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没有提公有制,这是否意味着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时间:2019-05-15 00:0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没有提公有制,这是否意味着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没有提公有制,这是否意味着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一篇: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没有提公有制,这是否意味着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九、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没有提公有制,这是否意味着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论断中没有直接提到公有制问题,有人据此断言公有制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人提出公有制是手段,发展生产力是目的,只要能够发展生产力,选择哪种所有制,那是无关紧要的。诸如此类的论点一度颇为流行。这种论点是不符合邓小平同志的思想的。

首先,邓小平为什么没有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提公有制?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概括特点不便于纳入公有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从最高层次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所谓最高层次,即这个概括是从人类活动的真理和价值相统一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度提炼。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虽然人类社会的其他社会形态都对生产力的发展有过贡献,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资本主义的取代物,必须创造出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生产力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高的社会形态的最深厚的基础,如果社会主义不能最终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的多的生产力水平,社会主义就将不成其为社会主义。这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提炼。另一方面,从人类活动的价值角度提出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这里,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就在于,生产力只有以服务于全体人民为目的才能获得最彻底的解放,共同富裕只有在生产力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最深刻的实现。正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样一种理论特色,不便把作为具体制度的本质特点的公有制列入这个概括中。如果用列举的方法,公有制、按劳分配、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提出来。

其次,为什么说公有制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是一致的?

虽然从字面上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没有谈到公有制,但公有制却是这一表述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是因为,第一,在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达到当今水平的条件下,从总体上讲,只有公有制才适合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公有制正是为了扫除原有的所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场所。正因为这样,我们在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当然,这并不排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需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作用,但补充终究只是补充,解放发展生产力的主力是公有制成分。第二,公有制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经济基础。剥削和两极分化的现象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发展、扩大的。建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才能消除产生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根源。第三,在私有制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只会导致财富集中在少数剥削者手里,而不可能做到共同富裕。只有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与公有制分不开的。可见,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表述,每一点都是与公有制联系在一起、以公有制为前提的。说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没有提公有制就认为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不对的。

再次,邓小平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强调。邓小平在改革阡放的条件下,坚定不移地捍卫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邓小平反复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只能处于辅助地位,对社会主义经济起补充作用。他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两个根本原则之一,“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邓小平同志总是把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作为我们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根本标志。

综上所述,虽然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没有提公有制,但这不意味着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长期探索的思想结晶和理论升华。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达到共同富裕”这两个重点展开的。1980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在这里,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198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著名论断,说了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1985年,他又进一步指出:“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他在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时,得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结论: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二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共同富裕。1986年,他提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两大原则的概括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的雏形。1990年,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出发,正面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在回答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所做的总结性的理论概括。

三、社主义本质论的特点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起点。搞社会主义,首先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在解放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逐步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前提和根本。它是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条件,是途径。它是生产力充分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然结果,同时,它又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制度条件,只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达到共同富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目标,是结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三个基本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离开哪一方面都不可能完整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具体表述如下:

第一、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出发,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生产力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它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首先解放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应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状况,从我国现阶段看,表现为现有的经济体制已成为僵化的体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所以还要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改革,必须以是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标准。

第二、从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出发,突出地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生产关系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不仅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且在如何分配社会财富方面,与资本主义有着更为本质的原则区别。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从而与资本主义完全区分开来了。

第三,从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出发,阐明了摻夥派Γ⒄股与撓鸢鳎郊只钪沾锏焦餐辉的辩证关系。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密切联系的,所以摻夥派Γ⒄股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与撓鸢鳎郊只钪沾锏焦餐辉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关系。摻夥藕头⒄股是撓鸢鳎郊只钪沾锏焦餐辉的物质前提和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如果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是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在贫苦生活的基础上用拉平各人物质生活状况的方法巩固起来,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只会导致贫困的普遍化。这已为我国过去的实践所证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撓鸢鳎郊只迪止餐辉是摻夥藕头⒄股的发展目标。在改革中,要坚持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了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生产力发展了,如果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少数人富,多数人穷,那就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本质区别,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不仅会导致社会出现种种矛盾,妨碍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且还可能危及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安全。总之,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这两个原则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四、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方法论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看,首先,邓小平这一科学揭示,为我们坚持,完善公有制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因为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是实现消灭剥削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要服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作为生产关系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归根到底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转移,并且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的。因此,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来确定。其次,这一科学揭示,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摷苹褪谐《际欠⒄股Φ姆椒〝,摱际蔷檬侄螖,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所以摷苹嘁坏悖故鞘谐《嘁坏悖皇巧缁嶂饕逵胱时局饕宓谋局是饠。因此,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剔除了计划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再次,这一科学揭示,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不能变的,而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应是多样的和可变的。在过去很长的时期内,人们总是把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赖以存在和实现的具体体制即社会主义模式混同起来,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体制、模式,当作撋缁嶂饕逶驍加以固守。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社会主义具体体制区别开来,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体制、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从实践意义上看,邓小平所揭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我们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方法论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的分析,因此,必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切实的指导作用。按照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我们党形成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撘跃媒ㄉ栉行模岢炙南罨驹蚝图岢指母锟艛的基本路线,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了我国摲秩阶邤的发展战略等,使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且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五、科学地掌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同志从实际出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这个概括解决了现实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我们掌握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时,要和学习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得到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概括。邓小平同志在概括和界定“社会主义本质”时,一连用了“解放”、“发展”、“消灭”、“消除”、“最终达到”五个动词,它表明,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体现只能是最终的结果。一方面,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具有过程性,就是说,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相伴相随的。既然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那么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也应该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总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体现需要若干代人进行坚持不懈的艰苦探索和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参考:严书翰《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特有的根本属性,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主要标志,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既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我们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依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具有广博深刻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深入剖析有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认识,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体.首先,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虽然排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制度上的障碍,新型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是,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需要一系列中介环节,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通过具体制度模式和运行机制得到体现和展开.于是就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由于某些制度不完善或存在弊端而阻碍或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既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具体制度还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只有对具体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才能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所以改革是我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正如邓小平所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我国是在经济文化水平较为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一制度建立后,生产力虽有很大发展,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落后.历史事实一再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先进的社会制度即使建立起来也未必能够长久地巩固下去.也就是说,生产关系高于生产力水平同样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表现.因此,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应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力与生产力关系相互统一起来,在相互适应中共同发展.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是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创造,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仍需要解放生产力的论断,是对前人观点的突破,意义非常深远.其次“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的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一切阶级社会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最终目的.在旧中国,富裕只为少数人所享有,绝大多数人只能是贫穷.在新中国成立后,剥削者被剥夺,社会财富重新回到了人民手中,但人民的生活水平依然很低.加之长时期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在分配领域中长期盛行的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人民不但没有实现共同富裕,反而带来的是共同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富裕”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水平上的要求,它反映了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状况.在落后的生产力状况下,人们不敢奢谈“富裕”;“共同”则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生产关系上的体现,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财富的占有方式.它表明不是一部分而是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达到富足美好.在当今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财富相当丰富,但财富为少数人所占有,广大劳动人民拥有的相对财富数量则相当少.这种两极分化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反映.总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它要求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并且人人都能够平等地拥有社会财富,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第&期王安平: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探析(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社会主义实践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社会主义有三方面的涵义:社会主义是一种学说,一种理论;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实践运动.从不同的涵义去论述它可以对其本质作出重点不同,层次不同的概括.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从“社会制度”的涵义上去揭示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特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已上升为统治阶级的工人阶级要求的消费资料按劳分配.从“社会制度”的涵义去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看问题.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那个时代所面临的紧迫任务是揭示未来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基本区别,这就需要从相对静止的角度去揭示或描绘社会主义在基本制度方面的特征,这是认识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但是,如果让认识长期停留在从静态角度看待事物的阶段,又容易使人们将该事物与它事物的区别凝固化,容易去追求该事物与它事物的外在区别,而忽视该事物自身发展和变化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我们在理论上认为社会主义的两大特征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在实践上则只注重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忽略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这就逐渐偏离了社会主义自身运动规律,盲目追求制度上的完美,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结果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十分僵化的地步.邓小平总结了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从更高层次上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是在前人着重从静态角度,即主要从“社会制度”涵义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着重从动态角度,即主要从社会主义实践方面更深刻,更综合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很明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社会现象上看,也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的历史过程;“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更是一个历史性的目标和要求了.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长期的历史阶段中,社会主义不是空谈理论或争论姓”社“姓”资“就能够实现的,它需要亿万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实践中去建筑社会主义大厦.”大厦“如何建成这是邓小平一直思索的问题.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果断地提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此外,他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划了宏伟的“三步走”战略.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我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地丰富社会主义的物质财富,但是,我们又不能脱离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使我们的步子不离开社会主义轨道,就需要有公有制,按劳分配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来作保障,我们不应也不可能脱离社会主义制度而谈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总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着眼于从动态角度阐述社会主义本质,但也没有抛弃公有制,按劳分配这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而,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应当自觉地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结合起来,以利于我们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和歧路.(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社会主义根本手段和最终目的的统一.从广义上说,社会主义目的就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结果.它是由社会主义最终目的和一系列中介目的构成的多层次目标体系.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目的而采取的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的总和就是社会主义手段.目的决定手段,手段服务于,反作用于目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关系.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所揭示的社会主义根本手段和最终目的统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其一,着眼于社会主义最终目的,理顺多层次目的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目的是一个多层次的目的链体系,它是由最终目的和一系列中介目的构成的.严格地说,只有最终目的才是目的,不是手段,而一系列中介目的,如实现“三步走”的阶段性目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直接目的,改革开放等具体目的,这些中介目的相对于为它自己服务的活动来说是目的,而相对于更高目的则是手段.最终目的是多目的的最高概$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括,只有以它来统摄所有其它中介目的,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目的中,掌握正确的方向.作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马克思恩格斯把它概括为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动作.邓小平则简明扼要地将其概括为“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这一最终目的的手段.发展生产力只有以共同富裕为目的才能使其保持社会主义方向,公有制也只有服务于共同富裕,它的社会主义性质才得以体现.当前,特别要全面认识发展生产力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中介目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到它们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但都不得不为“共同富裕”这一最终目的服务.其二,着眼于社会主义根本手段,理顺多样性手段间的关系.正如社会主义目的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一样,实现社会主义目的手段也是一个多层面的综合体.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或者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随着时代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而相应调整发展手段,不断解决在建设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纵览社会主义建设所采用的手段,它们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一是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手段,如公有制,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等,这些只能为社会主义所用,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二是人类社会共同使用的中性手段,如科学技术,管理经验,计划与市场等;三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段,如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这些手段本身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完成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也须采用这些手段.这三类手段不论其本身性质之间存在着多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共同的指向都是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首要任务”,“第一位任务”.只有实现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最终目的的实现才成为可能,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三,社会主义根本手段与最终目的统一,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并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雇佣工人,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不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而是使少数资本家富裕起来.这样工人阶级创造的财富都不能为它们所拥有,反而为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主义社会中两个基本阶级的对立,反映出资本主义手段与目的严重背离.它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规律: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目的和手段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基本适应的客观规律基础上的,即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能够适应社会化的大生产,能够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积极性,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在他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根本手段和最终目的的统一,充分说明了他的论断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石上的,说明了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把握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从以上三个方面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作的一番剖析,我们可以看出:本质论的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本质论的理论基石,本质论首先是一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形式就是社会的不断运动,社会主义就是一个不断地采用实际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最终目的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根本手段和最终目的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它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意义.第一,它使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建国以来,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我们有两个缺点,一是忽视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只提发展生产力,而不讲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指出:“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建国以后,尤其是从!%&'年以后,在&第#期王安平: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探析”左“的思想指导下,以阶级斗争为纲,只重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革命,而忽视了发展生产力.同时,由于认识和实践上的片面性,即使讲发展生产力时,也不讲解放生产力,把两者割裂开来.邓小平深刻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特别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他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同时,他还强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和科学体制,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既强调解放生产力,又强调发展生产力,把两者有机地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这就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正确地解决了经济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第二,为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指明了方向.按照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体制.一是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关系,二是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邓小平明确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我们必须在改革中,毫不动摇地支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两个根本原则.根据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客观要求,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通过不断深入的改革,逐步完善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逐步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多层次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劳动者,管理者的积极性,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践表明,坚持并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第三,使人们解除思想束缚,大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前,我国学习苏联的经验,搞计划经济.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固守着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有些问题已成”痼疾“,人们也不敢想,不敢动作,历史上虽有几次调整,均被看作是”倒退“,”右倾“和搞”修正主义“.邓小平经过长期的探索,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他全面地研究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生产发展问题,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即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既然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束缚,为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深刻地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符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纠正了长期以来受具体模式束缚而忽略本质的错误倾向,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富有创新性,从而大大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开放,使改革开放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

在前人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新时期,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反复加以论述。在论述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深刻的揭示。

1980年邓小平首次论及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我们在实践中搞不好,理论上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包括体制),那么也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985年他再次谈到了这个问题时指出:“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⑦1990年邓小平又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⑧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表明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已形成共识。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对以往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关于社会主义认识所作的高水平、深层次的提炼。因为这种提炼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属性作了科学的概括。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一个突出,三个统一)。

(一)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要发展生产力。它纠正以往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一味强调生产关系变革的“左”的错误认识,强调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建设,都要服务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恢复。

(二)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这是对以往认识的一个突破。以往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任务就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保护下发展生产力。事实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由于存在制度、体制方面的弊端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改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⑨因此,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三)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形态之间的区别在本质上是生产方式的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就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既讲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讲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最终消灭剥削奠定物质基础;只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保证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四)体现了现实任务与最终目标的统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既讲了我们正在做的事即现实任务,又讲了我们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我们已经做了并且现在还在继续做的事;共同富裕是我们社会主义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落脚点。邓小平的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作为一个过程它是现实任务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三,社会主义本质与公有制的关系

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即五句话)中确实没有出现“公有制”这个字眼。能不能由此提出公有制不重要的结论?不能。而且更不能以此作为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借口。在邓小平理论中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邓小平始终把公有制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早在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中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四项基本原则的第一条。他认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过这个重要思想,“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0}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了重要谈话。他在作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之前的论述中又谈到了公有制。邓小平认为深圳特区之所以姓“社”不姓“资”,就是因为公有制占主体。

从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公有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社会主义本质是从最根本、最实质的层次来概括社会主义的属性,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而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作出充分和全面的回答,还必须从构成社会主义的各个层面上如社会主义特征即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以及体制等方面加以展开和论述。从理论研究上看,已基本形成共识的是社会主义可以抽象和划分为三个层次:社会主义本质是最深层次,其次是社会主义特征即基本制度,然后是社会主义体制。三者相互统一,互为表里,由此构成人们对社会主义较为全面的认识。正因为社会主义本质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属性的理论概括,所以它是社会主义最根本最实质的内容。从而也就合乎逻辑地提出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体制必须与社会主义本质相适应。离开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去追求“纯粹”、“理想”和“高级”的公有制和其它体制,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行不通的。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也给我们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新思路:我们要从最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上致力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完善和具体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问题。以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一旦建立就一成不变,至少是懒汉思想。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效实现方式这就是完善。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这既是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导下的思想解放的重大成果,又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与公有制关系的认识。

第二篇:从公有制看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公有制非社会主义本质驳论

从公有制看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公有制非社会主义本质驳论 【 作

者 】肖松柏

【作者简介】肖松柏(1964-),男,湖南邵阳人,广州大学社科部讲师。广州大学社科部,广东广州 510091 【内容提要】文章对公有制非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种种错误思想进行了批驳,对于端正人们的思想,坚定公有制社会主义本质思想,使人们避免误入歧途有指导意义。【关 键 词】公有制/社会主义本质 【 正

文 】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00)06-0054-03

一、问题的提出:公有制非社会主义本质

自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重新概括以来,社会反响不一,不理解者有之,怀疑者有之,反对抗拒者亦有之,一时理论界和社会上对此有种种说法。一曰,非本质论。有论者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包含的生产力内容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所共有的,因而不能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二曰,本质回避论。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不包括公有制为主体这个根本前提或规定,至少是回避它。三曰,本质消融论。认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使公有制变为极其次要的东西,变得无足轻重,被消融了。

赞成拥护者中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涵特别是对其中没有明确提出公有制的理解也不一。有人认为,邓小平之所以没有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公开列在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之中,是因为它们属于社会主义的特征而非本质,它们是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和收入分配形式基本属性的提炼,是属于社会主义特征的范畴。有人认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只有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还有人认为它们只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前提条件、途径、手段和方式,而不是社会主义本质本身,所以,没有必要将它们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

二、问题的回答:公有制内在于社会主义本质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认识一个社会的本质,最主要的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决定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上认识社会本质,另一方面从社会运动的基本经济规律上认识社会本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从最根本、最实质的深刻层次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经济是基础,社会主义首先和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制度,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所以,从经济上来概括社会主义本质就是最深层次上的概括,这一概括也就内含着公有制的本质规定。这样,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必然要体现出它与资本主义等一切剥削制度的经济区别,包括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经济基础、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等。同时,社会主义本质必然要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和矛盾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性。可见,社会主义本质必然是社会主义内在的人民性要求和规律性要求的有机统一。

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是广大劳动人民阶级意志和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它顺应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要求而产生,构成社会主义之所以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前提和基础,是孕育社会主义本质的出发点,又贯穿于社会主义本质发展和完善的全过程。因而成为邓小平反复强调的社会主义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1](P116)“社会主义原则,第一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P172)“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P111)“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1](P138)他认为,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离开了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就有丧失经济基础而产生两极分化的危险。“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P111)邓小平在这里反复强调的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原则:发展生产力、公有制主体和共同富裕目标,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方面。据此,我们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生产力和公有制内在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正是从上述角度,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全新的概括。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内涵着三个方面两个层次的本质规定: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在理论逻辑上内含着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消灭了私有制,因而消灭了制度剥削和产生两极分化的制度根源,但还不可能完全消灭剥削现象和两极分化现象,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就能够确保剥削现象和两极分化现象的量变不会演变成根本质变。所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是社会主义本质不可逾越的逻辑界限。三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几个方面都贯穿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条红线:谁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属性,必然能够创造出新的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而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背后,就必然是公有制的完善和发展。谁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推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呢?当然还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因此,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既没有回避公有制,也没有消融公有制。不仅没有削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且更加巩固了它的这一地位。

虽然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是由生产力状况决定的,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公有制主体的根本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不开公有制,强调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就必须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明确体现。它是公有制的不同表述方式而已,其实质是公有制的同义语。由上可见,公有制主体不仅构成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基础、根本保证和逻辑界限,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全过程,并通过与生产力不同层次的运动关系,在理论总体和现实逻辑上内在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在具体实践中它又存在多种形式并且是变动的。由此可见,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主体,也就坚持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

从邓小平理论对生产力作用的完整论述来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理应包括生产力,同时也包括生产关系。所以,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位,并且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概括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特点及其变动规律。同时强调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制度特性和目标性要求,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公有制的特点及其变动的规律。最后,邓小平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考察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动的规律性,从而科学地得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结论。这个结论把社会主义本质描述为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态过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个过程,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断发展、完善和巩固的过程。

由上可见,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坚持了生产力标准和公有制标准的综合统一,按照它们的内在逻辑关系把它们有机联结起来,并使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否则,单纯讲生产力标准,既不能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开来,也不能真正解放、发展生产力;只讲公有制标准,既不能与社会主义“空想论”,也不能与“贫穷的社会主义”区别开来。所以,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生产力标准和公有制标准的统一,是效率社会主义与公平社会主义的统一。

三、邓小平的策略:公有制以隐含方式被限定于社会主义本质内涵中

我们不能因为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没有明确提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概念,就否认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而把它当成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或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手段和方式。邓小平之所以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没有明确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就是为了避免过去那种把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结构形式凝固化、单一化的错误倾向。如前所述,公有制主体是内在于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公有制结构形式是公有制主体这一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实现或表现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讲,公有制结构形式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手段或方式,是社会主义的特征,公有制主体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方面。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之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占主体地位,前提是它们能比私有制及其分配方式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状况又决定公有程度的高低,决定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所以,应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程度来选择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结构形式。正是从这个角度,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以隐含方式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结构形式理性限定为:一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二是有利于不断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三是有利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而其中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特点及其规律性的动态表达。可见,邓小平是从对公有制结构形式的现实限定中把公有制主体以隐含的方式表述在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之中。

公有制不仅一般地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应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本质,而在初级阶段之后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这一核心本质就会发生历史性变化,公有制就会跃居成为社会主义最核心的本质。如果把社会主义本质看成是一个动态发展完善的过程,那么,从前提和过程上来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核心本质;从目的和结果上来看,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核心本质,而这其中的核心就是公有制。所以,公有制主体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规定具有历史必然性。

收稿日期:2000-05-01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33.

下载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没有提公有制,这是否意味着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没有提公有制,这是否意味着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