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的发展,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而本科教育的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难以满足社会对实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对此,不少高校推出互动式案例教学,试图解决这种困境,提升教学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案例教学、必要性、模式特点、课堂过程、不足、建议
一、财务管理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综合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改变了课堂上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课堂互动参与者。具体来说, 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 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 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教学方法。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激发自己的主动创造性,培养发散的思维方式。同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学生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证分析能力。而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课堂上的辩论,还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目前成功的财务人员所应当具备并努力提升的能力,也是社会对财务人员能力的需求。
2、案例教学能够促进老师提高理论业务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改进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主要负责“传道授业解惑”,这种方法对教师要求不高,通常能够按照书本把理论讲清楚即可。这不仅仅减少了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理论教学也局限了教师教育水平与科研能力。而在案例教学中,因其是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都有很高的要求。为满足财务管理教学对案例的需要教师还要深入企业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大量案例,并根据教学要求进行筛选、改编,使之典型化,这些都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
3、顺应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设置的需求
财务管理一般分为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两部分。其中中级财务管理首先阐述财务管理观念进而讲授筹集管理模块、投资管理模块、营运管理模块、收益分配管理模块等的相关决策理论和方法。高级财务管理内容主要涉及到特殊企业的财务战略、企业并购、企业集、国际财务管理、破产清算等特殊财务问题。这些内容的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如果只是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理论知识的话,学生留下的印象将会很浅。因而,教师应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制定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一昧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模式的特点
1、课堂讨论是整个案例教学的核心
课堂讨论本质上是一种概念或者想法的交换,围绕案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讨论、辩论甚至争论。每个学员可以各抒己见,相互启迪,彼此借鉴,其重点是观点的表达。这种异于传统教学的互动式讨论,也是决定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
2、引导学生由注重结果培养转为注重能力培养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进行探索讨论与解决,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局限于知识的把握程度,而是放宽到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评价。而评价重点的不同与多样,也促使学生更为注重能力的培养。
3、互动式的双向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下,教师主要负责讲,而学生主要负责听。课堂上,只有少部分学生拥有发言的机会,大部分学生在这种课堂上仅是被动接受者。而案例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案例研究,课堂交流,大大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而且,教师也要求组织案例讨论并进行点评等,增加了与学生的互动。
三、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课堂过程及其效果
1、课堂过程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课堂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教师应当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精心选择案例,设计学生的讨论问题等。其次,学生应当以分组模式,通常6-8人一组进行讨论、研究。每组应当有各自的分工,如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结果的整核、小组讨论的发言人等。然后,也是案例教学的核心,课堂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展开讨论,在学生分析有误时适当做一些引导发言,使得整个互动顺利进行。而学生则主要开展讨论,充分表达自己以及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听取其他小组的成果,可以提出问题相互借鉴。最后,老师要对整个课堂案例讨论作点评与简要的总结。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肯定学生的进步。
2、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效果
通过案例教学, 师生能互动起来, 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 老师不再占主导地位,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使学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对其所面临的课题给出个人的解释并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便于记忆。由于案例教学是基于经验和现实世界而展开的, 因此较易为学生接受, 并且一旦学懂之后, 将比来自讲课和阅读得到的知识更加牢固。案例教学还能促进学生锻炼沟通的能力, 开阔视野,使学生接触到不同行业, 不同厂商的千变万化的真实情况, 这种接触能增强学生在面试和工作初期的自信心。而小组工作则让学生学会团体合作,小组合作,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胜任工作。
四、案例教学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1.授课规模大, 案例教学的组织相对困难 规范意义上的案例教学, 遵循着严格的经由个人研习到小组研讨, 再到全班集体交流的组织环节。其中, 课堂讨论可使学生亲自聆听到对案例问题从不同角度的分析观点, 发挥集思广益之效, 因而它是整个案例教学活动的重点, 也是案例学习成效发挥的高点。但案例研讨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关系密切。为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发表观点, 沟通思想, 一般认为, 理想的研讨规模应控制在20 ~ 30 人左右(一个自然班)。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科招生规模急剧扩张, 造成教学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由于师资紧张, 学校往往采取多个自然班的合班授课, 使得不少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规模达到4 ~ 5 个班上百学生。虽然借助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学生课堂听讲尚未构成障碍, 但组织案例教学就显得困难重重。在有限的时间内, 只有少数积极者能争取到表现机会, 大多数羞于在“众目睽睽”之下“侃侃而谈”者, 仍只好充当被动的听讲者, 所不同的是, 同学报告代替了教师授课。有的学生无法克服自己的胆怯心理, 大班讨论时正好有理由依赖其它同学, 自己则甘愿地做个轻松听众。因此, 大班授课和讨论, 给学生的参与机会太少, 参与面太小, 不易营造研讨的气氛, 难以真正体现案例教学的参与性、互动性及其由此带来的挑战性。不少学生会在“被动参与”中, 逐渐丧失对案例教学的兴趣, 因此必须正视大班讨论产生的负面效应。.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和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自身的态度、行为和思想也直接影响案例教学效果。这主要表现在:①对案例教学法缺乏了解。许多高校教师没有接受过案例教学法的指导和培训, 不理解案例教学法独特的教学功能及其教学组织过程, 有的教师甚至简单地认为案例教学就是课堂讲授中多举实例。②对企业管理运作理解肤浅。大多数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的经验, 没有亲自管理企业的体验, 又少有时间参加企业调研和咨询, 理论知识丰富但对企业的运作缺乏感性认识, 以至于案例点评中提不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难以让学生信服。③对学生的指导不力。不少教师习惯了传统教学中的主讲角色, 对如何组织讨论式教学缺乏经验,要么对学生控制过多, 要么对学生指导不足。有的教师在讨论中喧宾夺主, 左右整个研讨思路, 学生只不过是机械地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思维空间受到严重限制, 时间长久, 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有的教师向学生布置案例问题后, 安排小组代表做个简单报告就算完成案例讨论, 没有组织同学间的充分交流, 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④对案例教学的投入不够。案例教学中,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 精心挑选并及时更新案例, 组织讨论并进行案例评点, 批阅案例报告等;为此教师必须以更强的责任心和负责度对待教学工作, 提高自身素质。但大多数本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加之思想上对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如科研工作, 故而对教学法作认真研究和探索的不多, 总体上教学投入仍较少。.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 直接影响案例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学生的积极参与配合, 是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但在本科管理教育中, 学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制约着案例教学的成效。具体表现在:①学生难以克服学习中的惰性。深受应试教育之苦的本科生, 一方面急于摆脱多年来填鸭式教学所带来的重负, 也感受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压力, 他们渴望活学活用知识提升自我, 而不是死记硬背概念做分数奴隶, 因而对案例教学产生极大的期盼;但另一方面, 多年来形成的学习习惯短期内不易改变, 上课记笔记, 考前背笔记, 围绕笔记做文章, 似乎已成了大多数学生遵从的学习模式。至于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式学习、讨论式学习, 他们往往感到困惑、陌生, 不知该如何查阅资料, 不知如何展开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不知如何撰写报告, 于是希望老师给出标准答案。②学生对案例学习的投入太少。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投入要求很高, 比如, 课前要熟悉案例, 广泛查阅资料, 制作报告提纲, 为讨论做充分准备, 课后要撰写分析报告, 对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诸多知识加以整理等等, 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时间投入是无法胜任的。本科生本身课业负担较重, 学习能力尚在提升之中, 因而在参加研讨前期尚能维持一定的热度, 后期往往就放松要求。不少学生对参加讨论发表意见还能接受, 但把老师要求完成的分析报告作为一种负担, 因为没有现成的文献可作参考, 无法抄袭。③不适应合作学习。小组研讨人数较少, 成员有较多发言机会, 而且讨论形式非正式, 较少顾忌发言失误或观点幼稚, 所以是案例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实践中我们发现, 许多学生对小组研讨不适应, 也不珍惜。因教师对小组研讨无法直接监控,研讨效果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有的同学把小组讨论当作负担, 不认真对待;有的讨论只是让每位同学各自交上自己的书面意见, 由小组代表负责归纳, 没有相互交流过程;有的同学碍于同学之间的情面, 不愿得罪同学, 宁愿每位参与者获得同等的贡献分, 使考核无法体现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别。
五、总结
财务管理进行案例教学不仅仅顺应我国企业发展,也顺应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育的要求。这种教学方法以其极高的互动性,使得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探索思考知识,也使得教师的业务水平得以提高。但是,由于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案例教学的自身局限,目前这种教学方法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相信,通过学生、教师乃至社会的努力改进,我国的互动式案例教学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资料:
1、朱宏波,《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互动模式的构思分析》,《经营管理者》,2014年第31期
2、陈秀芝,张双灵,许秀梅,《浅析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优势》,《当代经济》,2007年第12期
3、许慧平,李博惠,郭媛媛,《财务管理课程互动式教学设计方案》,《经济视角》,2011年第11期
4、刘海娟,《会计专业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会计之友》,2007年第12期
5、王芸,《依据高职培养目标对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探究》,《会计之友》,2007年第12期
6、刘涛,《对财务管理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8年5月第280期
7、李庆平,《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产业与经济论坛》,2014年第8期
第二篇:提高本科财务管理教学质量思考
提高本科财务管理教学质量思考摘要:财务管理学这门课程,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很强的应用性特点使得其成为经管类专业的一项基础性课程。该课程在我国的引入和发展的时间不长,但由于其本身的重要性,各高校对其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对还是比较重视。基于目前本科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研究目前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显得很有意义。关键词:财务管理;本科教学;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课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其理论体系和实践已经趋于完善。该课程引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但发展迅速。作为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财务管理活动本质上是价值管理活动,是整个企业管理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知识点多,内容较为复杂,计算推导过程多,侧重定量分析,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本科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如何提高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大批适应企业用人要求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1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尚不明确
目前的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了现在的大众化教育,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随之发生变化。许多高校制定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但在具体落实这一目标时,却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贯彻到财务管理的教学中去,还是一个很多高校都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一些学校为了体现应用性,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大量引入一些新兴的应用性学科,这些学科很多理论体系尚不成熟,而且变化很快,使得高校在课程安排上应接不暇,同时这些课程也占用了大量的课时,使得财务管理的课时相对变少,影响了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正常开展。
1.2教学内容与我国经济实践存在一定差距
我国目前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照搬的国外的相关内容,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比如,西方发达国家属于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而我国则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而且建立的时间短,政府在其中还扮演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这些本质的区别使得国外的一些理论在我国并不适用。
现在的财务管理教材主要针对的是上市公司,很多定量分析所需的数据只有上市公司才便于获取。在我国中小企业是主体的存在,学生毕业以后,大部分是在非上市公司工作,而针对这样一些公司的实用理论相对较少。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如何将企业行为的外部影响纳入企业的决策评价体系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而目前的财务管理教材所涉及到的决策评价体系主要围绕企业自身价值展开,根本没有考虑外部性问题,这对于引导企业做出正确决策,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是不利的。
1.3教学方法有待改善
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多,而该门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非财管专业一般36课时,财管专业一般54课时。在这有限的课时里,教师往往只能将理论知识讲完,而没有时
间在课堂上进行案例讨论或者引入情景式教学。这就使得课堂成为一言堂,老师不停的在讲台上讲,学生被动的在座位上听,虽然老师讲授的内容比较全面,但是由于教授方式单一,没有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并不太好。
1.4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很多高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一些高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没有实践教学的部分,有一些高校虽然开设的有财务管理的实践课,但是课时数普遍不多,还存在财务管理的实践软件配备的不够全面,更新速度慢等问题。现在的高校教师,基本上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他们没有企业的工作经验,让他们给学生讲实践的部分,很多时候显得力不从心。另外,高校对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对是比较重视的,对于这方面的鼓励措施也比较多,而教学上的相关激励相对较少,如果教师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效果,对于没有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的他们来说往往需要投入很多精力,但与此相对应的回报却要少很多,这也影响了教师投入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1.5考核手段有待改进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课程的考核体系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一般卷面成绩占80%,而平时成绩占20%,这就凸显了卷面成绩的重要性而学生平时的表现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很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快到考试的时候突击背一背重点内容就可以顺利过关,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另外,该体系只是强调了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部分,学生实践能力的部分则根本没有体现,在这一考核体系的指导下,不利于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提高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2.1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观念并贯彻于日常的教学活动
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应在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安排上着重于知识点的宽度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尽量多涉及一些知识点,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实践教学的安排,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接触实践,理论应用于实践。在财经类学生,尤其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课程体系的安排方面,财务管理学作为基础课程应在课时上予以保证,新兴的应用性学科适当涉猎,但数量上不应太多,盲目的引入过多的课程只会舍本逐末,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2编制适合我国国情财务管理教材
直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很多高校的学生还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推广的难度相对较大。而中文译制版的财务管理教材则会受翻译人员的英文及财管理论水平的影响而使得质量参差不齐且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最好的办法是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形成一本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财务管理教学用书。这本教材应该适应我国特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提供更多的关于中小企业的财管理论和模型,引入考虑了企业行为外部性的决策理论,使得学生毕业以后能够顺利的进入企业,运用所学成功的开展各种活动。2.3适当增加财管课程的课时数,鼓励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
结合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多的特点,可以适当延长该课程的课时数,以给教师充裕的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现在,高校基本上都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虽然节省了板书的时间,但也会使教师的授课速度无形中加快,有一些模型的推导过程可能学生接受起来难度就会比较大了。所以,建议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部分,可以用板书推演。另外,在教学时,可以尝试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参与为中心,采用案例教学或情景模拟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寻找信息,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于知识点的掌握。
2.4加强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与实践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实践教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适当增
加实践课的课时数,加大实践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比重。引入多种财务管理实验软件,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实验室,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定期开展沙盘模拟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做的比较好的学生给与奖励。邀请知名企业的财务主管到学校来举办讲座,与学生进行近距离沟通。进行校企合作,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进行实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和好结合。
改革高校的绩效奖励机制,鼓励高校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到企业中兼职,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与人才需求,积极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加深教师对于企业实际活动的认识,将理论前沿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实现双赢。
2.5建立全面的考核体系
对学生的考核体系应尽可能的全面具体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应适当压低考试成绩在最终成绩中的重要性,增加课上回答问题、案例讨论的参与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的比重。例如,学生的最终成绩构成可包括五个部分,考试成绩占50%,参与案例讨论的程度占20%,课上回答问题占10%,出勤率占10%,作业的完成情况占10%。考试成绩的比重大幅压缩以后,学生就无法通过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来轻松过关,激励学生认真对待平时的学习过程,积极的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去,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黄玉梅.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探讨[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04).[2]蒋卫华.项目教学法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高教论坛,2011,(05).[3]郭雪飞.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01).[4]刘淑华,孙险峰,孙志梅.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完善[J].财会通讯,2010,(31).[5]韩常青.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途径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
第三篇:本科教学指导计划-财务管理
工商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非师范)
四年制本科教学指导计划
一、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扎实基础、宽厚知识、善于动手、勇于创新,并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事业单位、市场中介机构及政府机构等其他部门从事各种财务活动、经济分析、经营管理、政策研究和贯彻的实际工作。
(二)基本规格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现代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熟练财务、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深的财务管理理论素养、业务素质和现代金融意识。
4.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5.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6.熟悉我国有关财务、会计、金融管理的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惯例。
7.掌握一种外国语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达到规定的等级要求。
8.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身体。
二、学制
学制4年,在校学习年限3-8年。
三、课程设置、学分安排及对学生修读学分的要求
(一)课程设置与学分结构
课程及学分设置为通识课程①48学分,通识课程②6学分,学科基础课程29学分,专业核心课程21学分,专业方向课程10学分,拓展课程16学分,实践教学环节36学分:毕业论文8学分,专业实习10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2学分,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2学分,专业社会调查与实践6学分,专业技能训练6学分,选修性实践教学环节2学分。本专业毕业 ·230·
最低总学分为166学分。
(二)修读要求
1.每学期所修学分原则上要求在14—28学分(含)之间,第7、8学期除外。2.学科基础课程只能指定学期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可以跨学期学习。3.学生可以在两个专业方向课程中选择一个进行学习,选中一个专业方向课程后,该专业方向课程中的全部课程都必须修读,所得学分记入专业方向课程学分。另一个专业方向课程则成为自由选修课,所得学分记入拓展课程学分。
4.拓展课程为自由选修课程,学生也可以不受所列拓展课程限制自由跨学期、跨学院、跨专业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生修读该类课程时,不得修读与本专业必修课程重复的课程。
5.每位学生必须获得以下学分方能毕业:(1)通识课程54学分;(2)学科基础课程29学分;(3)专业核心课程21学分;(4)专业方向课程10学分;(5)拓展课程16学分;(5)实践性课程36学分。共计166学分。
四、教学计划表
(一)·231·
·232·
·233·
五、教学计划表
(二)·234·
·235·
第四篇: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的思考
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的思考
王长富
(湖南工学院经管系,湖南衡阳,421008)
摘要: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文章分析了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措施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已日趋成熟,成为综合院校和财经院校必设的专业。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随着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迅速增长,为了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在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不过20 余年的历史,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首先,对学生而言,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工商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其次,对教师而言,实践教学的研究能够优化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铺设一条教与学、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最后,对专业本身而言,工商管理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的性质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可以积累有价值的实证数据和资料,改善目前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不够、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体系、实用性较差等缺陷,更好地促进工商管理理论本土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生要想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仅仅靠掌握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迎接挑战的能力等内在的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就需要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各项目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学习过程中的遇到的新知识和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是将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的中介。但是从目前来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达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管理人才的需要。
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不够深刻。一直以来,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都认为,大学是培养各类高级管理人才的摇篮,既然是管理者,就应该具备高深的理论知识,只有多上理论课,才是大学的职责。因此,对于已安排的实践课,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王长富(1967-),男,湖南湘西永顺人,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湖南工学院经管系讲师。
无论是指导教师还是学生,在思想上对实践教学任务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学生对自己不清楚的问题不愿问指导教师,在有些问题上只作表面了解,不进行深入探究,个别同学做完,其他不重视的同学宁愿拷贝他人结果,也不愿意自己动脑。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真正直接从事实践环节工作或了解实践环节工作的较少,再加上学生学习的劲头不足,该问的问题也不问,这样就导致有些本来老师需要自己再深入求证的东西也不去研究证实了,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的简单交流的不良现象,对教师、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2.实践教学环境有待于改善。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有一定的环境和基础。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融合,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标是好的,也是明确的,但目前情况下,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特殊规定,再加上人均实验配套设备的不足及实验教师的缺乏,很难使专业实验室发挥应有的作用。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含有的实践课,对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及提高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这部分课内实践学时不算实践教学学分,再加上理论学时的限制,授课教师只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安排学生实践,而大部分只能以集中实践课来安排,从而导致集中实践教学班级多,专业实验室座位有限,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很好地利用专业实验室。另外,大量集中实践教学也造成有些用于仿真模拟实践的软件利用率下降,造成资源的浪费,使专业实验室失去应有的作用。如果实践教学学分计算能有所改进,学生利用实验室的总面积再增加一些,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有些薄弱。高校的师资主要来源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尽管他们的学历可能较高,亦是从校门走进学校,没有在企业、公司参与实际的经营与管理的经历,没有做具体实务的阅历,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教师对有些具体实践操作存在较含糊或逃避的现象,由这样的实践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学生会把老师身上存在的问题依然保留下来,再加上有些学生得过且过,对问题不多问或根本自己未发现问题,那么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就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虽然说实践教学环节的课能开出,但未见得达到预期的效果。
4.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有待提高。实习基地对学生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有较大的作用,如果学生能在理论学习之后马上结合到实际业务中,既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又能使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会促使学生重新认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对学生知识积累和储备起到促进作用。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各专业都有实习基地,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教学经费的影响,相对于学生数量,校外实习基地数还少些。另外,企业处于经济利益考虑,一般也不愿意承担额外的负担,由此实习基地很难接纳较多的学生,即使接纳了一部分学生,也对实习学生不重视,视为编外人员,不安排实际工作,学生也就失去了实践学习的兴趣。因此这样的校外基地实习名不副实,达不到预期效果,实习基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实习基地还需要从量上和质上得到较大的改善,提高实习基地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5.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不够规范。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由于各实践项目不同,需要达到的标准和完成的内容也有所不同。由于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环境和基础设施不利因素,因此,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也就不可能落实到实处,尤其对学生的评价缺少效果的考核。各项实践环节应该有明确的任务,各层次目
标考核应有具体标准,而且这些必须让学生在实践教学开始前明确,学生目标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也就确定了。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同时也是一种促进。目前情况下,实践环节对学生的考核注重出勤、成果、报告的质量等较多,对学生通过实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反映,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成绩不能真实反映实践能力和水平。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用心思考,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怎样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使培养的学生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完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2007 年教育部1号文件和2号文件,特别强调高校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开展实践基地建设,拓宽校外实践渠道;要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推进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综合性改革。这些要求为我们高等院校建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指明了方向。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教学,我们认为实施以下几方面的改进,会使实践教学效果得到较大的提高。
1.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计算的方式。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有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需要在理论授课的同时结合实践教学效果会更好些,如果能把课内实践的学时按一定标准计算为实践学分,这样既可以保证理论教学的时数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线,又可以保证实践教学的学时,做到理论与实践不脱节,结合紧密,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真正做到了融合。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对随时发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这样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有一定的适用性,无论对提高理论教学效果还是实践教学效果,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改进课程设置。要想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有理论教学体系保障,而理论教学体系是由课程设置组成的。所以课程设置的正确与否、衔接程度、交叉重复内容的规划,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专业基础和方向限选课的设置与实践教学环节各项内容的安排一定要做到论证充分,内容规划合理,使各课程之间不存在重复和交叉内容,即使为了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教学大纲中也必须有硬性规定,什么内容重点在哪门课程讲解。这样做,一方面不使内容丢失,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理论教学的效率,使有限的学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同时,在理论课程保证的条件下,各项实践教学项目的安排也会有很强的针对性,在保证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一般院校校内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来源有两部分,一是理论教学的授课教师,二是实验室的教师。其实,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都应该有社会实践的经历,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好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在实践教学环节指出学生的不足,真正补充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就目前情况看,大部分指导教师都缺乏这方面的阅历。所以学院应创造条件,允许专业教师在企业单位挂职、兼职,对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有一个全程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就能指出学生应重点掌握的内容,需全面了解的内容,对学生会有很好的说服力,否则,学生、教师都只了解表面的东西,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探究的兴趣。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特别强调实践经验,而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实践经验只能来源于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能否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的校内实践环节项目绝不能忽视,必须得到加强,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实践指导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4.强化集中实践教学的综合作用。如果我们的单项实训能在授课过程中完成,那么集中实践教学项目就是比较连贯、综合性比较强的内容。这是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的良好机会。在集中实践中,我们对实践项目内容认真准备、周密安排,既要让学生得到专业实践知识的升华,同时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团结协助的能力,使学生在有限时间收获最大,让学生在集中实践中实现一次角色转换,即由“校园人”转化为“职业人”。这会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铺垫,所以必须强化集中实践环节的作用。
5.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任何单位安排实习都不可能一个部门安排一个班,而只能是安排几个学生的实习。在这种情况下,实习基地越多越好,每个单位安排的学生越少,学生越能得到重用,学生越能接触到实质性工作,这对学生是非常有利的。实习单位应是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实体单位,这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我院工商管理专业在衡阳、广东建立了多处实习基地,加强了校企合作,学生能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掌握所需的技能,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建立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现在的实践教学最后的评价都由指导教师完成,标准由指导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师掌握尺度不同,会给出不同的成绩,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尤其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方面缺少考核,因此,应在确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方面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评价包括对教师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明确,对师生都会产生促进作用,而且会形成良性循环,对教学水平提高,学风建设都会有良好的帮助。
以上六个方面是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面提出的改进措施,如果能应用到实践教学中,针对各项实践教学的特点,使每一项规定落到实处,相信本科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是会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好评的。
参考文献:
1、张桂春等.高等教育理论专题.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关培兰,申学武.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
3、张晓霞.当前大学生实习状况及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04。
第五篇:财务管理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财务、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经济学、工商管理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经济学、工商管理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计算机模拟、教学实习等,一般安排10--12周。
相近专业: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学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旅游管理 商品学 审计学 电子商务 物流管理 国际商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或其它经济管理工作,也可在学校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介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