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9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课一练
一课一练09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选择题
1.在当前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深刻纠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背景下,各种形态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远远超过以往,这就要求我们()①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②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③树立应有的文化自信 ④积极借鉴和认同各民族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重大部署。据此回答2~3题。2.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体现在()①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②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③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④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①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③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④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2013年3月13日,文化部长指出,实现中国梦,就要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源于()①中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中华文化具有其他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5.增强文化创造力,需要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指()①深刻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②正确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 ③主动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④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积极意义在于()①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②有利于增强文化创造活力 ③有利于发展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全面吸收外来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大教育投入,使教育支出在GDP中达到4%。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因为()
A.发展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B.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C.教育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D.教育的发展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8.新生代农民工正日益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群体,他们有着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希望能够在业余时间得到技能培训;希望参加丰富的文化活动;希望有更多的文化场所免费开放等。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上述文化需求,需要()
①积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③积极支持各种电视娱乐性综艺节目
④积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是我们的民族之魂。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远大目标,必须扎好这个“根”、守好这个“魂”。这是因为()A.文化对社会实践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B.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 C.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D.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10.山东文化资源灿若星辰,“鲁”字号金字文化招牌比比皆是:吕剧《苦菜花》,电视剧《闯关东》、《南下》、《沂蒙》等屡获大奖,享誉全国;《齐鲁晚报》位列去年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榜第22位,“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在全国叫响;孔子国际文化节、潍坊国际风筝节等文化节会品牌享誉国内外。这表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A.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B.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C.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 D.支持和发展文化公益事业
11.2013年成都市的众多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这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更为市民了解成都历史、陶冶艺术情操提供了理想场所。成都市注重发挥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最大效能,有助于()①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②提高人们文化素养,提升精神境界 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④挖掘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运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关知识,说明四川省不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理由。
12.2013年8月份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共招募志愿者约3.5万人,广大市民和大学生纷纷参与志愿者服务,有7.8万人争取志愿者岗位。下列关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意义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促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B.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 C.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D.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非选择题
13.2013年10月11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齐鲁大地拉开帷幕。这是一场文化的盛会、艺术的盛宴,是建设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实际行动,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也增强了文化自信。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十艺节”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成为一届展示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艺术盛会;中华民族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艺节”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坚持节俭办节,让艺术回归本体的理念;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会贯通。“十艺节”创作的一批唱响中国梦、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品佳作,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载体;曲终人难散,人们内心激起了强大的文化自信。
(1)简要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三者之间的关系。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14.某中学高二年级在探究本地文化发展战略时了解到:近年来,四川省在文化建设,尤其是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上,力度不断加大,四川川剧大剧院试运行,省图书馆新馆、美术馆、非遗保护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全省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和部分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1.74万个农家书屋基本建成。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6%、97.7%。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专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为什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文化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是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2、如何以实际行动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1)请你参与:网上文化建设,国家应如何做?(健全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规范网络文化市场等)
(2)青少年如何参与网上文化建设?(积极向有关的部门提建议、发现网络违法行为检举揭发、文明上网、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做贡献。等)
3、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1)国家做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党的领导、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等。
(2)青少年做法:要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家里,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在社会,遵纪守法,诚信待人,服务社会,积极履行公民义务,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树立崇高理想,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艰苦奋斗,不断创新。发扬奉献精神,树立责任意识,自觉承担责任。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始终以道德楷模为榜样,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从自身做起,遵纪守法,努力把自己塑造成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4.为什么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5.我省应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及我省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整个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影响;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指南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二○二○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部署
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点时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背景链接】
总书记在刚刚开幕的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第八次全国作代会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时代和人民的呼唤,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愿。”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热点时评】
在我们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五千年文明史中,其实真正能光耀世界的是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的精神之本,就是:文以明道、和谐安邦。它是华夏几千年文明社会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思想。在贯彻落实胡总书记讲话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过程中,应把文以明道、和谐安邦的传统观念转化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动力,这是新时代赋予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文以明道的原意是,“明”即光明,引伸为阐明,“道”即道理,泛指思想,是指写文章和创作文艺作品,是为了说明道理和弘扬正气,其核心是向人阐明“道”之所在。“文以明道”是荀子在《儒效》、《正名》等篇中最早提出来的,到三国时的曹丕又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到唐代韩愈又提出“文以贯道”之说,与其齐名的柳宗元则也主张“文以明道”。他说:“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无论是“文以载道”、“文以贯道”,都是属于“文以明道”的衍生,其共性都是强调文学要以传播“道”为目的,古人有“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强调了“道”是指儒家的基本道德伦理,明确了“道”是指道德、正义、伦理、并包含有治国之道。周敦颐也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来为社会政治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郭沫若也讲过“古人说的„文以明道‟用现在的话说,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
文以明道的目的性是在于教化,古代儒家强调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化理念。文以明道是以“文”的形式、内容、情操对人进行管束、制约、教化,以达到人的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在四书五经的《大学》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人讲的“明明德”,大意就是彰明美德的意思。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价值多元时代,更需要人们有“明德”的精神境界,多元不等于虚无,在道德世界中必须把好的东西捡拾出来、传承下去。要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态度去创新、去实践,以求达到“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
回顾我们党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过程中,一直是积极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所以,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创建、完善了富于传统精神和时代特色的先进文化。如我党早期创刊的《新青年》就是以宣传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作为创刊目标,以“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为宗旨,对唤醒四万万同胞的思想觉悟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
从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看,文化发展史也就是文以明道的发展史。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一直能处在文以明道之中。古人强调:文章是记载道理的,文字是用来描写宇宙变化,记录社会进步的,宇宙的“道”就是自然法则,社会的“道”就是伦理纲常。文以明道的着力点是传承与创新。古人曰:“大道相通”、“万法归一”。从古人的文以明道思想派生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着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那以“和”为中心的文化思想必然产生出和的景象,人们长期生活在和的文化环境之中自然就会养成和睦、和气、和谐的社会气氛,对维持社会稳定肯定是有益的。
孔子倡导的“君子和而不同”,是强调在利益面前“利者,义之和也”,在与人交往上“礼之用,和为贵”,在人伦教化上尊重自然的思想,这些传统价值中的“和谐理念”,近年来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还有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认识,正以文化回潮的势头再入人心。古代教育中那种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以和为贵的思想,时至今日仍然是可以借鉴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在今天看来文以明道,就是要以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为目标。
文以明道的生命力是在于不断创新,就是要用先进文化的推动力,来创造一个国家兴盛发达的文化新局面;用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来鼓舞激励中华民族吹响团结奋进的号角;用先进文化的影响力,来向世人充分展示中国文明进步的大好形势。要认真落实好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锐意创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推进文化创造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德艺双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弘扬文明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社长总编辑台长带头走基层
一、背景材料
今年8月,新闻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央新闻单位积极响应。在编辑记者“走基层”的宏大队伍中,有一道亮丽的风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就是社长、总编辑、台长带头“走基层”。
二、相关观点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9月13日赴山西大同煤矿集团,进园区、访职工、上矿山、下矿井,围绕能源企业如何转型发展、高危行业如何安全生产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调研采访,总编辑吴恒权8月31日赴湖南湘西,深入群众生产活动第一线进行实地采访;——9月20日至23日,新华社社长李从军来到位于太行山腹地的河南省林州市,走企业、访农户、看工地,就传承发扬红旗渠精神进行调研,总编辑何平前往贵州农村调研采访;——中央电视台台长焦利9月7日赴黑龙江五常市安家镇,采访当地秋粮增产增收情况。
三、热点评述
这个走基层活动真不是走过场,这次真是走到了我们老百姓中间,走到了我们的心里。社长、总编辑、台长们带头深入群众生产生活第一线,调查研究,现场采访,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撰写的新闻稿件,指挥的新闻报道,反映人民心声,回应基层关切,体现百姓情怀,语言朴实,新风扑面,受到了新闻界和广大读者的认可。当地老百姓高兴地说:“没想到平时拿笔杆子的大总编蹲下身就干起了农活,而且干得有板有眼。”
有价值的新闻作品,都是在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中写成的。这样的作品和节目才不会有那么多的脂粉气、庸人气,才不会那么干巴巴的,才会真正被历史记住,被人民赞扬。群众有这样的赞誉一点都不奇怪。想想邹韬奋、范长江、穆青这些新闻界的老前辈,哪一位不是深入群众,在实际生活中寻求新闻真谛,心系天下苍生,追随时代步伐的?
媒体领导带头,对“走转改”活动的示范推动作用自不待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走群众路线,没有职位大小,没有时间先后,区别只有态度是否积极,感情是否真诚,作风是否扎实。然而在一家新闻单位,领导却是风向标。领导带头,“走基层”的队伍才会越来越宏大,越来越壮观;越来越多的编辑记者加入“走基层”的洪流,群众路线就会越走越宽,广大读者就会更多地感受到媒体的好作风、新风气,基层群众就会更多地感受到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四、点评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新闻单位领导同志带头走基层,带头转作风、改文风,这是对本单位“走转改”活动最好的动员
第五篇: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
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5.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作用:
① 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
② 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③ 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
聚力;
④ 有利于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6.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① 走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
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② 走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历史
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④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
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7.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①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② 走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
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④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有自信地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8.文化自觉的含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
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9.文化自信的含义: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
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10.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