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行者
如何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行者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其中包括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意核心价值观的问题,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党和人民对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在内的全国青年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在大会报告中专门就青年讲了一段语重心长的寄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这段话不仅指出了青年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向全党提出了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的要求,而且也向青年提出了树立“三观”和做到“三热爱”的希望。青年大学生要响应党的号召,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青年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首先,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原则,是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又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始终不渝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要不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其次,要积极响应“三个倡导”。“三个倡导”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规定。青年大学生要从响应“三个倡导”做起,为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次,要积极响应“三个倡导”。“三个倡导”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规定。青年大学生要从响应“三个倡导”做起,为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增砖添瓦,做出自己的贡献;为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氛围,使社会更加和谐凝心聚力,不断提供正能量。但更重要的,还是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行为。不过一定要结合青年大学生实际,突出重点。比如,爱国就要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荣辱兴衰,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崇高事业而献身。敬业,就要热爱自己选择的专业,强化职业操守,学一行干一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诚信,就要诚实待人、平实做事,守纪律,讲信用,乐奉献。友善,就要团结友爱,乐于助人,关心爱护集体,发扬团队精神。概括起来说,就是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青年提出的希望:“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再次,也是更重要的,就是要提炼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遵循的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后,一些领域据之形成了本领域的核心价值观。其中最为成功的是胡锦涛同志概括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关于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问题,高等教育领域也在积极探索,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概括,我觉得,其中表述比较全面的,是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提出的“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当然,意见也不尽一致,由权威部门发布全国性的统一的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可能尚需时日。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如何做呢?我的建议是: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精神,关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着力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全国青年大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这三点希望虽然没有以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式来表述,实际上已经蕴含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如果用简练语言稍加概括的话,可以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其一,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刻苦学习,品学兼优”。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学习,应该珍惜美好青春年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同时,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青年大学生只有品学兼优,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
其二,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敏于创新,勤于实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青年大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因此,青年大学生要努力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因此,青年大学生在学习科学理论的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其三,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全面发展,保持个性”。教育事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是每个青年大学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写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可见其分量之重。但全面发展不是不要个性,更不是泯灭个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自主活动”和“自由个性”的实现,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想社会的本质规定和价值目标,也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规定和价值目标。因此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青年大学生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才。
“刻苦学习,品学兼优;敏于创新,勤于实践;全面发展,保持个性”,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三点希望、的简要概括,也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只有将其作为基本遵循,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了实在的立足点和可靠的抓手,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当代青年,应该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应该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所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主体方面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构建起我们所应遵循的主流价值观,体现了国家认同、社会认同、公民认同的有机统一。就观念本身来说,它表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根本属性在价值层面的集中反映,事实上从价值层面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传递正能量,是精神文明建设战线的恒久使命和重大责任。我们不仅仅要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更要抓住核心价值观形成规律和阶段性特征,遵循其实践性要求,争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排头兵,始终做到率先垂范、走在前列。
坚持以抓好学习教育增强认知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和铸魂工程,是引领推动全民价值追求、思维方式、社会心态和生活方式深刻变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争当主力军排头兵,关键是做好做足“培育”和“践行”两篇文章,首要的是抓好学习教育,不断增强认知认同。一是注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培育和普及。坚决遵照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精神,紧贴全民的思想和行为实际,把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习领会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及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展播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村镇,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入脑入心,让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实践和精神世界塑造的全过程。其次,应注重抓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途径,积极引导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道德品质,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纽带和桥梁、成为激发人们创新创业、砥励良好品格的不懈动力。第三,应重视抓好精神文明建设骨干的学习培育。拼搏奉献在一线的精神文明建设骨干队伍,不仅肩负指导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使命,更是身体力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排头兵,必须坚持从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等方面入手,以常态化学习、制度化学习、创新型学习,着力提升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不断增强争当主力军排头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使命感责任感。
坚持以搭建新平台占领舆论制高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每个公民进行精神洗礼、灵魂塑造和价值重铸的道德实践过程。培育每深入一步,都要受到人性、思想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都要经历复杂的破和立的斗争,都要伴随道德修养的考验和检验。争当主力军排头兵,最迫切的是搭建新的平台,占领社会舆论的制高点,尤其迫切的是占领网络舆论的制高点,在网上传播、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应发挥好门户网站、主流网站作用。着眼于理解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诉求、思维观念,在全社会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和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遵循互联网、通信技术发展规律和特点,整合党委政府门户网站、主流网站、主流媒体网站、重点社交网站、及微博、微信等资源,以开放包容、共建共荣、创新发展的理念,建设网上统一战线,激发运用网络效应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网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敢于能于在网络中领“秀”。精神文明建设战线,必须按照“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进入网络搭建新平台,占领舆论致高点,大力在骨干队伍中培养一大批版主、博主、大V和网络意见领袖,充分运用网络新阵地传达好声音、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引领网络舆论、疏导网络情绪、赢得网民的赞同支持追随,为打造良好网络生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坚持以典型示范引领良好社会风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争当主力军排头兵,就是以典型示范作用引领良好社会风尚,首要的是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推进全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最直接、最生动、最有力的教材,用无数爱国志士和改革创新先驱的感人事迹,教育引导每一个公民把个人的梦想和奋斗融入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之中。二是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用雷锋精神、身边雷锋和身边好人的感人事迹,教育引导人们爱党、爱国、爱家、爱社会,让雷锋精神在人们心目中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让“学习雷锋、提升自己,奉献他人”成为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习惯。三是带头推进“德润陇原”、文明有礼的甘肃人主题实践活动,扎实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优秀传统,弘扬铁人精神、老区精神、庄浪精神、航天精神、舟曲精神,精心组织实施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美德少年”培育选树和“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人人尊崇模范人物、学习模范人物、关爱模范人物、争做模范人物的良好社会氛围,用一个个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弘扬良好道德风尚、彰显时代风采、培育人文风范。
坚持以创新发展拓展传播主渠道。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面对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特别是解决好精神懈怠导致理想信念动摇、学习修养松劲、价值判断扭曲、道德人格滑坡等问题,必须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式的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聚合全社会力量、激发调动全民积极性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之中。争当主力军排头兵,带头组织推进铸魂工程,必须在以创新发展拓展核心价值观传播主渠道上出实招使实劲。一方面,应做好融入渗透的文章。注重通过话语转换,把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本质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融入渗透到经济发展实践、文化创新发展、社会建设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融入渗透到甘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兰州新区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示范区建设的主战场,融入渗透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机关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等全民教育的各领域,真正使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心深处乐于接受、能于遵行、敢于实践、倾心传播,从而有机地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溶为一体。另一方面,应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发挥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这一倡导、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创新发展理念和方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组织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诚信建设工程、志愿服务工程,作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新途径、新渠道,组织引导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塑造高尚人格,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同步推进、融合发展、共同提高。
坚持以健全机制推进工作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靠学习教育的软约束,也要靠制度机制等硬约束。以健全工作机制推进工作发展,就是精神文明建设战线始终秉承有为、有位、有担当的要求,采取部门联动、社会联动、上下联动、统筹兼顾的方式手段,建立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核评价机制和管理办法,真正使各级党委、政府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同部署、同实施、同考核,确保领导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效果到位。
第二篇: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行者
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行者 随着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纷繁变幻,一些人们价值选择愈加困惑。面对这些现实问题,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要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行者,可根据以下几个点,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一是从中外思想文化宝库中汲取精神营养。在中外思想文化宝库中,我们可以领略优秀思想文化精华,学到做人做事的大学问。
二是从先进模范人物身上吸收道德力量。在人类历史上有无数先进人物的精神被提炼总结、代代传承、发扬光大,形成了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和传统道德体系,成为维系社会、凝聚社会、推动社会的精神支柱。我们学习先进人物,就是要把先进人物作为镜子,以此对照检查、自觉效法,在学习他们的事迹中感动心灵,在学习他们的精神中升华思想境界,使自己心灵更干净、思想更纯洁、行为更高尚。
三是在践行中展示人格魅力。力行修身之要,做到时时自警、自省、自励,努力成为懂理论、有思想、会运用的人,成为有理想、重实际、肯奋斗的人,成为讲道德、守规矩、知荣辱的人,成为重精神、善弘扬、有作为的人,以此展示个人的人格魅力,带动身边的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动整个社会风清气正。如我们可在家乡进行环保知识宣传的活动,身体力行并劝说周围的人减少烟花爆竹的燃放,同时还可在老年群体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富民政策和教育改革、家乡棚户区改造、农村食品安全及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出谋划策,为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理念。
第三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用“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贡献,又是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一个重大部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引导大学生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扬伟大中国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风尚。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一)从核心价值体系到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初步明确了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但是,当时界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范围比较笼统,没有确定其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明确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倡导的内容涉及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涉及的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涉及的是社会制度层面的核心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涉及的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要求。这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方向更明确、定位更准确,为我们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确定了努力方向,明确了工作目标。
目前,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虽然已经起步,但科学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仍然艰巨,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真理,集人类先进价值观之大成,继续深入探讨、科学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百年树人”的系统工程和长远工程,不仅需要从基本内容、理论诠释、宣传教育、语言形式等方面系统推进,更需要从法理支撑、制度设计、实践转化等方面逐步确立。
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法理支持。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不是单纯依靠社会自发形成的,而是要在科学揭示、正确认识其内在生成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依赖于国家执政集团的长期灌输、强化和引导,持之以恒地推进,做到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才能逐步进入到人们的思想和意识深处,形成人们自觉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价值原则。要像我们党当年深入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那样,通过制定相关决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理论基础、历史渊源、科学内容、现实要求、实践途径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阐述,并要在我国宪法、法律规范和党章中明确规定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形成一种刚性规制。各级领导干部,要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神圣使命,做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
(三)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和特殊时期,迫切需要分清价值主流与支流,迫切需要价值疏导和引领,这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价值建设提供了最佳时机。首先要创新理念,确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大学生价值建设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新思路。
其次是要创新实践,探索以价值体验和践行为主要方式的大学生德育新模式。德育是高等教育第一位的任务,着眼于大学生现实和未来的价值需要、基于大学生的实际感受,把实践养成作为大学生价值建设的主攻方向、主要方式和主要路径,做到知行统一,确立起稳定的正确的价值观。并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历史文化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是加强大学生价值建设极为重要的内容。探索并形成优势互补的大学生价值建设新格局,形成大学生价值建设合力。
第四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已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三个“倡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几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显著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三个“倡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这既是十八大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同时也是一个重大部署。浓缩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层面、制度层面、公民道德层面的价值取向,涵盖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很好的指引。
一、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部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特别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 格局有机联系,“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方面,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是体现了对于这个“价值”的追求。“富强”即富足强盛,其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内涵。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将其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做出不懈奋斗,在实践上极大发展了人民的自由和平等,极大发展了社会的公正和法治。可以说,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最终的目标都是服务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崇高理念。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涵。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作为中国人,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国才有家,国强才能民安民康民富民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对我们每个人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所从事职业的尊重代表着一种对于个人价值的追求,爱自己的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才可能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也为自己创造未来。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紧接着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来落实,那么,如何培 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一)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首先教育部门要承担责任,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干部教育,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学之中。其次就是各级党的组织,应该把核心价值体系纳入行为规范,党员干部模范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这些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全体公民都应遵守的价值标准,要求全国人民做到,共产党员应该先做到并做好。
(二)在融入贯穿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国家、社会、个人各个层面,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之中,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各个行业、社会各方面要结合各自职能,建立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章制度。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核心价值观在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功能。在新形势下,我们党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住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和根本,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迫切需要。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没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社会将迷失前进方向、失去精神根基。社会主义作为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能否培育和践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核心价值观,是检验社会主义制度是否成熟完善的重要标志。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道德操守。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在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多变中找到 正确方向,引导人们准确把握是非善恶美丑的价值标尺,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
第五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会时提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我们要全面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工作,为培养合格人才、推进科教兴国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有力的精神支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阶级、社会的意义。简单地说,所谓价值观,主要是指人生目的、人活着的意义、价值等。价值观是帮助人们辨别好与坏、美与丑、正确与错误、真实与虚假等的标准。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普遍性。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揭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具有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接受的全局性、整体性特征,反映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而不是仅仅反映部分地区、部分阶层、部分领域、部分行业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提出,就应能够凝聚人心、汇集民智,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2.时代性。核心价值观是一定时代、一定地域、一定人群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具有时代性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紧扣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特征,体现社会主义社会时代精神的“精华”。
3.民族性。核心价值观是蕴涵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即必须扎根中华历史文化土壤,传承中国传统价值的精华,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
4.概括性。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浓缩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想。
5.崇高性。核心价值观必须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质上既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向。
6.稳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确立就不宜随意变动,应该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相对稳定,且常提常新。
7.导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具有“标杆”和“旗帜”作用,也要以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己任,把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引导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8.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便于为各种不同文化层次和水平的人所接受,使老百姓记得住,利于普及、易于践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最初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在又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正如《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这四句话,实际上是对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两者关系的一个基本定位。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都坚持重在建设,就是要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都是为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强起来,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相互区别的,两者各有侧重,特别要看到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更加突出了核心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性、总体性的框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则更清晰地揭示了这个价值体系的内核,确立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二是更加注重了凝练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符合大众化、通俗化要求,便于阐发、便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比较具体全面,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则比较抽象概括。三是更加强化了实践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指向十分明确,每个层面都对人们有更具体的价值导向,是实实在在的要求,规范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便于遵循和践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为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切入点和工作着力点,有利于更好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和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
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为自由、平等、民主,讲究个人自由、个人奋斗、个人才干,讲究社会平等、民主和民权。但西方世界的价值观虽然很诱人,但不适合中国,因为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宗教信仰。中国古人最高的伦理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怎么产生的呢?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课题,并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也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但是,各方面普遍反映不便于记忆,希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作进一步提炼、概括,鲜明提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些地方和行业为此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精神、行业精神,如北京提出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上海提出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湖南提出的“忠诚、担当、求是、图强”,杭州提出的“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解放军总部提出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司法界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公正、廉洁、为民”,公安部门提出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奉献”,等等,这些都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伴随形势的不断变化、实践的不断深入、理论的不断创新,更加精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呼之欲出。党的十八大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鲜明提出“三个倡导”,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易于普通百姓理解,更易于转化为行动。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发展,有利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凝练概括,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有利于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国家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我国国家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典型特征,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是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国家。这一价值理想鼓舞人心,满载我们对于祖国未来的美好期望。
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我国社会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改革,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党和政府不断重视人民的自由和平等,社会的公正和法治。近年来,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践行这一崇高理念,正是为了早日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使人民得到更加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从公民个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国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其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是每一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都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只要每一位公民都能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爱善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社会一定更加和谐幸福,国家一定更加富强文明。
这三个层次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可以说,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坚守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人的主体性,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这一内涵,既承继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源本,又融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现实;既借鉴了西方先进文化的价值优势,又赋予了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价值传统;既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实践,又着眼于世界社会主义的价值复兴。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它既需要不断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制度,也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既需要为人们描绘未来社会物质生活方面的目标,也需要为人们指出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归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可以从价值层面为深入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社会长远、稳定发展提供根本价值遵循,为制度设计、决策部署、法律制定提供最终价值依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全面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苦曲折的探索,也不断深化着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认识。在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社会主义仍然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鲜明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更好回应人们的思想疑虑和困惑,进一步坚定人们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基本途径。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人们对世界、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价值共识,深刻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人们思想上精神上的灵魂旗帜。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甚至越是在危机困难的时候,越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我国有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要把人们思想意志凝聚起来,没有一个有效发挥统摄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可想象的。现在,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相杂陈,不同价值取向同时并存,所有这些表现出来的是具体利益、观念观点之争,但折射出来的是价值观的分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找到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有效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树立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国家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经济和军事力量是硬实力,文化、文化价值观及其先进程度是软实力。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光有硬实力不够,还要有强大的软实力。按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话说中国光出口电视机不能成为世界大国,只有同时也出口思想和价值观方能成为世界大国。基于建设世界大国的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重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国家的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增强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从而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国家既有经济军事硬实力,又有文化价值观软实力,我国将会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和说明中国,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逐步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舆论垄断,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当下中国,经过历史沧桑巨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变革,发生了全面的变化。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强烈。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要求,正对应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大势所趋、正当其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热议、产生认同、赢得共鸣的原因所在。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没有核心价值观,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让国家社会迷失。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就是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五、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途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集在精神层面,落脚在实践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基础工程、灵魂工程、系统工程和长远工程,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不可能是朝夕之功。从历史上看,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发育成熟用了上千年,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从提出到确立用了几百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赢得亿万群众也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作为肩负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更应该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上重要位置,融入高校工作的全过程,切实引导和帮助广大大学生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健康成长。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完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把“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融入到高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之中,深化和创新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三下乡”等品牌活动,广泛开展学雷锋、学道德模范等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真切的亲身参与、深刻的实践体验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专题教育活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校史馆、图书馆建设,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四)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示范作用。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努力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教师研修、培训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继续开展教书育人楷模推选等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引导作用。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积极运用网站、微博、公共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手段,在校园网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网页,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网络工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正面思想引导,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推动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网络环境和浓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