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开发与利用 文管1001班 何鸿娟 1005024109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在 现 代 社 会 的 开 发 和 利 用 文管1001班 1005024109何鸿娟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的开发和利用 摘要:今天,在跨入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的21世纪,摆在当代中国面前的根本任务无疑是尽快实现现代化。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跨入21世纪的中国传统文化将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型文化。但这个适应现代化的新型文化决不是无中生有骤然降临的,而一定是与传统文化有着内在的必然的关联。事实上,从世界上一些基本完成现代化进程的国家来看,对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开发和利用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要环节,因此,传统并不是守旧僵化的代名词,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理性和智慧的积淀,对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有这多方面的启迪。这既是传统得以成为传统而不被历史之河所湮灭的缘由,更是我们了解、学习、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的内在根据之所在。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认为只有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社会 价值 开发 利用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二选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二、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所以我们可以借助于思维的抽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不同的甄别与归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加以开发和利用: 其一: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应持彻底批判与摈弃的态度。在传统文化中绵延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文化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因而对传统文化中具有封建文化性质的观念形态,以及反映这些观念形态的一切“物化”了的种种事物,我们必须持彻底的批判态度。我们应该承认,在道德伦理、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等等方面,封建主义影响的痕迹几乎随处可见。大如专制制度、等级观念、宗法思想、人治传统之类,小如待人接物的礼教规范和为人处世的“不敢为天下先”的保守原则等等。对于这些传统文化中遗留于现实社会的沉渣与糟粕,应该坚决予以抛弃。此外,还有一些虽然不为封建文化所独有,但反映了一般农业文明的局限的东西,诸如重农轻商的的观念,狭隘短浅的目光,听天由命、求稳怕乱的思想,抱残守缺、不求进取的心态等等,也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将它们彻底淘汰。其二:对传统文化中那些糟粕与精华并存的成分,则要善于辩证的扬弃,要以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内在依据批判的予以继承。由于传统文化并不仅仅只是封建文化,其中有一些东西,在我们民族的诞生阶段就开始形成,在我们民族的整个发展的过程中也始终存在。这些文化观念或风俗习惯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最基本的一些规范与原则。对传统文化中的这一类成分,我们应当在批判与改造的基础上予以开发和利用。例如:我们今天处于抵制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不再重蹈西方国家重物质、轻精神,重人类、轻自然之覆辙的需要,会自然的重温“天人合一”、“义利合一”以及“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忠孝”等传统文化观念。其三: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则是我们必须着意继承并大力弘扬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部分是不为封建社会形态所特有、而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共存的积极成分。这些积极成分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无疑是我们必须积极继承并大力弘扬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有注重人际关系和谐的传统,有一贯尊重适时的求实精神,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勤奋、勇敢、吃苦耐劳的美德;有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抗争与自强精神。这些传统并不仅仅与农业文明同始终,而是我们民族过去、现在和将来始终需要的永恒精神。这些精神并不与近代工业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发生冲突,相反,却往往有匡补时弊之功效。因而,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积极成分过去哺育了我们的祖先成长,今后也将伴随着我们的后代走向未来,他无疑是民文化中应当继承的宝贵遗产。概括地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和永恒价值、应当深入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现和表达民族精神的内容。二是扬善抑恶,注重人格和道德精神的伦理精神和人生价值观念。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思想界在批判传统文化时是犀利的,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则是软弱的。总是视传统文化为包袱,为阻力,却看不到传统文化对中国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死,中国只能被称为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诚信危机。再比如“孝”,现在尽管人们已经较之过去有了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但很多人孝心已经没有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由于中国人口结构的日益老龄化,同时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孝”文化的式微也将带来严重社会问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没。如果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那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是合格的炎黄子孙了。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同时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不是对其进行隔离,跨文化的接触和族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文化自身发展的必须。因此那种认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将其一切传统都原封不动的保留,甚而采用与外界隔绝的方式,人为地阻绝其文化的变迁的思想是不妥当的。当前,在举办弘扬某类传统文化的活动时以发扬“传统”为名刻意“仿古”的现象,在中国各地是比较常见的。其实,刻意模仿古代的某些形式,却忽视对现代生活的反映和交融,其效果往往有限,甚至流于“形象工程”亦或市场逐利之嫌的作为,传统文化不是“濒危野生动物”,它并不缺乏载体。可以说只要有炎黄子孙的地方都可以做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无论是流于形式或刻板的“仿古”现象,还是仅仅加以保存和记录,都不是真正的开发和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讲话——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首先,对于文化艺术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又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作为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后劲,我们就无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传统文化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富强民主现代国家的现实需要。其次,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利用、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的关系。确保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首先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规律得到深刻的继承和持续的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看似属于纯然的公益事业性文化建设投入,实则蕴涵着非常巨大的潜在效益和长远利益。不仅对实施保护的工作方针和工作原则在具体的运用中要严格掌握,避免急功近利走样变味的所谓“保护”,成为违反规律的草率操作与竭泽而渔的过度开发,以免动机良好措施不当的“保护”反倒成为毁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罪魁祸首;而且要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深刻认识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几种关系的极端重要性,凡是涉及上述关系的,都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则,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最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须上升到一个全民族的高度,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
第二篇: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社会 演讲稿
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晚上,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首先,从我选到这个题目,感觉范围很宽,内容很广,下面,我先来讲一下什么是文化,它的作用,再讲一下它与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核心价值所在,是它们的灵魂,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积淀。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推动力,而且提供某种“制动力”,使中国经济不致脱离常轨,保证社会各方面协调运转。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以文化为纽带,以思想为桥梁,产生巨大的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中国”、“大一统”、“兼容天下”、“爱国主义”等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内容。正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中国人的共识,形成了民族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成为人们共同意识和自觉奉行的原则,传统文化这种整合力,增强了中国人的本根意识,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的和自豪感。正是因为这邪恶才在海外看到众多的华人聚落,众多的唐人街,就是我们名族认同,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嘛,当然,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宣扬的是一种大伦理观,其“天人合一”思想为建立现代的生态伦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把“仁爱”之心扩展到自然万物,对自然友善,尊崇自然,泛爱众生;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同类,“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节俭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做到不违时,“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这样才能得到自然的赐予和恩惠,达到天人协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些思想与生态伦理学原则息息相通,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树立环保意识、对现代社会确立经济及社会发展战略有一定参考价值。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也有它狭隘,不合时宜的主张思想,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三纲”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乐。仁,就是说要敬爱身边的人;义,就是处在什么位置上的人就要做在这个位置上应该做的事情,说白了就是履行你该履行的社会责任,比如农民就应该好好种地,子女就应该孝敬父母,臣子就应该忠君爱国,这也就所谓老师上课讲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的就是这种君臣之义,父子之义;礼,用来规定和明确封建社会秩序;乐和礼息息相关,也是用来传播教化和规范等级的。从上面的论述中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根本就是要创建并且维护一种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秩序,这与我们当今时代的普世人权,人格、法律地位平等,与我们当前社会的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相背离,三纲确如陈寅恪讲,无可疗救,所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秉持择善而从之,则不善而改之的态度。
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影响的。乾隆年间编的《四库全书》一共9亿多字,一般没什么人反对,我们现代的人都知道岳飞,知道岳飞是个民族英雄,但岳飞在《四库全书》中没有地位,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是抗金的民族英雄,而清与金原为一家。《四库全书》不能宣传反对清祖先的民族英雄,所以隐化了岳飞。
还比如老师在上次课上讲到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政治思想,是明显相矛盾的,(课下我也上网查了些资料,看了些文章),确实孔子的教育观念是超前的,但他的政治思想是守旧的,孔子 法先王,从周礼,他的思想有很浓重的复古倾向,不重视或者说是抵制创新思想,强调仅仅是宣扬德治,而没有法治,说白了就是,它仅仅是从道德层面上告诉你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应该要怎样做,而没有说如果你不这样做,我会怎么惩罚你。重视德治和人治,没有法治,这也是孔子以及儒家思想最大的缺点。这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现代社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思想。
我们都知道,五四运动,当时的精英认为激烈批评传统文化,即能为学习西方创造条件,还认为西化了,就充分现代化了,其实是对一种源远流长的文明全盘否定,把一个民族的没落,全归结在儒家文化头上,有些粗鲁。不能平心静气地判断传统核心价值的优质部分,就像倒洗澡水把孩子一起倒掉一样残酷。
我们要在对待传统文化上要有选择、有创造、有意识的发展。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之后,选择其有现代价值的精华部分继承下来,抛弃其不适应现代生活的糟粕。通过对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重新阐释,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使其更适应现代生活。现代人作为文化创造和选择的主体,要有主体意识、自主意识、文化意识和反思意识等等,积极能动地、独立自主地接受和吸收传统文化并使之为自己所有。这样,经过现代人继承的传统就有了某种不同于它从前的特点,具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规定性,成为以现代生活方式呈现着的文化传统,成为融入了现代生活并流传下去的传统文化。
谈到文化,必须谈到历史,意大利哲学家克罗奇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谓把历史变成现代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说把历史上的人变成现代的人,把历史事件变成现代的事件,那是不可能的,就是说要把它变成一个个鲜活的正在发生着的、正在进行的过程,呈现在我们的观众和读者面前,或者说要把它从冰箱里取出来,解冻,让它重新鲜活起来,起死回生,而且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也要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善于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以对我们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利益有帮助,所以胡锦涛才提出八荣八耻,有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我还必须得坚持与时俱进,要不然,秦时的明月如何能照耀汉时的关呢?
第三篇: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选课走班学习-天津汇文中学(模版)
开发课程资源 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指导学生选课走班学习的初步尝试
天津市汇文中学 2008年10月
开发课程资源 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指导学生选课走班学习的初步尝试
天津市汇文中学
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核心是实现有层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及其灵活的、选择性强的课程组合模式,这对于最大程度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潜力、让不同的学生脱颖而出、使所有学生各得其所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将在不断的选择中提高选择能力、学会规划人生。
这种课程体系直接挑战学校的传统管理模式。学校既要创造性的编排课程,形成既体现国家课程精神又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方案;又要指导学生理性的选择课程;还要调整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
在两年来的课改实践中,教师们通过学校组织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小讲座、经验分享、案例分析、资料学习等方式,从学校实际出发,尝试编制体现国家课程要求、符合自己学校实际的课程方案,在模拟与实践中把握课程方案的本质,转变并认同高中新课程方案下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主动将这些新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行为,创造性的实践高中新课程。
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保障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我校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突出学校特色,显现学科和教师个性。目前教师们设计了研究性学习课题100多个,已经付诸实施的研究的课题有40多个。校本课程开发了近20个,已经开课的课程有12个。
学校在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方面积极推动选课走班。根据新课程方案和学校师资、教室等情况预设开课计划,有关信息等输入。组织指导学生根据学校设课和自身情况确定个人的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修习计划,并及时选定每学期的课程。学校综合考虑任课教师、学科、教室和学生选课等情况排课分班,对于行政班和教学班的非一致性所带来的新的管理问题给予特别的考虑。
在选课过程中暴露了一些问题:学生对高中课程缺乏深刻了解;自我认识不足,不清楚自身优势、潜力、缺点;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观念和能力欠缺,不能将课程的选择与今后的发展协调起来;心理不成熟,易受同伴、群体、教师、家庭和社会等的影响;意志力薄弱,容易半途而废;易仓促作出决定或经常变更决定。对于以上几方面原因给选课带来的问题,学校组织开课教师对所开课程与 1 学生做了面对面的说明与交流。
研究性学习开课两年多,校本课程开课一年多来,学生、教师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课程结构的开放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个性化的课程,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在新的管理形式下,随着学生活动空间的扩展,参与的组织增多,交流的范围扩大,学生的身份不仅仅属于行政班级,还属于几个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班级,不但是指导教师的指导对象,还分属于不同的社团组织,对学校产生了归属感。这样教学班的教师、学生的指导教师、社团的组织者各司其职,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承担着共同的责任,逐渐形成了全员育人的校园风貌。这样教育教学管理的关键就是树立以“服务学生”为理念,使学生有一种在学校大家庭的感觉,使学校真的成为“一个目标明确的场所,一个相互交流思想的场所,一个纪律严明的场所,一个互相关心的场所。”
第四篇:论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绘画与设计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关于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改革
论文 关键词: 中国 传统文化; 艺术 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 现代 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 发展 .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 历史 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 自然 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 理学 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