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溶解现象》教材分析(共5篇)

时间:2019-05-15 00:5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6章 溶解现象》教材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6章 溶解现象》教材分析》。

第一篇:《第6章 溶解现象》教材分析

《第6章 溶解现象》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第六章 溶解现象》是初中化学课程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它是继学生探究认识气体(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固体(碳单质、常见的金属)、液体(自然界中水)后,接触到的一类成分更为复杂的化学物质。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它也是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物质(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但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所以让学生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解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在下一章,将要学习的酸、碱、盐的知识,几乎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要学好后续内容,就有必要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学习与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因此本章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章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当然也为深入学习分散系的有关知识做了准备。

其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认识溶液的组成,是溶液知识的深化,它既能帮助学生加深有关概念的理解和化学计算能力,更是学生将有关溶液知识科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和生产及科学实验的必须。

(二)本章知识结构 本章知识共分三节: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主要包括溶液的基本特征、溶液的某些性质和用途和乳化现象及其应用、溶解现象(溶解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及其用途等知识。首先,本节从学生熟悉的分散现象事例和用途出发,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和乳浊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和乳浊液是分散质以微粒形式分散到分散剂中形成的稳定或较为稳定的分散体系,从而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后几节知识如溶解度、溶液的组成等的学习作一些必要的准备。其次,学生通过对溶解现象(溶解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和乳化现象的学习和了解,加深了对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重要应用价值的理解。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主要内容有:溶液组成的定性表示:溶液=溶质+溶剂,溶液的组成定量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节是对溶液知识的深化,学生将认识到除了水这一种常见的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是常见的溶剂;学生更将认识到,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是溶液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实验的必要前提。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主要包括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结晶现象及其应用等知识。学生主要通过学习认识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继而认识到可以用溶解度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性,从而找到了用于解释经常遇到的易溶、难溶、微溶等现象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认识理解结晶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重点、难点】 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

1、重点:

(1)了解溶液的概念与特征,溶液的微观知识。(2)认识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乳化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

1、重点:

(1)掌握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认识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辨证关系。(2)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难点:

(1)涉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各类计算。(2)溶液的配制。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1、重点:

(1)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念。(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因素。(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4)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2、难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3)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

2课时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

5课时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3课时 本章复习

1课时 本章测试

1课时

二、教法设想与建议:

1、P152页[你已经知道什么],应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节的意义。

2、P153页的[活动与探究]中,建议再增加一些常见悬浊液与乳浊液的例子,如把面粉放入水中,动物油脂放入水中,从而让学生了解生活的化学存在;建议对[实验1]中现象的描述加上“静置后观察到的现象”,便于学生归纳和加深对溶液均一性与稳定性特点的理解,如能把三种液体的形成过程能用简单动画演示其微观产生过程,让学生对其微观过程有直观的认识,将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溶液的形成。

3.由于学生见到的无色溶液较多,所以很容易把无色也当作是溶液的特征。所以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多展示几种有色的溶液,纠正学生的想法,并为以后利用溶液的颜色鉴别物质打下基础。

4.水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建议也可用多媒体课件加以演示,加强直观性,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5.P160页通过图6—9讲述溶液的组成,宜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称取、量取等)让其感受溶液各组分的“量”,通过计算与操作,感受到溶液各组分的量关系,甚至可以提供体积量的关系比较,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顺理成章的引出质量分数。

6.P161页 [活动与探究]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规范教育。

7.P163页[观察与思考]可结合本页[拓展视野]的无土栽培相关知识,利用综合实践课

程或校本课程进行实践,比较水与溶液的“营养价值”,但书中所提供的种子大多冬天难以发芽,建议选择豌豆等。

8.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书上的例题的要求是比较低的,但是这部分内容考试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所以在这里要补充一些内容:(1)涉及体积、密度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2)溶液稀释的计算。(3)与方程式计算相结合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9.P166页可以补充有关影响气体物质溶解性的实验,以拓宽知识面,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10.P164页“交流与讨论”中,第二题“毛料衣物干洗的原理”:可设计成课题,让学生比较干洗与普通洗衣的原理上的差别。

11.P167页[交流与讨论]可通过补充熟石灰的饱和溶液是稀溶液与蔗糖的不饱和溶液是相对而言的浓溶液来加深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与稀溶液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解。

12.作图法是解决化学问题的常用方法。P169页的[活动与探究]中,学习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时,应该以学生在数学上已经学习并掌握的函数解析式和函数图象的绘制为基础。也应通过从图中找几种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来加深学生对用作图法是解决化学问题方法的理解。

13.P171页[活动与探究] 增加一个分离硝酸钾与氯化钠的实验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蒸发结晶与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两种方法的区别与适用范围。

【问题讨论】

1.物质分散系中有关乳化中的“乳浊液”的概念是否有必要适时让学生了解。2.在讲述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时,是否可提出电离的概念,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为第7章的学习做适当铺垫?

【参考资料】

根据《标准》提供的学习情景素材 胆矾晶体的形成

方法一:用CuO和稀硫酸反应后滤液结晶得到

实验用品: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坩埚钳、玻璃棒、烧杯、量筒、漏斗、滤纸、剪刀、药匙、氧化铜、稀硫酸(1:4)

实验步骤:

1.用量筒量取15 mL稀硫酸(1:4)倒入一个蒸发皿里,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到将近沸腾(但不要使稀硫酸沸腾)。然后注意保持这个温度,一边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一边慢慢地撒入氧化铜粉末,直到氧化铜不再溶解为止。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装置好漏斗,趁热过滤(过滤时不溶性物质可以留在蒸发皿里,不必转移到滤纸上)。将滤液收集在烧杯里。使滤液逐渐冷却,仔细观察晶体生成时所发生的现象,并记录晶体的颜色和形状。如果滤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没有晶体生成,可以把滤液倒入洗净的蒸发皿里蒸发几分钟,再放置冷却,就会有晶体生成。

方法二:硫酸铜晶体溶解后利用晶种再结晶得到

称取75 g硫酸铜晶体放在烧杯里,加水200 mL。当晶体完全溶解后过滤,得到澄清的硫酸铜饱

~ 天,把上述晶体和溶和溶液。取一块硫酸铜小晶体作晶种,用细铜丝扎牢后吊入溶液中。每隔2 3液转入另一烧杯中,除去烧杯底部析出的小晶粒。一段时间后晶体不断长大,并且从不规则形逐渐变成规则的晶体。晶体长大后从溶液中取出,擦干表面后涂上清漆或其他保护层,以防止表面风化 说明:配置的硫酸铜溶液必须是饱和的。硫酸铜溶解时可以稍加热,然后冷却到室温后过滤。

海水制盐(日晒法)

选择海滨平坦坚实的地方做成的浅池叫盐田。由水沟引海水入储海水池内,静置,使泥沙沉降,再引入二次蒸发池中,利用日光、风力等自然蒸发作用使含盐水浓缩至接近饱和后,导入结晶池,水分继续蒸发,溶液浓缩到1.21 g/cm左右,即有食盐晶体析出。此法适用于气温较高、湿度低、雨量少、多风的近海地区,我国东北及河北的一些盐区,都用此法生产。

有机玻璃的溶解与粘接 服装干洗

何谓干洗:干洗是以挥发性有机溶剂清洗织物达到去除污垢的一种洗涤方式。

干洗是利用有机溶剂如石油溶剂或精制烃类物来洗涤衣物,而普通洗涤是以水作溶剂。洗涤时,溶剂中常添加特制洗涤剂,以提高洗涤过程中的去污和除渍能力。此外,现代洗涤剂还可使衣服产生再膨化效应改善其手感。两种洗涤方法相同之处,是在衣服烘干之前,均采用高速离心法甩干衣服中的水或溶剂。而其差异则表现在甩干衣服后之各道工序。

在普通洗衣过程中,洗涤工序完成后,大多数洗衣机需取出潮湿衣服,采用自然蒸发干燥(例如晾干衣服),或滚筒甩干。但在干洗时,“潮湿”的衣服实际上饱浸干洗剂,而不是水。所以,不宜选择室外晾干方式,而是利用干洗机已改进的滚筒甩干法,从衣服中去除剩余的干洗剂,并把它回收再用。

对干洗溶剂的要求:

a:能迅速有效溶解油脂、脂肪等物; b:不影响织物的染色; c:不伤害织物的组织结构; d:洗后不残留气味; e:便于蒸馏回收;

f:烘干衣物时适当温度下即可蒸发;

g:毒性在允许范围内,不伤害操作者,非易燃; h:售价合理。

溶剂种类:

石油、四氯乙烯、氟类、二氧化碳。

石油溶剂的特点: a:密度比水小,为0.78:1 b:沸点:141 ℃ c:易燃

d:空气中最多含量:350 ppm 缘何干洗: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衣服弄脏而需清洗。在大多数服装上,均缝有衣物保养标签,标有如何洗涤本服装等建议。这些建议是制造厂商或它指定的实验室,按照适合的标准,对类似服装进行试验后得出的结果。虽然,精心的手洗和使用某些新型的专用洗衣机可以有效地洗涤标有只能干洗的服装,但是,这种洗涤过程还是应由有关的干洗工负责完成。一般来说,除极少数以外,一些名牌的羊毛、粘胶和丝绸类的服装,不宜选择水洗方式。另外,皮革和羊毛制特殊服装通常也缝有只准干洗的标签。

衣服要求干洗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

其一是,在普通洗衣机洗涤过程中,水和机械的综合作用会引起服装纤维产生不可恢复的变形,导致尺寸收缩或其他损伤;

其二是,水的化学作用同用于这类服装面料的大多数染料不相容,导致染料扩散或褪色等。

干洗所用的各种干洗剂不是水基溶剂,它们不会“浸湿”衣服,故其纤维很少甚至不发生膨胀。这就是“干洗”一词的由来。此外,这些干洗剂通常具有良好的化学相容性,因此对服装的尺寸稳定性和颜色性能影响很小。

衣服要求干洗还有一个原因是,有机干洗剂的除污能力比水强。例如,工程行业的工作服装遭受

严重的油和油脂污染,加之,它们通常是全棉织品,为避免普通水洗的收缩问题,故常采用干洗方法。

干洗原理:衣物上的脏物大多是空气中尘埃附着油或油脂后粘附在纤维上形成的。油或油脂主要来自人体分泌脂肪、烹调油和汽车排气等。干洗所用干洗剂的功能是可迅速溶解使灰尘粘着于纤维的油或油脂。干洗剂中添加特选干洗助剂则可使灰尘悬浮出来并防止其再次沉积在衣物上。然后,通过过滤或蒸馏处理,可把游离的污垢从干洗剂中分离出来。

水溶性的污垢如污泥、食品和饮料的污渍,只使用干洗剂不易除掉。为增强这方面的去污能力,通常在干洗过程中,加入少量的水与干洗助剂的混合液。而现代的干洗助剂配方一般都含有足够的水分,故毋须另加水。

干洗助剂与水的混合物,也可在干洗之前,直接用来刷洗衣物上的污渍。这样,少量的水就以乳化液形式引入干洗剂系统。这种工艺方法通常称之为前去污。由于加水量很少,所以干洗机内基本上还是保持“干洗”条件,缩水、褪色、变形以及所有通过干洗剂可避免的其他问题均可减至最低程度。

去垢原理:

污垢四大类及对应去除方法:

a:溶于有机剂—溶剂溶性污垢,如油脂,用溶剂去除; b:溶于水的污垢—水溶性污垢,如盐、糖,用加枧油去除;

c:不溶于溶剂,也不溶于水—非溶性污垢,如粉尘、金属氧化物,用机械力去除; d:需特殊处理的局部污垢—污渍、墨水,用特殊化学品在去渍台上去除

一般衣物的干洗工艺(石油溶剂干洗机)

预处理:小心地对污渍和醒目处进行处理(10 20~ 分钟后洗涤)

溶剂量:滚筒1/3高度时为最佳。溶剂进入洗涤室时间为30秒。

溶剂:良好状态的石油洗净液

洗涤方法:过滤器循环洗涤

洗涤剂浓度:配溶剂2%,配合方法:中性亲油洗涤剂/水/石油系干洗溶剂

~ 分钟

洗涤时间:20 30

洗涤温度:20 30~ ℃

~ 分钟

脱液时间:3

4干燥温度:出口温度在60℃时20分钟左右(实际45℃以内)

溶剂的酸碱性:尽量保持碱性

干洗时间、烘干时间、脱液时间根据不同衣物而定

干洗流程:干洗流程 收衣—分类—预处理—洗衣—烘干—熨烫—包装—出衣 洗衣流程 上液—洗涤—脱液—烘干回收—开门取衣 干洗前准备:

(1)衣物分类:

a: 颜色:红、蓝绿、橘黄、玫瑰红、橡胶色,要小心;

b: 脏净程度:先洗浅色和不太脏的衣物,再洗深色和较脏的衣物; c: 装袋:羊毛衫、针织品、领带,要装在袋中洗,否则熨不平。

(2)验扣:易溶解的扣子拆,金属扣易发萎用锡纸包起来,合成革扣子拆下,装饰物要注意。

(3)掏袋:检查口袋内可有异物

(4)预处理:洗前去污、洗后去污均可。

第二篇:科学教案 动手搅一搅(溶解现象)

小班科学教案:动手搅一搅(溶解现象)

活动目标:

1、能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溶解变化。

2、能分辨哪些东西能在水中溶解,哪些东西不能在水中溶解。

活动准备:

勺子、糖、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品尝糖水,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一杯白开水和一杯糖水,请幼儿观察。

“这两杯水一样吗?”(一样)

2、请幼儿品尝,并说出味道。

“我请小朋友尝一尝,看看这两杯水到底一样不一样。”

“你喝的水是什么味道的?”

二、引导幼儿讨论,并探索哪些东西可溶在水中。

1、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为什么这杯水喝起来是甜甜的?”

“糖到哪里去了呢?”

“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溶到水里去呢?”

2、请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并适当指导,提醒幼儿不要用嘴巴尝。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去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可以溶在水中,哪些东西不能溶在水中,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3、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验证幼儿的操作结果。

①带着幼儿一起检查并验证一张记录单。

②教师小结。

③请幼儿自由检查。

三、自然结束

小班科学活动:《漫游糖果王国》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初步建立护牙意识,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糖果王国头饰一个

一、进入糖果王国。

1.进入糖果王国。T:“小朋友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

T:“那请每个小朋友在箩筐里找一个糖宝宝做朋友吧!”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1.幼儿自由地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T:“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T:“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它小朋友你的糖宝宝是怎么样的?(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T:“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T:“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衣服放在桌子上,糖宝宝放在手心里面,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T:“我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你们闻闻看糖宝宝是什么味的?那用小舌头轻轻地添一下,是什么味道啊?

(5)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T:“那把糖宝宝轻轻地送到你们的嘴巴里面,咦?这又是什么味道啊?

(6)尝试动手做糖果

T: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糖果,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动手做一些糖果啊?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糖果好吗?

3.小结。T:“今天,我们在糖果王国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糖宝宝有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的很软,有的很硬。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

三、体验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初步建立护牙意识

T:“糖好不好吃啊?张开嘴巴让我闻闻,恩…好香啊,啊呀,糖都跑到你们的牙齿里面去了,牙齿里面藏着糖会怎么样啊?那我们吃完糖以后应该怎么样啊?所以,我们吃完糖以后一定要刷牙漱口。

第三篇:初三溶解现象(第二课时)(初中化学教案)

初三溶解现象(第二课时)(初中化学教案)

来源:网络金匙教育资源网收集整理时间:2008-04-16

§7.1溶解现象(第2课时)教案

闽江学院附中 曾大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1)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科学探究方法的体验。

(2)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2)评价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多媒体电脑,固态食盐、硝酸铵、氢氧化钠,水,药匙,滴管,干净的纸。学生用具:仪器:100mL小烧杯(3个),玻璃棒,药匙,温度计(3把)。

第四篇:《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案3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有些液体能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象。

科学探究:观察和描述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过程,猜测醋、酒精、食用油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经历胶水等液体溶解或不溶解于水的实验过程;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溶解实验中的一些现象。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容器架1个,盛水试管3支,滴管1支,盛水玻璃杯2个,小匙1把,筷子1支,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食用油少许,记录单。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洗涤剂,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食盐和高锰酸钾这些固体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

预设:它们在水里慢慢扩散,颗粒化的很小,肉眼看不见,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会沉淀,形成稳定的溶液。

2.食盐和高锰酸钾这些固体物质均匀地分布在水里,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那么,液体是否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

3.谈谈你们的经验。

二、观察和描述胶水和洗发液的溶解过程 提问: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

今天我们来探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先来研究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现象。1.那我们研究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要怎么做?

2.师:请同学打开科学书第七页,认真地读一读文字,看一看图片,然后再来交流分几步做?注意什么?

3.边交流边整理出实验提示:

(1)取一小匙胶水或洗发液倒入盛水的玻璃杯。(2)观察是怎样进入水中的。(漂浮?下沉?)(3)观察在水中是怎么扩散得。

(轻轻搅拌一下怎么样?充分搅拌后怎么样?)(4)注意从杯子的侧面观察会更清楚。(5)做好观察记录。4.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5.描述实验过程

预设:我们观察到胶水的溶解过程是,一小匙胶水倒入水中,像一条透明的线缓缓地沉入水底,并蜷缩在杯底,起先不扩散,轻轻搅拌一下,一条条透明的丝分散到水中。充分搅拌后,透明的丝不见了,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形成透明的溶液。

预设:洗发液倒入水中,沉入水底,聚在水底,不扩散,轻搅拌,洗发液小片的向水中扩散,一些浮到水面,充分搅拌,洗发液像云雾在水中翻滚,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慢慢地形成稳定的溶液。

生描述师适当引导。

6.讨论胶水、洗发液能否溶于水。

师: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的溶解相比,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 预设:下沉在杯底,充分搅拌,慢慢地扩散,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师:我们可以认为胶水和洗发液能否溶于水。

三、观察和描述醋、酒精、和食用油的溶解过程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过程,知道了胶水和洗发液充分搅拌后,能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也就是能溶解在水里。老师再给同学们带来三种液体醋、酒精、和食用油,它们在水中会怎么样?

1.学生预测

你猜测在水中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这么想? 2.分组实验 出示提示:

(1)分别往三个试管中加入少量醋、酒精、食用油。(2)充分振荡后,静置一会再观察。(3)注意从试管的侧面观察会更清楚。(4)做好观察记录。

学生自学提示,师演示,如怎么反复使用滴管,如何振荡。3.描述实验过程 学生描述,师适当引导:

围绕怎么进入水中,怎么扩散,是否形成了稳定的溶液。4.讨论醋、酒精、食用油是否溶于水(1)比较它们的溶解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a醋、酒精与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相比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不同:醋、酒精轻轻振荡就会慢慢地扩散。相同:都能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

b食用油与醋和酒精的溶解相比,它在水中有什么特点? 特点:漂浮在水面,振荡后不能均匀稳定的分布在水中。(2)得出结论

5.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1)生回答液体间的溶解或不溶解(哪些现象说明溶解或不溶解?)

(2)归纳:a像胶水等液体在水中慢慢地扩散,并能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形成溶液的过程称之为液体之间的溶解。b像食用油一样在水中扩散后,不能均匀稳定分地布在水中,称之为液体之间的不溶解。

四、课外延伸

师:我们对液体间的溶解或不溶解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胶水等溶解在水中,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食用油和水混合在一起我们不能称它为溶液,称它为混合物,那么我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几滴洗涤剂,振荡后会怎么样呢?同学们能做出解释吗?1.有时间课堂上演示。2.建议课外试一试水能否溶解在胶水、醋等液体里。

五、整理材料

请材料员把试管和杯子中的液体倒入边上的水桶里,然后放回原处。

第五篇: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反思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反思

在教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时,教材安排学生先观察胶水和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实验,意图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过程,这个实验的溶解变化比较慢,有些学生还会出现判断错误,因为这两种液体的粘稠度比较大,它在溶解扩散到水中需要5分钟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虽然可以用玻璃棒搅拌加快速度,但学生由于耐性有限,往往因早早地判断而出错。又因为这两种液体是白色和无色的液体,而水也是无色的,这给学生观察带来了困难,虽然教材安排插图,提醒学生“从侧面观察会更清楚”,但还是效果不如人意。我也为其实验的可见度太小而犯愁。

后来我发现了“蓝月亮”洗手液,它也有粘稠度大,溶解慢,进水先下沉的特点,但它是绿色的液体,学生实验时的观察可见度就大了,效果也就很明显了:洗手液入水先沉到水底,然后慢慢看到有少许的丝状体慢慢上升扩散到水中,其颜色也跟着慢慢变淡,变白,再经过搅拌,就变成了一杯淡白色,均匀分布的乳液,学生也就能清楚地描述其变化过程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了。各位科学教师不妨试试看。

因此,我们科学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要明白教材安排每个实验所蕴含的目的意图,并且要学会变通,只要能达到教材安排的教学目的,实验的安排设计完全可以随你自己选择而改变,如果有比教材所提出的材料更合适的东西,就应该大胆尝试利用,千万不要被教材的安排所束缚,因一时找不到书上所说的实验材料而唉声叹气,埋怨科学课难上。所以我们要学会触类旁通,以实现科学探究“殊途同归”、“形散神聚”、“条条大路通罗马”等学科特点。

下载《第6章 溶解现象》教材分析(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6章 溶解现象》教材分析(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水的味道(溶解现象)

    活动生成玩水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但对于小班孩子来说,了解水的特性是不容易的。应该通过实验、操作,借助某些材料,设法使水的特性一一显露出来,让幼儿在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中理解......

    黄河大合唱教材分析(共5篇)

    《黄河大合唱》教案 【授课人】【授课地点】1#301 【授课班级】机电121 【授课时间】2014年9月7日下午第三节 【授课课题】音乐欣赏《黄河大合唱》 教材分析 《黄河大合唱》......

    政协会议教材分析(共五则)

    说课稿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李珊一、教材分析(一)从本单元的结构分析第三单元是整个政治生活教材的重点,要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最根本的......

    教材分析

    故乡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品味课文的抒情意......

    教材分析

    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西门豹治邺》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

    教材分析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对教材的粗读建构: 本册教材仍然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练习”这几部分组成。 承接前11册“习惯篇”的内容,本册教材......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想象》是一首现代诗。全诗共有六节,根据诗的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节)主要写了诗人理想中的自然界。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表达诗人对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4篇课文围绕主题“壮丽山川”来组织。由《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四篇课文组成。本单元的“壮丽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