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日报评论员:“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如何落实十二字总要求系列
人民日报评论员:“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如何落实十二字总要求系列
人民日报评论员:“照镜子”重在找到差距
——如何落实十二字总要求之一
“召开一次高质量的专题民主生活会”,这是教育实践活动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好这个会?“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4句话、12个字的总要求,给出了根本遵循。
这其中,“照镜子”既是关键步骤,又是重要方法,决定着活动能否取得实效。宗旨意识是否坚定?工作作风是否端正?廉洁自律是否够格?只有以党章为镜、以廉政准则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才能聚焦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在活动中找准靶子、有的放矢。
坦率地说,在一些地方,照镜子不大受欢迎。有的同志自我感觉良好,懒得照镜子,动辄曰“寡人无疾”,两眼蒙蒙,双耳聩聩;有的明知自己有问题,害怕照镜子,担心光可鉴真,讳疾忌医;有的只愿看自己光鲜的一面,习惯盛妆出镜,言必谈功劳成绩,自我膨胀、自欺欺人;还有的喜欢拿着镜子照别人,认为自己美得不得了,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缺点问题。这样的认识,不符合“照镜子”的本意,只能是“闭塞眼睛捉麻雀”,把不住问题的脉、点不到矛盾的穴,让活动成了花架子、批评成了走过场。
照不好镜子,或是不愿照镜子,反映出一些同志还存在不以为然的思想,怕照出差距有压力、照出不足挨批评、照出问题被处理。“丑媳妇总要见公婆”。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对我们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必须有敢照镜子的勇气、照好镜子的决心。藏着掖着,只能把小病拖成大病。敢照镜子、勤照镜子,特别是对缺点和错误多往深处照、细处照,使之纤毫毕现,“找出差距”的要求才不会落空,“修身正己”的初衷才能够达到。
照镜子,关键是要找准镜子。照什么样的镜子,决定着能看到什么样的问题。如果照的是哈哈镜,自然变形走样、难见真章;如果照的是朦胧镜,云里雾里“看起来很美”,也难以反映实际问题。镜子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才能把缺点看得清清楚楚、把问题看得真真切切。对照党章,增强党员意识;对照廉政准则,增强廉洁意识;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增强自律意识;对照群众期盼,增强公仆意识;对照先进典型,增强先锋意识。这样照镜子,才能搞好教育实践活动,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照镜子、亮底子,是活动要求,更是思想考验。有抛开面子、揭短亮丑的勇气,有动真碰硬、敢于交锋的精神,才能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求,以实际行动密切血肉联系,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
人民日报评论员:“正衣冠”难在立查立改
——如何落实十二字总要求之二
“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听到了意见却作“耳旁风”,找到了问题还要“等等看”,缺点和不足心知肚明却“不敢正视”、“不愿解决”,这样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不良风气。
总书记强调,“正衣冠,主要是在照镜子的基础上,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民主生活会期间,能不能通过“正衣冠”,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直接影响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
正衣冠,关键在一个“正”字。正,才有整洁端庄,才有良好形象。对照镜子,看看“风纪扣”有没有扣好、帽子有没有戴歪,看看衣服是不是上下不“搭”、内外穿“混”,看看有没有污点破洞、是不是邋邋遢遢,发现问题、找到缺点,对自己里里外外来一个“大扫除”。通过“正衣冠”,思想上扶正祛邪,行动上补漏纠偏,加紧扭转那些好大喜功、欺上瞒下的观念,高高在上、官气十足的做派,贪图安逸、居功自傲的想法,做到重整旗鼓、轻装上路。
正衣冠,难在一个“改”字。不改正,照镜子就成了做样子,除“四风”就成了假大空。作风建设“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必须有触动灵魂的勇气和决心。毛病不是一天形成,只有坚持发现问题、立即施治,才能为自己赢得主动;问题不是一天累积,只有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才能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正衣冠,外套要正,内衣也不可忽视,群众看得到的地方要勤加拂拭、整旧如新,群众看不到的地方更要仔细翻查、不留死角;问题明显的地方要及时纠正,问题隐蔽的地方同样要认真查改。
改作风、除毛病、正品行,自然会有那么些障碍、那么些纠结、那么些难为情,甚至还会有痛苦,但共产党人连流血牺牲的革命年代都走过来了,还在乎这点个人荣辱得失?党员、干部都要拿出“吾日三省吾身”的诚意,勇于自曝家丑、杜绝文过饰非,有追根溯源的细致,有刮骨疗毒的果敢,立查立改,立说立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心诚意、知错就改,从一个个具体的毛病改起,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抓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何愁不树立,群众的信任焉能不增加?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惯,才能收到防微杜渐之效,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以端正的品行塑造良好的形象、将良好的形象内化为端正的品行,时常反躬自省、不断自我提升,我们就能够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无愧于党,无愧于民。
人民日报评论员:“洗洗澡”贵在敢于批评
——如何落实十二字总要求之三
人,每天都在接触灰尘,所以要经常洗澡,打点肥皂,用丝瓜瓤搓一搓,用水冲一冲,洗干净了,就神清气爽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洗洗澡”要洗什么?又有哪些动作要领?
总书记强调,“洗洗澡”,就是要“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可见,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中,“洗洗澡”起着承上启下的步骤,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逻辑必然。
洗澡谁都会,关键是如何才能洗干净;批评都不陌生,问题在怎样才有实效。现实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干部信奉“栽花不栽刺,以后好办事”的哲学,不敢较真碰硬,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有的干部嘴上倒是提意见,但细究起来,却是“批评上级放礼炮,批评同级放哑炮,自我批评放空炮”;更有些干部,苦心于委婉措辞,以批评之名行溜须之实,将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了吹捧与自我吹捧。“学习教育常常搞,搞来搞去老一套,就是洗把温水澡”。这种“老油条”行为,本身就需要好好“洗一洗”。
用“擦脸”代替“洗澡”,把“洗澡”异化为“泡温泉”,使批评的武器变形走样,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不敢说,二是不愿说。不敢说的背后是“害怕”:批评领导怕打击报复,批评同级怕影响关系,批评下级怕丢选票,自我批评怕失面子。不敢说、不愿说,其结果都是将“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优良作风庸俗化,不但丝毫起不到清理思想灰尘、驱赶政治微生物的效果,也会使教育实践活动浮于表面、走走过场。
要洗好澡,必须恢复批评的正气锐气,一方面党员干部要端正思想,另一方面也要领导带头。如果领导对批评态度暧昧,如何动员其他人展开批评?如果一把手不能闻过则喜,其他人又怎么愿意提意见?也要看到,批评的目的是团结,而不是打击。此次活动开展专题民主生活会,要求在开展批评前进行“谈心”、“交心”,其目的正在于此。查摆问题要出于“公心”,相互沟通务求“交心”,批评同志充满“诚心”,接受批评非常“虚心”,才会敢于动真碰硬、揭短亮丑,真正触及思想,达到“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
历史经验表明,“批评的武器一定不能丢”。“洗洗澡”难在荡涤心灵、贵在敢于批评。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彻底清除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党员干部就会神清气爽,我们党也就能风清气正。
人民日报评论员:“治治病”旨在对症下药
——如何落实十二字总要求之四
人的身体有了毛病,要及时就医。人的思想和作风有了毛病,也须抓紧诊治。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区别情况、对症下药,才能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12字总要求中,“治治病”是归宿和落脚点,是决定民主生活会质量高不高、活动效果实不实的关键所在。
当前,从治理“人情案”、“关系案”到整改多占住房、公款吃喝,各地各部门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立行立改,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也存在护短遮丑不作为、“领导患病,群众吃药”、吃“保健品”糊弄等现象。这就告诉我们,落实“治治病”的要求,难在正视问题,旨在对症下药。正是从这个角度,总书记强调,“治治病”就是要“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讳疾忌医,就可能小病拖成大病,由病在表皮发展到病入膏肓,最终无药可治。面对作风顽疾,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有真抓真改的决心,才能找准病灶、抓住要害。反之,看到问题躲着走,碰到矛盾绕着过,你好我好大家好,就会贻误治病时机,冷了群众的心。
找出了问题,更需对症下药。“药对如锁开”,抓对方子用对药,才会发挥疗效。教育实践活动聚焦作风建设,而作风问题既有普遍性,也有差异性。一个药方治不了百病,科学有效的做法,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病情病因,讲究方式方法。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也应找准“病症”、区别对待,该吃药的吃药,该动手术的动手术,切实体现从严治党要求。
“治病”过程,就是教育实践活动见真章、动真格的过程。不论是查摆问题、开展批评,还是召开民主生活会,那些重形式轻内容、重表态轻行动、重班子轻个人、重工作问题轻“四风”问题的做法,既未找到症结所在,也未用对药、用足药,甚至以“保健品”取代治病药,真病假治、大病小治,只能是越治病越重。只有较真碰硬、狠下猛药、深挖病根,才能扫除积弊、破解难题,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空、不偏、不走过场。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时说:“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惩前以毖后,治病为救人。落实“治治病”要求,既要治已病,又要治未病,建立防病治病、祛邪扶正的长效机制。只要党员干部作风一新、党组织肌体更加健康,就能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凝聚亿万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第二篇: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如何落实“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十二字总要求(最终版)
“照镜子”重在找到差距
——如何落实十二字总要求之一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2013年09月02日
01 版)
“召开一次高质量的专题民主生活会”,这是教育实践活动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好这个会?“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4句话、12个字的总要求,给出了根本遵循。
这其中,“照镜子”既是关键步骤,又是重要方法,决定着活动能否取得实效。宗旨意识是否坚定?工作作风是否端正?廉洁自律是否够格?只有以党章为镜、以廉政准则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才能聚焦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在活动中找准靶子、有的放矢。
坦率地说,在一些地方,照镜子不大受欢迎。有的同志自我感觉良好,懒得照镜子,动辄曰“寡人无疾”,两眼蒙蒙,双耳聩聩;有的明知自己有问题,害怕照镜子,担心光可鉴真,讳疾忌医;有的只愿看自己光鲜的一面,习惯盛妆出镜,言必谈功劳成绩,自我膨胀、自欺欺人;还有的喜欢拿着镜子照别人,认为自己美得不得了,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缺点问题。这样的认识,不符合“照镜子”的本意,只能是“闭塞眼睛捉麻雀”,把不住问题的脉、点不到矛盾的穴,让活动成了花架子、批评成了走过场。
照不好镜子,或是不愿照镜子,反映出一些同志还存在不以为然的思想,怕照出差距有压力、照出不足挨批评、照出问题被处理。“丑媳妇总要见公婆”。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对我们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必须有敢照镜子的勇气、照好镜子的决心。藏着掖着,只能把小病拖成大病。敢照镜子、勤照镜子,特别是对缺点和错误多往深处照、细处照,使之纤毫毕现,“找出差距”的要求才不会落空,“修身正己”的初衷才能够达到。
照镜子,关键是要找准镜子。照什么样的镜子,决定着能看到什么样的问题。如果照的是哈哈镜,自然变形走样、难见真章;如果照的是朦胧镜,云里雾里“看起来很美”,也难以反映实际问题。镜子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才能把缺点看得清清楚楚、把问题看得真真切切。对照党章,增强党员意识;对照廉政准则,增强廉洁意识;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增强自律意识;对照群众期盼,增强公仆意识;对照先进典型,增强先锋意识。这样照镜子,才能搞好教育实践活动,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照镜子、亮底子,是活动要求,更是思想考验。有抛开面子、揭短亮丑的勇气,有动真碰硬、敢于交锋的精神,才能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求,以实际行动密切血肉联系,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正衣冠”难在立查立改
——如何落实十二字总要求之二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2013年09月04日
01 版)
“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听到了意见却作“耳旁风”,找到了问题还要“等等看”,缺点和不足心知肚明却“不敢正视”、“不愿解决”,这样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不良风气。
总书记强调,“正衣冠,主要是在照镜子的基础上,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民主生活会期间,能不能通过“正衣冠”,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直接影响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
正衣冠,关键在一个“正”字。正,才有整洁端庄,才有良好形象。对照镜子,看看“风纪扣”有没有扣好、帽子有没有戴歪,看看衣服是不是上下不“搭”、内外穿“混”,看看有没有污点破洞、是不是邋邋遢遢,发现问题、找到缺点,对自己里里外外来一个“大扫除”。通过“正衣冠”,思想上扶正祛邪,行动上补漏纠偏,加紧扭转那些好大喜功、欺上瞒下的观念,高高在上、官气十足的做派,贪图安逸、居功自傲的想法,做到重整旗鼓、轻装上路。
正衣冠,难在一个“改”字。不改正,照镜子就成了做样子,除“四风”就成了假大空。作风建设“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必须有触动灵魂的勇气和决心。毛病不是一天形成,只有坚持发现问题、立即施治,才能为自己赢得主动;问题不是一天累积,只有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才能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正衣冠,外套要正,内衣也不可忽视,群众看得到的地方要勤加拂拭、整旧如新,群众看不到的地方更要仔细翻查、不留死角;问题明显的地方要及时纠正,问题隐蔽的地方同样要认真查改。
改作风、除毛病、正品行,自然会有那么些障碍、那么些纠结、那么些难为情,甚至还会有痛苦,但共产党人连流血牺牲的革命年代都走过来了,还在乎这点个人荣辱得失?党员、干部都要拿出“吾日三省吾身”的诚意,勇于自曝家丑、杜绝文过饰非,有追根溯源的细致,有刮骨疗毒的果敢,立查立改,立说立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心诚意、知错就改,从一个个具体的毛病改起,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抓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何愁不树立,群众的信任焉能不增加?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惯,才能收到防微杜渐之效,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以端正的品行塑造良好的形象、将良好的形象内化为端正的品行,时常反躬自省、不断自我提升,我们就能够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无愧于党,无愧于民。
“洗洗澡”贵在敢于批评
——如何落实十二字总要求之三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2013年09月05日
01 版)
人,每天都在接触灰尘,所以要经常洗澡,打点肥皂,用丝瓜瓤搓一搓,用水冲一冲,洗干净了,就神清气爽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洗洗澡”要洗什么?又有哪些动作要领?
总书记强调,“洗洗澡”,就是要“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可见,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中,“洗洗澡”起着承上启下的步骤,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逻辑必然。
洗澡谁都会,关键是如何才能洗干净;批评都不陌生,问题在怎样才有实效。现实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干部信奉“栽花不栽刺,以后好办事”的哲学,不敢较真碰硬,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有的干部嘴上倒是提意见,但细究起来,却是“批评上级放礼炮,批评同级放哑炮,自我批评放空炮”;更有些干部,苦心于委婉措辞,以批评之名行溜须之实,将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了吹捧与自我吹捧。“学习教育常常搞,搞来搞去老一套,就是洗把温水澡”。这种“老油条”行为,本身就需要好好“洗一洗”。
用“擦脸”代替“洗澡”,把“洗澡”异化为“泡温泉”,使批评的武器变形走样,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不敢说,二是不愿说。不敢说的背后是“害怕”:批评领导怕打击报复,批评同级怕影响关系,批评下级怕丢选票,自我批评怕失面子。不敢说、不愿说,其结果都是将“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优良作风庸俗化,不但丝毫起不到清理思想灰尘、驱赶政治微生物的效果,也会使教育实践活动浮于表面、走走过场。
要洗好澡,必须恢复批评的正气锐气,一方面党员干部要端正思想,另一方面也要领导带头。如果领导对批评态度暧昧,如何动员其他人展开批评?如果一把手不能闻过则喜,其他人又怎么愿意提意见?也要看到,批评的目的是团结,而不是打击。此次活动开展专题民主生活会,要求在开展批评前进行“谈心”、“交心”,其目的正在于此。查摆问题要出于“公心”,相互沟通务求“交心”,批评同志充满“诚心”,接受批评非常“虚心”,才会敢于动真碰硬、揭短亮丑,真正触及思想,达到“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
历史经验表明,“批评的武器一定不能丢”。“洗洗澡”难在荡涤心灵、贵在敢于批评。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彻底清除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党员干部就会神清气爽,我们党也就能风清气正。“治治病”旨在对症下药
——如何落实十二字总要求之四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2013年09月06日
03 版)
人的身体有了毛病,要及时就医。人的思想和作风有了毛病,也须抓紧诊治。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区别情况、对症下药,才能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12字总要求中,“治治病”是归宿和落脚点,是决定民主生活会质量高不高、活动效果实不实的关键所在。
当前,从治理“人情案”、“关系案”到整改多占住房、公款吃喝,各地各部门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立行立改,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也存在护短遮丑不作为、“领导患病,群众吃药”、吃“保健品”糊弄等现象。这就告诉我们,落实“治治病”的要求,难在正视问题,旨在对症下药。正是从这个角度,总书记强调,“治治病”就是要“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讳疾忌医,就可能小病拖成大病,由病在表皮发展到病入膏肓,最终无药可治。面对作风顽疾,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有真抓真改的决心,才能找准病灶、抓住要害。反之,看到问题躲着走,碰到矛盾绕着过,你好我好大家好,就会贻误治病时机,冷了群众的心。
找出了问题,更需对症下药。“药对如锁开”,抓对方子用对药,才会发挥疗效。教育实践活动聚焦作风建设,而作风问题既有普遍性,也有差异性。一个药方治不了百病,科学有效的做法,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病情病因,讲究方式方法。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也应找准“病症”、区别对待,该吃药的吃药,该动手术的动手术,切实体现从严治党要求。
“治病”过程,就是教育实践活动见真章、动真格的过程。不论是查摆问题、开展批评,还是召开民主生活会,那些重形式轻内容、重表态轻行动、重班子轻个人、重工作问题轻“四风”问题的做法,既未找到症结所在,也未用对药、用足药,甚至以“保健品”取代治病药,真病假治、大病小治,只能是越治病越重。只有较真碰硬、狠下猛药、深挖病根,才能扫除积弊、破解难题,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空、不偏、不走过场。
第三篇:照镜子 正衣冠 洗洗澡 治治病 心得体会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心得体会
凤庆县职教中心教师 杨子伟
2013.4.9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23日在京主持召开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调研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真正让党员干部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达到在思想上作风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目的。学校响应中央号召,积极开展此项活动,本人感触颇深。现联系自己实际谈谈认识和体会: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为新时期的党员教师,更理应时常“照镜子、正衣冠”,扪心自问究竟能力够不够、观念新不新、作风实不实、业绩优不优,从而知不足而奋进,切实做好教书育人、服务育人。
“照镜子”,才能仰首无愧于党。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和最高行为规范,是党员干部言行的标准尺。党员教师要以党章为镜,对照查不足,找差距。看一看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党章要求,是党性修养这顶“帽子”戴歪了,还是“党员义务”这条“领带”忘记打,照一照党章这面“镜子”,便一目了然。
“正衣冠”,才能俯身亲近于民,正衣冠才能改正谬误、行止有度。正衣冠既不是穿名牌服装、戴高档手表、坐豪华轿车;也不是抖威风搞特殊,高高在上,一口官腔,一副官架,一身官威。重要的是要看一看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党章的要求,是否符合群众的期盼。“干部好与坏,群众说了算。”要多“正衣冠”,看看自己步伐是 1 否和群众一致,是慢还是快,虚心向群众请教“走路”要领,才能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才能与之“并肩走”,听取真言、了解真情。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多听听学生家长的心声,多了解了解他们对学校管理的看法,对学校办学的要求,对学生实习情况的反应。才能正我们办学方针的“衣冠”;才能正我们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服务这个“衣冠”;才能正我们服务育人这个“衣冠”。
“洗洗澡”,才能抵制病毒侵扰。房间器具长时间不打扫,就会覆上一层厚厚的灰,人的思想亦如此,有了“污渍”不清洗,便有可能危及自身。那些贪赃枉法,被查处下马的高官是如此,他们无一不是受私心杂念摆布,忘记了“清洗”,最终由“疾在腠理”发展至“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领导干部要多“洗洗澡”,党员教师亦如此,去除一下身上的不实之“泥”,浮夸之“泥”,教条之“泥”,形式之“泥”,讲真话、办实事、解民忧,深刻自我剖析,诚恳接受批评,在组织的有力监督下听招呼、守规矩。增强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治治病才能医去毒瘤、轻装前行。身体生病了,要吃药打针,思想和作风生病了,更要抓紧根治。我们不能只求生活舒适安逸,嘴馋胃大、嗜吃贪杯,得了“享乐病”;不能吃“特权饭”、住“特权房”、走“特权路”,得了“特权病”;更不能为一己私利,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得了“腐败病”。这些病,轻则害人害己,重则误党误国,一定要有病早治,无病预防,防微杜渐。千万不要受私心杂念摆布,执迷不悟,讳疾忌医,小病变成大病,小错积成大错,由“疾在腠理” 发展至“病入膏肓”,最终无可救药,悔之晚矣。当前,中央提出改进作风的要求,这就是“治病救人”的苦口良方、灵丹妙药。我们必须以壮士断腕、破釜沉舟的勇气,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宁断一指也不伤九指的智慧,针对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出“病症”,找准“病灶”,对症下药,真正把作风改好。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大千世界灯红酒绿,挡不住的风情,禁不住的诱惑。刘云山这记警钟敲得很及时,很有必要。每位党员干部不妨时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守住政治生命线和道德、法纪底线,才能不断夯实宗旨观念,进一步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第四篇:学会“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学会“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2013年6月4日 16:03
来源:东方网 作者:桂寅 选稿:陆扬
在习总书记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和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江苏考察调研时,谈到做好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时都提到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理念,要求将其贯穿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虽然这几个字从表面上看意思很浅显易懂,但是它的深层次含义却需要我们党员干部细细品味的。
学会“照镜子”,才能完善自我。谈到“照镜子”,就会想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不定时的“照照镜子”,看到自身的不足,学会自省,才会不断的进步。
学会“正衣冠”,才能亲近于民。现在社会上出现大肆“公款吃喝”,出门“豪车相伴”,全身“名牌”,官腔十足的那些“官员”,就是没有学会“正衣冠”,学会摆正自己的位子,这种“高高在上”的官员,何来亲民、为民、服务于民的理念?我们党员干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时常学会正一正“清廉的帽子”,学一学党的纪律,真正做到爱民、亲民。
学会“洗洗澡”,才能去污自净。在这个纷繁嘈杂的社会,我们要学会摒弃陋习,学会自净。在作风和思想上,我们要出淤泥而不染,不能人云亦云,要学会过滤掉一些不好的习惯,坚定理想和信念,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学会“治治病”,才能走得更远。正如身体病了,我们要吃药打针,思想和习惯上“病了”,也要及时进行治疗。现在一些官员得了“特权病”、“腐败病”、“享乐病”,由于少了“监督”和“处罚”等方面的“医生”,久病得不到医治而终究“病倒在工作岗位上”。而现党中央提出的“转变思想作风,以人为本”等理念就是很好的思想上的“医生”,得了“病”的干部们要尽早进行“治疗”,这样才能轻装前行,走得更远。
这个世界充满诱惑,党员干部怎么顶住诱惑,怎么守住底线,经常“照照镜子、正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守住党纪国法的底线,真正将“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理念落到实处。
最近,中央提出要突出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收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效果。这个要求非常形象,非常生动,现实针对性也很强,对于我们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切实转变作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谈起照镜子、正衣冠,我们就会想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实毛泽东也讲过类似的意思。在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就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中写道:“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当前中央的要求和毛泽东的论述核心思想是一致的,既是对全党同志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对领导干部敲响的警钟。
照镜子才能正视自我、发现问题。在思想和作风上,我们也要照照镜子,这镜子就是党章之镜、为民之镜、务实之镜、清廉之镜。要对照这几面镜子,问问自己究竟能力够不够、作风正不正、工作实不实、为官清不清,知不足然后奋进。现在,有些人要么懒得“照镜子”,只图安于现状;要么忌讳“照镜子”,明知有错也不改;要么是“化妆”之后照,照不到“真容”;要么是做做样子,敷衍了事,不联系实际,照不到问题;要么是照哈哈镜,只见长处,不见短处,更不敢触及痛处。这样的照法,起不到作用,达不到目的。要瞪大眼睛往“实”处照、往“深”处照、往“小”处照,这样才能纤毫毕现、照出问题,才能修身正己、警钟长鸣。
正衣冠才能改正谬误、行止有度。对领导干部而言,正衣冠既不是穿名牌服装、戴高档手表、坐豪华轿车;也不是抖威风搞特殊,高高在上,一口官腔,一副官架,一身官威;更不是像庙里的泥塑那样,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官不正,六亲不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久坐不动,十分无用。我们更重要的是要看一看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党章的要求,是否符合群众的期盼,经常性地正一正党性修养这顶“帽子”,正一正党员义务这条“领带”,上一上党的纪律这根“弦”。
洗洗澡才能去污除菌、心地清净。中央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保持清正廉洁,这个“洁”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思想和作风的一尘不染、干净整洁。要达到这个目的,党员领导干部就应该洁身自好,多给自己的身体和思想“洗洗澡”,去除一下附着于身体上、思想上、作风上的不实之“泥”,浮夸之“泥”,教条之“泥”,形式之“泥”,腐败之“泥”,增强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治治病才能医去毒瘤、轻装前行。身体生病了,要吃药打针,思想和作风生病了,更要抓紧根治。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只求生活舒适安逸,嘴馋胃大、嗜吃贪杯,得了“享乐病”;有的吃“特权饭”、住“特权房”、走“特权路”,得了“特权病”;有的甚至为一己私利,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得了“腐败病”。这些病,轻则害人害己,重则误党误国,一定要有病早治,无病预防,防微杜渐。千万不要受私心杂念摆布,执迷不悟,讳疾忌医,小病变成大病,小错积成大错,由“疾在腠理”发展至“病入膏肓”,最终无可救药,悔之晚矣。当前,中央提出改进作风的要求,这就是“治病救人”的苦口良方、灵丹妙药。我们必须以壮士断腕、破釜沉舟的勇气,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宁断一指也不伤九指的智慧,针对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出“病症”,找准“病灶”,对症下药,真正把作风改好。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大千世界灯红酒绿,挡不住的风情,禁不住的诱惑。身处此间,我们更要经常照照镜子、正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微、慎初、慎终,知恩、知足、知责、知耻,不弄权、不专权,不越轨、不逾矩,守住政治生命线和道德、法纪底线,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
第五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心得体会
以整风精神展开自我批评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锋利武器照镜子与自我批评
政办党委旅委党支部推荐
总书记在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开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这为党政机关,也为我们每名党员实施和参与党的群众线路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和方法。作为一位党员干部,只有不断的认真的照镜子,不断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批评,才能不断发现和解决本身存在的题目,进而才能不断的实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进步,始终保持党员的纯洁性、先进性,始终走在人民群众的前列。
照镜子,是我们每一个人天天必做的事。但作为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要求,就赋予了更高要求、更多内涵,从动身点来讲,与我党的自我批评作风一脉相承。照甚么镜子,怎样照镜子,以谁为镜子,这些题目看似简单,但又是与价值观、群众观、方***等紧密联系的重大题目,决定自我批评展开的终究成效。有感于此,本人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应勇于照镜子,建立自我批评的意识。关键是选择一面能照出自己题目的镜子,是选择一面透视镜,透视自己的内心世界、灵魂深处的病灶;还是选择一面反光镜,专照他人的缺点,映照除自己以外的顽疾。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题目是,很多党员干部在谈及他人、上级、下级作风方面的题目时,可谓井井有条,娓娓道来,总结的全、提炼的精、回纳的准。但就是不把自己摆进往,恍如自己就不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分子,恍如众人皆浊而惟他独清。即便把自己摆进往,要末是蜻蜓点水,闪烁其词乃至掩罪藏恶;要末是避重就轻,显表躲里乃至将题目本源回咎客观,其结果几度弄查摆,题目照旧在,老的题目涛声照旧,新的题目不断增多。我以为,照镜子就要选择一面能够发现题目的透视镜,把来自上级的、同级的、特别是基层群众的建议意见、批评诉求当作一道道强光,透过透视镜聚焦到内心和灵魂深处的一点上,认真的查找自己在实践群众线路、发扬我们党的良好传统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题目特别是存在题目的思想本源。据以作为不断的、延续的、深进的自我批评的根据。
第二,要善于照镜子,进步自我批评的实效。关键是多角度照镜子,多方位自我批评。有的人喜欢以自己为镜,用自己的现在跟过往相比,越比越有信心,或用自己的优点跟他人的短处比,越比感觉越好。这样的照镜子,本身就是讳疾忌医、孤芳自赏的思想在作怪。善于照镜子,我以为最少要选择好三面镜子。一是以党章为镜。以党章为镜,对比党员标准、党的纪律,在宗旨意识、纪律观念上找题目。党章对各级党的组织、党员的思想、行为都作出明确的规定,逐条对比,就会很轻易发现自己在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等方面存在的差距,真正拿来对比就会很轻易发现自己在实践群众线路、为人民服务存在是这样那样的题目。二要以基层群众为镜。古人云:以史为鉴,可明得失;以人为镜,可正衣冠。以基层群众为镜,就是要真正对比人民群众的期盼,在工作作风上找不足。实事求是的说,当前少数党员干部群众观念存在的题目比较严重,平时不愿意与群众打成一片,不重视与群众坦诚交换,不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从机关来讲,有的领导对机关区区二十人都不能做到十分熟习,对自己分管科室的党员干部思想状态、实际困难了解不深。从机关对基层来讲,有的同道对基层来人来文办事尊重不够,作风漂浮,工作推委,少数人下基层指导高高在上,架式不小,有的名为调研,实为扰民。历史是人民尊重创造的,人民群众中蕴躲着巨大的聪明,以基层为镜子,就是要做大尊重基层、依托基层、爱惜基层,真心实意在基层群众中吸取营养,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力所能力的实事。三要以先进典型为镜。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都建立和塑造了诸如牛玉儒、沈浩等一批先进典型,固然于这些典型相比,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他们所表现出的思想境地是完全可以学习修炼和提升的。远的不说,机关党员干部中,在平凡岗位默默奉献、创造不评分业绩的也大有人在,只要用群众线路的视野往观察,总会有所发现,假如不能及时发现身旁的先进典型,那可能就是缺少发现美的视野了,也恰恰说明要在这次群众线路教育实践中深进地接受思想和灵魂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