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庭教育
“六变”搞定孩子青春期逆反
2009-04-01 15:00:50 “儿子15岁,以前还是个很听话的孩子,但现在偷着上网吧,跟成绩不好的孩子玩,作业也不做。还特逆反,老跟我顶嘴。求他也不是,骂他打他也不是。我没招了!”家长管女士感到非常困惑:为什么以前的小绵羊变成现在的小刺猬?专家表示,青春期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变化会带来孩子行为的变化,家长需要适时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来适应成长中的孩子,缓和亲子间的冲突。
变说教为身教
许多孩子很反感父母的说教。比说教更有力的是身教。比如家长天天玩电脑游戏没节制,却要孩子控制玩游戏,孩子当然不服气。孩子小的时候可以怕你,现在会反驳你:你都天天打游戏,我就不能打?所以不要把温馨的家庭变成天天说教的课堂,多说不如少说多做。
变命令为商量
家长习惯对孩子用命令句:“你应该睡觉了,听到没有!”但青春期的时候,孩子不再惧于你的威慑,对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命令开始阳奉阴违,或公开反抗。如果换成商量的方式,用温和的口气和孩子说话,就不一样了。比如“你是不是该睡觉了,你看这么晚了。”如果家长担心孩子不听,则可以用选择句,比如“你是八点一刻睡呢还是八点半睡?”这比没有商量和选择余地的命令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变否定为肯定
家长总是无意中用否定句来否定孩子,这样的负面标签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好,成人的否定会变成自己对自己的否定。孩子不可能不犯错误的,但孩子同样有好的一面,我们何不放过孩子不好的一面,抓好的一面给予肯定呢?让孩子看到希望,孩子也会在家长不断的肯定、表扬、欣赏中朝着好的一面发展。
变唠叨为关爱
恐怕没有哪个家长不对孩子唠叨的,这种习惯性的叨唠,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灾难。青春期的孩子反感家长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因为这种爱被没完没了的唠叨、指责、说教给隔断了。这个时候,家长如果试着把自己的心态放回孩子两三岁的时候,那么,相信家长这种无条件的爱足可以软化孩子与你的对立。
变管制为放手
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所以需要严厉管制,不管就会没规矩,把心玩野了。殊不知这样的管制,反而让孩子失去了责任感,使孩子的自制力无从培养。为了挣脱束缚,寻求自我空间,孩子就会和家长对抗。所以,家长该放手时要放手,教会孩子去为自己负责,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变主角为配角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习惯于在前台当“指挥”,但孩子大的时候,家长就应该移身幕后,让孩子上台主演。这个让位很重要,是让给了尊重、民主、平等、信任,是给孩子让出了成长的空间,同时也赋予了孩子责任。如果不这样让位,孩子要么就长不大,要么为了自身成长的需要,用叛逆、对立来表示抗议。家庭教育的原则、策略与方法
作者:崇幼大班 标签:生活2008-05-19 18:07 星期一晴
家庭教育的原则、策略与方法
一、家庭教育的原则
家庭教育的原则是指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对于家庭教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要求,是家长在教育子女的实践中所要处理和解决的那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的指导思想,是家庭教育顺利进行并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保证。
家庭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家庭的状况、家庭的条件、父母素质、子女的个性特点、年龄特征等等,各具特色。但家庭教育又具有共性,共性的存在为家庭教育提供了依据。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必须了解这些共性,也就是家庭教育的原则,为我们进行家庭教育解决实际的问题。
1、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这一原则是指家长要给孩子作出好的榜样,并以此去影响和教育孩子。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对孩子实施着教育,孩子具有模仿性,对父母的依赖性、依恋性最强。所以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影响最大。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告诫家长:“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或教导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孩子。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孩子。你们怎么样穿戴,怎么样同别人谈话,怎么样谈论别人,怎么样欢乐或发愁,怎么样对待朋友,怎么样笑,怎么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他还说:“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的言行等,这是最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那么,我们在家庭中怎么做到这一原则呢?
①、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曾子杀猪”的故事中的曾子为了挽回妻子哄骗孩子将要造成的不良影响,断然把猪杀了。还有孟子小时候,看到邻居家杀猪,就问母亲“他们杀猪干什么?”孟母正在织布,随口说到:“杀猪给你吃肉啊!”刚说完,就觉得失言了,心想:人家杀猪是做买卖,我这样信口说话,如果孩子相信了,又吃不到肉,那不是教儿子说谎吗?尽管当时家里生活困难,家境平寒,为了不给孟子以不良影响,孟母果真买了肉给孟子吃。
②、建立良好的家风。一家人都要按照统一的正确的原则行事。
③、身教言教结合,这样教育效果才会好。
2、教育的一致性原则。
这一原则指的是在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是教育者,对孩子都担负着教育的任务,因此,为顺利进行家教,达到预期目的,家庭中的成员对孩子要有一个一致的态度,作到要求一致,教育统一。
具体在家庭中我们怎么操作呢?
①、对孩子的要求前后一致,宽严结合。从培养良好的习惯角度看,是“先严后松”比较有利。
②、家里的所有长辈对孩子要求要统一。如:爸爸对孩子说:“今天自己把饭吃完。”而奶奶说:“没事,我来喂。”这样就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另外,夫妻两人也要统一。
③、家庭教育要和幼儿园教育多保持联系,共同做到教育一致。作为家长,要多主动和幼儿园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作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
3、给孩子教育爱。
爱给孩子的作用是很大的,马卡连柯说:“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爱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没有爱就谈不上教育。高尔基说:“爱孩子,是连母鸡也会的事。”所以关键是我们要给孩子怎么样的爱?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爱分为:娇纵之爱、专横之爱、包办之爱、明智之爱。而这里的明智之爱就是我说的教育爱。
那么我们怎么样给孩子教育爱呢?
①、要严格要求,不能一味迁就。如:某地有个5岁的孩子尼龙绳勒死了76岁的老奶奶。小孙子用一根尼龙绳拴猫玩,猫跑了,小孙子非要把绳子套在奶奶的脖子上玩。老奶奶让他拴脚,他不干,老奶奶平时对孙子百依百顺,迁就放任,对孙子的种种要求都是一一满足。他见小孙子哭闹了起来,便让小孙子把绳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哪知绳子套打的是活扣,小孩子用力一拉,便紧紧勒住了脖子,老人一时气闷,便挣扎起来,从床上滚到了地上,小孙子越发觉得好玩,使劲拉住绳子不放,看奶奶不动弹了就出去玩了,等孩子的父母回来时,发现奶奶早已经停止了呼吸。又如:南京某大学的一位教授对儿子娇惯宠爱,要啥给啥。孩子一上学就给每月6元的零用,可不到月底,孩子又要了,教授想:就这么一个宝贝,多花点就多花点,又不是没钱。就加了3元。不久,教授加工资了,照过去给钱可孩子说:“我不要。”还质问父母:“涨了工资,为什么不给我加钱?”教授坚持不给。儿子就火了,抄起一把菜刀对着父亲的背脊气势汹汹地说:“给不给?不给就叫你放血!”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场面是谁造成的呢?以上奶奶的悲剧和教授的事例完全是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造成的。
②、爱子女的动机和效果要统一。如《古今谭概》中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说有一种鸟叫翠鸟,非常漂亮。为了避免灾祸,起初把窝筑在树的高处。当它孵出了小鸟后,非常喜爱,怕小鸟从高处掉下来摔死。于是把窝向下移了移过了不久,小翠鸟身上长出羽毛,十分美丽,翠鸟更是倍加喜爱,越发怕小翠鸟摔下来,就又一次向下移了鸟窝,移到离地面很近的树杈上,这样翠鸟就觉得放心了,可是当路过的行人发现美丽的小翠鸟时,就顺手把小翠鸟掏走了。这个故事很值得我们做家长的深思。
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生活舒服,对孩子的穿戴、吃喝、照顾得无微不至。如秋季怕受凉,给孩子加衣早一个季节,没病也天天吃保健品,咳嗽几声就吃药,在饮食方面呢,孩子饱了还往嘴里塞,恨不得用营养品把孩子给吹起来。父母以为这样对孩子是爱,其实效果正相反。对孩子的身体越是担心,就越是娇生惯养,身体状况就会越糟糕。
③、从孩子的长远利益出发去爱,我们对孩子的爱,眼光要看的深,想的远。
4、全面发展,因材施教
这一原则是指家长一方面要关心孩子,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家长要加以针对性的引导,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①、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发展特长的关系。千万不能过早地定向。
②、针对孩子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不要和别的孩子盲目攀比。孩子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个性特征都是各不相同的。应当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5、循序渐进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家长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地施以教育,促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发展,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①、要全面理解早期教育的内涵。早期教育不仅仅是识字、背书、唱歌等,早期教育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不仅要重视智力的开发,还要重视早期习惯的养成,更重视早期特长的培养。
②、早期教育必须循序渐进。既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又要选择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更要遵循科学知识本身的发展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
二、家庭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家庭教育不但要有正确的教育原则作为指导,而且也必须通过科学的教育策略和方法来实施。
家庭教育策略和方法是指家长在对子女实施教育时为完成家庭教育的任务、实施家庭教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手段,也可以说是家长为进行家教的各种方式的总和。
1、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优化环境,潜移默化是家长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一个优美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置身于其中,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方法住要是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德,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孩子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做到优化环境呢?特别是家庭精神环境呢?
①、家长要安排好家庭的经济条件。如尝试着让孩子参与家庭经济管理,学会如何生活。
②、全家人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创造和谐的家庭生活。让孩子从中学会做人,如何爱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③、家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追求高尚的精神情趣。
④、家长要养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如有的家长是个“电视迷”,一下班就看电视,孩子也想看,就对孩子训斥:快去作作业,看电视是大人的事。有的家长借了部“儿童不宜”的片子,自己正看的津津有味,发现孩子在偷看,父母说:你去睡觉。孩子说:“你们为什么不睡觉?”父母“拍”的关掉电视,“好,大家都不看,睡觉了。”可是半夜,看孩子已经睡了,就又轻手轻脚地起来,入迷地看。等电视结束,才发现小孩子也没有睡觉,也躺在床里偷看。父母批评孩子,孩子还说:“你们说话不算数,还对小孩撒谎呢?”有的家庭父子争看武打片,争玩电子游戏,有的家长自己逛茶室、喝咖啡,却把孩子一个人关在家里,种种不良的生活方式都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
再如有一个笑话,说的是父亲斥责儿子: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你这样的年龄时功课门门优秀,儿子回答说“罗斯福在你这样的年龄时已经当了总统。”
2、采取说服教育,以理服人。
说服教育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孩子明白是非、善恶、美丑,启发孩子的自觉性,提高孩子的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一般采取的方式有:和孩子谈话;和孩子讨论。
运用说服教育要注意几点:
①、说服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根据孩子心理特点进行说服容易被孩子所理解和接受。象对待成人那样的说一番道理,孩子往往听不明白也听不进去。
②、说服要及时。及时的说服教育可以给孩子以更深的印象,由此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③、说服要形象,深入浅出。如我国古代北方吐谷浑首领阿豺,临死前,让他的20个孩子折一支自己的箭,结果都折断了。然后在让他们把20支箭捆在一起折,结果无人能折断。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团结、要齐心。
④、说服要平等、民主,以理服人。家长要让孩子觉得既是孩子的良师,又是孩子的朋友。遇事要平心静气地发表意见,阐述观点。或者可以尝试和孩子签订协议,比如我家的“家庭会议制度”,就是这样做的:一块是针对我们自己的,如不得随意打骂孩子等,必须做到……另块是针对孩子的,如不能违反有关规定,必须做到……协议还规定对双方的奖惩办法,对符合或违反协议的行为分别给于奖惩。这样,孩子的行为不仅受制于家长,更重要的是自我约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自觉性。
协议法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人际协调方法,是一种说服和奖惩一起使用的综合方法。而且有利于培养两代人民主协商、平等待人、自我克制、自尊尊人等人际协调能力。
3、重视榜样示范的魅力。
榜样示范就是以家长或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教育和影响孩子的一种形象、生动、具体的教育方法。
①、家长亲自给孩子树立榜样。家长亲自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家长的行为孩子看的额见,摸得着,有相当好的教育效果。而且家长亲自树立榜样,处处以身作则,还会进一步树立自己的威信,从而掌握教育孩子管理孩子的主动权。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家长自己犯了错误,应该学会认错。或向孩子道歉。这是一种优秀品质,也使家长成为孩子最尊敬的人。
②、借助于革命领袖、英雄模范、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和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典型形象,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两本书《中华少年奇才》和《世界少年奇才》。这两本书我认为是非常值得让孩子读的,可以开拓视野、激励孩子从小上进。
③、引导孩子向周围的同学、教师、朋友或社会上各行业的优秀劳动者学习。
4、在实践中锻炼孩子成长。
实践锻炼是指根据孩子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从中受到锻炼,以便学会某种生活技能,增进实际才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换句话说,也就是“百闻不如一见。”我们要重视孩子的直接体验和第一生活经验的得来,重视让孩子在体验中感悟,强调在实践中锻炼。
实践锻炼的内容是各种各样的,而且从孩子小时候就可以进行,比如小时候学站立、走路、说话,大一点进行游戏,社会交往,体育活动,生活处理,家务劳动等等。
搞好实践锻炼,家长要做到:
①、要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参加任何实践活动,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而孩子小,往往缺乏毅力,一直不够坚强,所以家长的鼓励是孩子成长的良药,也是实践锻炼的巨大动力。
②、要有恒心,舍得让孩子吃苦。要养成某种习惯和学会某种技能,吃苦是难免的,有些家长心疼孩子,孩子刚一叫苦就半途而废,做出让步。这不仅学不到技能,反而会使孩子养成怕苦怕累,有头无尾,不能善始善终的毛病。比如孩子学走路,刚摔一个跟头就抱在怀里,再也不舍得让孩子下地学步,那就会影响孩子及时学走路。孩子自己会吃饭了,吃到一半不吃了,家长就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
③、要宽容孩子的过失。孩子由于年纪小,又缺乏经验,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过失或错误,我们不可能希望孩子做什么都是一学就会,一做就很完美,一实践就成功。我们尚且要犯错,孩子更是如此。所以我们一定要宽容孩子,并帮孩子分析失误的原因,总结经验,支持孩子再实践。
④、注意孩子的年龄、个性特征。让孩子学的东西一定不能过难或者过于容易,要符合“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让孩子“跳一跳,能摘到树上的果子。”
5、要善于运用奖励和惩罚。
奖励教育法是对孩子的好思想好行为作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具体方式有赞许、表扬、奖赏。赞许可用目光、点头、微笑、亲热来表示;表扬有口头表扬和书面表扬,也可单独表扬,当众表扬;奖赏有物质奖赏和精神奖赏两种。
惩罚教育法,是对孩子不良思想、品德、行为作否定的评价。心理学的效果律认为:人们对于某种行为快乐则接受,痛苦则拒绝。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给以一定的惩罚,使他尝受痛苦,从而拒绝这种错误行为,达到改正错误的目的。
⑴、奖励教育法的运用
表扬奖励,一般家长认为这种教育方法比较简单,其实不见得,表扬奖励应遵循以下要求才能做到较好的效果。
①、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儿童心理研究证明,儿童都是有上进心的,包括那些缺点、毛病比较多的孩子,都希望得到表扬奖励。当他们由于进步或做了好事而受到家长的表扬奖励,在情绪上得到满足,在精神上受到激励,在思想上受到强化。这样,积极快乐的内心体验就会逐步丰富和加深,从而更增加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产生再进步或做好事的欲望。
②、奖励要及时公正。不能滥用。
③、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一味地给于物质奖励,会使孩子滋生只图物质享受的心理,而且会削弱事情本身的涵义,养成孩子斤斤计较,讨价还价的庸俗习气。因而家长更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的运用是富有艺术性的,运用的好取得良好的效果,运用的不好适得其反。比如有的家庭让孩子一个月倒垃圾奖励5元,洗碗一个月10元,开始孩子劳动的积极性很高,干的也很好,可后来妈妈发现苗头不对,让孩子拣本书也不愿意,说是没承包,去买包酱油,提出要劳务费。还有一副漫画,共有三副画面:第一个画面,孩子拿了一张100分的试卷,家长给他一元钱;第二个画面,孩子拿了一90分的试卷,家长奖给他9角钱,第三个画面,孩子拿了张50分的试卷,向爸爸要5角钱。
④、不要事先许诺。事先许诺不是一种奖励,而是在对孩子行贿,因为一旦这种物质报酬消失,孩子的行为就要发生动摇。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对孩子来说,你去做这个,你就可以得奖,这不是奖励,这是收买。比如有个电视剧,说的是父母让孩子学吹笛子,预先答应认真吹笛连一次给一元钱。开始小孩子很认真,父母也果真给他一元钱。这样一连几天,小孩子都很认真的连,父母也都兑现他的诺言。可是一天,孩子说不连了,父母说,我给你钱啊,为啥不连?小孩子说:隔壁老大爷答应我每天给我两元钱,只要我不吹笛。故事有点虚构,但多少有点启发的。
⑵、惩罚教育法的运用
惩罚的具体方式有干涉、提醒、警告、批评以及剥夺孩子某种权利和愿望等等。运用惩罚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惩罚不是体罚。经常性体罚的危害是很明显的:父母利用自己的身份、体力强制孩子接受皮肉的痛苦,使孩子的身体受到伤害;体罚伤孩子的自尊心;体罚会造成孩子的反抗意识,养成好斗的性格;体罚会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隔阂,产生对抗情绪和不信任感。
②、惩罚不是责骂。家长在批评孩子时要注意自己的情绪情感的控制,不要大发雷霆,不要奚落谩骂。要针对孩子错误本身,对事不对人。
③、惩罚要慎重、要公正。不要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没有修养的父母往往会滥施惩罚。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家长会发火,为什么要惩罚孩子。而且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和事情性质给于惩罚。
④、惩罚要讲究方式方法。当孩子有过失时,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有这两种感觉,即真正的爱和真正的生气。父母只有把这两种感情用语言表达出来,批评才有效,才会变成沟通感情的一种方式。如孩子欺负了邻居的小朋友,妈妈说:“你今天欺负了人家,这不是好孩子干的事,妈妈心里非常难过,非常生气。”孩子往往会因为母亲的沉默不语、脸色难看而不在在,这时,妈妈再接着说:“我知道你是好孩子,妈妈非常喜欢你,如果你去道歉认错,妈妈会很高兴。”孩子就会听从了。
惩罚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轻则提醒、警告、暗示,重则剥夺某种权利和愿望,如限制某种精神上的需求和欲望,不允许孩子做想做的事,不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比如不允许看电视,不允许吃零食,不带他出门,不去公园等等。一般来说,孩子出现过失的原因往往有这样三个:第一是因为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而造成的,比如目测能力差,空间知觉不准确,大脑操纵小肌肉的能力还很差,造成失手,打碎东西等等;第二是因为生活经验的缺乏和对行为准则不理解造成。比如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拿回家,手拿有危险的利器玩等。第三是因为受到不良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造成。所以家长碰到孩子出现错误和过失要耐心地分析原因,不要一味地使用惩罚。
另外,国外还流行的“一分钟惩罚法”,具体操作步骤是:事先告诉孩子,当行为不被父母接受时,要受到惩罚,当孩子真的出现过失,惩罚就立即开始:Ⅰ告诉孩子什么事做错了,Ⅱ你对这事的感受,Ⅲ把脸拉下来,让孩子体会父母的感受或剥夺孩子的某种权利,Ⅳ过一段时间后,接触孩子,Ⅴ对孩子说,你本身是个好孩子,但某些行为要改正,Ⅵ拥抱孩子,对孩子说,我喜欢你,Ⅶ听听孩子有什么解释。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也曾提出一种“自然后果惩罚法”。也就是自作自受,即孩子犯了错误后,不给予人为的惩罚,而是让孩子在错误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中去接受惩罚,从中感受不快乐或者痛苦,从而迫使改正错误,纠正过失。比如孩子把新衣服弄破了,可以继续让他穿着破衣服,让他从中体验不爱惜衣服的不快,自然地对孩子进行惩罚。孩子不好好吃饭,你可以明确地告诉他,这顿饭吃过后,只能等到下顿饭才能吃东西。让孩子在挨饿中领悟不好好吃饭的错误。当然,无论使用哪种方法,也是因人而宜的。
总之,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家庭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孩子又是各不相同的。家庭教育,更是一门艺术,正所谓“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在具体的家庭教育操作过程中,还需要多学习、多探索、多尝试、找到教育孩子的良策,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浅谈家庭教育
关键词:家庭 教育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通过家庭教育,我们能够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道德品质,独立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是比较强的学习能力。那么怎么样教育去达到这种目标呢?
父母的行为总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我们的一言一行他们历历在目,在某个时刻我们的一些行为就在我们的孩子身上重演。我们若是脾气暴躁,孩子长大后也极有可能是暴躁。有时候我们会忍不住去打骂孩子,样子非常凶狠。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孩子同样以一种非常凶横的态度去对待更小的孩子。为了达到家庭教育的总体目标,我们首先自己要达到这个目标。
伟大的数学家陈省身在提到他对孩子们的教育时说,我就是给他们自由,不管他们,他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让孩子们自由,让他们自己思考问题,让他们自己成就自己,这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这种教育方法需要父母有很高的素质而且家庭环境比较稳定,即孩子要一直处于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正因为这样,所以很多父母对这种方法不敢采用,原因很明显,没有几个人有陈省身那样的素质,而且自己家周围的氛围也是不好。多给孩子自由,就多给了孩子几分危险。
与这种方法相对是“不打不成器”。这种教育方法的主旨孩子要严加管教,矫正和形成孩子良好的教养。孩子的成长过程有两个阶段,首先是自发阶段,其次是自觉阶段。自发阶段时期,我们主要要以严加管制,少溺爱。在自觉阶段,我们要以思想教育和思想交流为主。不打不成器的教育方法上有一定的道理的。
前面两种方法都具有难操作的特点。一些教育专家提出了一些比较容易操作的方法。
一、学会欣赏孩子,使孩子得到认可,使孩子养成自信的性格。
二、鼓励孩子,激发孩子对某一些事物的兴趣
三、和孩子讲民主,培养孩子独立的思维方式和人格。
四、不要宠着孩子,孩子的坏习惯都是我们宠出来的。孩子出了问题,千错万错是父母的错。
第二篇: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读后感
在方校的介绍下,我有幸拜读了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深知“怎样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是一门需要用热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积起来的学问。书中对于小孩的生活教育从醒到睡,从笑到哭,从吃到睡,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从游戏到学习等,种种问题都深入浅出的进行了讲解,特别对我这个即将为人母的准妈妈得到了很大的帮助。
在教师这个岗位多年,经常听见有同行感叹“现在的小孩子越来越难教。”这是因为现在的孩子聪明,活泼,大方,好胜性强,自信心也很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等。但是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往往显得束手无策,也不听别人的劝告。而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很爱自己的孩子,这种爱就会变成溺爱,这对孩子的成长没什么好处。在《家庭教育》中,作者提供了诸多养育孩子的方法,这些方法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不仅做父母的收益匪浅,对于教师也有很大的启发。
例如,在第三章 普通教导法中的原则二:“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其中举了志贞的母亲指责她:“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错了,某人同你一样大,但是比你做得好,你想倒霉不倒霉。”她的意思是以为这种教训必能启发志贞的天资,激起志贞做事的兴趣。哪里知道志贞不但没有依从母命二改进,反而发生意懒心灰不肯勤学的态度。同样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有不少“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经常做些令老师头痛的事情,很多老师也都进行过单独谈话、与家长联系、班级体教育等方法,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有大部分原因就是我们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话语上。多采用了消极的刺激,经常会以班里优秀的学生与之相比,以达到对比教育的效果,然而这往往起到了反作用,被教育的学生认为自己就是一无是处,永远也没有别人好,所以愈是用种种消极的方法去刺激他,而他愈是不肯改进,相反如果我们尝试着从孩子的身上找优点,以此来鼓励他,哪怕是一点点好的地方,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优点的,是值得别人肯定的。
在《家庭教育》一书中,让我深受启发的例子有许多,我不能一一进行列举,对于此书的感慨,我想用陶行知的一段话来阐述:“此书系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书中最有价值之著作。这本书出来以后,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烦恼了。这本书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著作既以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做成此书,我愿读此书者亦务须用科学的头脑和母亲的心肠去领会此书之意义。我深信此书能解决父母许多疑难问题,就说它是中国做父母的心读之书也不为过。”
第三篇:家庭教育
小学生为何缺乏学习动力?
现在小学生学习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在此总结出以下三点原因,供家长和老师认真思考。
一、错误认识,认为学习是为了完成父母和老师的任务
缺乏动力,就说明这件事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不是自己所想,那就是别人所迫。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是为了别人,可能是在开始学习之初家长给与了错误的引导。家长或许会采用物质奖励的办法,企图这样诱导孩子学习,这样使得学习变成一种任务。久而久之,孩子会对这种教育方式产生疲劳,从而产生厌学的想法。
二、因家庭的压力而产生厌学心理
家长大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有出息,有前途,于是在学习上要求自己的子女能够考出好成绩,能够超越别人。一旦考不好,就不分青红皂白的打骂,这就无疑中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孩子不堪重压,自尊心受损,厌学的情绪随之产生,甚至离家出走,有的还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三、学习方式沉闷单调,越学越觉得枯燥乏味
有些学生尽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希望能够考出一个好成绩来报答自己的老师和父母,但由于没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没有总结出一套循序渐进的学习经验,结果还是事倍功半,并且在考试中屡次遭受失败,因而产生了自卑心理,觉得自己天生就比别人笨,自己的命运注定要比别人差,无脸见同学、见老师、见父母,怕同学嘲笑,怕老师批评,怕父母打骂。
另外还有些情况,如青春期特有的逆反心理在作怪,不喜欢某位老师,就不好好上某门课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家长和老师深思的。找出问题的原因,家长老师就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重拾对学习的兴趣呢?
第一篇使孩子主动做功课
你的孩子很听话,是一匹温顺的马儿,但人们常常这么说“能够把马带到河边去,却不能让马儿喝水”。的确,除非马儿很渴,不然,即使能够把它带到水边去,也不能让他主动喝水。
第一招,做作业的时间不宜过长。第二招,放大孩子的优点。第三招,学习不可操之过急。
第四招,让他把喜欢的女孩带回家。第五招,先让孩子玩个够
第六招,刺激她,使他全力以赴。第七招,正话反说。
第八招,经常改变学习环境。第九招,列一个功课计划表。第十招,先让孩子做擅长的功课。第十一招,让孩子自己抽签决定。第十二招,别在孩子面前评判老师
第二篇如何使孩子听话懂事 在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认真聆听他说话,让他感到父母对他的重视与尊重,这样孩子小小的自尊心就会被树立起来,他也会在与大人的谈话中,认真思考自己想的和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对孩子的理性思维习惯也有良好的帮助。当然大人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一些细节,这样才能比较迅速的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
第一招,借第三者之口赞美孩子。第二招,用书信或日记与孩子交流情感。第三招,用温和的语调交谈。
第四招,及时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第五招,巧妙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第六招,与孩子打成一片。第七招,一次只交待一件事。第八招,常常表达对孩子的信赖。第九招,只提有建设性的意见。第十招,不要指责遭到挫败的孩子。第十一招,及时纠正孩子不良的生活细节。第十二招,多用赞赏的话肯定孩子。
第三篇如何引导孩子自动自觉 有一种饱和原则,就是孩子们惯有的厌烦心情。虽然强烈的想拥有目的,也能够体会把事情做完的乐趣,但是因为课程繁多在内心产生阻力,无法持续主动地去做事,如果把要求的水准降低,课业的份量减少,继续培养孩子在低潮时的活力,那么他们在低潮过后,又会升起责任心,更主动地去做功课.
第一招,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第二招,先让孩子做不喜欢的科目 第三招,用同一步调增强主动行动力 第四招,让孩子先吃点苦 第五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六招,母亲的激励最重要
第七招,要改变孩子先改变你的态度 第八招,偶尔用恳求的证据与孩子说话 第九招,不在孩子挫败时痛骂他 第十招,给孩子适当的报酬也是行之有效的第十一招,多带孩子与大自然接近
第十二招,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 第十三招,培养孩子主动自我的激励 第十四招,化愤怒为学习的动力
第四篇如何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青春期的孩子常对父母有所不满,因为伴随成长而来的自我要求,总和父母的规定互相冲突,父母必须要尽力克服这种过渡期困难,让孩子顺利地成熟长大.
第一招引导孩子宣泄不满情绪 第二招让孩子有自选课题的权利 第三招认真倾听孩子的不满心声 第四招把顾客的角色换成孩子 第五招别让工作忙成为你的借口 第六招民主方式处理孩子不合理要求 第七招以退为进说服教育
第八招用实际利弊得失来处理任性态度 第九招注意引导孩子的从众心理
第十招给孩子一个发泄的空间
第五篇如何使孩子热爱学习在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下,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模式化的过程,甚至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不管孩子对学习有兴趣还是没兴趣,都得坐在书桌前把课本一遍又遍地看,这也是一个让孩子产生倦意的起因.
第一招多给孩子讲一些励志故事 第二招用近期的学习目标来鼓舞孩子 第三招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也很重要
第四招改掉孩子三分钟热度的习惯 第五招通过增进食欲促进学习第六招教孩子学会保存实力
第七招适量的运动可使孩子脑筋更灵活
第八招用激将法促进孩子学习
第九招利用危机意识促进学习效率 第十招保持新鲜的学习内容
第十一招用不同的科目调节读书气氛 第十二招刻意变换孩子的学习环境
第六篇如何消除孩子的学习紧张情绪 身为父母必须深明其理,尽量给予孩子适当的辅导和安慰,让孩子能去除患得患失的不安心理,并时常以乐观幽默的口吻,解除孩子暗存心中的畏惧感,使他们有高度的自信心和勇气,去面对接踵而至的大小挑战.
第一招陪伴孩子让他有安全感
第二招以乐观幽默的口吻淡化孩子的失败第三招把一个月说成三十天
第四招多关注孩子心理建设的重要性 第五招呼吸能调节孩子情绪 第六招刻意在孩子面前说错话 第七招吉祥物稳定心情
第八招排解积虑消除紧张一吐为快
第七篇如何使孩子注意力集中 母亲应当适度地调整功课进度,而不该守着既定的计划,这样方能得到兼筹并顾的绩效,有些小孩甚至在一旁边看书,一边羡慕别人嬉戏玩乐,心中潜藏着不满的情绪,更会影响他往后的读书兴趣.
第一招迂回的暗示技巧
第二招制订不规则分段时间表 第三招闹钟的妙用
第四招建一个弹性的功课计划表
第五招去除“随时都可以做”的松懈意识
第六招刻意而适度地分配孩子做家务
第七招让孩子猜题提升考试注意力 第八招热身必不可少
第九招用“量”来驱策前进
第八篇如何消除孩子学习的迷惑
对于母亲来说,其眼中无关紧要的小事,有时往往是孩子心中沉重的负担,所以母亲应时时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以旁观者的姿态,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第一招引导孩子作最正确的选择 第二招抉择时的诱导询问法
第三招以一种选择为前提巧妙设问 第四招黑母牛的奶一样是白的 第五招拔开遇事慌乱的迷雾 第六招船到桥头自然直吗? 第七招亲身体验才是最深刻的 第八招命运就藏匿在我们的思想里
第九篇如何让孩子变消极为积极
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对于孩子来说,要时时刻刻地鼓励他们,不要让他们产生消极情绪.
第一招找到孩子消极的内在原因 第二招让孩子公开宣布目标
第三招强健体魄是建立积极态度的基础
第四招良好生活习惯是保持积极心态的法宝
第五招让孩子养成大声朗诵的习惯 第六招让孩子养成提前到达校的好习惯
第七招让孩子多结交积极乐观的朋友
第八招让孩子养成写大字的习惯 第九招让孩子做点家务以摆脱消沉 第十招鼓励孩子多做些新的尝试 第十一招让孩子在家务中培养责任感 第十二招不要总问是与不是的问题 第十三招培养孩子追根究底的积极心态
第十四招多表扬少批评更能使孩子积极上进
第十篇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生命的价值取决于我们自身!告诉孩子,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是独特的,并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让孩子知道他存在的价值,增强他的信心,更加努力地创造自己的个性与未来.
第一招告诉孩子他自己就是无价之宝 第二招让孩子做一些容易做的事情 第三招弱化孩子的错误突出其取得的 成绩第四招重视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第五招责备孩子之前必先赞美 第六招强化优点使孩子不断的进取 第七招用高目标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第八招用“原依赖”和孩子建立互信 第九招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责备 第十招 不在第三者面前责备孩子
第十一招 让孩子相信幸运之神随时会降临第十二招 让孩子回忆过去的成绩重建信心
第十一篇如何消除孩子的自卑感 消除自卑感和培养自信心,其实是一体两面,两者必须相辅相成,但是,前面章节所提的培养自信心技巧,并非专以能力差的孩子为对象,也就是说,对于有缺陷或成绩很差的孩子,往往无法发挥功效.而此章则与前章不同,可以广泛适用能力很差的孩子.
第一招从“缺点意识”到全面否定 第二招肯定语句要常用
第三招母亲与孩子说话也要讲技巧 第四招以具体的原因来舒解孩子心中的结第五招用话语铲除孩子的心理障碍
第六招让孩子阅读世界伟人的传记 第七招让孩子客观面对成绩优秀的同伴
第八招培养孩子一些特殊的才艺
第九招以运气说法减弱孩子的自卑感
第十二篇如何变孩子的缺点为优点 由于母亲会时常提醒纠正的缺点,所以孩子本身也会自知,但是,自我要求高的孩子,会常常挂虑自己的缺点,所以母亲直接的责骂,往往会得到反效果,使他更无自信。
第一招 用适当的方法让孩子正视缺点 第二招 借故在孩子面前指责其他孩子的过失
第三招 分清是缺点还是个性
第四招 改变孩子的立场让他自律律人 第五招 孩子的缺点和优点可互换 第六招 间接消除孩子的欲求不满
第七招 使用适度惩罚或威胁的暗示效果
第八招 用自言自语暗示孩子的缺点
第九招 不用权威来压制孩子的反抗 第十招 鼓励孩子多“不量力而为” 第十一招 孩子你能行
专业的老师教你如何批评小孩子
越来越多的爸妈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也乐于去学习现代的教育理论,许多父母都知道鼓励和表扬宝宝能产生许多正面影响。于是乎,“你做的真好”、“你真棒”这样的话成为妈妈和宝宝说话的口头禅。
但是也有部分爸妈错误理解“赏识教育”的观点,对宝宝不敢批评而且从不批评,就害怕一批评就会对宝宝的身心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甚至造成终身的心理问题。可是偏偏就是这种做法,反而会导致他们的受挫能力差,经受不住任何的挫折和批评,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看专业老师如何批评孩子:
其实,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一直扮演着裁判的角色,宝宝会根据我们的 赞赏和批评去衡量一件事情的正确和错误性。所以虽然我们要提倡赞赏,但是批评也是必要的。许多爸妈都表示,对于批评和赞扬的尺度很难拿捏,到底如何赞赏,如何批评一直是他们心中的一个难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不如我们去专业早教机构一探究竟,看看专业的老师们是如何运用手中的裁决之尺的。
1、不批评宝宝的能力,只批评错误的做法。
Helen带儿子小宝到金宝贝去上课,老师教宝宝用胶水将一次性餐盘黏在白纸上上色,画成太阳。可是小宝怎么都弄不好,总是用没粘胶水的那面去贴白纸,结果手反而被胶水弄的粘糊糊的。其他的小朋友都完成了,小宝连第一步都没做到。Helen看的急了,在旁边说:“你怎么那么笨,这样不行的。”小宝也表现 的很难过,把材料弄在一旁不愿意弄了。老师Rose马上跑过来阻止了Helen,并握着小宝的手去感受涂了胶水和没涂胶水的区别,告诉小宝,因为这个步骤 做错了,所以导致了事情的失败,才会落后于其他小朋友们,并鼓励小宝再试一次。成功之后,Rose还表扬了小宝。
Rose告诉Helen,不 要质疑宝宝的能力,可以只帮他找出错误的地方,让宝宝知道原来错了只要改正就可以。这样,再遇到类似的困难,宝宝就会有自信去避免这次的错误。批评是可行 的,但是我们要批评宝宝的某个行为,而不是整个人的能力和意图,这样才能帮助宝宝直面问题。
2、表扬式的批评更受用
Susan的女儿思思有个坏习惯,用完的东西或玩具就喜欢一丢了之,Susan说了几次都无济于事。这天她们去金宝贝,思思又顺手把玩过的金宝玩偶丢在 了地上跑开了。Susan很生气,大声责令思思,让她把金宝捡起来还给老师。思思不肯,于是Susan的喉咙愈发的响了起来,可是思思反而更倔赌气站在一 边。一旁的Winnie老师搂着思思说:“思思,你把金宝照顾的非常好,金宝贝一定很开心。”看到思思有点反应了,Winnie又提出了要求: “可是为什么思思和金宝玩过之后就把他丢在地上了呢,这样金宝会着凉的,以后就不爱和思思玩了,思思应该把金宝放到玩具箱里休息。”此时,思思不再表现出 反抗,而是听话的捡起金宝玩偶放回了玩具箱。
Susan恍然大悟,原来批评宝宝也是有技巧的,大吼大叫的批评方式,只能让宝宝对批评的接受度降低,让宝宝产生恐惧或叛逆。表扬式的批评对宝宝反而更受用。
看了两位专业老师的批评教育,你是否能掌握一些批评宝宝的小技巧呢?其实,如果批评和赞扬能同时发展,宝宝的心理也会更加平衡。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 改进,根据宝宝的个性、环境,以不同的口吻、态度和方式来对待宝宝的各种行为。这样,宝宝才能在真正了解到事物的正确与错误。
父母批评孩子时,应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
一是低声
父母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二是沉默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三是暗示 孩子犯有过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四是换个立场
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责骂。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就回敬 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这会使大部分孩子发现自己也有过错,并会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 责任嫁祸他人的错误。
五是适时适度
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因此,父母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事倍功半。
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尊重老人?
主持人:以下是一位家长的来信
你们好!我和妻子经常出差在外,所以上六年级的儿子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间就很多,可是孩子对老人不仅不尊敬,甚至可以说是放肆。那天我正出差在外,因单位临时有事通知我立即回去(单位离家很近)。等事办完后已是下午六点多,我没来得急给家里打电话就回去了。推门进去,正看见儿子在对爷爷发脾气。
事情是这样的,儿子吃饭时掉了一桌饭粒,爷爷看不过眼,说了他一句:“吃饭时要注意,你这是在浪费粮食。”儿子把碗一推,筷子一扔,拒绝继续再吃。
“你看你,没事儿说这些干嘛?”奶
奶白了爷爷一眼,接着转向儿子,“别理你爷爷,快吃饭吧。”儿子把脸一扭,表示不给奶奶面子。奶奶没辙,只好继续说好话,儿子依旧不理这一套,我实在看不过去,顺手打了儿子一巴掌。儿子哭着跑开了。事后,我才了解到,原来儿子经常对爷爷奶奶横眉竖目,说话很难听。而且经常把“去你的吧”、“不要你们管”、“讨厌”等话挂在嘴边。
这事发生后,我经常教训他,并给他讲孝敬老人的道理。但不管我怎么努力,在儿子身上起不到一点作用,他照样我行我素,蛮横不讲理。不知是我们太溺爱他了,还是平时对他教育不够。到了这个地步,我该怎么做才能使孩子尊敬老人呢?
一位需要帮助的爸爸
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把老人放在第一位
家长要给孩子讲明,爷爷奶奶是父母的父母,如果对爷爷奶奶不尊重、就是对父母不尊重。有的孩子以为只要尊敬父母就行了,因为父母供自己吃穿、把自己养大,爷爷奶奶又算什么?家长应该纠正孩子的这种错误思想,给孩子讲讲爷爷奶奶当年对家庭、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所付出的心血,现在,他们年岁已经大了,赡养老人、尊敬老人是一种美德,是应尽的义务。家长更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尊老”的榜样。有的家长坐公共汽车时帮孩子抢座位,看见老人上车也不让座;全家吃饭时,家长总是把好菜夹给孩子,不顾老人;选择电视节目以孩子的爱好为准,不关心老人爱看什么„„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产生一种错误心理,认为老人在家庭中是“二等公民”,不必尊重。
老杜
对待老人,不要当面、背后各一套
我挺赞成老杜的说法,我认为孩子不尊敬长辈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家长却忘了有孩子在身边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家长只教育孩子孝敬父母,自己却不孝敬老人。平时在家中对老人横挑鼻子竖挑眼,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家长不尊敬老人的行为,就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有的家长,表面上对老人恭敬有礼,背后却经常对老人发牢骚这样的父母怎能教出好孩子来呢!?作为家长,要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中真心地照料老人,行动是最好的教育语言。在纠正孩子的不礼貌行为时,可以适当给予惩罚。在家庭生活中,还可以适当制定一些家规,比如吃东西时,要先拿给长辈;好吃的东西,要与老人一同分享;出门之前,同老人打招呼;还可以让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来担起照顾家中老人的“任务”。
小朱朱
尊重老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未来
还有一个十分微妙的因素造成了孩子不尊敬老人,那就是家长是否让孩子体会不到自尊与来自他人的尊重。如果家长与孩子交朋友,尊重孩子的个性,孩子也会更加珍惜来自他人的尊重,并能推己及人,学会尊重他人,同时还会变得更有责任心。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老的,今天我们不尊重老人,以后当我们老去时,别人也同样会不尊重我们。尊重老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未来,不尊重老人,就是不尊重自己的未来。
心情像花儿一样美 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人们常说,孩子跟着老人容易被惯坏。的确,这样的情况应该说比较普遍。由于家长工作繁忙,便把孩子交给老人。而老人往往特别迁就、娇宠孩子,于是在这种溺爱下,孩子不但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反而会养成一身坏毛病。因此,包括一些教育专家都认为,孩子不宜交给老人带养。
我认为,对于带孩子的老人来说,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哪个老人不爱自己的儿孙呢?和爷爷奶奶相处,孩子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吃好穿好,更需要正确的教育。这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孩子未来的人格和人生。我认为,博学、善良、豁达以及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老人,才能成为孩子人生真正的引路人。
普通人
与孩子互换角色
孩子对老人不尊重,我认为,主要原因还在于您。即使看到孩子不对,蛮横无礼,也不应不分清红皂白地给孩子一个耳光。可见您平常对教育孩子所持的态度是有些粗暴的。但不管怎样,无论谁和孩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都要持冷静态度来面对孩 子。与其这样,还不如和孩子来个换位表演。比如您扮演小辈,让孩子扮成“爷爷”或是“奶奶”,然后您也将他对爷爷的态度重新上演一番。事后,再与他谈,也许效果会比您现在用的“武力解决”要好得多。
罗红
您应该当着孩子的面向老人道歉
“不知是我们太溺爱他了,还是平时对他教育不够――我觉得您总结得挺对。溺爱加平日里教育不够就是让孩子不懂得尊重老人的根本原因。此外,您和孩子妈妈对孩子缺少必要的关注也是原因之一。孩子对爷爷奶奶的不尊重已经成为习惯了,可您现在才发现,足见平常您有多疏忽。虽然错在孩子,但您和孩子妈妈的责任也不小啊。
我建议您有必要当着孩子的面,郑重其事地向您的父母道歉,并且感谢他们辛苦照料孩子所付出的一切。孩子天天要老人操心,换来的却是粗暴的态度对待,身为子女,的确有失职之处,道歉是有必要的。此外,道歉的另一重含义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他的所做是多么令人羞愧和严重,尊重老人是多么重要的事,值得父母和自己都好好学习。
有点不高兴 主持人的话:
老人宠孩子,这是常情。我们对老人的要求,不能太高。老人嘛,和孩子一样是弱者,都需要我们悉心照料,宽容对待。孩子享受宠爱,恃宠而骄,这也是能够预见的,因为老人给得更多的是感情的宠爱,而非理性的约束和规范。
如此分析之后,更关键的问题落在了中年父母身上,对上而言,您也是要做听话的“孩子”,对下而言,您则是“权威”。如何扮演好这两个角色,在两重身份中自由转换,这是很值得认真考量的。我想,在孩子的眼里,您更应该是爷爷奶奶的“好孩子”。“百善孝为先”,没有什么比您自身的行动更有说服力的了,对吧?
让孩子走在发现的路上
你注意过孩子的眼睛吗?那透明、好奇的眼睛。你注意过孩子的行为特征吗?那好动、探求的特征。
孩子天性就是这样的。他们总是希望用自己的好奇的眼睛发现什么,那么我们就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让孩子走在发现的路上。要能做到这一点,必须在教育观念上有所改变,不要圈养孩子,不要禁锢孩子活动自由,更不能禁锢孩子的思想。
还是早几年前,报道称上海一位八年级的学生在和爸爸一起钓鱼时,意外发现了一大片野生大豆新居群。后经上海交大农学院教授的认定、采集、培育,最终向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中心送交种子50份,为我国野生大豆的保存收集提供了一份来自上海的新资源。
表面看似乎是一个巧合,你也可以认为是被孩子偶尔碰上的。而从这名对生物有着强烈兴趣爱好的学生身上,反映出的正是某种合理教育的必然结果。你想想看,这块荒芜的湿地在交大闵行校区已经闲置了好多年,从它身边经过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大学生不计其数,为什么意外发现的偏偏就是一个初中生呢?
原来这位学生受父母的影响,从小就对动植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小学到中学,开明的父母和明智的老师都没有粗暴压制他的爱好。多年专心的观察和好奇的探究又让他对动植物拥有了超出常人的敏感识别力,正是这种兴趣和识别力的存在才成全了他的这次有价值的发现。
从智力结构上看,善于发现是创造发明的一个重要素质,而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恰恰是善于发现的原动力。牛顿从掉落的苹果产生联想到发现万有引力,瓦特从沸腾的壶水中得到启发进而发明了蒸汽机。道理似乎很简单,认识也不难。而在操作层面上却困难重重,就因为受应试的影响,我们还不能真正让孩子有自己的行动自由,他们要想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什么,确实困难。
如果我们是真正爱孩子,真正为孩子的将来人生打算,就应该尊重孩子,鼓励、引导他们走出家庭、教室,走出课本,去现实生活中让他们走在发现的路上。
让孩子走在发现的路上,不光能让他们 收获知识,更能让他们收获快乐。
从前有一个男孩,他突发奇想去见一见上帝。他心里也知道好难的,因为上帝住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因此他准备了一只手提箱,并在箱中塞满了巧克力,还有六瓶饮料,然后就开始了他的发现之旅。
走着走着,他已走过了三个街区。他来到了一座公园里,看到一位老太太坐在那里,正专注地盯着那些时起时落的鸽子。小男孩紧挨着她坐了下来,打开手提箱拿出一瓶饮料,正准备喝时,无意中看了老太太一眼,他觉得老太太看起来似乎很饿。于是他拿了一块巧克力递给她。老太太欣然接受了,并微笑地看着小男孩。小男孩看到她的笑容是多么的慈祥,他感到心中快乐极了。
整个下午,他们就这样坐在公园里,边吃边笑。直到天色逐渐暗下来,小男孩觉得十分疲劳,便站起身往家走去。可是刚走出几步,又突然转过身,跑回到老太太身边,张开双臂,紧紧地拥抱了她一下。老太太再次对他报以微笑。
你也许觉得这就是一个小男孩的好奇举动,也没什么的。而此行对他的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没过多久小男孩就愉快地回到家里。一进家门,他母亲感到非常惊奇,她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事令她的儿子这么满面春风。于是就问他今天到底发生什么事了,让他如此快乐。
他兴奋地说自己与上帝共进午餐了。还没等他的母亲反应过来,他说他见到了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最美好的微笑。
这个美丽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不仅小男孩在发现的路上收获了快乐,那位老太太也因为小男孩的快乐而快乐着。在小男孩走过之后,她容光焕发地回到了家里。她的儿子感到非常吃惊,觉得母亲的神情比平时更安详、平和。他疑惑地问母亲今天为什么这么高兴。她开心地说今天自己在公园里遇见上帝了,自己还与上帝一起吃了巧克力呢。她还兴奋地告诉儿子,上帝是那么年轻,比她想象中的还要年轻得多。
这就是发现的魅力!小男孩快乐着自己,也快乐着别人。
第四篇:家庭教育
家庭、学校、社会
孩子的教育应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结合的教育,而这三者不能孤立,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都会影响对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是由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构成。许多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就归学校教育,在家里就由家长教育,于是不管子女在校表现如何,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家庭教育,或者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责任完全放在学校和老师身上。也有一些老师不了解学生在家表现情况,只就学生在校表现采取教育,这不但不利于教育反而会增加教育的难度。
面对这种现象我认为一定要把家庭教育抓回来。让家长们真正的负起责任来。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早期人们就能够认识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好与坏与家长教育的方法是否得当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现如今的家长们、老师们却忽视了这一点。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在教育责任中出现的误区。
(一)学校包揽教育责任
校长们总在说:“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就要把他教好,要让每一个家长放心”。于是,老师们把所有的爱心、耐心和痴心都放在了怎么样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身上,把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怎样教学,希望所有的付出能够得到校长们的认可,得到家长们的满意。
可是,还是会出现问题,学生在校打架了,人家找到学校了,找到老师了问你老师怎么管教的;学生在家里拿零钱了,家长找到学校里,问老师怎么教育的。学生在家里乖巧了,在学校出成绩了,家长校长都满意了,老师自己也满意了。可是走进社会却出现问题了,学生的行为突变了,一个在家乖巧的孩子,在校一直三好的学生,怎么会犯这么大的错误呢?是什么原因呢?没有人思考了,就说了,“哎本质不好,怎么教也好不了”。但是人们把他身边的环境忽略了,把他身边环境带给他那潜在的影响忽略了,把社会这个大学校给忽略了,更把大学校里面有的东西给忽略了。
(二)家长推托教育责任
生活中一提起教育,人们往往只盯着学校教育,殊不知,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
家长们总是在说:“你要在学校好好学习,我们去赚钱,供你上学。”“学生最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责任完全放在学校和老师身上。于是夫妻两人为了所谓的孩子的将来去打拼了。没时间照顾孩子了,对孩子不闻不问了,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了,找到学校来了。孩子出现不好的习惯了,找到学校来了。孩子在社会上犯错了,骂老师来了,说老师没有教育好,却把自己的教育责任推掉了;所谓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们也忘记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和终身老师,家长们更是想不起来了。
父母逃避了教育的责任,也就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空白。生活中缺乏与孩子经常性的沟通和心灵教育,致使孩子身心得不到健康的成长,甚至因疏于管教而走上犯罪道路。那个时候家长才想起来没有跟孩子交流过,没有人走进孩子的心,那时候再想沟通却也晚了。
(三)社会遗弃教育责任
那个孩子考上重点大学了,终于走向好的岗位了。社会说了,真该好好去谢谢那个学校的校长老师们,他们是最辛苦的,是他们为我们社会培养出来了这么优秀的人才。家长们满意了,校长们认可了,老师们也把那一直紧着的心松开一点了。
孩子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几年后走进了监狱。人们奇怪了,那么好的大学生怎么会进监狱呢?20几年了,老师精心的培养,家长苦心的哺育,怎就进了监狱呢?大街上都是什么啊?杂志摊上那些有色文章有钯图片;各种不堪入目的镜头;大街小巷飞舞的流气噪音;网络给大家带来的各种新鲜的刺激的种种,甚至社会上那些贪污受贿的歪风邪气„„社会低下了头,不语了,社会的人才变成了腐蚀自己的社会蛀虫。
家长希望孩子有个好成绩好的前途,学校希望学生有一个好品行好文采,社会需要一个栋梁之才建国之才。都是为了让孩子好,可是为什么还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呢?
那么怎样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做好家庭教育 家长们赚钱到底在为什么呢?家长们必然会说:“为了孩子的一切啊!”„„家长们你们不是在围绕孩子努力,你们是在孩子的身边转圈。你们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画圆,而是在以孩子周围画环形,没有真正的贴近孩子,为什么孩子听老师的呢?孔子曰:“其身正,不令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然,我并不是说家长们做得不够好,我想说,家长们做得不够细。你们有没有从自身的一个小举动,小小的说话方式,小小的处事方法注意,会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呢?显然,我们大人忽略了这一点。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做好孩子的表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是否能以礼貌、尊重、谦虚的态度对待他人,是否正直、朴实、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是否热爱生活,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和羞耻感等,都与他们是否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
所以,要想孩子好我们家长必须重视家庭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言传身教,从点滴做起,告诉孩子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着力品行、法制教育,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终身的教育。
(二)及时家访
教师要了解学生生活的环境。常以学生聊天,进行心灵的沟通,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环境,了解家长的个人素质掌握第一手材料,做班级整理。通过家访活动,增加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感情,不向家长打小报告,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和他们聊聊生活上的事情,和学生和家长做朋友,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达成共识。
(三)定期召开家长会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及时掌握教师的教学进度,了解学生在这一段时间内的成长状况,学校一些有关学生的动态及事情,及时和家长交流,让家长也感觉生活在学校之中。学校可以聘请有关教育专家、教授来学校讲座,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懂得去和孩子进行真诚的沟通。
(四)学校与家庭共同给孩子下目标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了一定的默契,就共同给孩子下一个目标。对于学困生和特困生,老师可以单独交流。平时也要双方勤联系,有什么情况双方要及时沟通。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上达到共识。
(五)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家长和孩子一起走进社会的进修比较多,在社会上看到的,遇到的,家长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有必要时可以和老师电话沟通。
当今电视几乎步入城市和农村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而且现在孩子上网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很多家长的意见和做法是禁止孩子上网。我个人认为不妥当,毕竟现在是互连网的信息时代,孩子是21世纪的主人,把21世纪的主人隔离在21世纪之外恐怕不现实。况且过度禁止,孩子又有强烈上网需求,那么将有更多孩子进入网吧,甚至受不良环境诱惑走向犯罪。那我们必然得到物极必反的效果。
因此正确引导孩子观看电视节目、上网利用互连网的优势用来学习,我们需要的我们欠缺的,是我们家长和老师应该采取的正确的科学的方法。
及时让学生写下自己看到的遇到的心理感受,家长和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个看法都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正确的引导教育。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结合是社会教育的基础。三者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五篇:家庭教育材料
关于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导师,也是最长久甚至终生的导师。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终生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身体和心理的发育都进入到关键阶段,小学时期孩子所走的每一步对他以后的人生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代大多数的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配合,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指导,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互动作用。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教育是有差异的,而且家庭环境、父母的素质、教养、人格、生活态度、言谈举止等都对孩子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紧抓当前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新苗头、新问题,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探索学校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分头实施的途径与规律,使两教在目标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协调互补,力量上聚分适度,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形成优化的教育合力,达到教育的最优化。使学生受到全面教育,健康快乐的成长。本文就此对当前家庭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作一浅述。
1.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目前社会各界及部分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问题。具体表现在:
1.1 思想认识不够,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
据调查,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家庭只占15%。85%的家庭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有的家长和代理监护人甚至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更有一部分父母或代理监护人教育理念差,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能挣钱,读书也没什么用,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大学生不是还找不到工作吗?这些观念势必影响孩子,产生学习无用的情绪;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有的未成年人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与己无关,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出了问题之后,家长们往往只是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教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
1.2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
由于大多数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后,这些学生的监护权一般都移交给了祖辈或亲朋。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或其他代理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这些学生出现许多问题。如厌学、逃课、外出打电子游戏、上网,有的甚至与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染上赌博、看黄色录像、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例如发生在2006年3月5日紫金县育新中学两名初二学生为打游戏机入室盗窃杀人事件就是因为缺少家庭教育引发的。不少家庭的老人有迷信、打牌、饮酒等行为,对孩子也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家,要承担所有家务和田间劳作,也无法顾及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有部分父母外出打工从事非法活动,影响子女健康发展,这部分家长对此心里虽然非常清楚,但他们不但没有对孩子作任何矫饰,反而认为这是生财的一条捷径;更有甚者,每当寒暑假来临时,把孩子接到所务工的城市去,让孩子耳濡目染一些非法行为,甚至让孩子直接成为自己的帮手,做着一些违法违纪的事情,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1.3 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有85%的小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学生孤独、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让个别学生产生仇视心理。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这部分学生中多数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同时有部分单亲、贫困、残障、表现差等特殊家庭由于亲情的缺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1.4 教育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而在他们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有的家长甚至用暴力“逼”“压”孩子学习,更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读书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家里不让孩子做家务劳动,还往往暗示孩子少参加集体活动,少承担班级集体工作,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不关心集体。这种“重智轻德”的后果十分严重的,一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没有把“学会做人”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思想品德素质较差。少数孩子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农村小学生中盗窃、故意伤害、寻衅滋事、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时有发生。
1.5 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
(1)期望值过高,家教过于严厉。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非常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因此对子女严加管教,甚至剥夺孩子起码的休息、游戏、娱乐的时间,扼杀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
(2)盲目溺爱或疏于管理。据调查了解,大部分家长忙于家活或打工挣钱而无暇顾及孩子,更谈不上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沟通,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有些家长对市场经济新形势和未来社会竞争的认识偏颇,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对于孩子好斗逞强、贪小便宜、耍小计谋等行为倍加鼓励,助长了不正当思想意识的形成,滋长了这部分学生骄横跋扈的气焰。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特别是留守孩子代理监护人中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由此养成了孩子重享受、好攀比的不良心理,有的甚至养成追求品牌、迷恋网吧、不求上进、粗暴蛮横的不良习惯,“骄”、“娇”二气严重,性格变得任性而脆弱。
(3)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过分严厉。部分家长封建家长作风严重,家长至尊,不顾孩子的自尊,经常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不理解的规则。有的甚至认为 “棍棒下面出孝子”,信奉棍棒教育,觉得孩子是打出来的,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等。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物质刺激,考试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情,均以物质奖励;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长此以往,孩子变得胆小、退缩、冷漠,或以攻击和敌意对待他人。家庭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育的效果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如果步调统一,相互促进,他们的合力就大,教育的效果就会更好。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2.1社会方面
(一)社会各职能部门要协调配合,发挥合力,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如广播、有线电视、宣传专栏、印发家教知识小册子、举办形式各异的家庭互动实践类活动,如亲子活动、家庭运动会、家庭艺术节、孝敬父母好儿童、教子有方好家长报告会等等,使家庭教育实现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统一。
(二)注重家庭教育组织网络的建设,形成乡镇、街道、学校的三级家教组织网络,建立家教领导小组、社区(村)家长学校、家教指导服务站、“母亲课堂”等家教组织,为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三)办好家长学校,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家长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抓好示范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对这些示范家长学校的重点指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广,使家长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动家长学校的兴办和发展,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同时要加大对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培训的投入,保障家长学校的培训经费,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从而保证家长接受家庭教育知识,引导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
(四)加大投入,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力较大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加大对家庭教育事业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加强学校图书阅览室等场所建设等,让更多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有可去之处。社会各方面要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提供场地和各方面的条件,组织开展一些健康有益、具有吸引力的道德实践活动,鼓励和引导家长及学生共同参与,帮助孩子搭桥铺路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加深道德体验,提高道德修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从而实现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
(五)加强对网吧、电子游艺等游乐场所及音像制品、出版物的管理,创作生产、推荐一批健康科学的、有利于学生成长进步的图书、音像制品,努力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不断优化农村孩子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
2.2学校方面
(一)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配合社会各职能部门办好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传播科学教子知识的重要载体。家长学校本着教学时间上求活、教学内容上求新、教学效果上求实的宗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搞好教学,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家教活动普及家教知识,诸如家教知识讲座、家教经验交流会、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悄悄话信箱、各种竞赛和论文研讨活动。家长学校通过上述活动,使家庭、学校形成合力,真正达到普及家教知识,传授科学教子经验,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目的。
(二)学校每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学校的中心工作,让家长了解学校要求,有的放矢地指导教育孩子,做到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三)建立学生家庭教育信息袋,掌握学生家庭和家长的有关信息,如家中人数、每个人的姓名、出生年月、监护人或代理监护人工作单位或地址、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联系方式及学生的有关成长信息等,以便能及时对症下药地向学生家长或家庭人员了解和汇报学生的有关信息。
(四)建立家访制度,发挥家访的多向性作用。家访是教师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普及,登门家访似乎已渐渐的被人忽视了,但家访作为一项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工作,是有其不可替代作用的。一是能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闪光点,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二是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三是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家长提出建议,像医生治病那样“对症下药”,“救死扶伤”,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合力”;四是能及时结合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五是能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六是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尤其对解决个别生的特殊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
2.3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等特点,为此家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强化家长的垂范意识和责任感,不断学习家教知识,给家庭教育注入新的内涵与理念。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同时更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作为家长只有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二)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因为环境因素有广泛性、经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点,所以,儿童会受到种种影响。尤其是自然性的特点,它有与教育相平行的影响,也有与教育相矛盾的影响,这时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不能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在不同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往往会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义说明上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迁”,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最后徙居“学官之旁”,终于使孟轲在学官的影响下,成为学者,这说明人们很早就重视环境影响人的作用。温馨和睦、民主宽松的家庭人文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树立现代家庭教育思想
家长要改变过去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狭隘观念,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改变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等传统观念,积极培养孩子的科学民主、自立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现代意识;要改变重智轻德体,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四)不断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父母的“言、行、举、动”都将在儿童洁白无暇的心灵上铭刻下难以泯灭的痕迹。对儿童思想、性格、品德、作风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讲文明、讲礼貌,有意识有步骤的教给儿童应对进退、待人接物的礼仪,循循善诱,持之以恒,使儿童耳濡目染从小就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与感化。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是家长,被教育者是子女。在这个关系中,家长是家庭生活的组织者,是家庭大厦的支柱,是子女生活的依靠,家长与子女一般地说是朝夕相处,利害与共,命运一致,关系亲近,这种特点的生活环境,家长具有权威性,使孩子非常尊敬家长,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和其被子女的尊重,这是家庭教育的一个优势。但优势能否发挥出来,家长能否与子女亲密无间,能否严格约束自己,受到子女的尊重,这就看家长的修养如何?若家长的素质、言行不足以让孩子依赖,家长经常说空话,那么孩子就不听你的话,家庭教育的特点、优势就发挥不出来。
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言一行、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吸纳新思想、树立新观念、研究新方法,做智慧型的家长。要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让孩子从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五)转变教育方式方法
要学会与孩子沟通,通过言传身教,把理性的教化、爱的滋润、美的熏陶有机融为一体,倾注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指导孩子在做事中开智明理;要尊重理解自己的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给孩子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要多鼓励,不要总是与其他孩子作横向比较,要多看其自身的发展与进步;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并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结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强盛是扎根在家庭这一基础之上的。只有齐抓共管,进一步形成家庭教育工作的合力,才能推进和发展家庭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学生健康成长,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