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教案

时间:2019-05-15 00:5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教案》。

第一篇:苏教版《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教案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炀”“赭”“滫瀡”“愠”“更”“虞”“黔”等词的读音及意思进而疏通文意 2.学习借鉴文章的巧妙构思

3.理解作者对朋友深沉的情感以及通过贺朋友火灾所表达的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批判及态度 ▇教学时数 2课时 ▇自觉预习

1、关于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他出生于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二十个年头。这个时期属中唐。生于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已经是一蹶不振,除了社会经济因长年**已大伤元气外,中唐时期仅就直接威胁上层统治的政治问题而言,突出的有两个:一是藩镇割据,二是宦官擅权。他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改革集团,锐意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重获起用回长安,因为刘禹锡的一首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又被贬谪,改任柳州刺史,最终客死柳州。

2、疏通文意

掌握“炀”“赭”“滫瀡”“愠”“更”“虞”“黔”“吊”“泯”“虞”“骇”“悸”“愠”“恶”“固”等词在文中的意思;翻译重点语句。▇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标题,可知王参元家里不幸失火,而柳宗元不仅不慰问反而恭贺他?也许有同学会觉得很奇怪甚至不解,觉得他做人不厚道,不过我们不要让感情影响了我们的正确认知,一起研读这篇文章。

二、课文研讨 ▇合作解疑

1、朗读第一段,思考问题:获悉王参元失火消息后,作者的心理活动是什么? ①作者的心理活动:骇 疑 喜

2、自读第二段,根据“骇、疑、喜”三个字,找到关键句,划分层次。齐读第一层。

①作者惊骇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突然而至,滫瀡不给。骇是听到不幸消息的自然反应。齐读第二层

①提问:“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焉,乃始厄困震悸......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这几句话体现出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文章在思想上与之对应?有没有寓言说明这个哲理?有没有实例证明这个观点? 明确:《孟子二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塞翁失马》《太史公自序》 ②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疑”?

明确: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有了怀疑,才有下文的立意之奇,可见杰出的文学家首先必须是思想者。柳宗元命运多舛,这也是一切思想者共同的命运,诗《江雪》,藏头诗,千万孤独。但是时间总能证明思想者的价值。我们后人总能隔着时间的河流与先贤对话,他们永远活在历史、现在与未来。齐读第三层

①提问:作者大喜而贺的原因是什么,“喜”从何来?他的观点能成立吗?

明确:天火涤荡,显白不污。“天火涤荡”掉什么?财产、嫌疑。究竟是什么“显白不污”?才能。天火可以“黔其庐,赭其垣”,但是天火不能“黔其才,赭其志”。柳宗元祝贺的其实并不是王参元家失火,而是祝贺王参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施展才华,他的“贺”就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宽慰和祝福,观点能够成立。朗读最后一段,作者是怎样勉励王参元的?明确:勉励王参元做一个“安贫乐道”的人。通读课文。▇课堂探究

1、失火后,王参元能否因此而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你认为他的命运会因此改变吗?(结合课文以及韩愈的《师说》)

当时社会的积弊丛生。小人当道、积毁销骨,连柳宗元这样得耿介之人甚至做了监察御史之后说话也无济于事;贪赃枉法,贿赂公行,猜忌横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廉名之士不敢称善”可见舆论环境不正常,廉名之士不敢行公道之事,不能振拔于流俗,更是可悲可叹;君主不贤明,社会黑暗。

官场口诀:一笔好字,二等才情,三斤酒量,四季衣服,五子围棋,六出昆曲,七字歪诗,八套清曲,九品头衔,十分和气。

柳宗元不可能意识到这是制度的问题,他以为妨碍王参元施展才能的只是“嫌疑”。

如今一把天火终于烧去所有的嫌疑,柳宗元怎能不为之而大喜,怎能不为此而恭贺王参元?

2、学习借鉴本文的巧妙构思

※起笔突兀,出人意料,颇有悬念,引人入胜。

王参元是鄜坊节度使王栖曜的小儿子,是作者柳宗元的朋友,朋友家里“失火”,生活失去着落,作者不去劝解、安慰,反而要“祝贺”,实在是“奇特尤甚”(清·过珙《详定古文评注全集》卷七)。

※总领全篇,纲举目张。

文章开篇,先交代自己从朋友杨敬之处得到王家失火的消息,作者描写了自己听到消息时的思想情绪的变化,“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始”“中”“终”,从时间的角度,反映了作者对“失火”一事的认识过程;“骇”“疑”“喜”,则形象地交代了思考的结果,简洁地概括了为什么要把“安慰”改为“庆贺”的原因。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纲领。

文章接下来就从“始骇”“中疑”“终喜”三个方面,分三个层次一一进行了说明。▇附译文:

得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遇火灾,家里没有一点积蓄了.我开始听到很吃惊,接着感到怀疑,最后才非常高兴,本来我准备慰问您,现在却改变了,要向您道喜.由于相隔很远,信里的话又很简单,我不能彻底了解您家的情形,如果真是像大水冲过一样,干干净净的,完全没有了,我就更要因此向您道喜.您一向小心地奉养双亲,早早晚晚过着愉快的生活,只希望全家平安无事.现在却有一场大火灾吓坏了您,同时,调和饮食的工具,也许因此不能供应:我因此刚一听到这消息就大吃一惊.一般人都说:“圆满和缺陷互为因果.”得和失不会一成不变,也许一个人将要大有作为,就开始受到种种防碍,种种惊吓,因此有水或火的灾害,有小人们的怨恨,心身受尽磨炼,不断发生变故,然后能够过上幸福的日子.古代的仁人志士都是这样.但是,这种理论非常抽象,奇怪,即使是最聪明的圣人也不能根据这种(理论来断定事实)一定会这样:所以,(我)接着就感到怀疑.像您这样读了很多古人的书,能写文章,对文字学很有研究,您这样具备多种才能,可是不能超过一般读书人而取得高官厚禄,没有别的缘故,只因为京城的人大多数说您有很多钱,所以读书人中间那些爱惜自己清白名声的,都害怕,顾虑,不敢称赞您的优点,只是一个人自己知道,放在心里,长期含忍,不能把它说出口,加之公道不容易说清,世上的人很多是喜欢怀疑,妒忌的.一说出称赞您的话,那般(喜欢)嘲笑的人就认为得了您的厚礼.我从贞元十五年看见您写的文章,放在心里有六七年,从来没说过,这是我只顾自己而对不起公道很久了,不但对不起您呀!等到我做了御史尚书郎,自以为幸而做了皇上身边的臣子,能够尽量说话,想利用这个机会来疏通足下不能上达的情况.但是,我时常在同事面前称赞您时,还有回头去互相使眼色,偷偷笑的.我实在恨自己的品德修养不能使人信任,平时的好名誉没有树立,竟被世人把这种猜疑加到我身上.我常常和孟几道谈这些事情,非常痛心.可现在(您)幸好您被天火烧光了,所有人们的猜忌疑虑,完全变为灰尘.烧黑了您的屋宇,烧红了您的断垣残壁,从而表示您一无所有;而您的才能,才可以表白清楚,再不被谣言所污染.您的真相显露了.这是火神菩萨保佑您啦!这样看来,我和几道十年来对您的了解,还比不上这次火灾一个晚上给您造成的好名誉.(以后大家)都会原谅你,可以公开宣扬你的才能了,使得那些有话藏在心里的人,都能毫无顾忌地为您说话了;主持考试的,可以大胆录取您,不再怕别人说闲话.现在,我就是想要像过去那 样避免嫌疑,被人嘲笑,可能吗 从此,我对您寄予了很大希望,因此,最后我非常高兴。

在古代,哪一个诸侯国有灾祸,其他诸侯国都来慰问.(有一次)许国不慰问宋,卫,陈,郑的灾祸,君子都憎恶之.现在,我说明的事理是这样的,和古代的有不同,(那就是)本来准备慰问您,却变得要向您道喜.颜渊和曾参供养父母,使父母感到愉快的方面远远超过一般人,物质上的一点欠缺又有什么值得不满意的呢!您先前要我的文章古书,我始终没有忘记,只是想等到有几十篇后再一起带给您而已.吴二十一从武陵来我这里,说您写有“醉赋”及“对问”,非常好,可要寄给我一本.我近来也喜欢写文章,与在京都时很不一样,想与您这样的人说说话,可受到很严的限制,无法实现,趁着有人南来,给您一封信打探一下您的生活情况(死生,偏义复词,只指“生”),(信)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宗元向您问好。

第二篇:《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教案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炀”“赭”“滫瀡”“愠”“更”“虞”“黔”等词的读音及意思进而疏通文意 2.学习借鉴文章的巧妙构思

3.理解作者对朋友深沉的情感以及通过贺朋友火灾所表达的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批判及态度

教学重点

文章的曲笔构思,作者通过独特构思表达的思想情感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看标题,可知王参元家里不幸失火,而柳宗元不仅不慰问反而恭贺他?也许有同学会觉得很奇怪甚至不解,觉得他做人不厚道,不过我们不要让感情影响了我们的正确认知,一起研读这篇文章。【学生自学、展示交流】 1:关于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他出生于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二十个年头。这个时期属中唐。生于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已经是一蹶不振,除了社会经济因长年**已大伤元气外,中唐时期仅就直接威胁上层统治的政治问题而言,突出的有两个:一是藩镇割据,二是宦官擅权。他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改革集团,锐意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重获起用回长安,因为刘禹锡的一首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又被贬谪,改任柳州刺史,最终客死柳州。2:运用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解决文中生字词。

(1)给括号前的一个字注音

焚炀(yáng)赫(hè)烈

脂膏潃(xiǔ)瀡(suǐ)

赭(zhě)其垣(yuán)宥(yòu)而彰之

开其喙(huì)(2)解释括号前的一个词

吊(安慰)而更以贺也 水火之孽(灾难)

为世嫌(猜忌)之所加(凌驾)盈虚倚伏(吉凶祸福相互转化依存)辽阔诞漫(宽阔无边、漫无边际)善小学(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嗤嗤(喜欢讥笑别人的人)相(辅助)

黔(烧黑)其庐 又何阙(缺憾)焉(3)解释通假字

宥(侑)而彰之 又何阙(缺)焉(4)词类活用 善小学 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而后能光明 名词作动词,看见光明 ...常与孟几道而痛之 使动 以震骇左右 使动 ...(5)指出句式

唯恬安无事是望也(宾语前置)吾是以始而骇也(宾语前置)

然时称道于行列(状语后置)有以异乎古(状语后置)士之好廉名者(定语后置)(6)重点语句翻译。

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由于路途遥远,书信言辞简略,还未能确切地了解您的具体情况。假若果真是荡然无存,那么,这正是我特别要祝贺您的了。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您殷勤地奉养父母,安宁地过日子,只希望平安无事(唯„是„,宾前)。

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必是必信,是以中而疑也。然而,这个道理宽阔无边、漫无边际,即使是圣人也不能认为这是一定真实的,因此我到中间又怀疑起来。

士有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

那些喜好廉洁名声的士大夫,都顾忌别人说坏话不敢称道您的才能,只是自己心中明白,藏在心里,不敢说出。

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予而不栗。

大火帮助(通假)您,让您的真实情况显现(使动)出来,使那些把称赞您的话藏在心底的人,都能够张开他们的嘴巴,主持考试的人,授给您官职而不再害怕。

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

大火烧黑(形作动)了您的房屋,烧红(形作动)了您的垣墙,来显示您的一无所有。

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现在我说的这些情况,和古代的有些不同(状后),所以把慰问改成祝贺。

【精讲点拨、互动探究】

1、朗读第一段,思考问题:获悉王参元失火消息后,作者的心理活动是什么? ①作者的心理活动:骇 疑 喜

2、根据“骇、疑、喜”三个字,找到关键句,划分层次。齐读第一层。

①作者惊骇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突然而至,滫瀡不给。骇是听到不幸消息的自然反应。齐读第二层

①提问:“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焉,乃始厄困震悸......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这几句话体现出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文章在思想上与之对应?有没有寓言说明这个哲理?有没有实例证明这个观点? 明确:《孟子二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塞翁失马》《太史公自序》 ②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疑”?

明确: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有了怀疑,才有下文的立意之奇,可见杰出的文学家首先必须是思想者。柳宗元命运多舛,这也是一切思想者共同的命运,诗《江雪》,藏头诗,千万孤独。但是时间总能证明思想者的价值。我们后人总能隔着时间的河流与先贤对话,他们永远活在历史、现在与未来。齐读第三层

①提问:作者大喜而贺的原因是什么,“喜”从何来?他的观点能成立吗?

明确:天火涤荡,显白不污。“天火涤荡”掉什么?财产、嫌疑。究竟是什么“显白不污”?才能。天火可以“黔其庐,赭其垣”,但是天火不能“黔其才,赭其志”。柳宗元祝贺的其实并不是王参元家失火,而是祝贺王参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施展才华,他的“贺”就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宽慰和祝福,观点能够成立。

3、朗读最后一部分,作者是怎样勉励王参元的? 明确:勉励王参元做一个“安贫乐道”的人。

4、学习借鉴本文的巧妙构思

起笔突兀,出人意料,颇有悬念,引人入胜。

王参元是鄜坊节度使王栖曜的小儿子,是作者柳宗元的朋友,朋友家里“失火”,生活失去着落,作者 不去劝解、安慰,反而要“祝贺”,实在是“奇特尤甚”(清·过珙《详定古文评注全集》卷七)。

总领全篇,纲举目张。

文章开篇,先交代自己从朋友杨敬之处得到王家失火的消息,作者描写了自己听到消息时的思想情绪的变化,“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始”“中”“终”,从时间的角度,反映了作者对“失火”一事的认识过程;“骇”“疑”“喜”,则形象地交代了思考的结果,简洁地概括了为什么要把“安慰”改为“庆贺”的原因。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纲领。

文章接下来就从“始骇”“中疑”“终喜”三个方面,分三个层次一一进行了说明。

【当堂反馈、效果评价】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 炀:焚烧 .B.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 衔:藏在心里 .C.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 黔:黑色 .D.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 吊:慰问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A.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 .B.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 .非子房其谁全之? .C.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字(1)乃吾所以尤贺者也的原因 ..(2)为文章,善小学

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 ..(3)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

我 .(4)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

消除 ..(5)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

你的真才实学 ..(6)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

偏义,只指生,健康状况 ..(7)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同僚 ..

1、失火后,王参元能否因此而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你认为他的命运会因此改变吗?(结合课文以及韩愈的《师说》)

当时社会的积弊丛生。小人当道、积毁销骨,连柳宗元这样得耿介之人甚至做了监察御史之后说话也无济于事;贪赃枉法,贿赂公行,猜忌横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廉名之士不敢称善”可见舆论环境不正常,廉名之士不敢行公道之事,不能振拔于流俗,更是可悲可叹;君主不贤明,社会黑暗。柳宗元不可能意识到这是制度的问题,他以为妨碍王参元施展才能的只是“嫌疑”。

如今一把天火终于烧去所有的嫌疑,柳宗元怎能不为之而大喜,怎能不为此而恭贺王参元?

第三篇:苏教版《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教案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教案

一、作者介绍

柳宗元,字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他出生于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二十个年头。这个时期属中唐。生于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已经是一蹶不振,除了社会经济因长年**已大伤元气外,中唐时期仅就直接威胁上层统治的政治问题而言,突出的有两个:一是藩镇割据,二是宦官擅权。他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改革集团,锐意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重获起用回长安,因为刘禹锡的一首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又被贬谪,改任柳州刺史,最终客死柳州。

二、导入

看标题,可知王参元家里不幸失火,而柳宗元不仅不慰问反而恭贺他?也许有同学会觉得很奇怪甚至不解,觉得他做人不厚道,不过我们不要让感情影响了我们的正确认知,一起研读这篇文章。

三、课文研讨

1、朗读第一段,思考问题:获悉王参元失火消息后,作者的心理活动是什么?

①作者的心理活动:骇疑喜

2、自读第二段,根据“骇、疑、喜”三个字,找到关键句,划分层次。

齐读第一层。

①作者惊骇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突然而至,滫瀡不给。骇是听到不幸消息的自然反应。

齐读第二层

①提问:“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焉,乃始厄困震悸......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这几句话体现出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文章在思想上与之对应?有没有寓言说明这个哲理?有没有实例证明这个观点?

明确:《孟子二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塞翁失马》《太史公自序》

②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疑”?

明确: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有了怀疑,才有下文的立意之奇,可见杰出的文学家首先必须是思想者。柳宗元命运多舛,这也是一切思想者共同的命运,诗《江雪》,藏头诗,千万孤独。但是时间总能证明思想者的价值。我们后人总能隔着时间的河流与先贤对话,他们永远活在历史、现在与未来。齐读第三层

①提问:作者大喜而贺的原因是什么,“喜”从何来?他的观点能成立吗?

明确:天火涤荡,显白不污。“天火涤荡”掉什么?财产、嫌疑。究竟是什么“显白不污”?才能。天火可以“黔其庐,赭其垣”,但是天火不能“黔其才,赭其志”。柳宗元祝贺的其实并不是王参元家失火,而是祝贺王参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施展才华,他的“贺”就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宽慰和祝福,观点能够成立。王参元能否因此而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你认为他的命运会因此改变吗?(结合课文以及韩愈的《师说》)当时社会的积弊丛生。小人当道、积毁销骨,连柳宗元这样得耿介之人甚至做了监察御史之后说话也无济于事;贪赃枉法,贿赂公行,猜忌横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廉名之士不敢称善”可见舆论环境不正常,廉名之士不敢行公道之事,不能振拔于流俗,更是可悲可叹;君主不贤明(参考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晋悼公、中军尉、解狐、祁午)。社会黑暗。

官场口诀:一笔好字,二等才情,三斤酒量,四季衣服,五子围棋,六出昆曲,七字歪诗,八套清曲,九品头衔,十分和气。

柳宗元不可能意识到这是制度的问题,他以为妨碍王参元施展才能的只是“嫌疑”。

如今一把天火终于烧去所有的嫌疑,柳宗元怎能不为之而大喜,怎能不为此而恭贺王参元?最后一段作者进一步阐述自己“吊以贺”的理由。

朗读最后一段,作者是怎样勉励王参元的?明确:勉励王参元做一个“安贫乐道”的人。通读课文。

第四篇:《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作品简介《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是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写给好朋友王参元的一封信,文中对朋友家遭逢火灾、财物殄灭的残酷现实表示同情和慰问,同时又以道家的无为思想对受害者进行开导劝慰,鲜明表达出作者自由旷达的人生观。

作品原文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得杨八①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馀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宁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乃今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③,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④,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无他故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⑤,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⑥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⑦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⑧,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乎尔,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⑨。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足下前要仆文章古书,极不忘,候得数十篇乃并往耳。吴二十一武陵来,言足下为《醉赋》及《对问》,大善,可寄一本。仆近亦好作文,与在京城时颇异。思与足下辈言之,桎梏甚固,未可得也。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不悉。宗元白。

作品注释

①[杨八]名敬之,在杨族中排行第八。柳宗元的亲戚,王参元的好朋友。

②[滫瀡(xiǔ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泛指食物。滫,淘米水。瀡,古时把使菜肴柔滑的作料叫“滑”,齐国人称之为“瀡”。

③[盈虚倚伏]出自《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为祸是福依托之所,福又是祸隐藏之所,祸福可以互相转化。

④[小学]旧时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⑤[奋其舌]这里指对皇帝劝谏、上疏等。奋,鼓动。

⑥[孟几道]孟简,字几道,擅长写诗,尚节好义,是柳宗元的好朋友。

⑦[祝融、回禄]都是传说中的火神名。

⑧[喙]鸟兽的嘴。这里借指人的嘴。

⑨[许不吊灾,君子恶之]据《左传》记载,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0年),宋、卫、陈、郑四国发生火灾,许国没有去慰问,当时的有识之士据此推测许国将要灭亡。许,春秋时国名,在今河南许昌一带。

作品译文

得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遇火灾,家里没有一点积蓄了.我开始听到很吃惊,接着感到怀疑,最后竟然非常高兴,于是我准备慰问您,现在却改变了,要向您道喜.由于相隔很远,信里的话又很简单,我仍然不能彻底了解您家的情形,假如果真是像大水冲过一样毁灭丢失,都没有了,我就更要因此向您道喜。

您一向小心地奉养双亲,使父母早晚(意为每天)享受天伦之乐,只希望全家平安无事.现在竟然有一场大火肆虐的灾祸,使您震惊不安,并且调和饮食的工具(意为日用品),或许因此不能供应:我因此刚一听到这消息就大吃一惊。

一般人都说,盛衰祸福相互依存,得和失不会一尘不变,也许一个人将要大有作为,那么开始受到种种困苦惊吓,因此有火的灾害,有小人们的怨恨,身心经受各种劳苦颠沛的磨炼,然后能有光明坦荡的前途。古代的仁人志士都是这样。我认为这条道理太迂远,大而无当,即使古代的圣人也不认为事情确实那样发展:这是我后来疑惑的原因。

像您这样遍读古人的书,能写文章,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者很有研究,具备如此众多的才学,而在仕进上却不能高出于一般的士人,达到显赫的地位,这实在是没有别的原因。京城中有不少人说您府上广积财富,那些爱好廉洁名声的士大夫,都害怕、忌讳,不敢称赞您的优点,只是一个人自己知道,放在心里,长期含忍,不能把它说出口。因为公理难以伸张,世情又多猜忌。一旦有人说出称赞您的话,那班以讽刺攻击为能事的小人就以为那人必定得到您的厚礼了。

我从贞元十五年,看见您写的文章,放在心里有六七年,从来没说过,这是我只顾自己而对不起公道很久了,不单对不起您呀!等到我做了御史尚书郎,自已认为有幸而做了皇上身边的臣子,可以放胆说话,想趁此彰明您受阻滞的情况。但是,我有时在同行面前称赞您时,仍然有相视而暗笑我的。我实在是痛恨自己的品德修养还不足以使人亮察,素来清白的名声还未能确立,因而遭到世人的猜忌。我经常与友人盂几道谈起这件事,并对此痛心不已。于是现在正好您的家财被天火烧得精光,众人的疑虑也一起化为灰尘。烧黑了您的屋宇,烧红了您的断垣残壁,从而表示您一无所有;而您的才能,才可以表白清楚,再不被谣言所污染.您的真相显露了.这真是祝融、回禄在帮助您啊!这样看来,我和几道十年来对您的了解,还比不上这次火灾一个晚上给您造成的好名誉.(以后大家)都会原谅并表扬你,可以公开宣扬你的才能了,使得那些有话藏在心里的人,都能毫无顾忌地为您说话了;主持考试的,可以大胆录取您,不再怕别人说闲话.现在,我就是想要像过去那样避免嫌疑,被人嘲笑,可能吗?从此,我对您寄予了很大希望,因此,最后我非常高兴。

在古代,哪一个诸侯国有灾祸,其他诸侯国都来慰问.(有一次)许国不慰问宋,卫,陈,郑的灾祸,君子都憎恶之.现在,我说明的事理是这样的,和古代的有不同,(那就是)本来准备慰问您,却变得要向您道喜.颜渊和曾参供养父母,使父母感到愉快的方面远远超过一般人,物质上的一点欠缺又有什么值得不满意的呢?

您先前要我的文章古书,我始终没有忘记,只是想等到有几十篇后再一起带给您而已.吴二十一(名武陵,排行二十一)来我这里,说您写有《醉赋》及《对问》,非常好,可要寄给我一本.我近来也喜欢写文章,与在京都时很不一样,想与您这样的人说说话,可受到很严的限制,无法实现,趁着有人南来,给您一封信打探一下您的生活情况(死生,偏义复词,只指“生”),(信)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宗元向您问好。

作品解读

清代批评家沈德潜在《说诗啐语》(卷上)中对诗歌的开头的创作说过这样的话,“起手贵突兀……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文章的创作。柳宗元的《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就是这样一篇“令人惊绝”的文章。

本文标题下笔诙奇,出人意料,颇有悬念。王参元是鄜坊节度使王栖曜的小儿子,是作者柳宗元的朋友,朋友家里“失火”,生活失去着落,作者不去劝解、安慰,反而要“祝贺”,实在是“奇特尤甚”(清·过珙《详定古文评注全集》卷七)。

文章开篇,先交代自己从朋友杨敬之处得到王家失火的消息,作者描写了自己听到消息时的思想情绪的变化,“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始”“中”“终”,从时间的角度,反映了作者对“失火”一事的认识过程;“骇”“疑”“喜”,则形象地交代了思考的结果,简洁地概括了为什么要把“安慰”改为“庆贺”的原因。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纲领。

文章接下来就从“始骇”“中疑”“终喜”三个方面,分三个层次一一进行了说明。

王参元家里经历了一场火灾,连日常生活用品也被烧得一干二净,一个“唯恬安无事是望”的人遭此一劫,确实让人感到很是不幸,让人骇怕,柳宗元起初也是这样的反应,这是人之常情,是一种自然反应。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接着分析“中疑”的原因。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老子以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但柳宗元认为,这样的等待过于长久,也是“荒诞无稽”的,对于一个有志向抱负的人而言,这样长时间的等待是一种折磨,一种生命消耗。王参元所遭遇的`这场火灾是否是“福”,是否预示他将要接受“大任”,看看王参元目前的处境,柳宗元并不认为“火灾”与“大有为”“能光明”之问有必然的联系。另外,柳宗元自己也命运多舛,对这类凡人相信的说法有一定的认识与思考,因此他表示不解,表示怀疑。

第三层,具体分析“终喜”的原因,这是全文的重点。王参元勤读古人书,认真创作文章,擅长小学研究,是个“多能”的进士,凭他的学问才识,早就应该得到朝廷的重用,一展“济世救民”的才干,但到如今依旧是“进不能出群士之上”,郁郁不得志。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王参元无由施展才能呢?作者把笔锋一转,直接刺向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渐次展露行文的真正用意。

原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当时之士追求“好廉”的虚名,明明知道王参元的才干,但因为王家有财,怕推荐了王参元就被人说是接受了贿赂,从而影响自己的名誉仕途。作者自责自己也不能免俗,虽然担任“天子近臣”,也怕别人“窃笑”,所以,心里虽然对这样的现象表示不满,但也只是“痛”而已,只能表示无奈。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贿赂公行、猜忌横行、俗见混乱、积毁销骨的不合理现象,也流露了作者对怀才不遇之士的深切同情。

如今一场大火,烧掉了王家的财产,却也让王参元摆脱了多财的累名,也可算是种“幸运”,终于有机会可以推荐他了。“则仆与畿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这看似滑稽可笑的话语中包含着无尽的悲哀。明明相知多年,也充分了解王参元的才学,但终究没有帮助朋友发挥才能,这不能不说是种悲哀。因此这次王参元家失火,虽然家产荡然无存,但人们自可毫无顾忌地与他交往,为之延誉,这正好为王参元扬名提供了大好机会,故值得庆贺。柳宗元庆贺王参元家遭遇火灾,正是意图借这常人看来十分“别扭可笑”的想法来有力地抨击不合理的社会风气。正是因为今后可以“咸得开其喙”“授子而不栗”,所以反而“大喜”了。

接着,作者引用古人的事例来进一步表明自己真实的想法。《左传。昭公十八年》载,宋、卫、陈、郑灾,陈不救火,许不吊灾,这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君子是以知陈许之先亡也”,现在自己面对朋友家遭遇火灾,不仅不“吊”反而过分地“贺”,这样的做法貌似与古人的“不吊”相同,但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柳宗元声明自己上面所说的是愤激的反话,做的是“反事”,并不是真的希望朋友家遭遇火灾而倾家荡产。“颜、曾之养”分别指颜回和曾参的言行。《论语·雍也》中记有“子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回也不改其乐”。《庄子·让王》说“曾子居卫,绲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声。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这两位儒家杰出人物的言行都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境界。柳宗元引用这两位古代贤人的事例目的是鼓励朋友要学习先人的安贫乐道,“忧道不忧贫”的高尚品德,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志趣。这两处典故的弓l用把自己的劝慰、朋友的想法和盘托出,语言简洁但富有趣味。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这封信,作者通过奇特的构思表达了严肃的社会问题,在幽默的笔调中寄寓着很深的感慨。情趣事趣皆出,令人回味再三。

《国语·晋语八》有“叔向贺贫”一节,写韩宣子忧贫,叔向反倒向他祝贺,韩宣子不解,于是叔向发表了一番议论:当年栾武子贫而有德,国家赖以为安,其子孙也受到庇护;邵昭子富而无德,“恃其富宠,以泰于国”,结果“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一朝而灭,莫之哀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之不暇,何贺之有?”叔向以贺贫为由,围绕富与德的轻重,引出深刻的道理,文章平易中肯而又风姿摇曳,娓娓动人。本文在表达技巧方面与“叔向贺贫”颇有相通之处。

入选教材

根据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目录,唐宋八大家的书信被选入教材的有三篇,分别是柳宗元的《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柳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学作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下载苏教版《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