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精准扶贫、创业富民”教授博硕士实践团活动总结
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精准扶贫、创业富民”教授博硕士
实践团活动总结
一、充分调研 精心策划
为确保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能顺利开展,团队负责人提前一个月开始积极投入策划。把扶贫开发作为我们本次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向,实践服务团针对当地周边环境、生活状况等准备了调查问卷,打算通过走访、实地调查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尽可能的解决问题,以确保此次三下乡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赴贵州之前,实践团队前期调查结果进行了仔细分析后发现,由于地域及历史发展的原因,虽然贵州省从江县庆云镇有着极佳的资源“宝库”,但这些资源大都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使得当地经济发展较为滞后,针对这些问题我院实践团领导积极搜寻信息、请教旅游规划、水产养殖等专家并结合学院种植特色为贵州省从江县庆云镇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计划,并带去了投资人以给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校地结对 深入实践
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精准扶贫、创业富民”教授博硕士实践团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实效,邀请了我院17名专业技术过硬的教授、博士、硕士,自7月10日起,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从前期准备到于贵州实践,团队成员顶高温、冒酷暑勤勤恳恳的完成实践工作,全心全意为庆云镇人民考虑。达成了初步合作如:建立了扬州大学科技服务专家远程技术服务指导联络站;建立了“农家书屋”;由杨国庆教授、凌裕平教授进行了专家专业技术培训课;绿杨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捐赠了10000株香水柠檬种苗;于庆云芦笙堂播放了“红色记忆”-建军题材电影;确立了一元纸币石奶引等家庭为帮扶对象以便形成示范引领效果;通过对庆云镇寨井万亩油茶基地的考察为庆云镇油茶产业、种植产业的发展确立了方向。
三、注重总结 不断反思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来说,体现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说不仅有助于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此次暑期实践,本团队以我所学, 回报社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实践团成员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我们也通过自身实践努力展现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树立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的社会形象。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实践团队成员每日召开集中会议,及时对活动内容与进程进行记录和总结,回顾与反思,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完善工作。队员们不仅在活动中及时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方式传达心声,还将每天全新的内容形式和收获总结成稿为新闻、感想等在报纸、网络媒体等媒介上进行发表和交流,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也受到了当地人民的一致好评。尽管在此次活动中,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阻碍,但在团队的相互帮助和共同努力下,难题一道道被我们解决了。并且在学习之余,我们也简单的在庆云镇参观了一次,其中的辛酸与感动,我想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体会到。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结束,我们将以此作为人生新的起点,怀揣着这一段美好的记忆,带着感动与思考起程,去探索更加广阔的生命长河。我们在脚踏实地地总结这些宝贵的经验的同时,也不断产生出新的愿景。希望通过此次实践和摸索后,我们能将自身的经验和体会传播给每一个旁边的迷茫的朋友们,带动大家贡献社会、服务社会。
四、服务社会…成果显著
总体来说,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①实践活动坚持了一直秉承着服务大众的理念,将将学院多年的研究成果与当地需求结合,因地制宜的开展各有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将高校成果与“精准扶贫”有机的结合起来,将高校的多种社会效益体现更为淋漓尽致。②成功的将“科技”“文化”“卫生”送进了农村,同时也和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情感。③在“三下乡”过程中,当地人民的勤劳质朴也教会了大学生们很多在学校中学不到的东西。④此次实践坚持了此外,本次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红星新闻、《北京电视台》、《贵州电视台》、《安徽电视台》、《扬子晚报》、《扬州日报》等媒体进行原发报道,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青年网、腾讯头条、@头条新闻、@重庆商报、@大河报、@新浪新闻等网络及新媒体都对我院实践活动给予了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