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请联系当前实际,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解读
请联系当前实际,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解读
(*题目自拟,又是联系实际„„字数统计2439*)
稳定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的一个最根本问题,一次,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稳定是基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两者既紧紧相连,却又相互制约,就会制约一个国家或一方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极力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口号。可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没有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只是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等同于GDP的增长。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长期实行高投入推动和维持的速度型增长路线,使得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付出了极高的增长成本。结果导致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偏差,并逐步积累和暴露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第一,侧重经济发展而轻视社会发展。其结果是经济发展快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从而出现经济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实局面。主要体现在教育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公,使老百姓普遍感觉到上学难和上学贵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使得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文化事业不繁荣,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增长需求;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弱化,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社会救助发展不足;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而且水平很低;社会治安状况日趋恶化等等。
第二,侧重发展速度而轻视发展质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高,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基本是一种粗放型的,走的是一条“三高一低”的发展道路,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
第三,侧重经济总量的扩大而轻视经济结构的优化。虽然我国经济每年以9%左右的速度在稳步增长,但是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人们预期中的高就业,使得当前我国就业和再就业的形势异常严峻,每年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国企改革的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逐年增加的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需要就业等等,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最为关注、最为操心的一件大事。
第四,侧重财富获取而轻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保护”的发展模式仍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各地经济的发展。
第五,侧重物的积累而轻视人的发展。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片面发展观的作用下,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同时,人们的道德素质却逐渐下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抬头,社会成员道德诚信缺失,以及部分党员干部权力寻租、腐化堕落等等。以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坑蒙拐骗层出不穷、腐败案件屡见不鲜。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除了上述这些,在我国还存在由于社会分配不公而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问题,集中体现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等的不断扩大。可见,我们党及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抓住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矛盾和焦点问题,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能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才能够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最终实现我们党伟大的历史使命。以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然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任务”。“三大建设”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状态呢?这就是四中全会所提出来的“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即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建设”的任务再加一个和谐社会建设任务。
第二,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借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小康”提法,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同志赋予“小康”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全面建设小康,就要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变化,一些人的利益满足了,一些人的利益得不到满足,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动之中,不稳定、不和谐的问题很多。在社会变动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政权的安危。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达到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的国家的执政党来说,如何处理好社会稳定与和谐,至关重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既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又面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压力。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我国已进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动,既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动力和活力,同时也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同在,动力和压力共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解决矛盾迎接挑战,就必须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篇:请联系当前实际,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解读
(*题目自拟,又是联系实际„„字数统计2439*)
稳定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的一个最根本问题,一次,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稳定是基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两者既紧紧相连,却又相互制约,就会制约一个国家或一方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极力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口号。可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没有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只是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等同于GDP的增长。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长期实行高投入推动和维持的速度型增长路线,使得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付出了极高的增长成本。结果导致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偏差,并逐步积累和暴露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第一,侧重经济发展而轻视社会发展。其结果是经济发展快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从而出现经济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实局面。主要体现在教育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公,使老百姓普遍感觉到上学难和上学贵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使得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文化事业不繁荣,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增长需求;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弱化,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社会救助发展不足;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而且水平很低;社会治安状况日趋恶化等等。
第二,侧重发展速度而轻视发展质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高,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基本是一种粗放型的,走的是一条“三高一低”的发展道路,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
第三,侧重经济总量的扩大而轻视经济结构的优化。虽然我国经济每年以9%左右的速度在稳步增长,但是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人们预期中的高就业,使得当前我国就业和再就业的形势异常严峻,每年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国企改革的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逐年增加的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需要就业等等,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最为关注、最为操心的一件大事。
第四,侧重财富获取而轻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保护”的发展模式仍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各地经济的发展。
第五,侧重物的积累而轻视人的发展。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片面发展观的作用下,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同时,人们的道德素质却逐渐下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抬头,社会成员道德诚信缺失,以及部分党员干部权力寻租、腐化堕落等等。以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坑蒙拐骗层出不穷、腐败案件屡见不鲜。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除了上述这些,在我国还存在由于社会分配不公而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问题,集中体现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等的不断扩大。可见,我们党及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抓住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矛盾和焦点问题,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能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才能够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最终实现我们党伟大的历史使命。以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然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的“三大任务”。“三大建设”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状态呢?这就是四中全会所提出来的“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即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建设”的任务再加一个和谐社会建设任务。
第二,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借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小康”提法,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同志赋予“小康”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全面建设小康,就要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变化,一些人的利益满足了,一些人的利益得不到满足,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动之中,不稳定、不和谐的问题很多。在社会变动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政权的安危。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达到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的国家的执政党来说,如何处理好社会稳定与和谐,至关重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既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又面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压力。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我国已进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动,既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动力和活力,同时也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同在,动力和压力共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解决矛盾迎接挑战,就必须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篇:浅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浅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 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长期以来,我们极力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口号。可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没有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只是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等同于GDP的增长。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长期实行高投入推动和维持的速度型增长路线,使得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付出了极高的增长成本。结果导致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偏差,并逐步积累和暴露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一是收入分配失衡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贫富阶层之间的冲突。二是劳动关系失衡导致的强资本弱劳工格局,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劳资之间的利益冲突。毋需讳言,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我国资金短缺的局面并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我们对投资者给予了多方面的保护,这种保护迅速提升了资本所有者的地位,而劳动者的地位却在不同程度地下降,在全球性的强资本弱劳工格局背景下,我国的劳动关系在过三十年尤其是近十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关系已经处于不和谐状态,劳资之间的冲突正在日益显性化。三是城乡发展失衡导致的城乡差距扩大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城乡之间的冲突。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是短期内形成的,也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这种差距因农民工的出现以及由此带来的城乡融洽而显得更加明显。“三农”问题的突出,表明了城乡之间的发展确实处于不协调与不和谐状态,其妨碍的当然不仅仅是乡村的发展,而且必然是包括城市在内的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是地区发展失衡导致的地区差距扩大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地区之间的冲突。上一届政府推进西部大开发,近两年来国家又开始着重关注东北地区的发展,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概念,这是基于地区发展的失衡或者不和谐而做出的调整努力,它一方面表明了地区差距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这种差距及其带来的不和谐急切需要调整,这是国家发展大局的需要。
五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失衡导致的价值观扭曲,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道德滑坡。如官德、医德、师德的下滑已经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先富起来的群体形象急切需要改善,等等。这些现象表明了在物质文明日益发展并进入繁荣阶段后,精神文明或者与时俱进的新道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却未能够跟上时代步伐,两者亦是处于一种不和谐状态。换言之,新时期的伦理道德与价值取向并未随着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而同步进步。
可见,我们党及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抓住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矛盾和焦点问题,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能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才能够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最终实现我们党伟大的历史使命。以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然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任务”。“三大建设”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状态呢?这就是四中全会所提出来的“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即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建设”的任务再加一个和谐社会建设任务。
第二,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借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小康”提法,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同志赋予“小康”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全面建设小康,就要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变化,一些人的利益满足了,一些人的利益得不到满足,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动之中,不稳定、不和谐的问题很多。在社会变动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政权的安危。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达到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的国家的执政党来说,如何处理好社会稳定与和谐,至关重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既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又面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压力。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我国已进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动,既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动力和活力,同时也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同在,动力和压力共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解决矛盾迎接挑战,就必须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篇: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
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和谐社会历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中国五千年的历 史中,早就有和谐的思想。孔子认为 “君子和而不同” 孟子的 ; “天人合一”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 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社会;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 想;这都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美好描绘和追求。
从古至今,构建和谐社会都是我们的一个伟大目标,可是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实现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既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又要使不同社会阶层 人群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与尊重,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保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 安。我国是一个多人口、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能否把社会各 界人士的心凝聚在一起,能否把全民族力量团结在一起,拧成一 股绳,能否把全体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 来,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与人之间在 诚信友爱、融洽互助的社会中和谐相处,有助于凝聚人心、增强 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保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全体中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我们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都紧跟在党的领导下,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动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第五篇:《矛盾论》解读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矛盾论》解读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摘 要]《矛盾论》第一次系统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详细的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和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等,为我国革命建设时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如今,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关系等社会各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如何顺利巧妙的解决这些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此,我们需要重新研读《矛盾论》,从书中提炼出解决现有矛盾的基本思维和处理办法。
[关键词]矛盾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矛盾论》的写作背景
(一)思想环境分析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到《矛盾论》写作完成,党内出现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左倾”错误思潮。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共产党开展了土地革命,在此期间毛泽东提出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被拒绝。李立三认为“城市是敌人的头脑和心脏,乡村只是统治阶级的四肢。” 由此,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第一次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占据了主体地位。在党内占据时间最长,给党的各项事业造成的损失最严重的就是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二次左倾错误思想路线。王明在工作部署中坚持苏联革命的成功经验,坚决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无视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武装夺取政权的思路,其结果就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导致红军惨败被迫离开江西,开始艰苦卓绝的长征。
(二)地理环境分析
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之后,红军队伍在陕北胜利会师。一九三五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国民党和共产党于一九三七年开始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是主力军,属于正面战场,而共产党位于抗战大后方,绝佳的地理位置给毛泽东同志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学习环境,有更多的时间阅读马列专著。
二、《矛盾论》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矛盾论》的理论基础
为了能够学习更多马列主义书籍,毛泽东来到了北京大学图书馆打工,利用工作之便饱览群书。在革命过程中,毛泽东曾被人机讽“狭溢的经验主义者”,这大大刺激了追求理论修养的毛泽东。因此,发奋阅读马列主义著作是毛泽东极端重视的工作内容之一。第二次国共合作后,共产党位于大后方的第二战场,给毛泽东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其中最主要的有列宁的《唯物论和经验批判主义》、《关于辩证法的笔记》、普列汉诺夫的《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等书。这些书给毛泽东关于矛盾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中古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丰富了《矛盾论》的内容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始于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后经汉代董仲舒唐代韩愈深入研究,宋朝时的周敦颐、程颐、程颢不断发展,于南宋朱熹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达到最高成就。毛泽东是秉持着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哲学,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含义。
一方面,毛泽东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精华。毛泽东吸取了古代文化“相反相成”的观点,用它来表示对立面的统一,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指出对立面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他对传统哲学进行补充,赋予其新的含义。毛泽东的新陈代谢规律与老子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循环论思想,与王安石的“新故相除”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显然有一定的联系。不同的是,毛泽东克服了老子的历史循环论思想和相对主义世界观,同时又从事物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角度,更新了“新故相除”的理论内涵,用事物内部新旧因素的对立统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三、《矛盾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日趋复杂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分析到,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一类是敌我矛盾也就是对抗性矛盾,另一类是人民内部矛盾即非对抗性矛盾。
目前我国存在敌我矛盾较之前的更为复杂。就国外而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上、科技上、政治上、军事上的优势,极力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活动。在国内,虽然不存在两个对立阶级实体之间的阶级斗争,但阶级斗争的某些表现还存在着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如:党和人民同贪官污吏之间的斗争,破坏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敌对分子之间的斗争,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内同国内外散布腐败的矛盾斗争。对于我国存在的对抗性矛盾,应该采用专政的办法去解决,而不能心慈手软采用了说教的方式,必须用法律武器去裁决这些破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事情。
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的各方面同样存在着复杂多样的非对抗相矛盾。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将触及深层矛盾问题、劳动者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不断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绝大部分属于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可以通过民主的方法、和平的方法、说服教育等方法妥善加以解决。所以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分析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
(二)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要在坚持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就是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在复杂事物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性;同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性。因此,我们需要在解决矛盾中善于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方法。
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只有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为解决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李立三.《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1930.[2]《邓小平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2.作者简介:崔警花(1994―),女,汉,河南,重庆工商大学在读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兼职于重庆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资政中心,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