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价值观的提出与意义20140328(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0:4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价值观的提出与意义2014032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价值观的提出与意义20140328》。

第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价值观的提出与意义2014032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

(一)价值观的提出与

意义

一种价值观的提出和弘扬,一定与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际等方面的面临的复杂形势和挑战有关,与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和人们精神信仰上出现的焦虑、迷茫甚至缺失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应对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复杂形势与时代要求的需要。

1.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需要

社会主义在其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中,经历了由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起源于16世纪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在19世纪30和40年代,发展到顶峰时期,其代表人物就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理想,自其诞生就有着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主要表现为追求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个个幸福、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价值性的基础上,阐释了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方法,对人类社会历史和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更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8页。]“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因此,科学社会主义,“无论从一种理论、运动还是一种制度来说,都意味着一种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与他们的解放息息相关的根本价值”。[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2期,第128页。]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将“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的目标,并对实 现这种目标的指导思想、制度保障、主要方式等作出了初步的论述和阐释。在这些论述和阐释中,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论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等问题,但他们的理论论述和阐释勾勒出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蓝图,如为绝大数人谋求利益、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平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价值本质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统治阶级的价值本质。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一国实践成功结合起来,成为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变成一定现实的开拓者,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列宁在复杂而又艰辛的环境中,在汲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教训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苏俄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形成了注重商品经济与市场、建立新型民主制度、由人们自己管理社会、造就共产主义新人等思想,开启了落后国家坚持原则与价值原则、历史观与价值观统一的新思路。[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2期,第133页。]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建立起来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指导地位,树立起全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苏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体现在公有制、有计划、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民主集中制、党的领导、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等这些概念之中,对其它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极大。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 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第一次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诞生了新中国。在漫长而艰辛的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底蕴,形成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旗臶鲜明地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主流的价值观,用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并向广大民众宣传和普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政体,彻底、全面地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1956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经济、政治、文化、医疗卫生、教育等各方面掀起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此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用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激起全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并形成高度一致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爱党爱国、为人民服务、公有制、计划经济、大集体、人民民主、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无私奉献、共产主义新人、斗私批修、反修反霸等成为此时期不同阶段的主体价值话语。显然,在“左”倾思想逐渐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此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体 系曾带上了“左”的色彩和局限。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业。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人民服务、民主、自由、文明、富强、共同富裕、公有制、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等、公平、正义、法制、法治、德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创新、以人为本、和谐、人的全面发展等概念,凸显了此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基因。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方兴未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有何联系与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本质有何不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要回答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正是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及时回应。

2.塑造国民积极、健康、科学的价值观的需要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除了为其国民提供繁荣发达的经济基础之外,还要为国民树立和弘扬积极、健康、科学的价值观,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广大人民群众总体上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改革开放引发的经济建设大潮,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促使一部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嬗变。一些过去曾经洗涤过的腐朽、落后、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恶习重新泛滥。整个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乱象。具体表现如下。

(1)拜金主义风气盛行。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中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大潮中,一部分人滋生了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成为一种时尚口头禅。结果,傍大款、攀富贵、结交“富二代”、“官二代”和“土豪”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各种“炫富”、“炫豪车”、“炫名牌”现象层出不穷。“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曾成为名噪一时网络名言,还获得了相当高的支持率。拜金主义是造成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中国竟成为了世界商品造假的大国,各种假冒伪劣产品、食品、药品大行其道。尤其各种“地沟油”、“毒大米”、“毒奶粉”、“假酒”、“注水猪肉”等劣质食品,以及“美罗华”、“赫赛汀”、“特罗凯”等各种假药,不仅骗取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而且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有人戏言,坑、蒙、拐、骗、赌,神州大地处处有,这无不跟拜金主义的腐蚀有关。同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从经济领域泛化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市场等价交换原则被扭曲运用到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造成了“潜规则”甚嚣尘上。一些党员干部叫嚣“有钱能使官推 磨”,大肆买官卖官。一些人不是以助人为乐为荣,而是坚持助人要钱,在救死扶伤的关键时刻,不适时宜地提出支付金钱的要求,以此变相要挟受害者及其家属。甚至有极少数有些贪官、“土豪”以睡在钱堆里为乐,或以燃烧人民币为荣,寻找所谓的快乐刺激。显然,拜金主义已经扭曲了一部分人的心理和灵魂。

(2)奢靡享乐主义盛行。拜金主义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催生了奢靡享乐主义。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物质文化的繁荣发展。但是,财富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文明的提升。相反,一些党员干部和暴富起来的“老板们”没有把财富变为更有价值的资源,反而浸淫在金钱和物质的过渡挥霍之中,追求人生的奢靡享乐。一些党员干部吃饕餮大餐,住高档酒店,玩遍千山万水,包养情妇美女,盛行贪图享乐、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一些富豪、“土豪”挥金如土,沉溺于吃、喝、嫖、赌、毒,迷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甚至到处散布“白天死过去,晚上活过来”的口号。一些地方以发展经济为名,发展“性都”、“浴都”、“爱都”,助长了黄、赌、毒的盛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许多地方还处于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是,今天的中国竟成为了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这一现象真的值得我们好好深思。奢靡享乐主义让人们沉溺于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快乐,容易使人们陷入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之中。因此,享乐主义滋长和蔓延,不可能带来真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只能滋生虚假繁荣的毒瘤,助长玩物丧志的风气,严重地腐蚀了良好、健康的社会风气。

(3)诚信缺失,社会道德滑坡。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重道德、讲诚信的民族。【党课学习资料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意义】党课学习资料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意义。孔子在《论语〃颜渊》中曾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周人最早提出“明德慎刑”、“为政以德”的理念。唐朝时《唐律》最终确定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德治方略,并为以后历代所尊崇。以德为先,诚实做人,一诺千金,与人为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曾经是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的优秀美德。但是,改革开放中各种良莠不齐的东西促使一部分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少部分人出现道德堕落、观念扭曲、行为无德的行径。近些年,“豆腐渣”工程、三鹿“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学历“造假门”等诚信缺失现象愈演愈烈。各种“艳照门”、“一夜情”,频发的“到此一游”,无不拷问着中国人的道德水准和个人修养。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佛山“小悦悦”事件,无不让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备受心灵的煎熬。各种媒体的“炒作”、网络“水军”的“灌水”、不良大V的无良言论、“公知”的虚假道德批判,无不在兴风作浪中愚弄和欺骗着每一个善良的国民。追捧“干露露”、“湿露露”、“裸模”、“裸星”,崇尚“一脱成名”,无不让天下的父母和孩子担忧和迷茫。当前,我们的社会似乎陷入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信任缺乏、人人自怜的危险境界。因此,整个社会价值秩 序的纠偏和重建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这就急需一套系统的、科学的价值观来加以引导和扶正。

(4)社会浮躁,个人理性不足。一个社会的文明、稳定和进步,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理性思考和行动,需要用一套科学的价值观来引导和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遵守文明的秩序和公共行为准则。我国的改革开放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尤其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人们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自由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同时,每一个个体对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和压力的反应及其方式迥然不同。中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城乡、地区和部门发展不平衡较为突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即使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其差距有的也是较明显。在此背景下,有理想迷失、信念动摇者,有道德堕落、观念扭曲者,有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也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暗中滋长。[《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人民日报 》,2014年2月17日,第1 版。]社会中出现了一种理性不足、风气浮躁的怪相。近些年,各种缺乏文化底蕴的娱乐节目占据了各地电视媒体的黄金时间段,出现中华大地处处“选秀”的局面。而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阅读水平明显落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而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中国人平均一年读书不到1本》,《深圳晚报》,2013年5月21日,第18 版。]一些人的言论追求所谓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一些“富二代”、“官二代”的言行举止令人惊愕,“我爸是……”成为一时的躁动。各形各色的“段子”充斥整个网络空间等新媒体。“仇富”、“仇官”现象愈演愈烈,盲目指责人家“为富不仁”、“为官不正”。各种思潮暗流涌动,各种反党反政府言论无端受到大肆追捧,甚至出现凡是党和政府提倡的,都坚决反对的现象。一些偏激的“反日”、“反美”的言论和行动以“爱国”主义名义大行其道。一些地方出现炸公交、炸机场,杀害儿童和小学生等以极端方式报复社会的事件,引起人们和整个社会的恐慌。一些社会成员似乎随时充满骄气、橫气、怨气,有的竟为争抢一个公交座位、一次排队顺序而大打出手,为自己的一次不文明言行而强词夺理。一个社会的文明与成熟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与成熟程度。社会的文明和成熟,是建立在个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水平和成熟程度之上。正如鲁迅所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当前,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谐与进步,需要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需要理性的思维和行动。这就需要用科学的价值观来指引和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使之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促使了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既给中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使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政策的偏向引起较大的不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增大;民主法制不健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亟待完善;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社会冷漠现象突出;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腐败现象仍然严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受损;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日益频繁。在诸多影响社会和谐的要素中,腐败、贫富扩大、就业、教育公平、社会诚信、道德滑坡、医疗保障、环境恶化等问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心和担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诱发,都有可能危险到党的执政地位。

改革开放带来了大量人民内部矛盾,这不是改革开放本身之错,而是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当前,人们最为关心的是执政党及其党员干部,能否敢于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能否科学地分析产生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广大人民群众最为不满的就是体制性垄断而导致的腐败,以及因民 主、公平、公正得不到保障而产生的新的不公。人们担心改革开放将偏离邓小平当年提出的“共同富裕”的目标,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是对人们的担心和不满的有力回应。正如中共中央所指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凝练和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认识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因是渊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尤其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追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来看,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文化领域和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同时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逐渐深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基础上,凝练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的对外开放大门打开后,我们在利用西方资金、技术和文明的同时,一些不适合中国甚至腐朽、落后的东西也夹带而入,对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挑战。早在1979年9月,叶剑英在 一篇讲话中就提出,要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邓小平也清醒地指出:“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页。]因此,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把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概括为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1982年,党的十二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了全面的论述,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十二大还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上出现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西方自由化思潮也愈演愈烈。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专门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基本要求、指导思想等作出全面的部署。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精神 文明。要要努力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献身于现代化事业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谈话”。中国掀起新的一轮思想解放运动。在同年10月份召开的十四大上,中国最终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提出,要坚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体上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效果,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市场经济的大潮加速了人们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的多元化。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党风、政风受到很大损害;一部分人国家观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困惑和动摇。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忽视思想教育,忽视精神文明,“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具体要求、投入保障等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同时,中央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统一协调工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根本任务,旨在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孕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基因和要素。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孕育与提出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国开始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2003年10月,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促使全党上下和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胡锦涛在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会议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要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落实到宣传思想的各项工作中,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些文件主要是针对我国青少年和大学生在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西方一些国家把“和平演变”中国的希望寄托在中国下一代的阴谋而出台的。文件基本精神强调了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同时把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同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是“四位一体”的。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提高党员干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了重 要论述。胡锦涛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10页。]为此,必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为了进一步纯正社会风气,旗臶鲜明地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2006年3月,胡锦涛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至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呼之欲出。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 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61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融汇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整体,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多层次体系。[ 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2期,第36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条件。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6-27页。]十七大以后,中共中央加大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称和教育。思想界、学术界等掀起了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潮。这就进一步促使了高层和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 认识。2008年12月,胡锦涛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客观需要。显然,高层已经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升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予以重视和建设。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新目标。全会强调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会认真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系列方针政策。《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这就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上升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和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提出

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深化,以及对其重要性 日益突出,高层以及理论界、学术界等都意识到,凝练和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所必要,而且成为必然趋势。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的深度和广度都在拓展和外延,方式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国内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尤其是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全面推进和深化的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日益突出,各种利益的博弈更加激烈。面对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艰巨重任,全党上下以及全社会需要统一思想,同心协力,攻克难关。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胡锦涛在十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32页。]“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高度凝练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提出以后,在社会上和国内外都产 生了强烈的反响。多数学者和人们都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此后,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成为理论研究和探讨的一个热点。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加强了对学习和宣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力度,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共六项23条,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等提出具体意见。《意见》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意见》还就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要求。2014年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从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深化宣传普及、增强认知认同;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实践;党员干部要引领带动五个方面,对如何切实做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作出具体阐述和要求。2014年2月10日,据新华社报道,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单行本,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2月12日,用24字高度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报纸和媒体的头版的显要位臵刊登。同时,《人民日报》发表了《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的评论员文章。2月13日、16日、17日,《人民日报》又先后发表了《追求矢志不移的强国梦想》、《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儿》、《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三篇评论员文章,就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出积极评论。2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当前,全党以及全社会正在兴起学习、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重大意义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勇前进的伟大历程中,做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部署。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深化了对社会主义价值及其本质的认识

社会主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社会主义到底有没有自己的价值性?对这些具有抽象意义的理论问题,不仅一般的群众难以回答、理解,就是理论工作者乃至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曾有过疑惑,甚至犯过错误。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我们党曾经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做过片面的、教条的理解,认为“一大二公”就是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搞计划经济。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邓小平在总结党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多次阐释了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等。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走向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体现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把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在这个论断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也是根本目的,同时体现着一种价值追求。但是,这个论断的表述对社会主义价值和 本质的体现似乎不够全面、清晰。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平等与公平、民主与法治等没有凸显。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我们深化和丰富对社会主义价值和本质的认识、理解。社会主义不仅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它的更高追求在于建立一个公平、公正、民主、法治、文明的和谐社会,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往,我们注重较多的是社会主义科学性、实践性、结构性和制度性,而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价值观等价值性的关注和研究均较少。虽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系统论述过社会主义的价值性,但是,他们的理论表述和阐释中蕴涵着崇高的、科学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因此,科学社会主义既是一种人类认识真理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运动,也是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制度安排,更是一种合目的性的人类价值体系。[吴向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自觉》,《光明日报》,2013年9月14日,第11版。]毋庸臵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大大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性,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进而有利于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的制度。

2.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之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出的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经过30多年的摸索、发展和总结,中国已经形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是不是社会主义?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另类怪胎还是独树一臶?它有没有与人类的普世价值相适应的一面?它有没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灵魂?这些问题曾经甚至依然在困惑着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事实,以及创造出的世界奇迹,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的典范,是人类社会进步历程中的一枝独秀的风景。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引起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担忧,认为未来的中国会挑战它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冲击它们的世界霸权。因此,它们不遗余力地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的障碍和倒退,与人类的普世价值渐行渐远,并积极用西方的价值观来渗透、影响中国的民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旗臶鲜明地表明,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臶永远不会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有自己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也有自己的价值自信和价值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并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中,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吸收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不断从价值层面发展创和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丽中国、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强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来不拒绝自由、民主、博爱、平等、公平、正义、法治、人权、和谐等这些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并把它们作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不是把它们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凝练和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不仅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从理论层面、制度层面、道路层面上升到价值层面,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了价值之魂,使之成为强基固本的兴国之宝。

3.有助于凝魂聚气、凝聚共识促改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正值中国的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关键时刻。30多年的改革开放,促使了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利益格局、社会分层、价值观念、生活和工作方式等,都呈现出多元多样易变的特点。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地区和部门,不同的行业,乃至不同的个体,基于在改革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获的利益的不同,他们对改革的评判、期望和态度各有迥异。从指导思想上来看,多数人认可、支持和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极少数人批评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认为中国最终要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目前的改革方向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而罪魁祸首是执政者与资本的联合,背弃了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把改革的对象指向了执政者。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改革之所以难以推进,主要是政治改革滞后,真正的市场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成熟的市场机制需要民主和法治为之护航。当前,诸如此类关于改革的争论和分歧,在媒体和网络上随处可见,不胜枚 举。社会各界对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对象、路径、重点等尚存一定的分歧。尤其是,改革开放唤醒了广大人民群众新的需求和愿望,他们开始从关注经济利益和权利转向关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利益和权利,他们在开放中获取了新的见识和信息而求诸于新的诉求。与此同时,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制度,还是改革开放的战略布局与具体政策,在实践的运行和操作层面肯定有不足、失误和亟待完善和发展的内容。一部分群体不能理性地、辩证地看待这些不足和问题,反而藉此不遗余力地嘲弄、批判改革开放,引发争论和分歧。总之,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彷徨局面,即改不改?如何改?从哪改?改向哪?谁改谁? 如何整合多元的思想、价值和分歧等,最大限度的凝聚改革的共识,形成最大的合力,共同促进全面深化改革,这是中央高层在布局改革的顶层设计时必须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无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正是应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战略布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了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原则。以通俗、易记、易懂的语言,迅速传播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以此统摄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整合喧嚣多元的价值秩序,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

4.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现代国家的竞争,是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综合国力的竞争。其中,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和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相辅相成地并用,是现代国家真正强大的两根支柱。而且,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和信息时代,“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3年,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又一个面临的重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同时,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又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并在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中,继承和创新了中华文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价值理念和追求,又渊源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吸纳了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的精髓。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从三个方面对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产生重要影响,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在世界文明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强度和硬度。一是,提升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谐、文明、诚信、友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在当今世界各种冲突日益彰显的背景下,中国弘扬这种核心价值观,必将有力地消解西方现代性价值的缺陷,从而获得世界文明国家更多的认同。这无疑会大大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二是,展示和彰显了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现代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源于西方文明,并成为了人类文明共享的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作为基本内容之一,使之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并存,充分地向西方世界和文明展示了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现代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从而有利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三是,秉持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性和价值性,致力于领引世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于其它价值观的根本,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是古今中外文化精髓的大杂烩,而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和方法,批判地继承和创新了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髓的结晶。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会增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觉,而且会大大拓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2014年3月28日

第二篇:党课学习资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意义

党课学习资料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

>主编:郭建宁

>撰写:王久高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一种价值观的提出和弘扬,一定与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际等方面的面临的复杂形势和挑战有关,与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和人们精神信仰上出现的焦虑、迷茫甚至缺失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应对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复杂形势与时代要求的需要。

>1.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需要

>社会主义在其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中,经历了由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起源于16世纪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在19世纪30和40年代,发展到顶峰时期,其代表人物就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理想,自其诞生就有着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主要表现为追求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个个幸福、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价值性的基础上,阐释了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方法,对人类社会历史和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更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8页。]“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因此,科学社会主义,“无论从一种理论、运动还是一种制度来说,都意味着一种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与他们的解放息息相关的根本价值”。[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2期,第128页。]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将“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的目标,并对实现这种目标的指导思想、制度保障、主要方式等作出了初步的论述和阐释。在这些论述和阐释中,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论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等问题,但他们的理论论述和阐释勾勒出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蓝图,如为绝大数人谋求利益、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平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价值本质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统治阶级的价值本质。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一国实践成功结合起来,成为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变成一定现实的开拓者,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列宁在复杂而又艰辛的环境中,在汲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教训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苏俄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形成了注重商品经济与市场、建立新型民主制度、由人们自己管理社会、造就共产主义新人等思想,开启了落后国家坚持原则与价值原则、历史观与价值观统一的新思路。[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2期,第133页。]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建立起来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指导地位,树立起全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苏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体现在公有制、有计划、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民主集中制、党的领导、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等这些概念之中,对其它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极大。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第一次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诞生了新中国。在漫长而艰辛的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底蕴,形成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旗帜鲜明地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主流的价值观,用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并向广大民众宣传和普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政体,彻底、全面地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1956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经济、政治、文化、医疗卫生、教育等各方面掀起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此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用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激起全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并形成高度一致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爱党爱国、为人民服务、公有制、计划经济、大集体、人民民主、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无私奉献、共产主义新人、斗私批修、反修反霸等成为此时期不同阶段的主体价值话语。显然,在“左”倾思想逐渐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此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曾带上了“左”的色彩和局限。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业。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人民服务、民主、自由、文明、富强、共同富裕、公有制、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等、公平、正义、法制、法治、德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创新、以人为本、和谐、人的全面发展等概念,凸显了此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基因。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方兴未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有何联系与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本质有何不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要回答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正是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及时回应。

>2.塑造国民积极、健康、科学的价值观的需要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除了为其国民提供繁荣发达的经济基础之外,还要为国民树立和弘扬积极、健康、科学的价值观,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广大人民群众总体上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改革开放引发的经济建设大潮,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促使一部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嬗变。一些过去曾经洗涤过的腐朽、落后、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恶习重新泛滥。整个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乱象。具体表现如下。

>(1)拜金主义风气盛行。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中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大潮中,一部分人滋生了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成为一种时尚口头禅。结果,傍大款、攀富贵、结交“富二代”、“官二代”和“土豪”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各种“炫富”、“炫豪车”、“炫名牌”现象层出不穷。“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曾成为名噪一时网络名言,还获得了相当高的支持率。拜金主义是造成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中国竟成为了世界商品造假的大国,各种假冒伪劣产品、食品、药品大行其道。尤其各种“地沟油”、“毒大米”、“毒奶粉”、“假酒”、“注水猪肉”等劣质食品,以及“美罗华”、“赫赛汀”、“特罗凯”等各种假药,不仅骗取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而且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有人戏言,坑、蒙、拐、骗、赌,神州大地处处有,这无不跟拜金主义的腐蚀有关。同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从经济领域泛化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市场等价交换原则被扭曲运用到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造成了“潜规则”甚嚣尘上。一些党员干部叫嚣“有钱能使官推磨”,大肆买官卖官。一些人不是以助人为乐为荣,而是坚持助人要钱,在救死扶伤的关键时刻,不适时宜地提出支付金钱的要求,以此变相要挟受害者及其家属。甚至有极少数有些贪官、“土豪”以睡在钱堆里为乐,或以燃烧人民币为荣,寻找所谓的快乐刺激。显然,拜金主义已经扭曲了一部分人的心理和灵魂。

>(2)奢靡享乐主义盛行。拜金主义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催生了奢靡享乐主义。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物质文化的繁荣发展。但是,财富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文明的提升。相反,一些党员干部和暴富起来的“老板们”没有把财富变为更有价值的资源,反而浸淫在金钱和物质的过渡挥霍之中,追求人生的奢靡享乐。一些党员干部吃饕餮大餐,住高档酒店,玩遍千山万水,包养情妇美女,盛行贪图享乐、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一些富豪、“土豪”挥金如土,沉溺于吃、喝、嫖、赌、毒,迷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甚至到处散布“白天死过去,晚上活过来”的口号。一些地方以发展经济为名,发展“性都”、“浴都”、“爱都”,助长了黄、赌、毒的盛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许多地方还处于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是,今天的中国竟成为了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这一现象真的值得我们好好深思。奢靡享乐主义让人们沉溺于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快乐,容易使人们陷入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之中。因此,享乐主义滋长和蔓延,不可能带来真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只能滋生虚假繁荣的毒瘤,助长玩物丧志的风气,严重地腐蚀了良好、健康的社会风气。

>(3)诚信缺失,社会道德滑坡。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重道德、讲诚信的民族。【党课学习资料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意义】>>党课学习资料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意义。孔子在《论语·颜渊》中曾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周人最早提出“明德慎刑”、“为政以德”的理念。唐朝时《唐律》最终确定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德治方略,并为以后历代所尊崇。以德为先,诚实做人,一诺千金,与人为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曾经是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的优秀美德。但是,改革开放中各种良莠不齐的东西促使一部分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少部分人出现道德堕落、观念扭曲、行为无德的行径。近些年,“豆腐渣”工程、三鹿“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学历“造假门”等诚信缺失现象愈演愈烈。各种“艳照门”、“一夜情”,频发的“到此一游”,无不拷问着中国人的道德水准和个人修养。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佛山“小悦悦”事件,无不让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备受心灵的煎熬。各种媒体的“炒作”、网络“水军”的“灌水”、不良大V的无良言论、“公知”的虚假道德批判,无不在兴风作浪中愚弄和欺骗着每一个善良的国民。追捧“干露露”、“湿露露”、“裸模”、“裸星”,崇尚“一脱成名”,无不让天下的父母和孩子担忧和迷茫。当前,我们的社会似乎陷入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信任缺乏、人人自怜的危险境界。因此,整个社会价值秩序的纠偏和重建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这就急需一套系统的、科学的价值观来加以引导和扶正。

>(4)社会浮躁,个人理性不足。一个社会的文明、稳定和进步,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理性思考和行动,需要用一套科学的价值观来引导和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遵守文明的秩序和公共行为准则。我国的改革开放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尤其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人们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自由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同时,每一个个体对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和压力的反应及其方式迥然不同。中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城乡、地区和部门发展不平衡较为突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即使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其差距有的也是较明显。在此背景下,有理想迷失、信念动摇者,有道德堕落、观念扭曲者,有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也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暗中滋长。[《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人民日报 》,2014年2月17日,第1 版。]社会中出现了一种理性不足、风气浮躁的怪相。近些年,各种缺乏文化底蕴的娱乐节目占据了各地电视媒体的黄金时间段,出现中华大地处处“选秀”的局面。而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阅读水平明显落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而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中国人平均一年读书不到1本》,《深圳晚报》,2013年5月21日,第18 版。]一些人的言论追求所谓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一些“富二代”、“官二代”的言行举止令人惊愕,“我爸是„„”成为一时的躁动。各形各色的“段子”充斥整个网络空间等新媒体。“仇富”、“仇官”现象愈演愈烈,盲目指责人家“为富不仁”、“为官不正”。各种思潮暗流涌动,各种反党反政府言论无端受到大肆追捧,甚至出现凡是党和政府提倡的,都坚决反对的现象。一些偏激的“反日”、“反美”的言论和行动以“爱国”主义名义大行其道。一些地方出现炸公交、炸机场,杀害儿童和小学生等以极端方式报复社会的事件,引起人们和整个社会的恐慌。一些社会成员似乎随时充满骄气、橫气、怨气,有的竟为争抢一个公交座位、一次排队顺序而大打出手,为自己的一次不文明言行而强词夺理。一个社会的文明与成熟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与成熟程度。社会的文明和成熟,是建立在个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水平和成熟程度之上。正如鲁迅所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当前,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谐与进步,需要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需要理性的思维和行动。这就需要用科学的价值观来指引和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使之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促使了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既给中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使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政策的偏向引起较大的不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增大;民主法制不健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亟待完善;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社会冷漠现象突出;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腐败现象仍然严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受损;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日益频繁。在诸多影响社会和谐的要素中,腐败、贫富扩大、就业、教育公平、社会诚信、道德滑坡、医疗保障、环境恶化等问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心和担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诱发,都有可能危险到党的执政地位。

>改革开放带来了大量人民内部矛盾,这不是改革开放本身之错,而是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当前,人们最为关心的是执政党及其党员干部,能否敢于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能否科学地分析产生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广大人民群众最为不满的就是体制性垄断而导致的腐败,以及因民主、公平、公正得不到保障而产生的新的不公。人们担心改革开放将偏离邓小平当年提出的“共同富裕”的目标,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是对人们的担心和不满的有力回应。正如中共中央所指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凝练和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认识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因是渊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尤其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追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来看,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文化领域和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同时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逐渐深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基础上,凝练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网/ >中国的对外开放大门打开后,我们在利用西方资金、技术和文明的同时,一些不适合中国甚至腐朽、落后的东西也夹带而入,对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挑战。早在1979年9月,叶剑英在一篇讲话中就提出,要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邓小平也清醒地指出:“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页。]因此,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把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概括为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1982年,党的十二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了全面的论述,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十二大还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上出现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西方自由化思潮也愈演愈烈。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专门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基本要求、指导思想等作出全面的部署。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精神文明。要要努力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献身于现代化事业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谈话”。中国掀起新的一轮思想解放运动。在同年10月份召开的十四大上,中国最终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提出,要坚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体上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效果,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市场经济的大潮加速了人们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的多元化。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党风、政风受到很大损害;一部分人国家观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困惑和动摇。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忽视思想教育,忽视精神文明,“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具体要求、投入保障等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党课学习资料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意义】>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胡锦涛在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会议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要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落实到宣传思想的各项工作中,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些文件主要是针对我国青少年和大学生在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西方一些国家把“和平演变”中国的希望寄托在中国下一代的阴谋而出台的。文件基本精神强调了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同时把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同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是“四位一体”的。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提高党员干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了重要论述。胡锦涛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10页。]为此,必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为了进一步纯正社会风气,旗帜鲜明地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2006年3月,胡锦涛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至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呼之欲出。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61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融汇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整体,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多层次体系。[ 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2期,第36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条件。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6-27页。]十七大以后,中共中央加大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称和教育。思想界、学术界等掀起了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潮。这就进一步促使了高层和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认识。2008年12月,胡锦涛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客观需要。显然,高层已经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升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予以重视和建设。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新目标。全会强调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会认真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系列方针政策。《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这就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上升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和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提出

>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深化,以及对其重要性日益突出,高层以及理论界、学术界等都意识到,凝练和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所必要,而且成为必然趋势。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的深度和广度都在拓展和外延,方式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国内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尤其是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全面推进和深化的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日益突出,各种利益的博弈更加激烈。面对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艰巨重任,全党上下以及全社会需要统一思想,同心协力,攻克难关。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胡锦涛在>十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32页。]“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高度凝练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提出以后,在社会上和国内外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多数学者和人们都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此后,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成为理论研究和探讨的一个热点。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加强了对学习和宣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力度,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共六项23条,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等提出具体意见。《意见》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意见》还就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要求。2014年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从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深化宣传普及、增强认知认同;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实践;党员干部要引领带动五个方面,对如何切实做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作出具体阐述和要求。

>2014年2月10日,据新华社报道,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单行本,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2月12日,用24字高度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报纸和媒体的头版的显要位置刊登。同时,《人民日报》发表了《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的评论员文章。2月13日、16日、17日,《人民日报》又先后发表了《追求矢志不移的强国梦想》、《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儿》、《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三篇评论员文章,就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出积极评论。2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当前,全党以及全社会正在兴起学习、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重大意义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勇前进的伟大历程中,做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部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深化了对社会主义价值及其本质的认识

>社会主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社会主义到底有没有自己的价值性?对这些具有抽象意义的理论问题,不仅一般的群众难以回答、理解,就是理论工作者乃至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曾有过疑惑,甚至犯过错误。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我们党曾经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做过片面的、教条的理解,认为“一大二公”就是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搞计划经济。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邓小平在总结党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多次阐释了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等。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走向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体现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把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在这个论断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也是根本目的,同时体现着一种价值追求。但是,这个论断的表述对社会主义价值和本质的体现似乎不够全面、清晰。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平等与公平、民主与法治等没有凸显。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我们深化和丰富对社会主义价值和本质的认识、理解。社会主义不仅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它的更高追求在于建立一个公平、公正、民主、法治、文明的和谐社会,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往,我们注重较多的是社会主义科学性、实践性、结构性和制度性,而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价值观等价值性的关注和研究均较少。虽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系统论述过社会主义的价值性,但是,他们的理论表述和阐释中蕴涵着崇高的、科学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因此,科学社会主义既是一种人类认识真理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运动,也是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制度安排,更是一种合目的性的人类价值体系。[吴向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自觉》,《光明日报》,2013年9月14日,第11版。]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大大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性,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进而有利于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的制度。

>2.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之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出的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党课学习资料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意义】>>党课专题dangke.html。经过30多年的摸索、发展和总结,中国已经形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是不是社会主义?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另类怪胎还是独树一帜?它有没有与人类的普世价值相适应的一面?它有没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灵魂?这些问题曾经甚至依然在困惑着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事实,以及创造出的世界奇迹,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的典范,是人类社会进步历程中的一枝独秀的风景。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引起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担忧,认为未来的中国会挑战它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冲击它们的世界霸权。因此,它们不遗余力地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的障碍和倒退,与人类的普世价值渐行渐远,并积极用西方的价值观来渗透、影响中国的民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旗帜鲜明地表明,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永远不会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有自己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也有自己的价值自信和价值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并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中,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吸收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不断从价值层面发展创和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丽中国、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强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来不拒绝自由、民主、博爱、平等、公平、正义、法治、人权、和谐等这些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并把它们作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不是把它们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凝练和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不仅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从理论层面、制度层面、道路层面上升到价值层面,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了价值之魂,使之成为强基固本的兴国之宝。

>3.有助于凝魂聚气、凝聚共识促改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正值中国的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关键时刻。30多年的改革开放,促使了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利益格局、社会分层、价值观念、生活和工作方式等,都呈现出多元多样易变的特点。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地区和部门,不同的行业,乃至不同的个体,基于在改革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获的利益的不同,他们对改革的评判、期望和态度各有迥异。从指导思想上来看,多数人认可、支持和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极少数人批评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认为中国最终要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目前的改革方向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而罪魁祸首是执政者与资本的联合,背弃了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把改革的对象指向了执政者。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改革之所以难以推进,主要是政治改革滞后,真正的市场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成熟的市场机制需要民主和法治为之护航。当前,诸如此类关于改革的争论和分歧,在媒体和网络上随处可见,不胜枚举。社会各界对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对象、路径、重点等尚存一定的分歧。尤其是,改革开放唤醒了广大人民群众新的需求和愿望,他们开始从关注经济利益和权利转向关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利益和权利,他们在开放中获取了新的见识和信息而求诸于新的诉求。与此同时,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制度,还是改革开放的战略布局与具体政策,在实践的运行和操作层面肯定有不足、失误和亟待完善和发展的内容。一部分群体不能理性地、辩证地看待这些不足和问题,反而藉此不遗余力地嘲弄、批判改革开放,引发争论和分歧。总之,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彷徨局面,即改不改?如何改?从哪改?改向哪?谁改谁? 如何整合多元的思想、价值和分歧等,最大限度的凝聚改革的共识,形成最大的合力,共同促进全面深化改革,这是中央高层在布局改革的顶层设计时必须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无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正是应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战略布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了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原则。以通俗、易记、易懂的语言,迅速传播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以此统摄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整合喧嚣多元的价值秩序,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

>4.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现代国家的竞争,是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综合国力的竞争。其中,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和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相辅相成地并用,是现代国家真正强大的两根支柱。而且,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和信息时代,“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3年,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又一个面临的重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同时,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又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并在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中,继承和创新了中华文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价值理念和追求,又渊源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吸纳了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的精髓。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从三个方面对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产生重要影响,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在世界文明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强度和硬度。一是,提升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谐、文明、诚信、友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在当今世界各种冲突日益彰显的背景下,中国弘扬这种核心价值观,必将有力地消解西方现代性价值的缺陷,从而获得世界文明国家更多的认同。这无疑会大大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二是,展示和彰显了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现代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源于西方文明,并成为了人类文明共享的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作为基本内容之一,使之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并存,充分地向西方世界和文明展示了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现代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从而有利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三是,秉持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性和价值性,致力于领引世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于其它价值观的根本,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是古今中外文化精髓的大杂烩,而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和方法,批判地继承和创新了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髓的结晶。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会增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觉,而且会大大拓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学习资料:

  • >十八届四中全会党课学习资料参考
  • >营造党内生活新常态学习资料
  • >习近平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讲话精神学习资料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
  • >党课学习资料--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构建
  • >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资料
  • >党课学习资料;党员干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 >励志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资料(知识要点)
  • >2014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资料
  • >习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学习资料
  • >“学讲话、转作风、强党性”党课学习资料
  • >党课学习资料参考;弘扬焦裕禄精神 践行“三严三实”要求
  • >党课学习资料;“三严三实”:领导干部的为政之道与行为准则
  • >2014年旅游局中心组政治学习资料
  • >“三思三观”党课学习资料
  • >党课学习资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 >党课学习资料;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 >党课学习资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资料
  • >三观主题教育学习资料汇编
  •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资料
  •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资料文件选编
  • >学习资料;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 >党课教材 党课学习资料
  • >学习资料——党的群众路线的由来
  • >党课学习资料 坚决贯彻八项规定 切实转变党的作风
  • >群众路线教育学习资料
  •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资料
  • >群众路线党课学习资料
  • >党课学习资料 学习兰辉四种精神
  • >向兰辉同志学习党课学习资料
  • >党课学习资料 兰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文稿
  • >2013年下半年党课学习资料 中国梦的深层底蕴
  • >学习资料 要建立科学的“群众路线观”
  • >学习资料 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
  • >群众路线学习资料 党的群众路线基本观点
  • >建党92周年系列活动材料--党史知识学习资料
  • >党课学习资料;学习贯彻“中共两部党内法规”
  • >党课学习资料 美丽中国与中国梦
  • >十八大党课学习资料 为同步小康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 >十八大党课学习资料 正确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十八大党课学习资料 切实贯彻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和要求
  • >党课学习资料 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 >党课学习资料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 >十八大学习资料 “政治清明”的三维解读
  • >党课学习资料
  • >党史知识学习资料

    (二)

  • >党史知识学习资料

    (一)

  • >【民主生活会学习资料】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为什么要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现状:缺乏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信念。思想观念进步和道德行为失范并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持怀疑态度,荣辱观错位现象较突出。

2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党员干部滋生了诸如:享乐主义、形式主义、拜金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不正之风,严重损害了党的纯洁性,破坏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很多党员干部没有了焦裕禄那样的实干精神,失去了理想信念和崇高信仰,沦为蚕食社会主义大厦的蛀虫。

3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全体国民和谐的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它既需要不断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制度,也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既需要为人们描绘未来社会物质生活方面的目标,也需要为人们指出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归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基本途径。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人们对世界、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价值共识,深刻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人们思想上精神上的灵魂旗帜。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甚至越是在危机困难的时候,越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我国有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要

把人们思想意志凝聚起来,没有一个有效发挥统摄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可想象的。现在,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相杂陈,不同价值取向同时并存.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争夺发展制高点、道义制高点的关键所在。而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汇聚、升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共同追求。

2引领与整合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变幻。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把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团结和凝聚起来,需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力地应对了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我们同资本主义的较量,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有利

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有利于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未来改革的路线图,全会决定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平导向,以及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等理念将更加彰显。强调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应了老百姓的关切,应对了下一步改革发展的难点和挑战。

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得以稳定和巩固的灵魂工程,对于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基础性的根本意义。任何社会的国家政权都有自己占统治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国家政权得以稳定的基本精神依托和价值实现。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

一种价值观的提出和弘扬,一定与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际等方面的面临的复杂形势和挑战有关,与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和人们精神信仰上出现的焦虑、迷茫甚至缺失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应对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复杂形势与时代要求的需要。

1.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需要

社会主义在其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中,经历了由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起源于16世纪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在19世纪30和40年代,发展到顶峰时期,其代表人物就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理想,自其诞生就有着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主要表现为追求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个个幸福、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价值性的基础上,阐释了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方法,对人类社会历史和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更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8页。]“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因此,科学社会主义,“无论从一种理论、运动还是一种制度来说,都意味着一种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与他们的解放息息相关的根本价值”。[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2期,第128页。]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将“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的目标,并对实现这种目标的指导思想、制度保障、主要方式等作出了初步的论述和阐释。在这些论述和阐释中,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论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等问题,但他们的理论论述和阐释勾勒出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蓝图,如为绝大数人谋求利益、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平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价值本质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统治阶级的价值本质。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一国实践成功结合起来,成为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变成一定现实的开拓者,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列宁在复杂而又艰辛的环境中,在汲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教训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苏俄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形成了注重商品经济与市场、建立新型民主制度、由人们自己管理社会、造就共产主义新人等思想,开启了落后国家坚持原则与价值原则、历史观与价值观统一的新思路。[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2期,第133页。]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建立起来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指导地位,树立起全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苏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体现在公有制、有计划、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民主集中制、党的领导、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等这些概念之中,对其它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极大。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第一次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诞生了新中国。在漫长而艰辛的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底蕴,形成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旗帜鲜明地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主流的价值观,用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并向广大民众宣传和普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政体,彻底、全面地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1956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经济、政治、文化、医疗卫生、教育等各方面掀起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此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用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激起全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并形成高度一致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爱党爱国、为人民服务、公有制、计划经济、大集体、人民民主、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无私奉献、共产主义新人、斗私批修、反修反霸等成为此时期不同阶段的主体价值话语。显然,在“左”倾思想逐渐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此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曾带上了“左”的色彩和局限。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业。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人民服务、民主、自由、文明、富强、共同富裕、公有制、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等、公平、正义、法制、法治、德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创新、以人为本、和谐、人的全面发展等概念,凸显了此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基因。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方兴未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有何联系与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本质有何不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要回答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正是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及时回应。

2.塑造国民积极、健康、科学的价值观的需要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除了为其国民提供繁荣发达的经济基础之外,还要为国民树立和弘扬积极、健康、科学的价值观,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广大人民群众总体上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改革开放引发的经济建设大潮,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促使一部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嬗变。一些过去曾经洗涤过的腐朽、落后、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恶习重新泛滥。整个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乱象。具体表现如下。

(1)拜金主义风气盛行。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中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大潮中,一部分人滋生了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成为一种时尚口头禅。结果,傍大款、攀富贵、结交“富二代”、“官二代”和“土豪”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各种“炫富”、“炫豪车”、“炫名牌”现象层出不穷。“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曾成为名噪一时网络名言,还获得了相当高的支持率。拜金主义是造成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中国竟成为了世界商品造假的大国,各种假冒伪劣产品、食品、药品大行其道。尤其各种“地沟油”、“毒大米”、“毒奶粉”、“假酒”、“注水猪肉”等劣质食品,以及“美罗华”、“赫赛汀”、“特罗凯”等各种假药,不仅骗取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而且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有人戏言,坑、蒙、拐、骗、赌,神州大地处处有,这无不跟拜金主义的腐蚀有关。同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从经济领域泛化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市场等价交换原则被扭曲运用到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造成了“潜规则”甚嚣尘上。一些党员干部叫嚣“有钱能使官推磨”,大肆买官卖官。一些人不是以助人为乐为荣,而是坚持助人要钱,在救死扶伤的关键时刻,不适时宜地提出支付金钱的要求,以此变相要挟受害者及其家属。甚至有极少数有些贪官、“土豪”以睡在钱堆里为乐,或以燃烧人民币为荣,寻找所谓的快乐刺激。显然,拜金主义已经扭曲了一部分人的心理和灵魂。

(2)奢靡享乐主义盛行。拜金主义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催生了奢靡享乐主义。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物质文化的繁荣发展。但是,财富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文明的提升。相反,一些党员干部和暴富起来的“老板们”没有把财富变为更有价值的资源,反而浸淫在金钱和物质的过渡挥霍之中,追求人生的奢靡享乐。一些党员干部吃饕餮大餐,住高档酒店,玩遍千山万水,包养情妇美女,盛行贪图享乐、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一些富豪、“土豪”挥金如土,沉溺于吃、喝、嫖、赌、毒,迷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甚至到处散布“白天死过去,晚上活过来”的口号。一些地方以发展经济为名,发展“性都”、“浴都”、“爱都”,助长了黄、赌、毒的盛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许多地方还处于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是,今天的中国竟成为了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这一现象真的值得我们好好深思。奢靡享乐主义让人们沉溺于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快乐,容易使人们陷入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之中。因此,享乐主义滋长和蔓延,不可能带来真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只能滋生虚假繁荣的毒瘤,助长玩物丧志的风气,严重地腐蚀了良好、健康的社会风气。

(3)诚信缺失,社会道德滑坡。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重道德、讲诚信的民族。孔子在《论语·颜渊》中曾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周人最早提出“明德慎刑”、“为政以德”的理念。唐朝时《唐律》最终确定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德治方略,并为以后历代所尊崇。以德为先,诚实做人,一诺千金,与人为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曾经是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的优秀美德。但是,改革开放中各种良莠不齐的东西促使一部分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少部分人出现道德堕落、观念扭曲、行为无德的行径。近些年,“豆腐渣”工程、三鹿“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学历“造假门”等诚信缺失现象愈演愈烈。各种“艳照门”、“一夜情”,频发的“到此一游”,无不拷问着中国人的道德水准和个人修养。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佛山“小悦悦”事件,无不让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备受心灵的煎熬。各种媒体的“炒作”、网络“水军”的“灌水”、不良大V的无良言论、“公知”的虚假道德批判,无不在兴风作浪中愚弄和欺骗着每一个善良的国民。追捧“干露露”、“湿露露”、“裸模”、“裸星”,崇尚“一脱成名”,无不让天下的父母和孩子担忧和迷茫。当前,我们的社会似乎陷入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信任缺乏、人人自怜的危险境界。因此,整个社会价值秩序的纠偏和重建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这就急需一套系统的、科学的价值观来加以引导和扶正。

(4)社会浮躁,个人理性不足。一个社会的文明、稳定和进步,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理性思考和行动,需要用一套科学的价值观来引导和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遵守文明的秩序和公共行为准则。我国的改革开放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尤其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人们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自由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同时,每一个个体对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和压力的反应及其方式迥然不同。中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城乡、地区和部门发展不平衡较为突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即使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其差距有的也是较明显。在此背景下,有理想迷失、信念动摇者,有道德堕落、观念扭曲者,有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也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暗中滋长。[《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人民日报 》,2014年2月17日,第1 版。]社会中出现了一种理性不足、风气浮躁的怪相。近些年,各种缺乏文化底蕴的娱乐节目占据了各地电视媒体的黄金时间段,出现中华大地处处“选秀”的局面。而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阅读水平明显落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而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中国人平均一年读书不到1本》,《深圳晚报》,2013年5月21日,第18 版。]一些人的言论追求所谓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一些“富二代”、“官二代”的言行举止令人惊愕,“我爸是„„”成为一时的躁动。各形各色的“段子”充斥整个网络空间等新媒体。“仇富”、“仇官”现象愈演愈烈,盲目指责人家“为富不仁”、“为官不正”。各种思潮暗流涌动,各种反党反政府言论无端受到大肆追捧,甚至出现凡是党和政府提倡的,都坚决反对的现象。一些偏激的“反日”、“反美”的言论和行动以“爱国”主义名义大行其道。一些地方出现炸公交、炸机场,杀害儿童和小学生等以极端方式报复社会的事件,引起人们和整个社会的恐慌。一些社会成员似乎随时充满骄气、橫气、怨气,有的竟为争抢一个公交座位、一次排队顺序而大打出手,为自己的一次不文明言行而强词夺理。一个社会的文明与成熟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与成熟程度。社会的文明和成熟,是建立在个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水平和成熟程度之上。正如鲁迅所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当前,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谐与进步,需要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需要理性的思维和行动。这就需要用科学的价值观来指引和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使之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促使了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既给中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使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政策的偏向引起较大的不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增大;民主法制不健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亟待完善;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社会冷漠现象突出;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腐败现象仍然严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受损;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日益频繁。在诸多影响社会和谐的要素中,腐败、贫富扩大、就业、教育公平、社会诚信、道德滑坡、医疗保障、环境恶化等问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心和担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诱发,都有可能危险到党的执政地位。

改革开放带来了大量人民内部矛盾,这不是改革开放本身之错,而是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当前,人们最为关心的是执政党及其党员干部,能否敢于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能否科学地分析产生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广大人民群众最为不满的就是体制性垄断而导致的腐败,以及因民主、公平、公正得不到保障而产生的新的不公。人们担心改革开放将偏离邓小平当年提出的“共同富裕”的目标,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是对人们的担心和不满的有力回应。正如中共中央所指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第五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题一

1.建立国内公务接待清单制度,如实反映接待对象、公务活动、接待费用等情况。()正确

2.任何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任何成年人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正确

3.我们的心态是固定不变的,好的心态不但可以让人更好得取得成功,还能更好的享受生活,提高你的幸福程度。()错误

4.人们不要总想着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而应该想我能够给予别人什么,我能够付出什么样的服务与价值来让对方先获得好处。()正确

5.社会就是这样一个链条:你爱别人,别人爱你;你感恩别人,别人感激你。()正确

6.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正确

7.卫生行政部门是保证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错误

8.害羞经常是由不熟悉的人或情境因素引起的。()

正确

9.人的性格是先天形成的。()

错误

10.思维定势对问题的解决起障碍作用。()

错误

11.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可以靠自我压抑,不要找心理咨询老师。()

错误

12.震前要把墙上的悬挂物取下来,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上、轻在下”。()

错误

13.挖掘被埋压人员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

正确

14.地震发生时,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避震,应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尽快蹲或趴在排椅旁,并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正确 15.专家们认为:大多数地震是有感或轻度破坏地震,所以遇震时一定要镇静,并就地躲避。()

正确

16.根据地声的特点,能大致判断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一般说,如果声音越大,声调越沉闷,那么地震也越大;反之,地震就较小。()

正确

17.在室内避震身体应采取的姿势是伏而待定,蹲下或卧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正确

18.如果发现动物行为异常:鸡不进窝,狗乱叫,就说明要发生大地震了。()

错误

19.凡是能引起可燃物着火或爆炸的热源统称为点火源。()

正确

20.安装在爆炸危险场所的灯具应是防爆型的。()

正确

21.纽约世贸中心大楼在 “9.11”事件中倒塌的原因是由于钢结构被烧后支撑力减弱引起的。()

正确

22.希望我们青年一代,坚决克服个人主义,树立集体主义,并以模范的实际行动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斗争中去。()

正确

23.要在全党全国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坚决制止奢侈浪费。()

正确

2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国家机关,必须厉行廉洁的、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工作作风,严惩贪污,禁止浪费,反对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

正确

25.当情境的作用很明显时,我们倾向于把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原因。()

错误

二、单项选择(每题1.5分)26.日本公务员自杀的现象异常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C、自卑心理

27.震后救人时对处于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正确护理的是()。

A、眼睛救出来,慢慢呼吸、进食 28.()是我们的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9.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的一种表现形式。

A、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 30.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是由()发明的。

A、张衡

31.单位应通过消防宣传教育培训,使员工普遍达到“三会”,以下哪一项不是“三会”内容()

D、会宣传教育培训

32.《食品安全法》规定,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是()。

B、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

33.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应当依法取得食品()。

A、生产许可

34.一个人总是反复检查是否锁了门或不停的洗手,这属于下面哪一种心理障碍()。

D、强迫症

3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从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安民固邦的经验教训中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个观点是站在下列那个高度的基础上所总结的:()。

A、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36.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B、改革创新

37.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

C、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38.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内在地吸收了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思想精华,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价值理念认识的发展和深化,体现着价值尺度从“物”到“人”的转移。

D、以人为本 39.以()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

B、爱国主义

40.()向全世界的人民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伟大的旗帜。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41.下述关于精神分裂症发病期的描述哪一个是最为准确的?()C、常常出现于青春期或成年人早期

42.扑救烟灰缸里的杂物、废纸篓里的废纸片等初起小火时,正确的做法是()

C、用湿毛巾覆盖

43.当你在公共场所时,不符合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是()。

C、随便按动公共场所电器设备的开关 44.使用电冰箱时,不可以存放()。

C、易发挥的化学物品

45.如果睡觉时被火灾烟气呛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正确的做法是()。

C、将毛巾淋湿后捂住口鼻,迅速弯腰低姿跑到安全区域 46.《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生产领域监督管理部门为()

A、质量监督部门

47.发现燃气泄漏,要速关阀门,打开门窗,不能()。

C、A和B都正确

48.单位在营业期间,下列()做法是错误的。

A、遮挡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 49.在库房内()放置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

C、不可以

50.公众聚集场所在营业期间的防火巡查应当至少多长时间一次:()

C、每2小时 51.电脑着火了,应()。

B、拔掉电源后用湿棉被盖住电脑 52.火灾扑灭后,起火单位应()。

C、予以保护现场

53.据统计,火灾中死亡的人有80%以上属于()。

B、烟气窒息致死

54.干粉灭火器多长时间检查一次()。

A、半年 55.家庭装修未经()的同意,不能随意挪动燃气管线,以免引起燃气泄漏,发生火灾或爆炸。

C、燃气部门

三、多项选择(每题2分)56.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

B、对心理健康认识不够 C、自我调适手段欠缺 D、社会压力不断增大 57.心理健康有四大标志是()

A、身体和情绪十分协调 B、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谐 C、有幸福感

D、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58.保持心情快乐的途径是()。

A、发现使你快乐的事物,增加它 B、发现使你不快乐的事物,减少它

59.世界上的事情林林总总、复杂多变,但总的来说只有三种事()

B、自己的事 C、别人的事 D、老天爷的事

60.世界上的事情林林总总、复杂多变,但总的来说只有三种事()

B、自己的事 C、别人的事 D、老天爷的事

61.人生成功的三个阶段是()

A、第一个阶段,明确目标,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C、第三个阶段,目标实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光阑珊处 D、第二个阶段,执著追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62.按照《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规定,关于办公用房调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因机构增设、职能调整确需增加办公用房的,应当在本单位现有办公用房中解决

B、本单位现有办公用房不能满足需要的,从整合办公用房资源中统筹调剂解决 C、无法调剂、确需租用解决的,应当严格履行报批手续,执行办公用房建设标准

63.为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要注重()。

C、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 D、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64.“五个要求、五个表现”包括()、崇尚荣誉等内容。

A、忠诚于党 B、热爱人民 C、报效国家 D、献身使命

6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66.食品生产者采购相关产品时的注意事项有()。

A、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

B、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 C、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相关产品 67.人类最基础或最原始的情绪有:()。

A、激愤 B、愤怒 C、快乐 D、恐惧

68.当前社会不公的表现形式有()。

A、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 B、明显的财政发布差距

C、就业与劳动报酬中的歧视因素 D、教育机会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

69.党的十八大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包括()。

A、十八大通过的党章规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B、党的十八大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C、党的十八大强调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70.食品生产企业没有以下()记录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与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A、原材料采购验证记录 B、投料记录 C、食品生产过程记录 D、产品出厂检验记录

下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价值观的提出与意义20140328(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价值观的提出与意义20140328(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56页1.习近平谈青年学生为什么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正确处理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专题二:加强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点: 七年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1、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2、尊重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4字基本内容 文明、公正、诚信、和谐法治友善 富强、 民主、 自由、平等、 爱国、 敬业、 概念内涵: 党的十八大提出: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都知道,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坚持不懈地推进科学发展,需要在最大的范围内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而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那么它为大家所公认的价值观就要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进而形成一套带有共识性的价值观念体系。否则,要么不是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