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追寻红色足迹”主题社会实践报告
“追寻红色足迹”主题社会实践报告
——
孟良崮战役遗址
红色革命圣地是让中华儿女重温历史,牢记历史的地方。只有不断重温历史,才能体会到当时的屈辱,才能激发中华儿女的上进心,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良崮旅游区位于临沂市蒙阴县和沂南县交界处,属蒙山山系,主峰海拔575.2米,面积1.5平方公里。相传宋朝杨家军将领孟良曾屯兵于此由此得名。孟良崮旅游区主要景点有孟良崮国家级森林公园、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和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孟良崮国家级森林公园占地800公顷,孟良崮主峰上建有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山下建有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应学校的号召,这个暑假我有幸参观了孟良崮旅游区,身为蒙阴人民,我为家乡有这样的地方而感到自豪。下面我带大家一起重温一下那战火飞扬的年代。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在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击毙该师长张灵甫,孟良崮由此名扬海内外。
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第整编74师被完全消灭。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1947年3月,蒋介石眼见其有生力量被解放军一点点消灭,转而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实施了重点进攻。蒋介石调集了24个整编师、60个旅,共约45万人,组成3个兵团,由顾祝同任总司令坐镇指挥,采取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法,气势汹汹地向山东根据地扑来。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灵活机动,忽打忽停,寻机歼敌,但因敌军高度集中,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便于5月上旬率主力转至蒙阴、新泰、莱芜以东隐蔽集结,寻找战机。
国民党军司令顾祝同见解放军东撤,即令各部“跟踪进剿”,并特名第1兵团司令汤恩伯率领整编74师以及25师和83师,进军沂水。于是,我军就此拉开了孟良崮战役的序幕。
整编74师原为国民党军74军。该师全系美械装备,为甲种装备师,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是蒋介石指定的典范部队。师长张灵甫毕业于皇甫军校第四期,在陆军大学甲级将军班受过培训,抗日战争时期,曾被誉为模范军人,在湘西会战中,又因战功卓著而荣获自由勋章,因此深受蒋介石青睐。在江西高安战役中张灵甫一条腿被炸断,送往香港治疗后落下残疾,右腿跛行。从此仗着蒋介石的器重,骄横异常,出发前口吐狂:“把陈毅赶进东海里喂鱼去!”
华东野战军领导全面分析了态势后认为,应将主力置于坦埠及其两侧地区,可出其不意集结数倍于敌的兵力加以围歼,完全可打有把握之杖。由于国民党军25师和83师不及时跟进,使国民党军王牌部队74师陷入了险境,5月13日黄昏,华东野战军领导指挥第1、第8纵队利用形掩护,穿插锲入74师纵深,割断了74师与其他国军的联系。经过了一天的激战,到15日拂晓,第1、第6、第8纵队分别攻占了垛庄和万泉山,完全截断了74师的退路,将其合围于孟良崮及其以北的狭小地区内。得知74师被围,蒋介石急令各部齐头并进,拼死也要解张灵甫之围。遂一方面命令张灵甫坚守阵地,吸引共军主力,另一方面严令孟良崮周围的10个整编师,特别是李天霞、黄百韬的部队尽力支援整编74师,以其内外夹击,聚歼共军于孟良崮地区。陈毅命令各阻击部队坚决挡住国民党军,同时根据战场情况,重新调整部署,1纵从西,4纵从北,6纵从南,8纵从南,9纵从东北,5个纵队同时对74师发起了总攻。李天霞与张灵甫素有矛盾,所以,在蒋介石的催逼下,他的整编83师只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弛援。而黄百韬的整编25师则是不遗余力地执行了蒋介石的命令。凭借武器之利,到14日上午他们已将战线推到了黄石崖、狼虎山一线。黄崖山距孟良崮6公里,两地隔一段开阔地带而相望,这道山恋自然成了整编25师通往孟良崮的最后障碍,甚至可以说,谁占有了黄崖山、谁就把握了这次
大
战的主
动
权。
华东野战军克服疲累、饥饿之苦,一边行军,一边睡觉;一边跑步,一边嚼炒米,终于在拂晓抢到了黄崖山主峰的山脚下。而后,与国民党军展开激烈战斗,最后,成功夺得黄崖山。
后来,双方在孟良崮展开了争夺战,战况非常激烈。华东野战军23师夺取万泉山后,立即向74师中猛心扑。副师长戴文贤从师警卫排和部分连队中,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了突击小组。时任23师69团1营2连班长的葛兆田有幸入选,并担任主攻。每个突击小组7人,轮番冲锋,猛攻张灵甫的指挥部。不料,前几个小组都失败了。葛兆田一挽袖子,跟着副连长冲了上去。张灵甫的指挥部是在一座山崖根儿里,前面用石头垒了道石墙以防流弹。等葛兆田冲上来,只剩下他、副连长和一名战士。葛兆田持枪高喊:“一营在东,二营在西,三营堵正面,告诉他们缴枪不杀,谁动打死谁!”这时听见敌军指挥部里有人喊:“别开枪,我们投降!”一群官兵随即从指挥部里走了出来。走在最前面的一个军官见只有3名解放军战士,端起冲锋枪就扫
。这时副连长受了重伤。葛兆田一下子火了,也抱起冲锋枪“嘟嘟嘟”一阵子。这名军官和一串敌军士兵应声倒下,余下的敌人赶紧高喊:“别打别打,我们真投降!”葛兆田厉声命令:“一个一个出来,把枪仍在门口!”待敌人全部走出后,他数了数,一共83人。这时,葛兆田走过去看那个被打死的军官,身材高大,肩上有两颗将星,胸前还缀满了勋章。当山风掀起他的裤管时,葛兆田发现他的一条腿是橡皮假腿。当时葛兆田也闹不清他是谁,心想反正这个官儿小不了。正在这时,副师长戴文贤率领后续部队冲了上来,一见躺在地上的国军军官,问道:“这个军官是谁打死的?”葛兆田还以为要受表扬,变得意而又虚伪的说:“我打死的。”不料,戴副师长发了火:“你为什么打死他?我要处分你!”葛兆田也来了倔脾气,一拧脖子说:“他打我,我不打他?蒋介石打我,我也敢开枪!”戴副师长也不好再说什么。葛兆田哪里知道,他打死的竟是张灵甫呀!
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了。国民党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一个团共3万余人全部被歼!蒋介石痛失虎将,哀叹74师被歼是他“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陈毅司令员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从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此战,华东野战军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魄,在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一举全歼国民党军精锐“五大主力”之一整编第74师,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此战创造了我军在敌重兵集团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战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这一战役的胜利,是在诱敌深入、持重待机,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于能应付各种可能情况的机动位置,这一指导思想下取得的。关键的一直在于,前线指挥员粟裕善于分析敌情的变化,适时而准确地看出强敌在一定条件下的致命弱点从而当机立断迅速抓住战机毫不犹豫地定下“虎口拔牙”的决心;在战役指导上做到因时因地制宜,改变攻击侧翼利用之敌的习惯做法,果敢的采取“中间突破”的大胆行动:利用山区复杂地形,隐蔽地敌人锲入纵深,集中优势兵力实施分割包围,连续攻击,不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并且严密组织了主攻兵团与阻援兵团的配合与协同,从而达成了全歼和速决。国民党军的战史在评述这一战役时说:“在我军集区内„„竟能大胆集中兵力,围攻我七十四师,此诚一般始料不及,亦造成奇袭之基本原因。”此战役是粟裕大将军指挥的杰出战役之一,被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毛泽东主席曾对粟裕说“这场战役中国只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毛泽东!”
通过这次的游历,我深受感染,我为我的家乡感到骄傲,我为我们的解放军感到自豪„„
第二篇:“追寻红色足迹”社会实践报告
“追寻红色足迹”社会实践报告
周日上午,我们在学院的组织下参加红色教育活动,具体活动内容是去四平参观西平战役纪念馆和四平烈士陵园祭奠烈士。炎热的天气如同同学的热情一样澎湃。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有欢声笑语,也高速路上堵车等待的小插曲。
上午,我们参观了期待已久的四平战役纪念馆,看着那一幅幅黑白照片,那一件件破旧的军装,那一枚枚依旧闪亮的勋章,那一面面战斗锦旗,那一挺挺旧机枪,听着那炮火隆隆的枪弹声,仿佛回到了战斗时刻,那血水和汗水凝聚而成的英雄事迹,一幕幕前仆后继的牺牲,这一切的一切,感动着每一位观众。经过讲解员得解说,我对闻名中外的四平战役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同时在我的内心世界里又增添了对历史的尊重和敬仰。让我更加深知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应该把战争年代的精神传承下去。
在革命先烈厅里,我的心情无比沉重,那一个个名字,都是一个一个年轻的生命啊。据不完全统计,四战四平,东北民主联军共计伤亡4万余人,其中牺牲近2万人,约占东北解放战争牺牲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二。在牺牲者中,有师长1人、团级干部72人、营级干部180人。他们多是从雪山草地中走出来的老红军、抗日烽火中身经百战的八路军、新四军。牺牲者中最多的是普通的年轻战士,他们大多是农民子弟,是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与黑暗将他们推上了义无反顾的革命之路,他们的爱国理想朴素而简单,为了民众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为了不再有饥寒与压迫,他们在狂风暴雨般的枪炮声中义无返顾地冲
向了血战四平的沙场,许多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最后参观四战四平半景画厅,给我极大的震撼。四战四平半景画气势恢宏,刻画逼真。它运用特有的造型手段和声、光、电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将东北人民解放军四战四平的历史瞬间凝固在长44米,高14米的画面上。在特定的灯光、音响以及逼真的地面塑形、仿真道具的烘托下,半景画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感觉置身于逼真的战争氛围中,揭示出四战四平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本质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这段历史的时代氛围和特定意境。它以强烈、逼真的感染力、震撼力与视觉冲击力消解观众与历史之间的时空距离感,将其带入历史情境中。这幅热血与烈火交织的革命战争画卷,表达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仿佛从这里走进历史的天空,重新回眸四平之战那壮阔惨烈、血火交织的战斗场景。
我们的解放军,我们的革命前辈们,为了我们祖国的独立,为了我们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永远的躺在了四平的地下,你们的功绩我们会永远铭记,你们的名字会万古流芳。伟大的人民解放军!伟大的中华儿女!
从纪念馆出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沉浸在战斗的场景中,我想四战四平并不只是留在展板上面的的文字和照片,更是一种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英雄城迎来了他崛起的今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新时期的英城儿女终将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四平烈士陵园,陵园居高临下,站在陵园向南眺望,市区的全景清晰可见。陵园占地20余万平方米,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革命公墓,1974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四平烈士陵园。陵园的主轴线正中是一座由四把尖刀组成的四战四平主体纪念碑,在纪念碑底座上,镌刻着原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彭真提写的“四平烈士永垂不朽”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四平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东北民主联军在东北军事重镇四平地区,抗击国民党军进攻的一次防御战役。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国共双方先后调动了大量兵力,在四平展开了四次大战役:第一次是四平解放战;第二次是四平保卫战;第三次是四平攻坚战;第四次是四平战役。在这几次战役中,双方共投入兵力40万人,累计战斗52天,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战四平”。四战四平又以四平保卫战、四平攻坚战作战时间长、投入兵力多、伤亡数量大而著称于世。四平战役不仅解放了四平,对全国解放也具有重大意义,整个四平战役,东北民主联军伤亡3万余人,击毙击伤敌人5万余人,英雄们用年轻的生命赋予四平这座城市以“英雄城”的美誉。
回家的路上我都在思考,思考这次四平之行给我们的深刻教育,思索一名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思索如何把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及发扬。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最为可贵最为精华的部分,是一个民族强大的动力,几十年前那个血与火的年代,无数的先烈用他们的行动和生命证明得到了证实。今天,战争远离,硝烟散去。但是精神依在,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其精神传承下去,并作为我们以后工作中的动力,努力工作,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不负于祖国的寄托。
第三篇:社会实践之追寻红色足迹
重温辉煌革命历史感悟卓绝奋斗精神
——赴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实践报告
红色精神再度征程
列车踩着轻快的步伐缓缓地驶入车站,披着星光,踏着红色足迹,我们——在菁菁年华来到将军故里——六安。虽是深夜抵达,但当地人们的热情早已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片沃土的不凡,我们相信将军镇的文化精髓早已渗入到当地每个人的心中,好客、坚韧、不屈。
为了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和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我们这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级的学生,在***的带领下,开始了我们的暑期实践之旅。此次我们围绕“追寻红色足迹” 开展实践活动,我们便把以将军故里而盛名的六安作为首选的根据地。此次红色之旅的我们肩负重任,为了让这次实践做得圆满,我们很早就开始着手准备。从开始大家决定组队,我们就一起探讨主题,然后定文化衫,做海报,做横幅,每一步我们都走的很仔细,力求把所有的情况与要求考虑在内。因为我们相信此次实践一方面能体现出我们当代大学生对待红色景区的态度,另一方面我们的足迹也会给更多的人带去希望,瞻仰红色故里,追寻烈士足迹是我们活在当下的每个人最重的感念,也是我们对先辈们最大的缅怀。所以,我们所有的准备都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
革命英雄永垂不朽
清晨,鸟儿在枝头咿呀,静静的湖里泊着天鹅船,挑逗着水旁的柳枝,我们的脚步依旧向前,向着那红色。我们一行人穿着提前订制好的文化衫,带着横幅、队旗朝着第一站——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浩浩荡荡的进军了,虽比不上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气势,但我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坚定的笑容,就要看到那些令人敬佩的将军们了,我们的内心五味杂陈,既有喜悦,又有伤感„„
作为虔诚的到访者,在纪念馆尚未开馆时我们就早早的等在门外,同时我们那颗迫切进馆的心在等待中也跳动得更加欢快,仿佛冥冥中有一种声音指引着我们。是的,那是他们血浴战的力量、保家卫国的信念、视死如归的大义以及虽死犹荣般的大无畏精神。
今天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来瞻仰烈士的不仅有我们这些来自南信大的学子,还有许多来自天南地北的朋友,我们虽然操着不同的口音,但我们都是为瞻仰先烈而来。在这里,我们还见到了来自淮安电视台的记者,他们跟踪报道红色经典之旅。我们突然间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妙不可言,无论经历多少沧桑,多少坎坷,岁月永远无法磨灭烈士们在我们心中高尚的形象。在这里,我们聆听解说员的讲解,回顾那艰难岁月,和来自淮安的游客一起缅怀过去。
在纪念馆里,我们了解到出自安徽六安县的开国将军一共有16
人,这十六位开国少将分别是 :潘峰,高先贵,查玉升,张震东,张宜爱,何柱成,吴宗先,杨以山,杨植亭,李发,李世安,刘善福,齐勇,孙仪之,吕仁礼,涂学忠。
博物馆解说员的详细讲解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当时不知道要以什么言语来表达我们对先辈们最诚挚的敬佩,只希望这次活动能给更多的人带去警示,带去希望。了解历史是我们的责任,宣传红色,我们更加义不容辞。
在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许继慎(1901-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早期的杰出将领,军事家。他原名绍周,别名旦如,又字谨生,才华出众,是一柄双刃剑,既能因聪慧卓越脱颖而出,建立一流的业绩,周恩来赞许他“政治上很强,很能打仗,把叶挺独立团的战斗作风带到了红四方面军”,徐向前称颂他为鄂豫皖红军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81年,中共六安县委为许继慎修建烈士陵园,徐向前亲自题写“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许继慎同志之墓”的碑文。这位英勇善战、文武双全的红军早期将领的功绩,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烈士泉下有知,也当笑慰平生。许继慎用短暂的三十年,写下了一个天才军事家璀璨的人生篇章。他高大伟岸的人格形象将永远闪亮在共和国将星的行列。
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作为90后的大学生,我们敢说,敢做,更敢于承担责任,红色之旅,我们不仅见证了党90年的光辉历史,更多的是继承和传承老一辈革命党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遗产。用实际行动去表明我们的决心,让先辈们看到我们的担当。我们并不是一群叛逆的孩子,我们懂得现在生活的难能可贵,我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烈士们的英勇事迹我们会永远铭记在心。
我们生活的今天都会成为明天的历史,我相信,我们的足迹会在我们心中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篇:追寻红色足迹主题征文
老寨山上的枪声
星村镇 小学 年级 班
在泗水县城东北部
40里处和新泰市交界的地方,有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村,这便是泗水县星村镇的王家庄村,村后有一座巍峨的大山,这便是大名鼎鼎的老寨山。抗日战争时期就是在这座大山上曾发生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
2015年7月,我们 小学少先大队部组织优秀少先队员来到革命老区王家庄村进行“寻访红色足迹”活动,听着当地村民们讲着当年革命前辈抗击日寇的故事,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耳畔仿佛又响起了一阵阵枪炮声。
话说1941年夏秋相交的一天下午,八路军鲁南老三团下属的一个连队行军来到了泗水、新泰交界的王家庄村附近,却被鬼子发现了行迹,于是日寇便集结泗水、新泰、蒙阴的1000多名日伪军向我军合围而来,并出动汽车、坦克十多辆,配备火炮四十余门,兵分三路对我军形成铁臂合拢之势。
无奈之下,我军只好爬上老寨山,利用悬崖峭壁等有利地形作掩护和敌人进行战斗,八路军战士们凭借钢铁般的意志一次又一次的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远远望去漫山遍野躺满了敌人的尸体。
傍晚,丧心病狂的日军利用大炮对我们的阵地进行了狂轰滥炸,山头被炮弹足足削去了一两米,战士们大多都负了伤,但依旧坚守阵地,连长王进文大声喊道:“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鬼子向我军阵地发起了最后的冲锋,我军战士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纷纷利用周围的石块狠狠的砸向敌人,石块像冰雹一样打的敌人哇哇乱叫,有的直接坠下悬崖粉身碎骨。最后越来越多的战士牺牲了,献血染红了老寨山山顶上的岩石,敌人眼看就要攻上来,为了不做俘虏,连长王进文带领剩下的七八个战士纷纷跳下悬崖。战士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可敬的感人故事。
战斗已经结束,战争也已远去,但我似乎仍能听得到当年战斗时的枪声,大山岩石上的弹痕,依旧清晰可见,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岩石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旧没有褪色,它似乎是在用无声的语言警示我们这些后人要“努力学习,振兴中华”,又仿佛是在教育我们要继承革命传统,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复兴梦”!
指导教师:
联系电话:
第五篇:追寻红色足迹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为了积极参加“永远跟党走”的暑期社会实践,本人于八月一日参观了位于建平县博物馆内,被确定为辽宁省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陈镜湖烈士纪念馆。步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两米多高的铜塑像,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共产党员,辽宁籍入党的第一人,中国的早期革命活动家,原热河省和内蒙地区党组织的早期建设者、领导者之一——陈镜湖。陈镜湖,字印潭,号小秋,化名李铁然,曾用名陈龙川、陈士秋、李国才、李学礼。陈镜湖的家就在如今的辽宁省建平县富山街道办事处境内。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风光旖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蜿蜒的牦牛河围绕着这里,把中华文明提前1000多年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也位于这里。
陈镜湖在天津直隶省立一中和南开大学读书时,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是“学生救国团”“南下宣传团”的骨干。1919年9月,他和韩麟符组织与“觉悟社”齐名的“新生社”,后来,在李大钊的帮助下改组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他被选为直隶省代表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去冯玉祥部队做兵运工作,任宋哲元部支队长。“北京政变”后,冯部改编为中国国民军,他被委任为热河民军司令。孙中山北上途经天津时,他做为孙先生北上宣传员,多次谒见聆听其教诲。孙中山逝世时,他代表热河省参加祭奠,并出席了国民议会促进会代表大会。会后回到热河,以国民党省党部执行委员、中共热河工委负责人的身份开展工作。在纪念“五四运动”六周年大会上他发表演说,痛斥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罪行,高呼“猛醒吧,睡狮!觉悟吧,中国!”。1925年秋,李大钊在张家口主持召开了“内蒙古工农兵大同盟”代表大会。他是热河省代表,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这时,我党建立的“内蒙古特别民军”编成,他被任为第二骑兵纵队司令。不久,该军加入国民军在热河同东北军作战。1926年8月,该军退入包头,9月参加冯玉祥的“五原誓师”后,他带队进入陕西。1927年4月,他被选为内蒙古出席中共“五大”代表。在他去土默特旗准备参加会议时被捕,不久,经组织营救获释。去北京工作。1930年秋,中共顺直省委遭到破坏,他为接通党的关系,穿越蒙古草原去苏联,经共产国际联系,恢复了党的关系。回国后,他接受党中央恢复、整顿内蒙特委的重任,于同年9月组成了新的特委,他化名李铁然任书记。一年多来,他向党中央写了“内蒙党报告”、“内蒙特委致中央的信”、“内蒙特委书记李铁然报告”、“内蒙古一般政治状况分析”等十余分材料,为党中央指导内蒙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933年5月“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察”成立,他被派到总司令部任参议。12月他去张北点验抗日武装部队,途中遭到反动民团袭击,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3岁。1983年1月7日,陈镜湖同志被辽宁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通过参观陈镜湖烈士纪念馆,使我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长经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过了90年的风雨征程。五四运动至今,一代代优秀青年为民族复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循火红足迹,经坎坷征程,一代代优秀青年紧跟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峰顶浪尖!青春不停步,“永远跟党走”!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当我们戴着光芒四射的团徽,站在火红的团旗下,高唱我们自己的团歌,心中怎能不为之激动,怎能不为之骄傲,怎能不为之自豪!“爱国,爱党,爱人民,爱家乡”这个坚定的信念在我们脑海中回荡!而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用先进的理论加强思想武装,是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先进性,并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先决条件。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最新理论成果实现思想武装。
(二)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不移地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积极进取。
(三)强化宗旨意识,诚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本色。共产党员要自觉把国家、集体、他人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四)坚持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践“三个代表”,核心是“先进”,关键在素质。作为一名党员,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各种矛盾和现象,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要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业务技能,提高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创造一流的成绩。
(五)弘扬昂然正气,在危急时刻敢于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紧要关头更能检验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急、难、险、重面前,特别是当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共产党员要冲锋陷阵,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把方便和安全让给他人,尽最大努力来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积极、坚决同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面对各种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行为,决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满足于洁身自好,更不能同流合污。
20世纪中国的历史,写下了中国共青团和中国青年的光荣,21世纪期待我们创造新的青春辉煌。青年昭示着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实现。”党在召唤,时代在召唤,只要我们以“崇高的理想、创新的意识、无畏的勇气”发挥青年的智慧、风采和力量,就能乘风破浪、与时俱进!青年朋友们,让我们团结一致,永远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