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岳阳楼记(八年级下册)(网友来稿)-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教学准备
1.岳阳楼、《洞庭晚秋图》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幻灯片。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
1.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其必日„„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3)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难句探究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分析:(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复句。
(2)“越明年”历来有两种解释:
一、“越”作“逾”讲,作“渡过”讲,这是《说文》的本义;《广雅•释估》也说“越;渡也”。
二、“越”作“及”讲,这是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王引之说,“越,犹‘及’也,《书•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举了《尚书》两个例子,《尚书》“越六日乙未”这种类型的结构共十二个,都作“到”“及”讲。看起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据《岳州府志》“职方考”的《宗谅求记》中的“去秋以得罪守兹郡”和“明年春„„增其旧制”等材料来看,滕子京确实是从庆历六年开始修岳阳楼的,应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妥。
译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得无„„乎?”有人认为有三种解释:
一、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谓语所表达的意思;
二、相当于“大概”,也是肯定谓语;
三、向否定事实方向推测,相当于“该不会„„吧”。第一说似嫌烦琐,而且“得无”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异,不同。无,没有。得,能够。乎,吗,在是非问句后面的语气助词。能够没有不同吗?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问,即“能同乎?”下文“淫雨霏霏„„感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是又一种心情,具体地说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等于“平时饮食能够不衰退吗?”“妾得无随坐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于:“我能够不株连受罪吗?”跟“得无”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无„‘能勿”。袁仁林《虚字说》:“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断: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分析:课文没有给“至若”作注。《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若,像。”按: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且把“若”解释为“像”,恐属未当。“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有“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日拔。至圣人不然„„”(《韩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虽为侠,而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史记•游侠列传》)“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晋书•贺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请参阅《现代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见《语文知识》1957年第6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说的是“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
译文:“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分析:(i)这是一个对偶句。“锦鳞”特指美丽的鱼。
(2)“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游”在《说文》中的解释:“浮行水上也。”“泳”在《说文》中的解释:“潜行水中也。”
译文:“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分析:(1)“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缀脯„„”(自居易《与元九书》)(2)“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皓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璧”,“跃”,不只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二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旬写水下之景。或说“浮光跃金”,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沉影静璧”,“静影沉璧”实在是错综形式。
译文:“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动的月光,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语文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1.相关基础知识
(1)导入及作者简介:
“《岳阳楼记》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文辞优美,结构严谨,而且立意积极,书写了作者伟大的抱负。其中有一句话已经成为不朽的名言。每当人们谈生活理想,谈伟大志向时常常加以引用。
哪位同学能准确地说出这句话?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请同学们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天下的人还没忧,自己先忧,天下的人已经乐了,自己才乐。一个封建士大夫怎么会具有这样的抱负?又为什么要在这篇散文中表明这样的抱负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初年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幼年时家境贫寒,刻苦求学。生活的穷困时他可能了解和同情人民的疾苦。二十七岁中进士。入朝做官以后,一再上书朝廷,议论国事,主张革除积弊,改良政治。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他做了参加政事(副宰相)后,提出了“明黜”、“择长官”、“均公田”、“修武备”、“减徭役”等十条改革当时政治弊病的意见。受到守旧派的排挤,被罢去参知政事之职,以后出任地方官。
范仲淹很重视边防事物,他监守西部边疆抵御西夏的业绩当时广为流传。他能诗、能词、能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文。死后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记》是他贬到邓州后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写的。滕与范仲淹是同年进士,曾在防御西夏方面做过贡献,后被人诬陷,一贬再贬,与庆历四年春谪守巴陵。文章就是从“谪”字下笔的。
(2)朗读全文,熟悉生字难词
谪zhé:封建社会官吏降职或远调。
衔:用嘴含着,指包含。
霪yín雨霏霏fi:阴雨连绵。
怒号háo:吼叫。
冥冥míng:昏暗。
谗chán:诽谤。
岸芷zhǐ汀tīng兰:岸上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
碧:平而圆的玉。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嗟jiē夫:叹词。
噫yī:叹词。
2.内容理解
(一)朗读第一段,思考讨论、交流:
(1)岳阳楼在什么地方?
(2)滕子京怎么会重修岳阳楼呢?哪一年修的?重修有何特点?
(3)“属”什么意思?这一段讲述了什么内容?哪个词对全文起重要的作用?
(4)背诵第一段。
(二)朗读第二段,思考讨论、交流
(1)巴陵是怎样的“胜状”?用了哪些语言描绘出洞庭湖的气势与景象?“夫”在此作什么解释?
(2)“胜状”“大观”两词怎样解释?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3)“前人之述备矣”一句作何解释,起何作用?
(4)用哪个连词转的?洞庭湖是怎样的交通要道?怎样由景而人,由人而情的?
要点点拨: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二十二个字,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使洞庭湖的雄伟气势与万千景象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衔”与“吞”字形 象地写出湖与山与江的关系,湖衔着远处的山,吞纳长江的水,湖面广阔,无边无际,水势盛大,浩浩荡荡。“朝”与“晖”写朝夕的变化,景色毕具。而这洞庭湖胜景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居高临下,极目远眺,尽收眼底,真是美不胜收。
(三)学习第三段
(1)同学读、译第三段,译后落实下列字词:
若夫:近似“像那”。
排空:冲向天空。
旅:分析字形。商旅:商人旅客。
樯qiáng倾楫jí摧:樯,桅杆;楫,桨。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去国:离开国都。
景明:阳光明媚。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长烟一空:烟雾散尽。一,全。
皓月:皎洁的月亮。
宠辱谐xié`忘:荣耀、屈辱一起忘记。
(2)作者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卷?怎样描绘的?情与景的关系如何?这一部分究竟写“同”还是写“异”?为什么?
先绘一幅阴雨天气的凄凉图景,抓住霪雨、阴风、浊浪绘恐怖,抓住天地暗淡绘阴森,抓住交通阻绝绘悲凉,抓住虎啸猿啼绘凄厉。作者描绘时使听觉、视觉、声响、色彩交互为用、把“满目萧然”景象写得淋漓尽致。
再描绘了一幅风和日暖的欢乐画卷,与前一幅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阳光明媚,水天一色,飞的、潜的,动物、植物,生机勃发,香色兼备,皓月渔歌,情趣盎然。
由于“物”异,故“览物之情”迥然不同,一悲一喜,情随景移。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作者绘景时灵活地运用了四字句,对偶句,韵律和谐,平仄相间,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3)反复朗读第三段,注意字音、气势与感情。
这一段形似写“异”,实则写“同”。阴与晴是景“异”,悲与喜是情“异”,然而悲也好,喜也好,未摆脱个人宠辱得失的羁绊。这一点是相同的。
那么,作者是否赞同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呢?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呢?师生欣赏文章最后一部分。
(4)齐读最后一段,要求句读分明。
作者对上述情随景移的人持什么态度呢?怎么加以否定的呢?“嗟乎”起何作用?
“嗟乎”一叹表明了惋惜、否定以及要发表议论的心情。然后用委婉的笔法的笔法,借“古仁人之心”申述自己的抱负。
尝求:曾经探求。
或:或许、也许。
为:此处指心理活动、心情。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释,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微斯人:微,无,没有。
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议论时从感叹下笔,然后运用两个设问句发人思考。古仁人之心“异”在哪里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总提,然后分述“仁人”之乐,最后明确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抱负。
进亦忧,退亦忧,是忧国忧民的“忧”,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因而第二句引出“仁人”之乐时,作者斩钉截铁,豪情横溢的说:“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后,仅结一句,突出精神境界的高尚。行文至此,主题毕现,压住全文。既自抒抱负,有规劝好友,晓谕世人。
最后写明作记时间。
这一段两叹三问,摇曳跌宕,感慨至深。
(5)开展讨论,总结全文。
文章的主题该有怎样的认识?
一个封建文人能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是难能可贵的,在当时具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有积极的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的作用。
今天时代不同了,时代要求我们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情操。我们应自觉的担负起振兴中华,繁荣祖国的重任,反对个鄙弃那种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的卑锁思想。
3.形式把握
同学们觉得这篇名文好在哪里?请作具体说明,或立意,或语言,或结构,或写法。
(学生讨论、交流)
总结:该文具有记叙和议论、散文和韵文的特点,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浑然一体。
文章从作记写起,进而写景,由景及人,又写人到写志,逐步深化,环环紧扣。写景勾画渲染,形象鲜明,境界逼真;写情汹涌酣畅,语出肺腑;而写情写景都是为了写志,弹理想,言抱负。
4.语言揣摩
语言铿锵,句法匀称整齐,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对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这篇名文就是如此,要反复吟诵体会。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7岳阳楼记
27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教学准备
1.岳阳楼、《洞庭晚秋图》的电脑展示图片。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幻灯片。设计思路
1.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
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2.读懂文旬。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幻灯显示。)(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吾谁与归?(变序句)则有„„”者矣。(长定语句)其必日„„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3)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难句探究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分析:(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复句。(2)“越明年”历来有两种解释:
一、“越”作“逾”讲,作“渡过”讲,这是《说文》的本义;《广雅·释估》也说“越;渡也”。
二、“越”作“及”讲,这是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王引之说,“越,犹‘及’也,《书·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举了《尚书》两个例子,《尚书》“越六日乙未”这种类型的结构共十二个,都作“到”“及”讲。看起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据《岳州府志》“职方考”的《宗谅求记》中的“去秋以得罪守兹郡”和“明年春„„增其旧制”等材料来看,滕子京确实是从庆历六年开始修岳阳楼的,应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妥。
译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得无„„乎?”有人认为有三种解释:
一、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谓语所表达的意思;
二、相当于“大概”,也是肯定谓语;
三、向否定事实方向推测,相当于“该不会„„吧”。第一说似嫌烦琐,而且“得无”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异,不同。无,没有。得,能够。乎,吗,在是非问句后面的语气助词。能够没有不同吗?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问,即“能同乎?”下文“淫雨霏霏„„感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是又一种心情,具体地说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等于“平时饮食能够不衰退吗?”“妾得无随坐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于:“我能够不株连受罪吗?”跟“得无”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无„‘能勿”。袁仁林《虚字说》:“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断: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分析:课文没有给“至若”作注。《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若,像。”按: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且把“若”解释为“像”,恐属未当。“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有“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日拔。至圣人不然„„”(《韩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虽为侠,而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史记·游侠列传》)“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晋书·贺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请参阅《现代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见《语文知识》1957年第6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说的是“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
译文:“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分析:(I)这是一个对偶句。“锦鳞”特指美丽的鱼。
(2)“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游”在《说文》中的解释:“浮行水上也。”“泳”在《说文》中的解释:“潜行水中也。”
译文:“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分析:(1)“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缀脯„„”(自居易《与元九书》)(2)“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皓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璧”,“跃”,不只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二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旬写水下之景。或说“浮光跃金”,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沉影静璧”,“静影沉璧”实在是错综形式。
译文:“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谧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果是“沉影静璧”,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
6.居庙堂之高l则忧其民。分析:(1)假设复句。主语“古仁人”都因承前省。
(2)“庙堂”,一般的解释是,“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有人认为“唐宋时期的‘庙堂’决非‘朝廷’的意思”,“是指宰相副宰相议事的地方,因此用来作宰相、副相的代称,既可以代其位,又可以代其人。” 我看“居庙堂之高”可以说成“处在宰相或副相这样的高位”;但也不一定,“古仁人”的官职低于“宰相”或“副相”的也可以说是“居庙堂之高”。又如“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汉书·梅福传》)这“庙堂”是指高官乃至皇帝,不一定只是“宰相”或“副相”。至于“居庙堂之高”,完全可以解成“处在朝廷的高位”,包括做皇帝在内。
译文:“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分析:“先”“后”都是形容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的第134页说“先”“后”的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又如:“先吴寿梦之鼎。”(《左传·襄公十九年》)“先”的后面也省略了“于”,这句意思是“在吴王寿梦所铸用的鼎前面”。现在说,“先”“后”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就是“在天下之忧先”“在天下之乐后”。又如“窈窕艳城郭”(《孑L雀东南飞》),“艳”也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而”,可以译成“就”,后一个“而”用来表示迟,可以译成“才”。两个分句都是连动式,前一个谓语是方式,后一个谓语是行动,方式跟行动之间用“而”字来连接,是用“而”字来划分界限。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先天下之忧而后己忧”,陷于随意增字解句,这并不足取。’
译文:“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
微斯人,吾谁与归? 分析:《文言文的语言分析》(张拱贵、黄岳洲著)说“谁与归”就是“与谁归”,把“与”看成介词,这是根据一般的解释。这里“与”跟“归”都是动词,作“结交”或“称许”讲,《广雅·释估》:“与,许也。”《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与”跟“归”两个及物动词同时管一个前置的宾语“谁”。这样,“吾谁与归”就得译成“我称许谁,归宿到谁(的寓居)的地方去呢?”“与”的相同用法又例如:“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但是,语言是发展的,词性也在发展,“与”产生介词的用法是在西汉,《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第二个“与”是介词,《岳阳楼记》是宋人作品,把“与”解成介词应该是可取的。又,《文选》张华《杂诗》之二:“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与”也是动词,作“给与”讲。
五、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幻灯显示。)谪(zhe2)属(同“嘱”zhu3)淫(yin2)霏(fei1)樯(qiang2)楫(ji2)冥(ming2)谗(chan2)偕(xie2)2.朗诵全文。
二、研习新课 1.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2.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提问: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4.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6.朗读第3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7.朗读第4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8.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人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9.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0.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11.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l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提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三、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一、三题。2.选用本课的《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
一、思考与讨论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为例:雨是“淫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自然段的特点与第3自然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2.第3、4自然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文章的内在联系也被破坏。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引导要点: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二、总结性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阴风怒号()薄暮冥冥()浩浩汤汤()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宠辱偕忘()嗟夫()属予作文以记之()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3.第3自然段的写景、抒情与第4自然段的写景、抒情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段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什么作用? 4.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答案提示:
1.略。2.有两处译得不正确:(1)“是进亦忧”把“是”译成“真是”不对。“是”是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为“这(真是)„„”。(2)“然则”误译为“然而”,应译为“(既然)这样,那么”。3.略。4.两句相对。
衔远山——吞长江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句自对:
政通——人和 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 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 岸芷——汀兰 1.作者作品。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胸襟被千古传唱。《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2.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3.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任(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第四篇:初二下册人教版《岳阳楼记》教案
初二下册人教版《岳阳楼记》教案
教学设计:
虔诚的倾听——认真的追问——间隔的复读——纵横的联想
教学过程:
1、引入。
关于三大名楼,关于《岳阳楼记》的地位。
2、听课文录音(找出你所欣赏的写景语句,读一读,写一写,品一品)
用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谈谈你听后的感受。教师谈自己初次阅读本文的感受。
展示学生书法作品,领读,分析喜爱的原因,品味作品语言凝练优美的特色。
3、你听出来了吗:
因何作记?
4、讨论明确:因藤子京所嘱而作
(找出文中对藤子京的介绍语句,分析他们的关系。教师略作补充。)
那么,这篇散文是不是仅仅是应景之作呢?
5、投影以下文句: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吾谁与归”
探究:共同之处是什么?那么,写作此文更重要的还在于什么?
明确:表明自己的情怀。可见,文中作者有所“记”也分明有所“寄”。
找一找文中表现观景人心情的语句。
5、投影文中抒情性语句: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读)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读)
问: 以下句子所表现的会是有什么样境遇的人?(一切景语皆情语,他们眼里的景物是怎样的,你能带着他们的那种或喜或悲的心情读一读吗?)
检查预习:范仲淹当时处境如何?
6、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常八九,命运总是盲目而任性,它给人一只盛满陶醉的杯子,然后迅速地将它打碎。同是天涯沦落人,让我们透过这些诗句来比较范仲淹和他们的异同。
诗句: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
•(楼落成后)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藤子京)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思考:你觉得这些人是不是范仲淹眼中的古仁人?
古仁人的情怀是怎样的?(读第5段文字)
明确:
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你认为哪些人才是古仁人?(讨论)
8、补充范仲淹生平,现场操练,“想对范仲淹说……”
9、名联欣赏:
•万家忧乐到心头
•翁去四面湖山归眼底
•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铜琶铁板,大江东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八白里洞庭凭岳阳壮阔
•两千里赤壁览黄鹤风流
10.作业:背诵全文;
探访虞世南这位古仁人的人生历程,感受虞世南的人格魅力。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叙 绘 抒 议
缘由——大观——异情——抱负
第五篇:范仲淹《岳阳楼记》课文(八年级下册)
范仲淹《岳阳楼记》课文(八年级下册)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远调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了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巴陵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吐着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明媚、傍晚光线昏暗,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怎么能有所不同呢?
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冷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隐匿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赶路,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受到谗言伤害害怕别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十分悲伤了。
就象春意融融、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水面映着月光,金波闪动,静静的月影象沉在水中的璧玉,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的感觉,举酒临风,那真是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官就为老百姓担忧;在偏远的地方做官,就为君王而担忧。这就是进入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地方官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教材简析:
重点内容:作者借描写岳阳楼周围景物,通过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讨论,深刻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自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政治抱负。文中表现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胸怀,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光辉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德将永世长存、光照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