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读孔子《论语》,《里仁.第四》有感(8)
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读孔子《论语》,《里仁.第四》有感(8)
【原文】
一,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释义】孔子说:“古人不轻易说话,这是怕说到做不到而感到羞耻。”
这里讲到用“仁”的重要。孔子说古人是不乱讲话的,更不说空话,因为怕自己的行为达不到。所以有信义的人,有仁德之心的人,往往不轻易答应别人的要求,不轻易发言,历史上有句话---“重然若”,这就是说不肯轻易答应别人的请求,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到。历史上还有一句话“轻若则寡信”,随便答应人家一件事,往往不能兑现守信,这样的人最后就没有人的尊严了。
二,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释义】
孔子说:“因为约束自己而犯差错的人,是很少见的。”
因此,个人的修养也好,处理大事也好,生活中的小事也好,最好注意“以约失之者,鲜矣!”为座右铭。约就是约束、检束、小心、谨慎。谨慎的人过失就较少;放荡随便的人,容易犯错;讲话随便,信口开河的人就容易失信。如果能够加强自我管理,失败的事情就会少了。
三,子曰:“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释义】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迟钝谨慎,做事要敏捷勤快。”
这是讲“仁者”言行的重要。“纳”嘴巴看起来好像笨笨的;利嘴除了教书,吹牛,唱歌以外没有什么用。真正的仁者,不大会说空话,但做起事来却很敏捷。他们是先做后说,不是光吹而不做。他们是“不说风流漂亮话,多做日常琐碎事。”
四,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释义】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终究不会孤立,一定会有人来亲近他。”
什么叫“里仁”?按照南怀瑾先生的观点,这篇《里仁》并不是叫你去找一个到处是好人的街道去住。古人的解释,即是选一个住处要找一个仁里,世界上哪来这许多仁里?到哪里去找?孔子的故乡当年也不一定是仁里。说不定也会有素质不高的人。其实那个“里”字,就是自处其中的意思,脚跟站得稳的地方就叫“里”。“里仁”,是我们做人的立足点要放在仁道,所以“德不孤,必有邻。”自己有道德涵养,能体用兼备,自然会影响你身边的人。孔子告诉我们,如果你把寂寞做为享受,如果真为道德而活,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五,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数矣。”
【译文释义】
子游说:“侍奉君主,频繁谏阻,就会招惹侮辱;结交朋友,频繁劝告,就会导致疏远。”
子游孔子的学生,子游的意思是说,要讲“仁爱”之行,也要懂得方法,不能乱说乱干。对君王要尽忠,也不容易。君王有了不对,你每次劝他,劝的次数多了硬要做忠臣,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弄不好君王烦了,连命都丢了。对朋友也是一样,朋友不对,你劝告他次数多了,他也烦,他不听你的,认为只有你对,就会变成冤家对头。现在跟领导也是如此,你提意见不注意方式方法,时间长了,也有你好果子吃。这是人性的另一面。虽然行仁义之道,义所当然,但要讲究方法。要让对方能接受你的劝告和主张。但是如果随时随地把这两句话记牢,做朋友也好,做人家的部下也好,就又会变成滑头,不负责任了,那又是不仁不义了。所以读了孔孟的学说,懂得了人生,才知道做人真不容易,做好人更不容易,只有多体会人生,多体会历史。然后才能做到“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随时随地居于仁道之境了。
政治生活中如此,日常的家庭生活也是如此。俗话说“一句好话三冬暖,恶语伤人恨不消”说话是一门学问艺术,劝解家人,朋友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让别人很愉快的接受。所以,聪明的女人总是在适当的时候赞扬自己的丈夫和孩子,然后在劝解他们的不足和缺陷;反之聪明的丈夫也不打击妻子和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总是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这样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便形成了。2012.1.28
第二篇:立以志、敏于行、乐于学——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立以志、敏于行、乐于学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1968年底,老北京,在八一学校一间再也普通不过的办公室内,一名16岁的少年坚定地对老师说出“想走”两个字。几天后,他便挎上背包,胸怀抱负,踏上了上山下乡之路,开启了知青生涯。
白驹过隙,风云变幻,历史的洪流浩荡先行,四人帮垮台,改革开放全面铺开,香港澳门正式回归,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首次举办奥运会……终于在2012年11月8日,那名16岁的少年站在了人民大会堂主席台正中央,从老一代领导人手中接过带领中国发展的接力棒。
他就是习近平。
从知青到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人,是什么样的历程让一个普通的少年不断超越他人,不断拉开差距?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心中有了明晰的答案。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下子从繁华的首都来到黄土高原的山沟里,心理上很不适应,更为艰难的是适应农村生活首先得过“四关”——跳蚤关、饮食观、劳动关、思想关!(雷榕生、雷平生)习近平是“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何毅亭)“近平这个人不愿意对我们说他自己的一些困难,也从来不跟我们诉苦,更不抱怨什么,而是把这些事情都藏在心里不说,由此可以看得出来,近平是一个多么坚强的人,他从不向困难低头。”(戴明)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习近平傲霜凌雪,他不仅不消沉、不抱怨,反而与群众同甘共苦,团结起身边的知青,顶住压力、咬紧牙关,克服了各种困难。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习近平经受住了苦难的考验,在苦难中磨砺心志,成为他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后来,习近平讲了一段极有文采、极富人生哲理的话——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习近平在七年艰难的知青生涯中,历经摔打、挫折和严峻考验,不断自我超越,最终实现人生的升华,这段话是应当是习近平对自己知青生活最深刻的体验。透过习近平的亲身经历,我深刻的理解了“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吃苦的意义在于让人的意志受到抑制,开始反思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进而进一步磨练自己的意志,用更加坚定的步伐实现理想。如果没有这一步,苦难就是苦难,没任何意义。于是我更加明白一个道理,苦难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要学会在痛苦中思考和成长,直至强大到足以克服它。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习近平告诫我们,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看到了知青习近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个忠告。
“位卑未敢忘忧国”!当习近平还是一名知青的时候,已然心存济苍生的慈悲之心、有见义勇为的侠义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之心、“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之心和“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执著之心!“他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刘明升如此评价。当年的习近平,就已经确定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目标和信念,已经立下了为国家、为人类进步事业献身的崇高理想,而且不仅仅如此,他的志向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不断激发自身的潜能,他的“志存高远”是从“脚踏实地”中切切实实体现出来的。“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他一旦担起了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敢干事,敢干大事。”(刘明升)“他这人做事,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武晖)
心怀群众,俯身基层,知青习近平把立志和实干真正的结合了起来,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锻炼出了坚强的意志,正确地认识自我,找到了人生奋斗的方向,并且在“入党、当村支书、上大学”等等关键时刻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支持,为后来实现梦想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读书以德,学以致用
在“两学一做”活动中,发现习近平对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皆可信手拈来,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不禁对***的文学素养惊叹不已。《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找到了答案。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近平一方面是不喜欢参与这些事情,另一方面他那段时间“痴迷”在阅读和学习之中。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戴明)“近平很喜欢学习,平时也很喜欢看书,喜欢思考,喜欢写东西。他带来不少书,不仅自己经常看,也把书借给别的知青和村里的老乡看,他也从别的知青那里借书、找书看。”(赵华安)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重回当年延安插队村庄,指着曾经住过的窑洞说道,“我那时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一看就是半宿,第二天早起,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
习近平勤奋好学、读书不缀,而且涉猎面极广,他读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比如《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还下功夫啃《资本论》,写了18本笔记;他对历史著作涉猎很多,特别对中国经典古籍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他读过的外国名著也非常多。另外,他还读了不少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所以,他号召领导干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号召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读点历史,都是他的经验之谈,很大程度上源自他青年时代读书学习经历的深刻体悟。
知青时代的习近平,通过学习政治和哲学,明确了政治方向,掌握了科学方法论;以史为镜,汲取了先贤的智慧,感受古人的经验和教训;以文学丰富精神世界,受到高尚的情操和趣味熏陶。苦心人天不负,正是凭着这种勤奋好学、坚韧不拔的劲头,他成功地考上了清华大学。
透过七年知青岁月,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伟大的人格魅力,正是这种魅力鼓舞着我在新时代里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不懈奋斗,不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之期望!
粗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慨颇多,然“难现锦绣字句,折煞玲珑词笔”,甚憾!
荼匕
2017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