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高职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李 洛,廖克玲
摘 要:示范性专业建设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凸显市场性的要求设置专业,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依据;凸显就业性要求确定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定位;凸显务实性要求建设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核;凸显开放性要求确定资源结合方式,是专业建设的基本途径;凸显特色,是专业建设的灵魂。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专业建设;工学结合
在目前教育部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示范性专业建设是重头戏,如何进行示范性专业建设?在建设示范性专业时要考虑哪些因素?本文以软件技术专业建设为例,对此进行探讨。
一、专业建设要有根据有基础
凸显市场性的要求,是高职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专业设置是否适应市场需要,是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在进行人才需求状况分析时,要准确把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短、中、长期需求态势和现代职业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国内外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发展的历程、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态势,认真分析并找出学院自身专业建设的优劣态势,认真分析专业内涵应有的技术含量,在此基础上论证、预测所设专业、专业规模、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匹配程度,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符合程度,以及学生择业志向的满足程度,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做到以市场化促进专业建设的标准化,以信息化带动专业建设的现代化。
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根据人才市场数据、行业发展数据、政府计划规划、国际分析数据综合得出,软件技术人才市场需求量大,广东省和广州市亦高度重视软件行业的发展,这些因素为举办软件专业提供了条件。
二、专业建设目标要明确
建设一个专业,必须根据专业调查和市场需求,明确提出专业或专业群总体建设目标。例如,对于软件专业建设的总目标可以表述为:根据(第一位)市场导向,按照(第二位)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要求,以龙头专业——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带动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信息管理、多媒体技术等整个专业群的建设,提高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把专业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一流中高级技能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建成覆盖计算机应用与软件领域多个专业方向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能为本地及区域内高、中职院校提供业务指导和支持,在企业信息化推进方面成为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在社会培训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退役士兵高级技能培训方面提供与企业应用要求一致的培训和实训环境,培养符合用人单位职业技能需求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性人才。
凸显就业性要求确定培养目标,是高职专业设置的基本定位。适当的培养目标一定是可以落实的,这不仅表现在目标的定位合理,也表现在其要求是明确清晰而不是含混模糊的。由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和社会生产力的具体操作者,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因而不同专业还要根据各类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其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将各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
三、专业建设内容要详实
专业建设内容是在前述专业方向、目标和规划的基础之上,根据专业建设的具体情况提出的可操作性建设项目。如对软件技术专业的建设内容需要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内涵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要求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
建设思路:多管齐下,强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素质;灵活制定教学计划,做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范,全力提升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针对企业IT人才能力要求,重视技能培养,增强学生专业能力,通过科技创新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岗位的层次和质量。建设措施:一是加强社会实践和实习的引导,让学生到对口帮扶的贫困地区进行社会实践,接受教育,并邀请企业家进校园举办讲座,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意识;通过党团、社团、文娱、体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每个专业每学期开展一轮这样的活动。
二是各专业继续加强与区域内知名IT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扩大校企合作的接触面,并将校企合作层面从目前的企业支持高校办学为主,扩展到学校支持企业发展的高度,实现校企双赢。每个专业建设2—3个甚至更多的紧密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
三是各专业紧跟技术进步,跟随企业的用人标准,及时调整各种主流技术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比重,提高学生对相关国际标准的了解程度,提高对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的各种能力的要求,使专业建设在产业主流技术变化中进退有据,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始终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四是加大校企订单、定向等方式联合培养的实践力度,实现全程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人才,通过学生到企业岗位工作实践,真正实现工学交替。
五是以示范专业建设为契机,深化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改革,继续施行“以项目(任务)为中心、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2.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专业教学创新最根本的内容是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创新,集中体现于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变化。就业导向教学要求高职教学必须面向职业领域或职业岗位群,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培养合力。对于教师,只有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教学内容与自身素质的双重协调,才能使专业教学创新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建设思路:建设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素质、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
建设措施:加强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在各专业构建培养梯队;教师培训继续向“双师型”努力,加大力度,采取措施鼓励教师获得IT权威认证或国际认证;进一步加强与实习基地企业的合作,加强专业教师在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兼岗,确保专业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市场实际;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相关学术会议,聘请与本专业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交流、讲学、合作科研或兼职工作,以带动和提高本专业教师的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鼓励专业教师面向社会,积极参与政府、社会、行业协会的相关技术工作,聘请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专家、学者、高管担任顾问,指导学生创新和毕业设计;继续利用学院软件专业在国内首先导人印度NIIT培养模式的先发优势,加快探索、实践、吸纳、借鉴、迁移的速度,利用对印度模式研究的教改课题成果,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软件专业教师团队。
3.以“工学结合、项目为中心、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为核心,搞好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凸显务实性要求建设课程是高职示范性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核。高职专业课程的设计是对从事某一职业从业者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为课程学习者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
建设思路:根据“项目为中心、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的指导思想,从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评估标准化、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4个方面着手,同时推进。
建设措施:以就业为导向,做好每年一次的专业(群)市场调研,研究企业用人需求,划分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依此设计课程模块,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IT业各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参照权威IT认证的资格标准,建立各专业课程评估办法,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
抓好各专业(方向)主干课程的建设,每个专业建设4—5门核心课程。全部核心课程均按照工学结合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建设。
按技术路线决定课程路线的思想,根据课程结构设计教材体系,继续在校企联合编写出版工学结合实训教材方面取得进展。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资源库。
每年定期完善和优化各专业(方向)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训计划、实训指导书、教师教案等基本教学文件。
在重构行动体系的思想指导下,按照生产实际,建设可供软件技术及相关专业进行专项实训、顶岗训练(项目再现),以及跨专业综合实训的一体化实训环境。4.培训和社会服务达到新层次
示范性专业和院校建设必须要将对社会、地区、地域和社区的服务放到突出位置。
建设思路:发挥整个专业群的优势,大力拓展面向社会的IT人才培训,配合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并引进设立IT专业行业认证机构,努力成为本地域IT高级人才培训认证基地;与业内知名企业合作,利用企业和自身资源,积极为社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成为立足广州、辐射华南乃至全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基地;加大对社会服务的力度,进一步扩大专业群对社会的贡献。
建设措施:坚持“双证制”培养方案,加大软件、网络、信息管理、多媒体等专业认证的推广力度,扩大现有初中级培训的规模,形成初中高多层次、全考种培训体系。
在依托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和实训中心开展培训的基础上,学习社会培训机构IT职业认证培训连锁化的模式,利用学校声誉,采取校企合作模式逐步推进,最大限度完成面向社会和公众的培训。
秉承服务社会、服务社区的宗旨,利用专业群办学资源,开展面向企业、面向社会普及和推广信息化技术等专项活动,为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服务。争取专业群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的项目常年不断线。
5.建设高度共享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
凸显开放性要求确定资源结合方式,是高职专业建设的基本途径。作为重点专业,特别是作为专业群建设,必须建设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其资源共享作用。
建设思路:发挥龙头专业和群内各专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整合专业与合作企业的教学资源,以及技术、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对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平台,对外向合作企业甚至全社会开放。
建设措施:计算机教学资源库建设包括硬件、应用软件和资源库两个部分。硬件环境是信息资源系统的物质载体,主要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由学校统一建设;应用软件平台,主要包括资源管理系统、用户管理系统(加盟学校管理,用户管理,后台管理)、自主学习型课程系统、网上实训室(链接到可以远程登录的、开放的专业实训室)、网上考核系统(包括理论和实操考核)等;专业资源库将集成计算机专业群优秀的教学资源、企业的各类技术标准、核心知识、关键技术、最新观点、典型案例等,以多媒体网络为载体,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教、学、研资源服务体系,是整个专业资源库中最核心的部分。
四、示范性专业建设定位要准确
示范专业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性的趋势,高职唯有把握住这种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双赢。
应该对同类学校相同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比较性调研,为本校在该专业的特色建设提供借鉴。专业建设在特色选择上要和其他学校相同专业的特色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同时要对拟建特色专业的校内校外可用教学资源的现状进行调研,以便在专业特色建设中扬长避短,把握机会,选择最适合的特色方向。
在确定方向时,应该采取客观务实态度,以市场导向的姿态进行全面分析。例如,对国家技能紧缺性软件专业建设进行项目背景分析时,至少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和定位: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专业建设优势和特点分析;专业带动专业群或专业群构成分析。
特色的定位是示范性专业建设的必要环节。特色定位必须要建立在对专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教学资源条件充分调查并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高职院校的品牌是依靠重点专业、专业特色来体现的,所以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全力实施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与地方(区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订单式培养为特色的专业,以特色专业的发展带动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廖克玲.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与就业关系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1).
(2)李洛,廖永红,陈建潮.以就业为导向确定高职高专培养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6,(1).
(3)卢致俊,曾华,张海峰.高职院校专业体系的特征及其构建[d].教育与职业,2006,(33).(4)郑确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30).
(5)刘传林.适应行业需要创建特色专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6)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J].高等教育研究,2002,(3).收稿日期:2007-03-23
作者简介:李 洛(1956-),男,院长,教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510300)廖克玲,广东轻工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510300)基金项目:广东省第三批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二年制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粤教高[2005]167号);广东省教育厅规划项目(广东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YY0420)
《职业技术教育》2007/14
第二篇: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申请
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申请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幸福**建设能力,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4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办〔2014〕15号)精神,我们认为这是学院迎来跨越式发展的一次难得机会,打算申报此建设项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并请示如下。
一、我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情况
国家是从2006年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什么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呢?通俗地讲,就是高职院校中的“211”,即用三年时间,在全国建设100所具有示范作用的高职院校,我省**职业技术学院、**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获此殊荣;2010年,国家又启动了100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我省**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国防职业技术学院位列其中。在国家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同时,我省从2008年开始启动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截至目前,**高等电力专科学校、**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航空专科学校、**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8所学校是省级示范,今年,我省再次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确实是我院没有想到的一次难得机会。1
二、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意义
抓住省教育厅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机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可能争取到相关项目的经费支持,因为我院是市属高职院校,不属于省管院校,上级即使有相关经费,也因渠道不畅,到不了我们头上,这次如果能够获得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争取经费支持就有了理由;二是争取到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可以提高学院在全省的软实力,解决招生难问题,因为在社会上,考生和家长比较认可示范校这块头衔;三是通过示范校建设,可以提升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办学定位将更加准确,专业设置将更为合理,人才培养质量将会得到提高,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四是可以提升市委市政府在全省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形成品牌效应;五是实现学院第一次党代会确立的在五年内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目标的迫切要求,这是学院这届班子向全院教职员工做出的庄严承诺。
三、我院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可行性
2009年以来,学院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克难攻坚,后发快进,率先突破发展,率先在陕南建成新校区,率先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评估,领导班子建设、办学水平、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办学特色、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得到了省教育厅的一致好评,为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的护理、临床医学、机电一体化、初等教育、建筑
2工程管理、学前教育、医学影像技术7个专业从2009年至今先后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专业,具备了良好的建设基础;学院办学规模由2009年初的20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6000余人,具备了建设的规模要求;实验实训条件达到了国家办学标准,“双师型”教师达到 %,前校后院、导师制、实习就业直通车等办学模式得到省教育厅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在教育厅举办的屡届大学生就业创业博览会上获得赞誉,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5%以上,符合建设的基本条件;另外,在陕南三市中,至今还没有一所示范性高职院校,我们有着努力争取的机会。应该说,我院确实具备申报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条件。
当然,在全省独立设置的38所高职院校中,除过已经获此荣誉的14所以外,虽然难度很大,但作为敢于拼搏、不愿服输的**职业技术学院来讲,我们绝不会轻言放弃,我们一定要努力争取。
四、需要得到市委市政府支持的事项
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4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办〔2014〕15号)精神,“学校主管部门(地市政府),要在扩大办学自主权的政策和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引导学校办出特色”之规定,需要市委承诺扩大办学自主权,即中层以下干部由 3
学院党委考察任命,机构在批准的指数内,由学院自主设置;需要市政府承诺按照生均9000元的标准拨付办学经费,积极化解学院建设债务。我们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学院一定会顾全大局,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恳请市委市政府给与大力支持。
特此请示,请批准。
**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6月114日
第三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问题与思考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问题与思考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朱方鸣陈华
(南京市六合区大厂葛关路 625号,210048)
摘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已进行了五个年头,通过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背景与现状介绍,详细分析了示范建设的立项建设目标界定不清、建设和验收的重点不够明确等问题,提出示范性建设的重点在“示范”、“示范性”应有充分的历史积淀、发展高职应该充分地发挥基层群众的智慧等思考和建议。关键词:国家 示范 高职院校 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8.5Thinking and Problems of National Mode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nstruction
Zhu Fangming, Chen Hua
(Nanjing College of Chemical Vocational Technology,Nanjing 210048,Chio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mode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has a five-year,by the introduction of construction,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national mode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that clearly defined objectives of the model building,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Unfocused,proposed construction of a model focused on the “model”,“model” should have adequate historical accumulation,masses intelligenc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Key words: nationalmodel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problems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从启动到今天已经五个年头,如今又开始了新一轮100所“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工作,认真总结和反思前100所示范院校建设的成败得失,必将有益于做好后100所骨干院校建设工作。
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背景与现状
2006年11月3日,教育部 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中计划“2006年,启动第一批30所左右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2007年启动第二批40所左右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2008年,启动第三批30所左右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完成首批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并进行验收,继续执行第二批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
1各地在短短一个月时间经过推荐申报、答辩评审,于2006年12月8日,教育部、财政部即下发了《关于确定2006“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06]32号),确定天津职业大学等28所高等职业院校为2006“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项目建设期为3年。之后,又分别于2007年8月20日下发文件确定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42所院校为2007拟立项建设院校,2008年9月8日下发文件确定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等30所高等职业院校为2008立项建设院校;2008年10月7日下发文件确定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院校为重点培育院校,至此100所立项建设院校和8所重点培育院校的遴选全部完成。
2009年9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28所立项建设院校验收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9〕44号),2009年11月2日,教育部 财政部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立项建设院校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教高
[2009]13号),文件指出“教育部和财政部同意28所项目院校全部通过验收”,2010年2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742所立项建设院校验收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0〕11号),2010年6月1日,教育部 财政部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7立项建设院校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教高[2010]6号),文件指出“教育部和财政部同意42所项目院校全部通过验收”,至此,2006、2007两批立项建设的70所院校全部通过验收。
2010年7月26日,教育部 财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2010年9月17日,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办公室发布《关于公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立项建设院校名单的通知》,拉开了新一轮示范建设的序幕。
二、示范院校建设过程及验收问题简析
从两批70所示范院校验收结果回看3年来示范建设的历程,不难发现从示范建设的开始到示范建设的过程,直至最后的验收结果之间都存在一定问题。
1、建设目标界定不清
本科院校“211”工程建设明确是“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验收是对投资的建设项目或学科进行验收,从“211”院校的“帽子”到结果的验收没有任何矛盾。而我们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从开始发文到项目验收,究竟是要建成一批“示范性院校”还是他们已经是示范院校,建设的是这些院校的“项目”就界定不清。教高[2006]14号文件应该是示范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从文件中建设的意义和目标中“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看,应该是指通过一些项目的建设建成一批“示范性院校”,教高函[2006]32号文件也表明是“确定天津职业大学等28所高等职业院校为2006‘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然而从建设计划的具体步骤中“示范院校的入选条件”、“启动XX所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看,似乎这些院校已经是“示范院校”,建设的只是这些示范院校的项目。回顾整个建设的实际过程,以及《项目建设方案》、《项目建设任务书》和最后的验收看应该都是针对示范院校具体项目的建设。可见,建设的是“示范院校”还是示范院校的“项目”,从一开始建设目标就没有廓清,否则就是文字表述存在问题。
2、建设和验收的重点不够明确
无论是“院校”建设还是“项目”建设,在“国家”、“示范”、“建设”三个关键词的核心理应该落实到“示范”上。然而从示范院校的建设实践和最后的验收结果材料看大多注重了具体“物”的“项目建设”,而忽视了“示范”二字,似乎只要按照批复的《项目建设方案》和《项目建设任务书》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自然就是“国家示范”了。在几年建设期间,教育部开展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立项建设院校建设进展调查,组织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三周年成果展”,从媒体报道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实现了4个翻番[1](和示范院校有合作协议的企业数翻番,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老师数及其任课数翻番,为企业的研发科技服务翻番,对口支援的地区数和院校数翻番)”看,其实只体现了“量”的增加,而“值”、“质”的效果究竟如何根本无法考量。再看示范建设验收的材料依据:
1、已批复的《项目建设方案》,2、已批复的《项目建设任务书》,3、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公示版)(2007.9.1~2009.8.31),4、示范验收材料(含:
项目总结报告、项目院校建设情况进展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2009.9.1~2010.1.31)、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这之中同样很难看到“示范”的成份,示范建设的“示范性”只停留在舆论热炒上,具体体现在哪里无从寻找,比如对口支援了多少多少院校,受援院校究竟发生了哪些质的变化都应该有充分的证明。
建设目标不清晰,建设和验收重点不明确,必然导致重“物”的建设、重形式的验收,而轻示范效应。
三、对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思考
1、示范性建设的重点在“示范”。
既然是示范院校建设就必须突出其“示范”作用,尤其是“国家级示范”,一定是标准高、要求高、难度大,绝不是仅仅靠巨额费用就能堆砌起来的。记得当初示范建设的要求是做“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如今“教育部和财政部同意70所项目院校全部通过验收”,在短短3年,70所院校都美美地贴上了“国家级示范”的标签,其实,无论是从这些院校内部的实际情况还是从《项目建设任务书》和验收材料主体看,充其量只是做到了“加大投入促进发展”的示范,品牌特色专业也好,精品课程也好,教材建设也好,教学改革也好,只要有大量的投入,可能在哪个学校都不难做到。能在短短三年内就建成了70所“国家级示范”实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除了用“中国特色”、“中国速度”解释外,其他无从解释。
2、“示范性”应有充分的历史积淀。
示范建设不同于某项评估,有具体的验收标准,不管你什么时候评,符合条件过关,不符合条件免过。示范性建设不只是一般项目的建设,应该是院校方方面面能体现示范的建设。硬件的示范其实只要有投入都容易实现,而软件的示范,特别是一些需多年传承、积累才可能达到的管理水平、教学水平、人才质量、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等却是很难在短时间建设成的,必须有充分的历史积淀。在百所示范建设院校中,那些建校仅仅几年、十几年的院校究竟能有多深的积淀?如何能做出示范?这么短的建设期建成的“示范”,其成果的“示范性”可想而知,必定只是一些显性的、表面的所谓“亮点”罢了。如果说这样就建成了“示范”,那些投入数亿、数十亿、已经建了那么多年的“985”、“211”早就应该贴上“世界一流”的标签了!人们不禁要问,发展高职教育需要这样的“自娱自乐”吗?
3、发展高职应该充分地发挥基层群众的智慧
在我国,只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或更高一级的领导提出某一观点,有些或许是根本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一句话,也会迅速放大为一项“指导思想”、“办学方针”和“具体政策”。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到“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改革,从精品课程、品牌特色专业等“质量工程”建设到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一路走来,想必都是长官意志的结果!一位本科院校调到高职院校当领导多年的院长说,从调入高职以来只听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这几个词,至今还是这几个词,就没有见过新东西。一些基层院校院长们也发出过不同声音,这些专家究竟有几个是真正搞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又有几人有过实战经验推出过样板?据传在一些示范建设会上,针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有些领导和专家对一些提出疑义的院校领导大声斥责:能不能做成是你的事!学校改革发展的动力不是源自学校教学、科研、教师、学生的自身要求,而是来自于各级行政领导、文件引导,政府成为主宰和控制大学的唯一权力中心,这就是我国的现状所在,更是形成现代大学制度、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所在。
我国高职教育应如何发展?组织评估、示范建设等如此浩大的全国性工程是靠几个年轻的政府官员加几个只有理论、没有多少实践的“知名专家”,引导我国高职教育千军万马的庞大队伍前进,还是紧紧依靠广大的基层群众,广泛听取基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按照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高职?是轰轰烈烈组织那么多追求表面繁荣的“工程”,还是平平淡淡做一些实实在在能够提高质量的“小事”?必须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和反思。少折腾,不折腾,这才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谢洋.国家高职示范校建设3年取得4个翻番[N].中国青年报,2009-11-3(9)
[2]《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
[3]《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确定2006“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06]32号)
[4]《关于开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立项建设院校建设进展调查的通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二OO七年六月十三日)
[5]《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28所立项建设院校验收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9]44号)
[6]教育部 财政部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立项建设院校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教高[2009]13号)
[7]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7立项建设院校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教高[2010]6号)
作者简介:
朱方鸣(1957-),男,江苏泰州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副教授/高工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研究。
陈华(1960-),女,江苏泰州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教师副教授/高工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教育
南京市六合区大厂葛关路625号210048
025-57025298(办)57793690(传真)***(手机)e-mail:zfm@njcc.edu.cn
第四篇:示范性建设电力专业建设总结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前言:专业现状与成就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是我院第一批开办的高职专业,也是我院重点建设的品牌专业。该专业是在中专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基础上开办的,是我院的骨干传统专业之一。自57年开办该专业以来,已有近50年的办学历史,共为社会培养了8400多名全日制大专、函授大专、全日制中专等各种层次的技术人才,其中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我省电力行业和水电行业的技术骨干。多年的办学历史,也为我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造就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专业教师队伍,电气类专业基础课教师、专兼职教师45人,其中专任教师2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4人;实践指导教师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9人(1人在读),双师型教师15人(具有工程师资格8人)。专业带头人4人、骨干教师11人,专任教师中有9人具有电气工程设计的经验;外聘兼职教师21人,其中3人具有高级职称、8人具有中级职称。形成了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其中1人具有正高职称。专任教师中有1人担任高职电力类专业教育委员会委员、1人担任水利部高职机电类专业组组长、有2人是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是全国水利职教名师 ;1人是福建省水利学会理事,1人是福建省电机工程学会理事,1人是水利厅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是中国水利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研究分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会副主任,1人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学术委员会(高职高专)”学术委员,3位教师先后被评为学院师德之星。
为做好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我院建有齐全的该专业所必需的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场地,建有电工试验室、电子试验室、电机试验室、单片机试验室、电工技能实训中心、电气设备检测中心、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综合实训中心(扩建)、水电站仿真模拟实训中心(拟建)、电气技术仿真中心、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等专业基础和配网自动化实训中心(与供用电专业共享);建成电气照明安装、电工工艺、二次安装实训场。并建有福建华投西门电站、清流县关公凹水电站、清流县鱼龙岗电站、福建省安砂水电厂、永安市贡川水电有限公司、永安市供电有限公司、建阳市供电有限公司、武夷山市供电有限公司、许继集团等校外实习基地。
到目前为止,本专业在校学生共600余人,根据学院规划,该专业计划每年招生150~200名,专业规模稳定在600左右,近三年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专业对口率保持在80%以上。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被省教育厅评为福建省省级精品建设专业,该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该专业所在的教研室被评为省级师德先进教研室。目前本专业建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2门省级精品课程(《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自动装置》)。2004至今主编教材20本、参编10本,其中2本校企合作教材;并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两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
一、目标、思路与培养方案
1.1 建设目标与思路 1.2 人才培养方案
二、教学条件
2.1实践教学条件
三、改革建设与管理
3.1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自2006年以来,电力专业共主持省、部级以上教改课题4项,目前主持2008省级重点教改课题《工学结合、岗位导向的电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学改革综合试验项目》的研究工作。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借鉴国际先进的职教理念,结合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特点,持续改革,实施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项目课程体系。同时通过电力工业协会提供的信息,结合每年召开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时了解企业对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作为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设计课程结构及内容。
3.1.1 课程体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基础理论适度够用,专业课程针对性强,结构合理。
(1)及时修订教学计划。本专业每年都在广泛的收资调研基础上,通过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方式,根据行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最新岗位资格要求,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和安排。
(2)根据电力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对课程标准进行滚动修改,做到适时完善。
(3)通过积极组织调研,把握生产一线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的应用情况,使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符合生产技术发展实际和职业岗位资格要求。(4)按“做中学、学中做”的特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职业技能培养。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按照培养目标要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建立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综合实训课程、实践课程根据当前社会技术先进水平和职业岗位资格要求不断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使实践教学环节与生产技术的发展接轨,增强了职业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5)教学中主要采用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在主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设立实训专用周,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岗位要求进行专项技能训练,在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中进行综合能力训练,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毕业制度。已推行的证书有:变电检修、变电值班员、继电保护工、装表接电工、送电线路工、电气试验工、电测仪表工、电气值班员等资格证书。
(6)改变理论课程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注重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和电化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7)举办学术讲座。聘请实习基地等单位的技术专家如福州大学的徐启峰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讲座,增强学术氛围,开阔学生视野。
3.1.2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反映先进技术成果和职业岗位新要求。
(1)对电力专业的专业课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对“电路”、“电机学”、“电子学”课程整合为”电工技术”;根据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特点,安排了《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课程改革实现理实一体;为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了《二次安装实训》、《电工实训》、《继电保护调试》等课程,这些实践性课程同时将“电气二次”、“电工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综合在里面。这些课程的综合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通过对其的内容实质、知识相关性、教学与实践的实际状况来安排并综合的,具有系统性、相关性、实用性与易学性。
该课程体系使理论与实践性环节并重,并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除使学生能较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之外,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实践,使学生具有“多能”的能力。
(2)将部分的教学地点安排在实训场及生产现场,“化整为零”与“‘化零为整”相结合,进行全体与分组教学,实现“教”与“学”的过程互动;教师对学生既有理论与实践的讲解和示范,又有对学生个体的具体辅导;同时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例如举办讲座、参加行业展览会,外出参观实习等接触行业信息。
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件的加工过程,能使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并对学生个体知识面的拓宽创造条件,消除传统教学模式中相当部分的学生就业实践后才渐渐理解本专业的真正含义的情况。
3.1.3 开设选修课,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本专业学生学习期间,积极的选修学院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如应用文写作、时事报道、武术、影视作品欣赏等,除此之外,为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开设专业选修课如工程测量/电气运行管理、输变电线路设计基础/水轮机及辅助设备、概预算/电力系统通信技术等选修模块。
3.1.4根据课程性质进行考核方式改革
(1)对专业基础类课程如《电工技术》,采取全系统考的方式进行,尽量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大纲的统一要求。
(2)专业课程以能力考核为主导思想,每门主干课程都建立科学合理、便于实施的考核标准和实施细则,考核可采用笔试、口试、实作等方式;
(3)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过程考核与结果(作品)考核相结合,以实作能力来确定考核成绩。
3.1.5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
组织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小组,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本专业现建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继电保护》),2门省级精品课程《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自动装置》。
3.2 教材建设
3.4 教学管理 0 电力专业各教学环节严格按照学院质量标准认真贯彻执行,认真落实教学过程的动态管理。根据学院有关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建立了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及全体教师全员参与、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充分发挥教学督导、教师信息员、学生信息员的作用,积极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教学质量控制的指挥、执行、评价、反馈、再指挥执行,使工作有序开展,实现教学管理的闭环控制,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
3.5 合作办学
专业依托行业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先后与与福建华投西门电站、清流县关公凹水电站、清流县鱼龙岗电站、福建省安砂水电厂、永安市贡川水电有限公司、永安市供电有限公司、建阳市供电有限公司、武夷山市供电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
三、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1、教学过程注重新老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2、強化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3、引进行业资源协同教学
4、教师积极参与省内外的学术交流、培训活动,拓展视野
5、建立了互聘机制,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双师” 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四、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今后要探讨如何使企业主动介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校企合作的双赢、长效机制研究。
2.学生评价体系待进一步完善。今后要加强以能力考核、社会评价为主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改革、研究。
3.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今后要加大人才的引进机制,以能力考核为主师资培养队伍,同时双师结构团队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五、今后努力方向
以专业建设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在教学模式、课程标准、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强内涵建设,在校企合作机制、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加强探索。巩固现有成果,深化专业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专业特色,把专业做强、做精。
第五篇:申请“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立项
研 究 报 告
第一期
黄冈职院高教研究所2007年2月 4日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申请“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立项
研究报告
柴福洪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以前,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首批高职学院,当时,湖北省仅有五所。2006年“全国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立项”的28所中,湖北省没有一所获得批准立项。这对湖北的高职院校是一个警示,对我院却是一个机遇。
院党委“07年确保省级示范,冲刺国家级示范,力争同时申请”的决定是对的。我们首先要有信心、决心;然后,才是正确的指导思想、操作方法;最后,精心设计出可行性方案,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建议,在全院来一次高职思想大讨论,统一认识,对学院的定位,办学意识等,进行一次从形式到内容的大改造、大更新。在新的系统思想指导下,劲往一处使,凝成一股绳,精心作好方案准备,国家级示范不是没有可能的。
一、正确理解中央的精神
(一)从首次评审出的28所院校的效应看:
中央决定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指导思想是:引领和示范全国1147所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带动整体质量的全面提高,使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走
①在世界职业教育的前列”。
立项评审的目标是:要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最鲜明、最突出”的院校评出来;把在“培养高技能人才和服务经济社会方面贡献最大、成绩最好”的院校选出来;把“基础
②良好、具有更大发展潜力”的院校推出来。
③支持的方针是:“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重点支持建设100所
④高等职业院校,使之成为“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
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入内涵建设的关键期。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就是高等职业院校的“211工程”,中国有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也要有高水平的高职教育。
(二)从其它途径领悟到的中央精神看: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⑤分。也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要分类发展,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但是另类(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即职业教育的高等。预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高职升层发展是必然的,而且是相对独立的升层发展。那么,这次示范院校立项评审就是选优,要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一次唯一的机会。
在廉政建设的大气候下,评审工作是认真的、是动真格的,歪门邪道不可搞。立项过程中,不仅要逐层申报,省里推荐,国家评审;不仅要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认可,还要得到财政部门和专家认可。
这次“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立项,与评估是不同的。评估,是对过去所做的工作评审认可,主要是办学的硬件条件。立项,是对未来发展计划的肯定,主要是办学思想和发展模式等软件措施,而且,软中有硬,硬中有软,但,其中的软,是学校的事,硬条件不够,正是中央要支持的部分,中央支持要有地方的配套资金。它与评估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要说关系,也就个基础条件罢了,并没作为立项的基本要求。
二、黄冈职院现状分析
黄冈职院起步发展已有七年时间了,应该有申请“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基础条件,也有我们的不足(这里只能谈不足,但初始思考不深刻)。
不足之一,整体定位不明确,学院没有形成整体的思想框架。
我的想法是:参照本人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定位”研究》一文,分层定位。总的定位方案是否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
我院处于华中腹地,周边几省都为农业大省,农业人口众多,“三农问题”突出。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计划”,正是我们最好的切入点。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我们要认真研究、策划,提出一套系统的切实可行的办学思想。
不足之二,特色不明析,没有落实到专业、课程和教学上。
我的想法是:请参照本人的《高职教育第二轮发展内涵辨析》、《高职教育“系部设置”研究》、《黄冈职院系部调整方案》、《论高职专业技能建设》四篇论文。
不足之三,教学质量设计体系、保证体系、监控体系不完善。
我的想法是:以武汉工程大学吴教授的讲话为蓝本,参照本人的《高职教学设计思想与范式研究》、《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研究》两篇论文。
不足之四,教师结构不合理,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和高学历、高学位教师不足,外聘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人和学者少。按中央精神,外聘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人和学者可以达到教师总量的50%以上。
不足之五,实习实训设备、设施和场所不足。不过,这正是获得建设项目的最好途径。不足之六,实习基地不紧密、不稳固,校企合作不到位。必须说明的是,对中央文件中的“半工半读”不要理解成“文革”时期的“半工半读”,其实是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
参加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实习期限间,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不能放手不管,把学生当劳动力。
三、建议
教育部和财政部专门研究设计了一整套工程实施与运行监控系统,制订了一套比较整的工作程序。为了有的放矢,在走访了宁波、芜湖职院的基础上,还要派人到北京了解这套“工作程序”和“监控系统”的主要精神,再回来研究如何动员、调动教职工的极积性。
第一是从上至下的“定位”。学院、系、专业各层都有定位问题,学院的整体定位,决定低层定位,学院的定位就是教育模式。
“新农村建设”定位是一个方向,但有普遍性,要有地区特色就是“大别山高职教育模式”,“大别山”需不需要加上“老区”的后缀直得商讨。用这个名称就能把我们过去所做的一系列服务当地经济建设所做的事串起来。新的专业开发和专业发展方向就有着落,如茶叶专业、食品加工专业(农产品加工、饮料方向)、畜牧兽医专、农机专业、农村经济管理等就可能成为特色专业。
第二是从下至上的围绕“技能”做文章。技能是高职专业建设的龙头,每个专业的技能明确了,一系列建设就有了主心骨,就有了思考的核心,能说明为什么,就能说服专家。
第三是突出“特色”,特色就是我有别人无的东西,它有学校特色、专业特色、教学特色等。最基本的是专业特色和教学特色,从28个示范院校看,教学特色重于专业特色,其实,教学特色要服从于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的需要,专业特色核心地位不可丢。
我们要是从上述三个方面动脑筋,串联成系统的方法学理论,势必在示范院校建设中独树一帜,因为我们是地方性综合性院校,与部门院校应有所区别,结合大别山地区的特点,建设综合性高职院校,才是我们特色的泉源所在。
当然,这些都是个人的想法,不一定适用、有用,需请有关专家来校讲课,让教职工学习政策文件,集思广益。在些基础上,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院党委和行政集体决策,确定实施方案。
在确定的方案基础上,用招标的形式(多套多写手),着手起草《黄冈职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报告》,这个报告怎么写,实际工作就要这么做。实际工作中不足的部分,就是我们在示范院校设中要做或加强的项目,并且一定要实事求是地明确建设计划的时间、项目、标准,且要明确地方政府支持项目,并要政府点头。因为建设过程是受到严格监控的。
计划书中,最重要的是软件建设,不要以硬件为中心,以钱为中心,要把硬件作为软件的配套工程。
最好,这套计划书,要以黄冈市人民政府的名义向上申报,政府部门要真实地参与其中的决策和指导,政府的计划部门、财政部门要直接参与其中的工作。
初稿完成后,要请省级专家现场指导修改。有可能的话请北京的专家到学院来亲临指点。没有得到专家们的认可,不能轻易上报。实际工作一刻不停,必须按设计计划书到位。学院要设几套工作专班督导。
2007年2月4日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吴启迪,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引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⑤教育部教高[2004]1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