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
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
摘要:很多高校在培养日语人才的过程中都比较注重语言的外在形式,教师过于重视基础的语言训练,而相对忽视了语言和文化的内在联系。以语言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日本文化知识的匮乏,从而导致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低下,因此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十分必要。
关键词:日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092-01
全球化的趋势使我国和日本的经济来往日益密切,很多高校顺应时代要求开设了日语专业。然而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上面,有些学校侧重于应试教育,认为日本文化类的课程不太重要,所以只分配很少的学时甚至不开设日本文化课程。这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足而造成沟通障碍,陷入交际困境。因此高校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来的课程结构,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一、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运用日语进行交流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高校在开设日语相关的课程时既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且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从而使学生能够适应交际场景的各种情况。在实际运用日语进行交流时,很多语法或者其他知识的运用和常规的表达方式都存在差异,这些具体的运用场景是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有关的。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涵义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语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语言受文化的制约,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进行交际时势必涉及到文化的诸方面。如果一方对另一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缺乏了解,交流时就会发生文化冲突和交际障碍。因此,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新世纪日语教育的重要目标。一般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跨文化理解能力
中日文化存在差异,虽然日本自古就与中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但是两个国家在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既受国家历史的影响,也受文化观念的影响,这些差异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所表现。在日本,一些重大仪式的举行所选择的色彩和中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之意,而黑色则代表着庄重、严肃,所以中国人会根据不同仪式的要求来选择用色,然而日本人在举行婚礼时新娘和新郎穿的服装分别是白色和黑色,这些差异都是需要通过学习日语后所需要了解的。而且两个国家对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的程度是不同的,理解这些包括社交礼仪在内的文化差异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和基础。
2、跨文化沟通能力
由于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主动进行了所谓的“日本化”改造,形成了别具日本特色的大和文化,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要改变固有的汉语思维模式,向日式思维模式转换。现在我国和日本的交流已经扩展到很多方面,在商业贸易领域,日本文化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中,而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交际,则要深入了解日本的历史传统。这些现实的交际需求需要日语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了解日本的文化,这样才能有利于减少实际沟通中的障碍。在日本,人们的烟酒文化和我国有很大的差异,日本人在社交场合并不认为向别人分享自己的烟是必要的,而中国人则认为向身边的朋友分享自己的烟是一种礼貌的表现,这些差异对翻译人员的跨文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一些合适的教学机会让学生了解日本的社交文化,这样对于提高日语的交流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3、跨文化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能力对日语教师来说至关重要。除了在课堂上多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材之余,应注意引导学生课外利用网络获取日语信息、鼓励学生多同日本人交流。可以通过邮件、网聊等,与日本朋友在互联网上开展日语交流活动。这些日语交际则对日语书写的能力要求较高,在书写之前,学生还要在脑海中将中文转译成日文,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日语思维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
1、多途径习得跨文化知识
学习日语既要了解文化的渊源,同时也要掌握文化的最新动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既要发挥教学的作用,也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来深入了解日本的民族文化。课外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课堂的知识,因此在文化学习方面,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体现,而且还要注意通过各种方式来积累有关文化的知识。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政策都处在不断更新变化中,这些变化也给日语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来了解这些新的知识。我国社会的不断开放给学生深入学习日本的文化提供了很多机遇,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了解他国的文化,而且必要的话,还可以直接参观这个国家,融入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比较中日文化差异
在日语的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承认并且包容这种差异可以使学生在使用这门语言的时候更加灵活,而且能够帮助学生适应异域的文化。培养日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把技能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
学生对日本文化的深入了解对课堂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发现不同文化的差异,而且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主动学习交际中的技巧,而且在课堂中要涉及一些更新变化的内容,将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融入到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去,这样才会使日语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四、结语
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学生需要了解一些目的语国家基本的文化背景和常识,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交际需求,因此在日语的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教学中渗透一些文化知识,这样才能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且提高日语的交际能力。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日平.外语运用能力和语言切换能力的培养――课程的互补性和同声传译课[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04)
[2]朱海淑.探讨网络辅助教学对基础日语教学的积极作用[J].新课程(下),2012(05)
[3]孟霞.文化因素在日语教学中的作用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20)
[4]金兰.高职院校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1)
第二篇:浅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提纲
一、要点:
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然后概括性的介绍加强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在实际运用英语作为一种现实的交际工具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冲突和矛盾,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文化背景的差异将会导致交际困难以及交际信息的流失,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必然要占一席之地。本文从理论角度阐述了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目的,并提出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提出文化教学的目的与意义,提出将文化教学贯穿于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及运用
A跨文化交际的定义、目的B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C跨文化交际的运用
三、文化教学的意义和目的,本文从理论角度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定义、目的,并提出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五、强化跨文化意识教学的必要性
A强化文化意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
B强化文化意识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保证。
第三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高一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然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不仅仅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更要懂得遵守Hyme所说的“语言的使用规则”。因为没有这种使用规则,语法规则将是毫无用处的。在与外国人的接触当中,讲本国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音或句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会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胡文仲的研究也证实了他本人的观点:在交际中,文化错误常常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如果没有文化方面的知识,如果不了解文化方面的可接受性和不可接受性,那么交际很可能会发生障碍甚至失败。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听的能力和初步写和说的能力。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由于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社会语言能力指在不同文化场景下,语言使用者能根据话题,说话者身份,交际目 无忧论文网的等多种因素恰当理解和表达话语,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目前我国的“文化教学”理论多数是针对英语专业的教学而提出的。对于非英语专业,即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分量很低,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更不用说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我国外语教学史上,由于受传统教学法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与心理学的影响,语言和文化是截然分开的,只注重语言形式,完全脱离社会文化语境的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句型操练和其它机械化练习充斥着各类英语课本。近年来,随着一些新的教学法如交际教学法,听说法的导入,人们也只是把重点从语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语言能力的培养上,而对于跨文化意识的交际培养所作的努力还远远不够。现行大学英语教学仍然没有走出以四、六级考试为教学指挥棒的误区,各种应试材料泛滥成灾,课堂教学仍然以片面追求四、六级通过率为目标,把语言形式和文化因素分割开来,学生对目的语丰富的文化底蕴知之甚少。因此,即使语法词汇已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在跨文化交际中仍然只能停留在“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层次上。
第四篇:浅谈对跨文化交际中日语教学的思考
浅谈对跨文化交际中日语教学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日语教学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重视与研究的课题。而将有关日本语言特征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融入日语教学中,则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
许多人都认为中国人与日本人同文同种,这其实是中日两国国民基于对文化母体国与文化接受国这种定型化思维模式的误区。从历史上看,日本从中国吸取了大量的文化营养,表现出许多与中国相近的东方特色。但是,中国与日本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毕竟不同,日本文化是日本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吸收了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又将其巧妙地移植在本民族精神土壤上的产物。因此,在语言表达上,在行为方式上,均表现出典型的异质文化的差异。所以,仅仅依靠语言本身来研究语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结合日本特定的文化背景考察日语,才能把握丑语的本质和规律。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
1日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日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以词、旬、语法为主的教学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将语言与文化割裂开来,从而导致学生对听读材料的接收往往因为文化知识的欠缺而不够正确,说写的内容和方式也会因此而不够得体。跨文化交际不能顺利完成。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掌握日语的文化内涵。
我国的日语教学较多采用传统的语法翻泽法和结构分析法,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日语知识的传授上,过分强调对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的掌握,大量精力投入在日语句型、语法的讲解与替换练习、文章阅读与应试能力等方面。仅把语言作为符号进行传授,而忽视语境、语用等问题,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中日文化背景知识对比方面资料匮乏;学生学习日语的环境主要是课堂,而能够与他们交流的是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老师和同学,这就使学生无法经历文化冲突所带来的震动与挫折,自然意识不到了解跨文化的重要性;学生课外自学能力差。所以,如果不在教学中更多融入文化因素,跨文化教学永远达不到预期效果。
2日本文化对日语教学的重要性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文化交流久远,但是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给学生跨文化交流造成了一种障碍。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的进行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隋唐时期开始,汉字文献大量地进入日本。这使日本人逐渐认识到汉字的用途以及先进的中国的文化,从而激起了日本人强烈的学习和创造的欲望。他们利用汉字的草体和偏旁部首创造了平假名、片假名,从而改写了日本只能口头交流而无法书写本国的文字的这一历史。单从这一点便可看出当时的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日本人是一个不断积极进取向上的民族。近代,日本大量吸收和引进西方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这给日本的文化又带来了大量的新汉字词汇,贴切恰当地把各种全新的概念表达出来。他们还在学习欧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同时,在语言方面也获取了大量的外来语。后来日本人把外来语全部由汉字书写改用片假名书写,方便了外来语的获取。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建立在其社会文化基础之上,并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风土民俗内涵。认识这种背景和内涵,对于理解掌握一种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3日本语言的文化特征
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影响着日语的表达方式和词语的选择,其语言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寒喧问候语丰富、语言表达委婉模糊、敬语的广泛使用以及词汇伴随的文化内涵等方面。
(1)寒喧问候语丰富。日本人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勤于日常问候是营造和睦气氛最基本最重要的礼节。因此,日语中的日常问候寒暄用语种类繁多,表达形式多样。日本人每日初次见面时除了互道一声“你早”“你好”之外,还喜欢围绕季节、天气寒暄一番。
(2)语言表达委婉模糊语言表达委婉模糊是日语的一大特色,这主要是受“和”意识及“以心传心”意识的影响所致。日本人在与周围人相处时,强烈地希望与人保持协调、和谐的心理,使他们在使用语言时处处考虑到如何让自己的话语给对方好感,即使说不合对方心意的事也要做到不引起对方的不快。因此,委婉地谢绝、似是而非地回答、留有余地地断定与承诺、巧妙地迂回暗示等模糊表达方法就成了他们的选择。
(3)敬语的广泛使用。敬语是日本人在交际活动中根据说话人、听话人以及话题提及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等方面的各种差异,说话人为表示自己的敬意而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敬语在目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日本人的“内外”意识的典型表现,最能体现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以及交际艺术。同时也是日本传统纵向型社会结构一上下关系在日本人语言行为上的具体表现。正确地使用敬语被视为一个日本人必备的教养,同时也是社会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人们普遍将能正确地使用敬语看作是高雅、有教养的表现,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事物的成败,El语的敬语有着复杂的体系。传统上一般把日语的敬语分为三大类,即尊敬语、自谦语和郑重礼貌语。尊敬语是对于谈话中所涉及的受尊敬的人或其动作、状态及相关事物表示敬意时所使用的语言。
4日语教学中文化融入的主要途径
(1)从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角度出发,有如下的一些措施。①教师不仅仅是日语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应是日本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必须具有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丰富的异国文化知识,无论是语言方面还是对于目的国的政治、经济、宗教、艺术、建筑、文学、音乐、流行时尚等各个领域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背景,要随时注意流行的日语学刊、流行语、外来语等,不断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变迁。这样对于日语的教学工作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会博大精深,引人人胜。②对于课程的设置方面我们应该改变以往只以语言教学课程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在精读、报刊选读、语法、会话、写作等课程之外开设相关的社会文化课程。在日本社会文化课程的设置中。不能只局限于交际语言的培养,还应重视非语言要素的培养。此外还可以采取举行文化专题讲座的方法。聘请学术界的各个领域的专家定期的举行有关文化讲座,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小编KTV点歌系统编辑http://www.xiexiebang.com/ 谢谢
第五篇: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教学
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教学
[摘 要]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文化背景的差异将会导致交际困难以及交际信息的流失,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必然要占一席之地。本文从理论角度阐述了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目的,并提出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作者探讨了文化教学的目的与意义,提出将文化教学贯穿于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教学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受文化影响,又反作用于文化。在交际过程中,语言不仅受到语音、语法等规则的限制,还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这里的使用规则即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外语学习者往往会将自己本国固有的文化模式嵌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造成沟通的障碍,这便要求教师将文化引入到外语教学中,培养外语习得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及运用
2.1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目的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的不同,进而造成沟通的障碍。由此,这便要求我们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般来说,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以下三点:①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教育背景的不同造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要对不同文化持理解支持的态度,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也就是说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②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③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 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
2.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科技的发展,交通通讯设施的不断完善,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因此,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矛盾便渐渐凸显。而初等教育时期对于英语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简单的语法和词汇方面,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则应更加注重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进程。著名跨文化学家Ruben认为实现有效交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应包括七个因素,它们分别是: 1)向对方表示尊敬和对其持积极态度的能力;2)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态度;3)最大限度了解对方个性的能力;4)移情能力;5)应付不同情境的灵活机动能力;6)轮流交谈的相互交往能力;7)能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并能从容不迫对其作出反应的能力
以上七个方面完整的阐述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外语习得者所应具备的能力,也正是高校外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向。为使学生具有以上七种能力,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教学中应将词与词的文化内涵相结合。在传统的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向学生教授词汇的表层意义,对于词汇的文化意义并没有加以深入的解释说明。如dragon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吉祥、高贵的象征,而在西方社会则是邪恶的化身,因此,在词汇的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传授词的文化内涵以免造成沟通的障碍。
②教学中应注意不同文化下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于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回避不了的,人们恰恰是通过了解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 ,来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其他文化的世界观、价值观有意识的传达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③教学中介绍英语的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文化制约着人们的语言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介绍目的语国家的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让学生了解差异并以本族人的观点去理解目的语文化,使他们具备进行得体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④教学中注重非言语交际的运用。Samovar(2000)等人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 因此它包括了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为的或由环境所产生的刺激,如:表情、手势、身势、触摸、界域、服饰、副语言、时间、场景等,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往往也决定着交际的成败。
2.3跨文化交际的运用
语言最根本的作用即为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到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英国人见面喜欢以天气、地理环境、爱好等为话题,而将年龄、婚姻、收入作为禁忌话题,这都是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注意的。此外,对于俚语、成语的学习也不可小视,在交际过程中,对于俚语的误解往往会造成交际的失败,因此,有效而得体的运用适当的语言才能达到不同文化间沟通与交流的目的。
3文化教学的目的、意义
3.1文化教学的目的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课程体系中,使语言学习者能够将目的语文化与本族文化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实现有效地跨文化交际。然而文化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单纯片面的传授文化知识,应该设立模拟场景,让学生真正的身临其境,感受目的语文化,从而迅速提高跨文化交际交际能力。
此外,高等教育的文化教学往往只传授于外语专业的学生,且外教也只教授外语专业学生,对于公外的学生来讲,英美社会与文化的选修课资源不足,与外教交流机会少,这都造成文化教学难以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得到普及。
对于外语专业学生,从其课程体系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文学方面课程所占比例要远远大于社会文化,并且,社会文化教学也只是注重历史、地理、国家机构、文学艺术以及影响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大学外语专业教学的文化教学是为文学服务,而不是让学生具备应用的能力。外语专业教师对于文化的理解往往也停留在初级层面,实践与应用机会少,致使学生在与教师沟通的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学习到了语言的基本技能,缺乏实际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外籍教师的配置数量过少,达不到让每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既定教学目标,并且,外教的授课内容通常也只注重于口语的锻炼,俚语的传授,文化教学少之又少,只在沟通出现问题时才进行讲解,不能够尽早预见问题,迅速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目的语文化与本族文化,从而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是文化教学的目的所在。
3.2文化教学的意义
文化教学应该贯穿于语言教学的每个阶段,既然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语用的能力,那么就必定要涉及文化教学。从学生学习的历程中,我们不难以看出,在外语学习的初级乃至高级阶段,教师都没有将文化教学完整的纳入到课程体系之内,在进行跨文化沟通过程中,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差,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滥用禁忌语,大谈特谈目的语国家的敏感话题,这都造成了对方的误解,因此,从学生学习外语的初级阶段,教学就应广泛涉及文化教学,使学生从最开始就兼备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
然而,文化教学不能只是表面功夫,如果只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文化事实,就会造成学生不知变通,因循守旧的后果。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创造一些目的语国家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模拟进行跨文化交际行为,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提高其实际应用的能力。
归根结底,文化教学的正真内涵是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原理和技巧,并将其正确的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达到得心应手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结论:本文从理论角度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定义、目的,并提出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的外语授课过程中往往只重用语言技能而忽视了语用与文化教学,因此,作者认为,文化教学应贯穿于整个外国语言教学的体系之内,以达到培养学生交际与应用的能力的目的,而如何有效并迅速的将文化与语言教学完美融合并得以普及是目前高等教育中外语教学需要长期探索的一个主要方面。
参考文献:
[1]严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 究――黑龙江大学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探索.[2]魏泓.跨文化交际与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探析.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3]Birdwhistell,Ray.Kinesics and Context.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0.[3]岑建军.难在今日功在千秋[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2).[4]陈祖福.迎接时代的挑战,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3).[5]彭丹逵.试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电大英语快讯,2006,(1).[6]陈昕.论英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6).[7]陈俊森 ,樊葳葳.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8]孙艳玲,陈倩.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