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
物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作为一名基础性的课程,学好物理非常重要。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实验在物理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的物理知识都是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物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通过运用物理实验进行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真正发挥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通过进行物理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因此,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在物理课堂上运用好物理实验,发挥出实验在有效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开展物理实验,以更好的发挥其实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这是每一位高中物理教师所探究的问题,也是物理教学中需要噬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教学法的运用,体会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找到了运用实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好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的物理成绩较差,和他们对物理学习不感兴趣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学生们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随着物理学习难度的不断加大,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越来越反感,最终会放弃物理学习。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高中生的特点找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对策。高中生虽然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较差,对抽象的知识不能做出透彻的理解,但是,他们的具有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对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讲授物理知识,让学生获取直观上的体验,获得感性的认识。物理实验恰恰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解决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开设就安排物理实验,采用实验导入法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在一开始就被吸引,引发学生的思考,带领学生一步步进行知识的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物理实验,以便于学生能够深入探究物理知识。为了让学生巩固物理知识,在课下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实验作业,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家庭小实验,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巩固所学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运用好生活素材进行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在物理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把物理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把物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学习物理,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和实际性,促使学生学好物理知识,而且能够让学生对物理知识做出清晰、透彻的理解,从而提高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教师也要尽量运用好生活素材进行物理实验,通过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物理实验,能够使实验现象更直观,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进行把筷子插入水中的小实验。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通过这个小实验,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生活中的物理随处可见,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做好实验教学工作,从而使物理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容易。
三、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它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通过多媒体技术多种呈现形式,能够做到教学内容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把物理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有效的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自从多媒体技术出现以来,就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教师也要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提高实验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物理实验,能够达到如下的效果:第一、加大了演示实验的实效性,演示实验大都是教??在台上做,学生在台下看,由于种种原因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观察效果,而计算机技术对图象、图形有强大的处理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实体,变静态为动态。第二、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索,减轻学生实验操作的难度,提高实验效率。第三、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过程,弥补物理实验的不足。第四、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拓宽物理实验的范围,开阔学生眼界。第五、利用多媒体营造实验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在新课改下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教师一定要发挥出实验教学的优势作用。通过加强物理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物理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做好实验教学工作,通过实验的运用,让学生更好清楚、透彻的理解物理知识,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充满信心,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第二篇:物理实验教学中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一、主题与背景: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在自然科学学习领域中明确提出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创新能力为目标,以科学探究为主线,通过“探究认识自然现象——形成科学概念和规律——运用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的过程应注重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分析证据、形成结论等环节。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真正理解科学知识。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测小灯泡功率实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和重要知识点,课堂教学中如何探寻一种适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的教学手段及方法。本课例所探讨的是如何通过“测小灯泡功率的实验”教学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实验探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我校正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旨在以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自我反思、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专业研究人员的及时参与。以“三实践二反思”的形式,促进教师个人教学理念的转变及教学行为的改进,改进教学过程,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及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下述课例的实践与分析,使我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二、实践过程:
第一次实践: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体验和认识
第二次实践: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次实践: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探究意识增强
第一次实践: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体验和认识
教学设想:
在平时教学中,测小灯泡功率的实验学生都做过,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根据电功率的数学关系式:,就能得到小灯泡的功率。教学中教师提出三个探究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出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让学生在计算机仿真电学实验中进行连接。演示操作过程,特别是平时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是学生的弱项,此时,在仿真电学实验中,可以很直观地解决连接以及动态变化情况。另外,对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接线柱的连接,量程的选择都可以有正确的操作过程。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采集有用数据,并通过计算,测出了小灯泡的功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验操作得到了有效的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也碰到许多问题。例如,学生如何进行数据处理,电功率与这些数据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等等有待解决。
教学反思:
第一次实践后,教研组开展了教研活动,在区教研员指导下进行反思,认为三个问题同时进行设计、连接、采集数据、经过运算解决探究内容容量大,坡度不够,探究不深,学生的印象不深。另外,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操作时间不足,在实践操作中反映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第二次实践: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提高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
对第一次实践课所反映出的问题,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新的教学方案,新方案针对学生实验的不足,调整了教学策略,增加了学生对实验探究的讨论,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学生面对方案的可操作性的互助讨论和质疑,尤其是增加了知识的迁移内容,强调了各种设计方案中数学关系式的引入及处理,让学生通过深入讨论、评价,切实提高在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一:某一小灯泡标有“,” 字样、电源电压为6V、电键、电流表、标有“50Ω,1.5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现一电压表15V一档被坏(0—3V一档可用),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测定小灯泡功率。
〔教学片段1〕
师:在小灯泡额定电压为3.8伏中,电压表15伏一档被损坏,怎样测定小灯泡功率。
生:把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
师:方法很好,一开始就把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点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电键时,滑动变阻应放在最大,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超过3V,不能直接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
师:怎么办?
(思考讨论后)
生:能否把电压表先接在小灯泡两端,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3V,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也为3V。这时,可以移动电压表,把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调节滑片,使电压为2.2V时,小灯泡两端电压为3.8V,观察电流表的示数为0.3A,就能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
提问二:某一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电源电压为6V、电键、电压表、标有“50Ω,1.5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但手中没有电流表,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测定小灯泡功率。
〔教学片断2〕
师: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3.8伏,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为2.2伏,怎样知道接有电路中电阻丝的电阻大小。
生:能否测出电阻丝的长度?
师:为什么要测出电阻丝长度,才能知道阻值大小?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p#
生:因为滑动变阻器电阻丝总电阻为50欧,总长度为定值,只要测出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用比例的办法,就能得到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阻值。
师: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生:由电阻定律可知:。在(材料性质)、S(横截面积)一定时,R与L(长度)成正比。
师:能否写出关系式?
生:可以。
师:用什么工具进行测量?
生:(思考后)用刻度尺。
……
学生在不断探究思考后,想出了解决办法。通过解决测量接在电路中的电阻丝长度从而求出接在电路中的电阻。
提问三:某一小灯泡的额定电流为,电源电压为6V、标有“50Ω,1.5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二个电键、电流表、但手中没有电压表,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测定小灯泡功率。
〔教学片断3〕
师:怎样用电流表测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
生:是否能让电路发生局部短路。
师:怎样发生局部短路?
生:把电键并联接在小灯泡两端,第一次让电流表示数到达小灯泡0.3A时,闭合并联的电键,使小灯泡发生短路,测出电路中的电流。
师:接下来怎么得到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生:用电源电压除以电路局部短路时的电流,得到滑动变阻器接在电路中的电阻,乘以电流0.3A就是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源电压减去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就是小灯泡两端电压。
师:还有其他方法得到滑动变阻器接在电路中的电阻?
生:能否还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
师:可以,二种方法你们都可以试一试。
……
教学反思:
第二次实践,重点放在学生讨论和进一步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并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寻找理论依据,让学生懂得要解决问题必须有理论基础。可用最简单的工具(刻度尺)解决较难的电学问题。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会采集数据并能用数学表达式进行运算,但不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表格是实验数据处理所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这样一种科学的归纳方法。
第三次实践: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探究意识得到了增强
教学设想:
在前两次实践基础上,我和组内教师就第二次实践课中存在的不足,又展开了分析及反思。大家提出,是否能就上过的问题再设置一些问题,设置些学生认知上的障碍,扩大些积极思考的范围,是否让学生在不知道电源电压的情况下来设计实验的方案,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增强探究意识,初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思考题:某同学手上有一小灯泡标有“0.3A”字样清晰可见,滑动变阻器上标有“50Ω、1.5A”,电压表一档 坏了,知道电源电压为6V左右,经思考后,想出一个方法测定小灯泡的功率。此题在实验操作时有许多探究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先讨论,设计出方案再在课内大家交流,共同参与实验,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讨论,最后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把电压表接在小灯泡两端,闭合电键,滑动变阻器处在最大值,记录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把电流表的示数乘以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得到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加上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就能知道电源电压的正确值,随后可以用解决问题(2)中的方法,也可以用解决问题(3)中的方法,测定出小灯泡的功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表格或问题设计表格,通过数据的记录、整理,学生能从表格中看出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并能从表格中归纳出应有的结论,也学会了正确的语言表述。
三、总结反思:
第三次实践课是全区公开课。学生通过计算机仿真电学实验,进行分析讨论,观察现象,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实验方法中没有想到的问题,通过学生实际的操作及教师的演示,大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听课的教师对这种边讨论边实验的教学方法,影响深刻,都认为值得借鉴。
通过三次实践和二次反思,我认识到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设置的探究性问题(或称为问题情景)、探究活动能否积极有效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下面这些要素:
1、选择探究内容,要切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基础。问题的提出要有思维的层次感及一定的认知坡度。
2、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多渠道、多方位让学生进行探究,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
3、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及时地解疑导拨,互动合作探究。
教师必须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不断地递进探究内容的层次,设置学生思维的坡度,通过质疑、讨论、交流等形式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多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还会发现各种仪器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并不断地反思,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尝试、发现、创新”地过程中来。
共3页,当前第2页123 #p#
通过“三实践二反思”的教研活动,深深体会到专业研究人员引领所起的作用和教研组全体教师合作互助的教研活动的重要性,给我的教学带来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教学实践和反思中,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完善我们的教学策略,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使学生“乐学、会学”,在不断地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第三篇: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亮点”设计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亮点”设计 日照市实验中学
杨青春
于菲
一节流畅自然的物理优质课,总会有一些教学设计“亮点”让人耳目一新,津津乐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背后包含授课者在多次试讲后修改的冥思苦想以及同事们集思广益的智慧。没有哪一种思路是不用心的,哪怕是看起来很幼稚的想法,哪怕是头脑中一闪而过的灵感都常常会给授课者的创新设计带来有益的启示。
从一节精心备课的优质课中,可以看出课前精心备课的重要性,所以说备课是物理实验教学“亮点”的源泉。在此结合2011年日照市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优质课评选的两个课题,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透镜》和《生活中的透镜》,就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亮点”设计谈点见解。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设计
一个新课导入设计的“亮点”能使一节优质课成功一半。所以一定要在新课导入上舍得下大力气准备。
首先,导入的方式与情景要新、奇、趣,要贴近生活实际。若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他所学的东西是活的,是有趣和有用的,学生想学不好都难。
其次,导入要紧扣教材的重点,折射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这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在《透镜》教学中,有位教师的导入设计
就非常有创意:他把两只相同度数的温度计放在两种透镜的前方,并使一个温度计的玻璃泡处于凸透镜的焦点上,然后用两个同样的平行光源照射这两个透镜,让学生猜想并从前方观察两只温度计的示数是怎样变化的。这样一来就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和求知欲,学生都想知道为什么一支温度计度数升高而另一支示数几乎不变。又如在《生活中的透镜》教学中有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他把自己结婚的精彩瞬间放给同学们看,因同学们对教师的亲切感而导致对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兴趣,也自然的引出了要学习内容。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设计实验环节的引导性语言
教师合理的引导语言是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活动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明确、条理,不要使学生听完之后不知所云,无从下手。例如在《生活中的透镜》教学中,有位教师对照相机的设计语言是这样的:“请同学们观察照相机的成像有什么特点?”,语言很模糊,结果同学们不知道怎样观察和回答。而另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观察照相机成像的大小与倒正相对于物体有什么不同?”。很显然后者语言更加明确具体,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语言的亲和力、鼓动性也是教学设计的“亮点”之一。
3.不知实验真面目,只缘身在“探究”外——实验过程设计
3.1要明确介绍实验器材与步骤。例如在组装照相机的过程中,有很多同学因为教师介绍器材时的目的不清而把镜头安装倒了,不能顺利完成实
验。相反有些教师拿实物介绍使学生很明确各部分器材是干什么的,在介绍步骤时有位教师把各部分的组装过程分别用图片展示出来使每一步都非常明确,学生在组装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看看大屏幕,这样一来实验能够顺利完成,又提高了效率。
3.2应该尽可能地把演示实验改为让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与领路人。要把课堂的探究体验真正交给学生,才能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3.3实验要便于学生操作。例如在《透镜》教学中,在探究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时,平行光源的选取就很重要。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直接让学生用激光笔操作,效果不是很好,而有些教师在激光笔上再加上一个分光器,这样一来平行光源就容易显示在白纸上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在白纸上直接画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引导学生画出经过透镜的光路与焦点,能降低实验难度。学生探究过焦点的光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以后,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入射光线延长再与折射光线对比,学生就能加深对“会聚”和“发散”的深层理解。
3.4增加实验的可见度。让学生能够更清晰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以提高实验效果,这是实验教学“亮点”设计的重点所在。例如在照相机教学中让同学拍照来观察成像特点,有位教师别出心裁的用霓虹灯做了一个很亮的“6”字放在正前方让学生拍,学生都能很清晰的拍摄到倒立的“9”字,实
验效果非常明显又有新意。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位教师又用摄像头将学生的实验结果实时投放到大屏幕上,使此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再如讲投影仪这部分内容时,有位教师让某同学在透明胶片上写出自己的名字进行投影展示,由于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因此很具有亲切感。并且字的倒正、大小可见度很大,这样一来很顺利地达到教学的目的,且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实验难点设计
以创新的思维把教学难点变成“亮点”。如在利用太阳光测水凸透镜的焦距时,类比平行于主光轴的特殊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为了找到焦点,利用阳光“点燃”火柴引导学生类比想到改变凸透镜和光屏之间的距离,使光屏上的光斑最小最亮时找焦点。又如在放大镜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通过体温计读数和观察圆形鱼缸里的金鱼的实验,教师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向的对比观察来找到放大的液柱和金鱼,加深了对放大镜是凸透镜的认识。
5.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是必须和必要的,精妙的练习设计也是“亮点”之一。练习数量要适当、精练,要紧扣本节课重点,要突出应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既能强化知识理解,又能够培养自己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做题而做题只会使学生变成做题的机器,大量的练习是锻炼不出学生的能力的,与素质教育的理念完全相悖。
6.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亮点”设计的其它几个问题
6.1要突出课标重点。不要面面俱到,把新授课变成复习课,以防因教学的负担过重而平均用力,蜓蜓点水。《透镜》这一节的重点是透镜对光的作用和焦距的测量,在讲授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时,就不需要讲述三棱镜对光的折射以追求知识的系统性。
6.2探究活动的生成性很难被预设,只有在开放而又规范的气氛中才会不期而至。如在观察鱼缸里放大的金鱼来认识放大镜的作用时,有的学生已经回答出通过不同的方向观察的办法,教师就应该“痛心”舍弃自己原先预设的对比法。
6.3不能因过分重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而忽略了物理学科的实验特点。多媒体课件只是使物理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有喧宾夺主之嫌。如果受制于信息技术,结果板书环节不要了,更减少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往往也会丢掉了他独特的教学魅力。
总之,充分把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脉搏,吃透教材,充分考虑教师本人和教学环境的特点,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是对一节优质课“亮点”设计的必然要求。众里寻他千百度,“亮点”设计就在灯火阑珊处。设计出物理实验教学的“亮点”来应该是每一位物理教师的最高追求。
第四篇: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张春喜 教学论文来源:原创 点击数:
440 更新时间:2008-9-29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因此,创新教育不应只是一个时髦而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在工作的实处,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
变过程。
关键词:创新 能力 改革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含量越来越高,而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决定个人命运的主要因素,也已不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更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的大小。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因此,创新教育不应只是一个时髦而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在工作的实处。
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变过程。我们下面就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来探索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那是对创新的一个歪曲,是非常容易误入唯心主义的泥潭的。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十九个学生分组实验,两百一十一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
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我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是我国近些年来物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
实验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实验报告能力:一要培养观察能力。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都有一个对物理现象进行有目的、有序的观察过程。要注意引导观察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深刻性。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通常采取的方法有:对比观察法和归纳观察法。对比观察法往往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现象的对比,或把某一现象发生变化的前后情况进行比较来实现的。归纳观察法是通过对个别现象进行观察,经过分析、推广,再归纳为一般性的规律。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大纲中重点强调的,应该在平时的观察中逐步提高。二要培养操作能力。实验过程离不开操作,操作是否正确规范都有可能影响实验的结果,甚至直接导致实验的失败。应该引导学生在操作前拟定操作步骤,要了解所使用仪器的用途、规格和使用注意事项,按照实验原理,学会控制实验条件,合理组装或连接实验装置。另外,在操作过程中故障的排除是许多学生的薄弱环节,往往反映学生对实验原理模糊不清,或者对各部分仪器的工作情况不甚了解,又不肯动脑分析而急于求老师来解决。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故障的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养成手脑并用、独立工作的习惯和能力以及进行科学实验的自觉意识。三要培养数据处理能力。要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养成对于一个量的确认需获得多组数据(多次直接测量)才有可信度的习惯;对于直接读取的数据应该会用有效数字表示;能自己设计表格进行间接测量的计算;能用代数法、图象法几何法来研究实验报告能力。要将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和成果完整地表达出来,就要指导学生认真独立地写好实验报告,这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措施。实验报告的内容要规范化,一般应包括: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装置、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和处理、实验结论、误差分析等。在高中课本中,最初三个实验已做了简要的示范,让学生有一个模仿学习过程,以后的实验就要求学生自己写。特别是写“实验步骤”,学生普遍感到较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操作过程,自己组织语言按“装(即在准备步骤中将仪器装接调整好)、测(测量、读数)、处(数据处理)、结(做出结论、整理器材)”依序写出,不要大量抄录课本中的内容。每次实验报告都进行评分,并给予评价。总之,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要以提高实验素养为指导思想,注重必要的实验技能训练。长期坚持强化实验能力训练,就能使学生更快更熟练地掌握科学实验方法,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它在物理教学中应有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实验课所占比重较小,考试制度的局限和不少学校的实验设备的不足乃至有些教师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的要求等等。使得实验开设率低,实验教学效果不佳,要求偏低。面对这种现状,我们采取了增加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的次数以及增加课外活动的实践机会,提高实验课的质量,摸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有效地
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改进实验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一)强化演示实验。
除了重视做好每一个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演示实验外,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我们在强化实验手段上,做了一些尝试:用演示实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理解、巩固和深化知识。对于激发求知欲,提高兴趣,启迪思路都有事半功倍之效。用演示实验解决抽象疑难问题,如布朗运动、浮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随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静摩擦力方向是指向国心的受力分析等等,生动直观,言简意赅。事实证明,具体形象要比语言文字更易记住,视觉刺激远胜于听觉刺激。另外,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所表现出良好的实验素养也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物理教学的整体水平,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功能。
(二)重视学生分组实验。
这类实验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遵守预习——实验(操作)——总结(报告)的规程要让学生有充分操作和思考的时间。学生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必要的实验类型。我们将各个实验归类为“基本仪器的使用、测定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四大类,指导好各类实验的特点和通用的实验方法。”基本仪器的使用“要能记住基本仪器、仪表和量具的构造、用途和操作规程,掌握操作要领和读数方法。“测定性实验”往往是通过测定某些物理量再借助某些物理规律,间接地得到待测的物理量。“验证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研究物理规律的两种科学方法,即由理论到实验和由观察、实验到理论的方法,通常是先测定与规律有关的物理量,然后看一看这些物理量的关系是否符合所要证实的规律。“探索性实验”又称研究性实验,则是对学生进行用实验归纳法研究未知物理规律的训练,此类实验难度较大,在课本中数量较少,我们按照教学大纲所指出的“有条件的学校应发增加探索性实验的数目”,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实验(如牛顿第二定律、玻意耳定律)。增加学生对该类实验的训练,同时有利于学生知道重要定律的由来和培养控制实验条件及设汁实验的能力。对实验进行分类指导,有利于使学生摸索到做各类实验的基本规律,不致于离开教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掌握情况如何,除了进行书面考试外,还进行了单独
实验操作考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增加随堂实验。
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和加深理解物理知识,我们还增加了许多随堂实验,即边学边实验。它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亲自做实验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对于一些可见度不高,不宜演示的重点实验和与课本知识密切相关的小实验,如:高中教材中的肥皂膜干涉、三棱镜色散现象和一些仪器刻度的观察等等;或适合学生动手动脑探索规律的实验,如:初三的欧姆定律,高二电学中电源电动势与路端电压、内电阻的关系以及路端电压与外电阻的关系;或对于有些基本仪器的认识和使用,如:电表、秒表、温度计、滑动变阻器等等。随堂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激发兴趣、促进知识的掌握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提倡和推广。
(四)开展课外活动。
结合课本里的“小实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一些简单器材和自制仪器独立完成。如:初中学生学完“浮力”知识后学会制作潜水艇模型,学完“光的反射定律”后制作简易潜望镜,学完“安全用电”后学会安装照明电路,排除照明电路的故障;学完“照相机”后配合劳技课开设摄影讲座和组织摄影实践活动。配合学校科技节举办大型“扔鸡蛋”比赛活动,靠学生自己找器材,自行设计和制作,踊跃参与,大显身手。这次活动盛况还在省电视台播出,同学们至今还记忆犹新,意犹未尽。我们还组织学生学会修理弹簧秤,自制溢水杯等简单仪器和小家电的使用和维修。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马尾造船厂、闽渔公司、华能电厂、省物构所等等。不受教学大纲限制,形式多样,多渠道开设实践活动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造意识、竞争意识和实用意识,对于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
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学习兴趣都是很有效的。
四、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新意识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 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的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不仅仅应该看到学生在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评价还在起步当中,在实际操作时就更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 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而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材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
第五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模版)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XXXX小学——XXX
摘要:初中物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课程,研究的是生活实际现象的一门学科,更是一门实验科学。初中生缺乏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更多的是探究生活现象的本质,每个概念的建立、每个定律的发现,都建立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之上的,因此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通过实验探寻相关现象变化的本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物理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好实验教学,争取做到教学未动,实验先行。关键词:物理教学
多媒体技术
演示实验
探究性实验
初中物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课程,研究的是生活实际现象的一门学科,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家帕格尔斯曾说:“没有实验的物理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实验是盲目的。” 物理学家丁肇中说:“实验可以推翻理论,而理论永远无法推翻实验。” 因此,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学科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初中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缺少总结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更多的使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亲身感受物理想象的发生,以及产生的结果,从而达到认识物理想象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结果,掌握相关知识。在物理学中,每个概念的建立、每个定律的发现,都建立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之上的。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并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实验不仅赋予了物理学科思想与内容,实验还极大的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当然,物理学发展的同时,物理实验自身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在学科教育中,要搞好物理教学,必须抓好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师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心人,对它们合理的加以应用,一定会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搞好实验教学,应着重抓以下三点:
一、认识物理实验教学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物理实验教学不仅是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和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方法之一。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这五个方面:①实验教学是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的重要途径。②实验教学是变单纯的理论灌输为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方式。③实验教学是变外力强迫式教学为内在诱导思维式教学的重要手段。④加强实验教学既是理科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搞好理科教育的根本保证。⑤实验教学是变学科本位为学生本位的重要体现。
二、了解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分类及形式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① 实验内容的科学性;② 实验方式的探究性;③ 实验资料的多样性;④实验过程的完整性;⑤实验形式的开放性;⑥ 实验实施的协作性; ⑦ 实验操作的主体性;⑧ 实验信息的交流性;⑨实验教学的情感性;⑩ 实验评价的过程性。
(二)、物理实验教学的分类:①测量型实验;②探究型实验 ;③设计型实验;④开放型实验;⑤操作型实验;⑥演示型实验。
1、测量型实验分为直接测量型和间接测量型: A、直接测量型:如,用刻度尺测长度、用量筒测体积、用天平测质量、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等。B、间接测量型:根据待测物理量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式,先测出式中其他量,然后算出该量。例如,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探究型实验:通过一些实验现象,探索并总结物理规律。如,探究水的沸腾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等。
3、演示型实验:根据实验装置的图文信息,说明研究什么;观察现象并能根据实验现象或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如,液体压强特点实验、浮力产生的原因实验、扩散现象等。
4、设计型实验: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运用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进行实验设计,选取适当器材,规范地进行物理实验操作,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如,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
5、开放型实验:用多种实验方案得出同一结论(或验证同一结论),给出一定的实验器材进行多种实验。如,测物体的密度、探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6、操作型实验: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实际连接、安装、设计。如,组装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等。
(三)、物理实验教学的形式:物理实验由课堂教学、学生实验、教具学具的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实验设计、专题讲座六个形式组成。六个形式组成的实验教学系统的总功能不是各自直接地、单独地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特殊联系间接地、综合地表现出来。教学中,实现物理实验教学的多元化。如,学生独立或分组实验;与教师互动实验、课内实验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等。
三、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优化研究
1、能用实验表达的物理现象,不要用课件,除非不能做或不允许做的实验。生动有趣的演示的实验可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让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从而提高实验的观察效果。
2、作为引入的实验是关键。如何才能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印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呢?作为引入的实验是关键。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将在大脑中形成兴奋灶,这种兴奋会使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理解和记忆处于最佳状态,并从中激励出创造性的火花。抓住学生生性好奇的心理,巧妙地设计、表演新奇有趣的实验,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探讨问题,接受知识。实验表演通常在较大的场合进行,须注意提高实验的可见度。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观察清楚,首先要求所展示的物理过程中的变化显著;第二,实验器材,特别是供观察部分的尺寸一定要大;第三,要使被观察的主体对比强烈,可采用染色、生烟、照明、发声等手段增强效果。
3、对学生边学边实验仪器的准备要做到 “ 五不一保证 ”,即仪器不宜复杂,操作技能要求不宜过高,实验规模不宜过大,一次实验所用仪器数量不宜过多,实验时间不宜过长;实验安全要有保证。
4、提倡和鼓励利用身边物品进行物理实验。如果实验所用的材料是学生所熟悉的,就会使学生感觉到亲切,较容易克服思维障碍,能较好的达到实验的目的;如果实验所用的仪器是学生亲手制作的,那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牢固的相关物理表象,敏锐地洞察其中发生的物理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顺手拈来的、所熟悉的物品做物理实验,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实验物品,弥补实验仪器不足,拓展实验探究的时空,让学生真正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
5、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始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做到“盯住研究对象不放松,时刻注意物理现象的变化,认真思考变化的理论论据。”实验过程中,中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往往会表层、片面甚至错误。而物理规律的表现形式又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因此,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的拓展和补充,尽量让学生能从多层面、全方位去认识物理规律的全貌。
6、注意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积累。注意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总之,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必要的一环,也是上好物理课的关键手段之一。只有搞好物理实验教学,才能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总目标:
1、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够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2、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4、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5、养成实事求是,能独立思考,又敢于有根据地怀疑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6、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进行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观察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培养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使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的本质是“创新”,只要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的,前所未有的就行,不必过于苛求。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其中,探寻相关想象的变化本质,通过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堂教学气氛宽松、思维活跃,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的平等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得到培养,知识面宽,思考问题周密,学习主动性强。学生不仅在学科的学习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还搞了一些科技活动、动手制作简单的实验器材等。“创新”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并落实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上,要不断总结推广,而物理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参与,亲身感受现象到本质的变化过程,探寻七根源。惟其如此,才能学生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才能在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八年级上下册物理教材》 教育科学出版社
2、《图析初中物理实验》 高进振 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