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时间:2019-05-15 00:0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第一篇: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一、慎终追远与站在巨人肩上

我们每个人都梦想事业成功,个个都追求生活幸福快乐!那么心想事成,这其中有没有诀窍呢?有!肯定有!其实,这诀窍并不神秘,几乎人人皆知——明师出高徒嘛!遍访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得到高人指点和帮助。也就是说,得到明白人、过来人的指教,是成功的诀窍。用现代人的说法,叫站在巨人的肩上。巨人,即成功的人。站在巨人肩上,自然比巨人还高,不成功是不可能的!因此,圣人孔子《论语》中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成为千古名言。

我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慎”,由“心”和“真”组成,与“深”通音。

心真为慎,诚意诚心;

慎音通深,通透深深。

“终”,为终结,即已经过去,有了结果,也即前人的经验——言说、身教、书传。“追”,为了前方的目标,而竭尽全力冲刺、奔跑、开拓。“远”,即遥远、未来的目标。

曾参说:诚心诚意学习前人的经验,不是一知半解,而是通透明白,在此基础上,为了人生幸福美满的最高目标,而奋勇开拓,不屈不挠,人们就一定能在多方面获得巨大和丰厚的利益。

试看天下一切不成功的人,最最重要的原因,可以说,就是没有认真吸取前人的经验,也就是“慎终追远”没做好。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儒道佛原典

中国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非常宝贵,独一无二,具有任何国家都不能相比的优势,“慎终”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儒、道、佛原典——《易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佛经。它们“以人为本”,浓缩了获得幸福快乐的大智慧,至高至简,易知易用,每一个人都非常需要,所以古人说:“人身难得,中国难生,明师难求,佛法难闻”。任何一个想成功的人,真要能对此做到“慎终”,一定可以心想事成,事业辉煌,美满幸福。

所以朱子治家格言语重心长的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经书,穿过历史长河而不衰,跨越地区国家而适用,不论平民百姓,还是高官达贵,对每一个人都意义重大。一经通,经经通,对于大多人来说,只要“慎终”一本经书足矣,“慎终”中国文化并非难于上青天。

儒、道、佛原典对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从政人员则尤其重要。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人口占世界的近三分之一,真要做到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繁荣富强,持续发展,必须“慎终”儒、道、佛原典。谁如果视而不见,舍近求远,肯定不是聪明之举。如果数典忘祖,妄自菲薄,那就是不肖子孙。如果指鹿为马,黑白颠倒,则误国误民,罪孽深重,不要谈什么成功,一定会成为千古罪人。

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确实精华与糟粕并存,没有慧眼,不加分辨,全盘接受肯定不行。只信名人、大师也不行,因为错解经典的人太多,能做到“慎终”确实不易。例如儒、道、佛原典的核心,明明是“以人为本”,却偏偏被说成是“封建糟粕”,为奴隶主、封建阶级代言,睁着眼睛说胡话,荒谬之极,而相信的人却很多。

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就是要正本清源,纠正两千来对经典的曲解,用现代化的语言,结合当下的实际,给大家明确的回答,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绝不含糊,绝不模棱两可!。

三、以人为本

何谓“以人为本”?即“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为根本,为最高标准”。

人者,自己和他人,大人、小人,男人、女人;白人、黑人,中国人、外国人之统称也。它不分大小,不分男女;不分贫富,不分阶级;不分种族,不分国别。

损人利己不对,损己利人也不对;男尊女卑不对,女尊男卑也不对;“只要社会主义的苗,不要资本主义的草”不对,“只要资本主义的草,不要社会主义的苗”也不对;事业如命,牺牲健康不对,无所事事,只求保命也不对〃〃〃〃〃〃〃

父慈子孝,君明臣忠;各显其能,和而不同;财散人聚,共享成果;聪明愚笨,人人平等〃〃〃〃〃是为“以人为本”。

也就是说,某一种思想、学说;某一项政策、制度;某一类党派、政府,只要出发点、落脚点是为全体人服务,谋取全面的利益,而不是为少数人、即某一阶级、派别服务,谋取一部分利益,都可称其谓“以人为本”。

中国共产党由“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到“代表绝大多数人利益”的“三个代表”,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力的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自身与时俱进,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及时调整、修改党章,向全党提出新的目标和任务。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团结和领导全国人民的核心,任何党派无法替代。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儒、道、佛原典,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因为它们为所有人的幸福美满而设计,告诉人们,小人、弱势群体如何自立自强,做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大人、高官富贾如何持续发展,流芳百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们不是奴隶、平民的代言人,杀富济贫;也不是为奴隶主、封建阶级辩护,为富不仁;更不是拉历史车轮倒转,为恢复奴隶制而呐喊。

儒、道、佛原典,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它本是中国人的母乳,只要剔除历代强加之上的糟粕,纠正两千年来对它们的歪曲,人们便不会抵触,也就没有水土不服的排斥反应。思路决定出路,中国人一旦重建起自己的信仰,社会和谐,持续发展,中华民族复兴就指日可待。下面简要介绍儒、道、佛原典的精神实质。

四、人人需要,个个能做的儒学

儒学,是如何做人,如何走好人生之路的学问。它从人生的起点开始,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以“成仁”为目标,涉及了做人的方方面面,每一个人,毫无例外都需要,毫无例外都能做到,做不到是因为不愿意做,非不能做也,所以是人人都需要的学问。

请看“儒”字:“儒”,由“人”和“需”组成,与“路”通音。

人需为儒,满足人需;

儒音通路,人生之旅。

心,弄懂“仁”,是掌握儒学的捷径。

儒学的目标是“成仁”,因此儒学又叫“仁学”,“仁”是做人学问的核请看“仁”字:由“人”和“二”组成,与“人”同音。

二人为仁,关系为本;

仁音同人,做人中心。

众所周知,人是社会动物,即不能一个人单独生活,必然“各于其党(团体)”——家庭、同学、同事、同志、同党。终其一生,无时不在与他人相处。

“二人“,即自己和他人,男人和女人,小人和大人。任何人一出生即小人,由父母养育,老师教诲,长成大人。小人者,不能自主也。须要借助大人才能生存、成长、发展,逐渐走向自立自强、自撑门户。因此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始终是小人学习的中心课题。

大人者,帮助小人也。大人不但自立有余,而且有实力奉献,能帮助小人。父母、老师、领导者无一不是因为帮助了子女、学生、员工而成为大人,从而得到他们的尊重和爱戴。因此智慧高明,实力雄厚,以奉献为主,始终是大人的本色。

小人靠大人而成长,大人助小人而永生。小大一体,一体不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仁”所包含的人与人关系的规律,适合任何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成仁”,即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小人,如何做一位圆满的大人。

由此可知,儒学确实是“以人为本”的学问,它为每一个人服务,是人人都需要的学问。它不分大小,不分穷富,不分阶级,只要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任何人都离不了。我们系列讲座的第二部分,从各个方面阐述为什么人人需要儒学,欢迎大家关注。

五、大智大勇,心想事成的道学

道学,心想事成的学问。因此也可以说是中国的成功学,但它不是在“术”的层面,而是阐述“道”、“法”和“原则”。因此不能克隆、不能复制、不能照搬,不能刻舟求剑。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则是大忌。必须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必须随机应变,必须审时度势。

所以虽然它也是以人为本,为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指点迷津,但它有一个门槛,不像儒学人人可学、个个能做,这就是,一、不迷信,不幻想,脚踏实地。书呆子死扣书本和神经病想入非非,绝对不行;

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流芳百世,目标是“成仙”。不是在某一点上小有成就,比西方成功学的目标要大得多。

请看“仙”字:由“人”与“山”组成,与“贤”通音。

山人为仙,跳出尘间;

仙音通贤,实乃大贤。

山人——仙,不是实指,不是不通人情、不食人间烟火,乃是比喻,智慧高明,不受尘世羁绊;能力巨大,成功累累;并且永远谦虚,天天进步。能有此成就,自然是贤人,所以“仙”与圣贤的“贤”同音。

神仙本由凡人做。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每一个神仙,都是由为人类做出大贡献的贤人变成。也可以反过来说,只要是为人类做出大贡献,死后都被尊为神仙。因为他给人民带来的福祉太大,当代人念念不忘,过世之后人们还在怀念、祭祀,自然就变成了神仙,如周公、姜子牙,关羽、诸葛亮〃〃〃〃〃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说贤人智慧高明,不受束缚;能力巨大,心想事成。“成仙”实乃成“贤”也。

道学的开山鼻祖是老子,他只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只要明白“道”字,就知“道学”绝非是狂言。

“道”由“首”和“辶”组成,与“到”通音。

首表智慧,辶为实践;

道音通到,目标达到。

“道”字的字形告诉我们,“道”是智慧与实践的统一体。拥有智慧,又努力实践,必然是利益大丰收。也就是说,只要真有“道”,必然有大丰收、大获得,所以后来“道”与“德”(德者,得也)连用,成为今天的道德。

既然能获得大利益、大丰收,当然就是心想事成,目标达到,所以“道”与目标达到的“到”同音。在智慧引导下实践,从而目标达到,这就是道字的根本含义。“道”不神秘,不玄虚,实实在在以人为本,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系列讲座的第三部分,从各个方面阐述大智大勇、心想事成的道学,欢迎大家关注。

六、跳出苦海,圆满自在的佛学

佛学,根除人生痛苦,实现圆满自在的学问。人人需要。其目标是成佛。

每个婴儿降生的第一件事是哭(“苦啊,苦啊〃〃〃〃〃〃”)——人生确实苦!“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一年三百六十日,不在苦中在愁中”。哪一个人生不苦?又有哪一个人不想脱离苦海?!

佛学,通透“人生是苦”的根源,具有对治的八万四千法门,“苦、集、灭、道”,“同体之悲,无缘之慈”,“普度众生,有求则应”。活在当下,幸福自在。是人生最高、最圆满的境界。

请看“佛”字:由“人”和“弗”组成,与“福”“富”通音。

人弗为佛,不是凡人;

佛音通福,富贵超人。

人世间,大富大贵莫过于佛。世人最大的欲望莫过于成佛。试看天下,平民百姓自不用说,多少富甲天下的巨商,权倾朝野的总统、首相,对佛陀也是顶礼膜拜、恭敬有加。因为佛能给人,钱和权不能给的东西——幸福快乐自在。钱和权是工具,不是目的。有了工具,比较容易达到目的,但也容易适得其反,南辕北辙。古今中外,这样的实例比比皆是。

学佛,实实在在是“活在当下,幸福自在,利益自己,造福众生”。不是迷信,不是追求幻觉、神通。更不是为了来世幸福而牺牲现实生活。别妻、丢子、弃父母,不敢承担推不掉的责任,不顾别人的痛苦,自视清高而学佛,甚至出家,实乃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着实可怜、可悲、可叹!我们系列讲座的第三部分,从各个方面阐述“跳出苦海,圆满自在的佛学”,欢迎大家关注。

今世幸福,来世才可能圆满。当下不顺,以后就很难发展。困难是垫脚石,只有克服当下的不顺,才能为以后的大发展铺平道路。挺起胸膛,直面人生,奋勇前进!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着每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基因,承载着海内外华人情感凝结的精神纽带,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达根基”“丰厚土壤”和“雨露阳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着每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达根基”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种“大”“深”“远”“长”,不仅体现在它内容的丰富、学理的完备、历史的悠久和思想的深邃,更根本地是体现在它早已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和家道伦常之中。一句话,它已内化到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毋宁说,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每个中国人的信念和操守。

但是,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并不能直接画等号。从历史上看,传统文化产生并发展于农业文明下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内容的复杂性,其中既有显而易见的精华,也有同样明显的糟粕,但更多的则是精华与糟粕纠缠在一起的矛盾统一体,因此就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批判分析。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的精髓就是凝聚于传统文化中的“真精神”。这类文化,始终陪伴着每一个中国人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与辉煌,也支撑着每一个中国人渡过人生中的险境与难关,它们正是中国人安身立命、求得心灵慰藉的精神家园。

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要从与不同国家的历史比较中,从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挖掘中国特色的内涵,努力在全体人民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如何才能让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我们以为,只有从经过千百年历史淘洗并被人们广泛接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发达根基”中去开掘,才可能成功,也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发达根基”,才能真正生发出广大人民群众最期盼最向往的共同价值目标和价值。(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基因,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土壤”

从历史维度审视世界各国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必然要带来抑或伴随思想价值体系的转换,而这种思想价值体系的转换又必须建立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考察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得出相似的结论。不论是在国家强盛、文化繁盛的“高势”期,还是国家沉沦、文化衰败的“低势”期,要想传播、实践新时期的核心价值理念,都必须牢牢扭住文化传统的优秀因素,努力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维系民族传承绵延不绝的精神基因,并将之发扬光大。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意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特别注重发挥中国文化的作用。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抗战期间,延安创办了《中国文化》杂志,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就是在它的创刊号上问世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为深刻,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更加自觉。十六大强调要“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十七大更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而党的十八大更是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随着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走向深入,必然要引导公民确立文化自信和自觉,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公民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升华为根深蒂固的情感,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丰厚土壤”。(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结着海内外华人情感的精神纽带,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雨露阳光”

众所周知,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而文化又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判断一种文化或曰价值观是否先进,一个比较直观的标准便是看它的影响面有多广泛。这一标准一方面指出先进文化和先进价值观的广泛作用效果,另一方面也说明,先进的文化和价值观一定是开放而非封闭的,否则就难以“仁德怀远”“泽被后世”。如果一国的价值观仅仅拘泥于本国民众而没有世界眼光,那么它终将在封闭中走向僵化,进而走向破产。

海外华侨华人与世界潮流联系最紧密,接触到的各种思潮也较其他群体复杂,如果能够通过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这一国家价值观来凝聚海外华侨华人,不仅能够激发他们支持祖国建设的力量和决心,更能使他们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代言核心价值观的桥头堡和排头兵。而这就要求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能够凝结着海内外中华儿女情感的精神纽带,这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然责无旁贷。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现代交通通讯手段的进步,国家间原有的以国界为基础的壁垒被打破,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这些事实不仅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交流创造了物质前提和技术基础,同时也给国家核心价值观建设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课题。“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生动地体现出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民族性是世界性的载体,没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性,世界性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形式各异的民族性又体现着世界性因素,民族性依循着世界历史理论所揭示的规律从封闭走向开放,最终达到世界性的彼岸,而这个彼岸,并不是民族性的消失,而是民族性自我扬弃后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从上古先民至今,中华文化虽历经曲折变化,不断改易,然顽强地一以贯之地延续了下来,没有被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中断。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为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究其深层的文化根基,都能找到民族精神的影响和作用。从这一点上说,中华文化逐渐形成了内在自我的独特精神,且具有很强的包容融合、吸取消化并进而同化不同文化的能力。正因如此,我们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我国也在努力适应新世纪新变化,实施了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文化走出去”,既是发展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需要,也是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形象、维护文化多样性、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需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高,特别是我国在处理各种国际事务中的出色表现,进一步提升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进一步凸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此不难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我们做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切入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构成的文化软实力,必将被世人所折服,也必将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雨露阳光”,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贡献青春和力量。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她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会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

传统文化纵览

1、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2、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2.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8.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9.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3、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4、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5、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6、中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

7、中国戏剧

昆曲、湘剧、京剧、豫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 | 京戏脸谱。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8、中国建筑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故宫······

9、汉字汉语

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10、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11、宗教哲学

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

12、民间工艺

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13、中华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14、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15、民风民俗

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汤圆、饺子。

16、衣冠服饰

汉服(汉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满族)、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唐装(汉族盘领袍)、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

中国汉族传统服饰 汉服

17、四大雅戏

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

18、动物植物

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19、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20、饮食厨艺

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饺子、汤圆、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21、传说神话

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22、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鬼怪、幽灵、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

23、传统音乐

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中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

24、中国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画说泉州传统民俗文化 不老的风景

元宵花灯似满天的星星,缀在泉州元宵的夜空。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花灯点亮,整条街成了争奇斗艳的灯河。男女老少盛装打扮,走上街头,沐浴在祥和瑞气之中。灯火三层,蘸沉檀其上,香闻数里。古人的描述足以让人领略当时泉州元宵夜的花灯盛况。泉州花灯点亮在史书里,一路照耀古今。座灯、宫灯、无骨灯、锡雕灯、走马灯、鲤鱼灯,造型美观。如今更集光、声、电于一体,美不胜收。侨乡人陶醉在花灯的海洋里,光明之城在五彩缤纷中迈向未来。

南音演唱一条古音乐的河流,从中原古韵中流淌而来,弥散在辽阔的泉南大地。千年的音符成为翡翠般的活化石,不老的宫商角徵羽,历久弥香。袅袅南音,时而像岩洞滴水那么飘逸悠闲,时而像林间啼雀那么婉转多情,时而像骤雨叩窗那么激起欢悦。一首《梅花操》,一首《八骏马》,如此的勾魂摄魄!从闽南的古厝下启程,以超越时空的方式漂洋过海,播下的种子,生长一种思念,在游子心中发芽。温陵迎妈祖春风吹拂,碧波万顷的东海之滨,独具闽南特色的温陵迎妈祖活动热闹非凡。开锣鼓、头旗、绣旗、执士队、神轿、凉伞、庄仪团„„人潮汹涌,簇拥着和平女神。这里是花的海洋。侨乡女身着鲜艳的红衣,手中拿着几炷点燃的香,心中表达着共同的祈愿。妈祖不但是一种信仰,也是扎根于海峡两岸民众心中的一种亲情文化。人间最为永恒的是那种泽披四海的大爱,它令天地动容,值得我们用一生珍藏

端午民俗高高翘起的龙头,势欲腾飞。水花四溅处,飞舟如脱弦之箭,你追我赶,场面十分壮观。两岸观者人山人海,他们摇旗呐喊,一时呼声雷动,锣鼓喧天。英雄的故土,是英才辈出的地方。侨乡端午有一种游戏是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兵的方法沿用下来的。桅杆横放,由岸上伸向海面,杆上涂抹油脂,桅杆上挂上一个里面装着鸭子的笼子。抓鸭子的人沿着桅杆快速走向桅尾抓鸭子。有人走到桅杆中途就滑跌海中,引起岸上观众阵阵欢笑。端午,侨乡把奋进和腾飞写在希望的五月。

火鼎公火鼎婆这是闽南独特的风情画卷。滑稽可笑的表演,引来众人或驻足观赏,或徒步追逐。扮演老公公者身穿羊羔黑裘,下穿宽筒裤,一手拿着长烟管,一手执着芭蕉扇;老婆子身穿镶边大襟红衫,下着镶边宽筒大红裤,头顶盘起高高的发髻,脚穿厚底绣花大红布鞋,一手拿红手帕,一手执着大圆蒲扇。公婆抬着一口架在木框上的大铁鼎,鼎中柴火烧得通红。侨乡人的日子在这舞蹈中,过得兴旺红火

泉州拍胸舞带着古闽越人对蛇图腾的崇拜,从岁月深处舞动起来。剽悍的男子汉组成舞队,赤脚,袒胸露背,没有任何乐器伴奏,随着领舞者一声吆喝,齐刷刷地抬起左掌,向着自己的右胸猛力拍击,接着,是右手拍向左胸,而后扬起手臂和手掌分别下击肋部和大腿,变幻有序,发出响声——噼啪!噼啪!玉驴颠步、金鸡独立、蟾蜍出洞、半月斜影。边歌边舞,情绪热烈,风趣浪漫,粗犷明快。矫健的舞姿,舞出侨乡豪迈的气概。

梨园戏《陈三五娘》鼓乐悠扬,茶香袅袅,舞台上青衣花旦正唱梨园戏《陈三五娘》,唱亮迷人的民间艺术。一个流传在闽粤之间的古代爱情故事,一个关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而毅然私奔的青年男女的故事,诉说悲欢、梦想与渴望。观众凝睇沉思,一段晶莹的往事,在他们的眼眸中闪动。有情人终成眷属。一扇幸福之门在祝福声里打开,聆听着春天款款而至的跫音。爱的故事在梨园戏里楚楚动人。提线木偶这鲜活的精灵,插上秦汉、晋唐的翅膀,穿越历史烟云,翔舞在历史文化名城。粉彩工艺的木偶头,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独具匠心,巧夺天工。艺术家灵巧的双手,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16条纤细悬丝,牵出700余出传统剧目。上至帝王将相,下到丫环奴仆,乃至雄鸡、小猴,无不形神毕肖。一个王朝的兴衰,一段别离的故事。那小小的戏台上,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

中秋博饼从当年郑成功的传说中走来,从当年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中走来,侨乡的中秋月,是游子心中一枚银色的邮票。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欢声笑语从人们的心里飘出,眼底洋溢着快乐的微笑。叮叮当当的响声,那是双塔风铃的呼唤,总让人想起高甲南曲,想起故乡的老屋,想起亲人刺桐树下的张望。清风明月中,博中状元,博出一个红红火火的好兆头。高甲戏《连升三级》一颗南海明珠,闪亮在名城,唱响了京城。傀儡丑的活泼风趣,让满堂牛鬼蛇神竟能生辉。乡村,集镇,城市,老人们在舞台边一起咿咿呀呀地唱着戏文,已成为一道风景,那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时光回溯到明末崇祯时,舞台上昏君、庸臣、权宦、无赖、骗子荒唐可笑的故事,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入木三分。戏如人生。美与丑之间,谁是主角?

戏曲《骑驴探亲》丑也是一种享受。舞台之上,这丑留下了幽默朴拙的乡土趣味,偏偏就丑出美,丑出艺术来。思念出嫁后久未归家的女儿,洪亲姆骑驴探亲。一路上,她挥鞭、逗驴把路赶;不曾想抵达亲家时,正逢女儿被婆婆欺;她随机应变把话问,“治理”了善挑是非的恶婆婆。动作夸张细腻、轻盈活泼,一颦一笑惟妙惟肖:洪亲姆夸张地再现了一个泼辣艳俗的老妇形象。爱与憎,在舞台上,也在人生里。

冬至搓圆当严冬即将消融在点燃的红烛里,一碗汤圆飘着故乡的气息,温暖着游子的旅程。生活的滋味在过节中回味:主妇们张罗着把一个大簸箕摆放厅堂,把糯米粉和水搅拌,揉成粉团,全家大小围坐一起,笑脸如一朵朵盛开的鲜花。那白白的汤圆,象征着纯洁的亲情;红红的,象征着吉祥如意;圆圆的,象征着家庭团圆。冬至搓圆,令那些散落在故园角角落落的故事和笑声,又围拢在一起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和与合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即社会上(或自然界)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矛盾交织,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却能协调和谐、共生并存,互相促进;实现“和而不同”、“和实生物”。

“中和”也简称为“和”。“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所以现在常有人提到“中华‘和’文化”。

《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社会秩序的作用,贵在使社会和谐。”大家都认为和谐最好,这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例如一个家庭要做到“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讲“和气生财”;搞政治要求“政通人和”;做事业要“和衷共济”、“内和外顺”;与人相处要“和以处众”;对外关系要“协和万邦”。总而言之,方方面面都要追求和谐。可见和谐是中国人的普遍要求,极其深入人心。“中和中庸”思想渗透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许多方正有序的建筑更是这种思想的代表

和谐好极了,但如何才能达到和谐境界呢?传统文化认为必须坚持中庸之道,以中庸为手段,达到中和的目的。

但是中庸常被人误解,以为是折中调和、庸庸碌碌,不分是非、不讲原则,各打五十大板、各赏十块大洋。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中庸是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也就是把握准确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过份,“过犹不及”。中庸之“中”,的确要求事物出现平衡状态,但它乃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点。犹如一杆秤,秤锤必依所秤之物的轻重而在秤杆上移动,才能找准平衡点,从而把秤杆摆平,把重量搞定。假如中庸之“中”固定为折半以取中,那就犹如把秤锤固定在秤杆的中点,那你这杆秤就只能添乱而一点用处也没有了。

当然,处理矛盾交错,情况复杂的社会问题,要做到准确把握一个度,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礼记·中庸》)在这里,孔子明明白白把中庸与平均主义对立起来,可见决不是“折中”的意思;再则中庸如果只是各打五十大板,各赏十块大洋,那是任何一个蠢才都会干的,怎么会比上刀山还难?怎么会断言“不可能也”?

当然,中庸虽然很难很难,但如果不要求把握绝对准确的度,而只要求处理问题大致把握一个度,这应该是可以做到的。“有度”总比“无度”更能促成整体的平衡与和谐。

作为一个现代人,要处理各种复杂矛盾与冲突,更必须具有“度”的意识,注意把握分寸。假如事事处处都趋于极端,态度绝对化,做事没商量,一味任性妄为,那无论对人对己都是很不利的。所以中庸应是人类的明智抉择,对解决世界上各种矛盾冲突都是很有用的。

一,“和”的概念

和的概念是与金木水火土五行说一起产生的,古人认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生万物。”(《国语·郑语》)和是万物得以生成之道。

郑桓公曾问史伯,周朝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史伯认为是周王“去和而取同”,周王只听取相同的意见,排斥相异的意见,所以一定会导致衰落和灭亡。史伯还提出“以他平他”的方法,把相异的东西有机结合就能产生新事物,若是相同的东西相加,那就太单一而没有发展了,就会犯“以同裨同”的错误。《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意思是说,“和”是将性质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安排在一起,即所谓“以他平他”,事物才能生长、发展;“同”是将无差别的事物凑合在一起,即所谓“以同裨同”。

曾子则把和比作烧汤,“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命之,以平其心。”(《左传·昭公二十年》)要以他物来补自己的不足,把太多太猛的方面减弱一些,这才有和的境界。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这句话则直接指出阴阳相冲为和,用辩证法的思想来解释,就是指出和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指要承认差异、矛盾,在差异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竭。

和必须与中庸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把握这种传统思维。中庸,中指居中不偏,无过无不及;庸指平常,要切合实际,易于实行。做到中庸就要“执两用中”,执两是指把握事物的两端,明白矛盾的两个方面;用中,指在矛盾的对立面中寻找他们的统一、和谐和平衡。

建立在中庸基础上的和,是重视对立面的不同即斗争的和,是以斗争性作为自己存在前提的和。

二,“和”的图腾与民族

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龙、凤凰、麒麟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这三种图腾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尊崇不一样,但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商朝时以凤凰为民族的图腾崇拜,最有力的证明,就是《史记》中记载的箕子被周武王封在朝鲜,至今朝鲜以凤凰为吉祥物,衣尚白色。

龙是中华民族时间最久的图腾了,它马头、鹿角、蛇躯、鹰爪、鳞身、鱼尾、虎腿,看起来没有一件构成不是别的动物,但又形成自己独特的生命形象。凤凰鸡头、蛇颈、燕领、兔背、鱼尾、五彩色、六尺多高。麒麟形如鹿、独角、全身鳞甲、尾似牛,同样是自然界不存在的和的产物。

这三种图腾,都有力的证明了中华民族的早期融合。民族在交往和战争中合体,各个民族各取一个象征代表自己,于是就创造出这样的综合图腾。

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经历三次高潮。

第一次,从春秋战国至秦,约五百年,是以中原周围各族吸收“诸夏执族”的大融合。结果是:楚人、吴人、越人、东夷人、西戎、南蛮、北狄与“诸夏之族”融合成汉民族。

第二次,从南北朝到唐初,约四百年。其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前赵、后越、前燕、前秦等十六国,逐渐也汉化,最后融入汉民族。

第三次,从五代十国到明初,约五百年。女真、契丹、西夏、沙陀等少数民族进入西北和北部许多地区,经过五代十国,也与汉民族同化,以至元朝统治者将这些被征服的辽、金、西夏人通称为汉人。

满清入关后开始了中华民族的第四次融合。

犹太人曾经是没有国家的流浪汉,在宋代有大批犹太人进入中国,曾向宋王朝进贡,宋王告诉他们:“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并赐赵、李、张、高等17姓。这批犹太人完全汉化了。世界上犹太人被成批的汉化,恐怕就此一例,这也说明了以和为贵的汉文化的强大的融合和消解的力量。这种极强的民族融合力,得益于中华民族的人文主义的传统以及对和的观念的理解。

三,“和”的文化

从汉朝开始,中国就开始与世界交流,除了与周边国家朝鲜、日本、越南、缅甸有各种联系外,与南洋群岛、马来半岛交往也很频繁,著名的“丝绸之路”也是那时候开通的。

唐朝与世界文化的交融更是空前,李白题诗:“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可见,外国人在中国开店很普遍。当时,唐朝的国子监和太学,接纳二万多外国留学生,盛况空前。唐朝人对于外来文化广泛吸收,胡装、胡食、胡舞盛行街头,汉人“大有胡气”,豪爽而刚健,以至于“洛阳家家学胡乐。”

越是大开放、大交融,就越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全唐诗》诗歌多达48900首,诗人2300余位,唐代歌舞场面也十分壮观,唐玄宗时的《上元乐》,舞者多达四百余人,气魄宏伟,富丽堂皇。和的大气魄必须以开放的文化政策作手段,正是这种开放、交融,才有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域文化的广泛吸收,才能全面丰富自己,形成盛唐雄汉的峥嵘气象和中国文化的黄金期。

儒释道三教合流,标志着华夏文化走出大陆而成为东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化外域文化的极其灿烂的一页,也是中国文化和的精神的一次典型体现。

印度佛教中国化,产生了双重结果:一是佛教被改造,成为中国式的佛教即禅宗,与印度本土的佛教有质的区别。另一个是佛教和儒教合一,推进儒学变革,走出了子学和两汉经学的框架,形成了宋明理学,创立了自身的心性本体论。宋明理学与禅宗波动了整个东亚,使华夏文化圈成为现代所说的东亚文化圈。

从理论上讲,外来文化要能够流行,必须和本土的文化相互接轨才能实现。显然,印度本土佛教的教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矛盾和冲突,主要是与忠孝入世三个中国固有的观念相抵触。但中国文化以建立在中庸基础上的和,以重视对立面的不同即斗争的和,以斗争性作为自己存在前提的和的精神,改造了佛教。佛教主张出世,回避政治,对君王父母无须下跪,无须尽忠尽孝,出家以后不得婚配,正好触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于是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佛以普渡众生为己任,不入世如何普渡。既然佛陀主张“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自然可以把尽忠入世看作是入地狱的过程。因此佛法自在世间,不离世间也可觉,改变了佛教不入世的佛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佛教的“淫罪”是限于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并不限制正当的婚姻,家庭不是成佛的限制因素,居士既可以有家生儿育女,又可以修道成佛。

和的精神,塑造了和的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千年辉煌。

四,“和”与中国的未来

明朝中后期以后,中国传统文化日渐沉沦。虽然还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虽然利玛窦已在万历年间开始“西学东渐”,传教并教授天文力学地理等自然科学,但是中国统治政策已经保守和封闭,到了清朝英使马葛尔尼1793年来华,送来礼物西瓜炮、铜炮、火枪、西洋船等29种,仍没有引起执政者的重视。

在文化思维上,传统文化显示了它的先天不足。主要有:一,中国重经验和直觉,西方重抽象概念;二,中国重了悟,西方重实证,三中国重类比推理,西方重归纳和演绎推理。

比如墨家几何学和欧几里德几何学。墨家几何形成“端”、“尺”、“区”、“中”、“平”、“因”、“樱”、“间”、“次”、“博”等概念,而欧几几何则形成“点”、“线”、“面”、“长”、“宽“、“高”、“在……之上”、“在……之间”、“叠合”等等。显然,这两家的区别是经验公式和抽象公式的区别,点线面等已经摆脱了“端尺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逻辑系统也如此。中国传统文化重类比推理,比如《易经》的乾卦,“乾”可以是天、君、父,阳等等,相互之间可以转圜,虽然这样会引发许多天才式的联想,富有创造性,但缺乏严密性与科学性。

西方重归纳和演绎。在培根“归纳三表法”和穆勒“归纳五法”中系统化,上升为经验论和实证主义的方法系统。演绎法在亚里士多德、布莱尼茨、笛卡儿、康德的学说中系统化,形成先验论和公理化的方法系统。

爱因斯坦把西方科学思维基础归纳为形式逻辑和实验,形式逻辑使概念确定,实验使概念具有数学定量化的公式,并可最终对正确错误进行裁决。

所以中国的科学成就,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出现了怪现象,那就是我国汉唐在工程建设方面遥居世界之先,却没有力学;有世界上最早、最丰富的天象观察,却没有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有哈雷慧星的最早最多的观察记录,而计算出哈雷慧星速度的,却是哈雷和牛顿。

回溯历史,儒教和佛教没有合流的时候,儒教没有自己的心性本体论,佛教的传入,给了儒教一个本体的东西。俯瞰今朝,当东西方思维方式出现明显的不同时,也应当秉持中国文化的和的精神,积极学习和融合。

可惜!中国的千年荣耀,正是在和的精神下迎来了历史的辉煌,中国的百年屈辱,正是背离了和的精神而遭遇了历史的沉沦与浩劫。

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核心精神,在于一个“和”字!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绩、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显著提升。在2006年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2011年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部署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因此,理清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按照古文的理解,“文化”就是“以文教化”。广义上理解,文化是指与人及活动有关的所有人类活动及其结果,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已逝的过去,而是连接过去的现在和奔向未来的今天。而“精髓”就是“精华”,就是“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何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个问题既是事实判断又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指的是就事论事;价值判断则是根据某种价值标准来判断事实,是基于事实判断的。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貌。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后出现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它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发挥着作用。自汉代儒家思想文化确立它的正统地位,就成为了封建时代主流的统治思想,封建统治者们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不断地发展和改造着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人文精神是儒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其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儒家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表现。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吸取什么、提倡什么、弘扬什么、发展什么,直接决定着中国现代文化的未来走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要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去寻找。进一步发掘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世致用,必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其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因如此,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必然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全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它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

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要建立健全新的思想价值体系,重点在于创新和发展。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与前一时代的社会意识存在联系,新的社会意识要建立在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基础上,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源于诸多方面,而中国传统文化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继承,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升华和再创新。

传统文化是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代代的积淀,是文化的“活灵魂”。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文化基础和思想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其中的各个方面都必然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其精髓,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一些要素,也就具备了中国文化特色。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集中体现在哲学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追求就是精神生活第一。如今我们积极倡导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为了全体人民拥有正确的方向和主心骨,来共同追求最基本的价值观。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诚然需要物质力量的推动,但精神支撑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一个国家、民族缺少精神方面的支撑,就没有了主心骨,就缺少了灵魂,就没有了精神动力。

我国目前的社会形态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形态。在这种多元文化中,必须保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个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思维、精神的核心内容和精华部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事业的迅速发展,与我们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密不可分的。这是我们在政治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上的优势,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宝贵经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有力保证,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密结合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风格,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使用了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和表达习惯,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思想内容上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益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例如,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观念发展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当代爱国主义精神。

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斗争中,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毛泽东思想不仅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而且也继承和发展了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在形成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改造表现得非常充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主张,也吸收和改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尚中”思想。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提炼出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创造代表。

下载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华核心传统文化(★)

    中华核心传统文化(一) (主要进行文字表述的修改,多增加实例) 一中华传统文化概说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元性、内涵复杂性,但在长期地发展筛选中逐步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干,佛、道为两翼......

    中国传统文化

    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儒家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如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作用、“天人合一”思想及泛爱主义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等。深入挖掘......

    中国传统文化

    一、判断 1、中国传统的农本观念、抑商观念和乡土观念,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农耕封闭性形成的。 √ 2、《易经》曰“观乎天文,以化成天下”。此论的本质是“以文教化”。 √ 3、......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对联: 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tú;)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

    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其中精髓部分更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确切地说,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2016考试复习题(中国学生最终版) 填空(15个空,一空2分,合计30分) 1.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简单的用四个字来概括:阴阳中和, 具体来说包括三个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正和谐。 2.......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 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  o o o 1.“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是谁说的? A.李白 B.苏轼 C.朱熹 答案正确!  2.第一个获科学诺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