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人物素材苏轼阅读材料
处顺境易乐,处逆境易愁,人之常情,加官进爵的多数都是敲锣打鼓,喜气洋洋地赴任;削官遭贬的,基本都是垂头丧气、伤着心、灰着脸离开京城。
比如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景况远胜于苏东坡,尚且抑郁而死;韩愈只不过贬到了潮州,就戚戚不已,求哀君父,乞求不在瘴江边埋骨;屈原见放,汨罗自沉。
苏东坡却是古往今来的一个特例,他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升官未见其大喜,流放也未见其大悲。贬谪黄州,自垦东坡荒地,他还两度载酒夜行,与好友聚游赤壁,“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饮酒赏乐。(这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废太守,分明是一个富足闲适的老贵族。)
苏轼“一生在八个地方做地方官,几乎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政绩,都给当地的老百姓做好事。” 比如
在密州,捕捉蝗虫,抗旱灾;在徐州,黄河决口,抗洪排险,昼夜披蓑衣,穿草鞋,站在第一线;在杭州,闹饥荒瘟疫,自筹钱财办药坊,熬粥煎药,救济过往行人;还是在杭州,整理河道,疏浚钱塘六井,修筑长堤;在惠州,想方设法,筹钱筑桥补路,引水入城;还重视教育,大办书院,教化民风;
在儋州,亲自挖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传授药方,解决百姓缺医问题。
苏轼的一生,既有忠君思想,礼贤下士,又效仿明君,以前人贤士为榜样,不喜欢冤冤相报,大度能容天下。一生颠沛流离却能随遇而安,苏轼在朝廷报效社稷,在山林修身养性,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直到现在,好多地方还流传着有关苏东坡的故事和诗文。
1、“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
诗的意思: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最后二句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2、“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第一句说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说明渡海的时间是在半夜里,也说明黑夜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暗示他在政治上即将获得新生,这是一种比喻。后面三句也都是采用这种借景为喻的手法。第二句说,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苦雨),总有止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终风),也总有停的时候,它们“也解晴”,也能变成风静晴朗的天气。意在说明他受到各种打击和排斥,也总有结束的时候,今天遇到大赦,就象久经风雨见到晴天那样,心情舒畅,充满希望。第三句说,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意思可能是说,这次遇赦,不知是谁在朝廷帮忙说情,为我驱散政治上的乌云的?第四句说,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最后两句说,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可以说是第一遭儿。他对这次被贬到海南岛表示不后悔,认为是一生中挺有意义的一段经历。“冠平生”应解为“超过平生见到的景色”。全诗情调高昂,表现了苏轼的乐观精神。
3、他离开海南时曾写诗安慰弟弟说:“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谪海南,作诗示子由》)
“舆地志”即地方志,苏轼非常幽默,他说琼州、雷州虽为海所隔,但还可隔海相望,这正是皇恩浩荡呵!
4、惠州流传一句诗:“一自东坡谪海南,天下不敢小惠州”。
也许,历史上人们没有把惠州看在眼里,可自从苏东坡到过了,谁还敢小看我们惠州呢。一个“敢”字道出了惠州人的自信和对东坡的敬仰。他们说:苏东坡不幸,是客观的,但我们有幸。苏东坡贬到我们这里,苏轼的人格魅力,他留下的是一种千古不朽的精神与文化。
5、儋州“东坡井”旁对联:“凿井南荒,清泉生雅韵;关情闾巷,美德播南荒。”
6、《琼台记事录》:“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始之。”
7、苏轼曾对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无一不好人。”
8、章惇和苏轼是同科进士,后来当了宰相,大权在握,便将苏轼从惠州贬到儋州,一贬再贬。戏剧性的是,后来,宋徽宗登位时,章惇被贬官雷州,世人得知,多言恶有恶报,罪有应得。然而苏轼得知消息后,他不但没有泄恨之感,反托章婿安慰章惇家人:“海康地虽远,无瘴疠,舍弟居之一年甚安稳,望以此开譬太夫人。”
9、在海南,苏轼结识了一位读书人叫黎子云,家藏柳宗元文集,东坡前去借阅时发现,黎子云兄弟二人都是胸襟高远之辈。于是,彼此时相过往。一次,东坡从黎子云家归来,途中正遇急雨,他连忙到农家借来斗笠,还披上农家的蓑衣,穿上农夫的木屐;东坡这幅田夫野老的模样引得一路上的妇女儿童笑着拍手争相观看,连满街的狗也成群结队地对着他乱叫。
10、一日,军使张中邀东坡前去黎子云家。饮酒论文之后,座中有人提议捐钱修整一下黎子云的破茅屋,东坡欣然赞同,并为新屋取名“载酒堂”。新屋落成之后,东坡一帮人更常聚于此,岛上各地学子也前来向东坡求教。于是,载酒堂里开始响起读书声来。起初,几缕吟咏声在这间小茅屋响起时,显得有些孤单。然而,渐渐地,这读书声感染儋州,感染琼州大地,最终,整个海岛终于响彻琅琅书声。这就是儋州的“东坡书院”。苏轼谪居儋州的这三年间,就在这里讲学明道,从此,儋州教化日兴,书声琅琅,弦歌四起”。
11、林语堂在《苏东坡传》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的确,乐观、旷达的性格伴随着他的一生,正是这种性格,使他度过了艰辛的黄州生活。这种性格使苏轼在黄州的作品充满趣味。如有一天他在监仓刘唐年家里吃到一种油煎的米粉饼,又香又酥,他不禁啧啧称赞,就问刘唐年:“为甚酥?”在座的客人哈哈大笑,因为这是刘家自制的饼,没有名字,客人说就叫“为甚酥”吧。又有一天,苏轼到潘大临家里品尝潘家自酿的酒,酒味很酸,他笑着说:“不要是做醋时错着了水吧!”于是提议潘家将酒命名为“错着水”。其后东坡还曾写诗向刘唐年乞讨煎饼,说:“已倾潘子‘错着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由此看来,苏轼虽然感叹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平和的人生态度。
赵宋在中国历史上是国势一向较弱的一个王朝。边防上,宋朝一直受到西北方的辽和西夏的侵扰,而宋王朝一味妥协退让,更加深了边防危机。
苏轼自然也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的。年轻时就有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
一生无论出处穷达,总是心系朝廷,不能忘怀国事,如知密州时,闻辽割宋地七百里,有感而作江城子《密州出猎》其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情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为国靖边驱走入侵之敌的雄心壮志。
即使以罪人的身份谪贬黄州时,仍念念不忘国事,在写《念奴娇》这首词的前一年,宋廷曾分五路大军伐夏,当他得知一开始大败西夏时,异常兴奋。可不到一个月,结果惨败,损兵折将约近三十万。苏轼在《与滕达道书》中说:“西事得其详乎?虽废弃未忘为国家虑也。”可见他是时刻关心边廷战事的。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懦弱,词人苏轼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啊!这正是作者在这篇词中,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塑造导演这一战争活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
受儒道释的影响,苏轼的人生观常常呈现两种面貌,一是儒士心态,一是隐士心态。在贬谪黄州之前,他以儒士心态积极有为于世,期望建不朽功勋,留万世芳名,表现出一种入世的旷达心境。但贬谪黄州之后,因乌台诗案的打击和朝廷政敌的迫害,他有为于世的儒士心态严重受挫,退隐以求超脱旷达的隐士心态支配着他的精神,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心灵净化,即内在超越的出世的旷达心境。苏轼,我想对你说„„
午后的阳光变得很明澈,我倚在窗边,尽情享受着温暖。一首首灵动的散文与和煦的阳光交织在一起,萦绕耳畔,回响在心田。闭上双眼,我仿佛置身于你的世界。灵光一闪而过„„
我乘着一阵清风,来到了元丰六年间的黄州。借着皎洁的月光,我看到了你——东坡居士。心中十分惊喜,正欲上前请教,却发现你已解衣欲睡,只好在暗中领略你那中国文学泰斗的睿智。
月光照进门里,洒下一片轻柔。仿佛生怕打搅了你的休息。月光调皮的绕过你,来到书桌上,也想一睹在你的笔尖流泻下的灵动。我看见,你笑了,应该是对于月光的欣然吧。我也笑了。
你起身,走出屋外,想追随月光,做一次心灵的交流。我明白,此时此刻对你来说,月光也许是最好的倾诉对象,而黑夜能让你找寻到心灵栖息的地方。于是,我跟着你一起,想一探究竟。
你独自漫步在黑夜的怀抱,也许是因为心中那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黑夜中不断的蔓延,你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顿时变得焦躁起来,我明白,你要去寻找你的挚友张怀民了。我一路跟随你来到了承天寺。令你欣喜的是,怀民也没有睡。你们一起信步走到庭院中,正值十月,秋海棠的芳香弥漫在整个寺庙中。院中的积水中映衬着一轮皎月,水中的藻、荇相互交错纵横,好像竹柏的。我静静的陶醉在这样唯美的意境中,感受着文学的滋润。
东坡居士,我敬佩你、景仰你、崇拜你。敬佩你心怀天下的豪气;景仰你不屈不挠的大气;崇拜你夜游承天寺的雅气。愤懑悲凉的心境中,你体现出的是人生的旷达。
但东坡居士,我想对你说,在被贬官期间,你应抛开了烦恼,任思绪纷飞。你应更像是在一片无人涉足的原野上纵情驰骋,看日落黄昏,赏万紫千红。你应该勇敢的面对真实的自我,对生活作一番细细的品味,而不是整日沉浸在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中。其实,你已经做到了,但还需做的更好。在这段日子里,我看到的是你逐渐摒弃了功名利禄、是是非非;忘却了悲欢离合,荣辱贵贱。敞开心扉,听天籁之音,用身感受,用心领悟,你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个“登山情满于山,观海情溢于海”的雅士。远离忧愁和世俗,亲近欢乐与自然。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让身与心得到恬静的休憩,让情与景得到自然的交融。
东坡居士,忘掉你政治上的失意吧。忘掉,你就会发现沙漠其实很美,因为不知何处正隐藏着一方绿洲;
东坡居士,忘掉你仕途上的坎坷吧。忘掉,你就会发现空谷其实很美,因为不知何处正有兰花在幽幽绽放;
东坡居士,忘掉你心中的悲凉吧。忘掉,你就会发现生活其实很美,因为有亲情、友情、爱情的支撑。
灵光一闪而过„„ 苏轼我想对你说
皓月当空,东坡在西子湖畔石凳上,一壶浊酒,与月共饮。眺望“苏堤”(当时没有啦)。“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这月夜风荷,清雅静幽,别是一副笔墨,一种情怀。
那年,你踏上了密州,便有了“老夫聊发少年狂”这一首梦醒后在月光下写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亡妻的松岗撒谎那个松叶摇摆,月影斑驳,多么凄凉。
那在皓月当空,银光泄地的中秋之夜吟成的《水调歌头》,你问苍天,问明月,与苍穹共饮,让明月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长卷”的美好心声,天地共鸣。
哪一首慷慨激扬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写你的豪迈之气。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洋洋奋发,遒劲豪迈!
那年,你飞往了赤壁,泛舟而曰:“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仰慕当年周郎赤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感叹自己,壮志难酬。一声”人生如梦,一尊还渡江月“多么失意。你甚至人生短暂,羡慕江水无穷,在明月中: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又那年,你来到了海南,那个孤独的小岛,你壮志未已,报销大国之心冉冉升起。
你在月下,静静地,望着三潭印月,举起杯,浊酒而尽,断愁肠,哀思不断,你凝神,注视苍茫大地,以明月洒向大地的报国之心
苏轼,我想对你说
我乘着一阵清风,来到了元丰六年间的黄州。借着皎洁的月光,我看到了你——北宋文坛的明珠苏轼。你与好友张怀民步于中庭,欣赏着如水的月色,摇曳的疏影,陶醉在这似真亦幻的唯美意境之中。我真羡慕你的洒脱与旷达,更不忍打扰你好不容易营造的空谷幽兰般的悠闲雅兴。
然而灵光一闪而过。你知道么?你为后人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与太多的辉煌? 你是多情的智者。你对事理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去思考人生,月的阴晴圆缺是自然规律,人生亦如此。尽管你“欲乘风归去”,终因“高处不胜寒”而转入人间轻盈起舞。于是在你多情的笔下,多了“山色空濛雨亦奇”、“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多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
然而世事沧桑,一桩“乌台诗案”几乎断送了你为官为民的政治梦想。才华横溢的你仕途坎坷,近十年中你屡次被贬至杭州、密州、惠州、黄州,而你的辉煌也是在这样的遗憾中铸就。被贬官期间,你抛却烦恼,任思绪飞扬,驰骋在无人涉足的原野上,看落日黄昏,赏万紫千红。你把酒问月,临风当歌,曾经“千骑卷平岗”的你并未消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
或许正是仕途的坎坷才成就你文学的伟大。所以在世人眼中,你豁达、浪漫、乐观。我也很难想象中国文学史上少了你苏轼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一定是黯然失色的。对么? 读你的诗词,让人容易涌起万般思绪的当然少不了你那曲深情款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你34岁那年,最信任的妻子病逝。在被贬的孤苦日子里,你梦忆亡妻,“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啊!历经十年风雨,只剩你独自飘零,何人能读懂你孤苦心灵的重重哀伤?曾是你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尽千载离人之心,而今这于你却就只能是一个梦,一个无法企及的梦了。
苏轼,相隔近千年,我该怎么对你说?
灵光一闪而过。原来我想对你说的,也只是一个梦,你已经无法听到。但浪沙淘尽,你的豪放,你的多舛,你的凄凉,都已然定格于我心中!
苏轼,我想对你说
苏轼,北宋的大才子啊。
其实我有什么话好跟你说的呢?我无法体会你的苦闷,而你也不理解我的忧愁,相隔数千年,有能有什么话可说呢? 但我是有话要说的,纵使你听不到,纵使你不理解,我依然是要对你说些什么的。你的文才,耀眼夺目,使你流芳千古。你自愿考取功名,做了宋朝官吏。既然做了官,就做些官员该做的事情吧,至少也应坚定自己的立场,做自己认为对的。可是,改革中,你却几次三番,几次三番的在新旧两党的立场间徘徊。这官路不顺,命运多舛,又怪得了谁呢? 你又有什么办法,你又能左右的了命运吗?那残破的昏庸的腐败的黑暗的政府,那所谓的真命天子„„面对这些,你又能怎么样呢?
只好顺从天意,安适享乐了。你寄情与天地,托身于自然,领悟人生,参晓哲理,能与同道中人共游山川山涧,共抒博大豪情„„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供你游山玩水,吃喝享乐的冗繁费用的,是饱受饥苦的百姓啊。面对政府的愚蠢,你可以回避,你可以置之不理,但百姓们,要他们怎么无视,要他们怎么逃避?
可是,你又能做些什么呢?压迫百姓的封建专制,冥顽不灵的独裁统治,又怎么可能给你为百姓做事的机会。他们要你做帝王的走狗,要你做剥削的利器,你毅然不应,已经可歌可泣,怎么可能还奢求你做什么呢?
你的一生就这么过去了,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与辉煌。但那遗憾真的就是遗憾?辉煌,又真的就是辉煌?
也许从一开始我就没有资格对你评头论足,没有资格对你说那些话。但我同情你的命运,嫉妒你的才华,称赞你的人品,不满你的做法„„我究竟想跟你说些什么,我自己,又知道多少? 走进苏轼
我一个人走进晚风的夕阳中,柔和的风吹得我受伤的心隐隐作痛。自己苦心经营的,决不能失败,但败得似一幕滑稽剧快降下帷幕,只留下一串串奇怪、探询的目光闪耀在脑海中。
夕阳将我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无力的阳光伴着漫无目的的脚步,“林断山门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相同的无奈让我又一次轻轻走近了苏东坡。
夕阳下的小河边,碧草茵茵,清澈的河水,点点涟漪,我仿佛望见了东坡先生驾一叶扁舟,缓缓而来。晚风吹起他乱如旌的白发,“唯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他似一只孤独的大雁,无人能知他的志向是天空。“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人们多认为这是悲观中的消极,无力中的感慨,而我却一厢情愿地认定这无声之境便是苏东坡的极致。苍凉中有着无边的宁静与深邃,最痛苦的时刻,正孕育着无限的希望。枝上柳绵被风吹少,而他却道:“天涯何处无芳草”,任岁月染白头发,他却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被风雨截住了去路,他会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无情相思袭上心头,他又说:“休将故国思故园,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东坡是深刻的,就在于他有一双在黑暗中发现阳光的眼睛,先生踌躇满志,随时代的际遇跋涉到了颠峰,厚重,明朗溶为共同的血液,流动在一个人的人格血脉里面,于是,我们看见先生在滚滚大江前,唱“大江东去浪淘尽”悠悠古江,因为一种不同凡响的胸襟而千古激荡。
你是否看到一位老者信马由缰,奔驰于天地之间,“左牵黄,右擎苍”的矫健英姿伴着那句“老夫聊发少年狂”,你是否看到大雪纷飞天地间,对着绽放的寒梅,那位老者心旷神怡,“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东坡先生,面对人世间的沧桑,只留下一句最深最切的感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失意中的安然,快意中的怡然,失败中的泰然,成功中的淡然,构成了他一生中最闪亮的人格魅力。„„
我从东坡思想那里归来,心中舒畅了许多。是他又一次唤起了我兴奋的勇气,我相信,我会用成功来回谢他。
那一份超然
走近苏东坡,喜欢苏东坡,敬慕苏东坡。
读过赤壁二赋,不能不心折于他的超然,想起黄州,想起乌台诗案。
走近苏东坡。年少时,“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时何难!”汴京高中,名扬于四海,仁宗亲许为宰辅之器。此时是何等意气昂扬。无奈,天意弄人。
他因论新法不力,自请外放东南诸州,览民生疾苦,发为歌诗,冀达天听。宵小不容,诬以讪谤,仁宗不察,以致他被系乌台,百日之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他就那样疲惫无奈痛苦地来到黄州。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太大,从宰辅之器到八品散员,从一代人望到杂诸渔樵的平民。一切重新开始。
政治活动的中止,亲友故旧的畏祸远避,政敌的虎视眈眈,全家的生计问题„„而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与朋友的诗酒酬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毫无心机,他才四十多岁,事业,才刚刚开始。
很难想象,这个挫折,对他的打击有多大。
喜欢苏东坡。
“清诗读吟还自和,白洒已尽谁能借。不辞青青忽忽地,但恐欢意年年谢。”夜阑时,一切静得可怕,痛苦清晰地噬咬他的心灵。泪凝成的《寒食雨》,几乎让人在文字间触到心的挣扎与呼喊,缥缈孤鸿,寒校拣尽影犹寒,“月明多被云妨”,凄凉北望几人知!
痛苦一天天堆积,发酵,他却醒了。
走近苏东坡
苏东坡亦豪迈亦旷达亦俊秀亦从容亦淡泊亦宁静,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挥之不去。他的诗如仙界散落的花朵,气韵生动,神思逸飞,是心灵流淌出来的智慧,是神笔马良勾画出来的美景。不知上天给他注入什么天资,使他的诗,你信手拈来,都不会觉得俗气,如同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酣畅,“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慷慨纵横,“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冷静独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深沉豁达,一首诗一种风格。他的心中包藏着浩瀚无边的大海,重重叠叠的山峦,万般风情由他驾驭。
林语堂眼中的绝不是高居于文学史殿堂的苏东坡,他阐述的是一个才情兼备、魅力四射的苏东坡。他如冰山上的雪莲,纯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外冷内热,是个有情有义的君子。
《水调歌头》里的手足情让世世代代的后人感慨万分。
但他有岂是将爱只倾注与家庭之人?他报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用文学抒写心中对朝廷黑暗的强烈不满。你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才能明白在诗歌的华丽包装下,情神异浓才是他真正的本色。
他以自由的眼光俯瞰人生,从不被他人左右,经历过大喜大悲后,他“终于获得一种自由完善感和灵魂归宿感”。
苏东坡,就如同他的名字----子瞻,在滚滚红尘中,用他独具匠心的眼光,于文学之巅山,嘹望人间悲情冷暖。他是个乐天派,是百姓的朋友,是大文豪,是大书法家,是巨儒政治家,是诗人„„是一个卓尔不凡的英才。
第二篇:作文素材之苏轼
作文素材之苏轼
人物事略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那是在“乌台诗案”中遭受沉重打击,死里逃生,贬居黄州的时候,苏轼生活拮据,前途黯淡,甚至还失去了人身的自由,他知道,自己已身陷绝境。但是,从天而降的巨大灾难,使他真正认识了人生,短暂的困惑和惶恐后,他坦然了,释然了,超然了。那一次,元丰五年暮春的沙湖道上,风雨骤至,盖顶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苏轼一行人,个个都成了落汤鸡。众人倍感狼狈,而东坡却似浑然不觉。雨水,浸透了他的衣服,浸湿了他的全身,然而,却更深深地渗透了东坡的灵魂。雨,尚未停,而一首《定**》的腹稿却已形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时、此景、此境、此情,这首小词恰恰成了苏轼的人生写照。有人说:“苏轼是在对人们说:‘我嘛,怎么都行。’一个陷于怎么都不行的处境的人,却能怎么都行,这个人肯定就是苏东坡!“ 妙哉,斯言!“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它有多么丰富?这肯定只有东坡在天之灵才能回答。我们这里有一个比喻来谈谈看法:
一只蚂蚁,它身负重物,艰难爬行着,小小的沟沟坎坎,就是那么难以逾越,一分一寸的高度它都感觉至深;一只燕雀,可以飞过两三丈、蹿上三五尺,它飞蹿林间,几丈几尺的高度,它也能够察觉;但是,那搏击长空的雄鹰,翱翔千仞,翼触青云,背负苍天,它俯视地面,嗬!满眼是广袤的山川和平原,哪里还分得清什么沟沟坎坎、树枝树梢,什么几寸几分、几丈几尺?
东坡啊,自然,你就是那雄鹰.素材运用精彩片段
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3、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走着,心情渐渐轻松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起来。晚风习习,云散天开,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4、忘记和铭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5、说“安”
“乌台诗案”的惨酷经历使天真的东坡一度陷入精神的困境——他从监狱走向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一首《卜算子》,真实地记录了东坡对于人生痛苦的反思。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无情地剥除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即便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利益或声名。在对痛苦的反思和超越中,他渐渐回归于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
6、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词篇】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2.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
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同上】
4.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
6.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同上】
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同上】
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10.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江城子】
11.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
1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八声甘州】
13.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
14.相逢一醉是前缘。【鹊桥仙】
15.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西江月】
16.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水调歌头】
17.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
1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
19.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陌上花】
20.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21.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22.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
23.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
【诗篇】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夜】
3.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陌上花】
4.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陌上花 】
5.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吉祥寺赏牡丹】
6.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游金山寺】
7.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8.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和秦太虚梅花】
9.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绝命诗】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慧崇春江晚景】
11.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2.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同上】
13.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澄迈驿通潮阁】
14.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庐山烟雨】
15.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有美堂暴雨】
16.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
17.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
18.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第三篇:作文素材:人物
作文素材:人物
梅兰芳:梨园喧嚣,锣鼓齐天,光怪陆离的面孔在百年岁月间染遍了无数或光鲜或寥落的心绪。他,轻移脚步,曼转身形,只需一漾眼波流转,便带走世间刹那芳华。是他,将舞台上的梅魂芳影留在戏中戏外,把一个命运与时代交戈的悲喜传奇绵延到现世今天:“中国戏剧有几千年的历史,不过中途经过好些变迁,遗失得太多。现在一起知道的这么一点贡献给大家,将来能把中国戏剧在世界艺术中占有一个优胜的位置是我最盼望的。”
梅畹华,他的眼神从来都是如此温婉淡和,却又不失坚定和勇气。那清嗓一鸣,梨花带雨,述说了一个时代的哀愁;那水袖轻抖,莞尔一笑,挺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人们直到今天,仍然无法忘记,在那老北京的梨园戏台之上,有一个七尺男儿,借青衣之口,却唱出了一个民族的最强音。
(可用 ①勇于追求梦想的人,能够成就非凡的人生;②势不可挡的勇气助其成为一代京剧宗师;③对京剧艺术执着的追求,保留国粹;④对京剧艺术的不断创新,终于获得成功)民族大义 坚持梦想 不放弃 创新
纳兰性德:簟纹灯影畔,月眬明,无人处。残雪的凝辉冰冷了重叠明灭的画屏。他,在尽染微 凉的思绪中独立疏窗,良久,抬起惆怅如星的眸子,看那愁痕满地,转身挥袖,长叹别离:“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纳兰容若,他的心事从来都是如此难以捉摸。家庭的显赫,天子的器重,绝世的才华,精致的爱情……他似乎拥有了一切,却从不曾被这过眼烟云般的富贵消磨了意志,仍安静地守候着那缕与生俱来的忧愁和淡泊,以自然之眼观物,自然之舌言情,然后蓦然回首,看那十年踪迹十年心。
(可用;①对待命运平静却不妥协的精神;②崇尚自然,超逸脱俗;③克服困难,成为清代词界第一人; ④不被富贵所拒,志向高远)。(可用来替换陶渊明、柳永、李白等人。)
曹雪芹:草堂茅檐下,残旧的笔尖在暮色中颤抖着游走,一路滴落洇透纸背的才情与血泪。他,不知这样在桌前立了多久,仿佛生命的全部便是用来述说心中那个失落却依然骄傲的梦境:“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霑曹雪芹,命运抛给他的是一个又一个看似无解的绝境:家族的败亡,仕途的多舛,子嗣的夭折,晚年的孤凄……而这一切不幸的极限都没有夺去他生命中属于另一个世界的美好。千古奇书《石头记》,“字字看来皆血泪,十年辛苦不寻常”。
(可用;①遭受巨大变故仍能克服困难完成巨著;②灾难不一定是坏事,焉知非福;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才能丰富地反映世界。)
卡夫卡:旧城广场。布拉格。鸽子雪白的翅膀在黄昏的暮色中扬起又落下。他,安静地立在窗边,沉默良久,伸出细弱的双臂缓缓地画了一个圈,对身边的友人说——却又更像是寂然自语:“我的这一生,都在这样一个圈里了。这就是命运,可我要打破它。”
弗朗兹·卡夫卡,他的语气从来都是这样柔弱而坚定。家庭的阴霾,爱情的破碎,工作的压抑,身体的虚弱,性格的敏感……命运待他的不公正,他从不谴责,从不抱怨,不去推卸这一切笼罩在他命途中的黑暗,而是鼓起瘦弱却可敬的勇气去冲破生命的禁锢。
(可用;①顽强坚持自己的梦想(写作);②勇于冲破生命的禁锢;③不向命运低头,平静而坦然地接受;④永远保持洁净的童心。)
沈从文:崇文门东大街,北京。狭小的院子中有一株枣树横着,映着蓝天,也荫着树下那一张古旧的藤椅。他,静静坐在藤椅上,岁月迟缓了他的行动,模糊了他的声音,却没有抹去他眼中属于湘西凤凰的那道流溢着光彩的风景:“我的心总对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 沈从文先生,一生从未中止追寻那些存在于天性中的朴实、天真和自由。少年时代的漂泊、从未受过规范的教育、坎坷的求职道路、在牛棚中受尽煎熬……但这些都没能阻止他创作出如此多优美的作品,永远漫溢出生命的活力。
(可用;①克服困难,追求写作的理想;②执着、坚持,曾获两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③拥有纯净自然的心灵,永远保持活力;④毅然退出文坛,潜心研究,淡泊安然。)
李白:长安,古城碎叶。恢弘的帝都上演着一场繁华如梦境的盛世。他,好任侠,喜纵横,仗剑远游天下,那是“但使主人能醉客,不问何处是他乡”的洒脱,是“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达观,更是“一抚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的欢畅。李太白,一个独与天地相往来,忧也千古,乐也千古的人。历贫苦,遭放逐,十年漫游一事无成,也曾感愤世事之艰。但在他骨子里,仍是无所羁绊的英雄侠气,仍是明月相伴、美酒相随,苦难甚至死亡命都不能剥夺的自由和骄傲,仍是“酒入豪肠,三分笑成了剑气,七分酿就了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气魄。
(可用;①飘逸潇洒,不被世俗所拘; ②勇于直面挫折; ③绝世才华,意气风发。)
王国维:昆明湖畔。北平。清晨。初醒的莲花在雾气中氤氲成一片朦胧静好。他,缓缓徘徊在水边,指尖烟雾缭绕,举目四望,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像是要把这世间一切的念想最后一次记挂,也像是要将这世间一切的丑陋最后一次斩断。静影破碎,莲花泣露,生命自此消逝成永世不解的谜。“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王国维先生,他的脚步从来都是这样匆匆而决绝。信仰的摧毁,邻近的屈辱,知识的泯灭,治学的绝望……时代待他的不公正,他并无指责,也无反抗,只是坦然地接受,去承担这一切伴随着国学信仰而来的责任。
(可用;①不惜一切代价捍卫自己的信仰;②遇到困难应当坚持下去(名言);③经过努力终会取得成功(名言);④国学的符号。)
马云:从一个“阿甘”般的义气少年到一个“铁嘴”的大学老师,从大洋彼岸意外“触网”到创办中国第一家网站,从50万元艰难出发到打造一个震撼世界的互联网王国,中国电子商务之父、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用他的睿智与汗水演绎了一段犹如好莱坞大片般荡气回肠的传奇人生。2013年5月10日,就在马云的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他突然宣布卸任集团CEO一职。正当人们为马云辞职而惋惜之时,他又退而复出,组建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再战江湖……他实现了N个梦想,并且一直在追梦的路上。他说,成功不可复制,但其实,梦想的路总有雷同,就看你是否发现其中的奥妙。(可用;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超越自己,创新的力量)
嵇康:景元三年,洛阳东市。烈日似火,吞噬着三千太学生长跪于大殿前请愿的身影。而他,从容立在刑台之上的古琴前,仍不改风仪飘洒。那一瞬,长袖袭风,十指初动,一曲《广陵散》飒然浮空,如即将涅盘的凤凰,引颈鸣出清丽激越的绝唱:“广陵一曲终遗世,三尺瑶琴不复弹。”
嵇康嵇叔夜,位列“竹林七贤”之首,纵然生活清贫、遭佞人诬害,断不向权贵折腰,用自己短暂的生命捍卫了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魏晋风骨,让生命回归到了它本该回归的原初穹窿。
(可用:①刚直不阿,不向权贵折腰;②不向现实妥协;③追求艺术的顶峰;④面对死亡竟不改色,雍容的态度。)
季羡林:燕园。未名湖畔。烈日如落火,不见一丝清凉。一名初入北大报到的新生见人生地疏,不免战战惶惶,手忙脚乱,匆忙间把铺盖行李交由一位路过的老者代为看管便离去,半日后方记起,待回2 到湖边,见老者仍微笑守候,大为感动。不想几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见老者端坐在主席台上,微笑平和依然。新生方惊悉老者竟是大名鼎鼎的季羡林先生。
“一位由穷乡僻壤乍到京城的穷学生的全部财产只有一个铺盖,能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托付给素昧平生的我,不亚于以身相许,是对我的极端信任。对信任,得认真对待。” 季老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能丢掉自己的良知。(可用:①信守诚信的品格;②严谨治学,端正为人;③不能丢掉信任。)
梵高:罗马遗城阿尔,盛夏。骄阳浓烈的光线似要点燃一切。他,沉醉于这一片浓醇的光和色中,大幅泼洒着沸腾的色彩:灿烂的果园,亮得像星的花朵,扭得像火的树木,起伏如波涛的地面,转动如漩涡的太阳和云朵——他的双眸如同笔下的向日葵一样耀目:“让我沿着我自己的道路奋斗吧,千万不要丧失勇气,不要松劲。”/“我总是全力以赴地作画,因为我的最大愿望是创造美的作品。” 文森特·梵·高,用他全部的生命追求着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那就是太阳。尽管身染狂疾,尽管不被所爱的人理解,他依然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大量响亮明朗的作品,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
(可用;①勇于克服一切困难;②一切艺术生命的源泉在于创新;③不懈的坚持,执着的追求;④对生命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
安徒生:初春时节的奥登赛小镇,丹麦。庭院里的醋栗树在微风中重新皱起细小的新叶。他,昂首站在幻想中的城堡塔尖,张开双臂拥抱自己的童话王国,澄澈的蓝眼睛几乎无时无刻不洋溢着笑意:“我惟一的愿望,就是给人们制造一些小小的礼物,做一些不重要、但能令我那些亲近的人快乐的事情。” 汉斯·安徒生,这个出生在用棺材板拼成的床架上的孩子,用他多舛却不屈的一生记录了他天使般洁净、永恒的灵魂。父亲的早逝、贫寒的家境、丑陋的外表、坎坷的情路……而这一切困苦都没有阻止他以童话歌颂纯真的笔触。
(可用;①不畏困难,追求梦想、追求艺术;②执着、坚持,最终成就童话人生③要留存一颗天使般纯净的心,才能反映纯净的世界;④勇于揭露社会的黑暗面。)
反面素材——刘禅:丝竹绕耳,醇酒在杯,美人伴身。他坐在那里开心地笑着。丝竹琴韵里,听不到大臣们讨论争执的吵闹;酒香芬芳里,嗅不到战火烧过城池的刺鼻的呛味;美女的流波眼光里,感受不到剑阁栈道凄凉的冷月。他已经忘却了他是刘备的儿子,蜀汉的国君!他真的觉得这样很好,没有政务缠身,却有荣华享乐。父辈暴霜露,斩荆棘,才有尺寸之地。子龙在乱军中拼死冲杀的目的,父皇在追兵前不弃百姓的良苦用心,孔明在《出师表》中的耿耿忠心,他刘禅全忘了!如此富庶的天府之地,他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实在令人寒心。(后加上要议论的内容)
第四篇: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
一、苏轼生平简介
1、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遗憾„„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那份心境一般人难以体验;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都是他的晚辈后学,还敢有几个人忝列其中?所以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又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理所当然,心甘情愿。● 作家档案
苏轼:1037年——1101年
字号: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籍贯: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时代:北宋
仕途: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著。
作品:著作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放鹤亭记》、《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名望: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建立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一代诗歌新貌;在词方面和南宋词人辛弃疾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常以“苏辛”并称。苏轼的书法、绘画皆善,在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2、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苏轼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
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突出成就(即苏轼对词体演进的贡献)
(1)变俗的柳永新声为雅的士大夫抒怀。对柳永的慢词一方面改革,一方面超越。
其一,变俗为雅。
其二,变婉约为豪放。一扫过去词坛上轻柔绮丽、缠绵悱恻的婉约之风,代之以纵横捭阖,意境博大的豪迈气象。
(2)以诗为词。
其一,以诗的内容入词。
苏轼在词的题材上有很大突破,从整体上改变词以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为主体的特征,而开始以士大夫抒情为主体,是题材上一次质的飞跃。
其二,以诗的境界入词。
以往的词内容多局限在“花间”、“樽前”、“闺阁”,词境小、狭、深;而苏词则以开阔高远的境界入词,把词从景到情都塑造成壮观的风格,故苏词表里俱刚大。在词史上,李煜柳永对词开阔之在深,苏词开阔之在大,故词境之大自苏轼始。
其三,以诗之音节、气势入词。
苏轼所创制的豪放词刚劲粗宏,具有阳刚之美;其音域宽广,可放声高唱。
(3)突破词律。
原因:①自觉突破。②才气大。③不精音律。苏自称三样不如人:饮酒,下棋,唱曲。▲评论资料
☆徐度《却扫编》:“柳永词虽极工致,然染以鄙语,唯流俗之人好之,至欧苏诸公出,文格一变,作为歌词,体制高雅。”
☆况周颐《蕙风诗话》:“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
☆陈师道:“子瞻以诗为词。”
☆李清照:“句读不葺之诗耳”。
☆刘熙载《艺概》:“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也。”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词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寄慨无端,别有天地。”
二、解读苏轼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三、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3、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走着,心情渐渐轻松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起来。晚风习习,云散天开,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4、忘记和铭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5、说“安”
“乌台诗案”的惨酷经历使天真的东坡一度陷入精神的困境——他从监狱走向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一首《卜算子》,真实地记录了东坡对于人生痛苦的反思。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无情地剥除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即便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利益或声名。在对痛苦的反思和超越中,他渐渐回归于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
6、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四、高考作文赏析
苏轼的赤壁
福建考生
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评析:
以“苏轼的赤壁”为文题,意味深长,对豪放派大诗人苏东坡的评价,从具体的历史事实、苏的原著下笔,展开分析,内容真实可靠。语言精粹,富有文采,文中缅怀古人的写法极为别致,无论是在叙述、引用,还是在议论、抒情中,都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文学情趣,时时展现着深厚的文化氛围,将阅读者领进“历史”“文学”的情境之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品味高雅,底蕴深厚,耐读、耐品,有味、有趣。诗人·明月·黄花
一、东坡的明月
浪淘沙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二、易安的黄花
南楼令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这首词是我填给历尽漂泊的李清照。
满腹感伤的奇女子,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
十六岁嫁给赵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她是一个生活富裕,幸福美满,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但是,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易安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黑暗的气息压得凄凄惨惨,在乱世中争渡、争渡,到头来也曾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动满腔愁苦。
于是,易安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沧桑变幻的她,在雁字归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重新认识自我,易安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孤灯,蹒跚的走过。
认识自我就是易安的黄花,随风而逝,哀而不伤,愁苦之中蕴含着辛勤和美丽,它的颜色虽与世人心中的颜色不同,却总能显出奇异的光彩。
评析: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功底深厚。全文行文流畅,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能在很短的考试时间内自填两首词作为每部分的开头,文采斐然,不同凡响。所填之词虽不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也算出类拔萃,足见该考生读书多,文学修养高,语文素质优。说 安 中国的古诗中常有这样的画面:夕阳落下去了,乌鹊在远处悲鸣,秋霜在不觉中落在树枝上、草叶上,转瞬间,满眼皆是。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诗人们往往就在这样的秋夜时分听到了夜半的钟声。
人生在世,不尽人意者十之八九,失意之时,寻一座古刹,让那噌弘的钟声,慰藉受伤的心灵,给它最温柔的安抚。
一树梅花、一只白鹤、一座古寺、一个闲人。在人生旅途上看清了风云惨淡的林和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避开了俗事的纷扰,躲入了幽静的山林,听到了噌弘的钟声。他在这幽静的山林中的到了自然最温柔的安抚。
中国的诗人们在红尘中饱受精神的磨难,在山林的钟声中得到了灵魂的安宁。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的较量中,这些山林深处的隐居者并没有输,他们始终让自己的灵魂站在巅峰上,站在俗世中人永远也爬不上去,甚至永远看不到的巅峰上。
被安抚的心灵不会永远平静,风再起时,水面也许还会泛起涟漪。只有真正的释怀,才是恒安之道。失意之时,寻一方净土,做一件实事,让那款坎的钟声不仅安抚我们受伤的心灵,更给它深刻的启示。
经历乌台诗案,从仕途的巅峰一下子跌入谷底的苏子瞻对清风朗月,看水落石出,听余音袅袅,释千古之愁。当佛印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当林和靖去寻“梅妻”的“疏影、暗香”,苏子瞻却在孤山寺的钟声里听到了更多。那钟声撞击着他的心灵,撞碎了旧梦,却又启示了前程。
于是,西子湖畔,一道长堤筑起来了,历经千年。
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一道苏子瞻在孤山寺古钟余响里,放弃对功名的追逐,释然的回归本性,回归自我的心灵的堤。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世事沧桑,风云变幻。心灵太柔软,古寺太遥远。那么,面对失意,让我们归于平静,争取内心的恒久安宁吧。偶尔,到自己心灵的古寺中走走,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简评]
这是一篇词藻华美的论说文。作者从两个层次展开议论:1远离尘世,避入山林,可以得到内心的安宁;2成就功业,为民造福,可以得到恒久的安宁。第一个层次作者选取了林和靖为事例,分析了他对世俗的厌烦,对山林的向往,在山林中的怡然,并将这种怡然归结为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超越一切的胜利。第二个层次是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的升华,苏轼与林和靖都醉心于山林,但是,苏轼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修筑苏堤,为民造福,这样他的内心就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安宁:恒久的安宁。文章词采华美,运用了大量的诗词名句。这些名句都是日常学习中的积累,例如文章开篇巧妙化用《枫桥夜泊》,展开场景的描写,又如文章画线部分《赤壁赋》的灵活运用,都是值得同学们借鉴的。位置和价值 站在哪里?
一个人站在人生的转折当口,一切都变得那么的不确定,明天你将站在哪里?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
“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颗高傲的心屈服。站在赤壁之下,登上文学之巅。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站在西子湖畔,成就人生之巅。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何必在乎站在哪里呢?站在哪里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简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选取了苏轼人生的两个点:1被贬黄州,2修筑苏堤。这两个事例恰恰发生在两个“位置”:黄州赤壁、杭州西湖,这两个事例恰好又是苏轼的两个重要人生阶段,苏轼在这两个阶段处于不同人生位置:低谷、中间。在这两个“位置”上苏轼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创造了不朽的价值:在黄州成就文学顶风,在杭州修筑千古苏堤。
文章在第一部分充分使用了中学阶段课本中所选的苏轼的经典诗文。这些诗文大多是高考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作者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将一些词句灵活运用于自己的文章,可以说是一种有心人的非常聪明的做法。体现了学习的灵活性,更达到了高考设置名篇背诵的目的。本文的突出特色是选点的精准,位置与价值在苏轼的这两个人生阶段都有充分的体现,十分切合考题,并且可以引发更深层的议论。是文章不停留于事物表面,而是从苏轼在不同位置创造不同价值的现象背后有挖掘出一层深刻内涵: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不必在乎站在哪里,站在哪里都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纪 念 历史是值得敬畏的!
怎样的人才能够被史书收录?怎样的人才能历史的纪念碑上留下千秋英名?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www.xiexiebang.com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
“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下。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不屈。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爱民。
也许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我们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民的心,那么,在历史的纪念碑上,必定为你名字预留着一个永恒的空间。[简评]
《纪念》一文显然是从《位置与价值》脱胎而来的。在文章中作者巧妙的加入了一个元素:历史的纪念碑。这样就使文章与文题贴合得更紧密了。
“位置与价值”中“价值”这个点是引发“纪念”的关键。人们纪念的事物必定是很有价值的,这就使得作者找到了两者的相通之处,找到了转换的关节点。作者在此只需轻轻一拨,《位置与价值》就变成了《纪念》。这种方法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建立在见解透辟,思维清楚,逻辑严密,技巧纯熟的基础之上的。脸
(一)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树丛中跳跃的松鼠不见了,方才还在树林里聒噪的鸟儿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身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惊叫„„
苏轼微醺,一张脸在初春的微寒中红润润的,雨水顺着这张脸滑落下来,流到嘴角,在笑出的酒窝里打了个旋,滴落在地上。
这是怎样一张脸呀!他笑着,笑别人的狼狈,笑自己的“癫狂”。
(二)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阶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厅堂里谈笑的朋友不见了,方才还在檐下吵闹的孩子不见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大喝着他的名字,把仓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车。
他的眼睛微微睁着,嘴角因为肉体的疼痛一抽一抽的抖动着,凌乱的头发在脸上横冲直撞。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谩骂与拷打并行,侮辱与诽谤交织的通宵,他的脸上总是留着雨的印记。乌台的囚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街上的人却不少,人们要看一看他——这个曾经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苏轼。汴梁城里的宽阔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辆囚车在穿行,雨水在他脸上淌着,泪水在他心中流着„„
(三)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彩虹,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五、写作思路指引范例
苏轼材料:苏堤修筑之后,人民感念他的恩德,把苏堤的九座亭阁中的一座修筑为苏轼的生祠。但不久,奸臣吕惠卿再度得势,曾下令摧毁这座纪念堂。写作指导:
[北京卷“说安”思路指引] 能够让人民感念恩德,是为官者最大的成就。无论当时世人如何评价,社会如何对待,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只要让百姓得到实惠,为官者的内心就是安宁的。
苏轼以自己的良心对待百姓的疾苦,修筑了苏堤,疏浚了西湖。虽然他的生祠被摧毁了,但是,我们可以相信,苏轼不会为此难过,因为他是问心无愧的,他的内心是安宁的。[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思路指引] 人尚在世而立生祠,这是一份多么出人意料的荣耀,但是,想一想苏轼的全心为民,想一想苏轼的不顾个人荣辱,想一想苏轼的横溢才华,想一想苏轼亲切平易„„为这样一位全方位的天才,一位深得百姓爱戴的官员立一座生祠,难道不在情理之中么? [全国丙卷“铭记与忘记”思路指引] 百姓建一座生祠,为的是纪念苏轼,为的是铭记苏堤千秋的功业,为的是铭记苏轼爱民的心。然而,就有人看不顺眼,就有人恼恨。惠卿推倒这祠堂,他要让人们忘记苏轼,忘记这位自己的政敌,但是,最终被历史抛弃,被人民忘记的恰恰是吕惠卿自己!被历史铭记或忘记决不是由个人的意愿决定的,而是历史的规律在进行选择。被历史铭记在纪念碑上的人,必定是对人民有一颗爱心,对国家有一份忠诚,对社会有一份责任的人。而那些只在表面做文章,以拆别人的台,捣天下的乱为乐趣的人必将被历史忘记。[重庆卷“自嘲”思路指引] 苏轼大可为生祠的被推而自嘲,笑自己的不识时务,笑自己的屡遭打击“不思悔改”,笑自己牌位倒地,生而可推知死后事(苏轼死后确有被认作“乱臣贼子”的遭遇,但很快又被平反)。但是,这自嘲可以笑的坦坦荡荡,笑的问心无愧,因为他无愧于民。吕惠卿推倒的是苏轼的生祠,而这生祠不是苏轼自己建立的,而是百姓建立的。[广东卷“纪念”思路指引] 一座生祠,是老百姓对苏轼的纪念,感念他的爱民之心,感念他的为民之行。即使生祠被推倒了,但是老百姓仍然会在心里永远纪念着他。祠堂可以推倒,纪念不能抹煞。
六、用苏轼素材注意事项
苏轼的确是万能素材,可以针对的话题是很多,但是大家也会注意到,写苏轼是很难创新的,因为往年的作文已刊登,就会被老师和学生广泛的阅读,使苏轼材料显得越来越陈旧。但是并不是说不能用,我们可以在作文中把苏轼的材料一笔带过,或者用人物事例构成气势恢宏的排比句,这样既彰显了大家的文化祭奠,又显露了你开阔的视野,这样写很容易博得老师的好感。
当然,如果能抓住切入点,或者你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当然可以冲击一下全篇写苏轼的抒情或者议论散文。全篇写人一定要有创新,千万不能盲目模仿,这样才不会落于窠臼。
第五篇:有关苏轼的作文素材
【苏轼解读】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走近历史文化名人之苏轼篇
同学们,还记得吗,在900多年以前,在浓密的山间树林中,有过一场并不特别的风雨?
还记得吗,就是在那片冷风凄雨之中,在那条崎岖难行的泥泞道路上,有这样一位老者,他脚着着芒鞋,手持着竹杖,阵阵的凉风吹过他苍白的发梢,冰冷的雨滴打落在他瘦弱的身躯上,而他却浑然不觉,依然悠然吟啸,缓步徐行;
还记得吗,在那个曾经烈火雄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古赤壁前,有这样一位老者,他面对着滚滚而逝的江水,回想起古之英雄的种种过往,不禁从胸中倾泻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美篇章,回首自己这风雨飘零的一生,他更是从心底翻涌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千古长叹!
是的,这个人,便是苏轼。
苏轼,中国文人心中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唐宋八大家之一,大书法家,大文学家,佛学大师,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是的,我们可以给他灌上许多诸如此类的名号,但是,无论我们如何的褒扬他,都绝不会显露出一丁点的过分与夸张。
他,不仅有着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和睿智的思想,更可贵的是,多舛的命运和人生路途的风雨飘零,并没有让他高尚的人格遭到一丝的磨灭,相反,在不可避免的痛苦之后,他依然还拥有着一分宁静如月,旷达如风的难得心境;
人生的风雨何其多,但是,即使路上的风雨再大,即使在他人都感到狼狈困顿之时,他却还依然能够吟啸徐行;惟大英雄能显本色,是真名士自然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风雨人生路,超然旷达情
回顾苏轼的一生,我们不得不提到两个很关键的字——贬谪。是的,凭借骄人的文学才华进入到官场之中,对于苏轼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但是,为人正直,爱憎分明,从不随波逐流的性格,却注定了他在今后的那条出仕之路上必然要走得格外的坎坷与艰辛——因为与朝庭大员政见不合,苏轼一次又一次的被卷入到此起彼伏的政治**之中,成为朝庭内部权利斗争的牺牲品。他一次又一次的被贬谪,黄州,杭州,密州,湖州,惠州,一次比一次偏远,甚至在海南,我们也不难发现他的足迹。
一.被贬黄州,用极积应世的心态变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在不完美的人生中,重新找到自己人生的合适定位。
乌台诗案,苏轼差一点就被送上了断头台,后来,他被贬谪到了地处偏远的黄州,一住便是四年。虽然,苏轼并未因此丢失掉宝贵的性命,但这次事件无疑成为了他在漫长曲折的政治生涯中所遭遇的第一次沉重而冷酷的打击。我们甚至有些无法想象,从春风得意备受文坛大家欧阳修所推崇的科场奇才,到初出茅庐,踌躇满志,又深得仁宗皇帝赏识的青年才俊,再到谪居他乡,失意落寞的戴罪犯官,这人生的巨大落差,会让苏轼的内心经历多大的痛苦与挣扎。在这之前,苏轼的求学入仕之路不可谓不顺畅之极,只是这时,我们却不得不有些担心————在现实与理想的激烈冲突之中,他还能从痛苦失意之中走出,重新给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吗?
所幸的是,苏轼没有让我们失望!在黄州的四年岁月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怨天尤人,悲观消沉的苏轼——一边是主持兴修水利工程,一边是奖励发展农业纺织———我们处处都可以看见他忙忙碌碌的身影。后来,黄州的百姓们十分感念这位父母官,还为他修筑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
如果说,存在痛苦与挫折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那么,苏轼的人生也无疑是不完美的。但是,开朗乐观的心态和积极济世的人生态度,却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意义上的完美的苏轼——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之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并在这个位置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人生价值,苏轼的种种言行,无疑为后世之人做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榜样。
二.数次登临赤壁,在对古人过往的沉思与对失意人生的深刻思考中,构筑起自己宁静如月,旷达如风般的精神家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一天,苏轼来到了黄州的古赤壁前,面对着滚滚而去的江水,他想起了那个曾在三国时期如火如荼的战火风云中谈笑自若,叱咤一方的大都督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拂去历史烟云的迷蒙色彩,英雄的颯爽英姿仿佛还鲜活可见,只是,面前这条滚滚而去的江水却将所有历史的繁华冲刷的干干净净,当年的英雄,身在何方?他们曾经立下的赫赫战功,今又何在?
苏轼沉默了,他不禁反问自己,难道自己不也正像那东吴的督都吗?在自己的心中,不也曾经如他般激荡着一腔指点江山,治国平天下的壮志豪情吗,而此时呢?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了沉思:时光流逝,岁月漫漫,历史的变迁,千百年来,便是如此,但是,当年那些战功赫赫的英雄志士们,他们如今又在哪里呢?——原来,一个人,无论他曾经拥有多大的功名,或者拥有多么显贵的地位,其实还不都是要注定被这滚滚而去的时间洪流所冲刷得干干净净吗,人生本就如一场梦幻啊,又何苦还让自己不能开怀呢?
于是,面对着滔滔的江水,苏轼不由得从内心发出了一声千古长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哪里是在凭吊古人,分明是在凭吊他自己那宦海沉浮,如梦如幻的人生啊。这是他历经风雨之后的坦然,更是他从痛苦失意之中获得超脱的真情告白。也是在这同样的赤壁前,苏轼再次来到这里,这一次,是和他的朋友们,月光淡淡,清风徐徐,客人们饮酒高歌,欢愉无比,但这时,面对这眼前美景,无边乐事,朋友之中不由得有人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叹之语,然而,苏轼扬酒答到:“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宽慰客人不要感叹人生的虚无与短暂,告诉客人,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它们自己存在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人也没法改变的,既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又何必为它再去感伤呢,不如忘记这些,好好的享受这眼前的无边美景,享受欢愉无边的人生呢?
苏轼的劝解宽慰是成功的,客人终于转忧为喜。我们知道,当时的苏轼,己经身遭贬谪,但他竟然能够用自己的感悟去宽慰悲伤的他人,试想,如果,苏轼本人没有获得对自己多舛人生,坎坷命运的清醒思考和认识,获得彻底的超然,又怎么能够做到这样呢?
有一位哲人,曾经问到过人们这样一句话,他问:“知道为什么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上的吗?”人们作了很多的回答,但是答案却很出乎大家的意料,哲人说:“哭泣,是因为,他们早己预见到了人生的苦难。”
这个答案也许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他的确道出了我们过去,现在,甚至未来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真理般的事实。的确,人生是痛苦的,一生之中,我们得经历很多的挫折磨难与打击,但是,我们却仍然拥有得到快乐的权利,毕竟,人生并非只有痛苦与悲伤。抬头看看吧,天是那么蓝,花儿是那么芳香鲜艳,头顶的阳光,那么温暖,天边的那轮新月,那么明亮,那么皎洁,我们也许失去了很多,可我们却仍然无条件的拥有它们,我们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
苏轼和我们一样,他的人生也有着许多的痛苦失意,但是,他并没有消沉悲观,他知道,无论境遇如何多变,无论他的人生失去再多,那轮明月,那阵徐缓绵长的清风,却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心灵宝藏,更是他疲惫灵魂得到安抚与慰藉的温暖家园。
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沉重,漫漫的人生之路,我们是否也应该如苏轼般,渐渐学会在自己的心中,为自己那个疲惫的灵魂建筑起一座温暖舒适的精神家园呢?
三.人生的风雨,当我们坦然面对时,它们一点也不可怕
对了,还记得文章开始提到的那场风雨吗,那是一场平常的风雨,并不特殊,但是,它却偏偏让苏轼——并且是被“乌台诗案”逼上了绝境的苏轼——赶上了。此时的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己有三个年头了,而且己经彻底的从痛苦沉沦之中解脱了出来,于是,一场再平凡不过的风雨与这位经历人生挫折却依然超然旷达的苏轼相遇,一首千古绝唱便又产生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词中的狂风暴雨,不就是苏轼所面临的严酷现实吗?这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淋湿了他的全身,但却使他清醒了:巨大灾难降临,只有无所畏惧,安之若泰,才能不被它压垮。即使终生湮没于“烟雨”之中,又有何惧哉?
被贬杭州: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又一次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的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掉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被贬海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地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境,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被贬密州:“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写作这首词时,苏轼己被贬谪到密州,与家人,与挚爱的兄弟己经六七年未曾见面,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必须自是难以排谴,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的一生得以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结语:回顾苏轼的这一生,几多风雨,几多坎坷,然而甚至在让他几乎丧命的逆境之中,他也仍然保持着坚贞的气节和独立的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即使被贬谪到再偏远的地方,他仍然尽到自己全力去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可证;总之,无论苏轼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
然而,更值得我们肯定和记住的是,在苏轼多次遭遇贬谪动荡不堪的一生中,即便是在身处绝境之时,他也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苏轼的确为后人修筑留下了许多的道路和桥梁,但是即便它们如何的结实牢固,也终会被风雨所侵蚀,最终化为只能供人瞻仰的历史遗迹;可是,苏轼的思想,苏轼面对人生风雨时超然与旷达的人生态度,却无疑为后世之人做好了一个永不磨灭的榜样!
苏轼,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不朽的苏轼!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例文]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定**
一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树丛中跳跃的松鼠不见了,方才还在树林里聒噪的鸟儿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脸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惊叫„„ 风雨来得太意外了,人们猝不及防,方寸大乱。
苏轼微醺,走在后面。这条沙湖道他已经来来回回走了无数遍,小路曲折、泥泞,全然不像汴梁城里的那些宽阔而平坦的大路。汴梁,唉——他已经离开很久了。
二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阶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厅堂里谈笑的朋友不见了,方才还在檐下吵闹的孩子不见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大喝着他的名字,把仓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车。
风雨来得太意外了,他猝不及防,方寸大乱。
乌台的囚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街上的人却不少,人们要看一看他——这个曾经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苏轼。梁城里的宽阔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辆囚车在穿行,雨在他眼前下着,雨水在他心中流着„„
三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附:《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莫听穿林打叶声》解说]
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写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借自然界骤然而来的风雨象征现实的政治生活,词人通过三组形象(“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和“一蓑烟雨任平生”)来表现他履险如夷、不为外界一切侵扰所动摇的胸襟与学养。这里的烟雨与平生已经在词人身心深处得到了统一,它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思想,而是一种平和宁静、绝不激动的心态。
词的下片转而写对人生的深刻体会。所谓“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指刚刚经历的“风雨”、“微冷”、“斜照”,但它们都已经“归去”,也就是一切令人忧与喜的外界条件都不存在了,剩下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好象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即使发生过,但对词人来说也无忧喜之别,一切都是无差别的境界。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对一切逍遥自得,安之若素,则世间的一切现象在自己胸中都是一样的,本无什么雨忧晴喜可言。这是一种多么放达的人生境界。[作文点评]
这篇文章选材于苏轼的《定**·莫听穿林打叶声》。文章将词的意境具体化,写苏轼在沙湖道中经历了一场出乎意料的雨,暗示人生中的意外风雨,意外波折,又写苏轼在风雨中顿悟,他看透了世事,看透了人生的一种必然: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任何人生的挫折都将成为过去。以苏轼的豁达而有此感悟是一种必然,是一种情理之中。
文章选材独到,构思精巧,对人物的性格及命运分析精准,因而在依托《定**》原词的基础上可以游刃有余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文章的第一部分几乎就是原词的精装再现。作者将苏轼在沙湖道中的境遇具体细致的描绘出来,使读者身临其境。第二部分则完全是合理臆想,依托原词,对乌台诗案前苏轼被擒的场景进行大胆想象,使之与眼前的景象形成关联:人生的风雨与现实的风雨。由此引发心灵上的呼应,促成本文观点的形成。细致的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这些描写细腻美好,深得原词的韵味;这些描写目的明确,词词句句无不为主旨服务。结构清晰是文章的另一个特色,两大主体结构既体现了原词的风貌,又形成了内容上的关联,深刻地揭示了主旨。江西卷《脸》
[例文]
脸
(一)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树丛中跳跃的松鼠不见了,方才还在树林里聒噪的鸟儿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身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惊叫„„ 苏轼微醺,一张脸在初春的微寒中红润润的,雨水顺着这张脸滑落下来,流到嘴角,在笑出的酒窝里打了个旋,滴落在地上。
这是怎样一张脸呀!他笑着,笑别人的狼狈,笑自己的“癫狂”。
(二)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阶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厅堂里谈笑的朋友不见了,方才还在檐下吵闹的孩子不见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大喝着他的名字,把仓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车。
他的眼睛微微睁着,嘴角因为肉体的疼痛一抽一抽的抖动着,凌乱的头发在脸上横冲直撞。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谩骂与拷打并行,侮辱与诽谤交织的通宵,他的脸上总是留着雨的印记。
乌台的囚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街上的人却不少,人们要看一看他——这个曾经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苏轼。汴梁城里的宽阔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辆囚车在穿行,雨水在他脸上淌着,泪水在他心中流着„„
(三)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彩虹,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简评]
这篇文章几乎与全国甲卷的例文一模一样,不过在个别词句上稍加变动(变动部分用下划线标注),就妥贴的转变为《脸》。文章在第一二两个部分分别加入了一个小段落,以突出“脸”。作者深知“脸”上的一切都是“内心”的表现,因此,这些段落的加入就显得不着痕迹,贴切自然了。
《脸》这个文题有很大的宽容度,因为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心的表露,这就使得很多文章可以转化为《脸》。作者抓住了这个窍门,不费什么笔墨,就把自己原先做过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定**》一文移植过来了。很多同学拿到抽象的概念性的题目尚且可以马马虎虎的对付出一篇文章来,一旦遇到形象性的题目思路立刻就被形象禁锢住了,绕来绕去写不出什么有深度的文章。连这篇文章的构思技巧是可以借鉴的。这不是抄袭,而是“偷自己的懒”,利用自己平时作文的积累而进行深加工。这种文章在考场上往往因为思想的深刻,语言的成熟而取得更理想的成绩。全国乙卷《位置和价值》
[例文]
站在哪里
一个人站在人生的转折当口,一切都变得那么的不确定,明天你将站在哪里?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
“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颗高傲的心屈服。
站在赤壁之下,登上文学之巅。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站在西子湖畔,成就人生之巅。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何必在乎站在哪里呢?站在哪里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简评]: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选取了苏轼人生的两个点:1被贬黄州,2修筑苏堤。这两个事例恰恰发生在两个“位置”:黄州赤壁、杭州西湖,这两个事例恰好又是苏轼的两个重要人生阶段,苏轼在这两个阶段处于不同人生位置:低谷、中间。在这两个“位置”上苏轼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创造了不朽的价值:在黄州成就文学顶风,在杭州修筑千古苏堤。
文章在第一部分充分使用了中学阶段课本中所选的苏轼的经典诗文。这些诗文大多是高考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作者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将一些词句灵活运用于自己的文章,可以说是一种有心人的非常聪明的做法。体现了学习的灵活性,更达到了高考设置名篇背诵的目的。
本文的突出特色是选点的精准,位置与价值在苏轼的这两个人生阶段都有充分的体现,十分切合考题,并且可以引发更深层的议论。是文章不停留于事物表面,而是从苏轼在不同位置创造不同价值的现象背后有挖掘出一层深刻内涵: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不必在乎站在哪里,站在哪里都能成就自己的人生。浙江卷《一枝一叶一世界》
[例文]
一枝一叶一世界
黄昏时分,独自走在西子湖畔,梅花飘香,柳枝轻舞。晚风阵阵吹来,我自融入其中。
禅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这花间月下,我看到了他们的身影„„
(一)西子湖畔,孤山寺中,林和靖在山间植梅六百余株,以供日常用度,养白鹤一只,名为“鹤皋”。有朋自远方来,鹤皋就充作门童迎来送往。闲暇时泛舟西湖,这是何等惬意的生活!
官场,在他来看,是避犹不及的龌龊之所,为五斗米折腰,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他与现实生活的交流。范仲淹、苏子瞻、梅尧臣„„都是他结交的对象。与那些虽身在官场中却道德高尚,志趣高远的朋友蔬食薄酒,畅谈欢歌,不失为人生一大幸事。
孔夫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有范仲淹、苏子瞻为友,一生未踏入仕途的林和靖拥有怎样的好机会啊!但是,将生命托付给西子湖、孤山寺的林和靖清楚自己交友的尺度:可以和平共处,决不融入其中。杭州城近在咫尺,二十年间,醉心山野的林和靖竟然没有踏入半步。那锦衣玉食,那高屋广厦,那美女如云,那市井繁华„„都不是他想要的!
梅花暗香缕缕,人生恬淡和谐,这是林和靖。
(二)水光潋滟,山色空蒙,苏轼在政治的漩涡中再一次被卷入低谷,被迫远离政治核心,来到这西子湖畔。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他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柳枝飘荡摇曳,人生坚韧潇洒,这是苏子瞻。
朦胧的月光里飘来几缕暗香,清澈的湖水中倒映着条条垂柳。在这人间至美的西子湖畔,我看到了他们的身影,看到了中国文人优雅而高贵的精神世界。[简评]:这也是一篇似曾相识的文章。《一枝一叶一世界》这一篇题目也是非常形象性的,因而它的宽容度也很大。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们用肉眼看见的世界永远不会是全面的,永远都是“一枝一叶”,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世界有整体的认知。那么,哪一个人,哪一件事不都是“一枝一叶”吗?透过这枝枝叶叶,我们了解到整个世界。管窥一豹,看见的是斑,感知的却是全豹。
正基于此,很多文章就可以加工为符合这篇文题的文章。本文加工了《位置与价值》,稍加变动,在个别词句上可以强调了花、树枝等形象,这目的是为切题,同时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山东卷《双赢的智慧》
[例文]
双赢的智慧
黄昏时分,独自走在西子湖畔,梅花飘香,柳枝轻舞。
晚风阵阵吹来,我自融入其中。在这花间月下,我看到了他们的身影,感受着他们的智慧„„
(一)西子湖畔,孤山寺中,林和靖在山间植梅六百余株,以供日常用度,养白鹤一只,名为“鹤皋”。有朋自远方来,鹤皋就充作门童迎来送往。闲暇时泛舟西湖,这是何等惬意的生活!
官场,在他来看,是避犹不及的龌龊之所,为五斗米折腰,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他与现实生活的交流。范仲淹、苏子瞻、梅尧臣„„都是他结交的对象。与那些虽身在官场中却道德高尚,志趣高远的朋友蔬食薄酒,畅谈欢歌,不失为人生一大幸事。
尘世有太多的无奈,当内心无法容忍那种种喧嚣,离开,不失为一种智慧。尘世间少了一个备受折磨的灵魂,山野中多了一位潇洒隐逸的闲人;尘世间少了一些令人心痛的呻吟,山野中多了许多让人心醉的歌吟„„
梅花暗香缕缕,人生恬淡和谐,这是林和靖的智慧。
(二)水光潋滟,山色空蒙,苏轼在政治的漩涡中再一次被卷入低谷,被迫远离政治核心,来到这西子湖畔。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他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又是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在苏堤的烟柳中我们看到了百姓收获,看到了苏轼的收获。柳枝飘荡摇曳,人生坚韧潇洒,这是苏子瞻的智慧。
朦胧的月光里飘来几缕暗香,清澈的湖水中倒映着条条垂柳。在这人间至美的西子湖畔,我看到了他们的身影,看到了他们双赢的智慧,看到了中国文人优雅而高贵的精神世界。
[简评]:在《位置与价值》、《一枝一叶一世界》之后,我们又看到了这篇文章。三篇文章取材是同源的,议论上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作者将林和靖与苏轼结成对子,经过深刻思考,就可以幻化出多种角度,适应不少文章。
这篇《双赢的智慧》是一篇难度比较大的文章,但是作者却驾轻就熟,将文章处理的既贴合题目又另有深度。在图解了双赢之后,又能有一个更高的层次:这种双赢,不仅体现着中国文人的智慧,更体现着他们优雅而高贵的灵魂。广东卷《纪念》
[例文]
纪念
历史是值得敬畏的!
怎样的人才能够被史书收录?怎样的人才能历史的纪念碑上留下千秋英名?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
“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下。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不屈。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爱民。
也许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我们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民的心,那么,在历史的纪念碑上,必定为你名字预留着一个永恒的空间。
[简评]《纪念》一文显然是从《位置与价值》脱胎而来的。在文章中作者巧妙的加入了一个元素:历史的纪念碑。这样就使文章与文题贴合得更紧密了。
“位置与价值”中“价值”这个点是引发“纪念”的关键。人们纪念的事物必定是很有价值的,这就使得作者找到了两者的相通之处,找到了转换的关节点。作者在此只需轻轻一拨,《位置与价值》就变成了《纪念》。这种方法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建立在见解透辟,思维清楚,逻辑严密,技巧纯熟的基础之上的。福建卷《圆形与星形》
[例文]
圆满与心
用线围一个圆,无论在哪一个点上,轻轻的向圆心方向按下去,你会发现,少占了一些面积,却成就了一颗心。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在这里,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的圆变得残缺了。
被贬黄州的苏轼以自己的灵魂为圆心,向内退守,成就了一颗追求精神的解放的心。用线围一颗心,在最低落的那个点上,轻轻的挑起来,你会发现,你将要成就一个圆。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苏轼在人生的波折中,用内心的低谷成就了近乎圆满的的人生。
历史的画卷合上了,在人生中,我们用心追求圆满。
[简评]“圆形与星形”的题目让许多同学觉得不知所云,无从下笔。但是,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既然“星形”是不确定的,何不将它定义为有一个尖的“心形”?这样就变得比较好处理了。星形,作者定义为心;圆形,作者定义为圆满。用一颗心成就一份圆满,就是本文的主旨。
作者在文中仍然使用“被贬黄州”、“修筑苏堤”这两个老事例,将两个事例构成递进的两个层次,阐释了在低谷中用心追求圆满的人生道理。文章中两个图形的形象与文章主旨密切结合,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北京卷《说安》
[例文]
说“安”
中国的古诗中常有这样的画面:月亮落下去了,乌鹊在远处悲鸣,秋霜在不觉中落在树枝上、草叶上,转瞬间,满眼皆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诗人们往往就在这样的秋夜时分听到了夜半的钟声。
人生在世,不尽人意者十之八九,失意之时,寻一座古刹,让那噌弘的钟声,慰藉受伤的心灵,给它最温柔的安抚。
一树梅花、一只白鹤、一座古寺、一个闲人。在人生旅途上看清了风云惨淡的林和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避开了俗事的纷扰,躲入了幽静的山林,听到了噌弘的钟声。他在这幽静的山林中的到了自然最温柔的安抚。中国的诗人们在红尘中饱受精神的磨难,在山林的钟声中得到了灵魂的安宁。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的较量中,这些山林深处的隐居者并没有输,他们始终让自己的灵魂站在巅峰上,站在俗世中人永远也爬不上去,甚至永远看不到的巅峰上。
被安抚的心灵不会永远平静,风再起时,水面也许还会泛起涟漪。只有真正的释怀,才是恒安之道。失意之时,寻一方净土,做一件实事,让那款坎的钟声不仅安抚我们受伤的心灵,更给它深刻的启示。
经历乌台诗案,从仕途的巅峰一下子跌入谷底的苏子瞻对清风朗月,看水落石出,听余音袅袅,释千古之愁。当佛印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当林和靖去寻“梅妻”的“疏影、暗香”,苏子瞻却在孤山寺的钟声里听到了更多。那钟声撞击着他的心灵,撞碎了旧梦,却又启示了前程。
于是,西子湖畔,一道长堤筑起来了,历经千年。
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一道苏子瞻在孤山寺古钟余响里,放弃对功名的追逐,释然的回归本性,回归自我的心灵的堤。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世事沧桑,风云变幻。心灵太柔软,古寺太遥远。那么,面对失意,让我们归于平静,争取内心的恒久安宁吧。
偶尔,到自己心灵的古寺中走走,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简评]这是一篇词藻华美的论说文。作者从两个层次展开议论:1远离尘世,避入山林,可以得到内心的安宁;2成就功业,为民造福,可以得到恒久的安宁。第一个层次作者选取了林和靖为事例,分析了他对世俗的厌烦,对山林的向往,在山林中的怡然,并将这种怡然归结为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超越一切的胜利。第二个层次是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的升华,苏轼与林和靖都醉心于山林,但是,苏轼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修筑苏堤,为民造福,这样他的内心就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安宁:恒久的安宁。
文章词采华美,运用了大量的诗词名句。这些名句都是日常学习中的积累,例如文章开篇巧妙化用《枫桥夜泊》,展开场景的描写,又如文章画线部分《赤壁赋》的灵活运用,都是值得同学们借鉴的。全国丙卷 《忘记与铭记》
[例文]
那阵风吹过
往事如观流水,来者如仰高山。
纷繁人间千万之事,人生匆匆不过数十载。时光流逝,纵然我们记住了亲人的叮咛,友人的祝福,情人的蜜语,一些伤心往事却难免淤积于胸,块垒难消。面对万千世事,我们该忘记什么,又该铭记什么呢?答曰:忘记失败痛苦,铭记美好快乐。
珍珠忘记了被河蚌囚困的痛苦,于是造就了盈泪的玉珠。宝剑忘却了烈火下锤打的痛楚,于是露出了锃亮的刀锋。
胡杨忘却了沙漠中干渴的难当,于是创造了”死了三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腐”的神话。顺着历史长河,无数旷达之士面对失败痛苦,莫不泰然处之。
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所以,我们应该忘记别人的嘲讽,如忘掉五年前的一次感冒一样;原谅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如原谅天有晴有阴一样。我们要记住初生婴儿的第一次笑容,我们要记住八旬老人没牙的掩笑„„
那阵风吹过,吹走了,吹走了失败痛苦;那阵风吹过,吹过后,铭记住,铭记住了美好快乐!
[简评]这篇文章写得隽永美好,作者创造了一个点:“那阵风吹过”,由此触动灵感,展开联想大胆想像,从珍珠、宝剑、胡杨等物,陶渊明、苏东坡等人身上找出“忘记和铭记”的共性,指出要善于忘记那些失败痛苦,善于铭记那些美好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出玉珠,才能露出刀锋,才能创造不朽的神话,才能写出心中的圣地,才能表现出淡泊与从容,旷达与豪迈。从而向世人昭示了一个真理:忘记失败痛苦,铭记美好快乐,我们的人生才活得惬意,活得从容与豪迈。
作者审题准确,入题巧妙,选材精当。凭借日常的文化积淀和文学积累,作者诗词名句信手拈来,如果没有平时像河蚌育珠那样的刻苦修炼与积攒,是断难这样得心应手的。
苏轼的材料在这篇文章中并不是全篇使用,而是恰到好处的成为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正体现了材料在文章中的灵活运用。湖南卷《跑的体验》
[例文]
跑
——超然台怀古
汽车行驶在齐鲁大地上,远远的就看见一座貌似城墙的土堆,那就是密州的超然台。晚云似火,登台漫想,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展现开来„„
初春的风还是寒冷的,但是已经柔和了很多。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饥荒的密州正逐渐的显出生气来。一队人马轻快的奔驰在原野上,尘沙扬起,喊声震天。祈雨归来,他突发奇想,要顺便享受一下狩猎的乐趣。
这一年,苏轼正当不惑。经历了御史台案,经杭州辗转到密州,人生跨过了仕途的巅峰,正要走向不系之舟般的辗转。
面对密州长期干旱、蝗虫遍野的凄惨景象,他大刀阔斧,敢作敢为,上表减免赋税,开仓赈济灾民,鼓励恢复生产,救助收养孤儿„„尽到了一个朝廷命官的职责。
也就是这一年,北方边界战事频繁,北宋抵御西夏入侵,取得了最大的一次胜利,收复了大量失地。不可理解的是,朝廷却在此时向辽国割地七百余里。苏轼因为战争的胜利而颇受鼓舞、更因为割地的屈辱而倍感痛心。
“老夫聊发少年狂„„”。
在密州至多有一两只小野兔的平旷土地上,他想象自己穿上汉代羽林军的锦帽貂裘,牵着黄犬、架着苍鹰,纵马奔驰,弯弓射虎,奔赴边关,杀敌立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在奔跑,那颗年轻的心并没有因为一时的官运不济而受到太多的影响。但是,再坚硬的石头也耐不住流水的日夜消磨。
政局的风云多变,朋党的此消彼长,斗争的腥风血雨„„苏轼仿佛一条小船,一路漂泊。御史台案、乌台诗案;黄州、惠州、儋州„„最终客死天涯!奔跑的灵魂也有疲惫的时候。
“持节云中”的戍边报国的壮志豪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归隐之心。从密州的纵马奔驰,到黄州沙湖道中上的雨中徐行,这一跑一走虽然促成了苏轼不朽的文学成就,但是背后却有着更多令人遗憾的东西。优秀的人才在无休止的相互倾轧,相互残害中消磨着他们的锐气,永无止境的内耗将那些优异者变成再也难以拿出实绩的“精神贵族”。
青年时,我们为了理想而呐喊,冲锋,劈波斩浪。日子一天天过去,呐喊变成了彷徨;射天狼变成了买田置产;奔跑变成了徐行!老年时,我们捋着长髯,飘飘似仙的感慨:也无风雨也无晴。代代相传,周而复始,两千余年!
道大难容,才高为累。当内耗逼着青年停下了奔跑的脚步,一个民族放慢了发展的速度。土筑的超然台已经残破不堪,在斜阳的余晖中显得那么的苍凉。
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解说]
[译]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扯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做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做的大衣,带领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为了酬报太守,人们倾城出动,紧随身后。我要亲自搭弓射虎,看!咱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两鬓已生出白发,这又算得了什么!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我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这首词通过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渴望亲临战场、卫国杀敌、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全词感情奔放,气概豪迈。
[简评]这又是一篇随想式的文章。作者这一回选取了苏轼修筑的“超然台”为情感的出发点和回归点,进行追忆,展开议论,并形成首尾的呼应。
超然台是苏轼在密州为官时修筑的,在那里,苏轼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一豪放词的开端之作。词中的一些意象关涉奔跑,例如:“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些意象触发了作者,写“跑”的灵感。
作者的构思是十分精巧的。文章仍旧由两大主体部分构成,这两大主体部分分别取材于两首著名的苏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定**·莫听穿林打叶声》,而这两首词中一跑一走的形象恰好又使作者找到了对比点,由此形成了文章的主旨:当内耗逼着青年停下了奔跑的脚步,一个民族放慢了发展的速度。这就使得文章的主旨有了一种超越:超越于形象上的奔跑,转而谈人生的状态。江苏卷《凤头 猪肚 豹尾》
[例文]
猪肚般丰厚的人生
——超然台怀古 汽车行驶在齐鲁大地上,远远的就看见一座貌似城墙的土堆,那就是密州的超然台。正是春末,柳斜风细,晚云似火,城上高台,真个超然!登台漫想,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展现开来„„
(一)初春的风还是寒冷的,但是已经柔和了很多。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饥荒的密州正逐渐的显出生气来。一队人马轻快的奔驰在原野上,尘沙扬起,喊声震天。祈雨归来,他突发奇想,要顺便享受一下狩猎的乐趣。
这一年,苏轼正当不惑。经历了御史台案,经杭州辗转到密州,人生跨过了仕途的巅峰,正要走向不系之舟般的辗转。
面对密州长期干旱、蝗虫遍野的凄惨景象,他大刀阔斧,敢作敢为,上表减免赋税,开仓赈济灾民,鼓励恢复生产,救助收养孤儿„„尽到了一个朝廷命官的职责。
也就是这一年,北方边界战事频繁,北宋抵御西夏入侵,取得了最大的一次胜利,收复了大量失地。不可理解的是,朝廷却在此时向辽国割地七百余里。苏轼因为战争的胜利而颇受鼓舞、更因为割地的屈辱而倍感痛心。
“老夫聊发少年狂„„”。
在密州至多有一两只小野兔的平旷土地上,他想象自己穿上汉代羽林军的锦帽貂裘,牵着黄犬、架着苍鹰,纵马奔驰,弯弓射虎,奔赴边关,杀敌立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二)水光潋滟,山色空蒙,苏轼在政治的漩涡中被卷入低谷,被迫远离政治核心,来到这西子湖畔。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他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柳枝飘荡摇曳,人生坚韧潇洒,这就是苏子瞻。
结束语
他在密州尽职,他在原野飞奔,他在杭州修堤,他在史册留名。且不提少年时金榜题名的荣耀,且不提暮年时身类转蓬的苍凉。单凭这丰厚的人生中段,就足以超然地面对世事,无愧天地。
[简评]这又是一篇《超然台怀古》。一座超然台,成为作者写很多文章的出发点,作者在这里组合材料,写成切合题目要求得文章。这一次,作者还是选取两个材料,使文章形成作者熟练的两大主体结构。
本文的第一部分保留了上一篇《跑——超然台怀古》的第一部分并作了加工,对于苏轼的政绩多加了些笔墨,这样就强调了苏轼的“丰富”,而后作者有选取了《位置与价值》中的第二部分作为本文的第二主体部分,这一道苏堤,使苏轼的成就显得更加丰满,更贴合“猪肚”。最后,作者以“结束语”的方式点明题目,点明主旨。一句“单凭这丰厚的人生中段,就足以超然地面对世事,无愧天地”是文章的“豹尾”。天津卷《留给明天》
[例文]
留给明天
——黄州漫想
江轮经过黄州正是深夜,我独自站在甲板上,看着漫天星辰,900年前的他走近了我„„
(一)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留给明天的,曾经是多么圆满的人生路!
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于是,风雨来了。“乌台诗案”使他从仕途的大路上一下子被扔到了这偏僻荒野的黄州。“平生文字惟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对于在黄州的未来,他曾是这样规划的。
他食言了。在这里,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
在乌台的黑夜之后,在山水之间,他找到了精神的家园,回归了心灵的宁静,留给明天的是登上文学的巅峰。
(二)沙湖道上的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他的周围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脸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惊叫„„
他微醺,走在后面。这条沙湖道他已经来来回回走了无数遍,小路曲折、泥泞,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在他的眼里,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他扬起脸,面对着风雨,长声吟啸:“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缓缓的走着,心情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无论昨天经历了怎样的风雨,今天遭遇了怎样的凄惶,有着这样的一颗无畏乐观的心,他已经超然物外,看淡晴雨,留给明天的是伫立在自己的灵魂的巅峰上俯瞰人生。
夜风很凉,船已经把黄州远远的留在身后,漫天星辰璀璨,他告诉我只要有平静且无畏乐观的心,留给明天的就是自我的辉煌。
[简评]这是一篇随想式的文章,作者创设了一种情景:深夜在长江上行船,船过黄州。由此引出对苏轼的漫想,对明天的思索,并形成文章首尾的呼应。
苏轼在黄州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和人生收获,这恰好被作者加工成文章的两个层次:在黄州安抚了心灵,取得了文学的成就;在黄州乐观无畏,取得了人生的辉煌。
文章的第一部分中画线的词句和上一篇文章《说安》的画线部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灵活的运用我们日常学过的课文中词句,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重庆卷《自嘲》
[例文]
自嘲
镜头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
苏轼被贬官黄州之后,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在众人的凑趣中,苏轼欣然题诗一首,他嘻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惟愿孩儿愚且鲁”,那么东坡居士自己呢?他真的欣赏这种能保人“无灾无难到公卿”的“愚且鲁”么?他甘心做么?他做得到么?虽然明知“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是他愿意就此归于尘芥,闭上眼睛堵住嘴巴么?
是的,这只是苏轼的一种自嘲,一种泄愤似的自嘲,一种无奈中的达观。如果说“愚且鲁”可以“到公卿”,那么,现实中的公卿有都是些什么货色呢?苏轼的人生当然不是以成为这样的“公卿”为目的的。
在戏谑玩笑中,东坡在自嘲,在呼喊,在释然而笑。
自嘲,是一片无奈的叶子,心中的风暴成就了它的舞动,恣意,随后化作豁达乐观的润土,滋润着生命的大树,让你摘到心中的太阳。
镜头二
苏轼肚子大,在他还没有彻底倒运、发配到海南之前,有一次跟家中的花园里晒太阳,他拍着自己的大肚皮,问旁人:“你们猜猜看,我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大家有的猜是学问,有的猜是经纶,有的猜是智慧。可宠妾朝云却说,相公肚皮里没有别的,只有一肚皮的不合时宜。
东坡大笑:“知我者,朝云也!我独晒我一肚子不合时宜!”
有一肚子不合时宜也许并不很难,难得的是敢于把这一肚子不合时宜拿出来,晾晒在阳光下。现实摆在每个人面前,看见了并不难,难得的是不躲避,难得的是仍然能我行我素,难得的是保持自己的人格与操守。这样的人,是真性情者。有的人认为棱角分明易得罪人,但正是这棱角,使生命的变得更高贵,是生命发出钻石般璀璨的光辉。
结束语
自嘲,是让自己拥有明亮的眼睛,豁达的心境;自嘲,是让自己拥有不便的初衷,不屈的人生;自嘲,是种高尚的品质,更是一种艺术。
[简评]自嘲是自我解嘲,在面对人生中的一些无奈的现实的时候,自我解嘲一下,收获的不是“嘲”而是“解”。作者准确地把握住自嘲的精髓,通过苏轼的两件逸闻趣事,把苏轼豁达的心境,不屈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分析的透辟入理。
文章结构仍是两大主体结构互不雷同,第一层写苏轼为儿子题诗的趣闻,着力写他的豁达,第二层写苏轼对自己大肚子看法,着力写他的棱角分明,不屈于时。作者对于苏轼了解是比较深的,材料的掌握也比较全面,因而面对“自嘲”这个难度比较大的话题能处理的轻松自如。不是为写自嘲而写自嘲,不是简单的图解,而是在“自嘲”背后分析出了更有价值的人生观点。思路指引范例:
1苏堤修筑之后,人民感念他的恩德,把苏堤的九座亭阁中的一座修筑为苏轼的生祠。但不久,奸臣吕惠卿再度得势,曾下令摧毁这座纪念堂。[北京卷“说安”思路指引]
能够让人民感念恩德,是为官者最大的成就。无论当时世人如何评价,社会如何对待,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只要让百姓得到实惠,为官者的内心就是安宁的。
苏轼以自己的良心对待百姓的疾苦,修筑了苏堤,疏浚了西湖。虽然他的生祠被摧毁了,但是,我们可以相信,苏轼不会为此难过,因为他是问心无愧的,他的内心是安宁的。
[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思路指引]
人尚在世而立生祠,这是一份多么出人意料的荣耀,但是,想一想苏轼的全心为民,想一想苏轼的不顾个人荣辱,想一想苏轼的横溢才华,想一想苏轼亲切平易„„为这样一位全方位的天才,一位深得百姓爱戴的官员立一座生祠,难道不在情理之中么? [全国丙卷“铭记与忘记”思路指引]
百姓建一座生祠,为的是纪念苏轼,为的是铭记苏堤千秋的功业,为的是铭记苏轼爱民的心。然而,就有人看不顺眼,就有人恼恨。惠卿推倒这祠堂,他要让人们忘记苏轼,忘记这位自己的政敌,但是,最终被历史抛弃,被人民忘记的恰恰是吕惠卿自己!
被历史铭记或忘记决不是由个人的意愿决定的,而是历史的规律在进行选择。被历史铭记在纪念碑上的人,必定是对人民有一颗爱心,对国家有一份忠诚,对社会有一份责任的人。而那些只在表面做文章,以拆别人的台,捣天下的乱为乐趣的人必将被历史忘记。[重庆卷“自嘲”思路指引]
苏轼大可为生祠的被推而自嘲,笑自己的不识时务,笑自己的屡遭打击“不思悔改”,笑自己牌位倒地,生而可推知死后事(苏轼死后确有被认作“乱臣贼子”的遭遇,但很快又被平反)。但是,这自嘲可以笑的坦坦荡荡,笑的问心无愧,因为他无愧于民。吕惠卿推倒的是苏轼的生祠,而这生祠不是苏轼自己建立的,而是百姓建立的。[广东卷“纪念”思路指引]
一座生祠,是老百姓对苏轼的纪念,感念他的爱民之心,感念他的为民之行。即使生祠被推倒了,但是老百姓仍然会在心里永远纪念着他。祠堂可以推倒,纪念不能抹煞。【苏轼材料通吃07高考十省市作文】
1、怀想天空
苏轼,一只孤舟,两个模样模糊的朋友,赤壁下,夜色中,山很高,天空一轮满月如点如豆。他的思绪飘到何处?
当年他还年轻,和父亲、弟弟,还有美丽的妻子,开开心心地上京,赶考!远离故乡眉山,一路颠簸走来,抬头发现:那京城的天空是那么的广阔,那么的明净,生平第一次看到那么的蓝,那么的亮。
皇城是那么的堂皇,那么的庄严。一代文宗欧阳修,对他是多么的赏识惊叹;高高在上的皇帝,对他又是多么的欣赏喜欢。登上皇城,天空高旷,他看到前面路途是那么的通畅,他感觉到一只雄鹰展翅那么的自由,心潮激荡。
离愁更行更远。
曾经是那么受欢迎的诗歌,皇帝也很喜欢的诗歌呀!朋友们都争着看第一眼的诗歌,居然成了我的罪,成了我的百年孤独。有的朋友拿着我的诗歌去换了背叛,有的朋友藏着我的诗歌变成了囚徒。而我却一走再走,渐渐远离了那皇城的天空,那理想的天空。
父亲去了,妻子去了,弟弟也在遥远的月亮的另一边厢。从此的天空好像没有过晴朗。人前,我的笑声依然是那么肆无忌惮,那么辽阔漫长。人后谁看见我心里的天空黯然。
赤鼻矶,如此一个狭小的地方,水是那么浅,山是那么低矮。我的世界为什么,跟着我的路,一步步缩小?我的天空为什么冲不出丛山,就象被一个手掌紧握?是人性的嫉妒?是权力的魔掌?是命运的嘲弄?山上的栖鹘,收起翅膀,在龌龊的巢穴中,冷冷的哀叫。
酒模糊了我的眼,浮起的礁石间,我看到了年轻英俊的周瑜,是的他刚刚成亲,娶了美丽的小乔,是的他笑着轻摇羽扇,而百万曹军就在他的眼前——灰飞烟散,仿佛不曾存在过。
江风吹过我的胡髭,江水溅上我的眉梢,周瑜和曹操忽然没有了踪影。豆点的月光中,天空好像突然亮了,好像在一瞬间变得深邃悠远。我感到自己的心灵在飞向高处。一只白鹤在头顶飞转曼舞。噢,原来雄鹰化做了白鹤,之后,天又宽阔了。
我又拾起了枯干的笔,醮上滋润的浓墨,黑白之间,鹤舞九天。我创造了一个苏轼的赤壁,我自己开辟了一个无边的天空。后记:
我看着藏在无边高楼里的天空,怀想„„
2、诗意地生活
我想,没有人会不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生活。
得意时,想着“直挂云帆济沧海”;失落时,想着“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谁不想诗意地活着?顾城、海子都是诗人,但是他们只能在天堂寻找他们的诗意生活。鲁迅笔下的许钦文,边写着《幸福的家庭》,边抵挡着乏味枯燥的穷日子。却是我们现实的“诗意”。究竟有没有人能够在现实中寻找诗意的生活?
也许,要找诗意的生活就得回到盛唐。
那时候,我们的国库钱多得连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那时候,外国人都到咱这里来留学;那时候,我们国家的干部也有很多异域脸孔。一句话,比现在的美国还美!那时候的唐人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诗意心态来生活呢?唱着“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走入了我们眼帘。他打马走进帝阙,皇帝为他调羹,贵妃为他研墨。就算是得罪权贵,他也带着皇帝送他的万两黄金,潇洒开始他的漫游。就算是因人获罪,也能在中途白帝城,一叶轻舟飞过。就算是穷途末路,也要醉着酒,倒入水中月亮的怀抱中沉眠。李白的一生也是诗的写照啊!可其实,李白这一辈子是否诗意呢?到底是我们诗意了李白,还是李白诗意了自己?“云想衣裳月想容”与报国的壮志有什么同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里究竟是骄傲还是凄凉?“轻舟已过万重山”里面是不是逃脱死亡的快感?历史说:其实,李白那一年61岁,他还要去投军杀敌,平叛安史,可是,病死在表叔家里。也许,我们可以到积弱的宋朝。
一个被列强虎势眈眈的宋朝,一个被改革和反改革弄得人心惶惶的宋朝,一个版图小,国力弱的宋朝。这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倒霉的苏轼。除了几天高中的得意和一段三品大员的踌躇之外,他的一生就是起小落大,浮少沉多,基本是一贬再贬,越走越远。可是这个背影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生活的真趣。“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和农夫一起喝着酸如醋的酒,啃着不知名堂的饼。就算是在买不起肉的海南,他辛苦地剔着羊骨头上的一点肉丝,却高兴地写信对弟弟说,好似吃螃蟹。在匮乏病倦中,他舒服地享受着泡脚后剪脚趾甲的快乐,感觉是老鹰脱离束缚在天空自由飞翔。
如果李白不是抑郁不得志,而是和苏轼一样在颠簸和窘困中度过大半生,他是否还唱得出歌来呢?
也许,我们可以明白什么诗意的生活,关键是你的心是否把一切看成诗歌,而不是你的生活本身是否是诗歌。有诗心,自然有诗意的生活!
3、科举论
自古寒生惟苦读!无劳焉可得。功名本为青云梯,读书自是登高足。十几年,冬寒夏暑,孰不苦之,惟其苦之,故能甜之。家君年二十七方发愤,虽历科举,而未曾得意。故冀望寄于吾弟兄二人。至于六十,夜梦中,仍感忆家君严苛,只粗及桓庄初,惧不得尽《春秋》而战战然。嬉戏童年几在惶惶中度过矣。余读书,务求精熟,所读经史,无不手抄,书法与经纶同生,岁月与识见共长。
余历经科举制试,名次高标,而年不过二十余,故人称少年得志。光宗耀祖,家人咸欢,自以为从此可一展平生抱负。然不宜官场不测,历科举而得冠盖者,求其权利而不忠其事,谋其政私而不诚其言,多矣。余混迹其间,屡遭波折,而心寒人远,不复识来时之路。故课子不以功名为念,不以精明自负。三子皆平平之辈而功名浅薄者也。故曰,科举之得人才,而不核人心,悲矣!
科举可尽得人才否?尚有可论之地。家君天姿异赋,年二十七方立志读书,自得成就。观其课余兄弟,自为父师,而余兄弟历经科举,于制试中,余次序高居一百多年之首,弟辙稍逊亦飘然入围,尽可知其才也。然家君初年二试,皆名落。故曰:科举不可尽得人才也。
复思家君,苦读而无功,转而勤学专著,散文专才。一书生而纸上谈兵,做《权书》而名动天下,垂而至今,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亦有得乎?忆家君得皇恩特予,召试舍人院,而辞疾不至。人皆以吾兄弟高中,而不得复以名次自下也。非也!其身自越科名,而不愿以才自尝于人也!
故曰,科举者,衡量之术也,君王择才途也,非才与非才之决也。科举者,书生自试经书也,书生寻觅前途也,非书生唯一依归也。故科举有其是,君子当自有其是也!
考试终了钟响,我看着这篇文言文,也读不清楚,没有时间了。只好就此交卷。自求多福!
4、提篮春光见妈妈
人们总是觉得当爸爸的冤,因为歌里唱的总是妈妈。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妈妈更冤。历史上多少人物,人们不仅常说起他们的爸爸,甚至还常提到他们的爷爷。就象苏轼,大家都知道他爸叫苏洵,甚至他爷爷苏序也有人念叨起。可是他母亲呢?至今只有一个姓,连名也无人得知!
妈妈总是背后的一个,所以也总是成了无名的巾帼。即使孩子成就了,又有几个懂得提篮春光见妈妈?
苏轼的母亲程氏,辛苦地支撑着一个家庭,让到了二十七岁才正经发愤读书的丈夫可以闭门苦读。丈夫出外游玩,她还的亲自教育两个孩子。她训诫她的孩子:“汝读书,勿效曹耦,正欲以书自名而已。”“汝果能死直道,吾无戚矣。”她最著名的教学案例,就是有一次,苏轼读《范滂传》后,想到范滂舍生取义,母亲慨然支持,就问自己的母亲:“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程氏肯定地说:“汝若能为谤,吾顾不能为滂母耶!”苏轼一生虽屡遭挫折与打击,但仍能追求正义,不畏强权,不惧得失,积极地入世用世。无不出自母亲的淳淳教导。
可惜,程氏一辈子却见不到儿子高中的风光就匆匆早逝。苏轼提篮春光去见妈妈,可母亲不可见矣。
有好事者对近代历史上江浙一带人才辈出众生的情形好奇地细心分析,却发现一个意外收获。这些人有着一个共同的背景,家道中落,父亲早逝,有一定文化的母亲无奈之下,之内凭着刚毅的意志,粗浅的学识,严格地引导着唯一的寄托和希望。所以一代精英就此诞生。可惜,这些母亲都看不到儿子们光辉的那一刻,就匆匆离开苦难的人世间。
多少少年才俊,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背后都是母亲充满希望的目光,但是有几个有幸能够提篮春光去见妈妈,让妈妈在春光中微笑呢?
史铁生,在地坛里哭泣:妈妈看不到自己的成功。阿诚的《棋王》里棋呆子王一生赢了“棋王之称”后,哇的一声大哭:“妈,儿今天明白事儿了。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妈-------”
人生总得有自己的价值,人总得懂得妈妈。可以的话,快点提篮春光去见自己的妈妈,让妈知道,儿今已懂事!
5、有句话常挂在嘴边
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少说话!
打小老爹就严格要求我哥俩,尤其对我,他常说:“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少说话”常挂在爹的嘴边,却没放在我耳朵里。爹在《名二子文》中就说给我起名字叫“轼”,就是要我像车扶手一样,不显山露水,不太张扬,只安分地当个不吭声的次要部件。是啊!老爹是太不了解我了,好显摆,好逞口舌之快了。
王安石当宰相,变化,好事!但他比我大上十六岁却想着一蹴而就这样的易事。太天真了!一百多年的体制,一下子推翻重来,怎么可能?大家都知道,可是没有人说,至少没有人直接说。可我说了,而且是指着王安石的鼻子说。还好他看在一场同门,更出于爱护我没有计较。可是李定他们就要和我计较了,而且一计较就挖出我写的诗词文章,就连我给皇帝的奏折也成了我诋毁朝臣,攻击新法的罪证,我的诗词也成了谩骂朝廷,心怀异志了。忘了那句挂在嘴边的话,活该!
司马光当宰相,他对我好,就象一个老哥哥。是他把我从鸟不下蛋的安置所黄州拉回了中央,还让我成了未来的宰相。可是他也是个极端的犟老头。一下子又把王安石的一套全部打倒,推翻重来。这么一来,老百姓还不被折腾死!稳定可是压倒一切的!我忍住了朝廷上的那一口,可是到了家门前,我两句粗话还是传了开去。“司马牛,司马牛!”老哥哥没怪我,可那一班保守派又挤兑我了。又忘了那句嘴边的话,活该!老哥哥走了,刚好碰上皇帝祭天的吉礼。我和大伙脱下吉服就去拜祭老哥哥,可是程颐不让,还搬出孔子的训诫。我一口“伪道学”就把他骂了。这一来,程颐兄弟又咬上我了。又忘了,活该!
朝云老劝我,别总是一肚子不合时宜,她的嘴边也挂着那句话,少说话!
我那老成稳重的弟弟,他就象一道车辙子。总是后车子而存在,什么是非功过倒不到他头上去,因此他一切顺利到老了。可我总觉得,自己活得不冤,至少朋友们喜欢我,学生们喜欢我,老百姓也喜欢我,我甚至相信历史也喜欢我,没有我们这些大嘴巴大舌头,世界也太没意思了。
有句话常挂在嘴边,什么来着?我又忘了。我这么说,有人有噘嘴巴了,亲她一口先。苏轼记于海南。
6、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时间不会记忆风化!总有人想唱忘情水,总有人想吃后悔药。变幻的世界总因为永恒的记忆让人爱惜。
时间的流水无情地冲刷着众生留下的一点点痕迹。多少年前,一场浩大的战争曾经在赤壁之下展开。当年的周公瑾,年轻英俊,刚娶了吴国最美丽的小乔;当年的周公瑾,睿智洒脱,正打败了最强大的曹操百万大军。一切都被时间洗掉了,沉戟也被江沙覆埋。但眼前穿空乱石,还是唤起了被贬黄州的苏轼关于这段历史的记忆。因为这是一段浪漫与英雄的记忆,一段心怀壮志的多情人永不遗忘的记忆。
时间狂风冷酷地蚀磨着众生珍存的一丝丝温情。
官海浮沉,曾经相依相扶的两兄弟,一踏进官场就身不由己地卷入旋涡,又分隔异地。官场的**一阵又一阵,人却一天又一天衰老。人生短暂,重聚还有几何?童年一起寒暑苦读,青年时一起上京应试中扬名。记忆浮起,月光照着无眠的苏轼,也照着无眠的苏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然重聚渺茫,但情谊的记忆不会风化。
人生飘摇,曾经温馨的红袖添香,绣工伴读。王弗永远是苏轼心底最美的记忆。十年后的梦境,将记忆泛起。王弗还是那么年轻,一如她走的时候,不过二十六岁。苏轼看着眼前风化依然的妻子,正在轩窗前梳妆。十年了,王弗还是那么美丽,眼里闪烁着灵气,脸庞刻划着温和。苏轼想到自己镜中两鬓如霜,想着自己容颜巨大的变化,自己都不复认知,何况她!十年了,生死相隔,往事不再。命运多舛,不知所归的苏轼心中虽有千言万语想对这位善解人意的爱妻倾诉,可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有满脸泪水汪汪。爱的记忆从来不被风化!深情的记忆总藏在我们心灵深处,不用着意去想,自然地就难被忘却,区区一点时间又怎能将它风化?
沉淀入我们人类心灵,成为记忆的,其实正是我们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和最珍贵的感情。而这一切都是时间带不走的。
时间带不走苏轼心灵的美好记忆,也带不走苏轼在我们心中的记忆。人类存在与意义也尽在于此。
7、必须跨过这道坎
人生总会遇到很多坎坷,眼前这一道坎,越过了你就会得到一个崭新的自我,跨不过去,你就永远定格在过去。
苏轼还在做着一州之长,正在努力地为当地老百姓做一点贴心的事。这时,弟弟的信使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苏轼面对这道坎站立不稳,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必死无疑。
苏轼正惶惶不安,不得主意。皇帝派来抓他的人已到门前。钦差一言不发盯着苏轼。苏轼吓得连个讨好的话也说得战战兢兢。“我知道我错了,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让皇上生气了。死罪难免,求给我点时间和家人道个别。”“那还不至于。”一句如钉在板的话后,两个士兵上前将苏轼五花大绑。苏轼,狂放潇洒的苏轼,在这道坎前,怕了!
到了御史台,劈头盖脸一句话:“你有没有丹书铁券?”苏轼哪来的先帝“免死牌”?
这不明摆着先给个下马威么?“到底还是要把我往死里推啊!”苏轼内心感慨,不由想起《史记》里面的李广。因为不愿意面对执法笔吏,宁可自杀也不接受审讯。在来的路上,其实他就想过跳入江中,但是儿子苏迈就在他身边,他不能就这样子树立一个父亲的榜样。监狱里,他其实也怀揣着毒药,因为眼前这道坎,他觉得自己迈不过!再多的乐观开朗,再多的男儿气概,他毕竟是个不经生死的文人。
迈向这道坎的腿,苏轼觉得很沉很沉。但他不愿意放弃生命,放弃自己,他觉得还有很多事没有做。亲友的奔走,皇帝的息怒,让他捡了一条命。
被贬黄州,挂一个衔,没工资没住房。一家二十几口人就眼巴巴地忘着苏轼。苏轼家无余财,怎么度过这漫无边际的贬谪岁月?但现在一切都不是问题了,因为苏轼已经过了生死坎,眼前的坎不再使他犹豫困惑。
修葺破弃的驿站,一家挤在一起。讨来几十亩荒地,穿上农夫的短衣,提起衣袖,卷起裤腿,自给自足。在东坡之上,亦文亦农的苏轼蝶化成苏东坡。
人生总有很多道坎,就象我眼前的高考,将来的就业。但是只要勇敢地跨过去,我们就能让自己变得更高更强,去收获明天的丰硕。
8、读懂一首诗需要多少年
童年的苏轼并不喜欢抄写和背诵,但当严厉的父亲瞪大眼睛时,他有心惊胆跳地开始了自己的“劳作”。
苏轼问过为什么,回答只有一句:“将来你会明白的。”
苏轼喜欢一首诗,尤其是里面“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两句。问父亲是什么意思,回答:“将来你会明白的。”
那一年,苏轼高中进士,因为他实在是太年轻了,而且父子三人又同时得到一代文宗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荐。这时苏轼看着京城的美景,仿佛明白了这两句诗。春风得意,流连春色,即使雨雾湿衣,落花遍地,又怎能挫减雅兴。他觉悟到父亲的话。成功总在无数的付出后理解一首诗也需要大量的积累。他终于明白父亲的严苛和那一次次乏味的抄写与背诵意义何在。
那一年,苏轼因“鸟台诗案”被贬黄州。那天他除完草,累得直不起腰,扶着个竹杖,在路上慢走。好久没有人来探望他,每天和村夫开着肤浅低俗的玩笑,他其实感觉很闷,再没有人和他玩“君子多乎哉”“小人樊须也”的游戏了。雨后,落花遍地,又是旧时情形,可惜那两句诗在他心中已经变得淡然无味,不堪孤独的咀嚼了。他觉得自己是那湿透的衣裳是那孤独的花瓣,却没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那一年,是他生命最后的几年中的一天。在海南岛,远离了朝廷的纷争,也远离了亲人的眷顾。朝云也撒而去,陪伴在身边的只有小儿子苏过。这时的苏轼对孤独已麻木了,报国的热情和希望已经幻灭了。一副残躯病体,拖着他剩余的一丝意志,想起那首诗: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他写下这首诗,却把笔重重的在最后一句划上横线。他半眯着眼,手托着松弛的腮帮,轻轻地打起呼来。发稍见白的苏过,捡起父亲默写的诗句,也吟哦起来。
9、施比受有福
中国有句古话最有趣:“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施恩不图报。”帮助人是无私的,但受惠却是有偿的。老外的《圣经》却从自乐的角度看帮助:施比受有福,我认为值得提倡。
丛飞是不求回报的,但他伤心“爱心”无法传递。希望小学的师生是贫穷的,但他们却要艰难地回报,传递“爱心”。反思多个“帮助”的案例,我们都可以发现:施予援助的人往往正是强者、幸福者,或者从中相应精神体验的人。
几百年前,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落狱受审。亲朋好友为其奔走。这时候施援的有个出人意料的人,就是政敌王安石。王安石的帮助明显地比其他人都来得有用,因为他毕竟是皇帝的导师,是改革派的核心人物。王安石不仅地位上是强者,在人格上也是强者,不因为政见不同而中伤对方,反而因爱才而帮助对方。正因为王安石的“强”,苏轼几年后才和他成为文人历史上稀罕的“文人相重”的楷模。王安石又是幸福者,他收获了友情。
年老贫穷的吴味道,在乡亲们的支持下,凑了点麻布做盘缠上京赴考。为了躲开层层的旁剥杂税,他伪称是苏轼给他弟弟的礼物。结果被抓到苏轼面前。苏轼大笔一挥,为老头圆了谎,让他带着“自己的礼物”继续前行,让他得以高中进士。这时的苏轼远离了中央,但毕竟有一州的生杀大权,他体恤民艰,不以个人声名为恼,反而施以援手,这时他不仅是一个势力强者,也是人民爱戴的幸福者。
爱因斯坦这么一个淡泊纯粹的人,选择物欲横流的美国栖身,他说:“(美国)有钱人认为把他的财产的很大部分,而且常常连同他的精力的很大部分,交给社会去支配,是自己理所当然不可推卸的责任。” 爱因斯坦所参加的许多研究所都是富人无偿提供经费资助的,他们是真正的强者与幸福者。
强者有责任去帮助弱者,这本身也是强者的责任与幸福所在。一个助人成风的国度,那才是一个强大的国度,一个幸福的国度。
10、传递理想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早在几千年前,先民就吟唱着一个理想的生存环境。多少人象猪狗牛羊一般生活在无尽的压迫之下,已经麻木了;但也有许多人一直在传递着“光明世界”“人间天堂”的追求。
“理想之棒”传递到孔子手中,他天天念叨着“大同”,不倦地学习,不倦地教学,既是在摸索,又是在实践,宣传着自己的理想。有资格接棒的人,不仅是理想家、实践者,更是忘我的人。孔子大半生颠沛在路上,“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他知道只有这样做,才有更多的人去接“理想之棒”。只有把理想传递开去,理想才有实现的可能。
孟子接过了,韩愈接过了,可惜当理想传递到他们手中时“大同世界”一再忍痛割爱削足适履。当被孤立,泓儒硕儒也无能为力。“理想之棒”传递到苏轼手中,王安石、司马光也想接棒。但两个人都太极端,隔热意志乃至党派都无法转移社会的未来。两个握不住“理想之棒”的人却把握着权力。苏轼源自父亲的富国强兵理想在现实中也只剩下一点点为百姓做实事办好事的实际工作。在两个极端中“扣而问之。”
理想一代代传递下去。鲁迅是个合适的人选,他刚强而有韧性,他孤独而勇猛,在人间彷徨,在人间呐喊,他以信仰的态度来接棒。他把自己献祭,是最大的悲痛者和幸福者,因为有很多人去接他的棒。理想从此广泛地传递开去。
“奔小康,创和谐。”当一个理想存在众人心中时,理想必定会实现。只要继续将理想传递,广泛地传递,传递到所有人手中,“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