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医学工程概论 教学大纲
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 学时:54 学分:3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面向全校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专业留学生而开设的一门选修课。主要通过教师理论讲授的方式使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定义及发展史、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的关系、生物医学材料和人工器官、生物流体力学、生物电学与生物磁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与影像医学以及生物医学工程学教育的概况有所了解。重点在于激发理工学生对生物的兴趣,而让生物类学生认识理工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生物医学工程学简介(3时)
掌握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定义,了解其发展史;了解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范围;熟悉生物工程与生物医学工程的关系。
第二章 生物医学材料和人工器官(6学时)
了解一些能够植入人体或能与生物组织或生物流体相接触的材料,以及具有天然器官功能的人工器官。
第三章 生物流体力学引论(6学时)
了解生物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与水动力学、空气动力学等的相互联系,以及人生理内流体运动规律,主要包括血液循环力学和呼吸力学。
第四章 生物电学与生物磁学引论(6时)
了解生物电学和生物磁学在生物医学工程上的应用。
第五章 生物医学工程学与影像医学(12学时)
了解现代医学数字影像技术基础;熟悉各种医学影像技术临床诊断的原理、方法。如医用X射线电视系统、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超声医学成像、核医学成像、核磁共振医学成像(NMRI)、医用数字影像信息系统(PACS)。
第六章 生物医学工程学教育概况(3时)
熟悉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类型;了解国外生物医学工程教育概况;熟悉我国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
三、教学方法与培养能力
教学方法为课堂理论讲授,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中注重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基本理论、重点知识的讲授,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注意与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尽可能的做到深入浅出、融会贯通。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期末开卷考试+小论文
成绩评定:期末笔试占50%,小论文占50%。
五、教学参考书
①《生物医学工程学导论Ⅰ》(朱翠玲,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②《生物医学工程学》(陈百万, 科学出版社1997)③自编教材
第二篇:生物医学工程概论教学大纲
某大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生物医学工程概论 开课院系: 开课教师: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
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Biomedical Engineering 总 学 时: 40 其中:实验课 学时:0 学 分: 2 先修课程: 理工类基础 教 材: 生物医学工程导论 参考教材:
1、生物医学工程学.邓玉林主编,科学出版社.2、John Enderle, Susan Blanchard, Joseph Bronzino,Introduction to Biomedical Engineering,Academic Press, 2000.3、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适用学生范围:硕士研究生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 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讲座形式,以交叉学科充满创新的特点,介绍生物医学工程的基本原理、典型应用、最新成果及未来发展。在最后几讲中将介绍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和临床工程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帮助学生从事实际工作时能尽快入门。课程简介: 生物医学工程是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其将现代工程技术、近代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结合起来,形成了对生命科学、现代医学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新兴交叉学科。其属于技术科学范畴,是以生命的人为对象,用工程学原理,研究开发防病、治病、人体辅助功能等为医学应用服务的人工装置和系统,医疗仪器、医疗器械即是其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主要介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史,学科内涵和研究领域,以及未来展望,并重点概括介绍生物医学工程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处理和识别、生物医学电子、生物材料、人工器官和组织工程、生物电磁学、物理因子的生物效应及治疗作用、生物力学、医学仪器与设备、生物系统的建模与仿真、中医工程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生物医学工程的基本原理及技术,为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内容:
第一讲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2学时,沈海明)
教学目的:介绍生物医学工程概况 教学要求:对生物医学工程有基本了解 内容提要:
1、医疗简史
2、现代医疗体系
3、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定义
4、学科培养目标
5、学科发展现状
6、学术组织介绍
第二讲 人体解剖生理及生物电现象(4学时,沈海明)教学目的:介绍人体解剖生理及生物电现象
教学要求:基本了解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及生物电现象 内容提要:
1、细胞结构,等离子膜,细胞质和细胞器,DNA与基因表达
2、主要器官及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
3、生物电现象
第三讲 生物医学传感器(4学时,徐佳佳)教学目的:介绍生物医学传感器
教学要求:掌握生物医学传感器基本知识 内容提要:
1、传感器分类,传感器封装
2、生物电位测量:电解液/金属电极界面,ECG、EMG、EEG电极,微电极
3、物理参数测量:位移传感器,气流传感器,温度测量
4、血气和pH值传感器:氧含量测量,pH值电极,二氧化碳传感器
5、生物分析传感器:酶基传感,微生物传感
6、光学传感器:光纤,传感机制
第四讲 生物医学仪器(4学时,刘文礼)
教学目的:介绍各种生物医学仪器基本组成、基本设计
教学要求:发挥交叉学科特点,掌握各种生物医学仪器基本原理、基本设计及应用
内容提要:
1、生物医学仪器分类
2、模拟电路,器件,时变信号,叠加原理
3、信号调节:运算放大器,传递函数与复阻抗,滤波器与频响
4、仪器设计:信号放大,噪声抑制,频率混叠,差分生物电放大器设计,A/D转换
5、基于微机的仪器系统,计算机与程序设计语言 第五讲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4学时,时爱娟)教学目的:介绍常用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方法
教学要求:发挥交叉学科特点,掌握基本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方法的应用 内容提要:
1、生物信号的生理基础:生物电信号,生物磁信号,生物化学信号,生物机械信号,生物声信号,生物光信号
2、生物信号特性
3、信号获取:数据采集,生物传感器、放大器、模拟滤波器,A/D转换器
4、信号的频域表达
5、Z 变换
6、数字滤波
7、信号平均处理
8、小波变换和短时序列付氏变换
9、人工智能技术,模糊逻辑,人工神经网络 第六讲 生物材料(4学时,徐佳佳)教学目的:介绍生物材料
教学要求:了解基本的生物材料和应用 内容提要:
1、机械特性和测试
2、医疗装置中的生物材料分类:金属与合金,陶瓷和玻璃,聚合物,合成物
3、材料老化:金属腐蚀,聚合物老化,磨损
4、生物效应:关联细胞对材料的反应,发炎,伤口复原,感染,免疫反应,生物效应与生物材料
5、材料老化对生物系统的影响:老化,腐蚀,磨损
6、生物相容性测试
7、生物材料和装置设计原则,心脏瓣膜修复,关节替换 第七讲 生物医学中的光学与激光(4学时,刘文礼)
教学目的:介绍生物医学中的光学与激光工程基本内容、原理和应用 教学要求:了解光学与激光基本原理和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 内容提要:
1、基本光学原理:电磁波与光谱,光的偏振,吸收、散射和发光
2、生物组织中的光传播基本原理:吸收、反射和散射
3、光对组织的物理作用及测量:温度变化,激光多普勒测速,干涉测量法
4、光学生化测量技术:吸收、散射、发光和偏振特性
5、激光致热治疗基本原理
6、医学应用中的光纤和波导:光纤和波导原理,探测、诊断用光纤探针
7、光学成像:光学断层成像,混合光学成像
第八讲 放射学成像和磁共振成像(4学时,时爱娟)
教学目的:介绍放射学成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的基本内容
教学要求:了解X射线、CT、核医学成像、磁共振成像MRI、超声等基本原理、发展和应用 内容提要:
1、发射型成像系统:基本概念,基本粒子,原子结构与粒子发射,放射衰变,放射性测量
2、核医学成像装置:放射闪烁探测器,伽马相机,正电子成像
3、X线成像系统:基本原理,CT技术
4、磁共振成像原理
5、磁共振成像技术
6、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7、声的传播原理,波动方程,声阻抗,声强度,衰减、反射、散射
8、超声诊断成像:超声换能器,A、B型超声成像,B超的分辨率,M和C型超声成像,血流测量的多普勒方法,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9、超声技术进展:彩色多普勒功率成像,血流的时域估计,多维换能器,三维成像和并行处理,超高频腔内成像,超声对比增强与谐波成像
10、超声波的生物效应
第九讲 人工器官(4学时,沈海明)教学目的:介绍人工器官的分类和应用
教学要求:了解人工器官的分类及常见人工器官的临床应用 内容提要:
1、人工器官概述及分类
2、人工心脏瓣膜的结构及其分类
3、人工肾
4、人工肝
5、人工心脏
6、人工肺
第十讲 组织工程(4学时,沈海明)
教学目的:介绍组织工程基本原理、应用和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组织工程基本内容、原理和未来前景 内容提要:
1、细胞治疗,利用人类自身细胞的方法,基本问题
2、组织动力学:组织发育,大量繁殖的组织,组织形成,组织修复,组织形成功能性结构,组织工程面临的挑战,组织功能评估
3、干细胞:特性,实例,扩散行为模型,与组织工程的关系,细胞寿命
4、细胞衰亡过程:分化,运动,复制,与组织动力学的关系
5、细胞间的交互,生长因子,细胞间的直接联系,阵列互作用
6、组织微循环:细胞在体内的功能,组织微循环,与其它器官的交互
7、生长进程控制:基本概念,关键问题,物质传递的时间尺度,液体流动和一致性,生物材料
8、临床细胞修复术:细胞/组织提供者的个体差异,反应,免疫性排斥,组织获取,冷藏
考试与成绩评定方式:2010年11月18日(2学时)
考试形式:期末考试方式是通过课程学习总结,查阅文献,根据自己的兴趣撰写相关的课程报告。
成绩评定方式:课堂演讲报告(50%)+期末考核(50%)
第三篇:生物医学工程概论
我对生物医学工程的认识 BiomadicalEngineeringinMyMind 陈凯乐U201312603生物医学工程201301班
内容摘要:
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和解决生物学和医学中的有关问题,揭示人体奥秘,特别是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同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从事相应医疗仪器和生命科学仪器的研究和开发,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保障人类健康。本文综述了生物医学工程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内容、研究现状及其在军事中的广泛应用。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军事前景
Abstract: Biomedicalengineering,a multidisciplinaryemerging discipline integrating the theoryand methods of biology, medicine and engineering,whose basic task is tostudy and solveproblems inbiologyandmedicine, reveal the mysteries ofthe human body, especially the physiological andpathological processes, meanwhile, use engineeringtechniques to study and develop medical equipmentand life science instruments, for the prevention,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to protecthuman health.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research content, research status and its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n the military.Keyword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Medicine, Military, Prospect
1引言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由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渗透的产物。它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角度,多层次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它涉及生物信息学、医学图像、图像处理、生物信号处理、生物力学、生物材料、三维建模和系统分析等领域;研究方法中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运用仿生研究,研发出和人体结构和功能相类似的工程产品以适应疾病诊断治疗需要;生物医学工程伴随着医学进步和医疗器械的发展而不断成熟,在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都发挥重要作用,也将在未来战场上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2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 生物医学工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则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著名的医学家黄家驷院士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最早的倡导者。生物医学工程标志性成果主要包括4个方面:
2.1显微镜的发明
17世纪发明了光学显微镜,其分辨能力达到微米(μm)级水平;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电子显微镜,使人们能观察到纳米(nm)级的微小个体。
2.2影像学诊断进步
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也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50年代X线透视和摄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1972年第1台CT诞生,只能用于颅脑检查;1974年,全身CT出现;现在螺旋CT(SpiralCT)能快速扫描和重建图像,提高了诊断准确率;1976年,第1台商用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诞生,PET是目前最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1980年,第1台可以用于临床的全身MRI诞生;1984年,美国第1台医用磁共振获得FDA认证,MRI工程的进步,促进了医学诊断学向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向超快速成像、准实时动态MRI、MRI、fMRI、MRS发展;2000年,第1台PET/CT诞生;2010年,MRI/PET诞生等。
2.3介入医学问世
1964年,Dotter和Judkin最早使用介入技术导管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进行扩张治疗取得成功;1967年,Margulis首先使用介入放射学,这是医学文献出现“介入”一词的最早记载;1977年,Gruenzing成功地进行了首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获得成功;20世纪80年代,随着高精度计算机化影像诊查仪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射频消融技术以及高分子新材料制成的介入技术用的各种导管相继问世,使介入性诊疗技术飞速进步。
2.4人工器官(artificialorgan)的应用
人造心脏瓣膜的试制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1953年,垂屏式氧合器人工心肺机的研发,开始了人工心肺机体外循环技术应用;1958年,瑞典医生奥克·森宁为患者植入了世界首例全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1960年,美国首次将人造硅胶球心脏瓣膜植入一位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体内,术后长期存活,开创了人工心脏瓣膜置换的先河;1982年,美国人工心脏研究小组为一患者植入完全人工心脏使其存活了112d;Abio-Cor于2001年获得批准使用人工心脏;同时,人工关节、人工肝、人工肺也在临床得到了大量应用。
3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这是它最大的特点。所谓交叉学科是指由不同学科、领域、部门之间相互作用,彼此融合形成的一类学科群。从学科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新学科的产生大都是传统或成熟学科相互交叉作用产生的结果。而且,生物医学工程所指的学科交叉,不是生物医学同哪一个工程学科分支的简单结合,而是多学科、广范围、高层次上的融合。近年来,高分子材料科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此外,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有多少理工科分支,就会产生多少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这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所有的理、工学科和所有的生物学和医学分支。这样一来,当任何一个学科取得突破进展时都能影响到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使其发展的速度异常迅速。
4研究内容与领域
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内容包括:基础性研究,涉及生物力学、生物材料学、生物医学信息的提取与处理、生物系统建模与仿真、各种物理因子的生物效应、生物系统的质量和能量传递等;应用性研究,直接为医学服务,涉及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传感技术,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技术,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技术,人工器官、医用制品和仪器,康复与治疗工程技术等。当前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的重要领域包括:
4.1生物力学
研究生命体运动和变形的学科,主要通过生物学与力学原理方法的有机结合,认识生命过程的规律,解决生命与健康领域的科学问题;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生物流变学、心血管生物力学与血液动力学、骨关节生物力学等。
4.2组织工程学
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吸收现代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材料与工程学等学科的科研精华,在体内或体外构建组织和器官,以维持、修复、再生或改善损伤组织和器官功能,是继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之后,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医学将走出器官移植的范畴,步入制造组织和器官的新时代。
4.3生物材料学
研究与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组织、血液、体液相接触或作用时不凝血、不溶血、不引起细胞突变、畸变和癌变,不引起免疫排异和过敏反应,无毒、无不良反应的特殊功能材料。
4.4人工器官
主要研究人体组织与器官的再生、修复与替代。人工器官在临床上的应用,挽救了不少垂危的生命,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开拓了新途径。
4.5生物传感器技术
使用固定化的生物分子结合换能器,用来侦测生物体内或生物体外的环境化学物质或与之起特异性交互作用后产生响应的技术。
4.6生物系统建模与仿真 对生物体在细胞、器官和整体等各层面的参数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用计算机求解该模型以分析和预测各种条件下生物系统运行的机制和状态。
4.7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
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与处理几乎成为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共同的研究方向。
4.8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技术
研究如何将人体有关生理、病理的信息提取出来并显示为直观的图像、图形方式,或对已获得的医学图像进行分割、分类、识别、解释及三维重建等进行分析处理。
4.9物理因子的生物效应及其医疗应用
通过对生物群体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等多层次研究,了解物理因子对生物体的作用效应及作用机理,确定其有效和允许的作用剂量,发展运用物理因子生物效应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技术,并防止其可能发生的有害影响。
5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研究现状
5.1发达国家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
在美国以及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指出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性,基于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均取得了各自的成果。如今,这些国家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处于世界前列。但是面对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他们仍在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前进。在美国,许多著名大学根据自身条件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需要采用各种方式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计划”。这样一来,生物医学工程在这一有利条件下迅速发展,朝向以整合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及工程科学等高度交叉跨领域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方向既促进了传统性专业的提升,又为逐步形成新专业创造了条件。
另外,美国政府因认识到新的世纪生物医学工程对促进卫生保障事业发展所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急需扭转美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研发工作群龙无首的分散局面,美国第102届国会于3000年1月34日通过立法,在国立卫生研究院内设立了国家生物医学成像和生物工程研究所,规定由该所负责对美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科研创新、开发应用、教育培训和信息传播等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促进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基本了解、合作研究以及跨学科的创新。这也大大推动了美国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5.2国内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
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相对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比较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很多所高校内设有此专业,在一些理、工科实力较强的高校内均建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由于这些学校的理、工等学科在全国都有重要的影响,且大都设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他们开展起来十分方便,这些院校均是以科研性学科设置的。此外,还有一些医学院校则是以医学作为基底学科,置入某些工程学科的知识,并以医学应用为目的建立相关的课程体系,而对于生物学中所涉及到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对于工程技术中的控制技术、材料学均较少涉及,这些院校培养的目标就是将生物医学工程运用于实际。因为生物医学工程是以理、工、医为基础,医学中的许多问题只有在这些学科相互结合的前提下才能得以解决。要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工业化产品,将美好的前景分析变为卫生保健的实际行动而服务于广大人民,就离不开生物医学工程师。这就是这些生物医学工程工作者的工作理念。
6生物医学工程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6.1生物医学工程在军事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不仅为军事医学及其相应基础研究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方法、仪器和设备,而且也是军事医学研究成果物化为卫勤保障装备,实现我军卫勤装备现代化、高技术化的桥梁。例如,生物力学利用力学的基本原理,结合生理、医学、生物学,从分子力学到系统力学各个不同的层次来研究生物体的力学问题,研制各种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的基础,也是武器装备和卫勤装备研制过程中人机匹配设计的重要依据。生物材料是与人体组织相接触或作用而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不凝血、不溶血、不引起人体细胞突变、畸变和癌变,也不引起免疫排斥和过敏反应的特殊功能材料。可开发出在军事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用途的抗凝血材料、可降解性骨修补材料、吸咐解毒材料、药物缓释材料、生物粘合材料、抗粘连材料、透析及超过滤用的膜材料、外科手术缝线、药物载体材料、记忆合金等。生物系统建模与仿真通过对生物细胞、器官和整体各层次的行为参数及其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用电子计算机分析和预测各种条件下生物系统的运行机制和状态。这种技术可以替代军事医学研究中某些复杂、长期、昂贵乃至无法实现的实验,如航天、航空、潜水及危险条件下的生物系统实验,提高研究效率,并可为施加不同控制条件研究对生物系统运行过程的影响。生物系统建模与仿真也是医学智能仪器研制的重要基础。人工器官是用人工材料制成的、模拟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可部分或全部代替自然器官功能的机械装置,对于战伤救治、减少伤残、提高伤病员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医学信号检测是各种医学检测仪器发展的重要基础技术,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技术综合反映了通信、生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和数字信号处理多类技术,已成为医学研究、疾病诊断和指导治疗的重要技术,为避免或改善飞行员空间定向障碍、意识丧失提供了新的手段。
6.2卫星遥感技术将成为重要的宏观流行病学手段
为应付未来突发战争需要军事医学部门及时提供目标地区可靠的医学地理、流行病学和自然卫生资源等方面的资料。传统的常规地面调查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而且费时较长,难以满足全面、系统、动态观测的需要,更不能适应军事应急的要求。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可以从宏观上帮助实现这一目的。地形、地貌、气温、湿度、降雨量、生物量、植被、河流、湖泊、大气环境及水土流失等许多自然和经济地理因素与流行病学、军队卫生、卫勤保障关系密切,实时、客观、动态地掌握这些因素的变化情况,对于制订军事医学卫生防疫保障方案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我国周边地区、重要战略目标地区、有争议的地区以及人员较难进入的岛礁、丛林、沼泽等进行自然地理调查,卫星遥感甚至可能是唯一可行的措施。卫星遥感作为一种应用空间技术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分辨率不断提高,其快速、客观、实时、覆盖面广、信息量大、重复性好等优点,是其它技术无法比拟的,在预防医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6.3生物传感器将是化生战剂侦检的有效工具
生物传感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是生物学的选择性和灵敏性与微电子技术相结合产物,如酶传感器、受体传感器和抗体传感器等。生物传感器可广泛用于传染病病原体检验、化学和生物战剂的侦检、军队食品卫生监测、野战临床分析、毒物药物研究、生物工程在线监控和战士体能训练等方面,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侦检器材,具有操作简便、选择性好、分析速度快、试样量小和可反复使用等优点。例如,在化学战条件下,利用受体传感器可与一类战剂发生反应的特点,先迅速检测出战荆的类别,指导人员及时采取防护措施,继而再用抗体传感粉进一步确定战剂的种类,采取更具针对性的防护。将生物传愚器与专家系统结合后,非专业人员也可使用,甚至可将小型生物传感器安装在士兵的军服内使用。80年代末出现的光纤生物传感器灵敏度更高、应用范围更广,在化学和生物战剂的联合侦检中已进入工程开发和试用阶段。
6.4医学电子工程技术将提高战伤救治
医学电子工程技术的应用将研制出简便可靠的伤员电子寻找器材。新型生物降解性骨修补材料可理想地修复骨缺损不需要作二次拆旅手术。膜材料技术和分子筛技术等新材料技术的发展,将使野战制液制氧的水平大大提高。记忆合金等热敏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部位战伤骨折的固定。新型创伤敷料将是以新型生物基质材料为载体、用微胶囊技术进行广谱抗菌素控释、含有促进组织生长的因子、不粘连、透气性好的多种高技术的复合体。用生物材料技术制成的人工皮肤覆盖战伤烧伤创面,可抑制创面感染,促进创伤愈合,减少瘫痕形成。
7二十一世纪生物医学工程展望
纵观医学新技术诞生和发展的历史,生物医学工程学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与其他学科的集成交叉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来揭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奥秘,是二十一世纪生物医学工程的一个主攻方向。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加强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如生物医学纳米工程技术,是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微创伤手术、生物医学微机电技术、生物医学机器人技术、生物医学信息技术[8]等正在成长为新的研究领域。随着广泛应用现代相关技术成果,未来的医疗仪器装置、医学诊疗过程必将融合更广泛的集成科学技术,创造出新设备和新技术,推动现代医学向更高水平发展。
8结语·感想
生物医学工程是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高精尖的特点。同时,由于其以其他学科为基础,因利乘便,发展迅猛,已经在很多方面有了深入的应用,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军事方面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人员损伤。也正因其刚刚发展,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年轻一辈去探索,我们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并且,生物医学工程也是一个朝阳产业,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契机。这也坚定了我学习生物医学工程的信念。我们定将在生物医学工程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侯小丽,马明所.《生物医学工程回顾与展望》.《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年,第17卷第7期
胡兴斌.《浅谈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及前景》.《医疗卫生装备》,2004年,第9期
周林,尹军,何庆华.《精妙的人体与超能的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卫生装备》,2013年9月,第34卷第9期
江渊声.《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范围》.《生命科学》,2009年4月,第21卷第2期
哀力,焦红霞,秦斌,等.《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发展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国医学装备》,2008年10月,第5卷第10期
CHAO Edmund YS.《生物医学工程的精要、责任和展望》.《生命科学》,2009年4月,第21卷第2期
彭友霖,黄家寿,周艳红.《对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年11月(中旬刊),总第521 期
袁力,焦红霞,王叶.《从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发展谈生物医学工程教育》.《医疗设备信息》 杨眉,陈志洪,纪云涛.《美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 《美国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战略》.《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汪溪,黄宁平,孙啸,等.《东南大学与美国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对比分析》.《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孔旭.《中美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比较》.《考试周刊》,2008年,第31期
袁力,冯圣平,刘林祥.《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才现状分析与专业教育》.《医疗卫生装备》2005年,第26卷第10期
黄从新.《生物医学工程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林良明,丁洪,卢钢,等.《生物医学工程与机器人技术》 刘晓冬,任力锋,贺达仁,等.《生物医学工程与医学结合的途径与突破口》.《医学与哲学》, 2001年6月,第22卷第6期总第241期
索硕,沈金查.《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中医疗仪器、设备的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第一卷第三期
董秀珍,邹慧玲,赵瑞刚.《生物医学工程在军事医学领域的应用—军事生物医学工程》 王松俊.《生物医学工程及其军事医学应用前景》.《解放军医学杂志》,1996年4月,第22卷第2期
Nandor R iehter.《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全球性挑战》.《国外医学梦物医学工程分册》,1988年,第11卷第1期
郑崇勋.《生物医学工程走进21世纪》.《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2月,第22卷第4期(总62期)
第四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概论感想
山东科技大学电子通信与物理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概论学习心得
作者: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x 班级:生物医学工程xxx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概论学习心得
经过六节课的学习,我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对生物医学工程中的一些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本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更为明确了,对于通过学好本专业的信心也大为增强,学习的动力也是大为提升。
在几节专业概论当中,我了解到了我们大学期间究竟要学习那些课程,例如大三时上的生理学、模式识别、EDA等课程,大四时上的医学成像原理等,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医用仪器的设计,以便于在毕业后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也了解到了学好计算机语言的重要性,C#,java等计算机语言等是我们以后发展中的重要工具。
同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数比较多,我们有众多的学长学姐考入我国各知名院校,例如现在大四就有学长学姐考入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在课上我们也了解到了我们有哪些高校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发展的比较好,各知名高校在生医专业的发展方向等,同时也认清了当前考研的严峻形势,让我对考研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
当然,及时我们很多同学都有计划考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大学期间每天埋头于自习室,终日准备考研的知识。陆翔老师就向我们介绍了许多适合我们的科技创新赛事,让大家明白了锻炼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这也直接造就了我身边大批同学踊跃报名各项科技创新竞赛,例如: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物理创新大赛,数学建模等。我认为我们参加这些比赛不论是否得奖,都是一种提高,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比赛自己实实在在动手从开始设计到成品完整的做出一些东西。在专业概论课中,老师也像我们举了一些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所做出的一些成果,例如我们学校就有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可以控制各自行走,其他的诸如仿生牙齿等都是我们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前辈们设计制造的,同时,我们也简单了解的医学影像的发展历史,明白了透视,CT,彩超等常见医学检测手段的适用范围,我也认识到了医疗检测手段对于治疗疾病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当前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离不开我们生医人的辛勤努力!
而对于就业而言,在国内也有诸如东软,外企诸如西门子等都是我们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比较不错的企业,同时,我们山东境内也有不少生医专业对口的企业,例如威高集团等,我们不少学长学姐也在那些企业中发展的非常优秀。我们的就业范围相对也比较广泛,例如研发,售后,一员的设备科都需要我们专业的毕业生。而就毕业后的薪资而言,我们专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毕业五年平均月薪在我校各专业中排名第一,这让我对未来有着足够的信心,同时也促使我更加的努力,毕竟更高的薪资意味着需要更高的能力,意味着我们将来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因而我们一定要在大学期间努力提升自己!
六节的专业概论课不能让我们对一个专业多么的精通,但也让我们基本了解了生物医学工程这个专业。我也已经基本清楚我们当前需要学习的知识,需要提高的能力,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在生物医学工程这个专业中发展的越来越好!
第五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概论感想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论文
摘要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简称BME)是门由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渗透的产物。它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的一门综合性、高技术的学科。
关键词
认知;生物材料;医学成像;生物医学光子学;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生物医学测量
1.什么是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简称BME)是一门由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渗透的产物。它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的一门综合性、高技术的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它要求把人体各个层次上的生命过程(包括病理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的状态变化过程;把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与生物学、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研究这类系统状态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建立适宜的方法和装置,以最有效(目标的实现和经济成本)的途径,人为地控制这种变化.以达预定的目标。
2.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领域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力学,生物材料学,医学图像技术,生物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传感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物理因子在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生物效应,人工器官等。
2.1 生物力学
生物力学是运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组织和器官的力学特性,研究机体力学特征与其功能的关系。生物力学的研究成果对了解人体伤病机理,确定治疗方法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可为人工器官和组织的设计提供依据。生物力学的发展方向有两个大方向:微观层次发展:为生命体各基本层次建立本构关系或力学模型奠定基础;系统综合方向发展:即在对生物组织、体内流体研究基础上,建立各种人体器官(如心、肺、肝、耳、鼻等)的力学模型,进而设计各大系统(如呼吸、消化、循环、生殖等系统)的力学模型,从而为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2 生物材料
生物材料用于人体组织和器官的诊断、修复或增进其功能的一类高技术材料,即用于取代、修复活组织的天然或人造材料。这些材料包括金属、非金属及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目前轻合金材料的应用较为广泛。金属植入材料是应用最早的生物医用材料,目前常见的植入金属材料主要为超低碳奥氏体不锈刚、钴铬合金、纯钛和钛合金3类材料。生物材料有广泛的应用,如:应用理想的医用骨粘合剂来固定骨折,甚至促进骨折的愈合。氧化锆陶瓷具有优良的生物学性能,能作为股骨头替代材料,而且有希望作为牙种植基台。纳米级羟基磷灰石材料有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及诱导生成血管能力, 纳米羟基磷灰石/羧甲基壳聚糖(N—HA/cMcTs)复合生物材料还可用来制备注射性软组织填充剂等。胶原蛋白-硫酸肝素神经生物支架材料也有望用于神经损伤的修复。到2009年,SCI共收录生物材料类期刊22种。2005/2009-08,共收录了该领域1 330篇中国著者(不包括台湾)文章,说明中国作者在该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也说明了生物材料的发展前景是十分美好的。
2.3 医学图像技术
医学影像是临床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世界上开发科研的重点课题。医用影像设备主要采用 X射线、超声、放射性核素磁共振等进行成像。
2.3.1 X射线成像装置主要有大型X射线机组、X射线数字减影(DSA)装置、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装置(CT);
2.3.2 超声成像装置有B型超声检查、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等装置;超声成像设备是目前医院中仅次于投影X射线机使用得最频繁的成像设备。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超声成像系统基本上都是采用脉冲回波亮度调制方式成像(即B型超声显像仪)。超声成像的突出优点是对人体无损、无创、无电离辐射,同时又能提供人体断面实时的动态图像。因此广泛地用于心脏或腹部的检查。此外,我还得知我校的三维超声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3.3 磁成像设备有核磁共振成像(MRI)系统,其主要优点有:无高能(X-Ray)辐射,故安全、对人体无创可以对人体组织作出形态和功能的诊断;提供精细的解剖结构信息(MRI分辨率可达0.5mm;)获取人体的三维图像数据较容易(直接产生三维数据,无需重建)另外,它还可以在不注射造影剂的情况下显示血管影像。此外还有红外线成像和正在兴起的阻抗成像技术等。
2.3.5 光声成像技术是生物医学领域中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具有对比度高、分辨率好、穿透能力强等优点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2.4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传感器
生物医学信号检测是对生物体中包含的生命现象、状态、性质、变量和成分等信息的信号进行检测和量化的技术。生物医学传感器是获取各种生物信息并将其转换成易于测量与处理的信号(一般为电信号)的器件,是生物医学信号检测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三大类:生物传感器,物理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其意义在于促进了生理量、生化量、生物量和各种生命现象检测方法的进展,对推动生命科学各领域的研究,以及对新型诊断、治疗方法与人体功能辅助器械的新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医学测量技术作为生物医学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数百年的变迁,在近30年取得飞跃进步,对医学以至于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几年迅速发展的虚拟仪器技术的迅速发展,构建不同于传统生物医学系统的虚拟式生物医学仪器系成为了可能这必然会对我国的医疗电子设备和仪器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5生物医学信号处理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生物医学的信号特点.应用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如何从被干扰和噪声淹没的观察记录中提取各种生物医学信号中所携带的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分析、解释和分类。信号处理的领域是相当广泛而又深入的,已在不同程度上渗透到几乎所有的医疗卫生领域.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从医疗、科研到健康普查,都已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心电图ECG分析,脑电图,EEG分析,视网膜电图ERG分析,X光片处理,CT图像重建,健康普查的医学统计,疾病的自动诊断,细胞、染色体显微图像处理,血流速度测定,生物信号的混沌测量等等。MEA信号锋电位的主成分分类用的就是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技术。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技术是生理、测量、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和数字信号处理等多种学科的交叉领域。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的研究方向有强噪声干扰下的微弱生理信号及其信息的动态提取,建立主要的生理信号(例如心电图、脑电图等)处理的软件包一数据库与程序库,心电、脑电、肌电的有效处理方法等。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被应用于医学教学、科研、临床、监控等,并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生物医学信号包括各种生理参数,如脑电、心电、肌电等生物电信号;心跳、血压、呼吸、血流量、脉搏、心音等的非电量信号。这些信号均是强噪声背景下的低频(小于200Hz)微弱信号
(幅度小于100 mV),这就对信号采集系统有很高的精度要求⋯。正由于采集的信号具有生物信号特有的特点:高背景噪声,且随机性大,即影响因素很多并且不可能用确定性的数学函数来表达,信号弱等I 2l,故需采用各种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来提取我们需要的信号。所以人体信号采集和分析系统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
2.6 人工器官
2.6.1 人工器官的概念
人工器官的研究是模拟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用人工材料制成能部分或全部替代人体自然器官功能的机械装置。当人体器官发生病伤而用常规方法不能医治时,有可能给病人使用一个人工制造的系统来取代或部分取代病损的自然器官,补偿或修复其功能。
2.6.2人工器官的发展方向
人工器官的发展方向有:人工心脏瓣膜的研究,血液净化技术的研究,人工心脏起博器的研究,人工肾、肺、肝、胰等。人工器官长期体内移植对机体影响研究。
3.学习了生物医学工程概论后我的收获与总结
通过对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课程的学习,我对生物医学工程不再陌生,学了概论之后,它神秘的面纱已被揭开,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型的有很大潜力的交叉学科,处于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科学及工程学的交叉领域。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只要我们学好专业知识,多思考,多动手,相信我们在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的同时也一定能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睿博(沈阳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68)医用多孔钛及其合金的制备 科技创新导报(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010 NO.29 文章编号:1674-098X(2010)10(b)-0038-01 【2】肖海军 薛峰 医用骨粘合剂的发展与应用 医学综述 2011 Vol.17 No.10 【3】丁玉宝,杨建军,杨凤丽,王大山,张慧敏,吴品林,耿新杰.氧化锆陶瓷材料的生物相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第 15 卷 第 12 期 2011–03–19 出版,15(12):2153-2156.【4】常祺,黄昌林,黄涛.纳米级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修复兔桡骨大段缺损及局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12):2113-2116.【5】蔡淑云,郭秋菊,郭万厚,舒畅,李长菊,潘璐,王琳 纳米羟基磷灰石/羧甲基壳聚糖复合材料作为注射性软组织填充剂的实验研究 中国美容医学 2011 Vol.No.6 【6】李晓龙,穆长征,马云胜.胶原蛋白-硫酸肝素神经生物支架材料的制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12):2125-2128.【7】何萍,薛秀珍,张帆,戴华胜.生物材料研究经典论文、核心著者与期刊:SCI收录生物材料类期刊的引文分析[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12):2199-2205.【8】洪明乾 生物医学成像百年史 科技进展 Vol.17 No.4 【9】刘忠国 山东大学 生物医学图像
【10】张建英,谢文明,曾志平,李 晖 光声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 中国光学 2011年4月 文章编号1674-2915(2011)02-011l-07 【11】庄天戈 生物医学成像的若干发展动向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4 第10卷第2期
【12】 徐国栋,骆清铭 生物医学测量的现状与发展 武 汉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2002年5月 第36卷 第3期
【13】王保华 生物医学测量及控制技术新进展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03年 27卷第2期
【14】李欣,焦永炜,刘春玲 生物医学测量技术发展展望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1990,第5 期
【15】季忠,秦树人.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生物医学信号测量与分析方法研究川中国 临床康复,2005.9.1 文章编号:1671—5926(2005)0t一0202—04 【16】高智贤.张业宏 MATLAB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福建电脑 2010年第2期
【17】王大雄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方法初探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2月 第26卷 第1期
【18】刘海龙,王兵(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MEA信号锋电位的主成分分类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第24卷 文章编号:1672—6278(2005)03—0137-04 【19】冯大淦 , 朱志良 , 姜慧妍等 生物医学信息技术 科学出版社;第1版(2011年1月1日)【20】冯 帆(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关于现阶段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的技术与进展 科学时代 2010年 第11期
【21】王保华 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间的交叉研究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02年 26卷第l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