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川教版初一上(七年级上)第七课战国争雄教案详案(含五篇)

时间:2019-05-15 00:5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川教版初一上(七年级上)第七课战国争雄教案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川教版初一上(七年级上)第七课战国争雄教案详案》。

第一篇:历史川教版初一上(七年级上)第七课战国争雄教案详案

第七课 战国争雄

课标要求: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理解

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及地理位置;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和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重点难点: 重点:“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难点:“合纵”和“连横”的含义。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

师:这个器物是战国时期的铜壶,它价值非常高,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壶身上的刻画,我们截取铜壶上的一组刻画来欣赏。从这组刻画中我们能看出,是什么样的场面? 生:战争。

师:对,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人拿着弓和矛之类的武器,他们站在城墙上,那这几个人在攀登云梯,向城墙上攀爬,其中一个人已经掉了下来,身首异处。这边是陆战。我们看另一边,应该是水战,两船已经开始交战,有的人已经掉了下去。大家根据壶上的刻画想象一下,当时的战争场面应该是怎样的?

师:是非常激烈的,是惊心动魄的。铜壶上的刻画,就是战国社会风貌的生动写照,战国因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走入第7课:战国争雄,来探索中国古代军事、战争的规律。大家翻开课本第38页。【讲授新课】

师:我们之前讲到周朝分为两半:西周和东周,西周是约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11年,东周又分为两半:春秋和战国,春秋是公元前710年到公元前476年,那这节课要学的战国是哪一年到哪一年啊?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师:我们在上一课讲到,春秋时周王室王权衰落,那到了战国时,周王的权力又有什么变化,老师这里有一则材料,大家看一下。师:“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这句话翻译过来,意思就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仍称周天子为周王,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不提“周王”这个称呼了。这表示,战国时期的周王已经无足轻重了。

师:除了周王无足轻重,战国还有怎样的变化?这里有两幅图,一幅是春秋形势图,一幅是战国形势图,大家从图中能看出什么变化? 师:首先,有的同学看到,诸侯国减少了,诸侯国从春秋时的140多个减少到战国时期的20多个。

师:老师这里有个谜语,西周有,春秋有,战国没有,蔡一个诸侯国?晋国的卿大夫赵、魏、韩瓜分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所以我们看到赵、魏、韩三国。总结一下,战国七雄出现的背景就是三点。师: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是七个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就是战国七雄,是哪七雄啊? 师:先顺时针看,东边的是齐国,南边的是楚国,西边的是秦国,北边的是燕国,然后是赵魏韩,我们通常使用一个口诀,就是“东南西北上中下,齐楚秦燕赵魏韩”。

师:我们要记住这七个诸侯国的地理位置,还要记住它们的国都。我们一起来看38页得战国七雄简表。师:当时这些国都已经成为每个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了,规模都很大,临淄是七国国都中最繁华的,这里居住了七万户人,有两个成语,张袂成阴,挥汗成雨,(张开袖子能遮掩天日,成为阴天,每人挥一把汗,简直像下雨一样)就反映了齐国的人口众多和社会繁华。过渡:其它六个城市规模也非常之大,这样大规模的城市显示出了诸侯的实力增强,他们的野心也变得更大了,想要更多的土地和人民,那会引起什么? 生:战争。

师:对,战争。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两场战争是什么? 生:就是围魏救赵和长平之战。

师:围魏救赵过程中一场著名的战役发生在桂陵,所以也叫桂陵之战。有没有同学愿意跟我们分享他知道的关于围魏救赵的故事? 生:······

师:大家看到这是围魏救赵的战争形势图,魏国有一个人叫李悝,他最早是魏国开始变法,帮助魏国成为战国早期实力很强的诸侯国,公元前354年,魏国本来是要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没有直接派兵去解救邯郸,而是进攻魏国的大梁,大梁岌岌可危,魏军没有办法只好火速撤回来解救大梁,在回来途中,齐军以逸待劳埋伏在桂陵,齐国和魏国在桂陵展开激战,这就是桂陵之战,后人们把它形象的称为围魏救赵,围魏救赵是齐国解救赵国的一项计策,这项计策是谁提出来的?(孙膑)为什么要采用这一策略?(避实就虚,攻其要害,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使对方受到牵制)战争结果如何?(庞涓中计,魏国大败)

师:我们看这张孙膑的图片,其实孙膑被称作坐轮椅的将军,为什么这么说呢?孙膑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他们本是同门,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孙膑的膑就是膑刑的膑。孙膑残疾后逃往齐国,成为田忌门客,帮助田忌赛马获胜,被荐给齐威王,任他为军师。孙膑是我们上节课讲到的孙子的后代,他也擅长研究兵法,著作有《孙膑兵法》。课后石海拾贝大家自己下去看一看。

过渡:围魏救赵是战国中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围魏救赵魏国战败之后开始衰弱。到了战国后期,秦国商鞅进行了变法,秦国实力大增,秦国和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争。

师:长平之战的交战国是秦国和赵国,秦国进军赵国长平,本来赵国的将领是廉颇他经验丰富,觉得敌强我弱,便采取固守的策略,秦国攻击很久没有成功,于是秦国另谋出路,秦国派人到赵国散步谣言,说廉颇胆小怕死,延误战机,还说秦国最怕的是赵国的年轻将领赵括结果赵国把赵括派往前线,赵括缺乏经验,全线出击,秦国将领白起就后退诱敌,他假装撤退,其实是从两翼包抄,赵括以为逼近秦国军营非常高兴,结果却是被秦军包围,连续46天突击没有结果,最后赵括被乱箭射死,只放了200多个年级小的人,剩下40多万人都被秦国将领白起杀了。大家思考一下,秦国战胜的原因有哪些? 生:······

师:1.秦国采用了反间计。2.秦国白起英勇善战。3.赵国赵括缺乏实战经验,惯于简上谈兵。

师:我们一条一条来分析,首先秦国的反间计,成功的换掉了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廉颇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其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歼敌数十万,而未尝败绩。为人襟怀坦白,敢于知错就改,著名的故事负荆请罪就发生在他身上,但是他老年不得志,楚国请他出山,他一心只念赵国,但是赵国最后并没有重用他。)第二,秦国的白起戎马一生,征战沙场三十七年,攻取七十余城,歼敌过百万,未尝败绩,他用兵灵活,擅长野战进攻,遇敌必歼,长平之战开启了中国早期的歼灭战。第三,赵括是个什么样的人啊?我们说到赵括都会想到一个成语“纸上谈兵”,但是战国时期还没有纸,所以更准确的说是简上谈兵,赵括的父亲赵奢,是赵国大将,赵括出山军事世家,从小熟读兵书,能倒背如流,别人都夸赞他,但他的父亲说他没有实战经验,赵国的战败证实了他的父亲说的很正确。

过渡:这就是长平之战,联系我们刚才讲的围魏救赵,我们会发现,这个时候,一些军事谋略显得很突出,当时无论是秦国还是齐国都更加注重军事策略,长平之战有反间计,围魏救赵有避实击虚,我们上节课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时页讲过一个谋略,叫退避三舍,它出自那次战争?城濮之战,这是城濮之战的图片,另一幅是这节课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根据图上的画面,你觉得战国时期的战争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师: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爆发,经济也在不断发展,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了一些新的特点,大家在课本39页找一找,都有哪些变化?①第一点是兵器的变化,我们先来认识几个战国时的兵器,先从我们熟悉的兵器看起,剑,剑可以佩戴,也可以手持;刀,刀有单刃双刃,这是一把双刃尖刀;矛主要是刺杀敌人用的;戈,戈的主要功能是勾杀敌人;戟,它是戈和矛的结合体,同时有刺和勾两种功能。战国时兵器的变化体现青铜兵器得到改进,从这几幅图可以看出,战国时青铜兵器的做工更加精致,盾上纹上了花纹。除了青铜兵器,还出现了一种新材质的兵器,老师这里有一段材料,形容它的锋利“陆断牛马,水击鹄雁,当敌即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陆地上能够斩断牛马,在水中能击杀天鹅和大雁,遇到敌人可以立刻斩杀。这种兵器就是铁兵器,这则材料体现出铁兵器锋利无比。铁兵器比青铜兵器有三个有点,第一,延展性好,利于加工打磨;第二,韧性好,青铜剑如果做的很长,容易折断,第三,就是铁兵器非常锋利。所以,战国后期,中国进入铁器时代。②除了兵器的变化,还有兵种的变化,春秋极其以前主要是以车兵为主,车兵适宜平原地形作战,那到了战国时期,步兵逐渐成为主力,步兵的作战是比较灵活的,看长平之战图,步兵在山上伏击赵军,是不是体现出步兵的灵活。骑兵也逐渐成为战争的主力,看 “战国铜镜上的骑兵形象”的图,骑士手持刀与猛兽搏斗,并且与马配合极好。③在防御方面,各国组织起庞大的军队在都城修筑起坚固的防卫工事。这里有三幅图片,都是战国时长城的遗址。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除了这三点,还要一点就是战争规模的扩大,长平之战白起活埋赵军40万,从兵力人数来看,我们就知道战国时期兵力越来越多,规模扩大。这四点,大家在书上标记一下。

过渡:战国时期除了战争精彩、出名,当时的各种外交关系也很值得人们探究。尤其是合纵和连横的外交手段。

师:我们来看战国七雄分布简图,秦国偏居西边,其它六个诸侯国在东边,我们把他们称为东方六国。长平之战之后秦国实力增强,秦国要向东发展,这便威胁到东方六国的安全。因此东方六国就联合起来,一起攻打强大的秦国。东方六国,尤其是赵魏韩,很像一条竖线,所谓“合纵”,就是“合纵势以功一强”,即联合纵多的小国家去攻打一个强大的国家。大家在书上标记一下。师:那什么是“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即依附于一个强国去攻打其他弱小国家。秦国要想向东的发展,就得破坏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为此,秦采用各个击破,横向破坏六国的联合,收买拉拢东方国家服从自己。师: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出现许多研究这种纵横之术的人物,我们把其成为纵横家,其中有两个代表人物,就是张仪和苏秦,他们分别是哪一家的代表?我们来一起看两个剧本。

师:最后哪一家取得了胜利?(连横)为什么?六国一会儿加入合纵,跟楚国搞联合,跟齐国搞联盟,一会儿又跟秦国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虽然斗争很复杂,情况多变化,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断的军事斗争和复杂的合纵连横斗争中,统一的大势不可阻挡,最终秦国完成了统一。【小结】

师:那我们这节课完了战国,如果你是战国博物馆的一名解说员,你会给游客介绍战国的什么历史呢?你觉得哪一些内容给你的印象更深刻?

师:纵观战国250多年历史的发展,如果把它比作一次长跑比赛,那么,起跑最快的是魏国。战国初期魏国一马当先,称雄中原。战国中期桂陵之战后,齐国赶上去,超到魏国的前面,秦国长平之战后,与齐称为东西两强,你追我赶,难分先后地跑了一段,终于秦国越跑越快,在七个参赛者中遥遥领先。最后我们知道一统天下的金牌是被秦国夺走的。秦朝奋起直追的力量来源于哪里呢?就是我们下节课要讲的商鞅变法。

苏秦的剧本

秦王:(高兴激动的语气)如今我已称“西帝”,我派人送齐王你“东帝”的称号,这样,我们一起攻打赵国,就天下无敌了,哈哈哈。

齐王:(痛快的语气)好好,我们一言为定。

旁白:苏秦听说此事,感觉不妙,马上赶来劝说齐王。苏秦:(焦急的口气)齐王,请您放弃帝号,秦国是在利用你,离间你与其他诸侯国。齐国、秦国并立为帝,秦国的实力比我们齐国强很多,你认为天下人是更尊齐国还是尊秦国? 齐王:(肯定的语气)当然是更尊秦国。

苏秦:(紧迫的语气)那么齐放弃帝号,天下是爱齐国呢,还是爱秦国?

齐王:当然是爱齐国了!

苏秦:(深沉的语气)如果我们同秦一起称帝,天下只尊秦国,如果我们放弃帝号,天下就爱戴齐国而认为秦国很强势。所以,我主张放弃帝号,与韩赵魏联合攻打秦国。

旁白:于是齐王与秦王断交,联合韩赵魏燕一起攻秦。

张仪的剧本

旁白:秦王认为齐、楚两国关系密切,感到担忧,派张仪到楚国游说楚怀王。

张仪:(深沉的语气)楚怀王,您若愿意与齐国断交,秦王将赠送给您楚国方圆600里的大块土地,请您好好考虑考虑!楚怀王:(惊喜的语气)600里的土地啊?好好,我马上就与齐国断交。

旁白:楚国与齐国断交,派人去秦国要土地。可是张仪却否认。张仪:(虚假的语气)我哪里有说过要赠送大块土地?一定是楚怀王弄错了!

楚怀王:(愤怒的语气)秦国竟然敢戏弄我,我一定要出兵攻打秦国!

旁白:于是楚国出兵,但是楚国打不过秦国,向齐国求救,齐国痛恨楚国的背叛,也派兵攻打楚国。后来楚国战败。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川教版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课标要求】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课文内容,编演历史小剧,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从而培养学生表达、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小组讨论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评价孝文帝,从而形成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通过识读课文中的地图、插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重点难点】

一、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二、难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实施的新制度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爱心

用心

专心 1

【教学方法】启发式和问题教学法

【教具(媒体)】《爱我中华》歌曲,鲜卑族的发展过程,鲜卑族、汉族生产生活的图片,“朕为天子„„”史料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采用擂台赛形式说出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播放《爱我中华》歌曲,(教师小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看今朝,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共建四个现代化;忆往昔,早在北魏时期各民族已融为一体,共创我国的历史。古代北魏各民族的大融合,是孝文帝改革的功绩。(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一、少数民族内迁

(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民族的分布格局: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散居边地;掌握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匈奴、鲜卑、氐、羯、羌;知道少数民族迁移的方向:南迁中原。再出示鲜卑族迁移、发展、建立北魏和统一黄河流域的多媒体,了解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鲜卑族拓拔部的影响最大)(教师小结)

中原主要是汉族的居住地,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内迁的鲜卑族拓拔部建立了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标志着北朝开始。

(指导学生观看北朝(439年-581年)示意图,了解北朝的更替情况)(过渡)北魏的发展为孝文帝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爱心

用心

专心 2

1、改革背景

(先出示鲜卑人落后的生产生活资料,再出示黄河流域汉族人先进的生产生活资料,引导学生作鲜明对比,展开联想: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在交往中会做些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后开展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设想假如不改革会导致什么后果?)(教师小结)

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后与汉族交往频繁,增强了民族融合,但鲜卑贵族千方百计地阻止鲜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强行维持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鲜卑贵族还残酷地实行民族压迫,把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变为奴隶和杂户,激化了民族矛盾。各族人民反对鲜卑贵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为了适应中原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缓和社会矛盾,缓解政权危机,巩固北魏统治,孝文帝顺应潮流,锐意改革。

2、改革措施(1)实施新制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注释,知道实施的新制度有:三长制、均田制、俸禄制;理解实施新制度的目的:加强政府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教师讲述)

均田制: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将农田分给农民,确保耕者有其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三长制:即五户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完善了北魏的基层行政组织。俸禄制:废除官吏自筹俸禄,敲诈百姓的制度,确立官吏的俸禄由政府统一筹集、分发的新制度,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管理。孝文帝实施的这一系列新制度,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有利于北魏经济的发展。

(2)迁都洛阳

(指导学生先观看教材中的迁都示意图,了解迁都位置;后阅读教材和小字叙述,了

爱心

用心

专心 3

解迁都的曲折斗争;再观看由学生表演的历史短剧——迁都洛阳:三名学生各扮演孝文帝、改革派、保守派,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教师小结)

北魏都城从黄河以北的平城迁到黄河以南的洛阳,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尽管北魏政权中改革派与保守派斗争激烈,但改革派最终赢得了胜利,充分表现了孝文帝改革的胆识和决心。(3)实行汉化政策

(学生阅读教材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鲜卑人进入中原后有哪些不便?语言不一样,饮食不一样,穿戴不一样,礼仪不一样……;了解汉化政策的内容:改语言,说汉话,穿汉衣,与汉人通婚,完善教育制度……最后指导学生观看《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图,组织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汉化政策?)(教师小结)

鲜卑人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孝文帝原名拓拔宏,复姓拓拔,名宏,是北魏王朝的第六任皇帝。他为了实行汉化政策,带头将自己的鲜卑名“拓拔宏”改为“元宏”。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少数民族汉化,缩小民族之间的差别,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加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大融合。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观看《北魏墓出土的石砚》、《北魏墓碑上的书法》、《反映北朝时期上层人物生活的石刻》等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小结)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具体表现在;生产方面,少数民族从游

爱心

用心

专心 4

牧方式改变为农业居民,汉族人民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了畜牧业的生产和加工技术;生活方面,“胡人汉服”、“汉人胡食”。

总结新课

(出示媒体史料:“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朕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指导学生理解其意后,提出议论题:今天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导致了鲜卑的消亡,是鲜卑族的千古罪人”;也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的功臣”,你是怎么看的?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统一意见后,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评价孝文帝的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应以某个政权和民族的兴衰为标准。(教师总结)

孝文帝的改革虽然距离我们已经一千五百多年了,但他对今天我国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振兴仍具有借鉴作用。他实施了新制度,迁移了都城,实行了汉化政策,巩固了北魏的统治。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古代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为推动我国历史的发展立下了功勋,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巩固练习】

1、从东汉末年起,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A、氐

B、羯

C、鲜卑

D、匈奴

E、羌

2、北魏是_____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氐

B、羯

C、鲜卑

D、匈奴

E、羌

爱心

用心

专心 5

3、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从_____迁到_____。A、洛阳

B、平城

4、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_______。A、促进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 B、促进了北方各族大融合 C、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D、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

5、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爱心

用心

专心 6

第三篇:粤教版出版社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总教案教学设计(初一上,获奖作品,广东人民出版社)

粤教版出版社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总教案教学设计(初一上,获奖作品,广东人民出版社)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总教案教学设计(初一上,获奖作品,广东人民出版社)”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毛兵 2014.9—2015.2

镇龙中学

《第一章 认识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是七年级地理的第一章,即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起首章,而本节又是其中的起首节。因此本课设想通过多媒体和充分利用章首页、设计动手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

五、教法建议

1.地球的形状,学生已经知道,而且在卫星照片上一目了然。因而教学的着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模拟和体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史的教育。

2.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三个例子,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提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真的能证实地球是圆形吗?”(圆柱形、圆锥形也可以环绕而行,因而在地球上要证明地球的形状,还必须提出更多的论据。)“你还知道或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总之,采用开放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并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3.在前一节课时可布置学生准备好一个球体(篮球等)和正方体(粉笔盒等),并每人折叠一只桅杆高高的小纸船,以便于在课堂动手实验。介绍卫星照片除用于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之外,还可以结合可看到的海陆轮廓、云层等,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重要作用,树立崇尚科学的观念,并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

六、课时安排建议

1课时

七、教学案例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了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屏幕文字动画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时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

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想: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被推翻,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能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深更正确;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

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下载历史川教版初一上(七年级上)第七课战国争雄教案详案(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川教版初一上(七年级上)第七课战国争雄教案详案(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