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之我见[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00:0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面深化改革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面深化改革之我见》。

第一篇:全面深化改革之我见

全面深化改革之我见

与时俱进是一种自然规律,我认为这个词并不是讲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一定会进步,而是大自然的事物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东西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一点点变旧。这种变化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不过不管总样,它会改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那么改变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属性,因为社会主义要求物质极大丰富,它需要最大程度的开发人们的生产力,这就需要不断的改变和尝试来发掘生产力的潜力。

从历史上来看,如果一个国家不作出改变的尝试,即改革,那么会有外力迫使它改革来并入时代的潮流,比如清朝末年间的中国在外国侵略势力下不得不进行洋务运动来图强,民间的思想也不得不受到西方帝国主义思想的冲击;又或者,一个国家在一条改革道路上做出独自的尝试,比如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从而产生了君主立宪制和由日本明治天皇领导的明治维新运动。从发展规律来看,人们在改革前进的道路上总是你曲折的,我认为这种曲折可大致分为类似美国和中国发展模式这两种。在纵观美国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国家在发展的道路上除了准确的抓住机遇以外,几乎没发生过任何方向上的错误,而且究其资本主义本身而言,在应对自身的缺陷金融危机时,国家采取的策略也是踏实而高明的,这些奠定了今日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反观中国,在发展策略上除了略显激进外,还有方向上的错误,以及一些其他复杂因素,但正是这种曲折反复的改革道路让中国人民认识到哪些道路是应该坚定不移走下去的,同时也让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有了其他国家发展可供借鉴的经验。

“全面深化改革”重点突出了全面和深化两个词,全面强调范围,深化强调程度。全面深化改革包括国有企业改革、生育政策改革、军队改革、反腐败、公安改革等,涉及经济、政策、军事、政治、法治等诸多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总目标,一个重点,三个解放,四个坚持,六个紧紧围绕,十五项改革。

一个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个重点: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三个解放: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四个坚持:

1、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4、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 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 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六个紧紧围绕:

1、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 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 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2、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3、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 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 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 活力又和谐有序;

5、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6、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 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十五项改革: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2、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5、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6、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7、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8、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9、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10、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11、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1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3、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4、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15、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在我看来,全面深化改革确实是一次伟大的尝试,虽然好多东西我并不能理解,不过从很多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社会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在向一个民主开放,自由平等的和谐社会迈进。我对此有几点我自己的想法。

1、我认为一场伟大的改革所付出的艰辛是巨大的,但在上层做出巨大变革和尝试时,对于基层的人民的生活而言,影响都是相对较小的,所以我认为改革要么集中力量做一方面或者几方面,贪多不如求精,要么定好方向,让一届又一届的领导人沿着这个方向一直走下去,这样要么可以让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要么让历史记住一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实现的伟大领导者。

2、平衡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是当务之急。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名言我认为并不完全适应今日国家社会的形势,当今社会资源容易流向原本资源聚集的地方,就是经济学上的集聚效应,于是带来了巨大的人口流动和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集中一点,然后形成区域中心,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是合理的,但是往往这种情况会是中心区域抢夺了周边区域应有的或者更合适的资源与机会。另外重点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形成辐射区,从而带动周边中的一定程度是一个很模糊的定义,有些区域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却未能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只能说明该区域的政策和做法有问题,又或者该区域因地理、人文或其他方面因素不能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的核心,此时应慎重评估,重新选择。当初确立经济发展核心时,并未完全无为而治,集中资源重点建设,更不是无为而治,那么到了今天平衡地区之间的不均衡时,更不能无为而治。

3、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是一大难题,应该徐徐图之。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部分地区省份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扬帆而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这是非常好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区域的人民与当初乘借东风而起的区域的人们的生活条件,收入水平相差巨大。我认为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的经济政策应不同,同时有中央统一调配,否则只会使贫困地区的领带不愿意摘掉贫困的帽子,因为那样要钱有钱,要政策有政策。另外,经济形势发展良好的地区省份帮带经济发展较差或不好的省份,形成区域或者政策联系是直接而有效的方式之一。

4、建立强有力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是保证一个社会长治久安和谐平等的有效途径。我认为人与人的不同,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差距是无法用政策经济等手段来弥补的,但如果一个人或者地区无法保证生活基本条件时,社会**就会由此产生,所以,此外,社会福利体系是人民群众生活中最普遍,感受最容易也最深的,容易建立起归属感和满足感。

第二篇:深化改革之我见

深化改革之我见

至今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新的生机活力,得到了自我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水平。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改革一直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动力。然而我们在经过这么些年的改革后也逐渐产生了不少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成为我们面前的难题和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深思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今天,我们肩负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深化改革开放。我认为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清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确立改革开放的方向、重点、方法和原则,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作为大学生的我,我想谈谈和我们切身相关的关于政治,经济,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看法和观点。

一、在政治领域科学把握改革开放新的形势背景

改革开放都是在具体的形势和背景下进行的,新的形势会对改革开放形成新的要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研判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挑战。要看到当前形势中的积极因素。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形成了继续改革开放的良好基础。物质基础方面,国家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物质财富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能够承担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物质成本。思想基础方面,由于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党、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已经树立起了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对继续改革开放的热情高、意愿强、呼声大,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已经牢固地成为意识形态中的主流。体制基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绩,对外开放的政策效应日益扩大。经验基础方面,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吃过很多的苦头,无论经验还是教训,对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都是有积极帮助的。在看到积极因素的同时,更要正视当前形势中的问题和挑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基本国情,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的工业化水平还处于初、中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科技、教育、文化水平还比较落后,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增长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还不健全,市场秩序需要进一步规范;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仍然十分突出;“三农”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任务依然艰巨;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府转变职能不到位,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和丰富多样,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滞后,民生方面的欠账较多;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面临诸

多新课题;对外开放相关制度建设的滞后,影响了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划和推进符合科学发展和形势要求的改革开放政策。

二、在经济领域紧扣发展主题进行改革开放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和前提。新时期改革开放要紧紧围绕建设和发展这个中心,以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为目的。凡是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机制体制,都要坚持、完善和发展;凡是阻碍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消极因素、特别是体制机制因素,要坚决改掉革除;同时,还要积极建立和推行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要通过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理念,把握发展规律,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紧扣发展主题进行改革开放,必须创新发展观念。在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方面,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民生福利水平;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要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既要注重GDP的增加,更要注重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实现速度和效益的同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方面,要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紧扣发展主题进行改革开放,必须明确发展思路。要通过改革开放,摒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科学的增长方式,需求结构方面主要依靠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产业结构方面依靠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投入要素方面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来支撑。紧扣发展主题进行改革开放,必须确立发展重点。一是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树立绿色经济和在紧约束条件下求发展等理念,以效益指标、环境指标等为指挥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二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工业科学技术水平,加快发展新兴和现代服务业。四是全面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各个区域之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三、在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开放价值取向

第三篇:深化改革之我见

深化改革之我见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今天的时代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保持连续稳定增长,人均消费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今天的中国也处在一个既得利益群体依然存在、利益藩篱日趋固化的年代。也在今天,改革,在35年之后,又一次成为了各界的共识。

在35年前,改革取代了革命成为了人民生活中的主旋律,从客观上讲,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内外环境下,如果我们再不改革开放,中国就会被时代远远地抛在后边,我们的党、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人民抛弃。正如小平同志所言:“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

我们改革开放的目的是十分清楚明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我国既然要改变贫穷、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改革,不是小修小补。这样的改革,不可能没有阻力、没有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是它又不同于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那种革命,而是完善发展社会主义、使党保持先进、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的革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革开放35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所设想的目标和预期,但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2013年末,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改革”升级为“全面深化改革”目的就是将中国改革的大幕全面彻底的拉开,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老百姓买不起房,大学生逃离北上广,城管打人伤人,国有企业招投标内幕,闹市区砍人伤人,强拆伤人,地方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等诸多的社会问题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几乎是人人皆知,这些社会问题突出体现了社会分配制度的不均和政治体制的缺陷。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党中央

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作为大学生的我,我想谈谈关于政治体质、经济体制、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看法和意见。

一、政治体制改革

在我看来,政治体制改革已经不再是体制内人的事情,而是公民社会的事情,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如果单一希望体制内人的承诺和行动,大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政治体制改革已经不再是权力者一厢情愿的事情,也不仅是普通公民的言论要求,而是公民的行动要求。既得利益群体和普通公民的矛盾会贯穿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始终,政治体制改革是求双赢,这不但要给既得利益集团以活路,更要给既得利益集团以出路,不算旧账,只算新账,不究过去违宪之行为,只究在竞争之后违宪之责,让既得利益集团走上政治体制不归路,让权力既得利益集团有所失,更要有所得,因此,政治体制改革不能走苏联东欧之路,也不能走现在如埃及穆巴拉克受审判之路,不能走卡扎菲的不妥协之路,突尼斯的路更不能走,这些路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之路更应该自己走。遵宪守法、依法治国是必须要坚持的,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的地位,进一步加强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至少要让地方干部知法懂法守法,加强监督监察力度,不允许任何藐视法律的行为发生。地方干部要摒弃官本位思想和包青天心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领导干部不是高人一等的存在,要有法律意识,有公民意识,治体制改革才能避免误入歧途、剑走偏锋。

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给人的幸福与尊严提供民主保障。人不只是经济动物,人也是一个政治动物,亚里斯多德说过,人天生是个政治动物,要过政治生活。人的幸福与尊严在于过着人的生活。人的生活就是自由而平等的生活,只有自由平等的生活才能使人过得幸福而有尊严。专制主义只会破坏自由与平等,民主宪政才能保证自由与平等,保证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民主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政治生活当中去,使政治家不得不顺从民意。宪政使得政治家不能乱说乱动,保证每一个公民可以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乱说乱动,保证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幸福与尊严的生活专制制度保证不了,只有民主宪政制度才能保证得了。个人的承诺短时期可以给每一个人幸福和尊严,长时期却可能剥夺赐予的幸福与尊严,这要视统治者的情境而定。所以,制度性的民主才是真民主,才是永保幸福与尊严的民主。

总之,只有民主和法制的政治体制改革才是唯一正确的改革,离开了民主和法制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对原有体制的修补,是不想改革的改革,是不改革而做出的改革姿态。若如此,既是死路一条,也是歪路一条。

二、经济体制改革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它既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在这方面我们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也面临一些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中既存在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仍然过多的问题,也存在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权威性需要提高的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把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这一基本制度。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完善国有经济的体制机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制定准入负面清单,清除市场壁垒。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推行先照后证和注册资本认缴制。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大要素价格和公共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力度,落实差别化电价政策,推进居民阶梯水价等改革。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划拨用地。在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明确公共预算、政府基金、国资经营和社保基金支出范围及重点。要让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在平等透明的市场条件先竞争,要坚持让市场做主导地位。

对于大型国有企业要加大监管力度,尤其是垄断性行业如石油、电信、电力等行业,要让市场享有一定的定价权,可以在某些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鼓励合法竞争,让市场更有活力,加大对垄断行业的监察,尤其是招投标过程中出现的贪污腐败问题,对于大型国有企业跨行业投资的行为,地方政府要进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要透明、要公平,不要再一次出现华润集团轻而易举的跨行业投资这样的事件,不要为了政绩盲目拉投资,盲目上项目,对于中央来说,每一个新的五年计划出炉都会催生一大批新兴行业,对于五年计划中提出的新兴行业,国家要特别加强市场准入制度,要科学、理性的投资,不能再出现类似太阳能行业爆发式出现的问题,对于石油、矿产、电力行业的反腐力度必须加强,垄断行业

中问题多多,例如去年中石油各级领导下马,近日国家电网总经理朱长林被带走调查。

同时,要进一步发展和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法规和监管体制,规范市场秩序。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三、教育领域的深化改革

教育领域的深化改革,我想说的是关于择校问题。而择校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差距过大。优质基础教育供给规模和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过大,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期望值普遍提高,且对一些学校还不满意、不信任,致使家长把视点放在办学条件好、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另外,在办学机制上,由于国家从师资到生源,都向重点学校倾斜,致使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中考、高考升学率和办学条件差距明显拉大。与此同时,目前有的城区中学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过大,而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一些中学希望收取“择校”费来补充办学经费,来弥补政府财政支出的不足,这也是问题之一。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有,在择校问题出现之后,房地产行业随之退出了学区房,要比普通区片的房产单价上要贵好多,背后的经济利益链条更是与很多人密切相关。《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后明确规定,禁止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适龄儿童、少年应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但是,关涉择校行为的各方人士,从学生家长,到学校,再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就像一只只停不下来的陀螺,尽管不乏怨言和建言,但一到每年秋季开学之际,依旧是家长各显神通、学校广为接纳、教育主管部门几近熟视无睹,俨然不能自拔,择校之风依旧炽烈。

对此,有人认为“划片就近入学”形同虚设的原因是,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的局面已经形成,强校和弱校在争夺政府投入和社会资源的能力判若天渊,由是强校愈强,弱校愈弱,家长只好无奈为孩子择校。不过,在我看来,这种分析固然有一定道理,然而仍然属于由果释因,不可避免地流于片面和表层化。因为,在政府教育投入层面,热衷于在强校锦上添花而懒于扶助弱校的决策惯性和教育政绩思维才是主要原因。治理的路径,不外乎加强包括教育投入在内的财政支出民主化,来达致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愿景。加强教育领域的深化改革,就是要对教育支出进行改革,要听取广泛民主的意见,把改革落到实处。

最后,在我看来全面深化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4年是全面深

化改革第一年,乘势而上、乘胜前进,在即将到来的马年快马加鞭,我们就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打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把深化改革,民主法治落到实处,真正的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才能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崭新境界。

姓名:赵润泓

学号:3011218165

班级:软件工程4班

第四篇: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

篇一: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之

三、全面深化改革

三、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2年12月31日)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奋勇前进。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必须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第三,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第五,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 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凝聚社会共识,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努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____________ *这是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点。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9日)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现在,我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会作说明。

一、关于全会决定起草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研究什么议题、作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举措、释放什么信号,是人们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对做好未来5年乃至10年工作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即着手考虑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议题。党的十八大统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们认为,要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必须抓紧推进全面改革。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已经35个年头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 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回过头来看,我们对邓小平同志这番话就有更深的理解了。所以,我们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正是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外各方面意见,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

4月20日,中央发出《关于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各地区各部门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顺应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愿望,抓住了全社会最关心的问题,普遍表示赞成。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都是在释放一个重要信号,就是我们党将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说到底,就是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要议题,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

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议题确定后,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文件起草组,由我担任组长,刘云山[3]、张高丽[4]同志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部分省市领导同志参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全会决定起草工作。文件起草组成立以来,在将近7个月的时间里,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进行调查研究,反复讨论修改。其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3次、中央政治局会议2次分别审议决定,决定征求意见稿还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专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

从反馈情况看,各方面一致认为,全会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

各方面一致认为,全会决定合理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共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中央责成文件起草组认真整理研究这些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对全会决定作出重要修改。

二、关于全会决定的总体框架和重点问题

中央政治局认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围绕这些重大课题,我们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全会决定起草,突出了5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二是以改革为主线,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新举措,一般性举措不写,重复性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举措不写。三是抓住重点,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四是坚持积极稳妥,设计改革措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五是时间设计到2020年,按这个时间段提出改革任务,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在框架结构上,全会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按条条谋篇布局。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16个部分,分三大板块。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第二至第十五部分构成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6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其中,经济方面开6条(第二至第七部分),政治方面开3条(第八至第十部分),文化方面开1条(第十一部分),社会方面开2条(第十二至第十三部分),生态方面开1条(第十四部分),国防和军队方面开1条(第十五部分)。第十六部分构成第三板块,讲组织领导,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这里,我想就全会决定涉及的几个重大问题和重大举措介绍一下中央的考虑。

第一,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说明,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经过20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篇二: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大重要论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特别是站在时代高度,对改革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论思考,将中国共产党的改革理论的系统探索推向了新的高度。其中,最重要的是下述十个论点。

1.改革地位论:

两个“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决定性意义和关键性意义。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命运。正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前30年历史经验教训,实现了改革开放这一次伟大觉醒,打出了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才让中国人空前之近地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曙光。展望未来,改革开放更决定着民族复兴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靠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邓小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的基础性意义,他曾指出:“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习近平同志则强调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进一步提升了改革开放对民族复兴的关键性意义。

2.改革时态论: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改革开放持久性的时态规律作出的科学结论。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论述,将中国共产党关于改革开放的长期性认识发展为持久性认识。强调改革的持久性,既是对历史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奋斗的期许,它是对国内外围绕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会不会变的疑虑作出“永远不会变”的肯定回答,是对社会上的种种模糊认识作出的“中国的改革开放永远不会停滞”的郑重表态。这一论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展示了党中央深谋远虑、责任担当和继续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勾画出了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壮阔前景。3.改革定力论:

明确政治定位。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同志关于明确改革政治定位和保持战略定力的论述,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推进改革指明了政治遵循。

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战略定力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一是“两个死路一条”的论断,即不实行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二是“两个保持”的要求,即“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政治坚定性”;三是“两个防止”的警示,即“不仅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要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4.改革任务论:

建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习近平同志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两个半程”的论述具有深邃的历史和战略眼光,阐明了建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一改革新的历史任务和长远战略目标,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新的历史任务的论述,一是提出了制度现代化任务,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过去讲的现代化,主要内涵是“四个现代化”。习近平同志鲜明地提出制度现代化任务,这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升华,标注了中国现代化的新高度。二是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任务,即建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用30年的时间,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今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形成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从主观上看,我们具备了这样的实践经验基础;从客观上看,这是改革进程向前拓展的必然要求。把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任务,表明我们党对改革任务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

5.改革目标论: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不仅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重要的是阐明了改革的性质和根本任务,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和总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改革根本方向与根本路径的有机统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革的根本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改革的根本路径。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三足鼎立”的格局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形成,这是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下一步要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路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说明,只有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才能实现现代化;只有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才能妥善应对和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水平是一个国家有序运行、健康发展、持续上升的重要条件,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有着时代的内涵和要求。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西方模式的简单照搬,而是要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要求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治理体系”不是独立体系,而是党的执政体系、国家管理制度体系、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体系。

6.改革特征论:

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的调整不行,碎片

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特征。

从习近平同志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全面深化改革相对于前35年改革的几个阶段性特征。一是“统筹”,即不是单个领域体制的调整和修补,而是各个方面体制与制度的深度革新,是全方位的改革和改进。二是“系统”,即不是各个领域体制改革的单向推进,而是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改革的系统推进。三是“集成”,即不是止步于改进体制机制,而是要着眼于制度聚合与集成,形成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和制度文明。

7.改革方法论:

尊重改革规律。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这些论述,是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重要遵循。

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方法论的论述十分丰富,包括强调在总体方法上注重改革“三性”,即“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在思想方法上要处理好“五个关系”,即“处理好思想解放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大与步子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调在推进方法上要处理好政策“五大关系”,即把握好“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

8.改革推进论:

有序推进“五要”。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树立“五要”新思维,即要正确推进改革,要准确推进改革,要有序推进改革,要协调推进改革,要自觉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优先顺序、推进时机等基本原则,对于确保正确、准确、有序、稳妥推进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要”新思维继承和发展了党的改革推进理论。一方面,明确了改革推进的方向性、稳妥性、有序性、耦合性、严肃性。改革不仅要注重思想方法、设计方法、操作方法,还要注重推进方法,这是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性特征转换的必然要求。“五要”新思维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聚焦点、时间点、立足点、关联点,实现了全面深化改革方向指引、力度掌控、顺序理清、重点把握、能动性发挥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自上而下、顶层设计、部门协调、高层推动的改革推进体系。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自上而下设计和推进落实的过程。正确、准确推进改革,是自上而下、顶层设计的改革要求的体现;协调推进改革,是实现改革最大综合效益的重要保障;自觉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是改革的基本遵循。这五个方面,既注重发挥部门和地方改革的创造性、积极性,又坚定了改革的方向性、原则性,构成一套缜密的改革推进体系。

9.改革动力论:

党的领导与改革合力。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这一论述深刻阐明,只有在加强党的领导和紧紧依靠人民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强大的改革动力,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就是为了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这既说明领导力度是空前的,也表明我们党已经形成了新的改革领导体制。当今中国正在加速转型,在经济多元、利益多样的前提下,党的执政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全面深化改革要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汇合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以最大公约数的思想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聚合众力、融合众智,就将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和持久的改革动力。

10.改革担当论: 篇三: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

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历史的高度,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思想。今天的改革,不只为了应对挑战,更是为了把握机遇;不只为了短期目标,更是为了图之长远;不只是时代要求,更是历史责任。全面深化改革要塑造的,是一个更有实力引领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从现实情况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远比以往更为敏感和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但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仅如此,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发展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老问题新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国际因素相互影响,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外艰巨,需要攻克的是体制机制上的一系列痼疾。中央提出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就是对改革所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的一个形象而又准确的重大判断。如今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呈现错综复杂、多样多发的特点,改革也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在越来越深的水中前行,遇到的阻力必然越来越大。比如,在经济领域,不论从世界发展态势看还是从国内发展要求看,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而在战略转型中,我们往往遇到了诸如压产能与保就业、调结构与稳增长等看似两难的课题。在社会领域,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利益主体与诉求的多元化带来了社会矛盾的复杂多变,对各级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方式提出了考验。如有的群众不仅要求解决切身利益诉求,而且关注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实现。凡此种种,无不需要我们不断拿出新的谋划、新的举措全面深化改革,让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得到解决,并以更加定型的制度作保证。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就不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在深化改革中研究新谋划、制定新举措,我们同样要权衡考量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寻找推进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加强对利弊得失的研判把握。在形势大好的时候,要多看到不利因素,把坏的方面估计充分。在形势严峻的时候,多看到有利的因素,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努力推动利害双方的相互转变,扩大优势、推进深化,从而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

第五篇: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

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既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性的,与之相对应,改革必然要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区别不同情况而谋划。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是当前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的矛盾逐渐凸显,改革也进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在经济领域,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在社会领域,社会矛盾的复杂多变,对各级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方式提出了考验。随着各种领域深层次问题的逐一显露,如果有关部门处置不当、应对失策,普通个案极有可能演变为群体事件,由小事引发成为大事。凡此种种,都在提醒我们要不断拿出新的谋划、新的举措全面深化改革,让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得到解决,并以更加定型的制度作保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坚持“六个紧紧围绕”全面深化体制改革。

一、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二、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三、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四、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五、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六、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党中央书记习近平说:“蛋糕做大还要分好”。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深化改革的举措

在这“六个紧紧围绕”的前提下,深化改革过程进行了一系列新举措。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是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经济

2、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税收制度

3、改革城乡一体化体制,建立开放性的新型经济体制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经济,建设法治国家

5、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与体制

6、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社会事业的改革

深化改革的意义

十八大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极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改革,我们积极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完善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布局。以利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总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可说是正当其时、机遇难得。我们有信心在党的十八大总体纲领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具体纲领指引下,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进一步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下载全面深化改革之我见[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面深化改革之我见[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面深化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1.全面深化改革挺进深水区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改革集中发力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集中发力在妨碍社会公平与正义之......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汇报

    深化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为了全面反映全市上半年深化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经认真了解掌握各领域改革进度,现将深化改革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5......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篇一: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心得体会 承前启后,全面深化改革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心得体会 今天,通过对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

    浅析全面深化改革

    浅析全面深化改革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更大的政治勇......

    论全面深化改革

    论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一项战略部署,也是我们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我见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我见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汇报材料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汇报材料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和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着力发挥统筹协调、具体指导、督查调度、评估考核的职能作用,有效推动各项改革深入开展。一、......

    县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

    突出重点抓改革 开拓创新谋发展 ――**县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 (2015年6月18日) 市委四届十次会议召开以来,我县认真对照全市“363”重点改革项目计划,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