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颜晓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颜晓峰:《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
导读
——深入领会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
战略
各位网友大家好。《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以下简称《读本(2016年版)》)已经公开出版发行。大家一定很关心,《读本(2016年版)》有哪些新内容?有哪些新特点?所以,利用这个机会,围绕深入领会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把自己的一些阅读感受和学习体会与大家做一个交流。
一、《读本(2016年版)》的新内容、新定位、新结构
2014年6月出版第一版《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到现在为止将近过去两年的时间了。这两年,党中央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总书记发表了新的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有了新内容、新定位以及新的结构框架。
1.新内容
《读本(2016年版)》反映了2014年6月到2016年4月期间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的新内容、新进展,反映了我们党的理论研究对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新把握、新领会。
由于这两年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所涵盖的思想、理论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丰富,相应的《读本(2016年版)》的内容也有所增加。《读本(2014年版)》的字数是111千字,《读本(2016年版)》的字数是170千字,篇幅增加了近二分之一,页码也从194页增加到303页。从篇幅的增加量就可以看出《读本(2016年版)》的内容新,包含着许多新的讲话精神,满足了党员干部、理论工作者、高校学生、广大群众的强烈学习愿望和需求。
2.新定位 《读本(2016年版)》对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有了一个新定位。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带领我们全党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怎么定位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呢?《读本(2014年版)》在绪论标题中用“新时期统一思想和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来定位。《读本(2016年版)》的绪论标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可以看出,经过两年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我们对讲话精神的认识、理解有了一个新的高度,有了一个新的突破。从指导时间范围来看,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一个长时期的指导作用。作为定位来说,它是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从讲话精神的理论贡献定位来看,《读本(2016年版)》也有新定位。第一个定位,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读本(2014年版)》的定位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读本(2016年版)》明确表述为“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也就是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后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
第二个定位,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从民主革命时期开始,我们党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成果。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第三个定位,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说这个理论思想成果具有实践意义,同时理论本身又是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3.新结构
《读本(2016年版)》提供了讲话精神新的体系、结构、框架。《读本(2014年版)》的体系框架由绪论、结束语、12个专题构成。《读本(2016年版)》的体系结构是绪论、结束语和16个专题,从专题数量来看,增加了4个专题。专题下面有节,《读本(2014年版)》12个专题共56节,《读本(2016年版)》的节数有一个很大的增加,变成了97节,增加了41节。章节的设置也为我们理解把握讲话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新的框架结构。根据什么来建构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体系?在《读本(2016版)》的绪论中是这样写道的:增补和丰富后的《读本》框架结构是基于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围绕治国理政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设计的。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首先,这个科学理论体系是围绕中国梦宏伟奋斗目标而展开的逻辑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居于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所有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着实现这个崇高目标精进展开。十八大结束后,总书记带领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时候提出了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的这三年多,党的理论实践创造都是围绕着怎么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来展开的。
第二点是道路问题。我们依靠什么道路、走什么道路来实现民族复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三点,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看这个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复兴,要有一个相应的总方略、总战略来推动。那么,这个总战略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第四点,发展理念。实现民族复兴要靠中国发展。怎样发展?首先要确立发展理念。我们理解把握讲话的科学理论体系就是要理解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作用。在五大发展理念下引导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发展,要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统筹推进这五大领域发展。新发展理念和五位一体总布局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五点,民族复兴要有相应的安全保证,有相应的环境支持。安全保证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国防安全,依靠国防和军队建设为民族复兴提供力量保证。要展开大国外交,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营造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来保证我们有条件实现民族复兴。所以,我们把握科学理论体系第五点就是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治国理政、实现民族复兴要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要有相应的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来支持。所以,把握这个科学思想体系的第六点是学习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
按照刚才对科学理论体系的总体把握,我们展开来做个简要的梳理。其中涉及内容很多,我们只能是举例式地、选择式地把一些重点问题,特别是《读本(2016年版)》增补的丰富的内容强调一下,同时谈一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居于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
十八大之后,总书记明确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奋斗目标,这两个奋斗目标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起到了引领性、主导性的作用。
怎么理解中国梦奋斗目标的提出?
第一,奋斗目标的提出,准确把握了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我们的历史方位有哪些特点?我想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我们处于实现民族复兴的有利阶段。170多年来民族复兴的历程,我们现在可以说最为接近这个目标,也是最有信心和能力去实现这个目标的。这是有利阶段。第二个特点,我们处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什么关键阶段?由大向强的转折阶段,这就是我们目前所处的关键阶段。第三个特点,我们处于实现民族复兴的艰难阶段。形象地说,这个艰难阶段就是爬坡、过坎儿,我们要完成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完成体制机制的变革,要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破除各种各样的障碍,要整风肃纪、惩治腐败。
第二,奋斗目标的提出,明确了实现民族复兴近期、中期、长期的目标。首先,第一个“一百年”——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近期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我们紧接着又向第二个“一百年”——到2049年建国100周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期目标。第二个“一百年”实现以后,我们还不能说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要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为富强、文明、民主、和谐。所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长期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和民族复兴中国梦构成了我国发展中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理解和把握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要着重把握这两方面。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确定了,要在什么样的道路基础上实现民族复兴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十八大之后三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举措、扎实行动、有效进展。十八大以来,我党是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我们可以从十八大,以及十八大以来召开的三次中央全会——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来看这个问题。
首先,十八大明确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提出我们的目标和道路,这实际上就奠定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正确方向。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我们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更为巩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能力更为强大的重要举措。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们要建设法治中国,建设法治国家,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规定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可以看作是从法治基础上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那么在“十三五”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要做什么事情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靠我们国家的全面发展来支持,决胜全面小康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更为全面雄厚的基础支持。全面建成小康是一个近在眼前的有力步骤,全面小康建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得到了巩固,得到了发展。
四、形成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总方略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逐步提出和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将其提到治国理政总战略的高度。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五中全会提出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可以看出,十八大以来的几次全会都是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召开的。那么,如何理解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治国理政的主要矛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不是简单的逻辑推演,而是为了解决我们党治国理政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来的。总的来说,治国理政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与我们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各种障碍之间的矛盾。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中心任务,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破解难题。因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就是说,发展是党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对于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特别是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如一些固化的利益格局、利益关系以及深层次的矛盾,唯有改革可以破解。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是破除前进道路上各种障碍的开路机、推进器,是解决主要矛盾的关键一招。
第三,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实际上就是要奠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靠法治解决前进道路上的主要矛盾,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第四,全面从严治党。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自身建设状况直接决定着“两个一百年”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能不能实现。党的自身建设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包括腐败现象,问题不解决,我们很难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去实现民族复兴。全面从严治党,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可以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打铁先要自身硬”。
(二)“四个全面”的主要内容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规划《建议》和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要求、标准作了具体规定。总书记强调,要下大气力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第一,转方式,着力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一阶段的发展速度比较快,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把速度降下来,保持7%左右的合理增长。通过发展速度的调整来促进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所以,推进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就是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二,补短板,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短板的高低决定了木桶装水的多少。全面小康关键是“全面”,我们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全面小康,要求覆盖的领域要全面。“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哪个领域都不能滞后。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要惠及全体人民,让13亿多中国人民都是全面小康的受惠者、获得者,在整体增长中个人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得到提高。特别是要解决7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城乡区域共同小康,要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第三,防止风险,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通向未来的道路有出现风险的可能。要实现美好的奋斗目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防控风险。我们可以通过能动的努力化解风险。实际上,很多纠纷、矛盾可以在升级之前就得到化解。总书记强调:不能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能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能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者系统性风险;不能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能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所以,如何防控风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把握的重要问题,要守住这个底线。
2.全面深化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全面的部署。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方案、部署不断出台,各个方面都启动了,包括深化国防军队改革,大家也都实际感受到了。
全面深化改革要争当促进派和实干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面前,每一个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有扮演什么角色、担当什么责任、起到什么作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争当促进派和实干家。什么是促进派?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敢于担当的就是促进派;不能站在改革的对立面。什么是实干家?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的就是实干家。既要支持推动改革,又要保证改革做出成效来,这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对党员,特别是对干部的重要要求。
3.全面依法治国
十八届四中全会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作了详尽的规定。全面依法治国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党和法的关系。首先,全面依法治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和推动的。其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是在法治的基础和轨道上推进的,是在宪法的指导下领导依法治国的。所以,“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伪命题。
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个问题:权大还是法大?我们确实存在滥用权力的问题,在这个情况下,“权大还是法大”就是一个真命题。各级掌握行政权、执法权、司法权的部门和人员都要牢固树立法治的信仰和权威。
4.全面从严治党
十八大以来,党在领导治国理政方面把治党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性问题提出来了。也就是说,治国必先治党,只有治好党才能治好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把自身的战斗力、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好了,才有资格和能力治国理政。
全面从严治党要注重用铁的纪律来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纪律能不能严起来。为什么用“铁”来形容纪律?因为铁的纪律能起到刚性约束的作用;如果纪律像橡皮泥、海绵,谁碰都没关系,谁碰也无关紧要,那纪律就起不到约束作用,从严治党也落不到实处。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首先强调要遵守党章,党章是总规矩;其次是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再次是法律,作为中国共产党员,无论职务高低、资历长短,必须要遵守国家法律,要在遵法守法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最后是自觉遵循中国共产党的规矩。
所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际上就是要强化党的纪律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激励作用。
五、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主线、核心、灵魂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我们把它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内发展的主攻方向、发展的重点和发展的引导。那么,在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解和把握上,先要解决我们的发展是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的问题。因此,我们党在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的时候,首先强调的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这一发展思想贯穿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方方面面。具体来说,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要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创新发展。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过去,我们主要依靠规模数量型资源要素的累加来推动发展,而现在,这种粗放式、低效益、高成本的发展方式难以再维系下去了,怎么办?因此,我们要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依靠创新驱动特别是科技创新来提高发展效率,减少发展代价。
第二,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区域、领域、人群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依靠协调发展可以有效改善各方面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第三,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生态环境对于人的生存至关重要,被污染的空气、水,沙漠化的土壤、植被,对人的健康和生活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那么,怎么办?从可持续发展以及宜居生活、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都是要解决绿色发展的问题。所以,绿色发展是当代的一个重要发展理念。
第四,开放发展。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如何联动起来,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如何实现更通畅地双向流通,国内市场规则和国际市场规则如何更好地匹配,这都是开放发展要解决的问题。
第五,共享发展。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13亿多中国人中的每个人都有权利来享受发展的成果。他们不仅是改革发展的贡献者、推动者,也是改革发展成果的享受者。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
六、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一)经济建设 当前来看,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特点是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这种新常态将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而如何适应它、把握它、引领它就成为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大逻辑,而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这种大逻辑的一种具体体现。因此,在这种新常态下,就需要因势利导地推动我国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政治建设
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我们强调的是,政治建设要注重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我国国体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政治建设就是在实际生活中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要通过多种形式、途径使人民当家作主得到更重要、更多,以及更深的体现和实现。在人民当家作主中涉及民主形式问题,就是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民主形式来体现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来看,可以说有两种民主形式。一种是选举民主,即通过投票选举来行使人民主权;还有一种是协商民主,也就是大家有事好商量,不同群体、不同成员、不同阶层通过协商来解决公共事务及一些利益矛盾和纠纷,而人民当家作主则是将这两种民主形式相互补充。
(三)文化建设
我们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话语权。同时,我还想强调一点内容,就是如何在文化工作,特别是文艺工作中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2014年10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中指出,我们的文艺工作,包括文化工作,要将信仰的美彰显出来,要将崇高的美彰显出来,要使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体现出来,并成为社会中主导的价值观念。
前一段时间,阎肃同志去世了。阎肃同志是党和军队的文艺工作者,几十年来,他的文艺作品都在讴歌我们的民族、社会和先进人物,彰显其中的信仰美、崇高美和价值美。而阎肃同志80多年的人生历程,本身就是信仰美、崇高美、向上和向善价值观的活的化身。
(四)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注重民生、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内容。在社会建设中要强调一点,就是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召开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专门强调的一点内容就是,如何在“十三五”期间把7000万农村人口的脱贫问题当作一场攻坚战来进行。贫困问题解决了,我们的社会建设、民生建设就有了一个很大的进展和提升,也会使我国的脱贫工作在世界上获得广泛的认可。
(五)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中对生态文明建设做了详尽的部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包括怎么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怎么样看待生态环境等。所以,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由此可以看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我们要有一种新的生态观。生态是人的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不可损坏的一部分。生态如果衰败或者死亡,那么人也就很难在这样一个生态环境中生存下来。可以说,我们的生态文明观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新的高度。
七、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十八大以后的这三年多来,总书记统筹治党、治国、治军,在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就。因此,对习近平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我们也要有一定的理解、概括和把握。
第一,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国家的发展以“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引领,那么,军队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对于军队来说,中国梦就是强军梦。强军梦表述为强军目标,就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样一个强军目标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建设的根本目标引领。
第二,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么建设军队,首先就要解决和回答的是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仗的问题。在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形态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信息化战争。同时,根据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的形势来看,发生大规模的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不大,我们面临的主要战争可能是局部战争,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因此,我们的军事战略方针也要围绕着这样的战争形态做出转变和调整。也就是说,我们要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作为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仗的基本依据。同时,从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来看,海上的军事斗争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军事斗争的领域。所以,我们要使我们的作战空间、作战方向有一个新的发展、新的变化。
第三,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十八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形成了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可以说就是在强军目标的引领下,在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的统揽下,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这三大方略。
政治建军是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党在军队的各个方面的指挥权、控制权和领导权。同时,大力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转变作风。改革强军是要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家也看到了,军队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并循序地向纵深发展。现在,军委由四总部变为十五个职能部门,七大军区调整为五大战区,并且新组建和成立了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依法治军是强调军队建设要在依法治军的轨道上来推进。
第四,加强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我们要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按照习近平主席的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全面地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同时,积极有效地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保证我们的军队能够做到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近平主席的指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八、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维护和平发展环境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除了要有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力量保障以外,还要有好的国际环境提供和平发展的保障。
十八大以来,一方面,我们在推进大国治理上成效显著,另一方面,也积极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使我国的国际关系、国家地位和形象,以及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话语权,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和增强。
在大国外交维护和平发展环境上,我要强调三点。第一点,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习总书记国际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新型国际关系、应该怎样看待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共同事务?这里所强调的就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思想和理念。
第二点,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呈扇形展开,这样就使我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使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使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和广度越来越大。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不但使相关的国家和地区人民受益,并且中国也是很大的受益者。
第三点,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
由于国际社会越来越紧密的交往和联系,因此也就产生了对全球治理的要求。在全球治理体系中,要改变过去某个大国主导国际事务、全球治理的格局,增强中国在国际制度性问题、国际重大事物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就是说,通过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使我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心。
九、提高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能力水平
在新形势下,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水平有多个方面,我们要学习好、应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包括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搞好调查研究,发扬钉子精神,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下面,我想突出强调一下战略定力问题。关于治国理政的能力水平,重要的是看我们党的战略定力。人要有定力,人有了定力就能“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国共产党也要有战略定力,有了战略定力才能使我们在驾驶中国这艘巨轮中、在破浪前行中,掌好舵、把好方向,不被风浪所颠覆,顺利地达到成功的彼岸。因此,在战略定力问题上,第一点就是强调战略定力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
第二点要强调的是战略定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大国治理要强调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切不可朝令夕改。这也是很重要的。习近平常引用一句话,就是“治大国如烹小鲜”。煎鱼不能翻来翻去,不停地翻、不停地搅拌,那样鱼就会被搅烂。治理大国也如烹小鲜,不能够朝令夕改,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把已经形成的政策突然中断,这就影响了稳定,也表现出了战略定力不够。
第三点,强调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外界有干扰和种种舆论来混淆视听,有种种压力来迫使我们就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被国际风云变幻所动摇、所困惑,而是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也就是按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既定目标,坚定不移地干下去,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这样我们才能够驾驶“中国号”这艘巨轮到达美好的明天和未来。
十、坚持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指导行动
坚持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指导行动,也是《读本》(2016年版)结束语所强调的。这是我们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的目的。在此,我想强调三点内容。
第一,要充分认识讲话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方法论意义。因为只有对讲话的意义有充分地认识,才能够自觉学习,才能够真学真信。
第二,要深刻领会讲话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渗透讲话全部内容之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风范和人格魅力。
第三,要通过深入学习,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我们现在强调增强四种意识。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对增强四种意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和强化作用。通过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体现在哪些方面。怎么样才算是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看齐。通过学习,把四种意识进一步贯彻落实到当前所进行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体现到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中,使改革发展各项建设、各项工作在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继续发展、前进和提高。
第二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一、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4年07月02日08: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
一、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历史和实践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九十多年长期奋斗基础上的,而其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源头,则可追溯到更远。从提出社会主义思想到现在,差不多有五百年时间。从这个很长历史过程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更加充分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
社会主义五百年,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过程。二〇一三年一月,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分六个时间段对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
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一五一六年英国人莫尔发表的《乌托邦》一书。这本书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悲惨景象,同时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此后一直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有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还有德国农民战争领袖闵采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英国掘地派运动领袖温斯坦莱、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等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十九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基础,论证未来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对未来社会提出一些积极主张和有价值的猜测。但是,他们的共同局限是唯心史观,无法找到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
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作了科学预测和设想。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主要是理论上的,至于如何付诸实践,还有待后人来解答。
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二十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十月革命胜利后,究竟如何搞社会主义,也没有先例,列宁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艰辛探索。针对一九一八年下半年到一九二一年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暴露出的问题,列宁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深刻调整。
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不尊重经济规律等,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困境,苏联和东欧国家也想进行一些调整,但在西方等各种势力强大攻势下,这种调整偏离了正确方向,终于导致****年东欧国家先后发生剧变,一九九一年苏联解体、苏共解散,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曲折。
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是第二个在一个大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是,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刚开始,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实践中我们党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很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贯彻落实,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长时间严重错误,使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历程中遭到严重挫折。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六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进行改革开放,并明确提出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一九八二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发出响亮的号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过实践探索,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搞清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及其演进,搞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就能明白,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第三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有感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明确指出:“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历经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生动诠释了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旅程。”可见,没有了昨天的历史,没有了过去的教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宛若空中楼阁。正是因为我们回顾昨天,细细品味创造过的辉煌与历经过的苦难,才会有今天的美好,才会有追逐光辉明天的强大动力。
纵观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的动人故事,有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俯仰春秋,又有多少沾满血泪的悠悠千古恨,又有多少一言难尽的漫漫世间苦。古今茫茫,如此历史瑰宝,都值得我们去回顾,从中寻觅出通向明媚未来的星光大道。
毛主席于一九**年七月会见外宾时有言:“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 此语正如当初抗战胜利毛主席谈到国民党会怎样对待共产党时的话般振聋发聩:“看它的过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现在;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将来。”当于谦面对贪官毅然吟出“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成为令人击节赞赏的千古佳话,当朱自清的“清清白白做人,勇往直前做事,饿死不吃嗟来之食”已成为不可逾越的圭皋,当“海空卫士”王伟的不朽光芒凝聚成人心追慕的隽永,我们回顾过去的意识开始萌发幼芽,他日必将长成通天建木横亘于天地之间。
如果没有回眸历史,个人和国家都只会在原地徜徉,止步不前。倘若不是回顾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经验,又怎会有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号角?倘若不是回顾“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导致的三年困难时期,又怎会有改革开放的曙光?回眸历史,我们中华民族才能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诚然,历史就像一只摔破的陶罐,再看多少眼都不会有所改变。可是,参差百态乃是历史的面貌,其也正因不完美而完美。唯有不断的回首与反思,国人方有梦想,国人方可奋进。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心中才能留有一方净土,灵台才能纤尘不染,我们泱泱华夏才能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中拂去眼前的厚重云翳,稳步迈向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戮力同心的中华民族哟,伟大复兴的荣耀尽在彼岸!
第四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16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连载十六
十六、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关于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了典范。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既要准确理解讲话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又要深刻把握讲话贯穿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书记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更好地指导实践。
第一,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遵循这一观点,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是什么?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客观实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从而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
第二,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既有过去长期积累而成的矛盾,也有在解决旧矛盾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大量的还是随着形势环境变化新出现的矛盾。这些矛盾许多是这个发展阶段必然出现的,是躲不开也绕不过去的。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
第三,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特性,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充分运用辩证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分析矛盾,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克服极端化、片面性,不断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
第四,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推进各项工作,根本的还是要靠实践出真知。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同时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要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着社会性质和基本结构,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不断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
要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生产关系也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必须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 力,是真正的英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既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要深刻认识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深入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拉近与群众的思想感情距离,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实际本领。
2.保持战略定力
战略定力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社会全面开放,国内国外各种思潮、各种观点甚至各种奇谈怪论多得很,众说纷纭、泥沙俱下,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总书记指出:“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增强政治上的定力是很要紧的。”
面对复杂深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如果能够始终保持强大战略定力,在战略上判断准确、谋划科学、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大有希望,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开辟前行道路。如果没有足够战略定力,就容易出现心理上患得患失、行动上犹豫不决、战略上摇摆不定,就容易随波逐流、进退失据,乃至丧失行动能力,错失发展机遇。实现伟大目标,进行战略抉择,作出重大决策,不仅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更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
保持战略定力,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书记指出:“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确,不能有丝毫含糊。”他反复强调,“在政治制度模式上,我们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每当遇到严峻挑战,党中央总是能够沉着冷静、把握得当、因应适宜,总是能够成功扭转危局、化危为机、开创新局,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坚持独立自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保持战略定力,就要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后动。大国治理强调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切不可朝令夕改。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我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当前,随着我国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需要无比强大的战略定力。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干扰所迷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为主,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保持战略定力,就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最 需要的是战略定力。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这个问题上,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不要因一时一事或某些人、某些国家的言论而受到影响,更不能掉入别人故意设置的各种陷阱,使我们长期致力维护的和平环境受到破坏,耽误和平发展大局。要善于审时度势、内外兼顾、趋利避害,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方向、用好机遇、创造条件、驾驭全局,在复杂形势下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保持战略定力,要着眼大局,谋准大势,把握好度。有定力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要把握好变和不变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关键是要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
3.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
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就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难以不断前进。要切实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思维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要视野开阔、胸襟博大,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做到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总书记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 能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他指出,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作结论报告,在讲“准备吃亏”、准备对付困难时一口气列了17条困难。毛泽东同志说:“许多事情是意料不到的,但是一定要想到,尤其是我们的高级负责干部要有这种精神准备,准备对付非常的困难,对付非常的不利情况。”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就是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要增强前瞻意识,把工作预案准备得更充分、更周详,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
4.调查研究是一项基本功
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真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保证我们在工作中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失误,即使发生了失误也能迅速得到纠正而又继续胜利前进。经常开展调查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
调查研究要找准问题、有的放矢。开展调查研究的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要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这样才能使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服务。
调查研究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要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既要调查机关,又要调查基层;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应成为调研重点,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和研究。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作深入系统而不是粗枝大叶的调查研究,使思想、行动、决策符合客观实际。要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坚持有一是
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处理好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的关系,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进行一番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要把实事求是原则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努力把真实情况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观规律认识得更透一些,为做好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调查研究要制度化经常化。在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方面,我们党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要在实践中大力弘扬、健全完善、抓好落实,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的经常性活动。要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领导干部要带头调查研究,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基层,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亲自主持重大课题的调研。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领导干部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始终关心基层联系点,关心联系点的群众,真心实意地交朋友、拉家常,直接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蹲点调研、解剖麻雀是过去常用的一种调研方式,在信息化时代依然是管用的,可以有选择地开展蹲点调研。
5.发扬钉钉子精神
干事业好比钉钉子。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做工作、干事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不折腾、不反复,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发扬钉钉子精神,就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干出来的都是实绩,广大干部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朝令夕改,那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大我和小我的关系,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个人抱负、个人利益的关系,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发扬钉钉子精神,就要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总书记强调:“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干事业不是做样子,不是做表面文章。很多时候,有没有新面貌,有 没有新气象,并不在于制定一打一打的新规划,喊出一个一个的新口号,而在于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任务一经确定,就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不断积小胜为大胜。
发扬钉钉子精神,还要建立规范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激励干部求真务实的有效机制。要切实使那些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的干部,不仅不吃亏,而且受到鼓励、褒奖、重用;使那些做表面文章、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跑官要官的干部,不仅捞不到好处,而且受到批评和惩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开拓进取谋发展、埋头苦干抓落实蔚然成风。
6.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我们党历来重视抓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在每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能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很快,当代中国发展变化也很快,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同过去相比,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这是因为,我们遇到的问题中,有些是老问题,或者是我们长期努力解决但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或者是有新的表现形式的老问题,但大量是新出现的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这些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培为政之本。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即使“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其次,要加强对历史的学习,特别是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学习,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章党规和国家法律法规。这些既是领导干部开展工作要做的基本准备,也是很重要的政治素养。同时,还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结合工作需要学习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用各种科学知识把自己更好武装起来,不断提高知识化、专业化水平,真正成为行家里手。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要通过学习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说的就是学以致用这个道理。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
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担负着党和人民交付的重大职责,形势在发展,任务在变化,以不变应万变是不行的。要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要善于挤时间,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少一点形式主义的东西。要沉下心来,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如饥似渴地学习,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
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
第五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心得体会
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改革与发展、内政与外交的辩证关系,涵盖了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这些重要论述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与时俱进的特点。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
一、忠诚于党,坚定政治立场
“要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党性立场和政治意识,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旗帜鲜明,经得起大风大浪考验,决不能在政治方向上走岔了、走歪了,更不能走错了。”习总书记指出,对党中央的绝对忠诚,是一名机关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上文提到机关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将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贯彻于群众工作中。假如机关干部在思想上意识上产生了动摇,甚而脱离了党的工作路线,这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机关干部,所以说“工作做得怎么样,归根结底先看这一条”。无论干革命、深入贯彻落实党方针政策,工作的空间才能更加广阔。
在开展工作时,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念,创造性地把党的理论最新成果融入到工作实践,才能真正将党的理论入心入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党自建党以来历经各种艰难险阻,在长期的革命、国家建设和改革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得出的宝贵结论。它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不断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科学发展进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有力保证。在已有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我们还需不断“补钙”,筑牢思想之基。在党的成长之路上,正是因为善于学习总结,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民族复兴的征程。
二、工作负责,提高处事能力
“工作无小事常常是大事要事交织、急事难事叠加,任何思想上的麻痹松懈、行为上的偏差纰漏都可能影响工作运转,甚至影响大局。”因此我们要提高对工作的整体性认识,把自身所做的工作当成是“大工作”链条上的一个环节,牢记“细节决定成败”,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任何一个失误,避免在工作中因忽视细节而导致的纰漏。把尽力做好每一项工作,作为目标和方向。做好每一项工作就要求立足服务于群众。作为组工干部,我们应该正视组工工作的这些特性,敢于担当工作中的大事,在大事中磨砺自己,锻炼自己。同时
还要开动脑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尽可能把各种可能的情况想全想透,把各项措施制定得周详完善,确保安全、顺畅、可靠、稳固”。我们光有干事业的决心还不够,要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预判能力,结合以往工作总结中的不足,对照自身,充分发挥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将好的工作方法形成习惯,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争取犯过的错误不再犯,才能理清工作内容的思路,提升联络工作的时效性。
三、无怨无悔,投身事业
“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就不会患得患失。这才是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大奉献。”只有把为人民奉献当作是自己终身追求的唯一事业、努力的唯一目标、所走的唯一道路,才能在工作中做到“痛并快乐着”。只有将百姓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将百姓的欢乐当作自己的欢乐,才能感到“付出也是甜的”,不会“患得患失”。如今公务员队伍内出现一种“围城”现象。一些干部在未当上公务员以前,有些人听到的是体制外各种关于公务员待遇如何好,福利如何高,工作如何清闲的说法;而当上公务员后,自己到了体制内,才发现约束多、加班常态化、收入一般,和经商下海的同龄人相比落差大。于是有些公务员就认为只要钱拿得不多、经常加班就是奉献。其实
不然,总书记强调,奉献的本质是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国效力、忠诚于党、为民服务的心。必须要把奉献当作是一种欣慰、一种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永葆奉献精神不褪色。从雷锋到焦裕禄、孔繁森,我们看到一代代共产党人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的含义。我们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五条标准,做人民公仆,忠诚于人民。
四、廉洁自律,筑牢思想防线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坚决的态度重拳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已有二十多名省部级高官相继落马。2014年1月,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 “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党员干部要自觉提高自身党性修养、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按照习总书记强调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话去落实。牢记“公私分明、内外有别”,不能让相互间的感情交往深入到影响工作的开展,尤其是要遵守党的纪律,严守我党的秘密。在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要注意,“自觉净化”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不能“什么饭都吃、什么酒都喝、什么人都
交、什么话都说”。我们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才能保持一名党员干部的纯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