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党的“生命线”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快速发展 关于地方人大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思考

时间:2019-05-15 00:4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党的“生命线”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快速发展 关于地方人大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党的“生命线”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快速发展 关于地方人大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思考》。

第一篇:用党的“生命线”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快速发展 关于地方人大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思考

用党的“生命线”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快速发展 ——关于地方人大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思考

河南省人大办公厅 宋玉杰

内容提要: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做好群众工作是把改革推向前进的根本保证。三中全会总体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综合方案,与以往相比,改革的深刻性、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只有做好群众工作,最大程度凝聚共识,最大程度聚合群众改革正能量,才能形成改革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助推全面深化改革的巨轮全速驶入新的征程。

关键词:坚持群众路线

贯彻全会精神

助推全面深化改革

作者筒介:作者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方向:党的建设,人大职能履行

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并强调:“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注1)认真做好群众工作,是新起点夺取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我国的综合改革方案,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作为地方人大,认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自已密切群众的优势,认真做好各方面的群众工作,最大程度增强改革信心,最大程度凝聚共识,最大程度激发改革正能量,形成改革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巨轮全速驶入新征程,这是当前必须完成的紧迫政治任务。

一、固本强基,用自身模范行动去影响群众思想

习近平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权力机关的正确导向作用,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地方人大应该努力做到:

(一)解放思想,做转变观念的模范。人大工作者应该严格按照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带头解放思想,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更新观念,确保行使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权和人事任免权等人大权力,体现党的执政意志,体现三中全会精神,体现人民利益;带头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发扬创新精神,以很大的勇气和胆识去应对改革中的阻力和压力,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带头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深化联系群众活动,使常委会领导同志更多联系基层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更密联系基层单位、人大机关党员干部更细联系基层群众,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创造性地开展调查、视察、执法检查等活动,更好地促进干部素质提升、促进机关作风转变、促进改革各项措施落实。

(二)身体力行,做执行政策的模范。观念转变只是开端,行动实践才能让群众见贤看齐。人大要着力教育党员干部做好“四个带头”:一是带头学习和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政治风气,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去影响群众;二是带头搞好服务工作,克服松懈涣散现象,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以周到的政务服务去说服群众;三是带头遵纪守法,维护生产和社会秩序,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平和氛围中有序推进,以严明法纪的良好形象去引导群众;四是带头深入转变作风,严格贯彻执行党中央刚刚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深入扫除“四凤”,以保持和发杨“两个务必”的优良作风去说服群众。河南省的各级人大,应以焦裕禄精神为镜,经常正衣冠、洗洗脸,以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良如形象,影响和带动人民群众服从改革大局,积极参与和支持全面深化改革大业,助推三中全会政策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加强修养,做保持稳定的模范。小平同志曾经反复强调,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同样道理,没有稳定,三中全会的全面深化改革“综合方案”就难以有效实施。在河南,作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深化改革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重大项目,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各级人大要教育和引导每个党员干部,牢记并认真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在改革中既要积极深入职工之中化矛盾,解疙瘩,切实理顺情绪,稳定人心,促进和谐,又要当好改革稳定的模范,认真抓好公务员队伍的相关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充分体现大大机关坚决维护党中央领导权威坚定性。

二、教育疏导,用三中全会精神去激发群众改革正能量

习近平强调:要学会用说服教育的办法来做好社会心理疏导。人大工作者在做群众工作中,应以激发改革正能量为根本目的,努力做到:

(一)要用党的方针政策和共同理想凝聚人心。实现“中国梦”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实现共同理想的根本政策保障。全省各级人大和人大代表,应充分利用自己广泛联系群众的独特优势,抓住各种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抓好改革重大意义和国内外改革大势的宣传教育,把广大人民群众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部署上来;要广泛宣传35年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广泛宣传改革给城乡人民收入带来的巨大变化,畅淡每个人从改革中获益的体会,用事实深化改革认知、促进深化改革认同,把群众的精神振奋起来;要把三中全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要求传递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让大家认清目标、明确任务,牢记要求,并为之奋斗;要反复宣传全面深化改革同实现“中国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密切关系,反复讲清抓好全面深化改革,同实现群众个人追求幸福梦想的密切关系,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增强同党和政府共闯难关、夺取全面深化改革胜利献力的自觉。

(二)要以更新观念为导向消除思想疑虑。人大工作者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思想脉搏,做好思想疑虑的消除工作。针对部分群众担心全面深化改革后,单位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前程受到影响,感觉前途迷茫等倾向,把政策交给群众,实事求是地讲清深化改革对于各行各业带来的“利”和“弊”,引寻他们认清全国各行各业深化改革新形势,消除思想障碍,勇敢面对改革现实;针对部分职工观念陈旧,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现实,引导他们认识市场经济规律,了解市场经济法则,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竞争意识,激发加快改革发展的动力;针对部分群众前段时间对三中全会的期望值很高,从收入分配到社会保障,从行政体制改革到金融体制改革,改革期待涉及各个领域,但当从三中全会文件中,看到某些个人愿望不能如愿时,便对“综合改革方案”表示冷淡的思想新动向,有针讨性地做好工作,及时消除对深化改革由渴望变为冷淡的情绪,促使干部群众对深化改革保持高度的热情。

(三)要用耐心细致的解释去解开思想疙瘩。人大工作者应建立稳定、畅通的群众情绪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掌握干部群众深层次的思想疙瘩,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对于存有一般性思想疙瘩的群众,要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理解他们的思想现实,体谅他们的实际要求,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理顺他们的情绪,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改革事业;对于一般宣传解释思想仍转不过弯的少数群众,要分工专人深入细致地做好解释释惑工作,教育引导他们理解和支持改革,正确对待改革中个人岗位的变化、身份的转换和利益关系的调整,自觉顾全大局,弘扬奉献精神;要督促相关部门发挥各自作用,认真落实有关职工群众福利待遇的各项政策,重视职工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竭诚为他们排忧解难,增强他们对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

三、强化监督,用法律武器去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维护群众利益,法律是保障,监督是手段。地方人大在加强群众工作中,应该强化对地方各级政府贯彻执行全面深化改革政策情况的监督,用法律武器去维护群众在深化改革中的合法权益。

(一)坚持把“为了谁”,作为对贯彻执行全面深化改革政策情况监督的出发点。各级人大应始终坚持把“为提高人民利益深化改革、深化改革为提高人民利益”,作为深化改革政策执行监督的出发点,确保“一府两院”时时事事把握好贯彻执行深化改革政策的唯一宗旨;应更加重视规范和制约“一府两院”权力的运行,加大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善于发现涉及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司法等社会公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及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并督促妥善解决;应更加重视对行政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监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促进政府职能向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应更加重视对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政策落实的监督,促使涉及民生的各项保障制度得到落实,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切实织牢社会保障的安全网,防止冲击社会心理底线的事件发生。

(二)坚持把“尊重谁”,作为对贯彻执行全面深化改革政策情况监督的准则。亿万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是否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是对坚持改革群众观的实践检验。人大要督促地方政府坚持深入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更加明确地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作为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具体决策的唯一依据,把反映最大多数群众的愿望作为制定各项管理措施的根本准则,使每一份改革方案都能最广泛地集民智、顺民意,对于那些大多数群众不赞成、违背他们意愿的事坚决不为;要督促政府在解决机构改革和企事业系统改革中,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人员去留、收入分配、养老保险等关键问题时,认真地尊重干部群众合理性意见,防止用领导者的意志强加给群众;要监督政府把尊重群众愿望同维护改革政策权威统一起来,既要首先尊重和考虑干部群众的正确要求,又要坚持深化改革政策规定和考虑现实条件状况,既要考虑和解决人民群众当前、现实、局部的实际困难,也要考虑群众长远、预期、整体利益,努力使两者能够统筹兼顾,实现执行政策和尊重群众意愿的更大化。

(三)坚持把“依靠谁”,作为对贯彻执行全面深化改革政策情况监督的重点。改革依靠人民,这是我们党自首轮改革以来始终坚持的改革唯物史观。要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图纸,变成实现“中国梦”的高楼大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强大力量。人大应把“依靠谁”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监督的重点,促使各级各类行政部门,时时事事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经常深入实际面对面地了解民意、实打实地倾听民声、依靠群众智慧和力量解决难题;要督促政府和担负改革任务的部门,更加注重深入群众接地气,紧紧依靠群众智慧和力量突破改革难题;要督促广大基层组织在群众中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努力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筑牢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基础;要督促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拓宽群众利益诉求和利益协调的渠道,妥善解决矛盾纠纷,为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迸发与释放创造良好环境。作为河南各级人大来说,就是要通过加强监督,不断清除侵害群众利益、破坏公平正义的歪风恶习,紧紧依靠全省一亿人民的力量,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为早日实现国务院提出的“中原崛起战略”做出新贡献.注1:引自《习近平: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根本性工作》2011年2月24日新华网。

第二篇:大学生思想汇报——全面深化改革,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思想汇报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

尊敬的党组织: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目标明确,才能定位好前进的方向;任务清晰,才能把握好奋斗的路径。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设定历史航标,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一目标深刻反映了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综合考虑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条件,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总的方向。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这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治理体系搭建好了,治理能力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了,治理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效能。全会确立这一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先例可循。马克思、恩格斯未能进行这方面的实践,其他国家也没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到创新社会管理制度,在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历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当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局面,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

然而,相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还有许多不足。如何通过方式的转变,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需求?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总目标、思想汇报

总抓手,才能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治理现代化。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主动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内容,才能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才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各级领导干部尤须把握好这个总目标,从各个领域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今天,中国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提出长远目标可谓正当其时。向着这一目标奋力前行,中国改革的航船一定能劈波斩浪,带领13亿人民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航程。

第三篇: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释放改革红利

《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释放改革红利》考试试题答案

单选题

1、下列各项措施建议中,不利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是(实行资源无偿使用制度)。

2、对于农民工问题,下列解决思路错误的是(进城农民工土地收归国家所有)

3、(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4、(城乡二元化结构)

5、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应在改革上取得的成果不包括(物价水平保持在2008年的水平)

6、在投资体质改革中(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确认。

7、下列措施中不利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是(提高关税水平)

8、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核心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9、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10、(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的基础。多选题

11、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有(全选)

12、有利于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全选)

13、我国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有(市场体制不完善、监管不到位、政府干预过多)

14、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有(不选:加强经济周期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力)

15、当前,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全选)

16、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政府需要推进开展的工作有(全选)

17、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发展成果评价体系,在考核体系中…(全选

18、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9、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政府需要完成的工作有(不选:增加税收项目..)

20、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包含的制度有(全选)

判断题

21、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要减少顶层设计,优化政府组织机构,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22、新型城镇化,是坚持四化同步,体现产业支撑、就业优先的城镇化。(√)

23、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有助于提高社会公平和改革。(√)

24、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5、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26、目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生态文明建设三重任务的叠加时期。(√)

27、十七大推动设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十八大进行了改组。(×)

28、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坚持政府的决定性作用。(×)

29、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0以农带工,以城带乡…..(×)

第四篇: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时间:2014年4月16日上午

地点:镇政府大会议室

参加人员:机关全体党员、干部

主持人:王贵军

学习内容: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这次全会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周年之际,又一次整体谋划改革的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在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实现良好开局的基础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研究什么议题、做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措施、释放什么信号,倍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关注,是人们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工作布局谋篇的重要依据,对做好未来5年乃至10年的工作意义重大。

一、三中全会基本特点的认识

三中全会有鲜明特点,我们可以用“6个度”来概括:

1、高度空前

2、力度空前

3、广度空前

4、深度空前

5、难度空前

6、热度空前二、三中全会的重要精神

1、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深化经济体制

改革

2、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3、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

文化体制改革

4、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

体制改革

5、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6、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三、三中全会《决定》中的改革亮点

1、非公有经济比重提升

2、高考制度改革

3、单独生二孩政策

第五篇:法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

法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

牢记改革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

哲人说,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改革开放35年的不平凡历程证明,只有让发展成果公平共享,改革大业才能凝心聚力;只有让人民幸福安康,中国才能在现代化道路上稳健前行。

在历史新征程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顺应了全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公平正义是检验改革发展的尺度。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但也应看到,在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不少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邓小平同志曾经告诫我们“两极分化”之害,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社会和谐稳定也难以保持。从这个意

1义上说,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共识所在,更是取得改革成功的深厚根基所在。

公平正义不是空中楼阁,其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问题,现阶段存在的社会不公现象,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是能够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在发展中加以解决的。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既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又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蛋糕”分好,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制度安排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从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到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到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制度创新,致力于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公平现象,着眼于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目的正是要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认真贯彻全会精神,就是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的各方面工作,哪里有不符合促进

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里就是改革的重点。当然,促进社会公平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一劳永逸。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握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牢记改革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在实干中把现代化建设蓝图逐步化为现实,我们就一定能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下载用党的“生命线”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快速发展 关于地方人大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党的“生命线”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快速发展 关于地方人大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