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定稿)
《弟子规》的现实意义
简介
“弟子”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在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夫子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如果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现实意义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教书先生李毓秀。其内容主要取自《论语.学而篇》中的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弟子规》是由一名教师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编写的,是一本关于做人的规矩及学习方法的书。它共有八大部分,一千多字,形式上主要是三字一句,易学易记。在聆听了钱文忠教授的讲解后,找到《弟子规》原文,反复琢磨,个人以为它有以下一些现实意义——
一、它有很强的针对性,明确地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一个人从小就要懂得孝敬父母长辈贤人,友爱弟兄姊妹他人,要学会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行,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从小要懂得与仁爱之人打交道,并以之为榜样,然后还要重视身体力行去弘扬传统美德,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古代是这样,今天更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今天的孩子特别需要加强对孝,弟,谨,信,亲仁这些美德的学习,独生子女时代,人们更多时候是关注孩子关于物质生活,升学知识和就业知识的学习,却降低甚至是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要求,致使很多孩子什么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说话做事从不考虑父母、教师及他人的感受,不懂得倾听父母的心声,有人这样心痛地说:现在有些孩子是“四无”孩子,一无眼睛,不知道察言观色,就是走进他人家中,他都不懂得观察主人家是否欢迎,这种孩子眼中没有父母,没有老师,没有善恶;二无耳朵,你和他面对面地讲话,他居然听不见,忠言、教诲更是听不进去;三是没大脑,是非不分,做事不计后果,闯祸,逃窜,再闯祸,再逃窜;四是无良心,不管父母如何苦口婆心,用心良苦,他都是油盐不沁,滴水不进,即使父母死去,他也不会难过一秒钟„„《弟子规》在第一部分“入则孝”的开头就要求弟子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有多少小孩懂得这些规矩,又有多少小孩遵守了这些规矩,很多人进出家门无视父母的存在,或者对父母大呼小叫,至于“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就更不用说了,亲人希望他做的,他偏不做,亲人反复警告不能做的,他偏要做,我常想,现在那些游手好闲的孩子们,沉溺于网吧游戏不肯回家的孩子们,吸烟成瘾的孩子们,难道是家长没有要求他们学好上进吗?不是,没有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正道,没有哪位父母愿意孩子打架斗殴,没有哪位父母一开始不是细心讲解教育,可是那些孩子们把父母、教师的感受放在心上了吗?今天,学习《弟子规》是很有必要的,孩子们从小就必须懂得,父母是必须孝敬的,做人是必须守规矩的,必须懂得,世界上只有相对的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他必须遵规守法。
二、它是学习文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弟子规》三字一句,易学易记,更重要的是,它中间的许多准则可以和相关文史知识、成语典故结合起来学习,这也正是《弟子规》人文气息浓厚的重要原因。例如,钱文忠教授在讲解“父母呼,应勿缓”时,就讲到了曾子和他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我们知道曾子以孝闻名,说有一天,曾子进山采药,只有母亲在家,突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老人家不知所措,就咬自己的手指,母亲咬手指的时刻,曾子的心突然一抽一疼,于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曾子马上想到是不是母亲有什么事,所以他急忙跑回家,一问母亲,母亲说有客人来到,我没办法接待,就咬手指盼你回来„„表面上听起来,这个故事很玄,但生活中这种心灵感应的巧事也不是没有,我们更敬重的是曾子母子之间的那份声息相通,那份心灵的默契,正如钱文忠教授所言,我们宁愿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母子之间心灵相通,彼此呼唤时,连声音都不需用„„在讲“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时,钱文忠教授又给我们讲了汉代杨震拒贿的故事:杨震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在荆州曾推荐的秀才王密,当时正担任昌邑县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回答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拿着金子回去了。这个故事在传诵中,演绎出更通俗的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故事让我们知道了名言的出处,也让我们懂得了成语“不欺暗室”的意思,懂得了一个人是否能“慎独”是很关键的,如果独自一人时都能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那便是真君子了„„在讲解“勿谄富,勿骄贫 勿厌故,勿喜新”时,钱教授又给我们带来了东汉宋弘“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名言,这些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故事及它所蕴含的道理是很容易被人们接受的„„
三、它特别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及学习文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一个人首先要能够用自己的行动、精力对传统道德身体力行,包括生存,包括敬老,没有这些生活上的实践行动,一味学理论,不顾父母的死活,不在生活中去搏击,就会远离生活,不知道生活的真相,难免会流于浮华,做事难免是纸上谈兵。在这方面,清代著名诗人郑板桥留给儿子的最后几句话是值得每个人牢记的:淌自己汗,吃自己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靠老天,不靠祖宗,才算真正好汉。反之,一个人有经济条件,有足够时间,有充沛精力,但却只注重动手能力,只注重具体行动,不学习文化知识,也有可能会糊涂,会迷失。在物质生活得到较大善的今天,大多数人都应是有余力学文的,但是,由于新的读书无用论泛滥,一些孩子乃至家长认为,就算读完了大学也不能很快地挣大钱,还不如马上打工赚更多的钱,他们忽视了长远利益,更忽视了读书对全面提高一个人的素质的重要性,《弟子规》的三字箴言就是要人们注意学与做相结合的重要性,实践道德很重要,学文化后你会做得更好;它还强调读书的方法: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也就是说,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且把“心到”放在首要位置,只有心到、聚精会神,才能进入真正学习的境界。“三到”,看起来简单,但人们落实的并不好,现在,老师们发现张口放声诵读的学生越来越少了,而放声读对精力的集中,对体验文章的美又是那么的重要。接着,《弟子规》要求学习不要浅尝辄止,而要求精益求精,要今日事今日毕,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爱惜书本„„学习是这样,推而广之,做什么事不是这样呢,做什么事不需要心到,眼到,口到呢,做什么事不需要专心致志呢,做什么事不需要注意细节呢,对什么东西不需要爱惜呢,所以说,《弟子规》就是要求孩子们能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获得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法。
四、它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几百年前的私塾先生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出言简意赅的准则要求,这说明他至少做到了以下几条:对经典钻研深,对文史乱熟于心,对职业高度敬重,对学生高度负责,有自己的思想„„从这个角度说,每位家长,每位教师,每一个人都应以《弟子规》的作者为榜样,主动积极地探索关于教育的标准和方法,把《弟子规》中的要求与今天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与《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与公关礼仪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宣讲,以文史来讲准则,以现实来讲准则,以案例来讲准则方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从各地学习《弟子规》的措施中,也可得到很多启发,学习活动要注意生动活泼的形式,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钱文忠教授的讲解给我们做出了特别好的榜样,首先,有央视这样一个绝好的宣讲平台;然后,讲解中,独创性地用温馨深情的歌声开头,歌声随讲解的进程反复出现,就像影视剧的主题歌一样,营造出一种美好的学习意境,在一唱三叹中强化听众对《弟子规》的理解与记忆;对于讲授的内容,时而是童声朗读,时而是电视主持人的旁白,当然,更多的是钱文忠教授在引经据典、绘声绘色地讲解,钱教授恰到好处地引用了那么多文史故事,将抽象的规矩变得有血有肉,有深厚的土壤,从而让男女老少都喜欢听,在教育上,我以为,钱文忠教授真是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特别关注人的健康成长,可以说,钱文忠教授赋予了《弟子规》更康健更阳光的生命,使一度沉寂的《弟子规》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并且,分外地光彩夺目,从这个角度说,钱文忠教授堪称一代教育家,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尽管可能永远无法达到他的高境界,但要见贤思齐,要心向往之,努力学习之。
第二篇:学习弟子规的现实意义
学习《弟子规》的现实意义
许多人认为《弟子规》是给孩子学的,谈起《弟子规》,还会有一点轻视的心理,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弟子规》就不必学了。其实《弟子规》并不是只给孩子学的,成人、父母更应该学。不仅是普通人学,教师更需要学,希望在教育事业上有所成就,更要扎好这个根基。
为什么呢?因为中华文化的三个根本之一是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
学习学好《弟子规》,是落实儒家文化的修身根本。
儒家的基础德行在《弟子规》里面,道家的基础德行在《太上感应篇》里面,佛家的基础德行是《十善业道经》。如果说在儒释道三家里面相似同类的,那么《太上感应篇》和《十善业道经》跟《弟子规》属于同类的,都是讲我们的基础德行。
《弟子规》是一部讲人如何落实德行的教材。人希望能够在这一生成就优良的品德,成就幸福的人生,成就成功的事业,那么学习《弟子规》便是最好的入门根基。
《弟子规》是我们修德立业的根基。当代一位大德说:“孔孟学说之根本,落实于《弟子规》。四书五经、十三经是其枝叶花果耳。”这是讲《弟子规》是根本之要,真正想有成就,就要在根上扎根,《弟子规》要句句做到,我们道德的根就扎稳了,我们这一生的学业、事业、家业、道业,就都有了把握。《弟子规》,一百一十三件事,讲的似乎都是生活小事,但于当今儒学根本缺乏的时代,它已经不仅仅是孩子学习的《童蒙养正》教材,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待人处事的至要良箴。细细体味,《弟子规》每一句话都有很深的义理,所谓“如海一滴,具百川味”。一滴海水里头,就含有百川、所有河流的味道。“人无伦外人,学无伦外之学”,《弟子规》一千零八十个字,给了我们人伦中的所有规范,甚至还不仅仅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学习《弟子规》,于一滴水,体百川味,成就幸福人生之根基,何其幸哉?
第三篇:浅析《弟子规》德育思想及其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浅析《弟子规》德育思想及其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弟子规》又发挥其新的作用。《弟子规》具有丰富的德育思想,在分析《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同时,谈谈笃行《弟子规》对和谐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家庭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及融入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弟子规》;德育思想;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77-02
引言
《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是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经典著作。其内容由《论语?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字义编纂而成,具体列举了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人们学习圣贤规范的最佳读物之一。
在《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文中,“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弟子规》无疑是最值得弘扬的经典书目之一。《弟子规》不但继承和发扬了古圣先贤的智慧美德,而且还把“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日常行为规范具体化、生活化,包含了大量的德育思想。
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做人、做事态度,帮助大学生成就幸福快乐的人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弟子规》虽成书于封建社会,有些思想不适合现代社会了,但其中的大多数德育思想,在当今社会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笃行《弟子规》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完善家庭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好地融入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一、《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分析
《弟子规》德行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弟子规》的德育思想也从“孝道”与家庭的和谐,“君子”人格的养成,如何待人接物,怎样求学致思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来详细阐述其德育思想。
1.“孝悌之道”与家庭和谐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孝悌之道”则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弟子规》“入则孝”部分详细阐述了怎样孝顺父母,在“出则悌”部分,也强调了友爱兄弟姐妹的重要性。对父母的“孝”,表现在我们对父母的恭敬心,以及我们如何让父母对我们放心两方面。要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对与父母的教诲,要“须敬听”、“须顺承”,父母生病时,要做到“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生活中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严格要求自己,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心。当然,“悌”也是“孝”的一种体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父母也会因此感到欣慰。所以,“孝悌之道”的弘扬对构建和谐家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修缮“君子”人格
《弟子规》要求我们从小培养君子人格。完美的人格对个人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弟子规》强调要“谨而信”,要“泛爱众”,要“能亲仁”,把德育与“君子”人格的形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中华民族传统德育思想历来重视完美人格的追求,成为“君子”和“圣人”是人生最高的追求。孔夫子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文采与品德的协调发展,行为与心灵的和谐美。《弟子规》要求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的和谐,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时,《弟子规》主张向仁者学习,“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些要求,无疑对“君子”人格的养成有重要的规范作用。
3.待人接物
在家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出门在外,我们也要学会待人接物,不失礼节。其一,待人随和,能忍耐。“财物轻,怨何生”,利益的纠纷往往是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如果彼此都把财物看轻一些,“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同时,“言语忍,忿自泯”,如果能够做到“慎言”,不乱讲话,也能够忍让,多替对方着想,大家就不会不开心。其二,恭谦有礼。《弟子规》强调在长辈面前要表现的恭谦有礼,遇到同辈的人,也要“兄道友,弟道恭”,相互帮助,相互爱护,恭谦有礼。其三,讲诚信。所谓“人无信不立”,出门在外,如果不讲信用,谎话连篇,大家都不愿意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所以《弟子规》强调“凡出言,信为先”,要做到“惟其是,勿佞巧”,实事求是。
4.求学致思
《弟子规》在最后一篇中,教育我们要怎样求学致思。第一,《弟子规》强调读书“非圣书,屏勿视”,一定要读好书,读经典,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德行。第二,读书要专心。《弟子规》讲,“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意思是说,我们读书,一定要心、眼、口都到,全神贯注地读书。第三,“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知识的学习不能浅尝辄止,要有探索精神,反思精神,有不懂的地方,做到“亲仁”,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就能“德日进,过日少”,真正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第四,强调“知行合一”。如果一个人只会做事,又不肯读书,可能就会走上“任己见,昧理真”的路子,固执己见。如果一个人所学的不力行,一味读死书,就会“长浮华”,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习性,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二、笃行《弟子规》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分析《弟子规》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完成于几百年前,但是《弟子规》的德行教育思想依然有其价值。笃行《弟子规》,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学生笃行“孝悌之道”与个人成长
《弟子规》突出强调的孝悌二字:“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将孝悌作为其德育思想的核心。大学生作为家庭中的一分子,应该笃行“孝悌之道”,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外出求学后,家庭出现空巢现象,父母很孤单。我们可能难以做到“晨则省,昏则定”,但也要经常向父母汇报我们的情况,关心他们,经常“报喜不报忧”,让父母放心。有兄弟姐妹的大学生,也要做到“兄道友,弟道恭”,这样父母也会感觉到欣慰。当然,家庭的和谐又会反作用于大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求知,健康成长。
2.笃行《弟子规》与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中国古代很早就重视品德教育。就大学生的发展来说,优良的品德可以说是决定其个人修养和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弟子规》要求人要“谨而信”,要“泛爱众”,要“能亲仁”,把德育与品德塑造结合起来,在生活中修缮自己的品德。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如果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行为严谨,为人诚信,重视道德品质的提高,那么,大学生也能渐渐养成良好的品德。
3.笃行《弟子规》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从出生之日起,人就通过人际交往的各种活动建立关系,人不能脱离他人、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当然,大学生也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弟子规》要求“泛爱众”。在具体的人际交往中,一方面要做到“冠必正,纽必结”等等,保持仪容仪表的整洁;另一方面要把“泛爱众”之心转化成生活中的细节,不揭人短,不道人私,学会赞美别人;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将加人,先问己”,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多为别人考虑。如果大学生能做到这些,对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有帮助的。
4.笃行《弟子规》与大学生融入社会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重。据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有680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企业却抱怨没有合适的人才。原因有许多方面:如高校扩招、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不合理,高校就业指导不力等,但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大学生就业期望高,就业观念陈旧,自身缺乏实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弟子规》注重道德修养的提升,强调“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主观方面找原因。笃行《弟子规》,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素养,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从自身条件和实际环境出发进行择业。同时,强调“知行合一”的大学生,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锻炼自己,养成“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的良好习惯,对“德优”、“好学”、“勤奋”的大学生,企业和单位是非常愿意招纳的。因此,力行《弟子规》对大学生融入社会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结语
本文探讨《弟子规》,目的是真正发挥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弟子规》的推广方法很多:如诵读《弟子规》,开展学习辩论会,朗诵《弟子规》比赛,通过“校园之声”广播站播放感恩类歌曲辅助推广,办“学《弟子规》,做文明人”的板报评比活动等等。借鉴这些好方法的同时,《弟子规》要真正发挥作用,大学生必须做好三点:第一,诵读《弟子规》;第二,笃行《弟子规》,把《弟子规》当做生活的一部分;第三,每天休息前反省这一天的言行举止,观照《弟子规》进行改正。只有把这三点结合起来,落到实处,《弟子规》才能真正发挥其德育价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
综上所述,《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大学生力行《弟子规》,对自身、家庭、人际关系、乃至融入社会都有积极影响。当然,《弟子规》的思想也有一定局限性,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发挥其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党瑞清,赵晓明.浅谈《弟子规》与大学生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2010,(21).[2]张慧玲.《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山西大学学报,2009,36(3):128.[3]龙霞,黄辉,张春.由《弟子规》看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J].读与写杂志,2011,8(6):60.[4]张贵梅,谭英,李庆风.《弟子规》和现代人际交往规范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1,(4).[5]田启燕.《弟子规》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0,(14):152.[6]吴珊珊《弟子规》.的道德教育思想探析[J].才智,2010,(32).
第四篇:辛亥革命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
1911年10月10日,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天。为了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在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辛亥革命既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与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有着历史的传承,因此,它既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也有现实性的重要意义。
今年是辛亥革命第100周年,让人不禁想起当年的革命志士的高尚情怀,他们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辈志士,不惜牺牲、奋不顾身、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代表,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为祖国的进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作为炎黄子孙的每一个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辛亥革命,要以此激励自己为祖国的建设而奋斗。
辛亥革命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和民族团结主张,为我们处理现实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参考与借鉴。辛亥革命是以民族革命为起点的。毋庸讳言,革命派曾经提出反清主张。在中国近代的特定环境下,以清朝皇帝亲贵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外屈膝,对内镇压,已经成为中国进步发展的障碍。不推翻以清朝皇帝亲贵为代表的封建统治,中国就不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从民族革命的角度说,孙中山提出的革命主张,就是推翻封建王朝,反对的是封建统治阶级本身,而非某个特定的民族。孙中山创建共和之后,随即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主张,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和普及,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观念,是辛亥革命留给现代中国人的宝贵遗产,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拉近海峡两岸的距离。辛亥革命是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是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继承人。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辈的功绩,正确阐释辛亥革命的历史,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增进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识,拉近两岸民间的距离,增强台湾岛内反独促统的思想意识和力量凝聚,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正面的意义。
记得今年看《辛亥革命》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片中着重描述了华侨对革命的支持,体现了华侨对革命的重要性。而如今改革开放的中国,有着无数华侨遍布于世界各地,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动员广大华侨华人共同支持祖国的建设事业。海外华侨华人曾经以极大的热情和行动支持了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对于今天团结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团结香港和澳门同胞共同奋斗,建设祖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业,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政党领导。辛亥革命的方向是正确的,革命的对象选择是正确的,革命党人也富于革命的理想、不惜牺牲的精神。但是,辛亥革命最终还是没有完成历史任务,从这个角度说,辛亥革命又是一场失败的革命。事实说明,在中国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西式民主的路是走不通的,结果只能是混乱和分裂,不利于中国人民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只有立足实际、切合中国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引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基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得出的科学结论。也就是说,尽管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阶段,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凸显,我们还是要始终坚定不移地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跟着党的脚步,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引领中国走进世界强国之列。
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也无论是历史性意义,还是缺陷和不足,都是今天纪念辛亥革命时应铭记在心的,都为后来者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还要很长的路要走,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为此而奋斗。正如孙中山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现实意义
一、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思想武装了我们的党,哺育了几代人,将中华民族引上独立、强盛的发展道路。毛泽东的历史功勋永垂千古,他的伟大精神、伟大思想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结合新的实践,学习毛泽东思想,不断地从中汲取理论营养和智慧力量,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对于推进我们伟大的事业,对于提高个人的理沦水平、工作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学习毛泽东思想,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实现新的伟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毛泽东思想不仅指引我们取得了民主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有的人认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毛泽东思想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的理论,就是建国以后的思想,也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现在“过时了”、“用不上了”。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毛泽东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历史不能割断。今天的中国是从昨天的中国发展而来的。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昨天,就不能把握中国的今天。更何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跨越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并没有“过时”。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所担负的历史任务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自身状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灵魂、基本精神实质,诸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搞好物质文明和精冲文明建设,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等光辉思想仍然是我们须臾不可缺少的。第二,学习毛泽东思想,与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历史过程。如果把学习毛泽东思想同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认为只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行了,学不学毛泽东思想“无关紧要”,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片面的、有害的。如果割断历史,不学习毛泽东思想,也就不可能真正学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要充分认识其内在联系,一定要结合好、学习好、运用好。第三,学习毛泽东思想,对于全面正确地评价毛泽东、评价党的历史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有的同志把毛泽东同志晚年犯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等同起来,否认毛泽东思想是科学、是真理。这种看法本末倒置,以偏概全,也是错误的。毛泽东晚年确实犯有错误,但他的错误毕竟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防止党和国家改变颜色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切文明成果,既包括对经验的总结,也包括对教训的汲取。在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怎样确保党和国家永不变色,更是一个重大而崭新的课题。在摸索前进的征途上,错误是难免的。毛泽东思想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而形成的科学体系,这个科学体系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我们要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与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能不能正确评价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历史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原则问题。苏共之所以垮台、苏联之所以解体,就是从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苏共历史开始的,最终自己否定了自己。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沉痛教训来看,我们党对待党的领袖、党的历史的态度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继续警惕否定毛泽东思想、否定毛泽东同志历史地位、否定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第四,学习毛泽东思想,有利于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建国后的几十年来,党员、干部队伍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年轻党员、年轻干部有很多长处,从根本上说也是热爱毛
主席、热爱毛泽东思想的,但有些人不熟悉党的历史,对毛泽东思想缺乏应有的了解,这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与实现伟大历史任务的需要是很不相称的,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党组织应加强对年轻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忽;另一方面,年轻党员干部也要努力学习。毛泽东著作不仅理论性强,逻辑严谨,具有非凡的思想魅力,而且文风简洁明快,开门见山,观点鲜明,特别善于运用典故谚语和群众语言,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阐明科学道理,好读易懂。毛主席的每篇文章都是针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有感而发,绝无八股气,没有空话,读起来非常亲切。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亲笔撰写的,体现了他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伟大的胸怀和精神风貌。学习毛泽东著作,不仅可以掌握理论,武装思想,指导行动,而且是一种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