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公司年假的规范规定
关于公司实施年假规定的相关制度
根据国家对于假期的相关管理制度规定,同时为了体现公司人性化管理的原则,特对我公司实行年假政策,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条:适用的范围
A:此年假规范适用于全体
B:总经理,及总经理规定相关人员不享受此规范。第二条:年假的标准 A:年假天数的确认
普通员工(课长级别或相当于课长级别以下)
当年6月30日前入职的员工,当年享受3天年假,次年为5天,之后每过一年多一天,最多10天
当年6月30日后入职的员工,当年不享受年假,次年享受年假5天,之后每在单位服务满一年,年假增加1天,最多到10天,高层管理人员(次长级别以上)
当年6月30日前入职的员工,当年年假天数5天,次年享受年假7天。
当年6月30日后入职的员工,当年不享受年假,次年享受年假7天,之后每在单位服务满一年,年假增加1天,最多到14天,B: 年假必须在当年休完,可分段休息但不得跨年累积。
C: 年假可在当年抵充事假和病假,但未休完经总经理批准,可按照国家规定计算加班费。
D: 员工在请年假的时候需要提15天前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实施,否则按照旷工计算。
E: 部门领导因为工作安排有对于员工的年假申请做出时间上的调整。
第三条:其他
1:此规定自总经理批准后正式实施 2:此规定的解释权归属于公司管理部
/ 1
第二篇:年假规定
年假规定
一、享受年假前提条件:
入职连续工作满12个月,可享受带薪年假。
二、年假天数规定
1.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法定带薪年休假5天; 2.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法定带薪年休假10天; 3.已满20年的,法定带薪年休假15天。说明:
1)年假天数与工龄挂钩,工龄的计算按照首次参加工作时间作为起点计算(提供工作证明),对于不能提供首次参加工作时间证明的按首次缴纳社保的时间计算。没有缴纳社保的,工龄按照进入公司时间计算。个人自行缴纳社保的,提供首次参保资料证明。
2)年假天数,行政部会根据每个月员工工龄变化情况进行调整,每半年会张贴通告一次。
三、不应当享受带薪年假的法定情形 1.职工请事假、停职累计20天以上的;
2.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停职累计1个月以上的; 3.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停职累计2个月以上的; 4.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停职累计3个月以上的。
说明:提前休年假后达到上述不享受年假条件的,从休假天数中扣除已享受的年假天数,按事假处理。
四、年底未休完年假处理规定
年底未休完的年假按照正常日工资支付;
五、提前休完年假离职的处理规定
对于提前多休或者休完年假离职的人员,将在最后一次结算工资时扣除多休天数的工资,计算公式为:
[已休假天数-(员工离职时当在本单位已过日历天数÷365天)×职工本人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日工资
第三篇:年假规定
带薪年假规定:
1.年假规定:为了能让员工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公司将遵守国家规定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当国家政策发生 变化时,公司将参照国家政策对员工年假制度进行修订。所有通过试用期的正 式员工,按实际工作年限享受年休假。公司也可以根据生产经营需要,统一安 排部分员工年休假。
▲员工累计在本公司工作已满1 年不满10 年的,年休假5 天;已满10 年不满年的,年休假10 天;已满20 年的,年休假15 天。
▲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当年年假在次年3 月31 日前有效,没有休完的不进行累计。▲员工6 月30 日前,最多可申请年假天数为,全年享有年假天数的一半; ▲员工7 月1 日后,可申请全部年假。
2.请假手续
员工休年假需提交书面申请,经直接上级或各级上级审批后报人力资源部门备 案,方可休假。年假结束必须报人力资源部门销假备案。
3.年假的使用 ▲
▲
▲
▲
▲
▲年假可用于冲抵病、事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累计工作满1 年不满10 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 个月以上的。累计工作满10 年不满20 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 个月以上的。累计工作满20 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 个月以上的。享有年假待遇的员工,需在公司业务相对稳定期间休完,即休假时间不得与
业务产生冲突。▲同部门的员工应避开集中休假,在时间和工作安排上,应有计划错开。▲员工休假超过3 日的必须向公司提供紧急联系方式。▲离司后又复聘人员的司龄不累计,其带薪休假等同新入职员工。
4.薪酬管理:年假为带薪假期。
第四篇:年假管理规定
年假管理规定目的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贯彻公司相关要求,规范员工年休假管理工作,确保员工能够正常有序的享受带薪休假待遇。适用范围
公司全体员工原则
3.1
3.2在优于国家规定的同时,结合员工在公司的服务年限给予不同天数的年假; 年休假申请以不影响工作为前提,无突发事件的,均须按规定提前申请。员工自正式进入公司之日起即可享有年休假,并按以下标准执行:
4.1 一般员工入职当年及次年享受5天基础年假,高级主管以上级别人员基础年假为7天,入职当年的年假天数,按照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折算确定,折算后不足1整天的部分不享受年休假,入职次年享受全部基础年假,入职当年年假折算方法为:
(当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365天)×员工本人全年应当享受的年假天数
4.2 年假时间按员工在本公司的连续工作年限为基础进行计算,具体年假天数如下所述: 连续工作年限年假天数(一般员工)年假天数(高级主管及以上)
A、1≤X≤35天7天
B、4≤X≤68天11天
C、7≤X≤911天14天
D、10≤X15天18天员工入职当年年休假需转正之后才能申请,如入职时间和转正时间不在同一年,则转正之后直接享受次年基础年假。当年6月1日以前入职的,入职当年计入连续服务年限,即入职当年算1年,自然的第二年视为服务的第二年;6月1日(含)以后入职的,入职当年及次年合并计算为入职第一年。7 年假申请的前提应该不影响工作,并提前做好休假期间的工作安排:
7.1
7.2 员工申请年假每次至少半天; 员工请年假必须至少提前一天,连休三天及以上的至少提前一周(若有突发事件无法提前请假的,则需在《考勤动态单》上注明详细原因,否则按事假处理),年假须向所在部门负责
人申请,由部门根据情况合理安排,并报人力资源部审核后,方可休年假。如未经批准而擅
自休假作旷工处理。
8年休假不能与法定节假日的假期连休; 对于历史上曾经服务过公司后因各种原因辞职离开之后,在一年内又再次就职于公司的员工,工龄
(服务年限)清零重新计算,但其年假可参照离职前的年假天数延续执行,具体规则如下:
9.1 入职当年不计入年假参照年限;入职时间在6月1日(含)以后的,入职次年亦不计入年假
参照年限,此期间的年假按未离职之前年假天数参照4.1的公式计算;
9.2 任职原岗位的,从重新入职当天起享有年假;任职新岗位的,须自转正后才可享有年假,年
假天数按9.1执行;
9.3 超出上述规定的后续工作年限,与离职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后续年假参照此工作年限进
行计算。从公司辞职后,超过一年以上再次就职于公司的员工,年假天数按普通新入职员工的规定执行。11 凡申请辞职的员工,在辞职生效的当年,于离职之前实际有发生年假的,人力资源部审核复查时,将比照全年应享有年假天数的月平均值,如发现有超月平均值者,其超出部分视为事假处理。12 年假由员工自行申请,所有年假申请的有效期截止到自然的年底,过期未休的视为员工自
行放弃,不得顺延到第二年;员工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假
13.1 员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公司按照规定未扣工资的;
13.2 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员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
13.3 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员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
13.4 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员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13.5 员工停工、放假、待岗3个月以上的;
13.6 产前假、哺乳假合计超过3个月的;
13.7 离岗脱产学习超过4个月的;
13.8 学生、退休、非全日制用工形式员工本规定中的连续服务年限为年假参照年限,如无特别声明,只适用于本规定,而不适用于公司其他
规章制度。此规定的解释权归人力资源部。本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执行,原有制度与本规定有冲突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五篇:2015年年假规定
国务院2015年休假规定
近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将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在2015年6月底前出台具体措施。采访时记者发现,现行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不具备法律效力,企业对未休假给予的补偿,也远低于国家规定。
按照2008年起实施的《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规定:“职工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用人单位经职工同意不安排年休假,或者安排职工年休假天数少于应休年休假天数,应当在本内对职工应休未休年休假天数,按照其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其中包含用人单位支付职工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
计算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日工资收入,按照职工本人的月工资除以月计薪天数(21.75天)进行折算。假设月薪3000元,工作三年可休年假5天,未休年假应得到的补偿是2069元(3000÷21.75)×300%×5=2068.96元)。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提到补偿,大部分企业职工表示并未享受过,即便有不休年假的补偿,也是象征性的补个300元、500元,最高也不超过1000元。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和《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中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采访中发现,能够执行此年假休假天数的单位并不多,出于个人和工作原因无法休假的情况占据大多数。“我们的工作每人都负责自己的,提出休年假,领导就会问,谁来替你。”在沈阳某企业工作的小李说,对于绩效考核的他们,年假只是向往,想休也不敢休。
记者也了解到,由于《职工带薪休假条例》缺乏对企业明确的约束和处理办法,一直都是“看起来很美”。此次《意见》的出台将休年假纳入了劳动监察范围,辽宁省人社厅表示,等待具体措施出台,将严格依照国家规定执行。
《国务院出台2015休假新规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下发了《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硬性规定了要保障职工休息休假的权利!探亲假、婚假、产假、年假、病假……问题是:你知道自己享有哪些休假的权利吗?你又知道该怎样“保卫”自己的假期吗?快来跟小编学习吧!探亲假:指职工与配偶、父、母团聚的时间,另外,根据实际需要给予路程假。①员工探望配偶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30天。
②未婚员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也可根据实际情况,2年给假一次,假期为45天。
③已婚员工探望父母,每4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
主体条件:只有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员工才可以享受探亲假待遇。
时间条件:工作满一年。
事由条件:一是与配偶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探望配偶的待遇;二是与父亲、母亲都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探望父母的待遇。
“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是指不能利用公休假日在家居住一夜和休息半个白天。婚假:婚假是指劳动者本人结婚依法享受的假期。
①法定年龄(女20周岁,男22周岁)结婚的员工,可享受3天婚假。
②符合晚婚年龄(女23周岁,男25周岁)初次结婚的员工,可享受15天晚婚假。
③结婚时男女双方不在一地的,可视路程远近,给予路程假。
④再婚的员工可享受法定婚假,不能享受晚婚假。产假:指在职妇女产期前后的休假待遇。
①女员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假前可以休假15天。
②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③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④女员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⑤产假为连续假期,包括公休日和法定节假日。年假
①员工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
②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
③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④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支付标准是:每应休未休1天,按本人应休年休假当年日工资的300%支付。
⑤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工伤假
①员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②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③工伤员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病假: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给予324个月的医疗假期。
①工作年限10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员工,病假为3个月;5年以上的为6个月。②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员工,病假为6个月;5年以上10年以下的为9个月;10年以上15年以下的为12个月;15年以上20年以下的为18个月;20年以上的为24个月。
③职工在医疗期内,其病假工资、疾病救济费和医疗待遇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不让休息?这是犯法知道吗!《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企业因生产经营需要安排职工延长工作时间的,应与工会和职工协商,并依法足额支付加班加点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长工作时间不受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限制: 在法定节假日期间,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应支付不低于劳动者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并不得以调休、补休替代。
在休息日期间,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调休或补休的,应支付不低于劳动者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
在工作时延长劳动时间的,应支付不低于劳动者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
条例解读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负责人就《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答记者问: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针对职工带薪年休假这一广大职工非常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
问:条例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实行职工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制度,是世界各国劳动制度的普遍做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的年休假制度建设。199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职工休假问题的通知》,规定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在确保完成工作、生产任务,不另增加编制和定员的前提下,可以安排职工的年休假,职工年休假的天数要根据各类人员的资历、岗位等不同情况
有所区别,最多不得超过两周。全国人大常委会1994年7月制定的劳动法和2005年4月制定的公务员法,都对职工休假事项作了原则规定,职工的休息权利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同时,从实践看,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已经实行年休假制度的仅是机关、事业单位和一部分团体、企业,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团体以及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没有实行年休假;在已经实行年休假制度的单位,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许多职工实际上多年享受不到年休假待遇;职工因单位工作需要未能享受年休假的,也没有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普遍呼吁尽快健全我国的职工年休假制度。2007年8月,法制办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约请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起草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草案)》,通过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将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从反馈的意见看,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党的十七大闭幕不久国务院就着手健全年休假制度,并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这是国务院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高度关注民生、科学民主决策的又一重要举措。各方面对通过行政法规规范年休假制度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表示赞同。同时也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我们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对《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草案)》作了修改完善,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予以公布,自明年元旦起施行。这里需特别说明的是,条例的起草得到了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问:哪些人可以享受年休假?
休息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劳动者应当平等享有。为了平等保护各类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条例对各类用人单位实行广覆盖,规定:享受带薪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
问:年休假的天数是多少?
求意见过程中,一些地方、部门和网民希望将年休假天数由最多15天增加为20天或者25天。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反复研究后认为,要求增加休假天数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年休假天数应当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企业等单位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同时,条例还规定: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假期。
问:职工因工作原因不能休年休假的怎么办?
确有部分职工因工作需要不能休年休假。为了保障这部分职工的权益,条例规定职工因工作原因未能享受年休假的,单位除正常支付工资收入外,还要支付相应的补偿。对于补偿的标准,在征求意见过程中,有不少意见认为,应当符合劳动法关于“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的规定。据此,条例规定: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问:年休假与其他休假的关系是什么?
我国职工可以享受的其他休假主要有:寒暑假、探亲假、病假、事假等。条例对年休假与这些休假的关系作了明确规定:
第一,年休假与寒暑假。在我国,学校一直实行寒暑假制度,教职员工享受的寒暑假天数(寒假2至3周,暑假5至6周)远远超过条例规定的年休假天数。因此,条例规定: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第二,年休假与病、事假。征求意见过程中,一些部门、地方和网民提出,在保障职工年休假权利的同时,也要保证单位正常的工作秩序,对于较长时间休病假、请事假的职工,不应当再享受年休假待遇。我们经与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反复研究,采纳了上述意见,条例规定: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第三,年休假与探亲假。征求意见过程中,一些部门、地方和网民提出,探亲假与年休假是两种功能不同的休假制度,不应互相冲抵。我们经与有关部门研究,认为这种意见有道理。据此,条例删去了征求意见稿中关于探亲假冲抵年休假的规定。
问:为了保证条例的贯彻落实,条例作了哪些规定?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许多意见认为,职工相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处于弱势地位,如果监督措施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年休假制度在许多单位特别是企业可能难以落实。据此,条例对年休假的监督机制作了3个方面的规定:一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应当依据职权对单位执行本条例的情况主动进行监督检查。二是,工会组织依法维护职工的年休假权利。三是,单位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又不依照本条例规定给予年休假工资报酬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或者劳动保障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正的,除责令该单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外,单位还应当按照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数额向职工加付赔偿金;对拒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赔偿金的,属于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所在单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属于其他单位的,由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或者职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