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2017教师资格证考试—论述题分析
教师资格证考试—论述题分析
教师证考试主要是背诵,一定要经常翻阅书,其实再怎么出题、总结,总不会脱离了课本,多看、多背考试时自然就不会心慌了~
一、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有何趋势?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许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渐延长义务教 育年限。现在世界上2/3以上的国家实行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的,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 校教育。二战后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步发生变化。在形式上、内容上、入学目的和考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相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 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加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二、试述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终生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的中青年都脱除文盲运动。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三、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的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
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
度和教育的体系。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新变 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进步,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四、试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促进了教育数量的发展。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因为它是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又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的科学成果。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科学的体制化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五、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
面 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才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六、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
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七、试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
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5.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6.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八、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
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学科发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
九、试述因材施教原则。1.原则的含义: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因材施教。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十、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原则的含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等。
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一方面要重视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第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十一、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是什么?)(必背)
1.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学习目标。
2.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加以纠正。3.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5.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6.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十二、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
第二篇:教师资格证简答题&论述题
一:怎样认识某些人的“没有学教育学,工作干的也挺好”和“教育 学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说法?
以上两种说法都不正确,两句话都忽视了教育学对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否定了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第一:他虽然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他完全可能在实践中已经摸索到了一定的符合教学学规律的经验。第二:没有学过教育学能干得挺好,并不能否定教育学对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二: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渗透;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联系实际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1.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1.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2.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3.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
这两种教学理论各有利弊,都不能走向极端。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应力求整合这两种教学理论,吸收各自的优点,摈弃二者的不足,使教育向理性化的方向发展。四: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者说是核心问题),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五: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六:为什么说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科学地解决了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矛盾?
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涵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价值选择时所持的一种态度倾向。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科学地解决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矛盾。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指在资本主义初期旧式分工使人的发展片面化,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的条件下,工人“体力和智力的统一,和谐和充分,自由的发展学说。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矛盾实际上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社会矛盾的一种体现。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说,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因此,总的来说,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而不是截然对立的;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的发展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七: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复杂性,创造性。复杂性指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简单劳动,而是一种复杂劳动。教师的劳动不仅有体力的付出,还有脑力的付出。创造性指教师要创造性的运用教育教学规律。
2.连续性,广延性。连续性是指时间连续性。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交接班的时间界限,上班前,上班后都可能是教师劳动的时间。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
3.长期性,间接性。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4.主体性,示范性。主体性指教师的劳动手段是教师自身。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示范性指教师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八:教育能力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1.教育和教学的组织能力:教师要具有制定计划,组织课堂教学和组织教育各方面力量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特别是口头语言,是教师用于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的重要工作,所以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教师要具有组织管理班集体和管理班级日常事务的能力;
4.自我反思能力:教师要具有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表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反馈,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能力,以及调整预定计划,适应变化的能力。九:持“儿童中心论”的人把学生看做“太阳”,而教师是围着太阳转的“地球”。试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简评这个观点,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首先,它只强调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而忽略了学生也是教育的对象。由于学生自身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的心理特征,他们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促进和引导。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没有教师的教育,组织和领导,学生的潜能是得不到充分发挥的,这个太阳也不能正常发光。总之,既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即使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应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十: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十一:简述教科书的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完成教学环节提供了基本材料;
3.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与教学任务; 4.根据教科书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活动作出统筹安排。十二:联系实际,谈谈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特点: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2.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四个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于社会服务,劳动技术教育;
3.农村中学课程强调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农村中学可根据农业发展的情况因地制宜的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4.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新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课程与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要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但由于我国当前发展还不均衡,各地区存在较大的文化,地域与发展差异,所以在课程标准方面还要考虑这种差异,允许开设地方课程。普通高中课程还要要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与发展机会,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更多的平台。
十三: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1.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容易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十四:试述“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并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教会学生学习。
所谓“教会学生学习”是指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其中包括学科知识中的科学方法和学生在教学条件下使用的学习方法;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这不仅包括发达的智力,也包括较强的自我组织学习过程的能力。
1.“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既是教学工作的一个目标,也是搞好教学工作的一个条件;“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 2.怎样教会学生学习:第一,培养学习兴趣,自觉性和自信心,要使学生养成对科学的持久兴趣,和有目的的有耐力的学习态度;第二,要使学生养成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第三,是学生常会观察方法,记忆方法,思考方法和操作方法,使之能较快地形成思路,灵活地选择对策;第四:要使学生学会善于发问,善于探索;第五:要使学生会运用字典,图表,仪器,资料等学习工具,具备与年组相应的自学能力;第六:要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
十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如何理解?在教学中应用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2.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应做到: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只有注意联系实际,教学才能活泼,抽象的书本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他们有用的精神财富;B.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教学实践和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C.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在教学中两者要结合起来;D.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十六:德育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和逐步提高的规律。
十七: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
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 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 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十八: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辨识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根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道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识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
十九:假如你是一名班主任,你将如何培养你所带领的班集体?谈谈你的看法。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二十:班主任工作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班主任工作主要包括常规工作和个别工作两大类。其中,常规工作包括1.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学生操行评定;8.撰写班主任工作计划于总结。个别工作主要是指对先进生的教育和对后进生的教育。此外,还包括一些班级活动的组织工作。二十一:论述班主任如何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1.个别教育工作包括各种类型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对优等生的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处理好各方面都发展的关系;
3.转变后进生的工作主要包括:分析落后方面及其原因,根据其特点进行耐心引导,多方面配合因势利导; 4.其他类型的学生教育主要有针对性地调动积极因素,消除不良因素,促进全面发展; 5.在个别教育工作中贯彻德育原则。二十二:现代班主任应具备哪些素质?
所谓班主任的素质,主要指作为一个班主任在思想,知识,管理,交往等方面所具备的水平与能力,主要包括:
1.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
班主任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饱满的工作热情,永不止息的进取精神,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人师表;
2.广博的知识与才能
第一:班主任应该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不但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内容要熟练精通,还要不断掌握和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学习和更新已有的专业知识;第二:要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有关教育工作的理论修养;第三:要有多方面的才能,要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地学习,以满足学生的要求;
3.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首先,班主任的组织能力表现在善于根据学校工作的总计划,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订有目标,有措施,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
其次,组织良好的班集体,团队,学习小组,兴趣小组,课外活动小组等;
另外,考勤制,作业制,卫生轮流值日制,课外活动制,干部科代表工作责任制,家长联系制,全班周小结制,月评比制和奖惩条例等制度的完善和健全也是班主任组织能力的重要表现;
4.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班主任应该掌握良好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的技巧,适时的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与学生融洽相处。
二十三:简述教育研究学的特点和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意义:
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1.在研究目的上,注重应用性;2.在研究主体上,强调广泛性,群众性,即合作式研究;3.在研究内容上,强化实践性;4.在研究方法上,提倡行动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意义:1.有助于转变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2.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3.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质;4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二十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1.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
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或传递,而是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所不能取代的。
3.学生观。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的基础上去形成知识的意义,实现新旧知识的综合和概括。
二十五:简述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主要区别: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学习不起作用,因为刺激带来了所希望的反应,刺激本身就是强化。
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尽管更接近于桑代克的理论,但也不同于桑代克对学习的解释,桑代克认为奖励能加强存在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斯金纳则认为,反应加强的不是S—R联结而是相同行为再发生的概率。
第三篇:高等教育学论述题-教师资格证
1.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普及化:当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所接纳学生数与适龄青年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时,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在50%以上时,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2高等教育多样化:A、高等院校的层次多样化B、高等院校的规模多样化C、教学组织的多样化D、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E学保障。大学自治理念的确立,是使大学免遭外界干扰而专注于自身学术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
3教授治校理念
教授治校理念是大学自治理念的逻辑延伸。终身教授制是教授治校理念的高度体现,教授治校的具体形式是组织教授会、评议会、校务会及各种委员会。4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大学职能得以具体展现的基本途径,也是4.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
A、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效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的中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使命来展开。
B、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需要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学校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指导,人文教育要以科学教育来奠基,两者相互依存。高等教育只有坚持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统一,用人文教育引导科学教育,使科学造福于人类,实现真、善、美的完美统一,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渠道:
1强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整合的教育观念,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同时纳入学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各专业培养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如招生权学科、专业的自主设置和调整权教学计划制定、教材选编和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自主权等七个方面做出了较明确的规定,使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在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并使之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必须从政府管理、社会民主参与和高校自主办学三是指当前必须把高校教学效率与
质量作为首要目标“兼顾公平”是指在保证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实现教学参与者的利益。
3权力与权威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处理好权力与权威的关系,坚持权力与权威相统一,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管理中,管理者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增强人格魅力,树立威信。4分权与集权相统一的原则 生成分的多样化
3育的合作与交流将日益广泛、频高等教育国际化:各国高等教繁,国际性的或跨国建立的高等学校将成为普遍现象;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在教育目标上,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将成为重要内容
4具有教材多媒体化、高等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的特点,教育信息化将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5立发展的、多样化的质量观,就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化:树是我们确立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出发点,高等教育质量和质量标准的多样化,最主要由市场竞争机制来决定。2.建构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
大学理念就是大学的理想、大学的观念,它所回答的是大学是什么、应该是什么的根本性问题。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的人格化、个性化、典型化并富有凝聚力、感召力的一组精神特质。从总体上说,当代高等教育在形成大学理念的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具有共同特点或趋势的大学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自由理念是最古老的大学理学术自由理念
念,学术自由是大学充满活力的象征,是大学完成自身使命和履行社会职责的先决条件;学术自由是发展科学、探求真理、繁荣学术的基本保障。学术自由是大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学术自由的丧失就是大学精神的萎缩。2大学自治理念是西方大学最具传大学自治理念
统特色的理念。大学自治理念是西方大圩最具传统特色的理念,大学自治既是维护学术自由的手段,又是确保大学独立性的根本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大学教师必须在科研活动中理解学科内容及其精髓,以更有效地进行教学;二是科学研究活动本身具有引导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功能。
3.追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应然
1本的原则,将培养人视为高等教高等教育目的必须遵循以人为育活动的终极追求
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应把学生看作是目的而非手段,把学生素质的提高视为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破除一切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和工具化价值取向;把学生视为能动而非受动的人,把学生视为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
2教育,加强智能的教育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的知识
理智的卓越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普遍追求,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教授单一的技能和造就某一方面的专家,学生从大学所获得的,不是零碎知识的供给,不是职业技术的贩售,而是心灵的刺激与拓展
3向的目的观,树立全面发展的目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就业取的观
祛除单纯以就业为取向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就应把塑造学生整全的素质、完备的能力、创造性的个性作为贯穿教育过程的核心目标,从而培养一批既符合时代需求又具有完整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总而言之,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人作为自身的最高目的,立足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多方面生动活泼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面向未来,为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不断努力。
2能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重要职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学术研究是大学的生命线,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是21世纪大学的历史使命之一。21世纪的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应该既是高水平的教学中心,又是高水平、有影响的研究中心。
3伸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
职能的延A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校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B、高效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的客观需要C、高效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现代高校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任何高效都应该根据自身特点,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5.整合的基础及渠道?如何理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础
1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教育和之所以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人文教育各自有其合理的内核与现实价值,也各有其自身局限性。2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与人之所以能够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内在的关联,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二者有整合的基础。首先,科学蕴含着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价值。其次,人文以科学为基础。
育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或缺。科学教育要以人文教育为2一体的课程体系:如开设综合性建立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课程,兼顾人文与科学课程,打通文、理、工相互隔离的壁垒,强调知识的融合与方法的贯通 3实施者,因此,将人文教育与科教师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学教育融于一体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言行中自然彰显的人文与科学精神。
6.革: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围绕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的重点和趋势是:
1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
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的关键是首先要转变政府的职能,实现中央政府由过去的统一集中管理,向以规划、立法、财政资助、评估、监督和信息服务等为手段的宏观调控过渡,形成一个两级管理、分级负责、以省级统筹为主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实行条块有机结合、合理优化资源配置、调整高校布局结构是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2的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建立起一个社会广泛参与办学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
实现政府高等教育决策活动的民主化,由中央政府组织建立一些由各界人士共同组成的高等教育决策咨询和审议机构;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协调政府、高校和社会间关系的功能,协助政府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的宏观指导和协调;更新大学由国家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
3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适应社会的能力。个维度来综合考虑,全面规划和设计。
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权力机构。西方一些学者通常将西方各国的高校权力结构划分为三种模式,即欧洲大陆模式——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美国模式——行政权力为主和英国模式——教授行会与院校董事及行政管理人员的适度影响结合起来的模式
《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制:
1个人负责的关系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领导和
23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高校教学管理的任务: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1致确保教学目的与教育目标相一
23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
性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
4科学化加强教学科研工作,促进教学
5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体系1原则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高校教学管理实行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结合,是由高校教学组织与管理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这一原则要求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充分发挥教授等学者专家群体在管理中的作用,注重教学管理中的学术性内涵,做好行政管理工作,加强服务意识,在高校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上,建立一些直接面向全校师生的服务性功能中心。
2从我国高校教育现实情况来看,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原则
在教学管理中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既符合时代要求,同时又符合我国高校教育现实情况的选择。“效率优先”
高校分权需要强调横向分权和纵向分权两个方面,高校教学管理的层级性、复杂性、系统性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实行分权,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意识,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5的原则教学管理与科研要求相结合高校教学管理要切实加大教学管理力度,通过建立教学考核机制、设立教学优秀奖、设置教学岗位的高级职称等措施,改变教学疲软现象。
6的原则统一管理与学术自由相结合高校管理与学术自由是辩证统一的,好的管理,应当是把维护组织成员的行为自由与组织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到“既有规范,又有自由”
第四篇:2014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 简答题和论述题(内部资料)
教育学
简答题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答:(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答:(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5、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答:(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6、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答:(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7、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8、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答:(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答:(1内发论(2外铄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0、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答:(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1、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作用:(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12、简述遗传的意义 答:(1遗传素质是认得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认得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在认得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13、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答:(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础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4、简述如何推进素质教育答:(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史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5、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答:(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3学生不单要掌握知识,还要培养道德个性的完整性(4学生是有个性的人
16、简述教师职业的特点 答:(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17、简述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答:(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18、简述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答:(1遇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9、简述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答:(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时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时相互促进的关系 20、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答:(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21、简述教科书的作用 答:(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2、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答:(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23、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答:(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4、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答:(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潜力的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得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25、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辩证关系 答:(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史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26、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答:(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27、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答:(1备课(2上课(3作业检查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28、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答:(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气氛热烈
29、简述如何做好作业检查与批改 答:(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30、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答: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1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2难易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3不利于学生发展主体性
31、简述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答:(1内容型策略(2形式型策略(3方法型策略(4综合型策略
32、简述德育教育的意义 答:(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3、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答:(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34、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答:(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35、简述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6、简述贯彻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基本要求 答:(1要统一学习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
37、简述说服法的要求 答:(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38、简述运用陶冶法应注意的问题 答:(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39、简述运用奖励与处分应注意的要求 答:(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注重宣传与教育
40、简述班主任实施平行管理是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班集体真正陈伟教育的力量(2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3要实施对班级集体与个别学生双管齐下、互相渗透的管理
41、简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答:(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42、简述班集体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 答:(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得氛围
43、简述如何培养和组织班集体 答:(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4、简述班主任如何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答:(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⑴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 ⑵了解学社个的群体关系 ⑶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2了解学生的方法:⑴通过阅读学身份的档案材料来了解学生 ⑵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 ⑶在自然条件下观察
45、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答:(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论述题
1、论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答:(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要做到循序渐进(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要注重各阶段之间的过渡和衔接(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要抓住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教育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自信心和意志品质(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好因材施教
2、论如何推进素质教育答:(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3、论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答:(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⑴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⑵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⑶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⑷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⑴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4、论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答:原则: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循序渐进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运用:(1直观性原则的运用:⑴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⑶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的运用: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⑶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的运用:⑴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⑵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⑶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的运用:⑴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⑵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的运用:⑴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⑵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运用:⑴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⑵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⑶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⑷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5、试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关系 答:(1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2⑴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和做好其他环节的先决条件⑵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关节,既对各课质量的检查,又对后续环节有重要影响
⑶作业检查与批改和课外辅导既能检查学生听课质量,又能弥补和改进上课的不足
⑷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时对前四个环节和整个教学工作的检阅,并能促进下一个阶段教学工作的全面提高
6、论知、情、意、行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1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知、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2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是中介,“意”是保障
(3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论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答:(1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⑴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⑵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⑶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认真执行
8、论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 答:(1存在问题:⑴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⑵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改革思路:⑴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⑵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⑶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
简答题
1、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发展过程①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②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的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功能①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②它一般具有三种功能:一是具有激活功能,二是具有指向功能,三是具有强化功能。
3、什么是迁移及其作用是什么?①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②迁移的作用: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其次,迁移是习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③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什么是迁移,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①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②
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5、知识学习的作用是什么?①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③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6、简述遗忘的进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的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也可以说,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性。
7、如何合理的进行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8、操作技能的阶段是什么?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行程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9、什么是操作技能及其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是什么?①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②培训要求:⑴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⑵必要而适当的练习⑶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⑷建立稳定清晰地动觉
10、学习策略的含义及其特点是什么?①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②特点:⑴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⑵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⑶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⑷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1、学习策略学习的原则①主体性原则 ②内化性原则 ③特定性原则 ④生成性原则 ⑤有效的监控 ⑥个人自我效能感。
12、问题解决的特点是什么?特点:⑴目的性 ⑵认知性 ⑶序列性
13、什么是问题解决及其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①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②主要因素:⑴问题的特征 ⑵已有的只是经验 ⑶定势与功能固着
14、创造性的基本特征:⑴流畅性 ⑵变通性 ⑶独创性
15、简述创造性的含义及其影响创造性的因素①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②因素:⑴环境 ⑵智力 ⑶个性
16、简述个性的基本特征①具有幽默感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④喜欢幻想 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⑥具有独立性
17、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①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②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8、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①外部条件:⑴家庭教养方式 ⑵社会风气 ⑶同伴群体 ②内部条件:⑴认知失调 ⑵态度定势 ⑶道德认知
18、简述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①强化法 ②代币奖励法 ③行为塑造法 ④示范法 ⑤惩罚法⑥自我控制法
19、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①发现教学②情境教学 ③合作学习20、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是什么?①教师的领导风格 ②班级规模 ③班级的性质 ④对教师的期望
2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②开展微格教学 ③进行专门训练 ④反思教学经验
论述题
1、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促进迁移?①精选教材: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是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先教什么、学什么,后教什么、学什么,处理好这种教学与学习的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④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②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4、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②正确运用变式 ③科学的进行比较 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5、作为教师应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①深度加工材料 ②有效运用记忆术 ③进行组块编码 ④适当过度学习⑤合理进行复习
6、谈谈教师如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①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⑴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 ⑵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⑶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②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⑴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式 ⑵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③提供多种联系的机会④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⑴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⑵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⑶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7、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⑵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②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⑴保护好奇心 ⑵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⑶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⑷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⑸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③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⑴发散思维训练 ⑵推测与假设训练 ⑶自我设计训练 ⑷头脑风暴训练
8、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培养良好的品德?①有效地说服 ②树立良好的榜样 ③利用群体约定 ④价值辨析 ⑤给与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学生与团队管理
1、学生管理的构成要素:(1)管理者(2)管理手段(3)管理对象
2、学生管理的基本特征:(1)学生管理的教育性(2)学生管理的全面性(3)
学生管理的复杂性(4)学生管理的周期性(5)学生管理的沟通性
3、学生管理的任务:(1)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目标(2)建立规范的学生管
理制度(3)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管理
4、学生管理的作用:(1)稳定性作用(2)导向作用
5、学生管理的任务:(1)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目标(2)建立规范的学生管
理制度(3)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管理
6、学生管理的内容:(1)学生学籍管理(2)学生的常规管理(3)学生的德
育管理(4)学生学习的管理
7、学生的德育管理:(1)加强组织领导(2)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3)提
高管理者的素质(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5)改革学生的德育评价制度(6)充分发挥校外资源的影响作用
8、学生学习管理的基本要求:(1)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2)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积极评价
9、团队的类型:(1)问题解决型团队(2)自我管理型团队(3)多功能型团
队(4)虚拟型团队
10、高效团队的打造与管理:(1)强化共同愿景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2)加强沟通,建立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3)营造团队文化,增强成员的归属感
1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有利于教学获得巨大的效率(2)有得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3)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12、班级管理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班级活动环境(4)班级教育与管理的内容(5)班级规范
13、班级管理的特点(1)目的的教育性(2)内容的广泛性(3)对象的不成熟性
14、班级管理的意义:(1)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基础。(2)班级管理是教育活动的保证。(3)班级管理是班集体建设的必要条件(4)班级管理是营造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15、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原则:(1)保持一致性和体现针对性(2)包含全面和突出重点(3)难度适宜和易于评价
16、德育管理的方法:(1)组织法(2)激励法(3)规章制度法
17、了解学生的方法:(1)观察法(2)书面材料分析法(3)谈话法(4)调查法。
18、自我管理法要做到:(1)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2)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3)引导学生参与决策(4)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新机制
19、软文化包括:(1)制度文化(2)精神文化(3)行为文化
20、班级文化的功能:(1)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能够为学生树立典型化的人格榜样(3)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
21、班级文化的特点:(1)教育性(2)凝聚性(3)制约性(4)自主性
22、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与管理:(1)精心装点教室,营造积极向上的物质文化氛围(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构建班级制度文化(3)打造班级精神,形成班级精神文化(4)开展多种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3、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1)班级物质文化(2)班级行为文化(3)班级制度文化(4)班级精神文化
24、建设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须做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选拔、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2)对全班同学提出班级建设目标(3)制定班规并认真地贯彻执行(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25、班主任的思想品德素质:(1)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旺盛的进取精神(2)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3)要有献身教育事业和尊重热爱学生的高尚品质
26、班主任评价的作用:(1)目标导向作用(2)反馈条件作用(3)监督促进作用(4)保证作用
27、少先队的性质:(1)革命性(2)教育性(3)儿童性(4)群众性(5)自主性
28、少先队新时期任务:(1)团结和教育全体少年儿童(2)组织少年儿童参与社会活(3)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
29、少先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1)精心挑选合格的队干部(2)实行队干部轮换制(3)做好队干部的培训
30、积极开展少先队社区工作:(1)领导少年儿童争优创先(2)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娱活动(3)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服务(4)引导儿童参与社区建设(5)加强少先队的社区阵地的建设
31、少先队文化内容:(1)组织管理文化(2)活动文化(3)礼仪文化(4)辅导文化(5)理论文化
32、少先队活动原则:(1)全面性原则(2)教育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4)趣味性原则(5)自主性原则
33、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1)引导者(2)组织者(3)服务者(4)保护者(5)营造者。
34、共青团的组织原则:(1)团员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组织(2)团的全国领导机关是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设立的中央委员会。(3)团体各级领导机关,由选举产生(4)团体各级领导机关应当经常听取并认真处理下级组织和团员的意见(5)团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35、共青团的基本职能:(1)党的后备军(2)国家政权的支柱(3)联系群众的纽带
36、学校团组织的队伍建设:(1)重视团组织建设,激发团员活力(2)充分发挥基层团委作用(3)规范团员队伍建设(4)加强团干部的管理(5)做好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
37、共青团活动的意义:(1)通过活动吸引,团结广大青年群体(2)通过活动增添团组织的活力(3)通过活动教育广大团员(4)通过活动使团干部和团
员受到锻炼
38、共青团活动的要求:(1)要由内容决定形式(2)要从实际出发(3)要适合青少年特点
39、共青团活动的内容:(1)教育类活动(2)生产类活动(3)科技类活动(4)公益类活动(5)组织类活动(6)文娱类活动(7)体育类活动 40、学生会职责:(1)组织开展学生各项活动(2)积极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3)组织学生深入社会(4)沟通与联系各项组织关系
41、学生会的作用:(1)桥梁纽带作用(2)榜样带头作用
42、学生会的工作思路:(1)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管理理念(2)建立引导型的工作方式(3)拓宽活动的领域和内容(4)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准
43、学生会组织的原则:(1)民主集中制原则(2)弹性结构原则(3)责权一致原则(4)民主与监督原则
44、学生会的工作要求:(1)建立健全学生会组织(2)明确学生会的基本任(3)明确学生会内部职责
45、学生会的干部队伍建设:(1)选拔贤能,加强学生会形象建设(2)奖惩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3)因势利导,提高学生会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
46、学生会的制度建设(1)建立汇报工作制度(2)建立会议制度(3)建立检查考核制度(4)建立评比表彰和奖惩制度
47、、同辈群体的特征(1)交往的自愿性(2)关系的平等性(3)群体的凝聚性(4)价值的趋同性
48、同辈群体对学生发展的积极性影响有哪些(1)为学生的心理沟通构筑了平台(2)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体验(3)为学生的举发展创造了机会(4)为学生的交往互动提供了场所(5)为学生的文化融合营造了环境
49、同辈群体对学生发展的消极性影响有哪些(1)同辈群体亚文化的消极影响(2)重要他人的消极影响(3)哥们义气或同伴排斥的消极影响
50、青少年同辈群体的引导与管理(1)、以“教育引导”取代“强制管理”(2)、利用“参照群体”,发挥群体间的影响作用(3)、加强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51、网络环境下同辈群体的特征(1)群体交往的开放性(2)群体交往的超时空性(3)群体交往的匿名性
52、虚拟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1)有利于青少年的信息的共享(2)有利于青少年交往范围的扩展(3)有利于青少年情感的表达和释放(4)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张扬和不同自我的认同
53、虚拟同辈群体的消极影响:(1)信息混乱,良莠杂陈(2)网络成瘾,不能自己(3)群体极化,观点偏颇
教学方法导论
1、影响教学方法发展变化的直接因素:(1)教学内容(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时代要求(4)教学目的和任务
2、为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发文倡导的新的教学方法:(1)愉快教学法(2)情景教学法(3)尝试教学法(4)成功教学法
3、范例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1)基本性(2)基础性(3)范例性
4、当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1)重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2)重视教学中学生知情智力的整合统一;(3)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4)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5)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5、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有:(1)教学目的任务(2)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4)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5)教师自身的素养(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6、教学方法运用的一般要求(1)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2)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最佳选择与优化组合;(3)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7、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有:(1)以学生学习为中心(2)关注真实生活(3)
以“研究”超越“经验”(4)创造性和灵活性
8、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有灵活性;(2)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有灵活性;(3)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有灵活性。
9、教学设计的依据:(1)依据现代教学理论(2)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3)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4)依据学生的特点(5)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
10、教学目标的构成:(1)教学总目标;(2)学校教学目标;(3)课程目标;(4)单元目标;(5)课时目标。
11、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1)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2)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3)难度适中(4)便于检测
12、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构建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料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构建(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13、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步骤和方法主要包括:(1)教学目标分析;(2)情境创设;(3)信息资源设计;(4)自主学习策略设计;(5)协作式教学策略设计;(6)学校效果评价设计。
14、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四种。
15、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3)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16、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3)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方法(4)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17、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1)形象性(2)直观性(3)具体性(4)真实性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
18、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1)实验法(2)练习法(3)实习法
19、自主学习教学法的特点:(1)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2)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3)学习信息及时反馈(4)教师教案的导学性、开放性。
20、自主学习教学法的类型包括:(1)任务型教学法;(2)项目教学法;(3)尝试教学法;(4)问题教学法;(5)六步教学法
21、自主学习教学法的途径包括:(1)加强自学,鼓励探索;(2)创设问题情境,感悟体验;(3)知识升华,自主创新。
22、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基本要求:(1)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2)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策略(3)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4)提供适当的练习机会(5)采取多种指导方式
23、合作教学法的特点:(1)互动性(2)交往性(3)教育性(4)全面性(5)生成性
24、合作教学法的途径:(1)问题式合作教学(2)表演式合作教学(3)讨论式合作教学(4)论文式合作教学(5)学科式合作教学。
25、合作教学法的途径:(1)创设问题,明确目标(2)独立学习,自主尝试(3)小组研讨,集体交流(4)教师总结,反馈评价
26、合作教学法基本要求:(1)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2)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3)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
27、探究教学法的特点:(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2)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3)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
交流(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学有所得(5)既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也注重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
28、探究教学法的核心:(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2)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3)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问题(4)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
运用探究教学法的基本要求:(1)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2)为学习探究提供“支架”(3)提高学生的探究素养(4)要重视总结交流
29、教学组织发展的特点:(1)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化(2)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3)教学组织形式的个别化(4)更加重视课外、校外活动 30、教学组织的选择:(1)根据学校的物质资源选择教学组织的形式(2)根据师生数量和教师专业水平选择教学组织的形式(3)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组织形式(4)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5)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组织形式(6)选择恰当时机灵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
3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32、班级授课组织的具体形式:(1)全班上课(2)班内分组教学(3)班内个别教学
33、当前班级授课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索个别化教学。
34、教案由概括、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四部分组成。
35、电子教案的特点:(1)形象生动(2)数字化(3)可交互操作(4)便于携带与运输
课堂导入的作用:(1)集中注意(2)引发兴趣(3)进入课题
36、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1)导入要有针对性;(2)导入要有启发性;(3)导入要有趣味性;(4)要恰当把握导入的“度”;(5)导入要有艺术性。
37、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1)语言要规范、简明、生动;(2)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3)要与板书、体态相配合;(4)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38、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1)合理地设计问题;(2)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3)提问目的要明确;(4)提问的语言要准确;(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6)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39、根据教师在倾听学生语言时是否参与其中,把课堂倾听分为:(1)介入性倾听(2)非介入性倾听 40、课堂倾听的基本要求。(1)创设平等的师生对话情境;(2)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3)欣赏学生的独特性;(4)要倾听不同学生的声音;(5)倾听后要进行及时反馈。课堂对话的特点:(1)民主性(2)生成性(3)多变性(4)开放性(5)倾听性
41、课堂对话的基本要求:(1)营造对话的气氛;(2)选择恰当的对话话题;(3)真诚地倾听学生言说;(4)要提高对话质量。
42、课堂板书的特点:(1)直观形象性(2)高度概括性(3)艺术性
43、文字板书包括:(1)纲要式板书(2)语词式板书(3)表格式板书(4)线索式板书(5)演算式板书
44、课堂板书的基本要求:(1)要精选内容,突出重点;(2)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3)要形式灵活,布局合理;(4)要文字精当,科学性强;(5)要书写规范,示范性强;(6)要把握时机,适时板书。教学反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1)激励作用(2)调控作用(3)媒介作用(4)预测作用
45、教学反馈的基本要求:(1)反馈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2)要多途径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3)反馈必须及时;(4)反馈必须准确;(5)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馈。
46、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1)内容要精心选择;(2)难易要适度;(3)数量要适当;(4)题目要有启发性;(5)形式要灵活。
47、课堂倾听的基本要求。(1)创设平等的师生对话情境;(2)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3)欣赏学生的独特性;(4)要倾听不同学生的声音;(5)倾听后要进行及时反馈。
48、教学强化的基本要求(1)强化目标要明确;(2)强化态度要诚恳;(3)强化时机要恰当;(4)强化49方式要灵活;(5)强化要与反馈有机结合。50、结课的基本要求。(1)结课要有针对性;(2)结课要有全面性和深刻性;(3)结课要简洁明快;(4)结课要有趣味性。
51、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1)批改作业要及时;(2)批改方式要灵活;(3)要尊重学生;(4)批改态度要认真;(5)批改符号要统一;(6)批改要与讲评紧密结合。
检查学习效果的方式:(1)课堂观察;(2)作业检查与分析;(3)学业成绩测评
52、课堂观察的基本要求(1)要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2)把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结合起来;(3)要保持观察的自然状态;(4)要尽可能排除各种主观倾向。
教学媒体的特性:(1)固定性(2)扩散性(3)重复性(4)组合性(5)工具性(6)能动性
53、现代教学媒体运用的基本原则:(1)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技术性原则(4)艺术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
54、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1)以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2)以新型教学结构创建为中心(3)以“学教并重”的理论来设计(4)建设质优量丰的学科教学资源(5)建构有利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55、教学评价的功能:(1)教学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2)教学评价的鉴定功能(3)教学评价的改进提高功能(4)教学评价的管理功能(5)教学评价的研究功能
56、现代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1)学生的学习方式(2)学生的学习水平(3)学生的学习效果(4)教师的角色把握(5)学习环境的营造(6)教育技术的应用(7)网络教学 说课的基本要求:(1)语言简明,重点突出;(2)关注教学创新,突出自身特色;(3)说理透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反思意识。
57、听课的基本要求(1)要认真记录;(2)要善于思考;(3)听课后要及时总结交流评价。
58、教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1)选定研究问题(2)查阅文献形成理论构思(3)指定研究计划或方案
(4)实施研究(5)分析研究得出结论(6)形成研究报告
59、现代教学评价的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2)强调教师成长(3)重视以学伦教
61、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有(1)方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客观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
62现代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1)学生的学习方式(2)学生的学习水平(3)学生的学习效果(4)教师的角色把握(5)学习环境的营造(6)教育技术的应用(7)网络教学
63、现代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1)测试(2)档案袋评价(3)学习契约评价(4)反思评价表(5)活动表现评价
说课的特点包括(1)说理性(2)科研性(3)工具性(4)交流性(4)教育性
64、说课的类型主要有(1)示范性说课(2)检查性说课(3)评比性说课(4)研讨性说课
65听课的基本要求(1)要认真记录(2)要善于思考(3)听课后要及时总结交流评价
66、评课的基本要求(1)评课标准要多元化(2)要坚持评课之道(3)评课要有提高性(4)评课要有激励性
67、教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1)选定研究问题(2)查阅文献形成理论构思(3)指定研究计划或方案(4)实施研究(5)分析研究得出结论(6)形成研究报告
68、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个案分析法(5)行动研究法(6)比较法 69、说课的意义。(1)说课有利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对话交流;(2)说课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说课有利于教师的自身素质。70、说课的基本要求(1)语言简明,重点突出;(2)关注教学创新,突出自身特色;(3)说理透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要具有较强的反思意识。
第五篇:美术教师考试论述题和简要分析
一.简答题
1、什么是绘画? 绘画是造型艺术的基本种类,它以笔、墨、砚、颜料、画刀、调色板等工具材料和形体、明暗、色彩、构图等基本手段,在纸、纺织品、木板、墙壁等平面上表现物象的形状、体积、质感、量感和空间感,使人们在视觉上可以感受艺术形象。它既是生活的反映,也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同时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2、什么是美术语言? 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
奏、对比、和谐等。
3、什么是美术教育? 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
4、什么是平面构成?平面构成是一门研究形象构成的科学,是一种平面抽象艺术的设计方法,也是对艺术形式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训练。平面构成通过对抽象造型因素(点、线、面)的研究,通过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形象排列方法的研究,进行平面视觉语言的训练,将几个以上单元中心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多运用于实用艺术领域。
5、什么是素描? 素描一般是指单色绘画形式。(工具多采用铅笔、木炭、钢笔、毛笔等。)运用单一的颜色通过明暗调子、线条来表现物体的特征、神态、形体、结构、运动、空间、调子、明暗、层次、主次、虚实、质感、量感、色彩感等。这种绘画称为素描。
6、什么是基本的美术素养? 基本的美术素养包括对美术的内容和现象有基本的了解;对美术的创作方法与过程有基本的了解;对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基本了解。它不仅指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应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包括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地反应;能自觉而大胆的运用美术的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7、什么是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体,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形成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
与性与开放性。
8、美术教学设计的关键点有哪些?(1)目标设计是否在学生需求中生成(2)目标达成是否在尝试和探究活动中生成。(3)环节设计是否在文本的多元中解读生成。(4)思维激发是否在师生、生生对话中生成。(5)教师引领是否在适度拓展中生成。(6)情感态度是否在创造中生成。
9、什么是案例? 案例是指具有典型性的具体事例,通过它们能印证某种理念或提示某种方法。
10、新课程下的学生观有哪些变化?
(1)学生本位意识。(2)学生主体意识。(3)学生个体意识。
11、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由哪些变化?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课程的建设者
12、为什么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因为课堂教学设计活动实质上是伴随实施教学的全过程的。考察课堂教学设计的知识过程,我们不能只看到教师的课前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与学生对话的具体情境,调整甚至改变课前的教学设计,这也是一个设计的活动,可称为“课间设计”,同时,教师在教学完成之后,仍然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以便为将来的教学提供新的经验与思路,可称之为“后设计”。
13、什么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它包括自主监控、自主指导、自主强化三个过程。美术课最容易接近自主学习。
14、中国画的三大特点是什么?
1、以线条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达到线墨色交相辉映;
2、以画开拓诗的意境,画中有诗,托物喻情;
3、将书、画、印三者融合一体,产生形意相生,形色相映的艺术效果。
4、散点透视
15、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学会教学设计的反思,而反思首先是能发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哪些途径去发现问题?
要点:
⑴ 检视教学设计后的教案与教学实际的差距,如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发现了预料之外的问题?是否利用这些问题作为教学资源了?下课后有哪些方面比较满意或有什么困惑与
遗憾? ⑵ 请自己的同事进课堂观察自己的教学,然后听取教学设计的问题。⑶ 用录像的手段全程记录自己的教学,分析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6、你认为一个好的教学案例的“标准”有哪些方面? 一个好的教学案例都是有一定“标准”的,首先最重要的一条是能促使自己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和帮助阅读案例的人从中“学有所获”。其次要做到:(1)、具有可读性。一个好案例是一件文学作品,应该是主题鲜明、中心突出,围绕主题以一种引人入胜、迷人的方式来展开,事件发生的背景交代清楚,人物的心理感受、体验和内部冲突揭示充分,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言表达明晰、生动和活泼。(2)、具有时代性。一个好案例必须要有时代的特征,能反映当前教育教学中最普遍发生的问题,能足够引起自己和人们的反思,能产生“共情”。(3)、富有个性化。案例的内容和形式要有特色,能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能从理论的高度去开掘并能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能引起人们多方位的、多角度地思
考,能触及人们的灵魂。
(4)、一般用过去式表达。(5)、字数最好在2000——4000字范围内。
二、辨别题
1、美术是精神创造的产品,是体现人类思想感情的意识形态。
要点:正确。
由于美术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全面的能动的反映,所以所有美术作品都能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人们智能的形成、发展与情感、意志的培养。美术还是一种人类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产物,它体现着社会和个人的审美观念和理想。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凡高的《星月夜》、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王式廓的《血衣》等,这些作品都表现出画家独特的认识、感情与个性。
2、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
要点:正确。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科并不是单独孤立地存在的,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部分。强调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以及美术学科与社会、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一幅美术创作作品的诞生,除了作者精湛的美术技能技巧的表现以外,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民俗风情、人文修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
3、美术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要点:片面。
美术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而任何一种学科教育都是有两部分构成的,一是学科本体,也就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系统;二是该学科教育的功能,也就是通过对该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种种良性的变化。美术活动需要感受、体验、情感、想象、创造,通过美术教育也有助于形成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力和灵巧的动手能力。同时,美术活动也能作为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社会学习、跨学科学系的工具。美术学科本体始终是教育功能生成的基础;美术学科也应该注重自身教育功能的拓展,尽量增强美术学科对人的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美术本体和教育功能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当然,不同的学科教育的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的侧重,这种侧重体现了学科教育不同层次的特征。
4、你认为教师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是以“一味的鼓励性评价为主”还是以“科学性评价
为主”?为什么? 要点:新课程需要新的教学评价,新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激励性和发展性为主的评价方式,使教师们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们享受学习成功的欢乐,唤起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的自豪感。但“一味的鼓励性评价为主”的评价观,忽视了对学生作品问题的指出,这样久而久之只会使学生失去进步的方向,盲目地去学习。而“科学性为主”的评价观,即注重看到学生作品进步的一面,还要恰当地指出不足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
展。
5、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懂得“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要点:正确。
教学是有方法的,但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机械地死板地去硬套,而要因内容而异,因教师而异,因条件而异。教学方法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如何“学”的活动设计。任何教学方法都是相对的,并且是在不断发展的。教师应以“课标”精神为依据,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灵活地、创造性地、多样性地去发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观点论述
1、你认为“以教为主”与“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要点: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分析。比如学习任务的结果是什么,性质、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起点与重点分析等等。强调的教师的“教”,教师主导着教学的进程,控
制着学生的学习。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关注的焦点在于学习情境的设计。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知识应用的实际情境下的学习,学习者的经验才能赋予新的学习意义。因此,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关注的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学生的“学”,教师主要起着指导、引导的作用,学习的主导权在学生手中。
2、你在美术教育中,如何理解与运用“以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的?请联系教学实
际进行阐述。
要点:
以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美术学科同属于视觉艺术的特点,人们是通过眼睛的“看”来“感知”和“解读”的。因此运用直观形象传递美术信息,这是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其包括演示法、观摩法、观察比较法等。如绘画、制作方法步骤的现场示范演示、工具性能及技能特点演示,或实物、范画、录像、课件的展示等。在采用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时,必须做到范画、范作要精选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教师演示的每一个过程、步骤都要让学生看清楚。
3、你是怎么理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要点:教师角色的转变: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① 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② 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③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遵守纪律,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需要新的工作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带来的挑战: ①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
②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③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4、你认为“知识”与“能力”之间有联系吗,为什么?你在美术教学中是如何处理好这两者
之间的关系的?
要点:
知识与能力是有联系的,因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不存在着美术升学的压力,美术教学的目的让学生通过对一般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5、什么叫“建构主义”?
要点:
建构主义认为,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括真理性,但是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还会有更真实的解释。因此,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让学生接受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由他们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6、快下课了,教师有些教学任务还未完成,可是回答问题的学生还在滔滔不绝地发言,教
师应该怎么办?
要点:
一个高效的教育过程应该是师生、生生积极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想象力往往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新课标认为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重要的是培育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为此,教师必须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控制课堂教学,随时准备适应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因素”,“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对学生出现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抓住它并予以引燃,使意外的信息生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从而超越预定的目标。如果这位学生的发言很有价值,就应该让他把话讲完,相反正在该学生讲的滔滔不绝时,教师双手一拍“停”!这种“精确控制”恰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其这样还不如顺其自然,让学生自己决定应该何时结束。教为了学,教要适应学,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案例分析
1、水彩画中水、色的相互渗化,会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较好地掌握用笔、用水、用色等要领。请你结合教学实际,列举学生在运用水、色的相互渗化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要点:
水、色相互渗化会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这是水彩画技法的最主要特点。
容易出现的问题:
用笔滞、习惯来回涂、喜欢用小笔描等。用水滥没有形,或用水少没有滋润的感觉。
用色厚不透明,用色少,干后太淡,调配颜色脏、暗、灰,用色过火。
解决的方法:
用笔;要求流畅、肯定、迅速、一气呵成。忌来回涂,要有笔触;养成用大笔处理画面;以中笔处理局部的体和面;最后用小笔画点勾线。用水;要求饱满,进行笔中含水量不同会产生不同效果的尝试;用先湿润纸面再画的方法,使水分饱满;还可以进行水分流动的尝试,体会趁湿渗化的效果。用色;了解水彩画要画的干净、明快,首先要熟悉各种颜色的性能;调配颜色要水多色少,为避免色彩灰暗,以两色相混为宜;慎用黑白两色。
2、以下三个案例都是以《太阳》为课题内容的教学目标设计,都有可操作性,但其把握的侧重点不同。请分析有哪些不同的侧重点?
《太阳》 要点: 上述三个目标设计是同一课程内容的设计,三位教师的目标设计都具有极强的可行性。每位设计者在对教材和学生分析以及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每个目标都有更适合自己学生的方面,同时都具有一定的弹性。例1 目标设计侧重点是让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运用视觉语言,使他们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力所能及地参与美术文化的传承。例2目标设计侧重点落在学生用想用的材料表现他们心目中与别人不同的太阳形象。因此,该目标的弹性就体现在第一条即“灵活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来表现太阳”内容中,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例3侧重于保持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其弹性之处的设计是目标中的第2条“能够在圆形中设计制作出不同个性的太阳面部形象”。
3、介绍画家莫奈的生平、艺术风格等,并举代表作品一幅作简单评述。
要点:生平介绍:
莫奈(1840—1926)是法国印象画派的创始人之一。出生于巴黎,他父亲在哈佛尔开杂货店,莫奈的童年便在哈佛尔度过,大自然陶冶了他自由自在的性格,那时他常在练习本封面上画装饰取乐,不知不觉从玩乐中积累了许多绘画技巧,十五岁时便以一个漫画家闻名于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