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创新演练大冲关 湘教版必修3

时间:2019-05-15 00:5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方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创新演练大冲关 湘教版必修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方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创新演练大冲关 湘教版必修3》。

第一篇:【创新方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创新演练大冲关 湘教版必修3

第一章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读“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完成1~2题。

1.箭头Ⅰ表示的是()①资金 ②信息 ③劳动力 ④自然资源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2.如果该图表示我国近十年来东、西部间的产业转移则()A.箭头Ⅱ不可能表示高技术产业 B.区域甲有廉价资源和低成本的优势 C.区域甲将先进入高科技产业阶段 D.区域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迅猛发展

解析:图甲中城市数量少,属于我国西部地区;在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能源、廉价劳动力优势,东部地区则向西部地区输出资金、技术等。从而促进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答案:1.B 2.B

2012年2月6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召开会议,安排部署2012年南水北调工作,要求抓紧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材料,回答3~4题。

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劣势有()①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冬季水量少 ②需开挖新河道,增加工程量 ③污染严重,水质差 ④穿越黄河,要建穿黄隧道 ⑤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

A.③④⑤ C.①②⑤

B.①②④ D.①③④

4.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大量调水,会加大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能缓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

C.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的威胁 D.将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第3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优点是能够实现全线自流;劣势是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冬季水量少,需开挖新河道,增加工程量,穿越黄河要建穿黄隧道。第4题,南水北调的根本目标是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3.B 4.D[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5~7题。

5.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是()A.火电、天然气和水电 C.天然气、石油和水电

B.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D.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6.西电东送工程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B.治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C.解决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D.增加西部地区的河流航运能力

7.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能积极推动新疆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B.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C.可有效改善我国东部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D.该管线两次穿越黄河,一次跨越长江

解析:图中①是西电东送的北线(火电);②为西气东输线路;③为西电东送的南线(水电)。西电东送工程建设的最主要目的是解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西气东输的意义:对西部来说,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了经济发展;对东部来说,改善了能源结构,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了环境质量,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等;对沿线地区来说,拉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西气东输主干线三次穿越黄河。

答案:5.A 6.C 7.D 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据此回答8~10题。8.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产业开始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这些产业一般为()A.技术密集型 C.劳动密集型

B.资金密集型 D.能源密集型

9.这些产业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是因为中国沿海地区主要拥有()A.资本和技术优势 C.交通、服务优势

B.劳动力优势 D.能源优势

10.这些产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特殊时期开始转移到我国,是因为我国()A.采取了有效的产业政策,进行了体制改革,改善了投资环境 B.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解放,大量涌向东南沿海地区[

C.东南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D.东南沿海地区科技发达、法制健全

解析:原材料价格、工资与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加上较低的地价,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有效的产业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外国及港澳台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迁入。

答案:8.C 9.B 10.A 下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

11.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①为资金 ②为技术 ③为劳动力 ④为原料 A.①②

C.①③

B.②③ D.①④

12.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②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③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④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第11题,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为资金和技术,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为原料和劳动力。第12题,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使欠发达地区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答案:11.C 12.C

二、综合题(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1:区域之间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下图示意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工业的“二次转移”。

材料2:2012年1月10日,第八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筹备工作秘书长联席会议在海南洱口市举行,来自泛珠三角省区的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下图为泛珠三角地区示意图。

[(1)工业的“二次转移”导致了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试分析这种“集群效应”对广东边远地区的发展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8分)(2)A、B两地间相互输出的内容有何不同?(4分)(3)简要说明珠三角与香港经济发展有何互补性。(8分)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及其影响。第(1)题,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并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较多就业岗位,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但同时 也会带来环境污染,造成生态破坏,占用大量耕地。第(2)题,A地经济水平高,向B地主要输出资金、技术、工业产品等;B地经济水平低,但劳动力、水能丰富。第(3)题,香港第三产业发达,拥有充足资金、市场、技术、信息等,与之相比,珠三角劳动力丰富廉价,地价较低。

答案:(1)积极影响:促进经济发展,缩小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差距;促进城市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消极影响:加剧当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占用大量耕地。

(2)A地向B地输出资金、技术、工业产品等;B地向A地输出劳动力、能源(电力)等。(3)香港以转口贸易、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闻名,拥有充足的资金、市场、技术、信息等,而珠三角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地价较低。

14.热点在线

材料1:2011年11月24日,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经过中亚——中国和西气东输二线,行程6 811千米抵达广州分输站,具备向广东地区供气条件,通过该线每年可向广东供应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达100亿立方米。

材料2:“西气东输一线”“西气东输二线”走向示意图。

材料3:广东是能源消耗大省,人均能源储备不到全国水平的二十分之一。广东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

知识连线

1.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2.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命题快线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问题。(20分)(1)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可以提高我国西气东输的供气能力,试分析我国与中亚国家加强能源合作的优势条件是什么?(8分)(2)材料2中显示,我国西气东输一线与二线工程线路重合地段的地形区为________________,它们共同穿过该地形区的主要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2分)(3)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对珠江三角洲供气,产生的有利影响是什么?(4分)(4)为解决材料3所反映的问题,广东省目前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哪些?(6分)解析:第(1)题,中亚各国是我国的主要邻国,分析时可从这些国家的能源分布状况、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西气东输一线和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重合地段位于甘肃省的河西走廊,这里地形起伏较小,有利于管道的修建。第(3)题,可从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大气环境改善等方面分析。第(4)题,从材料3中可以看出广东的能源自给率很低,且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较快。解决广东省所面临的能源问题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答案:(1)这些国家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大;且都是我国的建交国,有良好的政治基础;基本上都是我国的陆上邻国,利于管道运输建设,并且不经过第三方国家,能源安全有保障。

(2)河西走廊 地形平坦[(3)可有效缓解珠江三角洲能源供应短缺的状况,调整其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促进减排降污。

(4)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风能、核能、沼气能等新能源,使能源结构多样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跨地域输入能源,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

第二篇:高中地理 3.1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精品学案 鲁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有关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因此可以让学生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通过该案例,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包括表现(危害)、成因、治理措施。

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可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2.了解人地矛盾是造成本区域水土流失的本质。

3.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能力目标:

1.通过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掌握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

2.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强学生的环保观念,区域在资源开发(如开采煤矿)、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2.淤地坝 【课前准备】

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

师:大家先来听一首歌,这是一首原生态的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一道道蓝》。(多媒体播放:陕北歌王贺玉堂《羊肚子手巾一道道蓝》)(板书)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黄土高原例

师:这首民歌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什么样的景观特征? 生: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师:很好,为什么陕北会出现这样的景观? 生:是流水的侵蚀作用。

师:陕北的地形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生:略。师:造成了生态的恶化,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投影:黄土高原)(新授)

(板书)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的概况

师:大家读图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生: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 范围——一般泛指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 师:面积——面积30多万平方干米;

土壤——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地表大部分被厚层黄土覆盖。

师: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长期的流水侵蚀,使得这一地区地表支离破碎,据统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有27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11万平方千米。

师:请大家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生:略。

师:水土流失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它不仅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概括起来,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当地的不利影响和对黄河下游的影响。

(板书)

2、水土流失的危害

师:大家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对当地的不利影响和对黄河下游的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

生1:对当地: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生2:使大量泥沙汇人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师:回答很好,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如此严重?(板书)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下面我们就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板书)

1、自然原因 师:自然原因:——

A.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B.黄土高原的土壤质地特殊,极易受到流水的侵蚀。

C.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D.黄土高原还是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地区,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

师:人为原因——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力水平低,耕作方式落后,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有限。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

A.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a.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盛行轮荒耕作制度,农民不是靠精耕细作来增产粮食,而是采取轮荒制的粗放耕作方式,广种薄收。当已开垦的土地表土流失、肥力下降后,就将其抛荒,另寻稍好的荒草地开垦,结果使原来的林草植被遭到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

b.在生产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例如,露天开矿导致大面积开挖地表土,破坏地表植被,使矿区周围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人们无计划地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等也会加剧水土流失。

B.破坏植被—— a.营造宫殿 b.伐木烧薪 c.战争

战国以前,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由于农业垦荒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到1949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下降到不足10%,1985年仅为6.5%。此后.党和政府为了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植被覆盖率有所上升。

(活动)根据“人口增长和植被破坏引起恶性循环示意图”,说明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

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如何才能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维持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师:由于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人类只要控制自己的行为,采取一定的措施,水土流失是可以治理的。治理黄土高原必须坚持合理利用与综合治理应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大家阅读课本54页,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生:(阅读)师:共有哪几种措施。

生:

1、工程措施,2、生物措施,3、农业技术措施 师:工程措施包括固沟工程、护坡工程、保塬工程。

固沟工程——沟谷发育是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沟谷集中的地区,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既拦泥蓄水,又防止其继续扩展,此谓“固沟工程”。

护坡工程——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既拦截、涵蓄坡面径流,又发展了林果业生产,此谓“护坡工程”。

保塬工程——在一些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此谓“保塬工程”。师: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等农耕作业。同时.配合精心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以达到提高肥力、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师:生物措施——森林草地具有蓄水保土、护坡、固沟、保塬功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课件展示: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模式图)师:大家阅读知识窗,六道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活动)略

师:(小结)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防止生态系统退化以及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板书设计]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黄土高原例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的概况

2、水土流失的危害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A.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B.破坏植被a.营造宫殿b.伐木烧薪c.战争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工程措施

2、生物措施

3、农业技术措施 [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下,新型的教师只能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调查、实践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悉心安排好实践操作的内容。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空,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探究学习,从而学有所得,学有所进

第三篇:2013高二政治必修3教师用书应用创新演练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2013高二政治必修3教师用书:应用创新演练 第三单元 第七

课 第一框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来源:学科网ZXXK]

[来源:学&科&网Z&X&X&K]

1.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折射出()

A.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B.中华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

C.中华民族精神是世界上最可贵的精神

D.不同的民族精神有不同的时代特色

解析:“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自古以来”表明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A项符合题意,B、C两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A

2.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时期的仁人志士们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屈斗争,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伟大业绩,也铸就了弥足珍贵的辛亥革命精神,辛亥革命精神()

A.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之中

B.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C.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D.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

解析:题干主要表明辛亥革命铸就了辛亥革命精神,因此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

3.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央一套正在播出电视文献片《辛亥革命》,该片再现了孙中山先生“集毕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挠”的革命历程,孙中山从事革命事业所表现的民族精神是()

A.善良朴实

C.自强不息B.爱好和平D.艰苦朴素 [来源:学_科_网]

解析:本题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表现了孙中山先生矢志不渝、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C应选。

答案:C

4.香港大学最新民意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香港人为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而感到自豪,每年国庆前,各个民间社团热心策划,缜密安排,自行组织庆祝活动;日常生活中,升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仪式成为不少机关学校的重要仪式。上述事例表明()[来源:Z#xx#k.Com] ①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 ②爱国主义应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 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②③

C.②③④B.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④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①②③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答案:A

5.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对祖国最深厚、最高尚的感情,它培育了无数的爱国志士。从屈原的“虽九死亦犹未悔”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孙中山的救国图存,振兴中华;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们的伟大思想和光辉实践都说明()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内涵 ③民族精神产生于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中 ④这些名人的文化修养程度高[来源:学科网][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B.①③④ D.③④ A.①②C.②③④

解析:从古至今,爱国主义世代相传,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内涵,但是,爱国主义始终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故①②是正确的,③④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本题应选A项。

答案:A

6.《沂蒙》用“红嫂”式的质朴表现“红嫂”的崇高,真实地展示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又一壮歌。这表明()

①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对于民族精神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③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涵是相同的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A.②③

B.①④ D.①③④ [来源:Zxxk.Com] C.①②④

解析: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因而②的说法是错误的;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③说法不对。故答案选B。

答案:B

7.(2012·洛阳统考)《论语》、《孟子》、《韩非子》、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我们阅读,就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材料表明()

A.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B.只有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C.所有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D.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解析:许多文学作品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表明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有着深厚的渊源,A说法错误,应该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在中华民族精神上,B、C说法绝对化,只有D符合题意。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8.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请写出下列精神是如何体现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

解析: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然后将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阅兵精神的主要内容按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进行归类即可。

答案:(1)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了团结统一精神;“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体现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2)奥运精神:“为国争光”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勇攀高峰”体现了勤劳勇敢精神;“精益求精”体现了自强不息精神;“团结协作”体现了团结统一精神。

(3)载人航天精神:体现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来源:学|科|网]

(4)阅兵精神:“同心同德”体现了团结统一精神;“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精益求精、争创一流”体现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下载【创新方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创新演练大冲关 湘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方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创新演练大冲关 湘教版必修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