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时间:2019-05-15 00:4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第一篇: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在唐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的成就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顶峰,一个是登上浪漫主义之巅的“诗仙”李白,一个是登上现实主义之巅的“诗圣”杜甫。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他也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字子美,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因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公元712年他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里,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终其一生,高蹈出世的念头很少占据他的头脑。

另外,唐代是重视诗歌的时代,而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正是武后朝中最著名的诗人,这更增加了杜甫对诗歌的兴趣。他骄傲的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追求仕途事业和不朽的诗名,共同构筑了杜甫的人生轨道。

杜甫自幼聪明好学,七岁便能写诗,十四、五岁便扬名,与文士们交游酬唱,二十岁以后的十余年中,杜甫过着漫游的生活,这既是为了增长阅历,也是为了广交名流,弘扬声名,为日后的仕途做准备。他先到了吴越一带,江南景物和文化给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二十四岁时,杜甫赴洛阳考试,未能及第,又漫游齐、赵,度过一段狂放的生活。他后来回忆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三十三岁时,杜甫与李白相识于洛阳。李白当时已是名震天下的诗人,他的特殊风采和出众才华深深的吸引了杜甫,这段时期,杜甫的诗篇和时代的风气相一致,充满自信带有英雄主义的倾向。《望岳》诗起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气势宏大。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于展望,令人感觉到诗人雄心勃勃的精神状态。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世代相袭的职业,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此外,他还多次向玄宗皇帝献赋,如《雕赋》、《三大礼赋》等,指望玄宗对他的文才投以青眯。种种努力的结果,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时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肃宗,任左拾遗。后因直谏被贬华州。

公元759年,弃官西行,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四年期间,写诗240余首。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于是,他的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

杜甫晚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一只到处飘泊的小船成了他的家。公元770年冬天,这位伟大的诗人,在贫疾交加中死于湘江的船上,终年59岁。

杜甫诗人一生潦倒,悲惨地离开人世,但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时时关心着政治,关心着社会,关心着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光照千古。

他最初的理想就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他的晚年,也还是不改初衷。“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正是这一心情的真实写照。他的政治理想虽然不能实现,但他在诗歌中却有十分真切的反映。他一生辛勤耕作,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传到今天的有1400余首,另有散文和赋20余篇,有《杜工部集》传世。

诗圣杜甫,诗文千古,光芒万丈,他对中国诗歌的贡献永远为后人所称道。在中华大地上,经常能够寻觅到诗圣的遗踪。

河南巩义是诗圣的故乡,杜甫的故里就位于市站街镇南瑶湾村。此地背依笔架山,前临广阔沃野,东泗河经此注入洛水。这里嵩、氓对峙,三河汇流,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河洛水土培育了诗人高尚的性情。诗人在长大后的颠沛流离生活之中,还写下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来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与深情。

巩义市人民也为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杜甫就诞生在笔架山的一孔砖砌窑洞里。1962年杜甫故乡经过修葺,恢复了原貌,成立杜甫故里纪念馆。

杜甫故里是一个坐东向西,大门朝南的长方形院落。原有宅院长20米,宽10米,小青瓦门楼,院内坐西向东瓦房3间,硬山式瓦顶。室内陈列着杜甫诗集珍本,杜甫生平连环画和“三吏”、“三别”诗意画,以及杜甫铜像一尊。对面笔架山下的一孔砖砌窑洞深11米,宽2.9米,高2.7米,门额悬挂着郭沫若亲书“杜甫诞生窑”匾额。洞口为砖砌墙壁,前7米为明代砖劵。后13米系1955年仿明砖劵重修。大门外北侧临街房山墙上,嵌有清代洛阳知府张汉草书“诗圣故里”碑一通。故居路口有碑楼一座,内立清代碑刻,正面楷书“唐工部杜甫故里”。碑楼北侧嵌清代石刻一通,为“唐工部文贞公碑记”。

杜甫墓位于巩义市西6公里,康店镇康北村西岭上,已经重新修建扩充,占地40亩,并修建了仿唐式大门,树花岗岩杜甫像,建仿唐杜诗碑廊。东、北、西三面沟壑环绕,坐北面南,东西并列3个土冢,向东依次为长子宗文、次子宗武之墓。杜甫墓呈覆斗状,高10米,周长72米。墓前立有石碑二通,分别为“唐杜少陵先生之墓”和“巩县杜少陵先生墓碑记”。

杜甫虽然生于河南,他在四川生活了较长的时间,长期流寓绵阳三台、成都等地,现成都留有杜甫草堂供环绕瞻仰凭吊。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在这里写下的。遥想当年杜甫从自己的困境,联想到天下寒士的苦难遭遇,唱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声。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北宋以来就有人在诗人故居处建园立祠,供人瞻仰。当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而现在的草堂,实际上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多次修建的。包括大庙、诗史堂和工部祠等建筑在内的一所优美的园林,总面积240余亩。草堂内楠木参天,竹梅成林,溪水蜿蜒,桥亭相间,花径柴门,曲径通幽。园林格局典雅而幽美。其中大庙、柴门,是杜诗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筑。诗史堂正中央是杜甫立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画像,并有杜诗传人陆游、黄庭坚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本,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千百年来,诗圣杜甫不仅在国内受到人们的无限崇敬与热爱,在国际上同样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在1962年斯德歌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大会上,杜甫被列为世界名人之一,以此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纪念。

第二篇:杜甫诗圣说

杜甫“诗圣”论(上)〔摘 要〕 后人赞杜甫为中华民族之诗圣。本文从五方面视角,对“诗圣”一语 来源、义涵加以探究解析。提出:一杜甫“诗圣”赞语取义考辨。二杜诗体势集大成 而堪称圣。三杜诗用语艺术堪称汉语诗歌之圣。四杜甫其人其诗在体现儒教伦常之美上 媲肩儒家经书。五杜甫成为中华诗圣经历了千年历史的筛选与认同。〔关键词〕 杜甫 诗圣 义涵

一、杜甫“诗圣”赞语取义考辨

1.在中华文化史上,“诗圣”是杜甫的专称。“诗圣”一语取义于儒家经典与儒家圣贤理念汉语文化中,用“诗圣”一语专称杜甫,用“诗仙”一语专称李白。巴蜀乡土与文化,极其有幸。诞生了李白诗仙,滋养了杜甫诗圣,没有巴蜀文化的滋养,李白未必是诗仙,杜甫未必成诗圣。李白仙气来源于巴蜀仙道———巴蜀号称“仙源故乡”。昆仑、玉垒皆道教仙家圣境。道教发源地在蜀乡鹤鸣山,发祥地在蜀乡青城山,道教廿四治兴起于西蜀。李白在青城山曾闭关读书养禽。陈子昂更出生于道教教长世家,此二人除了会写诗,更擅长服食炼丹,并且都是正式 受过“道錄”的在家道士。薛涛本长安人,少小随父宦蜀,深受巴蜀仙道熏陶,晚年以著女道士服装,自视为女道士(未受“道錄”,非正规道士)。杜甫诗今存1439整首,另存逸诗残 篇约6-7组。合计约1445首,其中约947-957首诗,直接或间接以巴蜀乡土与生活为题材。即,杜甫在巴蜀生活时期写作的诗篇和以巴蜀乡土为题材的诗篇占全部杜诗存篇的66·5%。具体言之,杜甫居住浣花草堂期间作诗271首;居住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期间写诗436首。流寓绵州(今绵阳市)、梓州(今三台县)、阆州(今阆中县)、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嘉州(今乐山市)、戎州(今宜宾市)、泸州(今泸州市)等地写诗约230余篇。此外,在入蜀途中,在离巴途中,漂泊湖湘之后,怀念巴蜀之诗又有20余篇。总计,约有957篇与巴蜀生活相关。若没有这957首诗篇,杜甫还能是质量、产量皆居盛唐诗人首位的杜甫吗?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杜甫没有巴蜀十载生活与创作,就没有中华诗圣杜甫。中华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凡提诗仙即指李白,凡提诗圣即指杜甫———这已成为一种专称,一种中华文化常识。诗圣”之“圣”,取义于儒学经典与儒家圣贤理念。东汉许慎《说文》释圣云:“通也、呈声”。“聖”(即“圣”之繁体)字为形声字,其声近于“呈”,其义取于“耳”。人之五官,耳为治官。《礼记》中强调“耳目聪明”、“耳目无所加”、“耳目不违心”。《左传》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谷梁传》说:“耳、治也”。《诗》云:“耳属于垣”。五官要相通,关键在耳官。耳官有如五官的围墙,耳不听则五官塞。故后世骂人专断拒谏为“充耳不闻”。圣人之耳,通达天下。《周易》赞:“圣人久于其道”;“圣人之情见乎辞”;“圣人以顺动”;“圣人立象以尽意”;“圣人作而万物睹”;“圣人成能”;“圣人则之”;“圣人效之”;“圣人象之”;“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圣”义,重在通达。上通天,下达地,中晓人心万物,且能效,能象,能则。故《左传·成公六年》云:“圣人与众同欲”。《左传·哀公十八年》“圣人不烦卜筮”。《周易》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孔子能不以“神道”设教,而直接以仁爱忠孝设教而天下服,孔子故为独一无二之大圣。誉杜甫为“诗圣”,其取义自是孔圣之“设教而化服天下”之谓,杜甫以诗衍化孔圣之教化,臻于完美,故誉之为诗圣。2.儒经《尚书》已提出“圣”的品级概念。相传孔子选编一百篇包括六种文体的上古公文献辑成一《书》以教弟子学习从政知识。这百篇文献时间跨虞夏商周。在《尚书·夏书·胤征》中提到“圣有谟训”。在《尚书·周书·洪范》中有更深入的释“圣”文字。《尚书·洪范》称“睿作圣”。《洪范》乃《尚书》“周书”中文献,大约产生于周武王建立周朝,登王位之初。文献产生,距今已三千年有余。周武王灭商纣王及商朝前,纣王叔父箕子、微子、比干等殷商贵族都曾劝谏纣王勿狂悖淫佚。纣王不听。箕子被髪佯狂为奴而被纣王囚禁。殷商灭国,周武王释箕子之囚,并请教于箕子授以治国之道。箕子作“洪范五行”以教周武王。《洪范》讲治国须知“九畴”及“五伦攸绪”,须懂“五行”、“五事”、“八政”。其“五事”曰:貌、言、视、听、思。而“思曰睿”,“睿作圣”。郑玄注此“圣”字云“圣于事,无不通。”由“于思”、“于事”无所不通之基本词义,衍生出后世对“圣”字的三个义项。其一,以“圣”指极高的思维能力和智慧,即王安石所释“睿圣则思无所不通”。其二,以“圣”指其人所专长之事。在其“事”上造诣达于极顶。如书法中之书圣,棋事中之棋圣。其三,以“圣”誉其人道德极高,达于孟子所称之“大化”之境。《孟子·尽心下》言“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赵岐注孟子“大化说”云:“大行其道,天下化之,是为圣人。有圣知之明,其道不可得知,是为神人。”中华古风,尊崇圣贤。有“圣人出,黄河清”之谚语。有“天纵之圣”之成语。道德高尚,智慧超凡,影响深广之人,谓之圣人。

3.《论语·子罕》称孔子为“圣人”———为“多能”之“天纵之圣”。《论语》借孔子多人之口,赞颂孔子“博学”,称“大哉孔子”。又记:“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故“博学而多能,气象恢宏”谓之圣。杜甫在诗歌上博学而多能,气象恢宏,故称之诗圣。4.《孟子》多次反复论“圣人”之德才。其《尽心篇》、《万章篇》专章论圣人,《公孙丑》、《滕文公》、《离娄》、《告子》中亦有释“圣”之语。即《孟子》总共七篇,有六篇言及圣人。他不仅提出“五百年必有圣人出”之论,还对圣人的特点提出五大标准。其一“圣人百世之师也”(《尽心下》)。其二“圣人人伦之至也”(《离娄下》)。其三“圣人之忧民如此”(《滕文公上》)。其四“圣人与我同类”(《告子上》)。其五圣人能“集大成”,能“化成天下”,如:《孟子·万章下》赞圣人道:“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修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修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孔子一人而兼有圣之清,圣之任,圣之和,圣之时,故孔子为古圣人中集圣德、圣智、圣力诸“大成”之圣———集大成诸圣于一身的孔子,乃天纵之圣。孟子誉孔子集古圣人才德之“大成”。实为圣德天纵。孟子此论又直接承之孔子嫡传门人子贡等人之见。何谓“天纵”?意为天之所使。天纵之圣即谓上天致使他多才多艺,德行高尚,成为圣人。从中唐始,迄于明清,后人历代相承用“诗圣”意涵称誉杜甫,其语源、语义都直接来自孔孟典籍和事迹中之“圣人”义涵。后人认同孔门弟子与孟子论见,公认孔子是“集大成之圣。”中唐迄今,后人认同杜甫是汉语诗国中集大成之圣。孔子是中华文明中天纵之圣。杜甫是华夏诗坛中的天纵之圣。

二、杜诗“体势”集大成而堪称圣1.简释“体势”:“体”当指诗歌体式、体裁。“势”当指诗歌气韵风格。就体式的句型言,中国诗史经历了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就句型中的“音顿”节奏言,每句字数与“音顿”的组成,通常四言的音顿为“上二下二”;五言音顿为上二下三或上三下二;七言音顿通常为上四下三,或为上三下四;杂言音顿讲求铿锵、自然、顺畅。就“押韵”言,分自然押韵的古体与按平仄相间规律性押韵的“律体”。至于诗歌气韵风格,简单说有质实与浪漫;沉郁与飘逸,婉约与豪放。复杂说,则人有其个性与审美趣味。刘勰《雕龙》体式分析为八,钟嵘《诗品》品出多味,司空图《廿四诗品》归纳出24种气韵风格与写作手法。

2.杜诗“体势”确属集中国古代诗

歌之大成:杜诗1439首中,三、四、五、六、七、杂言句型皆有,音顿亦丰富。在句型、音顿组合上,但凡中国汉字诗中所有的句型与音顿,杜诗中全有,而且精妙绝伦。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大率分为两大类。一大类为古体诗,一大类为近体(亦称律体)。古体诗广义所指有四言诗、五古、七古、乐府体、杂言古、歌行、骚体。近体(律体)有五律、七律、排律、律绝。杜诗体式有四言古(如古绝)、五古、七古、杂言古、古题乐府(如《前出塞》、《后出塞》),新题歌行。今存杜诗中无骚句体诗。但杜甫三大礼赋却是有唐一代最优秀的古赋篇章,其辞赋骚句之精致不亚两汉扬、马。杜甫律诗数量最多。《旧唐书·杜甫传》说,当时杜诗总计“千四百有五篇(1405篇),凡古诗三百九十有九(399首),近体千有六”(1006首)。杜诗五律精熟自然,七律则是到杜诗才堪称体式完备。绝句中有古绝与律绝之分,杜诗律绝常律中带古。其五律中亦常律中带古,或古中带律。比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从声律、对仗言,此绝故属精熟律绝。然其韵理自然顺畅,一气呵成,视其为古风,或视其为七言顺口之民歌,如“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马如卷蓬”式北朝歌谣亦无不可。尤堪注意者,杜诗不仅仅律诗精切———一提杜甫,人们便会想到杜律。杜律成为后人学习律诗的典范。从宋朝始,科举考试,诗赋科之诗试,基本上从内容到形式都取自杜律。学子眼光被高度吸引至杜律,对杜律以外之杜诗渐次忽略,渐次淡意。杜律中之七律确属空前典范体式。杜律中排律(又称长律)开百韵二百句律排先河。然而杜诗除各种律体外,长期被忽略的一个事实是杂言乐府诗体。今存杜诗中各类乐府型诗体多达百首,在盛唐诗人中杜甫乐府与李白乐府媲美,皆为当时大家气象。余疏理杜甫乐府型诗体,发现至少具有五大类型,且皆开中唐乐府诗之先河。列类如下:(一)古题乐府型:古题乐府又称旧题乐府,其体式题目产生于汉魏六朝时期,隋唐诗人仿其题而作诗。唐人所作旧题乐府诗可以入乐,也可不再入乐;可使用旧题所示题材,也可用旧题句式叙述新的题材。杜诗中这类旧题乐府多用旧题框架装入与旧题同性质的时事题材。旧瓶新酒,浑然一体。如:《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前苦寒行》、《后苦寒行》、短歌行》、《长歌行》、《醉歌行》、《骢马行》、《胡马行》、《少年行》等等。前后《出塞》本汉乐府古题,描写边关塞上守边将士生活。杜诗之前后《出塞》亦写边关形势,但却写的是安禄山们借“边关”谋叛的塞上状况。(二)杜甫乐府体中有大量即事名篇的自题乐府诗———亦称新题乐府。这类新题乐府诗基本上不入“官乐”。杜诗自题乐府诗中体式甚多,如歌、行、吟、引、曲、叹种种。同是乐府诗,歌型,行型,引、吟、曲、叹各型。其句型,体式,格调各有特点。南宋音乐家词人姜夔《诗说》对此有精确解释:“守法度曰诗;载始末曰引;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悲如蛩螀曰吟;通乎俚俗曰谣;委曲尽情曰曲”。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又对已脱离音乐的各类乐府体式特征补充解释说:“其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述事本末,先后有序,以抽其臆者曰引;高下长短,委曲尽情,以道其微者曰曲;吁嗟慨歌,悲忧深思,以呻其郁者曰吟„„感而发言者曰叹”。杜甫乐府诗中行、歌、引、吟、叹皆广有所作。中唐不入乐谱乐词而由写诗人“即事名篇,无所依傍”的“新乐府”诗成为唐诗一大发明。新乐府的发明权正属杜甫即事名篇的大量歌、行等诗的创作。故诸斌杰在其所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第四章乐府体诗”中说:新乐府诗的特点“它不仅不依旧谱,不入乐,而且对乐府旧题也取消不用。这一情况是从唐代大诗人杜甫开始的。元、白加以发扬光大,遂成为文学史上‘乐府体’的一种。”杜甫新乐府诗中,“行”体甚多。杜甫本是书法家,诗体特点如“行书之行”。如“步骤驰骋,疏而不滞”之“行”体甚多,故属天然。杜甫今存诗中第一首“行”体诗为《今夕行》,写于天宝五年(746年),杜甫35岁,“夕”为除夕,当时“咸阳客舍一事无,相与博塞为欢娱。凭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家无儋石输百万”。原来年轻的杜甫们除夕守岁,在长安家中大势赌博笑闹。杜诗中如此坦荡无羁、充沛豪雄之气的诗为数不多。继此之后,杜诗中“行”体诗时时迸出。如:《高都护骢马行》、《兵车行》、《贫交行》、《白丝行》、《丽人行》、《渼陂行》、《沙苑行》、《醉歌行》、《去矣行》、《徒步归行》、《彭衙行》、《偪侧行》、《瘦马行》、《义鹘行》、《画鹘行》、《洗兵行》、《石笋行》、《石犀行》、《杜鹃行》、《入秦行》、《百忧集行》、《大麦行》、《海椶行》、《光禄坂行》、《苦战行》、《去秋行》、《从事行》、《冬狩行》、《赴蜀山行》、《天边行》、《莫相疑行》、《赤霄行》、《狂歌行》、《负薪行》、《最能行》、《古柏行》、《缚鸡行》、《折槛行》、《忆昔行》《虎牙行》、《锦树行》、《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惜别行》、《呀鹘行》、《岁晏行》、《蚕谷行》、《白凫行》、《朱凤行》。《朱凤行》是杜甫最后一首“行”体乐府诗。写于大历四年(769年),其时杜甫58岁,漂泊潭州(今长沙市)。杜甫卒于59岁初夏。即杜甫从35岁作“行”体乐府诗,坚持此“体”至临终之年。可见其对“行”体诗的喜爱。(三)杜甫新乐府诗中的“歌”体。“放情曰歌”;“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杜诗中律诗整严沉郁,杜诗中之“歌”体新乐府,则“杂而无方”,放情活泼,一无拘束。《旧唐书·杜甫传》说杜甫天性“诞纵”———这“诞纵”自由灿漫的天性,在其歌体新乐府中表现得最为充分。人们通常只注意杜诗“守法度”无人能及,却没注意杜甫不守法度写出的诗也具惊天地、泣鬼神之美。杜甫好为“歌体”新乐府。杜集中第一首歌体新乐府为《饮中八仙歌》。前人有考此诗亦写于天宝五载(746年)。即与《今夕行》同时,也有人疑写于饮中八仙”多已仙逝之后。从内容的活泼恢谐多趣之美看,倒是与《今夕行》中年少雄放之美相近。杜甫写《八仙歌》之后,一发而不可收,时时作歌以泄其情。如:《乐游园歌》、《醉时歌》、《病后过王倚饮赠歌》、《天育骠图歌》、《魏将军歌》、《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苏端薛复筵简薛华歌》、《题李遵师松树障子歌》、《为醉歌》、《寓居同谷县作歌》、《韦偃画马歌》、《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戏为韦偃双松图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徐卿二子歌》、《戏作花卿歌》、《观打鱼歌》、《越王楼歌》、《姜楚公画角鹰歌》、《严氏溪放歌》、《阆山歌》、《阆水歌》、《军中醉歌》、《观曹将军画马图歌》、《狂歌行》、《夔州歌十绝句》、《听杨氏歌》、《李潮八分小篆歌》。此首《狂歌行》兼俱歌,行二体特点。《大公刀歌》此歌写于大历元年(766年)杜甫离蜀抵夔路上,此时杜甫55岁。此“歌”之后,杜甫未再作歌———也许老杜真正“老矣”,不复再有放情作歌的心境。(四)杜甫新乐府诗中尚有引、曲、吟、叹各体,数量不多,但体式齐全。如《桃竹杖引赠章留后》、《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艳曲三首》、《长吟》、《秋雨叹三首》、《夏日叹》、《夏夜叹》、《可叹》、《有叹》。这类新乐府诗数量虽不多,却首首皆敢在体式上自创新意。(五)杜甫承前启后创立了一种介乎律、古、乐府三种体式之间的新诗体,名曰“口号”体。“口号”也者,其诗特点系“随口号吟”。此种“口号”诗起始于南朝梁简文帝之《和卫尉新渝侯巡城口号》。唐代张说继之,作《十五夜御前口号》。杜甫将“口号”诗发展成一种短小精悍宜于写眼前事的新诗体。杜甫第一首“口号”体为《晚行口号》。此“口号”写于至德二载(757)杜甫46岁时,乃在受命拾遗不久,疏救房琯而被三司推问。拾遗官位暂时保留,进言机宜却已失去。只好借机“北征”,往鄜州羌村省亲探家。北征途中起兴而作“口号”。此后,又有《紫宸殿退朝口号》(在朝为官时作)、《存殁口号二首》(55岁在夔州叹念亡友郑虔,老友曹霸而作)、《西阁口号呈元廿一》———亦写于55岁时,杜甫听元廿一议论时局有感而发。此“口号”写道:“社稷堪流涕,安危在运筹。看君话王室,感动几销忧”。《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十二首》———这种将“口号体”与绝句体结合起来的“新体式”又是杜甫一大发明。此组诗一气而作十二首之多。其为国为民为君的感奋忧思、谆谆愿景跃然笔端。如“其三”道:“喧喧道路好童谣,河北将军尽入朝。自是乾坤王室正,却教江汉客魂销”。“江汉客”(杜甫自谓)为何“魂销”?答案见“其四”:“不道诸公无表耒,茫茫庶事遣人猜。拥兵相学干戈锐,使者徒劳万里迴。”杜甫为何要作成十二首“口号绝句”?而不是信笔写出三首两首?此组诗“其十二”回答了这一问题:“十二年来多战场,天威已息阵堂堂。神灵汉代中兴主,功业汾阳异姓王”———安史之乱历经十二年艰难奋斗方始平息,中兴君主唐代宗,异姓王郭子仪是平乱保唐两大功臣。故杜甫一气创作《口号绝句十二首》以纪念十二年的平乱保唐时局与历史。到《口号绝句十二首》,这种短小犀利的“口号体”已然确立其特点范式。杜甫生平最后一组“口号诗”作于大历三年冬将近58岁之时,亦为表达对时局好转的欣喜之情而发。此组诗为《喜闻盗贼总 退口号五首》。此组诗写于杜甫临终前一年,晚年杜甫就时局而总结致乱之教训与经验。教训是“赞普多教使入秦,数通和好止烟尘。朝廷忽用哥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胡将哥舒翰血洗石堡城等好战行为得到朝廷嘉许是时局致乱的初始原因。成功靖边的经验是互通有无,友好交往。即“勃律天西采玉河,坚昆碧碗最来多。旧随汉使千堆宝,小答胡王万匹罗”。时局终于转危为安,全国终于结束分裂,复归大一统。杜甫欣喜不已,呼出口号:“今春喜气满乾坤,南北东西拱至尊。大历三年调玉烛,玄元皇帝圣云孙”。前人评杜诗这种“口号绝句”体是“唐绝句中,另辟手眼者”。

3.杜诗句型复杂多样,促成了杜诗“体”(诗式)与“势”(气韵)的许多创新。杜诗句型当然以整齐的五言、七言为主。其五律、五古、五绝皆为规整五言。不须标点符号,也能通读不误。但这些整齐五言句型在音顿安排上却也变化丰富。如:(1)有“二三”顿式,如“草满巴西绿,城空白日长”。(2)有“三二”顿式,如“天下兵虽满”,“李生园欲荒”;(3)有“二二一”式,如“旅食白日长,况当朱炎赫”;“客从西北来”;“采菱寒刺上,踏藕野泥中”;(4)有“二一二”式,如“西岭纡村北,南江绕舍东”。杜诗七律、七绝皆为整齐七言。音顿方式比五言更丰富多样。常常一首七言或五言诗篇,由音顿错落的五言句、七言句组成。故读杜律,感觉音乐性强,常如一气呵成,顿挫有致。杜诗中之乐府体诗,句型交错篇中,有五言句型为主,又兼有七言句型;有七言句型为主而兼有五言句型者。《醉时歌》全篇28句,七言24句,五言4句。《偪侧行》全篇22句,七言18句,五言4句。检索杜集,杜诗句型从一言、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直到十言、十一言,无不具备。以文为诗倾向也已显现。且举《桃竹杖引赠章留后》一诗为例,此诗共21句以七言为主,占13句,其余句型为杂言:江心磻石生桃竹,苍波喷浸尺度足。斩根削皮如紫玉,江妃水仙惜不得。梓潼使君开一束,满堂宾客皆叹惜。

怜我老病赠两茎,出入爪甲铿有声。老夫复欲东南征,乘涛鼓棹白帝城。路幽必为鬼神夺,拔剑或与蛟龙争。重为告曰:杖兮杖兮,尔之生也甚正直,慎勿见水踴跃学变化为龙,使我不得尔之扶持,灭迹于君山湖上之青峰。噫!风尘澒洞兮豺虎咬人。忽失双杖兮吾将曷从。这篇诗中,一字句1句、四字句2句。八字句1句。九字句2句,十字句1句,十一字句1句,七字句13句。杜诗中二字句型见于其使用叹词“呜呼”为句。如《冬狩行》、《茅屋歌》中所用。杜诗三字句型,如《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窦侍御,骥之子,凤之雛”。杜诗中八言句型,如“君不见道边废弃池,君不见前者摧折桐”(《君不见简苏徯》)。如这种八言句与《桃竹杖》中八言句“使我不得尔之扶持”有所不同。此种“君不见”八言,也可看成三言与五言的组合。如《观打鱼歌》中“君不见朝来割素鬐”;《杜鹃行》中“君不见昔日蜀天子”;《石犀行》“君不见昔时蜀太守”;《石笋行》中“君不见益州城西门”等。如将“君不见”与七言句结合则可组成十字句。如“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观曹将军画马图歌》);“军不见东川节度兵马雄”(《冬狩行》);“君不见夔子之国杜陵翁”(《复阴》);“君不见徐卿二子生奇绝”(《徐卿二子歌》);“君不见黄鹄高于五尺童”(《白凫行》);“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朱凤行》)。这类十言与“丈夫生儿有如此二雛者”及“灭迹于君山湖上之青峰”等散文型十字句不相同。杜诗中有奇异八言句型,由“二三三”式组成,可以合看成一句,也可点断为“二、三、三”句式或“

二、六”句式。如《同谷歌》中所反复出现的“呜呼一歌兮歌已衰”式。杜诗中尤善使用九言句型。如:“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天育骠图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歌》)”;“异时名位岂肯卑微休„„天子何不唤取守东都”(《戏作花卿歌》);“炯如一段清冰出万壑,置在迎风露寒之玉壶„„洗滌烦热足以宁君躯”(《入奏行》);“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莫相疑行》)。杜诗十一言句型亦数见。如《短歌行赠王郎司直》中“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从先秦到杜甫为止,中国诗歌体式、句型也无非为五言、七句,或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句型组合而成之杂言。杜诗不仅皆兼而有之,还别开生面,多加新创。尤其在“以文为诗”上,“即事名篇”上,创开后世诗体先河。杜诗不仅在旧题乐府与新乐府中巧妙地“以文为诗”,还敢在五言、七言中巧妙地“以文为诗”———这正是后来有宋一代诗歌的时代特点。随举几例以证:“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万古一骸骨,邻家递歌哭”(《写怀二首》);“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可叹》);“梁公曾孙我姨弟,不见十年官济济。大贤之后竟陵迟,浩荡古今同一体。比看伯叔四十人,有才无命百僚底。今者兄弟一百人,几人卓绝秉周礼。在汝更用文章为,长兄白眉复天启。”(《寄狄明府博济》)此篇诗就如同一篇叙事叙史押韵散文,数词、虚词、代词、时间、地点、故事样样齐全。杜诗“体”(体式)、“势”(气韵)这种承前启后的惊人成就,早在杜甫在世之时已引起世人惊叹,誉其诗为“天下独步”,从中唐至两宋,诗坛在“体势”上几乎无一例外,皆在弘承杜诗。唐宋人异口同声地赞颂杜诗“尽得古今之体势”,但都只点到这一感受为止,却从无人引杜诗加以剖析证明。乃至无学而好辩者,竟质疑杜甫诗圣之誉是宋代为适应道学风气虚吹出来的!是可忍孰不可忍?4.中唐两宋之诗界学坛,公认杜诗“备诸家体”、“开诗世界”,“唐而上一人而已”:中唐迄宋,是推尊杜甫为“诗圣”的时代。“诗圣”一语虽到明代才出现,但推尊杜甫为诗界圣人已在中唐迄宋达到高度共识。三大本《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唐宋之部》已可充分证明本处之论。为便于读者现场识证,且随举几位古人之论于此。杜甫同时代人任华称杜甫:“势攫虎豹,气腾蛟螭。沧海无波似鼓荡,华岳平地欲奔驰。曹刘俯仰惭大敌,沈谢逡巡称小儿。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个。”(《杂言寄杜拾遗》)中唐韩愈称“独有工部称

全美,当日诗人无拟伦。笔追清风洗俗耳,心夺造化回阳春„„我常爱慕如饥渴,不见其面生闲愁。”(《题杜子美坟》)唐末司空图说:“国初,上好文章。沈宋始兴之,后杰出江宁。宏思子李杜,极矣”。唐末五代僧贯休这位世外高僧说:“造化拾无遗,唯应杜甫诗。”(《读杜工部集二首》)从中晚唐文坛盟主巨擘到五代世外高人一致推尊杜诗体势成就为诗史上之“唯一”。宋代赵抃颂扬杜诗“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处避幽吟”(《题杜子美书室》),“文光万丈照词林,独步才难一代钦„„师法望公千载后,仰风三叹感知音”(杨蟠《观子美画像》)。故苏轼评杜诗体式说:“且子美诗备诸家体,非必牵合程度偘偘然者也”(《辩杜子美〈杜鹃〉 诗》);“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乎措手。”(《书唐氏之家书后一首》)。孙仅称杜诗乃“风骚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读杜工部诗集序》)。王禹偁说“子美开诗世界”(《日长简仲威》)。

5.汉浯谓“集大成者为圣”,拟之杜诗其体、势、句法,诚为汉语诗歌艺术之圣。杜诗风格气韵沉郁顿挫之上更集众妙一炉。秦观《淮海集·韩愈论》道:“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集诸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杜诗在体、势、风韵上,不仅集前人、时人诸家众妙之大成,而且让后人众家“师拟不暇”。诚如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所析:(杜甫)“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偏;杜牧、薛能得其豪雄;陆龟蒙得其赡博。”此六家“皆出公之奇偏尔,尚轩轩自然号一家,赫世烜俗。后人师拟不暇,矧合之乎!”

三、杜诗用语艺术堪称汉语之圣

1.杜诗用语来源极宽:这与杜甫生平学养阅历之宽广丰富成正比。前人评杜甫“善用人语”举凡古人语,今人语,时人语,世俗人语,官场人语,田夫野老语,皆能被杜甫提炼入诗,宋代王得臣感叹道:“逮至子美之诗,周情孔思,千象万状,茹古含今,无有端涯„„非特意语天出,尤工于用字。故卓然为一代冠,而历世千百,脍炙人口。”(《增注杜工部诗集序》)王得臣氏又云:“杜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峻而体健,意亦深稳。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也。”“古善诗者,善用人语,浑然若已出,唯李、杜。”“善用人语”之“人语”,包括古人语、今人语、时人语、世人语、官场人语、田夫野老语。南宋陈师道评杜甫用“语”特点是“遇物而奇”,举凡“三江五湖,平漫千里,因风石而寄尔”。杜甫有化炼万事万物成诗语之能。苏门学士张耒说:“老杜语韵,浑然天成,无牵强之迹。”(《明道杂志》)李复说:“故子美波澜浩荡,处处可到。词气高古,浑然不见斤凿。”(《潏水集》)张戒《岁寒堂诗话》分析杜诗用语“遇物而奇”特点说:“惟杜子美„„在山林则山林;在廊庙则廊庙;遇巧则巧;遇拙则拙;遇奇则奇;遇俗则俗。或放或收;或新或旧,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无非诗者。故(杜诗)曰:‘吟多意有馀’,又曰‘诗尽人间兴’。诚哉,是言”。

2.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善于化用他人著述中的语境和语言营养,举凡他人(包括古人、时人)著述中提炼出之新鲜语境与修辞手法,杜甫皆能化而用之,形同己出。比如,古人典籍、时人华章,他人描写的万事万物,杜甫皆可化为自己诗作的“词源”、“语录”诚如王安石说:“予考古之诗,尤爱杜甫氏作者。其词所从出,一莫知穷极。而病未能学也。” “呜呼,诗其难,惟有甫哉。”(《杜工部后集序》)宋代陈辅之言道:“楚老云: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譬之清风明月,四时常有,而光景常新,又似不乏也。”(《陈辅之诗话》)3.杜甫以“王佐之才”观察事物,其诗题、诗趣,观察角度皆能达超凡脱俗之境界,能看到常人所见不到之处。故其诗句用语率多创新,总能从去陈中出新。杜甫本具王佐之才,又立有致君尧舜、再淳风俗大志,却时不我遇。他的观察眼光与气魄便天然超凡脱俗。他能穿透时空,看到一般人所视而无见的精微处。杜甫具有孔门醇儒之士的正雅情操。日常生活中极敦亲情,但凡君臣、夫妇、父子、昆弟、朋友、邻里等伦常真情,时时充溢杜甫胸中。他非特对人如此,即对山川、草木、虫鱼也怜爱护惜有加。如杜甫性爱竹树,可当家院中竹根“侵缠”了 四棵小松树的发育空间时,他提着柄小锄,像父兄责骂子弟一样批评占强的那笼竹子说:“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读杜诗,处处被一种博大醇厚的仁爱亲情所感动教化,故梁任公(启超)说杜甫是“情圣”。

4.杜诗用语确乎“处处有来历”: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诗用语讲究来历确属固有的创作态度。黄庭坚说杜诗用语处处有来历,并非虚言。黄氏之误仅在将“用语来历”局限在前人典故、典籍来历上。而杜诗用语来历则兼融古今六合。杜诗“字字有来处”,除了他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底蕴以外,还与他做诗极端认真的创作态度密不可分。杜甫自言“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此后,“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作诗伴随杜甫一生。杜甫“有情且赋诗”(《四松》);“遣兴莫过诗”(《可惜》);“吟诗解嗟叹”(《远游》);“即事会赋诗”(《西阁曝日》);“吟诗待物华”(《小园》);“陶冶赖诗书”(《秋日夔州咏怀》)。看见早梅花开,他会吟“东阁官梅动诗兴”(《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重过失守后的潼关,他说“忆在潼关诗兴多”(《峡中览物》)——— “三吏”、“三别”即过潼关时的名作。逢田夫野老辛苦耕种,杜甫也会“稼穑分诗兴”(《偶题》)。杜甫自言生平逢知音会“说诗能累夜”(《奉赠卢五丈参谋琚》);“题诗好细论”(《敝庐遣兴奉寄严公》)。杜甫由七龄咏诗,渐渐老去。时光流逝,诗僻更深,他赖“自吟诗送老。”(《宴王使君宅二首》)杜甫自叹“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他常常“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十二首》)。他自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甫不仅拼“死”苦吟,而且非常自觉地迈向诗界颠峰,他的目标是“诗卷长留天地间。”(《送孔巢文》)他深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寸心知”不仅是杜甫本人,寸心自知得失,且他知道后世读者各自的“寸心”也会去发现杜诗的得失。故杜甫作诗非常严肃,非常慎重。他常常感到“诗成觉有神。”(《独酌成诗》)因上种种,后人认为杜甫“新诗句句好”(《奉赠严八阁老》),宋代黄庭坚、李之仪等文坛巨星异口同声称杜诗字字有来历,句句有来处,乃属诚实之论。黄庭坚、李之仪等皆认为“杜诗无一字无来历”。李之仪说:“作诗字字要有来处。但将老杜诗细考之,方见其工。”(《杂题跋》)明、清有人质疑杜诗“字字有来历”说,认为杜诗有信口而成之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乃即兴写眼前景,何有来历?这种“质疑”,似是,实非。所谓“来历”,就是李之仪所说“来处”。杜诗炼句确实字字经过炼锤,看似顺口溜的诗句,细敲则并非“信口”而成。黄鹂、白鹭之句对仗工稳,争彩配搭,动静处置皆是精炼结晶。“来处”并非仅指典籍出处,而更指实景,实情根基。谁能指出杜诗中情景、事物、词藻无根、无据、无源之处?故杜诗用语,其语源、语义,确实字字皆自有“来处”。前人云:“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可以读杜诗”。杜诗天然是中华文化中高品位的文明果实。杜诗可以在传播中探索雅俗共赏,但杜诗文本的诗美,绝不可以低俗化或庸俗化。只能让低俗提升品位达到能欣赏杜诗,不能让杜诗迁就低俗。杜甫天性好诗。不仅以诗言志,更以诗伴身、养心。杜甫从小受到经、史、子、集四大部典籍熏陶,学术文化素养极高。他生平饱经术,熟史籍,擅诸子。集部书更遍览儒、释、道三教群书。对《论语》、《文选》二学,更是如数家珍。杜甫成年后,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增加阅历。其足迹遍及燕赵、齐鲁、吴越。对东、西两京风物则自幼精熟。杜甫少年时即充当过入宫观礼的特殊“国宾”。又随家人入皇亲诸王府邸观赏过皇家歌唱家李龟年的妙唱,皇家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妙舞。在安史之乱的战乱岁月,杜甫又被迫沦为难民,漂泊三秦远乡、巴蜀山川、湖湘水泽,在东西南北四处艰难漂泊中,他用诗历述天地人间,悲喜生死。宋代公认:“信乎,不行一万里路,不读万卷书,不可看老杜也。”(王直方《诗话》)杜甫“集大成”地继承了他的前人和时人的丰富语言,用于做诗;杜诗又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条、语录与修辞。杜甫岂止是汉语诗歌语言之圣,他更是名符其实的汉语语言艺术之圣。责任编辑 潘 玥(上接32页)其中民族间的战争消耗是一个很重大的原因,这既包含少数民族政权对唐王朝的侵扰,又有唐王朝开边扩土发动的战争。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的民族关系,影响颇大。唐王朝前后期实行的不同的民族政策,导致的不同结果,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注释:①②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③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2003 年。④孔颖达等撰《尚书》,中华书局1999年。⑤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5年。⑥朱东润著《杜甫叙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⑦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5年。

第三篇:知人论世之“诗圣”杜甫

知人论世之“诗圣”杜甫

(一)杜甫其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老二。原籍襄阳,祖父杜审言,著名诗人。杜甫曾应进士举,不第。天宝中,客长安近十年(曾住杜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郁郁不得意。安史乱起,流离兵火中。肃宗朝,官左拾遗。不久,弃官入蜀,后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举家出蜀,病死江湘途中。后世称为杜工部。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代表作: “三吏”、“三别”。有《杜工部集》。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语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风格:现实主义,沉郁顿挫。文集: 《杜工部集》

韩愈赞李杜:“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郭沫若

(二)杜甫生平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壮游时期(712—745)(三十五岁以前)

开元十九年(731),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他历时十年,前后三次的壮游生活。天宝三载(744),杜甫在洛阳结识了李白﹑高适,同游梁宋。天宝四载秋,两人分手,李白置酒赋诗,饯行赠别。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代表作品:《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风比较豪迈浪漫。.....

二、困守长安时期(746—755)(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天宝五载,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落第后,他到处投诗干谒,不见成效。天宝十载,得到玄宗赏识。天宝十四载,仅获得一个八品的官职。理想的落空﹑生活的潦倒却玉成了杜甫,使他对朝廷的腐朽﹑民生的苦难﹑世俗的炎凉有了深刻的认识。代表作品:《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从此杜甫走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三、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四十五至四十八岁)这是安史之乱为祸最烈的时期,也是杜甫创作成就最高的时期。陷贼和为官时期。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沦陷,杜甫带着妻儿逃离,后被叛军捉回长安。757年,杜甫冒死逃脱。肃宗朝,授官左拾遗。不久,因房绾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也就宣布了杜甫政治理想的破灭。代表作品:《北征》﹑《三吏》﹑《三别》,仕途的挫折,使他忧国伤时﹑壮志难酬﹑抑郁悲愤的情感也更加深沉。..............

四、漂泊西南时期(759—770)(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政治的绝望,生计又成问题,于是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760年春,杜甫在朋友四川节度使严武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草堂,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大历五年(770)病卒于潭州往岳阳的小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秋兴》八首﹑《蜀相》 ﹑《登高》﹑《旅夜书怀》、《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诗风也更加苍老沉郁。

(三)后人对杜甫的评价:

·杜少陵是穷困之士,平生无大得意事,中间兵戈乱离﹑饥寒老病,皆其实历;而所阅苦楚,都诗中写出,故读少陵诗,即当得少陵年谱看。·杜诗《三吏》、《三别》、《兵车行》等作品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杜诗合把做古书读。小年子弟拣取百篇,令熟复,性情自然诚悫,气志自然敦厚,胸襟自然阔绰,精神自然鼓舞。读杜诗不颛是学作诗。

(四)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也就是指其诗语言、韵律曲折有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

以《登高》为例鉴赏体会沉郁顿挫。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 1﹑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泊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2﹑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3﹑表达上的迂折含蓄。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

“沉郁之中,运以顿挫,方是词中最上乘”(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不独是词,诗亦如此。《登高》语言形式的“顿挫”表现于下列四方面:

1、章法上开合变化。东方树《昭味詹言》论《登高》章法:“前四句景,后四句情。

一、二碎,三、四整,变化笔法。

五、六接递开合,兼叙点,一气喷薄而出„„收不觉为对句,换笔换意,一定章法也。”“悲秋”是《登高》主旨所在。前四句写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的客观特征达到和谐统一,产生的艺术魅力已非一般描摹景物的诗句可比拟。后四句的抒情,则将万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之情作了直接抒发。最后却令人颇感意外地落笔于“新停浊酒杯”这一生活细节上,纵横开合变化自如。正这是这种曲折有致的章法,既令文势波澜横生,也令情感的表达深厚凝重。

2、结构上的回环照应。《登高》

一、三两句相承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写江景,五、七两句相承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写多病。照应之妙,实不多见。首、颔二联写景,引出“悲秋”,颈、尾二联写景,由“悲秋”而及“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3、音节上的铿锵洪亮。前人评《登高》对仗艺术:“七言律八句皆对,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以创此格,至老杜始为精密耳”(许印芳《律髓辑要》)。前三联对仗工稳,无须多说。尾联亦用对仗,可谓难哉!尾联“不觉为对句”细味之,声律上的精细微妙,自出机杼独具一格。“繁霜鬓”“浊酒杯”对之甚工;“艰难苦恨”四字,恰为阴阳上去四声,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潦倒”“新停”四字,仄平交错,有为叠韵,声调悠扬意蕴绵长。《登高》一诗,无论是节奏、声韵,还是对仗,产生的音乐美臻于化境令人叹为观止。七律本有音律协和的特点,《登高》的音律调配,可令人体味诗人困苦惆怅的心境,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4、词句上的精练警策。如诗中的“萧萧” “滚滚”前人评点曰:“‘萧萧’ ﹑‘滚滚’唤起精神”(杨万里《诚斋诗话》)诗中也有脍炙人口的名句,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再如《蜀相》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千古传颂的名句,曾引起多少悲剧英雄的共鸣!据《旧唐书•王叔文传》,唐代推行永贞革新的王叔文,预知政局将变大势已去,泪湿衣襟,但吟此句不已。此句众口相传,其魅力即在写出了无数悲剧英雄的心境。

风格小结:沉郁和顿挫合为一体,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杜诗的主要风格。《登高》这首七律,将深厚浓郁的“沉郁”之情寓于跌宕有致的“顿挫”之中,无疑是窥测杜诗风格的一个重要窗口,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五)杜甫诗歌名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5、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6、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7、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

1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16、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17、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18、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19、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2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

21、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2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24、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6、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7、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8、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化卿》

2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0、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3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3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33、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3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3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蜀相》

3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37、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

38、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

39、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梦李白二首》 40、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41、万里尽征戍,烽火被冈峦。《垂老别》

42、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

43、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

44、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

(六)《杜甫诗三首》整体把握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本课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归,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从第二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间两联,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第三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夜月里,依稀仿佛,或可听到环佩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最后一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结尾两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

《登高》也是杜甫在夔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诗的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抒登高所感。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是一个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急风猎猎、秋高气爽、啼猿悲秋等特点,格调高亢,气势恢弘,境界阔大,读之令人振奋。第二句转写眼前景物,“渚清”对“沙白”,色彩如画,加以飞鸟盘旋其中,静中有动,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让人耳目为之一新。接着,诗人视通万里,凝神谛听,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中来感受秋天的气息:萧萧落叶,仿佛是在为秋的脚步伴奏;滚滚长江,好像是在为秋的来临壮大声势。落叶,江水,无边无尽,合奏出一首三峡秋日最为强劲的交响乐。诗人被这大自然的声音震撼了,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生命的旋律。本来,55岁可能正是人生的金秋,是“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可是对于长期漂零在外、体弱多病的杜甫来说,他深切地感到自己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将过早地结束人生的旅程。于是,诗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独自登高,以切实的体验感受这“风急天高”“长江滚滚”“落木萧萧”的秋天!至此,诗情达到顶点,似乎无以为继。但诗人笔锋一转,从急管繁弦的紧张气氛中挣脱出来,又归于和缓的理性思索:“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这种自我反思、自我劝勉中,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留恋。然而,三年之后的秋天,诗人58岁时,却再也不能登高赋诗了。那年冬天,他病逝于漂泊湘江的船上。

第四篇:杜甫的诗歌被称为什么

导语: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诗歌被称为什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是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人,杜甫曾祖父杜依艺由湖北襄阳赴任巩县县令,举家迁入巩县。历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再到杜甫,杜家在巩县已是四代85年。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与杜牧即“”区别,杜甫与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歌成就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与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与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与“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与《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与《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与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与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朝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研究资料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 《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 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 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传记与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与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第五篇: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

杜甫被称为“诗圣”。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那么,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

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

杜甫是诗圣 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诗句

1、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4、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

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6、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7、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

8、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

9、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杜甫作诗的技巧

1.王鼎钧回忆录里的一个片段,说中国诗词的。很有意思。

杜甫有一句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但是问题来了,花近高楼,这是很美的景致啊,为什么还伤心呢?其实这句话要完整理解。

2.按照常理,是应该这么写——“万方多难伤客心,花近高楼此登临”。万方多难,所以我伤心,看见高楼我上去看看。这意思才对嘛。

3.那为什么杜甫要调换一下次序呢?不是为的什么音律和平仄这些技术细节,而是为了轻重平衡。

你看哈,“花近高楼此登临”全是实景,境界太小;“万方多难伤客心”全句是虚词,境界又太大。一句太重,一句太轻。所以要对调一下,每一句都半实半虚,这就有了起伏,也有了气势,这才是诗。

4.这个小例子懂了,就可以理解表意和抒情的两种文字方式的区别了。

同样的两句话,用不同的方式表述,效果截然不同。每个人,都该认真修炼自己的“说话之道”。

推荐「得到」精品课《怎样成为演讲的高手》。不管是求职面试,还是与客户交谈,助你学会表达,把握机会。

下载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写给诗圣杜甫的一封信

    写给“诗圣”杜甫的一封信 杜甫先生: 您好!您很奇怪我为什么会写这封信给您吧?告诉您,我可是您忠实的“粉丝”呢!哈哈,您一定不会理解“粉丝”的意思,这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就......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doc

    唐代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是我国诗坛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以浪漫主义风格闻名于世。李白在唐朝已经享有盛名,贺知章读了他的《蜀道难》后,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诗人,称为“谪仙”。他......

    走进杜甫故里 感悟诗圣精神

    走进杜甫故里 感悟诗圣精神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故里,来了解一下这位现实主义诗人的生平经历。提起杜甫感觉很熟悉,因为我们阅读了太多他的诗歌作品,每个人都可以随口背诵......

    流浪的诗圣——杜甫诗歌印象

    流浪的诗圣——杜甫诗歌印象 (一)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支交响乐队,那些充满才华的诗人们每个人都奏出了属于自己的乐章,陈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王维的秀丽,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

    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

    “ 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 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雪浦中学吴应文 摘 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清晰地看到他在为国家时局的担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气氛(fēn) 粜米(tiào) ..别墅(shù) 开凿(záo) ..B.燕国(yān)......

    诗圣杜甫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

    诗圣杜甫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4......

    杜甫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教学目标】 1、学习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品味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充分利用教材,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