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时间:2019-05-15 00:0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发展观是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发展观是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第一篇:科学发展观是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科学发展观是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摘要:本文从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生产力发展规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阐述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8)01-0008-07

党的十七大从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对科学发展观作了系统深刻的论述。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定位,为我们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是人们的自觉地有计划的发展观念,它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人们才有可能自觉地按照科学原则组织生产。列宁说“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根据科学的见解来广泛的推行和真正支配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任何物质生产都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科学发展观不只是反映生产力发展规律,也是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反映。只有建立起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要求的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贯彻和实现。这就是说,只有建立相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发展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

一、遵循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规律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明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人为本”的表述形式看似与以往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有共性,但从提出的基础和出发点和从其实在内容看,二者有着实质性的区别;我们的出发点不是像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政治家那样只是出于一般的人道主义和人性的诉求,而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体说,是对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选择所决定,而是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原因很简单,既然生产资料已为全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与生产者直接结合在一起,社会生产的产品也都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有,这样,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唯一目的只能是为了满足全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人本身的发展。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理论,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根本目的表述为“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并把它概括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是对这一规律的表述过于抽象,缺少过程分析,也缺少量的决定的进一步阐述。例如“最大限度”在量上如何规定?由于全部产品已归全社会共同所有,所以这里量上的决定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公共消费包括积累和用于集体福利共同消费部分。另外,在用于个人消费方面,由于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下,承认个人之间消费的差别,是最大限度满足社会成员需要这一规定必须包括的内容,不包含这一内容,将无法区别社会主义阶段与共产主义阶段的不同。

胡锦涛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在经济发展上必须贯彻“以人为本”,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依据这一规律,在组织经济发展时,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人说,以人为本,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理论为依据的。这一说法当然正确,但它过于一般,不能说明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本质不同的社会生产根本目的,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不能直接决定特定社会的特殊生产目的是什么。最大限度满足社会成员需要作为生产直接目的,只能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才能发生作用。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产生的“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十七大报告对此作了清晰的阐述,这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的生产根本目的具体体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现阶段奋斗目标上,它成为全体人民推动经济发展的伟大动力。

社会主义生产这一根本目的,给经济发展提供了无限发展的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狭隘目的所无法相比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只知道从资产者个人的微观角度观察和理解问题,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必定缺乏动力和效率。实际上只要不是闭着眼睛不看现实,那就会看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动力的强大。2007年11月1日美国《全球主义者》杂志上斯蒂芬?里克特发表一篇文章《美国和反华主义的兴起》中说:“必须承认一个痛苦的现实:中国具有如此强大的发展动力,所以美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相对的力量消退。”

为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必须继续深入研究这一规律,为“最大限度”满足需要作出科学的量的规定,特别是要紧密结合分配问题进行探索。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生产与分配是一个事物的两面,离开分配谈生产,生产就会被抽象。

十七大报告中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明确阐述,报告中说:“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这些都是“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具体化,使它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更容易在实践中贯彻和落实。

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中最重要和最难以处理的是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问题。这涉及到如何实现生产发展最优和人们的消费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二者恰当结合的问题。生产目的是为了人本身及其发展,但这其中有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根本利益与直接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经济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并探寻它们得以正确处理的社会机制,应当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原则所必须研究清楚的问题。毛泽东在他的著名著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中

积累与消费的矛盾是最难以解决好的一对矛盾。

关于社会主义现阶段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方面,十七大报告强调了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力发展规律要求单个企业的规模不断增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占有的不断扩大的社会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初期还只能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来实现。因为国家是现阶段代表全社会行使管理职能的恰当的机构,全社会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还只能利用国家机构来实现,国家所有制是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占有社会化的高级形式,它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规模化和集中化这一发展规律的要求。正是国家所有制形式决定了国有工业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大大推动了生产规模的增大和合理的集中,经济效益得到极大提高。

2007年上半年,我国423户国有重点企业累计实现利润5558.5亿元,同时国有重点企业资产规模稳步上升,截至6月底达到164142.5亿元。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脊梁的中央企业看,目前已有77家中央企业参与了41次重组,中央企业户数已从196家减少到157家。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控制力进一步增强。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国有资产集中在军工、能源、交通、重大装备制造、重要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承担着我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约占全国的55%,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的82%,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9%,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8%,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约占全国的60%,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0%,火电设备占全国的75%。国有企业的活力大大增强,国有重点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同比都在改善,电力、冶金、交通、汽车、外贸五个主要行业实现利润增速均超过67%,这五个行业合计增利额占国有重点企业增利额的59.7%。我国这种在国有经济主导下的经济快速发展,引起国外媒体的特别关注,称作“中国发展模式”。美国《时代周刊》2007年7月30日一期发表的比尔?鲍威尔的文章说:“中国显然提供了一种国有企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的经济模式。”墨西哥的《改革报》2005年7月17日发表的路易斯?鲁维奥的文章说:“墨西哥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多个经济领域中对私人资本及国家储备的使用和掌握实施诸多限制,而且对基础经济行业非常重视,这些做法似乎就是受了世界上社会主义模式的‘启发’。……要想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最重要的是巩固那些对中国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国有企业。”

无论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还是国际上有识之士的评论中都可以看出,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社会化的大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作为这种社会化在现阶段的最高形式的国家所有制的优越性是不能否定的。只有在它的基础上才能提出科学发展观,也只有在它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所以,在论述科学发展观问题时,要特别强调完善所有制形式,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另外,胡锦涛同志还强调指出,必须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就是,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我国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全面的高度社会化的水平,所以,离建立全面的公有制还很遥远。在这种条件下,在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引导下,鼓励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充分发展,把社会上的资金和劳动力都吸引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来,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这显然应当是科学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点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实践中已经得到充分证明。

实践证明党的关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贯彻“两个毫不动摇”决策,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它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必需的所有制形式基础。

二、遵循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

科学发展首先是物质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实体,科学发展必须遵循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反映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要求。

(一)关于生产力的定义,斯大林做了明确的表述,即“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这个定义是准确的、正确的。概念规定明确才能对其发展规律有准确的论述。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生产工具是生产的骨骼系统。整个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表明它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譬如,生产工具从石器时代、经过铜器时代发展到铁器时代,这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近代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蒸汽机、钢铁冶炼、铁路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发明了电,出现了以电力、化学制品和汽车为标志的新的生产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进入新的技术革命,这是以原子能的利用、半导体、电子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上个世纪70年代后半期,有人认为又进入了科学技术革命的新阶段,被称作电子革命、信息革命,引起了生产力根本性质变化,进入了信息化发展阶段。按照生产力发展规律,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仍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今天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要求,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以利于生产力按照其本身的运动规律快速发展。根据当前国际上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我们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利于为我国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和一项基本国策。依据生产力发展规律,在今天技术创新的主体应当是企业。应重视和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力军作用,为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良好条件。科技创新,以人为本。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实施科技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科学发展必须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生产必须按比例进行。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应当“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协调发展主要是指生产的按比例发展,这是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也是社会得以存在的根本。只有生产要素按比例地配置,生产和再生产才能开始。在我国当前的条件下,国民经济发展当然必须遵循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它是多种比例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关系网,各种生产

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许多主要比例关系中,最根本的是生产与需要,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正确安排好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是能否实现科学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生产目的和贯彻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关系,这个关系处理不好,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应当遵循以下一些比例关系。首要的是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关系。农业是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基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基础性的工作,必须重视解决好“三农”问题,应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遵循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要求,当前面临着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各类产业之间建立合理的比例关系。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在三大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偏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近几年来,在党中央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大了调整力度,使产业结构调整有了明显推进,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三大产业结构失衡的局面有所好转。工业中的制造业是当前经济的主导产业,不应忽视制造业的发展,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就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制造业仍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当前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信息化代替不了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极大提升工业化。所以,在经济发展中必须处理好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比例关系。要处理好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从国家整体上,应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缓解就业问题,同时积极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在有优势的领域中集中力量有重点地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比例关系。我国相对落后的装备制造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要把它作为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战场。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装备工业的现代化。要加快装备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高度化,加大重大装备工业的技术攻关和成套生产。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是难以避免的,但当前必须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包含资源配置的协调、区域经济关系的协调和社会产品分配的协调等要求。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统筹制订区域发展规划,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完善各项区域发展政策。

(三)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数量的统一,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方面的要求,从生产力方面来看,根据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实际情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从粗放型转变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发展道路,根本问题就在于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在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信息化在工业现代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进信息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了真正使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必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处理好生产发展与资源供应之间的比例关系,使经济增长成为可持续的发展过程,是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点。客观经济规律要求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降耗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科学发展所必需遵循的客观规律,除了生产力发展规律、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之外,还必须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发展规律。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的上层建筑,这就是说,经济基础要求上层建筑为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胡锦涛同志指出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反映了这一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方面使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紧地围绕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创造良好的人文条件,调动全体人民群众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和谐环境,保证社会稳定。实践将表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的经济发展绝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现代化的实现。我国那时将成为一个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

三、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是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崭新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它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服从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又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这是一种前无先例的新事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一个探索过程。近30年的改革,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它是我国国民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贯彻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的。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一个正确看待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后,社会将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这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它意味着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苏联三十年的建设经验已经表明,有计划地组织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当时对有计划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客观条件估计不是很充分,还不清楚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所有制关系的条件下,计划覆盖的范围和作用程度应有怎样的水平。总之,对这个规律的研究和认识还是极不够的。在还不具备这一规律充分发生作用的条件下,强制实行全面计划化,在实践中就形成了超越客观条件的集中过多、包括范围过宽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挫伤了人们发展国民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影响了经济效率应有的提高。特别是完全否定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更谈不到在当时条件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调节作用。这是经济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实践证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必须改革,必须把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否则经济就不可能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国经过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近30年的改革,我国基本上建立

起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实现迅速发展的决定性原因之一。这一伟大成就是绝对不能否定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协调的现象,不利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规律要求的实现。特别是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地科学发展。这样,就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以保证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实践表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全部资源都由市场导向进行配置,因为宏观的长远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方向的确定,不是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和所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来看,都不是由市场导向配置资源所能提出的。例如,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很重要的内容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投资和消费关系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些重大任务都是与市场自发发展的要求背离的;一些重大经济建设,如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大江大河治理,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淘汰,防止污染和保护生态,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等,都是目前我国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所难以实现的;至于诸如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市场本身更是难以直接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服务。实践清楚地表明,这些方面和领域的资源配置由中央根据社会需要制定的规划进行引导,同市场自发调节相比,显然具有更大的优势。

胡锦涛同志把“统筹兼顾”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表明了在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之间关系中,强化和完善国家的计划管理手段的必要性。科学发展观就是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的条件下,进一步强化国家制定规划的主导作用,落实经济与社会的科学发展。重视国家规划的主导作用,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极重要方面。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国家规划。发挥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这一新的论断是非常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指导思想。

国民经济有可能有计划地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大优势所在。当然这与过去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有本质不同,是通过国家制定规划的导向作用,发挥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下实现的。这种管理方式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是真正有决定意义的。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优越和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有的人似乎形成一种习惯思维模式,把行政性或计划配置资源看作绝对地坏,从根本上加以否定,而把市场配置资源看作绝对地好,过于迷信。他们强调资源配置应完全由市场为主导。例如,他们说:“只有转变政府职能,才能将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政府调控、市场主导、企业创造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应体现在对市场主体‘负外部性’效应的弥补上”。这种市场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只是弥补市场之不足,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这种观点是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所一再复述的。

另外,在讨论政府经济职能问题时,应区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当前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具有重要的管理经济的职能,它还控制着许多资源和国有企业,它们一方面是作为市场主体活动的,因此它们应当是中央宏观调控的对象;另一方面,它又应当是政策执行者,对宏观调控政策落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地方政府具有双重性。一般地说,多数地方政府是顾全大局的,尊重国家的规划、计划和政策并认真落实,但确有一些地方主要以市场主体的身份从事活动,从本地区局部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对符合本地利益的宏观政策,执行的积极性就高,而对不符合本地利益但符合全国利益的国家规划、政策,则采取消极态度甚至抵制,为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造成障碍。为了遏制这类现象发生,要强调国家规划的严肃性和纪律性,真正做到全国一盘棋。

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七大提出了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任务。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应当由市场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地方还没有落实。中央和地方都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但主要在于地方政府。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对此应当特别关注,做到从制度上在国家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下,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李悦佳

第二篇:把握科学发展规律认清发展阶段特征-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把握科学发展规律,认清发展阶段特征,积极应对当前困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翟若愚在集团公司2009年三季度经济活动分析暨扭亏增盈再动员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是在集团公司发展的关键时刻和完成全年“三大目标”的冲刺阶段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既是三季度经济活动分析会,也是扭亏增盈再动员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大唐东营风电场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总结前三季度工作,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查找工作差距和不足,部署四季度重点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鼓舞士气、坚定信心,为实现全年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前三季度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影响。全社会用电需求持续下滑,发电设备利用率大幅下降。与此同时,电煤价格在去年大幅度上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高,对发电企业的经营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加上去年大幅亏损造成的压力,发电企业进入了历史上最为困难的时期。

9个多月来,面对异常严峻的挑战,集团公司各级领导班子和八万多员工戮力同心,攻坚克难,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全面贯彻党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一系列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工作会议确定的“1、2、3”工作思路和“攻坚年”的总体要求,以扭亏增盈和防控风险两项工作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主动顺应新形势、新情况,积极应对新问题、新困难,采取各项有效措施,继续保持了生产经营的稳定局面。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安全生产保持平稳,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各种风险得到控制,经营情况逐步好转,为实现全年“三大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扭亏增盈成效明显。亏损面较大、亏损额较高是困扰经营工作的首要问题,扭亏增盈是今年集团公司两项重点工作之一。面对电力需求下降和电煤价格继续上涨的双重压力,集团公司各级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不气馁、不懈怠,振奋精神、积极应对,从增发电量和控制发电成本两方面全力以赴狠抓增收节支。三级责任主体普遍加强了经济活动分析,针对具体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和措施。集团公司和各分子公司加强了对增收潜力较大和亏损严重的重点企业的检查指导,及时提出工作建议和要求。各发电企业千方百计控煤价、增电量,降成本、减亏损。1-9月份,集团公司发电量增长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同比增长8.07%,比全国平均增速高出6.17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70%;从4月份开始实现了当月盈利,结束了连续14个月亏损的局面,累计实现利润8.36亿元,同比减亏54.67亿元。

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防控风险是今年的另一项重点工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集团公司进一步加大了风险防控力度,开展了风险评估工作,建立了集团公司风险库;进一步建全了风险防控体系,完善了内部控制和风险预警系统;强化了全面风险管理,开展了相关调研工作,编制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规划;启动了二级责任主体全面风险管理试点工作,为建立覆盖集团公司三级管理体系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加大了对经营及财务指标监控的力度和分析的深度,加强了对重点企业、重点指标的分类指导,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加强了资金管理和运作,合理调度资金,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债务结构,启动了困难企业的借款重组,以同期最低票面利率完成了集团公司2009年中期票据的发行工作。目前集团公司现金流充足,流动性较好,资产负债率攀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1-9月份,在新增装机容量1015.79万千瓦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仅上升了0.61个百分点,财务风险总体上处于可控状态。以落实国家审计署审计决定为契机,针对经营管理中的不规范行为制定了整改方案,提出了整改措施,按时完成了整改工作。系统各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依法经营水平、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根据电力需求增长放缓、市场风险加大和资金紧张的状况,积极调整投资策略,根据效益预期、风险等级和进展情况,对电源项目采取有保有压的策略,严格控制投资规模,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同比减少48.5亿元。对于有限的资金,严格把握投资方向,有效控制投资节奏,优先保证接近投产项目、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项目以及煤炭产业的资金需求,确保了在建和计划投产项目的建设进度。多伦煤化工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克什克腾煤制天然气、鄂尔多斯铝硅钛等一批多种产业项目经核准已开工建设,孔兑沟煤矿、阜新煤制天然气等一批煤炭、煤化工项目前工作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电力需求下降导致大批火电机组低负荷运行,进一步增加了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集团公司从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和扭亏增盈的高度出发,加大设备综合治理力度,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监测体系、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强化能耗及排放指标的调度与管理,重点强化了对“千家企业”和指标差距较大企业的监控与指导,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1-9月份,集团公司供电煤耗同比降低7.43克/千瓦时;发电厂用电率同比降低0.41个百分点;单位火力发电新鲜水取水量达到国家标准;单位火力发电量烟尘、废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率同比分别下降了0.13、102、0.57、0.30克/千瓦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率分别比2008年末分别提高了3.9和11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保持稳定。电网负荷过低、机组启停调整频繁,重点电煤合同迟迟未签、电煤供应失去基本保证,使今年的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夏季用电高峰期部分电网负荷连创新高,电煤供应矛盾进一步加剧。国庆保电涉及面广、任务艰巨,为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集团公司认真开展了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加强安全生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精心组织了“安全生产月活动”,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质。坚持从基层、基础、基本功抓起,加强班组管理,进一步夯实了安全生产基础;从确保国庆期间安全可靠供电出发,完善预案,强化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安全生产水平得到新的提高。1-9月份,集团公司系统共发生机组非计划停运58次,同比减少了27次;非计划停运累计3893小时,同比减少了333小时;完成机组等效可用系数94.52%,同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没有发生重伤及以上人身事故和重大及以上设备事故,继续保持了安全生产的稳定局面。经过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国庆期间的保电和安保工作,做到了生产安全、信息畅通、队伍稳定、秩序良好。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为进一步优化产业和区域布局,完善集团化管理体制,增强防控风险能力,今年以来集团公司加快了资产整合步伐。通过对境外资产的整合,强化了对海外投资、贸易的统一管理,增强了海外公司的实力,为集团公司更加广泛地开展境外业务奠定了基础。通过整合国内资产先后成立了山东发电有限公司、煤业有限公司、新能源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广东分公司和能源化工公司。几个月来的实践证明,这些新组建的公司充分发挥了在内部管理上承上启下,在外部发展上开疆扩土的作用,密切了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增强了集团公司在该区域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新能源和多种产业的整合,极大地提高了集团公司各相关领域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和规模效益。通过资产整合和新公司的组建,使集团公司的战略布局更加科学,战略方向更加清晰,也提高了决策效率,降低了管理和运营成本,为防范风险提供了有效的体制保障。

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丰硕。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的统一部署,集团公司从3月上旬开始,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在全系统党员中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系统各级党组织按照集团公司党组要求,严格遵循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牢牢把握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活动主题,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开展专题调研活动,撰写了专题调研报告;各级领导班子总结经验、查摆问题,形成了分析检查报告;对查出的问题通过梳理汇总为30个整改事项,明确了整改责任,制定了整改方案。为检验整改情况,巩固和扩大活动成果,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分别带队,深入各分、子公司和基层企业,深入生产一线,掌握企业发展、结构调整、扭亏增盈、队伍建设等一手资料,帮助基层企业分析和解决在促进科学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几个月来,各项整改工作扎实推进,部分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富有成效的整改工作为集团公司的科学发展树立了新目标、铺就了新道路,提供了新保障、奠定了新基础。

进军世界500强工作扎实推进。集团公司加强了对进军世界500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及时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制定并细化了增收方案,分解下达了增收项目和增收目标,明确了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制定了相关奖励办法。集团公司每月召开专题会议对增收情况进行分析,及时解决增收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燃料系统还自我加压,主动提出提高增收指标。本部各部门与各分、子公司群策群力、密切配合,推进增收项目,开辟增收渠道,落实增收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尤其是多种产业增收明显。1-9月份,集团公司营业收入增幅达到28.70%,其中多种产业增幅173.04%。

二、把握科学发展规律,认清发展阶段特征,积极应对当前困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社会用电量大幅度下滑,发电量出现了连续14个月的负增长。今年6月份以来,虽然扭转了负增长的局面,但增幅较小,1-9月份仅增长1.4%。与此同时,发电装机容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9月全国投产机组4911.53万千瓦,预计全年将新增机组8000万千瓦左右,增幅超过10%。发电量增长低于装机容量增长导致设备利用小时下降,1-9月利用小时为3352小时,同比减少283小时;火电为3515小时,同比减少284小时。发电能力处于相对富余状态,导致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经营压力不断增加。特别是电煤价格在去年大幅上涨的基础上继续上涨,使发电企业的经营困难和各种风险进一步加大。今年前9个月集团公司虽然扭转了去年严重亏损的局面,但盈利能力仍然不强,整体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面对当前的电力供需形势,社会上对近几年发电企业的发展产生一些不同的看法,集团公司内部可能也会有一些不同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公司还要不要发展,能不能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大问题。要科学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电力工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认清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特征,对当前存在的困难及成因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在今年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到发电企业的发展既要遵循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电力工业发展的行业规律,我在讲党课中对这些规律进行了归纳和概括,并在系统内形成了共识。

一是适度超前发展的规律,电力工业必须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规律,电力工业的发展受到资源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不能超出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三是以外延发展为主的规律,增加发电能力主要通过扩大装机规模来实现。四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发展的规律,没有能源技术的重大突破,传统发电机组的效率不可能大幅度提高,也不可能有新能源发电的大发展。五是价格不完全由市场决定的规律,电力既具有商品的共同属性,又具有社会公用性和公益性;其价格既要反映成本和供求关系,但又不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最近经过进一步思考,觉得还有一条规律,就是安全第一的规律。安全第一是各种生产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原则,但安全在电力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远高于其他产业。因为重大电力安全事故不仅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威胁职工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会波及到全社会,甚至造成社会的灾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电力事故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

上述6条规律是电力工业特有的发展规律。用这些规律审视集团公司近7年的发展,应当说集团公司的发展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

集团公司组建以来,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能源发展战略,认真践行“提供清洁电力、点亮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把提高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放在突出地位,在创造“大唐速度”的同时打造“大唐质量”,始终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发展速度与质量的统一,规模与效益的统一,促进了企业与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改变了组建之初的“三多三少”局面(即:在电厂分布上,中西部地区多,沿海发达地区少;在机组结构上,老小机组和空壳电厂多,大机组少;在盈利能力上,无电价的全资电厂多,有合理电价的机组少),而且创造了发展速度最快、结构调整最优、装备水平最好、能耗降幅最大这“四个之最”,奠定了在行业内的优势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是发展速度最快。集团公司用四年时间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翻一番、再造一个大唐的目标;到今年9月底,发电装机容量从组建之初的2384.75万千瓦增加到9287.89万千瓦,为组建时的3.89倍。成为亚洲最大的发电企业,是国内发展速度最快的发电集团。

二是结构调整最优。集团公司水电装机容量从组建时的271万千瓦增加到到1403.82万千瓦,是组建时的5.18倍,并建成了国内第二大在役水电站——龙滩水电站(490万千瓦);风电从无到有,装机容量达到236.03万千瓦,增长速度居五大发电集团第一,并建成了世界第一大风电场——赤峰赛罕坝风电场(67万千瓦);亚洲第一个且单机容量最大的上海东大桥海上风电项目今年9月份第一批机组投产发电;核电、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发电均实现了“零”的突破,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由组建时的11.37%提高到了17.69%。资产分布由14个省区市扩大到28个省区市,填补了所有沿海发达地区的空白。

三是装备水平最好。60万千瓦及以上等级火电机组由组建时的2台增加到56台,占火电机组的比例由组建时的5.68%提高到44.48%,机组台数和所占比重均居五大发电集团第一;纯凝火电机组单机容量由组建时的17.89万千瓦提高到35.47万千瓦,比组建时提高了近一倍,居五大发电集团第一;热电联产机组由组建时的360.2万千瓦增加到2041.4万千瓦,增长了4.67倍。

四是能耗降幅最大。供电煤耗从组建时的371.18克/千瓦时下降到330.23克/千瓦时,累计降低了40.95克/千瓦时,累计降幅居国内同行业第一。脱硫机组容量由组建时的25万千瓦猛增到6776万千瓦,增长了270倍,火电机组脱硫装备率超过88%,到今年年底,除列入关停计划的机组外,脱硫装备率将达到100%。脱硝机组从组建时的空白增加到700万千瓦,在建脱硝机组容量约1000万千瓦。单位火力发电量烟尘、废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率分别比组建时下降了84%、83%、82%、50%,污染物排放控制总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这“四个之最”是集团公司快速发展的主要成果,也是我们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遵循企业发展一般规律和电力工业发展特殊规律的集中体现。发电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不仅要充分认识电力工业发展的特殊规律,而且要认清本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集团公司组建以来的7年,在战略上分属于两个阶段,前三年是创业阶段,后四年是快速持续协调发展阶段,但总体上均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电力工业发展规律决定了处于这个时期的企业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是投资规模大。电力产业资金密集,快速发展需要巨额资金作支撑。二是资产负债率高。电力产业除了资金密集型特点外,项目资本金比例也比较低,负债规模必然大于一般产业,快速发展必然推动资产负债率攀升。三是回报周期长。电力项目的回报周期一般在15年以上,建设期只有投入,不会产生效益;项目投产初期由于还贷压力大、财务费用高,往往效益也较低;项目盈利的黄金时期是在投产三、五年之后,所以在建规模大、新投产项目多必然影响企业近期的盈利能力。四是安全风险大。在建规模大,增加了施工组织和管理的难度;加上大机组的投入和新技术的应用,对干部和员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安全风险。

上述四个特征是电力工业发展规律在电力企业快速发展时期的必然反映,具有普遍性。从中可以看到,发电企业的快速发展时期是一个工作异常繁重的时期,是一个盈利能力相对较弱的时期,也是一个经营风险和安全风险较大的时期。但这个时期又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经的、不可逾越的阶段,不承担快速发展带来的艰难和风险,就不会迎来企业盈利的黄金时代。就集团公司来说,如果没有近7年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解决组建时的“三多三少”问题,就不会创造出今天的“四个之最”,也不可能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既然企业快速发展时期的盈利能力不强、风险较大,但又不可逾越,那么既要保持快速发展,又要严格防控各种风险,就是我们必须积极面对、妥善处理的重大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

一是规模与效益的关系。投资规模大带来的资金不足和资产负债率高的问题,说到底是企业盈利能力不强的问题。只要盈利能力强,经济效益高,就会有较高的商业信用,就能化解资金供需矛盾,就能避免经营风险。所以,必须把扩大装机规模和提高经济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规模的扩张要有利于增强盈利能力,通过盈利能力的增强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使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审视发展项目的经济效益时还要有辩证的眼光,既要看到当期效益,也要看到长远效益;不能不顾当前效益地盲目发展,也不能只顾当前利益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利益。

二是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之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发展速度必须服从于发展质量,速度必须以质量为前提。没有质量的速度不仅没有意义,而且会造成企业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增加企业的负担和风险;而只讲质量,没有适当的速度,则会坐失良机、丧失发展机遇。所以,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调整结构中进一步加快发展,在不断提高发展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这才是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是做大与做强的关系。大与强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企业规模大固然不一定强,但企业要真正做强却必须具有一定规模。作为属于装置性产业的发电企业要做强,更是必须以较大规模为基础。一个市场份额无足轻重、没有影响力的发电企业,资金利润率再高,也很难称得上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电企业做强的基础是做大,没有较大规模就没有带动力和影响力。做强是目标,不强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做大归根结底是为了做强。在做大的同时注重做强,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影响力、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只要我们妥善处理好上述三个重要关系,就一定能够有效防控快速发展时期的各种潜在风险,继续推进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集团公司正处于组建以来最困难的时期,集中表现为整体盈利能力不强,亏损面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外部市场环境变化造成的,与发展速度并没有必然联系。如果不发展或发展慢,可能面临的困难更大、问题更多。这个观点可以从集团公司组建以来的经营情况中得到印证。集团公司前五年规模与效益始终保持同步增长,发电量、销售收入、上缴税收、实现利润和劳动生产率这些重要指标均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幅。只是到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我国的影响逐步加大,电力市场发生逆转,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持续大幅回落;同时电煤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上网电价又不能同步上调,才导致集团公司出现前所未有的整体性亏损。今年6月份开始,电力市场出现转机,结束了持续14个月的全社会用电负增长局面,集团公司实现了扭亏为盈。1-9月份,实现利润8.36亿元,同比减亏54.67亿元,经济效益出现明显好转的趋势。相信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集团公司的盈利能力将逐步增强。

目前全球经济已经企稳,但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多;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得到巩固,全年“保八”已经没有悬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的关系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预计四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将保持平稳增长,但受基数较低和装机增长较快等因素影响,发电量和设备利用小时数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特别是电煤价格居高不下,进一步加剧了经营困难。由于冬季供暖储煤、小煤矿整合及煤炭行业限产保价等因素的影响,电煤价格仍存在继续上涨的可能,集团公司面临的经营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从全局和长远来看,我国经济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电力工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电价形成机制将逐步走向科学、规范,电煤价格也不可能永远只涨不跌。特别是随着还贷高峰期的度过,集团公司的发展必将越来越好。

总之,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组建以来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改变“三多三少”的局面;不经历艰难的快速发展过程,就难以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要有战略眼光,要有超前思维意识,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提高驾驭全局和复杂局面的能力。面对当前的困难和问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大惊小怪,丧失信心,因为这主要是由于外部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暂时现象;但也不能麻木不仁,盲目乐观,而必须妥善处置、积极应对。概括地说,就是要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继续把集团公司做大做强;同时要妥善应对各种困难,严格防控各种风险,确保集团公司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进。

三、四季度重点工作

盘点9个多月的工作,成绩很大,来之不易。“三大目标”中,装机容量翻两番和提前一年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现在看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经营上的困难仍然很大,虽然实现了整体扭亏为盈,但盈利的基础还很不稳固,9月份与8月份相比,实现利润大幅减少,搞不好仍有返亏的可能。发电量和营业收入两大指标完成情况滞后于时间进度。因此,四季度的任务非常艰巨。全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要以胡锦涛总书记四次考察大唐为动力,要认识到总书记四次到大唐考察,是对大唐全体员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是对大唐7年来发展的充分肯定。总书记的讲话,不仅对大唐的发展乃至对整个电力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化鼓舞为动力,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抢抓世界新一轮能源革命先机的高度,加强技术创新,降低运营成本,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把总书记的要求变成我们的实际行动。同时要认真做好当前的工作,坚定信心,奋发努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扭亏增盈作为重中之重,确保全年“三大目标”的圆满实现,以优异的成绩报答总书记对大唐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

四季度的工作重点可以概括为“三句话27个字”,即:增电量,降成本,提效益;降煤耗,减排放,保任务;拓市场,增收入,达目标。

增电量,降成本,提效益。就是要以增加发电供热收入、降低燃料成本、压缩各种费用为重点,多管齐下,精细管理,全面推进增收节支、扭亏增盈工作,进一步缩小亏损面、提高盈利能力,确保利润预算目标的实现。

一是要全力以赴提高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增加发电供热量。要集中精力,集中物力财力把送出工程等影响新机出力的问题尽快解决好,把新机的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要加强与电网调度部门的协调沟通,要抓住经济回暖的有利时机,在确保计划电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计争取计划外电量,做好电量替代和转移工作,充分发挥大机组消耗低、排放少的优势;要加强设备的维护与调整,始终保持设备安全、经济、健康运行。同时,要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热电联产机组多的优势,有效利用冬季供暖时期和以热定电的政策,力争多供热、多发电。尤其是设备利用小时低于区域平均水平的企业更要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把前9个月的电量损失补回来。

二是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节支工作的重点是降低燃料成本。在政府部门“放手”煤价的情况下,要继续加强与煤炭企业的协调,在探索与重点煤炭企业建立中长期合作关系,构建平抑煤价、保障供应的长效机制的同时,进一步拓宽采购渠道,实行比质比价,力争电煤价格稳中有降;要发挥集团化整体优势,尽最大可能实现区域煤炭统一结算,加强纵向指导、管理和横向沟通、对比,增强与煤炭企业议价的话语权,强化对各发电企业煤价的约束控制力;要加强燃料管理,严格燃料入厂煤验收工作,防范重大利益流失和腐败现象发生。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电网企业及热用户的协调,在加大电热费回收力度的前提下,切实落实好国家有关电价政策,尽最大努力减少跨区送电、优惠电价、电热费拖欠等不利因素对经营工作的影响。同时,要严格控制其他可控成本,严格控制预算外费用和非生产性支出,严禁在年底巧立名目,突击发钱、花钱,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营成本。

降煤耗,减排放,保任务。就是要巩固和扩大节能减排成果,提高认识,抓住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

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的主要指标有:供电煤耗330克/千瓦时;与国家签订“千家企业”责任状的20家发电企业“十一五”期间节能量202.2万吨;除列入关停计划的机组外,火电机组脱硫装备率达到100%;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控制在93.4万吨以内。这其中有的指标是国家的要求,有的指标是我们的自我加压。从前三季度的工作看,总体上完成这些指标的情况较好,但也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确定因素。与国家签订“千家企业”责任书的20家发电企业总体节能目标预计可以提前一年实现,但有个别企业提前一年完成自身的节能目标有较大难度;集团公司“十一五”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目标预计可以提前一年完成,但由于有1家企业被国家环保部通报批评、14家企业被列入重点关注对象,这15家企业如果整改不力遭受处罚,将直接影响国家环保部对集团公司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核定。这些问题说明,还有部分企业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进展不平衡。

系统各企业要切实增强节能减排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强化设备的检查、维护和治理,始终保持节能设备和环保设施的持续投入、可靠运行,始终保持设备在最经济、最环保的方式下运行。要充分利用全社会用电量逐渐回升、机组负荷率提高,冬季气温低和集中供热、机组效率高等有利因素,加强设备调整和运行调度,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确保集团公司节能目标的实现。要进一步加大监督、管理与考核力度,高度重视环保核查、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要加强与环保部门的信息沟通,坚决杜绝被环保部门通报或惩罚的现象再次发生。要深化系统内及同业间的对标工作,加强对“千家企业”的检查指导,查找差距,弥补不足,改进管理,不留死角,确保集团公司节能减排工作的平衡发展、整体推进,确保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拓市场,增收入,达目标。就是要积极开拓新的增收渠道,全面落实增产增收措施,坚定信念,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营业收入,确保实现进入世界500强目标。

进入世界500强,是今年的“三大目标”之一,也是检验“攻坚年”总体工作成果的一项重要标准。我们进军世界500强,不是一味求大,更不是出于虚荣,而是要利用这一权威排名,提升“中国大唐”的品牌形象和国际影响力,为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为打造“中国大唐”百年老店奠定基础。利用世界500强这一全球平台,也便于实现国际对标,查找我们在发展战略、企业文化、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研发创新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为集团公司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对于明年世界500强的入围门槛,在上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上已作了详细的分析。集团公司今年的营业收入突破这一门槛有难度,但通过我们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前三个季度,随着各种增收措施的落实,集团公司营业收入呈现出较好的增长势头,同比、环比增幅均有显著提高。随着全社会用电量回升以及各种增收措施的进一步落实,营业收入增幅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应当说集团公司今年进入世界500强的希望很大。我在这里再一次强调,进入世界500强目标不变。系统各企业要上下协同,全力以赴,一鼓作气,再接再厉,抓住四季度有利时机,在多供热、多发电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好多种产业的增收措施,努力开辟新的增收渠道,确保今年进入世界500强目标的实现。

在全力以赴做好上述三方面工作的同时,还要努力抓好以下几项具体工作。

1.继续确保安全生产的稳定局面

前三个季度安全生产保持了稳定的局面,但也暴露出一些安全隐患和设备问题,三季度机组非计划停运累计时间约是整个上半年的1.2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同时,进入第四季度,发电供热任务重,在建规模大,投产机组多,各方面工作千头万绪,安全生产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冬季供暖期异常天气多,极有可能给发电设备造成损坏,进一步增加了安全生产的难度。系统各企业要居安思危、警钟常鸣,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针对季节特点,加强设备管理,规范作业行为,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人身、电网和设备安全,继续保持安全生产的稳定局面。供暖期即将到来,要抓紧时间对发电设备和供暖设施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检查、维护和必要的调试,特别要加强对户外设备、设施防寒防冻措施的检查,确保不发生因设备损坏而导致的机组停运和对外停热事故。

2.进一步抓紧抓好工程建设

按目前工程进度,集团公司装机容量“翻两番”目标在11月上旬即可实现,下一个目标就是要冲刺1亿千瓦。集团公司本部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业要密切配合、协同攻坚,切实解决好电网送出、设备供应等制约项目投产运营的问题,确保这两个目标都能如期实现。

3.抓住机遇做好项目储备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孕育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每一次经济萧条的结束都将迎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这次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也不例外,一方面政府要采取必要的干预政策,通过调整财政和金融政策缓解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要通过新技术革命发展一批新兴产业,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拉动消费,从而摆脱经济危机,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国民经济尚处于回暖期,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放缓、新上项目困难,行业预期收益下降、企业投资积极性受挫这一时机,拓宽视野,广泛调研,积极寻找新的项目,按照国家鼓励政策,重点储备一批水电、风电项目和火电的上大压小、西电东送、热电联产、煤电一体化项目,想方设法扩大对稀缺的煤炭、运力等资源的占有额度。在此基础上,要把每一个待开发项目的前期技术经济研究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做到位,为增强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迎接新一轮经济和电力增长创造条件、做好准备。

4.抓好多种产业项目的基建和试生产工作

目前,集团公司有多个多种产业项目处在紧张的建设期,部分项目已经或即将转入试生产,其中既有煤矿、煤化工等高危行业的项目,也有粉煤灰生产硅铝钛、海运船舶等陌生领域的项目,国家对其安全生产许可、设计审查、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有许多特殊的要求,而且项目的基建管理、安全管理、运营管理的专业性极强,要求极严、标准极高。有关企业要认真加强学习,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多种产业项目基建、生产的本质安全水平。要重点抓好多伦煤化工项目的试车工作。三级责任主体的领导小组、工作组都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对试车工作的领导,要重点检查整套系统是不是具备了试车条件,相关人员是不是具备了相应专业技能和从业资质,相关规程及预案是不是完备而且有效,相关安全措施是不是落实到位,要严格把关,加强督导,确保多伦煤化工试车成功。

5.加快海外项目的开发力度

国际社会对能源安全的空前重视促进了各种国际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为电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构建了广阔的交流与合作平台。集团公司要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际领先能源集团,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抓住机遇,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要在建设好、运营好现有境外项目,发展好、巩固好现有海外项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外经贸合作和境外项目开发力度,就有关国家、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社会现状、电力需求等方面开展广泛的调研,通过分析、比较,做到在发展区域上有所选择,在发展重点上有所侧重,在合作伙伴上有所甄别,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选择一批优良的境外项目,为集团公司国际化发展做好充足的项目储备。

6.继续抓好多种产业的增收工作

多种产业增收工作对集团公司今年能否进入世界500强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由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放缓限制了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要达到预期的入围门槛,关键在于多种产业能否创造更多的收入,必须在多发电、多供热,最大限度地增加主营业务收入的同时,认真落实多种产业增收方案。集团公司本部各部门要深入企业、深入基层,加强对增收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各分、子公司要树立大局观,打破局部利益界限,按照集团公司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大燃料统一结算工作力度,并在项目总承包、集中招标采购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各专业公司要在突出主业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业务领域,不断丰富产品和服务,提高产能和产量;各发电企业要充分发挥企业所在地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有效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想方设法开辟新的增收渠道,确保增收目标实现。

7.完成好集团公司第三阶段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

集团公司有关部门要根据学习实践活动整改报告和上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的要求,抓紧做好集团公司第三阶段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要以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大唐东营风电场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从集团公司的实际出发,围绕“科学发展上水平、打造百年大唐”的要求,进一步明确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第三阶段的基本思路、原则和实现途径,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两步走”的阶段性目标,特别是要细化“第一步”的行动计划和具体目标,把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调整和优化结构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安排好项目,明确奋斗目标,继续保持集团公司新能源发展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这项工作争取在11月份完成初稿,12月份的工作务虚会上征求意见。

此外,要加强对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深化对电力和煤炭市场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认真谋划明年工作思路,为开好2010年工作务虚会做好准备。

前三季度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四季度的任务更加艰巨。扭亏增盈和实现“三大目标”已经进入关键的冲刺阶段,集团公司各级领导班子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团结和率领全体员工为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为实现全年“三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科学是反映事实真相的学说

科学是反映事实真相的学说。科学首先是一种学说,这种学说是对事实真相的客观反映。科学与事实真相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成果的绝大部分有利于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

科学首先指对应于自然领域的知识,经扩展、引用至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社会科学。它涵盖两方面含义:致力于揭示自然真象,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

伪科学是指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维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论、李森科的无产阶级遗传学等。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

伪科学是指据称是事实或得到科学支持、但实际上不符合科学方法的“知识”。伪科学是一些虚假的“科学”或者骗局,经常借用科学名词进行装饰,但实际上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关联。

伪科学经不住科学常识(及科学方法)的检验,可以通过下述特征进行辨别:

1)没有实验证据就进行断言

2)在存在矛盾实例的情形下进行断言

3)不能进行重复性实验

4)断言不合逻辑

5)在存在多种可能解释的情况下仅取其一

非科学是指那些与科学统一文化体系不同于科学认识对象的其他文化部门(如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哲学和艺术等)以及与科学处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没有按照科学的认识方式认识事物的文化部门(如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和中医等)。它们同科学一样,在人类社会中有自己不可被剥夺的生存权。非科学同科学一样是人们对周围自然事物的有效认识。它们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存权。但是,如果它们被当成科学来发展和应用,那么最终会损害这些被当成科学的非科学自身。

科学可以通过严格的科学方式进行检验,在其有效范围内没有发现反例且具有可重复性。伪科学虽然宣称有科学依据,但其例证都不能通过科学实验的验证,甚至阻挠严格的验证。

在科学史中我们甚至可以找到曾经被(科学共同体内)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伪科学的理论后来又成为大家公认的理论,如: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

我对科学和伪科学的认识

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的和规律的知识,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是不能一言以蔽之的,科学具有解释性、精确性、可验证性、可变性、系统性、主体实际性。这些都是科学的一半性质,而划分科学界限也有不同观点,有逻辑经验注意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总之科学划界是一个亘古常新的问题,不同的时代、不同学派在科学化解问题上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在从绝对标准到相对标准、从一元标准到多元标准、从静态标准到动态标准的认识与争论中,虽不能建立起一劳永逸的标准,却可以使人们对科学特性的认识逐渐清晰,使科学的形象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科学与伪科学的的差别也有事模糊不清,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深刻的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事伪科学。

那么,就我目前的认识来看,我判断一个学术是科学的还是伪科学的,我总是把它放到一个系统当中去考虑,我认为,科学这一系统性特征是击败伪科学最有利的武器,当我们给科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时,是否能够把这种区别表示了出来?现在我想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

伪科学不同于明目张胆置科学于不顾的迷信活动。迷信靠制造谣言来惑众,靠行骗来取得钱财,有一些江湖骗术并没有打科学的旗帜,也会有人去相信。在科学不发达的国家,特别是科学不发达国家中的落后地区,这种不打科学旗帜的迷信活动和江湖骗术很流行。伪科学本质上也是骗术,但是打着科学的旗帜,披着科学的外衣来行骗。本来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伪科学硬说有道理;本来是乌七八糟、杂乱无章的东西,伪科学把它们拼凑在一起,使它们变成似乎是有系统的东西;本来是某些与近代科学成果毫不相干的东西,伪科学硬把它们那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同近代科学原理拉扯在一起,去唬

进入

世纪以来,科学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科技的负面效应逐渐突现出来,特别是核危机、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让

一些人感到了担忧,甚至开始出现反对科学的思潮。

这些反科学主义者一味低毁

科学,否定科学的一切价值,指责几乎所有的那些重视和倡导科学思想、科学方

法和科学精神的观点,并以一种完全否定的立场和态度批判这些观点,同时,还

存在着另外一种伪科学,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

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气功治病理论、国内某些道士的鼓吹的辟

谷养生理论等。

反科学与伪科学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最终危及

到国家科学现代化的进程,危及到两个文明的建设,危及到整个社会的进步。

此,不能任其发展因此,作为青年知识分子,我们必须对科学,反科学与伪科学

有清醒的认识。

一、科学

什么是科学?辞海对科学的解释是: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

体系,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

英文

“科学”(science)

一词源于拉丁文

(scientia),其原意是“知识”、“学问”的意思,这是“科学”一词最基本也最简单的含义。

广义上来讲,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

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有若干种解释,每一种解释都反映出科学某一方面的本质特

征:

第一,科学有客观具体性,即一切以客观事实的观察为基础,对象是特殊的

具体物质运动,反映的是客观事实和规律。

第二,科学具有社会性,即所有的科学实践,科学理论,都是在人类社会中

进行,在人类社会中接受检验,并为整个社会服务。

讲科学,首先不能脱离社会。

第三,科学具有严谨性,要求得到的结论必须是正确的,认识的过程是系统

而明晰的,逻辑结构严密,理论体系内部能够自洽,前后联系,能够自圆其说,不相矛盾。

第四,科学具有范围局限性,也就是说任何具体的科学理论都有适用的

范围,任何理论的预测结果都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

第五,科学理论应当可以接受实践检验,可以被证实,也可以被否证,即科

学的可证伪性。这是来自卡尔

.波普尔的观点,是区别科学与非科学一个重要

标志。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也必须回到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由于科学发展本身的条件限制,一些科学理论在当时是无法检验的,但是原则上

应该具有可观测性,等到条件成熟的时候再进行实践的验证。

二、反科学与伪科学。

反科学,顾名思义,就是反对科学,就是站在科学的反面,对科学尚未达到

的目标深感失望,把现代技术的所有副作用都归咎于科学。

主张丢弃科学,包括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应用等方面,他们抓住科学产生的某些恶

果或者无能为力,理直气壮地批判科学。

诚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科学家必须时刻对科学产生的社

会后果进行反思,而对科学的反省也是保证科学不至偏离人类文明进步轨道的一

个重要方面。

但是反科学的实质是反对现实主义的世界观,目的是否定科学的价

值,它不同于对科学的反省。现代反科学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l、以宗教、迷信

期刊为媒体的反科学。

这种反科学一般用反科学的言论对科学进行低毁,对公众 的迷惑性强,蛊惑群众,混淆视听,其危害很大。、以阶级斗争、政治手段作

屏障的反科学。

在反科学泛滥的时候,从理性角度捍卫科学常常毫无用处,因为

伪科学,概括地说,就是打着科学的旗号从事种种反科学的事。

它的最大特征是

违背科学规律,拒绝科学的基础实验,无视理论逻辑的自圆其说;

它的核心是冒

充和欺骗;主要目标是贪图暴利。在一定意义上,伪科学也是一种反科学。

伪科学往往抓住科学的一些弱点大做文章,它一般出现在以下四种场合:

(1)在

科学暂时还无能为力的地方(如灾害和死亡),它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

(2)在科

学探索感到困难的地方(如生命、生命的起源),它以新学说的创立者出现;

(3)

在具有随机性的复杂系统、因果关系不确定的地方,它以预测未来的大师身份出

现;

(4)

在人们渴望健康和幸福的地方,它以神奇药物和神奇食物的提供者出现。

伪科学是一种世界现象。在当代,它的主要表现有:

(1)

打着科学的旗号,用

现代科学的名词术语来包装自己,利用人们对科学的信赖和崇拜,以及一部分人

对相关科学知识的匮乏,利用科学之名,来行反科学之实。

(2)

伪科学为了更具有欺

骗性,直接与新兴的高科技对话。

(3)

伪科学常常利用教授、专家、权威人士为

其大造舆论,迷惑大众,增加自己的可信度。

(4)

伪科学当前已不仅是一种违反

科学本质的学说,而且还日益发展成为一项卓有成效的“伪科学产业”

,其目的依

然是谋取经济利益。

伪科学是科学的死敌,它对社会的危害十分严重。首先,伪科学冒充科学,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争夺极为有限的科技投入,威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伪科学使许多人相信迷信甚至巫术,有病不求医,无病瞎吃药,给国家和人

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第三,伪科学宣传混淆视听,故意模糊真与假、理性与非理性等界限,干扰正常的新闻舆论宣传和文化教育。

第四,伪科学与科

学争夺社会主义文化阵地,打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号不断

发扬光大

”,具有极强的欺骗性,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五,中国伪科学泛滥及

其向外输出,有损我国国际形象。

科学的涵义主要有:、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

实践关系;、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是

生产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科学是一种社

会建制,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方法。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主

要有:、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科学的本质属性有:、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主体际性。但在现实世界中,对于有

些问题,比如中医是不是科学等问题很多人持有不同的观点,这就产

生了科学划界问题,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重要论题,它是指区

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它非科学的界限问题。

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有

什么关系?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有个正确的认识,否则就有可能把伪

科学当成科学或把科学当成伪科学等,科学发展就无从谈起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经过近阶段的深入学习,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无论是从优化育人环境,还是从自我完善的要求,都要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并予以贯彻落实。那么,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呢?我认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勇于创新、逐步升华的过程。我是职教中心的一名“新兵”初来咋到的我,虽然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更没有累累的教学硕果。但我拥有一颗火热的心。通过近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我认为要想学习践行好科学发展观,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和教育教学理念、技术,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提高政治素养和教学理论,更新那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旧思想和旧观念,自觉地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用热情和耐心去教育辅导学生,必须因时、因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对于一些差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教育他们,去转化他们。努力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积极创导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教学环境,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造就产品。产品一旦加工完成,它就不会改变;要说变,那就是磨损、消耗和毁灭。而我们造就的人才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他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我们要学会开发和合理地利用学生的智力,让他们的智力在学习和活动中得到长足发展,要教他们怎么做人,让他们学会一种在社会上生存的本领,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不断的创新。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我们要在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包括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模式,我们都需要创新,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三、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力争做先进教育生产力的代表。要加强业务学习,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增强创新意识,在工作和实践中,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教改的先行者、示范者。

四、应以教人者先教己者的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一个有良好师德的老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要用自己的信念、理想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感染。一个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应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及处境思考问题,把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与发展需要摆在第一位。要注重教书育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为重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时代特点,努力成为学生思想工作的高手,成为学生思想成长方面的导师。总之,作为党员教师,一定要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明确努力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要站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自觉地按照科学的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总结经验教训,转变发展观念,创新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证。只有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统领我们的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我们的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才会继续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的学生才会成为社会全新的、优秀的有用的人才。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一定会努力学好党的科学理论,最终做到:

学习科学发展观,用新的理论武装头脑;

树立科学发展观;屏弃旧的观念解放思想;

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性地做好教学规划;

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

实施科学发展观,积极会同同行老师勇于开展教育科研;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创新工作业绩。

第五篇: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是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是: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曾庆红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

温家宝

必须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

(六)坚持改革开放。

(七)坚持以人为本。

吴邦国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

胡锦涛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贾庆林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

吴邦国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认识这一基本国情,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新的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一是任何时候都要始终抓住发展这

一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都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解决前进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二是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

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三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特别是东西部地区间的基础和条件差异很大,抓发展不能盲目攀比,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立足当前,脚踏实地,扎实推进。

李长春

要把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自觉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更加自觉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自觉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胡锦涛

我们已经明确了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吴邦国 新时期抓发展要坚持新的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结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发挥比较优势上做文章。

贾庆林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 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可以说,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各项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好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曾培炎

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关键是坚持统筹协调,扎实推进。一是统筹城乡发展。二是统筹区域发展。三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五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贾庆林

当前,人民政协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全面、准确、积极地理解和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坚定不移地支持政府搞好宏观调控。要认识到,中央作出的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是在科学认识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一种有预见性的、主动的行为,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重要实践。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发挥优势、精益求精、整合资源,不断提高建言献策的质量和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泛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要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把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作为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任务。

下载科学发展观是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发展观是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读后感

    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读后感 通过对认真的学习,以及老师的指导,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深刻的理解,感受颇深。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2008年9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学......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最终版]

    大学德育主要是通过德育课和教师的言传身教两种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所有大学教师,不管是文科教师,还是理工科教师,都应重视并实践教书育人。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

    论文: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 系 别: 国际经济贸易系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 级: 1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3班 姓 名: 学 号: 1240302309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思想体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贯穿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灵魂和主线。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

    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保障

    第一篇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保障 第一章 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题中应有之要义 第一节安全发展旨在推动科学发展 安全发展理念是从安全生产思想发展而来的,同科学......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读后感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读后感 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

    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争做新时代优秀教师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大树屯联合党支部张乔飞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