友说,这是他最近看到的几篇文章,并善意提醒:
1、不管是媒体人还是警界都应该客观冷静地看问题;
2、现在媒体人不容易,当警察也不容易;
3、媒体人与警界对立不是什么好事。
说实话,我乐于看到好的公共辩论,因为这是构建好的公共生活的一个重要路径。好的公共辩论,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对人无成见,对事有是非。
朋友的话,我支持第一条,任何讨论,客观冷静的态度是必须的;理解第二条,每个职业都有常人无法理解的一面,需要相互理解支持。
对于第三条,我有一定的保留意见:白岩松在节目中发表自己作为评论员的观点,怎么上升到了媒体人的高度,即便他自己,估计也不愿说要代表所有媒体人?本来就河北肃宁的枪击案发表观点看法,怎么成了与警界对立?似乎媒体人和警界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尽管这一观点在不少警察那里很有代表性,但好问律师APP
www.xiexiebang.com 我更宁愿看作是观点表达与信息接收之间的简单化带来的误会,而随后那些标签化的讨论,只会激化矛盾,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退一步说,姑且不论白岩松言论的对与错,一句“死亡”就给当事警察定性了?其实,如果很多人,包括警察在内,认为白岩松的言论有问题,完全可以进行一场对等、公开、透明的公共辩论。但是,对于一些对人不对事的言辞刺激,还是要保留一份警惕之心。
昨晚11点钟,当《白岩松“不说牺牲”得罪了谁》的评论跟帖,在不到10个小时的时间内,将近10万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朋友的话很有深意,有必要从警察的角度好好想想,为什么警察不理解白岩松,或者说为什么警察会认为白岩松不理解他们?
概括起来,一些警察的考虑或纠结主要有三种:
1、所谓的警界,更多的是庞大的基层警察队伍,对于他们来说,职业的压力可以想象,收入不高,压力不小,危险系数相对较高,听闻同仁出警遇难(抱歉,作为媒体人,力求客观公正,我也没用牺牲),难免有职业的代入感,悲悯之情,较之系统外更为突出一些。当听说央视报道这不是“牺牲”,产生抵抗情绪,顺理成章。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评论跟帖中,还是有很多网友表达对警察这一职业的敬意和理解。
2、据我和一些警察朋友(大多是以前中学同学,后来走上警察岗位)的交流,由于职业的缘故,在他们的世界里,往往容易产生二元对立思维,既然不是朋友,自然就是“对立面”,虽然未必有恶意,却免不了职业思维的自然流露。这一点,也是为什么不少人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会从阴谋论的角度,去推测是否存在组织“围剿”白岩松的行为。也包括,为什么在央视以正当理由暂时停播白岩松主持的节目后,仍然遭遇那么多的质疑。
3、长期以来,在对警察的报道中,基本以正面宣传为主,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宣传修辞学,与歹徒搏斗必然被描述为“英勇”,案发现场殉职必然定性为“牺牲”,基调基本是正面,报道基本都是“赞美诗”,这些几乎成了系统内的常识,现在这种常识观念遭遇到“新闻专业主义”后,容易产生幻觉,以为受到挑战,必然容易激起不解情绪乃至不满。何况还是央视,还是白岩松,影响不可小觑。
透过现象看本质,白岩松此次的言论事件,绝不是什么媒体人与警界的对立,倒更像是一次“理智与情感”的较量。在新闻事实并非十分充分,对殉职警察的行好问律师APP
www.xiexiebang.com 为没有完全定性之前,选择更为中性的“死亡”,而非感情色彩浓郁的“牺牲”,更为审慎一些,这一选择,不仅仅是对新闻职业的尊重,更是对新闻受众的尊重,是对警察形象的尊重,否则,谁也无法预料,在当前反腐的大背景下,一旦出现新闻反转,哪怕只是黑天鹅事件,谁都伤不起。何况,这一选择,只是媒体的评论,并非政治上的定性,也不妨碍流程上的盖棺定论。
所以,问题在于,白岩松的这一“理智”选择,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在正常不过,却在无形中触碰到一些警察最为柔软情感诉求。
也因为此,我相信自己的警察朋友和他的同行,更多的是在情感上无法理解,而非一些言论渲染的那样,无法在理智上理解。来源:共识网
第二篇:我为何对白岩松的辞职惋惜
我为何对白岩松的辞职惋惜?
-----主要是因为我们社会太缺少这样言辞激烈的人!
文/汪华斌
今天一个朋友急急忙忙地打电话问我,知道白岩松辞职了吗?说实在的话,我不是一个新闻敏感的人;所以我对新闻实际有点滞后。这在网络与现实传得满天飞的新闻,我竟然全然不知。听了这位朋友的话我顿时一惊,白岩松为什么辞职呢?是不是内部被领导谈话了呢?因为白岩松在我的印象里应该是在主持人里面言辞最激烈的一个,这样的人被领导谈话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由于抵触情绪,因而辞职也就在所难免。
在我们的印象里,主持人油嘴滑舌的较多;而言辞激烈的并不多,而白岩松应该是我认为言辞激烈的一个。更为重要的是,白岩松并不局限某一领域;而且对什么领域都敢评价,这才是我佩服的人;所以我对白岩松的印象不错,主要是其言辞激烈能激起人们的关注。因为我们在一个正面宣传的社会,到处是莺歌燕舞;所以言辞激烈才能使人猛醒,我们社会现在的问题就是缺少这样的人.说实在的话,言辞激烈与反对是两回事;言辞激烈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而反对就是站在对立面的观点。因为言辞激烈的人还是站在同一立场,只是叹息为什么搞成这样。所以我认为我们的领导不仅听赞歌,更要听这些恨铁不成钢的批评;因为这些批评并不是反对的概念,而是希望改进的声音。然而我们听惯了赞歌的领导,对言辞婉转的批评都听不进;更何况言辞激烈的批评呢。于是聪明的领导开始了各种清理,下岗是最主要的途径;末位淘汰也是主要途径。再次的还有领导谈话,要求自己辞职也是一种体面途径。总之无论什么途径,最后得到是全部是莺歌燕舞了;这就是我们社会的和谐途径。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我们社会言辞激烈的人就更少了;记得当年焦点访谈是言辞最激烈的媒体,后来竟然慢慢改变了原来的特性。自从互联网平民化后,我们社会开始出现了一些言辞激烈的人。但很奇怪,这些人竟然是变化多端的;开始言辞激烈,后来竟然变成唱赞歌的人都不少。当然我们现在网络上还有言辞激烈的人,但大多是成名的专家学者居多;而年轻的言辞激烈者少之又少。因为除了没有单位的年轻人发发牢骚外,其它的评论性的言辞激烈者还真的不多。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岩松的言辞激烈就印入了我的脑海;虽然我并不看他的评论,但对这个人的印象就这样生成了。
是啊!白岩松为什么辞职?他真的离开央视了吗?这些内情是我们不知道的,而且根本不可能有公开的真相;所以关心和喜欢白岩松的人都在猜测,白岩松的辞职原因可能还是他的言辞太激烈了吧。首先任何言辞激烈的人都会顶不住压力,更何况白岩松还是主持人;再加上他除打黑外还介入不少领域,结果言辞激烈就可能又得罪了某领导;因为领导不能从你这言辞激烈中受益本来就不高兴,如果再有名利损失那肯定不会放任自流;因为我们社会的灯光首先是照亮领导的,而不是把领导置于灯光之下的;这就是诀窍。如果是这样,即使你真的是正义的化身;最后还是要被打倒的,这是我们社会的规律。
当我们的改革开放放权后,我们社会就对权力放任自流了;所以‘以权谋私’与‘独断专横’的比比皆是。如果我们社会到处是言辞激烈的人,是不是这些‘以权谋私’与‘独断专横’的人会
收敛一些。然而很可惜,我们社会不仅言辞激烈的人少;反而唱赞歌的人却越来越多。所以现在老百姓都麻木了,因为腐败分子在被清查前竟然被评为清正廉洁标兵的比比皆是;这难道不是我们社会的笑柄吗?实际就是因为缺少言辞激烈的人,所以才经常闹出这些被我们后代耻笑的故事。
我这写灰色见解的人都被原单位调查,白岩松辞职应该不使我惊讶;因为CCAV毕竟是正面宣传的媒体,它能允许自己的下属永远这么放纵吗?正因为如此,白岩松辞职应该是再正常的了。只是白松岩辞职后,我们社会又少了一个言辞激烈的人;则我们社会的莺歌燕舞声音更大了,这才是我为白岩松辞职而惋惜的地方。
第三篇:我的六个老板朋友为何陷人困境?
我的六个老板朋友为何陷人困境?
我看着熟知的公司一个一个陷入困境,甚至是万劫不复之地,每次都很难过,但却又无话可说。这个圈子里,有多少让人激情澎湃的梦想,就有多少魑魅魍魉的暗局。有多少一夜暴富的神话,就有多少燃尽青春热血的枯骨。谨以此祭奠企业经营路上那些已成往事的铮铮白骨,以及还在为自己梦想不懈努力的公司人!
我所在的城市人口1000万,被称为火车拉开的城市,这就是我所生活的二线城市、省会。我今天所记录的,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故事,七个商人,行业涵盖餐饮、传媒、红酒、互联网、房地产、摄影。他们是我的朋友,也是大家眼中的老板,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他们在时代浪潮下2013-2016短短几年沉浮的故事。
这些故事我亲眼所见,我记录下这些事,因为这些并不只是故事,而是一本活生生的商业教科书。
知其故事,可以规避;知其故事,可以无畏;知其故事,可以长生。
壹
W哥来找我是2015年底的一个下午,我们东拉西扯的聊天,W哥局促、欲言又止,我渐渐感觉到了异样。我问他,哥,你是不是找我有事啊。W哥一笑而过,始终没有开得了口,忽然接了一个电话,匆匆走了。
W哥是要赶去自己的一家门店——员工把路给堵了,讨要上个月的薪水。W哥对此很伤心,对我诉苦,他诚心诚意对他们,这才一个月没有发工资,他们就这样闹。
他觉得自己用心待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人情淡薄也好,世态炎凉也好,人心不古也好,对于打工者来说,钱落到口袋里才算尘埃落定,人情本是如此。
那天下午W哥来找我果然是想借钱的。后来我得知,他又去了别处,借到了两万块钱,赶去处理员工堵路的事。
但最后这家店还是关了,W哥在这个城市经营着一个小有名气的餐饮品牌,店开出了四五家,员工闹事的是最大的一家店,他倾注了最多的心血,却没想到最后收场如此惨然!
W哥瘦、短发、颇有江湖义气,虽然经商,却算半个文人,我看过他写的文字,记住了这一句: 我最近过得挺沧桑的,跑得快了,撵上倒霉,跑得慢了,被倒霉撵上。有些时候真正体会到“玩把戏的躺地上——没招了”的美妙感觉,真是得劲死了!
我看着W哥起家的,我深深知道这些文字背后的无奈和感伤,同时又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愧疚!
2014年,W哥曾经咨询过我,他想将自己餐饮店的产品电商化,做成真空装淘宝卖,粉沫化做成方便面材料。这是一个不错的方向,可以流程化做大体量。他也已经开始建设工厂、承包食材原材料基地,踌躇满志。
W哥从银行贷了2000万,开办工厂、租用仓库、找人研发方便面食材、打广告、创品牌、搞营销,一切都是美好的样子。
后来产品出来了,我买了些当年货送人,一个真空的包装袋里囊括了牛身上的各个部位,新奇而有趣,也很拿得出手。
但是到了2015年,贷款到期了。银行好说歹说,先还再贷,可以很快再贷出来。W哥就拆借了高利贷还上了。岂料银行忽然变了脸,不再同意放贷,2000万资金断贷,这直接断了W哥的后路。
W哥不得不关闭了工厂,四五家盈利很好的店只能转让,只保留了一个总店,等待东山再起。
在这个商业社会,弱势群体都是本该得到扶持的那帮人,他们有梦想、有激情、有愿景,但是这一切却都抵不过某些机构的一个决定,这个决定能让你生,也能让你死的充满悲情!
贰
L妹是80后、开宝马跑车、业绩做到区域第一名,我心里满满的都是敬佩,上天怎么可以如此青睐一个人?让财富和美貌、能力同时降临给一个人。
我第一次去L妹的办公室是在2014年底,正是寒冬最冷的时候,我推开门,L妹一身超短裙迎接我,我意识到自己的黑色羽绒服,顿觉局促不安。我坐下不到一会,就开始浑身燥热,有冷暖温差带来的不舒服,也有L妹的时尚衬托得自己的土气。
我参观她的办公室,偌大一个房间内摆满了红木的家具,我惊喜地看到了一个鱼缸,正是我想买却买不起的那个类型。办公室里面还一个套间,是一个卧室,我看了看,全是进口的家具。我啧啧称赞,羡慕她的奢华,她忽然掀开了床一角,露出下面的床垫,拍了拍笑着说,这个床垫我7万块买的。
我除了夸她眼光好、有品位之外,竟然找不出了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而这些红木家具和这张7万块钱的床垫,则加深了我心里的疑惑。
那天她说她们在准备上市,她们打算引入北京某某投资公司,她们打算拍一部电影……
L妹很漂亮,也是一个女强人,完全是那种可以靠脸吃饭但却要靠实力的类型。主业是做传媒广告,在2012年做到了区域第一名,并出征邻省,也拿下了邻省的业绩第一名。
出彩的成绩是L妹头上耀眼的光环,商业上愿景则是她的野心。她开始谋划自己的商业帝国,要成立自己的影视公司,拍电影,参与电影发行。她找了身边的几位商业上大哥,筹集了1000万,新的征程开始了。为此召开了盛大的新闻分布会,会上直接奖励了两辆宝马车给两个区域总经理,踌躇满志,一切美好。
她用这些钱买下更好的广告资源、租用更好的写字楼、开拓更多的市场、开拓多元化的产业链。我去她办公室的时候,正是新征程的第二年,一切都是美好的样子。
但谁人能料到2014-2015中国房地产市场整体萎靡,L妹的广告客户直接下滑了一多半,而新开拓的市场投入过大却不能收入平衡,以极高价格买下的广告资源无法变现,多元化的投入也打了水漂。
1000万花完了,而新的融资还没有到来,或者是不知道何时才能到来。2015年初的时候,我听说,L妹的公司倒闭关门了,就在我去拜访她之后还不到一年,原因是资金链断裂。
我最初的疑惑竟然成真了,为此我不知是该叹息还是庆幸自己的眼光,但是我却一点都开心不起来。野心是个魔鬼,它能让你登上高山,也能让你陡然陨落,很少数人驾驭了它,于是这些人被称为企业家。
后来,L妹已经离开了这个城市。
叁
我认识Y先生是在这个城市的互联网圈,他是老兵,从事互联网十多年,也创业了十多年。让我吃惊的是,他至今没有买房子,没有买车,所有心思都在创业,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有能力、有思想、有激情。
2015年初,他的项目获得了北京一家VC1000万美元的A轮投资。我向他祝贺,他告诉我说,不出三个月,他要做B轮。
有了钱,公司开始扩张,总部搬在了北京,两个多月的时候,B轮成功进入。但是在这之后,整个公司都开始膨胀。
VC告诉他必须要在什么时间达到多少用户数,要实现多少数据,报表要好看。为了满足这些胃口,也为了满足VC们不断持续的庞氏谎言,他只有不停的开辟市场、补贴用户、做数据、满足报表要求,员工最多时达到400人左右,一个月的开支在500万以上。
长时间的烧钱作市场、贴钱注册用户,钱就像是汛期开闸的洪水一样花了出去。但VC们总是说,没事,尽情的烧,C轮我们负责。
钱终于要花完了。C轮也找到了,但C轮迟迟不进来,他们要求前面的A、B轮必须跟投,最终B轮同意了,但是A轮却拒绝再出资,C轮的VC一看如此,就不愿意出钱,钱最终也没有能够进账。
Y先生的公司一下子陷入了僵局,员工开始大量离职,负面信息满天飞,所有的繁荣随风而逝。
不久前,我问他接下来怎么办,也许要彻底关闭了,也许要关闭非战略市场,守主要市场,重新开始。
但是我知道,很难了。
这个市场上的所有创业者都以融到资为荣,却从来不会想拿了这些钱之后会怎样,自己还能不能按照初心稳扎稳打地经营,自己还能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而VC很多时候就是一场击鼓传花的庞氏骗局,又有多少人能够玩的起!你能撑起VC们的欲望和疯狂吗?
肆
X先生很实在,人缘很好。他做生意的一个原则是,自己从来不借别人钱,也不借钱给别人。在他最紧张的时候,他宁愿变卖自己的资产度过难关,也不愿意向别人张口。所以在圈内,他是少有的干净的人,没有那些乌七八糟的事。
X先生早年卖白酒,自己也爱喝白酒,但是后来身体忽然出了问题,开始接触红酒,了解了之后,觉得红酒是一个好东西,前景可期,从此进入红酒销售市场。
2012年之前的中国红酒市场,是一个典型的高端市场,红酒一瓶动不动上千元,平民不会喝,喝红酒的非富即贵,好不好喝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贵!那时候,X先生一年可以做上千万的销售额,利润斐然。
2012年,X先生为了更好的做圈层、服务高端人士,投资了500多万,办了一个会所,谁知恶运从此而来。
这一年国家反腐加重,禁止铺张浪费、禁止公款吃喝,高端餐厅酒店、高档会所、高档烟酒一下子被市场从浪尖拍到地面,他的会所从诞生那一刻就开始亏损。
高端红酒突然没有人喝了,送人也送不出去,请人来会所也没有人来,团购也没有了,市场突然的冷淡让他懵了,也不知道销售该怎么做。他的销售额从之前的一年1000多万断崖一般跌到了一年只有20多万!堪称惨烈!
2015年最难的时候,X先生的卡上只有不到5万元了,这是全部的身家,他把投资了500多万的会所,以50万的价格转让了,这是他最后的本金。然后,他开始思考市场,思考消费,思考红酒到底应该是大众消费品,还是装逼的工具。
那天,坐在公司办公室米黄色的沙发上,X先生点燃了一根细白的长烟,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对我说:“我现在做的事,是让红酒成为中国家庭的日常饮用餐酒”。
我立马起了疑心,这不会又是一个虚无的梦吧?按照当时的形式,红酒只会作为高档礼品在上层游动,而想要下浮到老百姓的餐桌上,又岂是一句话的事?
后来我知道,X先生拿着这50万本金,开始与酒便利超市和1919等门店合作,他沿用了多年前做白酒时用的最传统的供货方式,不再高端,也不再奢华。
2016年中的时候,我问X先生,如何?X先生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咨询我房产投资、海南房产、墨尔本别墅的行情,我知道,X先生赚到钱了。
X先生是难得的一个正面案例,我见过他在市场寒冬时艰难转型的不懈努力,所以我也为他今天的复苏感到高兴。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一个,就是脚踏实地,让商品回归大众消费市场,适应市场变化,回归市场本质……
伍
我经常想,如果H先生早出生10年,在2000年前后开始经商的话,他的套路是完全可以作出大事业的。因为他很擅长交际,能喝酒,有胆量,敢冒险,敢送礼,舍得花钱,不太考虑后果,在他眼里一个亿都是个屁。
他之前的老板就是典型的这样的成功者,靠着人脉、胆略、敢送礼撑出一个亿万家产,H先生有意无意的学着这一切,并沿用了这一切。可惜,时代变了,商业规则也变了,但H先生和他的老板却浑然不知。
H先生的老板在临死前,H先生去看他,老板病若游丝,少气无力地对H先生说,兄弟,宾利已经订了啊,咱们兄弟三个一人一辆。最终,老板没有看到宾利,再也看不到了。
2011年,房地产火爆如烈火烹油,H先生得益于一个政府关系,在一个三线城市意向拿了一块地。地块不大,只有12亩,一栋住宅加一圈底商,在这个城市的核心位置。
建筑商可以全垫资,一半住宅可以先团购给地块原单位回拢资金,只需要2000万就可以启动项目,加快速度可以在2年左右了结项目,一亩土地价格50万左右,利润率还是不错的。在领导的协调下,拿到了1000万的银行贷款,只需要自己再配置1000万即可。
但是,银行的这一千万一到账,H先生在北京订了一套房子,办公室从150平方扩大到了1000平方,办公室只红木家具就买了100多万,买了奔驰越野、宝马760、奔驰商务一堆车。办公楼车库里H先生的豪华车队是最耀眼的存在。
等到项目上需要用钱的时候,只能是用装点出的门面来借钱。借钱是顺利的,2012年经济火热,市场上担保公司出事的还不算多,月息3分、3.5分很顺利的就能借到。
最多的时候,H先生外面借的钱有8000万,几乎都是借新债还旧债,中间一多半都偿还了利息。
但项目推进并不快,一直到2014年才拿到土地,而此时市场已经转冷,三线城市已经不再是三年前的热火场面。
太多的高利贷已经把H先生和公司压跨,用短期高利贷来开发中长周期项目,这违背了商业经营的基本准则,大环境转冷、民间借贷危机频发、项目烂尾、农民工维权讨要工资、团购房业主维权要房子、债权主人频频起诉、公司账户和个人账户几经冻结。
如今的H先生,利滚利之下,负债已经过亿,房产车辆全部被收回,被列入了不诚信黑名单,无法出国、无法乘座飞机和高铁,婚姻也没有了。
最近的一次通话,H先生告诉我:兄弟我快度过难关了,钱快到账了。
我知道,这一切,已经很难了。
陆
开公司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怀揣梦想,目标坚定,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另一种则是虚名大于实际,X总、X董只是一个好听的称谓,外表光鲜,里子却已经烂透了。
C先生以前是做LED大屏生意,在很多酒店有LED屏出租,一个月固定收入有15万左右,偶尔接个大项目,可以多赚一些,生意不算大,但也还算OK。
但C先生并不满足现状,总想折腾一番更大的事业。2012年时,他找我说要作一个视频门户网站,要找赞助自己打造明星。我说不看好。他说已经注册好公司了。我说不看好。他说已经投入了十多万了,你让我试试吧。我说反正都是你的钱,好吧。
2013年他告诉我,视频网站关闭了,亏损了60多万。
不久他又来找我,说要作天猫的电商,我说这个生意可以作,但一年内别指望赚钱,一年后赚钱也别指望太多钱。他说好的。
不到一年,电商生意亏损了40多万,不做了。给我打电话说:哥,我这儿有很多包包,你来随便拿着用吧。
2014年,C先生又在折腾生鲜,我说兄弟你别折腾了,做好本行好不好?他说:没事,哥,我改天给你送点新鲜的水果。
2015年,生鲜不做了,又亏进去了50多万。
我问C先生:为什么非要这样?为什么这么着急赚钱? C先生说:我借了一些钱,我急于翻本,但现在洞越来越大了。C先生经常来办公室问我,有什么更好的商业模式可以更快的赚钱? 我说:我如果真有办法,还会告诉你吗?
C先生的情况,代表了很多的创业者,浮躁、急进,总想赚大钱、赚快钱、总想发现一个风口上的蓝海。殊不知这些都是只在童话里的,现实中几乎碰不到。
Z先生以前是保险公司的中层,一年收入不多,但日子过得也还不错。后来,他说服了一个在小城开摄影馆年入百万的伙计来到省会,一起来做一个更大的市场,一人出了100万资金,在写字楼中租了一间800多平的办公室。我曾经去过那里,印象最深的依然是那一屋子的红木。
红木真是一个很奇特的存在,做传媒的80后美女弄了一屋子红木,借高利贷开发房地产的H先生弄了一屋子红木,开摄影工作室的Z先生也摆了一屋子红木。后来,我看见红木就开始有戒心,仿佛它们是某一类人的鲜明的标示。
Z先生的摄影工作室开了一年,月月入不敷出,市场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美好,一年赚至少500万以上利润的梦想并没有实现,光办公室的装修和家具费用花了300多万。一年后,合伙的摄影师终于无法忍受亏损,前期投的100万也不要了,回到小城继续经营自己的小摄影店。
Z先生在做摄影公司之前,活的很滋润,有房有车有美女。创办企业两三年,亏损500万,身边朋友借了一大圈,名利双失。中间意气风发的说还要东山再起,如今在办公室转让、公司关闭之后,彻底从朋友圈消声匿迹了。
严格来说,Z先生不算一个企业家,但他代表了很大一群人,怀揣梦想和大志投身创业,出师未捷,或者说,还未出师,就先死了。
每一个老板的外表都是光鲜的,但是自己的把戏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苦也只有自己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关于未来是否光明?这些只有经历者心知肚明。而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讲,他们真的有未来么?
这个圈子从来都没有什么乌托邦,光鲜亮丽的创业者多如过江之卿,而悲剧性就在于,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将会倒下,这里没有悲壮、也没有汗青可书。有的只是现实的残酷和人们的贪心,以及不切实际的梦想。
我看着熟知的公司人一个个地陷入困境,甚至是万劫不复之地,每次都很难过,但却又无话可说。这个圈子里,有多少让人激情澎湃的梦想,就有多少魑魅魍魉的暗局。有多少一夜暴富的神话,就有多少燃尽青春热血的枯骨。
在很多个深夜,我回望这些充满激情或者心碎的商业故事,经常充满感伤。但是,他们却如同是暗夜里一颗颗熠熠光辉的明星,注定要留下自己独特的一笔。
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个商业成功者的背后,又何尝不是数不清的铮铮白骨。他们用自己的名声、事业、财富、甚至是生命,来给我们讲述这刻骨铭心的一课。对此,我们唯有诚惶诚恐虚心受教,因为这些,是他们留给这个世界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