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族服饰特征(共)
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
白族服饰 2白族简介
这些聚居于点苍山下、洱海之滨的白族人民,在生活习俗和服饰等方面,一
白族服饰
直保持着本民族鲜明的传统特点。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重。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喜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下身穿宽桶裤,系拖须裤带,有的还喜佩带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其他一些地区的白族男子,则比较喜欢头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领褂或数件皮质和绸质的领褂,谓之“三滴水”,显得敦厚英俊,洒脱大方。一直以来享有“金花”美誉的白族妇女的服饰,更是色泽鲜美,绚丽多彩。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配丝绒黑坎肩,右衽结纽处挂“三须”、“五须”的银饰,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蓝色宽裤,脚穿绣花的“白节鞋”。手上多半戴纽丝银镯、戒指。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缠绕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点染出白族少女头饰和发型所特有的风韵。剑川一带的年轻女子则又喜戴小帽或“鱼尾帽”。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区的白族妇女,常束发于顶,上插银管,再以黑布包头,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带,衣袖和裤脚喜镶绣各色宽窄不同的花边,有的还喜束护腿,显得十分匀称协调和俊俏美观。总之,各地白族的服饰虽呈现出某些地区性的差异,但色彩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古雅端庄等,则又是共有的特征。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
白族服饰
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3服饰介绍
白族现有130万人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贵州的毕节、安顺和湖南的桑植县。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
白族服饰
民族。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鲜艳的外装。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观大方、色彩分明、线条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工艺考究又实用的绣花挎包。而在山区或与其他民族居住的白族男子,在白色对襟衣外面穿一件羊皮褂或腰系蓝色土布腰带。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白族服饰
白族妇女服饰,虽各地有所差异,但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因此白族妇女不论老少,都爱穿白衬衣,着加工制作精细、鲜美的艳红色、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工精致,上面镶边处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白族妇女一身的服饰,不论老少,不仅显得十分协调,而且还给人以美观、大方的感觉。
各地白族的服饰,既有某些相同之处,也有许多自己鲜明的特色。看过电影《五朵金花》的人,都对白族的服饰有着深刻的印象。阿鹏的服饰,上身着白色对襟衣,外套坎肩,下穿白色或蓝色宽裤,头缠白包头,肩挂绣花挂包,这种装饰色调明快大方,彰显白族男性的英俊潇洒。“大红领褂白衬衫,艳蓝围腰花飘带,叫人不得不喜欢”,说的是白族金花的服饰。这一服饰的基本构件为白色右衽大襟衣,外加领褂(又称坎肩,无领)和围腰,下穿花边裤,式样多为紧身和束腰,色调上也追求明快大方,对比强烈。发式为辫子盘头顶,缠以鲜红头绳,然后用绣花或彩色头巾包裹,左侧垂下雪白的缨穗。戴银质耳坠,领褂右衽佩有银制“三须”、“五须”。手上喜戴银质、珐琅或玉石的手镯和戒指,脚穿绣花鞋
白族服饰。这一身打扮,结构映衬协调,色彩飘逸,对比明快,线条婀娜多姿,难怪有一位诗人曾吟诗感叹: “独辫明灭系红绦,满头云锦分外娇。流苏俏向红颜窥,鬓云暗把刘海招。紧袖白衫洱海怜,绛红领褂苍山绕。” 白族飘带
白族服饰
白族挑花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理。系围腰头的带子。带端呈扁矛形,带面由宽而窄,与腰头加接处最窄。中老年妇女常用黑、蓝色布料,少数用彩绸,较长且宽大。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蓝色,一般用布料较短且窄。均用挑花装饰,以白线为主,少用红线。年轻人的飘带挑花图丰富,有花卉、飞禽等上百种。图案千变万化,带端部位皆挑绣蝴蝶。白族首饰
白族金属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理等白族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清光绪年间,仅大理就有“三宝”、“三元”、“恒丰”、“福美”等铺号十六家,能打制周围白、汉、彝、苗等民族妇
白族服饰
女、儿童佩带的金银首饰。有扭丝镯、扁桃镯、剪链、八仙、帽花、戒指、耳环、三须、五须、针筒、耳勺、牙签、冠针、围腰牌、蝴蝶、龙凤等数十种。
白族姑娘出嫁时要制一套首饰,有蛇骨链,三须、五须、银质挂链,悬上针筒、金鱼等饰物;还有金、银,玉、藤手镯,纽丝锡,扁桃镯,串珠镯,小腿镯等。以玉器手镯和银质技链最为名贵,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妇女的象征;还有各种戒指、耳环、管子、帽花、八仙、冠针、龙凤、蝴蝶、头排锁、围腰牌,顶圈等。现金、银、玉器首饰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名贵手表。白族童帽
服饰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南、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区。男女幼童头饰。以鱼尾帽为母体,演变出虎头帽、猫头帽、狮子头帽、兔子头帽、青蛙帽、老鼠帽等多种形式。均以彩绣装饰。常用图案有梅花、菊花等。帽两端缀以圆形银饰,正前上方饰琥珀、玛瑙制成的青蛙、佛像或各种造型的银饰品。有的在头顶两侧装弹簧绣球,在帽尾缀银铃。白族头巾 白族头饰工艺品。方形。女用。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丽江、兰坪等地白族聚居区。按工艺可分为四类:
挑花头巾。蓝布底白线挑花,用几何针法挑制各种图案。青年人头巾挑花艳丽、繁多。随年龄增长,花纹图案不断简化。蓝底白线挑花这一反彩线挑花的色调,是白族妇女头巾最突
白族服饰
出的特色。
刺绣头巾。流行于洱源西山、乔后等山区。以天蓝或浅绿色布为底,边为锯齿形彩线挑花,中间绣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红大绿突出。
扎染头巾。主要流行于大理周城地区。用白布以靛蓝扎染。朴素、明快。
多层头巾。流行于剑川三河、丽江九河等地。除有较简单的蓝底挑花外,多用头巾包扎造型与层数区别长幼。少幼女童的头巾为单层,用红线扎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红线将双层头巾在头上环扎一周,翻披在后;婚后妇女则戴多层头巾,少则八层,多则十余层。无论层数多寡,最上边一层定为蓝色,挑制白花。老年人头巾层数减至三五层,以黑线挑花。白族头饰
白族服饰与时俱进,有了较大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据史书画记载,古代的白族先民身着“绛裙襦、黑头囊、金珐苴、画皮靴、首饰抹额、冠金宝化鬓、襦上复画半臂”。“霓裳彩斗、云鬓花垂、清歌互举、玉步徐移”,现在这种装束已不存在,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白族服饰也与现在的白族服饰有着较大的区别。过去白族服饰崇尚简洁明快的风格,现在为适应审美的需要,不断向五彩缤纷、色调丰富的方面发展。最突出的是金花头饰的创新,这一顶漂亮的头饰囊括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那发辫下盘着的绣花头巾,犹如盛开在山顶的山茶、杜鹃,代表大理四季盛开的鲜花;头巾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飘飘洒洒,象征着终年吹拂的下关风;而绣花头帕上精心梳理出茂密雪白的绒毛,形象地表现了苍山顶上那冰清玉洁、经夏不消的皑皑白雪;美丽的发辫似一轮弯弯的月儿挂在花海之中,象征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轮明月。从这充满浓郁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的头饰,我们不难看出白族人民极具智慧的审美情趣和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男子头饰简单。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都用蓝、黑色头。古时曾用八角巾作头饰。保山阿石寨则用7米多的长白布或黑布作包头。妇女头饰复杂,常用的有鱼尾帽、花头巾、白缨穗、银簪、冠针等。大理、洱源等地妇女头饰、发型随年龄变化而变化。幼童(含男童)以戴帽为饰,少女以花头巾、白缨穗、独辫发缠绕为饰,少妇以蓝布挑花头巾为饰,老年妇女则以黑布头巾为饰。白族绣鞋
刺绣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理。主要有三类: 其一为船型绣花鞋。盛行于大理海东、下关山区、洱源等地。以鞋体象木船得名。以船形为母体,演变出鸡冠鞋、鱼型鞋等。共同特点是:鞋头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帮全部刺绣。常用图案有佛手、石榴、梅、菊、桃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鸡、蟹等动物。鲜艳夺目。其二为圆口绣花鞋。即系带圆口布鞋,各地均盛行。仅在鞋头绣一组图案,如梅、桃、山茶等花卉,左右对称。上述两类为妇女穿用。姑娘从小即学,一双接一双,日积月累,到婚嫁时已数十双,甚至上百双。接新娘的队伍中有专人挑鞋,示新娘勤劳、能干。其三为绣花凉鞋,男女青年穿用。采用雪白布面与布壳粘合,剪成所需鞋帮形状,滚上边,绣以几何图案或二方连续图案,以上革底,最后在鞋头钉上绣球。通常只在节日盛会或赶集约会时穿用。4衣饰
白族妇女的衣饰堪称造型与色彩调配的艺术杰作。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白族服饰
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5头饰 白族妇女的头饰比较华丽,往往与其上身穿着相映成趣。不同地区的白族妇女所戴头
白族服饰
饰有不同特点。大理的妇女皆戴头帕,未婚者编独辫盘于顶,辫上多缠红白绒线,左侧垂有红白绒线流苏;已婚者多挽发髻,用腊大理市白族姑娘绣花服饰。大理市白族中年妇女蜡染镶边服饰。染或扎染花布为头帕。洱海东部地区妇女爱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上簪子,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剑川的青年女子则喜戴小帽或布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鱼属帽”之类;鹤庆一带的白族妇女所戴帽子像个大圆盘,形状别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各地妇女都爱佩戴耳坠,戴手钧镯。
“要得俏,一身孝”。尚白的白族,以白色作为服饰的基色(大理)。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质料考究,俗称“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6服饰
白族服饰既是适应于白族人生产劳动、生活文化以及气候特点的产物,又是秀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地对白族人审美观念陶冶的结果,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服饰方面,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海东(洱海东部地区)男子则外套鹿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鹿皮或绣花兜肚,下著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则各地不同。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掖结纽处接“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编独辫盘于顶,已婚者改为挽昌。海东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佐,或缩以管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剑川未婚女子则戴小帽或布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或“鱼尾帽”。大人小孩均喜报羊皮。约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内地城镇妇女,多有缠足者。后来,随着社会风气的进化,已逐步废弃。解放后,白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不断提高,民族服装也向着更有利于生产,更美观大方的方面发展。男子头饰
白族男子过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飘带麦杆草帽以及白色包头、黑包头等。包头两边绣花,吊有玻璃圆珠缨穗。衣饰有“三滴水”、“五滴水”、对襟褂子。多件三包多钮普通衣。钮子多为银或,黑领褂。还有多层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长的白布腰带,短宽裤脚普通裤。中老年腰系的装草烟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鞋子有“象鼻鞋”、布制凉草鞋,鞋尖鞋帮往往缀上缨花。老年人穿的有红缎万寿鞋,翅头鞋等。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妇女头饰
妇女头饰中少女头饰极为讲究,最有民族特色,喜欢梳独辫,用一块挑花头巾,把它叠成长条形加在上面。再用红头绳绕着长长的独发辫,把辫子挽上,发辫成龙,挤在中间,上成龙马角,下成龙凤尾。头巾上的缨穗系到左耳下,风吹飘摇,银珠闪闪发光。额上缨花发垒成串,既显示了少女长发美,又突出了发辫下色彩鲜艳的头巾,非常满酒自如地渲染了白族少女发型和头饰所特有的风韵。过去海东少女结婚前要戴一顶绣花的凤尾勒,前有两对细弹簧支撑的彩球,两侧为绣花的翅膀,后用银链连接,套在独辫上面,远望去似一只鲜艳夺目的金凤凰。婚后女子一般不再缠独辫裹头巾,把头发梳成三辫盘在后脑上成为挽髻,梳成皇后头,上罩黑丝网,网着一椭圆型的发套,插上管子,外套凤凰帽或绕头巾。
比起姑娘来,色彩渐趋淡雅。中老年妇女为高髻,裹以腊染,扎染黑色头巾,给人以庄重之感。妇女的衣饰也因年龄不同而略有变化,主要是在色彩的选择和花边的运用及围腰的长短上的区别。少女穿白色、水红、粉蓝的无领大襟衣或衬衣,外罩红色、浅蓝色领褂;领褂有金绒的,灯芯绒、毛呢或化纤的。色 彩因年龄而定。少女、少妇喜水红色,老年妇女喜黑、蓝色。用一条宽五寸左右,长几尺的绿色腰带,将腰部紧紧束起,再系上围腰。妇女从老到少都系四方围腰。一般少女喜短围腰,单层,白、绿色,镶花边,绣福寿花、万字花、石榴花、蝴蝶花等图案,连以绣花“鸭舌”和飘带。把围腰盖在膝盖以上,恰到好处地显示青春朝气和女性柔美的体态。中老年妇女围 腰过膝,双层,色彩由暖色转向冷色,花色由繁变简。妇女围腰上还有一条绣花飘带,两端是两片双面绣花。7裤子
过去中青年妇女要穿绲边红、绿衣裤,绲衣、绲裤均为宽袖宽裤管。现裤子均改变,几乎与汉族相同。过去妇女还常穿各式绣花鞋,红缨花碎布麻草鞋,现多已废弃。下雨时老年人穿的厚板底市制雨鞋,是一种很有民族特色的雨鞋。8发展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等,人口159万,主要聚居于云南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地带,少数分布在云南保山、丽江、泸水、姚安、昆明、元江等县和四川、贵州、湖南等省。
白族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少数民族之一,服饰文化表现出绚丽多姿的独特风姿。远古时代
想必白族的祖先过着群居生活。以打猎、捕鱼为生。以树叶来避寒,遮羞。经考古发现距今三千年前,白彝先民已经掌握纺织技术。剑川海门口、大理挖色鹿鹅山、大理苍山、宾川白羊村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分别出土了石质纺轮,骨质或角质针具,证明纺织物开始问世。白族先民也开始有简单的服饰,当然服饰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一开始的主要功能无疑是保暖、避寒。
到了南诏时期,大理地区的丝纺织业已大量出现。“工文织”,含纹纳花的丝织品大增。1974年云省、大理州有关单位到大理州洱源县三营火焰山塔进行调查,在塔中发现了大理国时期的丝织品,且保存情况良好,经鉴定为白绢一幅,丝绸三块,这对于研究当时的丝织工艺确实是一份难得实物资料。南诏时期
第二篇:浅谈白族服饰
浅谈白族服饰
巍巍苍山揽云梢,逾逾洱海碧怀抱,更胜人间虞美色,白族姑娘捧酒邀。
下关风抚上关花,百色交艳耳边恰,巧手针得绣球落,茉莉羞下倚人家。
——题记
白族,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远的少数民族,他们活跃在中国西南边疆,传承着炎黄子孙的传统文化,同时又依稀得带着白族人民的特色文化。
而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白族姑娘,说起我的家乡,自然是千言万语说不完。正因为我是一个姑娘,正所谓爱美之心,姑娘有之,又所谓佛靠金装,人靠衣装,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下我们白族的服装。
我们白族人崇尚白色,就像茉莉花一样,清香飘然。因此做衣服也是一样,服装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当然,十里不同天,在我们大理周围,男子们一般缠上白色或者蓝色的包头,上身穿上白色对襟衣,披上黑领褂,而下身呢,配上蓝色或者黑色长裤,远远看时,正如一匹白马,悄然而来。
而我们女子呢,一般多用绣花布或者彩色毛巾缠头,上衣也依旧是白色亦或是浅蓝色,配上黑丝绒领褂,当然女子们也自然少不了一个对红坎肩,右边衬结纽处挂上三须”、“五须”银饰,纤细的腰上系上绣花短围腰,而下身配上蓝色宽裤,三寸金莲蹬上绣花鞋。回眸一笑,宛如仙子下凡一般,阿哥们经常笑着问:阿妹可是从天上而来?
而白族少女的头饰,便是最浪漫的地方,上面还蕴含着一个众所周知的成语:风花雪月。想必一定有人不解,这个谜底就在白族少女的帽子上,垂下的惠子就是我们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就是我们上关的花,而帽顶呢,象征着我们巍巍苍山上的皑皑白雪,而帽子弯弯的形状的就象征着我们幽幽洱海上的皎洁皓月。而头发也是有讲究的,已婚者挽髻,未婚的女子呢,就把头发梳成辫子垂下来亦或是盘在上面,然后缠上绣花、印花或者彩色头巾的包头。既能显得我们已婚女子的贤良淑德,又能显得我们未婚女子待嫁闺中的微微羞涩。是不是很美呢?更有诗曰:独辫明灭系红绦,满头云锦分外娇。流苏俏向红颜窥,鬓云暗把刘海招。紧袖白衫洱海怜,绛红领褂苍山绕。
其实我们白族服饰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色彩对比强烈而协调,色彩鲜艳而又不俗气。白色的素雅与红色的艳丽形成对比,正因为白有红而显得不那么平淡,而恰恰又是红因为有了白而不显得那么艳俗。就如电影《五朵金花》里的阿鹏哥穿的一般,深浅协调搭配,给人一种明快大方的感觉。
古时候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记大理国“国王服白毡,正妻服早霞,早霞者,白色也。”而我们白族人的审美呢,夹杂着理性祥和儒雅,正如苍山洱海一般的景色相衬迎。而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而白族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像各种神话剧里的仙子一样的飘带,而飘带呢,是白族挑花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理。系围腰头的带子。带端呈扁矛形,带面由宽而窄,与腰头加接处最窄。中老年妇女常用黑、蓝色布料,少数用彩绸,较长且宽大。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蓝色,一般用布料较短且窄。均用挑花装饰,以白线为主,少用红线。年轻人的飘带挑花图丰富,有花卉、飞禽等上百种。图案千变万化,带端部位皆挑绣蝴蝶。
而我们白族的帽子呢,也是有讲究的,就像我们小孩子戴着的帽子,叫童帽。童帽呢是一种服饰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南、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区。男女幼童头饰。以鱼尾帽为母体,演变出虎头帽、猫头帽、狮子头帽、兔子头帽、青蛙帽、老鼠帽等多种形式。均以彩绣装饰。常用图案有梅花、菊花等。帽两端缀以圆形银饰,正前上方饰琥珀、玛瑙制成的青蛙、佛像或各种造型的银饰品。有的在头顶两侧装弹簧绣球,在帽尾缀银铃。
而我们成年了的女子戴着的头巾,则别有一番风味。白族头巾呢,是方形的,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丽江、兰坪等地白族聚居区。按工艺可分为四类: 挑花头巾。蓝布底白线挑花,用几何针法挑制各种图案。青年人头巾挑花艳丽、繁多。随年龄增长,花纹图案不断简化。蓝底白线挑花这一反彩线挑花的色调,是白族妇女头巾最突 出的特色。刺绣头巾。流行于洱源西山、乔后等山区。以天蓝或浅绿色布为底,边为锯齿形彩线挑花,中间绣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红大绿突出。
扎染头巾。主要流行于大理周城地区。用白布以靛蓝扎染。朴素、明快。
多层头巾。流行于剑川三河、丽江九河等地。除有较简单的蓝底挑花外,多用头巾包扎造型与层数区别长幼。少幼女童的头巾为单层,用红线扎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红线将双层头巾在头上环扎一周,翻披在后;婚后妇女则戴多层头巾,少则八层,多则十余层。无论层数多寡,最上边一层定为蓝色,挑制白花。老年人头巾层数减至三五层,以黑线挑花。
当然,我们所有的头饰呢,有了较大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据史书画记载,古代的白族先民身着“绛裙襦、黑头囊、金珐苴、画皮靴、首饰抹额、冠金宝化鬓、襦上复画半臂”。“霓裳彩斗、云鬓花垂、清歌互举、玉步徐移”,现在这种装束已不存在,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白族服饰也与现在的白族服饰有着较大的区别。过去白族服饰崇尚简洁明快的风格,现在为适应审美的需要,不断向五彩缤纷、色调丰富的方面发展。最突出的是金花头饰的创新,这一顶漂亮的头饰囊括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那发辫下盘着的绣花头巾,犹如盛开在山顶的山茶、杜鹃,代表大理四季盛开的鲜花;头巾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飘飘洒洒,象征着终年吹拂的下关风;而绣花头帕上精心梳理出茂密雪白的绒毛,形象地表现了苍山顶上那冰清玉洁、经夏不消的皑皑白雪;美丽的发辫似一轮弯弯的月儿挂在花海之中,象征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轮明月。从这充满浓郁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的头饰,我们不难看出白族人民极具智慧的审美情趣和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男子头饰简单。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都用蓝、黑色头。古时曾用八角巾作头饰。保山阿石寨则用7米多的长白布或黑布作包头。妇女头饰复杂,常用的有鱼尾帽、花头巾、白缨穗、银簪、冠针等。大理、洱源等地妇女头饰、发型随年龄变化而变化。幼童(含男童)以戴帽为饰,少女以花头巾、白缨穗、独辫发缠绕为饰,少妇以蓝布挑花头巾为饰,老年妇女则以黑布头巾为饰。
最后呢,我们白族的绣鞋也是一种标新立异的美。它是一种刺绣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理。主要有三类:
其一为船型绣花鞋。盛行于大理海东、下关山区、洱源等地。以鞋体象木船得名。以船形为母体,演变出鸡冠鞋、鱼型鞋等。共同特点是:鞋头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帮全部刺绣。常用图案有佛手、石榴、梅、菊、桃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鸡、蟹等动物。鲜艳夺目。
其二为圆口绣花鞋。即系带圆口布鞋,各地均盛行。仅在鞋头绣一组图案,如梅、桃、山茶等花卉,左右对称。上述两类为妇女穿用。姑娘从小即学,一双接一双,日积月累,到婚嫁时已数十双,甚至上百双。接新娘的队伍中有专人挑鞋,示新娘勤劳、能干。
其三为绣花凉鞋,男女青年穿用。采用雪白布面与布壳粘合,剪成所需鞋帮形状,滚上边,绣以几何图案或二方连续图案,以上革底,最后在鞋头钉上绣球。通常只在节日盛会或赶集约会时穿用。
过去妇女还常穿各式绣花鞋,红缨花碎布麻草鞋,现多已废弃。下雨时老年人穿的厚板底市制雨鞋,是一种很有民族特色的雨鞋。
总的来说呢,我们白族的服饰大多为深浅结合,颜色艳丽却不显得缭乱,给人一种大方自然的感觉。
听完我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对白族的服饰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是不是很想来我们云南好好亲身体验下我们妙趣横生的生活呢。我代表我们白族人欢迎你。
第三篇:白族春节习俗
白族春节习俗
白族人民过年的活动饶有风趣。除夕前,各家都把屋子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让灰尘留到新的一年。除夕晚上,全家团聚,守岁过年。午夜以后男女青年争相挑水,以象征勤劳和幸福。初一大清早,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以示新的一年能过上花蜜般的甜日子。节日期间,白族人民有耍灯龙、舞狮子、跳舞蹈等传统文娱节目。白族人民过新年,还开展一项传统的活动─━“放高升”:取一根整棵的大竹子,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把整棵竹子射向天空,高达一百多米。这项具有千余年历史的活动,带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反映了白族人民勇敢向上的强悍性格。
第四篇:大理白族宗教信仰
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调查研究
摘要: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研究白族本主文化,探讨本主的起源、传说、功能,了解本主文化的祭祀仪式,对正确理解本主崇拜的意义,全面了解白族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字:白族;本主;本主传说;功能;祭祀
内容: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稳定的白族群体。本主崇拜与白族社会的政治、历史、哲学、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交织在一起,深深扎根于白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独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本主文化。
由于白族祖先的来源较为复杂,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宗教信仰也游离不定,人们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主信仰。但随着社会相对稳定,民族共同心理的确立,才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崇拜对象——“本主”。一般认为,本主崇拜源于农耕祭祀。本主信仰在南诏时期即已形成,以后又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本主数量不断增加,文化内容越发丰富,才形成如今的本主崇拜格局。在19世纪以后,基督教和天主教虽传入白族地区,但只有极少数人信仰。本主宗教是白族信奉的宗教,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本主一词的含义“本境最高贵的保护神”。本主,白族话称为“武增(音译)”。武,意为地方;增,意为主。因此,按字面翻译应为“地方之主”,或称为本境之主,简称为“本主”。这些称呼有祖先和主人的含义。本主宗教是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为完整体系的宗教,且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是本主宗教的崇拜核心。
本主有“景帝”、“皇帝”、“灵帝”、“圣母”等多种封号。白族本主崇拜的特点是开放性。白族的本主崇拜除了保留着本民族原生的原始崇拜外,还吸纳了佛教和道教的神祗、教义。
为数众多的本主大体可分如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本主,如石头、水牛、猴子、白骆驼等;
二、神灵本主,如山神、谷神、猎神、龙王、太阳神等;
三、英雄本主,杜朝选、段赤诚、柏洁夫人等;
四、帝王将相及祖先本主,南诏、大理国王及高级将领细奴逻、阁罗凤等;
五、外族人本主,如郑回、杜光庭;
六、佛教与道教神灵本主,如观音老、关羽、李靖等。
每个本主神,都有典雅的封号,都有口传或成文的传说故事。
周城本主——杜朝选
传说不知什么时候,周城村中的两个女子,上云弄峰砍柴,经过蝴蝶泉,被一个少年邀去喝茶,她们被缠不过,回头向村中逃跑。不料走错了路,向霞移溪山峡中跑去,却被巨蟒所变的少年掳入洞中,过着悲惨的日子。巨蟒不仅掳了女子去,还经常捕食附近村子人家的牲畜,甚至定下一条规矩:每年农历三月三,都要送一对童男童女,供他食用。若不及时送去,周城村就会惨遭灾祸。有一受过猎神传授的猎人杜朝选为了解救周城百姓,誓为百姓除害。又是一年三月三,杜朝选隐藏于供奉巨蟒的古庙中,当巨蟒出现时,杜朝选举起神臂,张开大弓,一箭射去。巨蟒被射中左眼,顿时狂风骤起,黑烟弥漫。待到风平雾散,巨蟒早已不知去向。杜朝选循着血迹追踪而去,却在霞移溪发现个两女子在大石边在洗血衣。他过去盘问,才知道两女子是被掳来的。杜朝选叫她们带路去斩杀巨蟒。两女子说,巨蟒有四个灵魂,只有巨蟒身边的八宝神剑才能斩杀它。于是,两女子趁巨蟒昏睡时盗出了它枕头底下的神剑。杜朝选遂上前去杀巨蟒,和巨蟒搏斗,由于用力过猛,神剑断在大蛇腹中,巨蟒终于被杀死。两个女子也得以救出,村人知道后,万分感激,就把他当作神灵敬重,奉为周城本主。两个女子也对杜朝选暗生情愫,就做了他的娘娘。现在周城本主庙的杜朝选神像,手中只有半截神剑,旁边还有两个娘娘。而那洗衣大石还在霞移溪中,叫娘娘洗衣石。而那巨蟒居住的蟒蛇洞至今仍然存在,只是不知什么原因被封堵住了。
每年正月十四到十六这三天,是周城的本主节。节日期间,村民们用轿子抬着杜朝选以及两位娘娘的雕像游村,还要舞狮、舞龙、唱大本曲,吹吹打打,非常热闹。
邓川本主——柏洁夫人
传说,蒙舍诏主想吞并其它五诏,并企图强占瞪谈诏主美丽善良的柏洁夫人。于是他建了一座松明楼,借“星回节”祭祖之机,邀请五位诏主赴宴。柏洁夫人苦苦相劝,无奈,瞪谈诏主不听妻子的劝阻。走前,柏洁夫人将铁钗戴在丈夫手臂上,与之洒泪而别。果然五位诏主果然中计,被困于松明楼,并被放火烧死。柏洁夫人从德源城点着火把赶到了松明楼,以铁钗为记,双手刨出尸骨,并运回诏内盛葬,且誓死不再嫁,投海自尽。人们敬慕柏洁夫人的忠贞不屈,遂把她奉为邓川德源城本主,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夜晚,人们便点燃火把,妇女还要用凤仙花染红指甲,以示追念之情。
将军洞本主——李宓
唐将军李宓何以死在西洱河上,为何作为汉族的唐将又成为白族地区的本主?
唐玄宗天宝九年,阁罗凤为南诏王并袭云南王,按南诏礼节,携妻妾拜会云南太守张虔陀,岂料张虔陀贪淫无礼,侮辱阁罗凤之妻,还加倍征收南诏赋税,阁罗凤怒不可遏,发兵攻打张虔陀,张兵败自杀身亡。唐天宝十年,朝廷派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攻打南诏,阁罗凤一再申明自己冤屈,但横行霸道、偏激寡闻的鲜于仲通,置之不理,南诏将士不得已在龙尾关前的西洱河上与唐军决战,唐军战败,鲜于仲通只身逃回京城。天宝十三年,朝廷再次派剑南节度使留侯李宓,率兵十万攻打南诏。又被阁罗凤联合吐蕃夹击唐军于西洱河上。唐军千里奔袭,给养不足,饥饿疲劳,又染疾患,缺乏水战经验,结果大败。主帅李宓受伤沉河而亡,唐军尸横片野,血染西洱河,战后阁罗凤下诏说:“生虽祸之始,死及怨之终,岂顾前非而忘大礼。”用宽厚仁慈之心,收敛唐军尸骨“葬而祭之”。并于大理下关天宝街建“万人冢”,立碑大书“唐军天宝战亡士卒之墓”。虽然在《南诏德化碑》记载中,对李宓颇有微词。在民间传说中,认为李宓将军父忠子孝,慢慢地,李宓就成了关迤一带十个白族村子的“本主”。明洪武末年建“本主庙”,名“唐李公之庙”。按理李宓是白族人的敌人,但成为下关一带的本主,并在本主神中有着极为显耀的地位。白族人民以开放和宽容的态度,营造了一个在民族关系上平等、和睦,文化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和谐的文化家园。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十六两天,是大理的将军洞庙会。每逢会期,人潮从大理州各县市村村寨寨涌来,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每天达一万多人,虽秋雨绵绵,热情不减。钟馨齐鸣,笙箫盈耳,香烟袅袅,纸灰飞扬,各种供品,香味扑鼻。
在白族地区,每个大一点的村子几乎都建有本主庙,且多建于村内,便于村民的祭祀。也有的选择在村的高旷向阳、依山傍水、草秀木青之处。庙宇宏伟,雕像精湛,造型美观。庙堂甚多,供奉繁杂,常常是一庙多主。即以本主为中心的多神崇拜。任何本主庙,以本主为主要崇拜对象,其他神为次要崇拜对象,其中有洋有土,有神有人,有将有相,各种神有其独有的宗教功能。如子孙娘娘送子嗣,财神管发财致富,龙王司雨等。他们的神力是对本主神力的有效补充,两者神力相结合,起到了保佑白族人民物质生产生活正常进行与精神需求的作用。
本主,有最高的神祗,神庙立于喜洲庆洞,称为神都。南诏时期,最高神称为“灵镇五峰建国皇帝”,原为五台山神。神明天子把自己的祖先神挤进本主信仰,成为本主信仰的第一届神王——中央皇帝。南诏亡国后,神明天子灵镇五峰建国皇帝也随即退位,屈居于万花溪侧,继续当他的五台山山神,附近的白民同情他被废黜的命运,给他点了一盏长明灯至今。当时洱海之滨的赤土江村没有本主,村民们通过商议,就到神都把废弃一旁的神明天子像偷到村中来供奉。这样,被废黜的神明天子才有安身立命之地,但已经失去了当年中央皇帝时的显赫,成为一个新的基层本主了。
祭祀
宗教祭祀仪式,是宗教体系中最具活力和符号意义的元素,是宗教文化的重要表现。与其他宗教形态一样,本主宗教,也在白族形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完整并具丰富象征意义的本主祭祀仪式体系。日常祭祀仪式时间不确定,只要日常生活中家庭或个人有添丁、满月、取名、结婚、丧葬、求子、求职、经商、落城等都需要祭祀。而以村为单元的庙会祭祀仪式的时间则正月期间与本主的诞辰或忌日,称之为“本主节”,时间短则一日,长则三天。祭祀主要程序为:明确祭祀意图,准备祭品,到了本主庙后向本主上香、献祭品、祈福、磕头等。祈福时要把祭祀的目的向本主提出。愿望望实现后,还要到本主庙还愿。祈福结束后,家族老少要在本主庙里把所有祭品享用完毕,仪式才宣布结束。
从结构要素看,本主祭祀仪式由对象、时间、地点、祭品、程序、话语、舞乐构成。这些要素,是本主祭祀仪式中重要的材料,缺了这些材料,主祭祀仪式就不能构成。但是近些年来,到本主庙祭祀的活动不再那么隆重。而且祭祀的仪式只有老一辈熟通,年轻人了解知道的愈来愈少。
功能
本主文化还有多方面的功能,它为白族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巨大帮助。
信仰取向,是白族本文化最显著的功能特征。白族崇拜“本主”,并不像其他宗教那样为灵魂的永恒、“来世”的幸福,而是为了“兴文教,保丰收,增寿龄,体安康”,以及“为士者,程高万里;为农者,粟积千钟;为工者,巧著百般;为商者,交通四海” 等等与世俗生活的环境和职业直接相关的现实苦乐。白族所崇奉的“本主”,都是因为他们曾给一方白族人民的现世生活带来过实利或福泽。
社会凝聚功能,本主是地区保护神。在大理,有的一村一“本主”,有的数村一“本主”,有的本主崇拜已经超出了行政区划和民族的界限。但不论本主崇拜的地区差异及族属如何,对作为各地区利益守护神的“本主”的崇拜,能够在社区内部的成员之间起认同、凝聚作用。本主崇拜的这种地区认同和凝聚作用,在平时一般是表现不出来的,而只有在“本主节”期间,通过“接本主”、“游本主”等一系列集体性的社祭活动才得以彰显。
教化功能,本主崇拜只是一种表象,道德教化才是其真谛。从表面上看,人们顶礼膜拜的是神灵,但实际上,人类崇拜的却是自己的社会。本主崇拜体现了社会的核心价值。此外,本主崇拜还在潜移默化中,世代相传中,将核心价值变成人们发自内心的自觉追求。表面上是,人求本主,本主佑人,但实际上是人创造了本主。
文化功能,本主崇拜对白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在大理的“绕三灵”盛会期间,青年男女们会成群结队地在“神都”对歌、弹唱大本曲、跳霸王鞭。而白族的音乐文化、舞蹈文化得以代代延续。
经济功能。一般而言,大型本主庙会由于参与的人数众多,而食、宿、用等需要问题比较突出,往往就会促成相应的商业行为的产生。久而久之,偶然性的商业行为就会发展成定期的集市贸易,甚至会使本主庙会的性质从宗教活动向商品交易活动蜕变。如“三月街”、“绕三灵”等定期集市贸易,就都是伴随本主节产生的。
综上所述,白族本主崇拜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而且各种功能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是有轻重差别的。
本主文化以“零星、分散、乡村化”的方式存在于大理地区数千年,其实是大理悠久文化的历史积淀。而这种艺术沉淀是大理与中原文化艺术交流的结晶,而本主文化正是多民族文化的一个印证和缩影,成为了南北艺术对接进行交流的一个文化坐标。正是这些极具本土色彩的文化,才支撑起大理长久以来的繁荣。
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我得到了较深的启发。白族文化的博大,让我领略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我们要从身边做起,弘扬传统文化,共建和谐社会。
第五篇:白族集体舞教案
白族集体舞教案
一、课题类型
白族舞蹈基本动作
二、课时
2课时
三、教具
舞蹈碟片、DVD、广场舞音箱
四、教学目的
通过对白族民间舞典型风格动作的学习、分析总结、传授,使学生从形态入手,再进入对神态的初步了解和掌握,加强对民族舞蹈的了解与热爱。
通过对白族民间舞踢踏、弦子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艺术特色。从风格和动感上了解和掌握踢踏、弦子的韵律感和审美特征。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颤膝(要求膝关节绝对保持一种松弛的运动状态,兼有柔韧性和弹性)
六、教学方法
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
2、视频展示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基本素质训练检查
1、身体的软开度
2、身韵练习(呼吸提沉)
3、直立半脚尖、小跳练习(二)白族舞蹈的简单介绍
白族舞蹈是白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白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及周边民族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族民间舞蹈。
(三)白族舞蹈上肢动作类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 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三)踢踏类(颤踏动律训练)基本动作的要求和做法:
1、碎踏
规格及要领:双脚全脚交替踏步,双膝颤动,踏脚节奏均匀.可进、退、转体。
动作短句:2/4 中速
准备:身体面向一点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1]-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进。
[2]-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退。[3]-4(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七点方向。身体由外及里“抹”。
5-8(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五点方向。身体由外及里“摊”。
[4]-8 反复[3]-8的动作。身体对三、一点方向。
2、颤踏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动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盖颤动(变支撑腿),同时抬起另一只腿。动作时,踏地与抬起另一只腿同步,颤时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2/4 中速
准备:身体面向一点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1]-6右脚“颤踏”(抬左脚),同时左转腰,里“横向规格及要领摆手”。
7-8:身体面向一点方向,原地左右“碎踏”两步。外“横向摆手”。
[2]-8:做[1]-8反向动作。[3]-4:做[1]-8动作。5-8:做[2]-8动作。[4]-8:反复[3]-8动作。3.抬踏颤(抬踏亦叫“冈打”)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同时抬起前脚掌,重拍膝关节带动,踝关节发力,脚掌快速击打地面,颤膝,可双脚亦可单脚做。
动作短句:2/4 中速
准备:身体面向一点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1]-8: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双脚“抬踏颤”一次。[2]-2: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右脚“抬踏颤”一次。3-4:做1-2方向动作。5-8:做1-4反复动作。
[3]-2:原地右、左脚“抬踏颤”各一次。3-8:反复1-2动作。
[4]-8:原地右、左交替“抬踏颤”八次。
4、膝颤步
动作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吸腿时,支撑腿蹭踮颤膝一次,再落脚“碎踏”两次。注意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2/4 中速
准备:身体面向一点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1]-2:左“吸颤步”进(吸左脚),右“前后摆手”。3-4:做1-2反向动作。5-8:反复1-4动作。
[2]-8:反复[1]-8动作退,双手上位左、右摆动。
5、退踏步
动作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后撤半步,同时支撑腿微离地面,打拍支撑腿踏地,动作时,它具有退颤分离颤,踏地后顺势滑的特点。
动作短句:2/4 中速
准备:身体面向一点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1]-8:右“退踏步”四次,“前后摆手” 四次。
[2]-8:反复[1]-8动作,同时左转一周(7、5、3、1方向)。基本动作加强训练
1、颤踏组合 音乐 2/4 中板
准备:身体面向一点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1]-4:保持体态,双手向上晃手至“斜上位”。
5-8:保持手位,前弯腰90°,右脚勾脚“旁虚步”敬礼。[2]-4:收右脚正步位,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颤膝。5-8:保持体态,(右始)原地“碎踏”四次。
[3]-3:保持体态,原地右“颤踏”(踏右脚颤膝,抬左脚),里“横向摆手”。
3-4:原地左右“碎踏”,外“横向摆手”。5-8:做1-4反向动作。
[4]-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前行。[5]-8:反复[3]-8:动作。
[6]-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后退。双手曲肘经肩向上抽再向前抛出,还双手垂于体侧。
[7]-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左转四个方向(两拍移转)。
1-2:双手体前内“抹”,3-4:双手外“摊”,5-8:反复1-4动作。
[8]-2:(右始)向左横“踏”四步,双手体侧“摊手”。3-4:原地右脚“踏”两次,双手体前内 “抹”外“摊”。5-8:做1-4反向动作。训练提示:
1、颤膝时强调重拍向下,松弛、自如、灵活。
2、组合节奏准确,动作协调、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