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自决”原则在社会工作教学实践中的伦理挑战解析(共五则)

时间:2019-05-15 01:0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事人自决”原则在社会工作教学实践中的伦理挑战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事人自决”原则在社会工作教学实践中的伦理挑战解析》。

第一篇:“当事人自决”原则在社会工作教学实践中的伦理挑战解析

“当事人自决”原则在社会工作教学实践中的伦理挑战解析

【摘 要】“当事人自决”原则指的是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当事人自己去做选择和决定的权利,不能以干预者或者领导者的身份出现,而是要扮演解释者、示范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去达成“助人自助”的目的。但在社会工作的具体实务中,“当事人自决”原则经常会遭遇一些伦理挑战,如文化相对主义的挑战、工作员价值介入合理性的挑战、女权主义伦理学的挑战,等等。本文正是在在阐述这些挑战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有益的分析和思考,并尝试提出一些应对之道。

【关键词】社会工作;当事人自决;伦理挑战

社会工作高度强调的价值观之一就是“当事人自决”原则,《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伦理守则》中明确指出:“社会工作者应尊重和推动当事人的自决权,协助当事人努力识别和澄清自己的目标。”在我国社会工作领域,“当事人自决”原则也被称为“案主自决”原则,指的是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当事人自己去做选择和决定的权利。

具体来说,“当事人自决”原则要求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当事人时不能以干预者或者领导者的身份出现,而是要扮演解释者、示范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即首先帮助当事人澄清并解释问题,然后通过专业魅力向当事人示范如何正确认识自我,进而主要作为引导者以当事人的实际需要为依据,为其提供适当的辅助资源,帮助其发挥个人的优势及潜能,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当事人自决”原则主要依据的是苏格拉底“助产术”的理论、罗杰斯“以当事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及启蒙主义思想中“天赋人权”的主张,专业的社会工作要求将“当事人自决”原则作为一项核心的价值观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因为这不仅符合尊重人、关怀人的时代要求,更有利于从根本上“授人以渔”,使当事人能够真正获得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具体的各种实践中,我们还必须注意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那就是“当事人自决”原则在实际的应用中经常会遭遇一些伦理挑战,从而使社会工作者们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困境。

一、来自文化相对主义的伦理挑战

“当事人自决”原则在我国最容易碰上的伦理挑战就是文化相对主义问题,这是由于“当事人自决”的理念起源于西方“个人主义”尊重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价值观,而这在一贯秉承“集体主义”为先的我国进行推广应用时就比较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费孝通先生就曾经指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的状态,因此,“助人”的范围总是局限于亲朋好友之间,人们并不习惯求助于外人乃至向外人敞开心扉,既担心适得其反又害怕亏欠人情,这种状况投射到当今的社会工作领域内,就表现为当事人本身不愿意主动与陌生的社会工作者进行接触,或者当社会工作者主动询问当事人是否有什么需要帮助时,得不到有效回应,这就导致社会工作无法顺利展开,更谈不上去贯彻执行“当事人自决”的原则。因此,在我们倡导“当事人自决”时,首先要重视的就是对这一原则进行本土化的推广和改革,必须将其同我国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以哲学的眼光审视这一原则与我国社会各阶层价值观可能会产生的种种碰撞,切忌只考虑西方的自主性思想而忽视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避免过分地强调“充权”而不考虑当事人的接受程度。

二、来自价值介入合理性的伦理挑战

“当事人自决”原则经常遭遇的另一大伦理挑战就是工作员价值介入合理性的问题,一些工作员对“当事人自决”的机械性理解导致他们过分地规避价值介入,然而这实际上并不利于助人自助目的的达成。实证主义曾为社会工作提供过一个理想模式,即工作员应秉承价值抽离的态度,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只充当“中介者”的角色,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个人的价值判断是无处不在的,尽管哲学家大卫?休谟一早就用其著名的“休谟断头台”为我们指出不能从纯粹的事实命题逻辑推演到价值命题,但是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实际领域内,无论是康德所谓的“理性天性”使然,还是唯物主义者们倡导的后天社会教化使然,我们都不可否认社会人本身势必会具有一定的道德架构。尽管文化相对主义者们提出“不存在普遍的价值观”这一命题,但无疑这是经验主义的一种谬误,有些价值观是被所有文化形态都接受的,例如反暴力、反盗窃。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常常是一种道德实践,工作员在面对当事人时会受到既定社会普适价值观的影响,有时甚至必须对当事人的价值观进行干预和调整,例如当事人出现或处于某些情况时并不适用于自决原则,这时就要求工作员及时地进行价值介入;这些情况主要包括:会导致犯罪或失范行为的价值判断、离家出走或早孕的未成年人、生理或心理上的失能者,等等。总而言之,在社会工作实务里不可机械地将价值与事实用“休谟断头台”割裂开来,而价值关联式的价值介入是不会影响社会工作实务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的。

三、来自女权主义伦理的挑战

“当事人自决”原则还应关注的一个重要伦理挑战就是来自女权主义伦理的挑战。这是因为“当事人自决”的主体千差万别,而女性在其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但人类社会“父权话语”漫长的统治地位造成了很多女性的社会体验缺失,而当代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女性与男性相比拥有着截然不同的道德体验和价值诉求;反映到社会工作领域,就要求工作员在面对女性当事人时,必须用接纳和非评判的态度去理解女性真实的心态和体验。一个可供我们借鉴的处理模式是社会工作者应尽量避免被自己的专业身份所迷惑,要卸下自身头顶那些“专家”光环,运用“人在情境中”的专业理念对女性当事人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双向考察,协助女性当事人正视问题原因和自身的客观需要;具体来说,社会工作者首先可以帮助当事人梳理情绪,进一步认识自身处境,并且在此基础上提供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和辅助资源,还要对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加以说明和澄清,最终由当事人自己根据自身的理性分析及感性体验来做出选择和决定。

在具体的社会工作实务中,“当事人自决”原则在实践中面临着很多伦理挑战,而即使是从业多年的专业社工,也难免会遭遇“完全由案主自决”还是“施加一定干预”的两难抉择,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首先要从情感(包含价值观、同理心等)、思想(包含知识、信念等)和行动(包含技巧、行为等)三个层面正确认识自己;其次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理解力,尤其要重视了解当事人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从而从根本上尊重和理解当事人;最后,社会工作者还要积极应对“角色冲突”问题,这是因为在实务中,工作员可能会扮演多种角色,这就容易出现角色集混乱的问题,需要工作员不断根据情境转化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定自己的角色定位。

社会工作实践面临的伦理挑战不尽相同,但一条通用的原则就是不违反社会工作职业伦理的“两个基本点”,即自决不可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公共利益,以及自决应以尊重当事人个人实际需求为前提。社会工作一个“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信息及资源储备,以便给予当事人充分的关怀和协助。

【参考文献】

[1]陈莹.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社会工作价值观及其冲突[J].社会,2004,12:27~31.[2]易刚,吴斌.案主自决理论、实践及其选择[J]理论学刊,2007,6:78~79.

第二篇:电子书包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

电子书包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

伴随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深入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基于电子书包应用的教学活动正得到越来越多一线教师的青睐。电子书包(electronic school-bag,e-schoolbag)不是简单地将书装进电脑,而是由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与最新技术构成的一种数字化的学习环境,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1]。

电子书包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终端产品,也是我国实行“校校通”工程的必备工具之一。从“电子书包”这个概念提出至今,国内外均对电子书包进行研究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果。早在1999年,新加坡就已经试点推行电子书包,随后马来西亚、法国、美国、韩国等国家相继推广电子书包项目,均取得较好的实践应用经验和成果。2009年,马来西亚登嘉楼州政府开始向州内324所小学的2.5万名五年级学生免费提供电子课本;2010年年初,美国加州已经进入电子书包的经验推广期;2011年,新加坡教育部、国家计算机局和两家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了一款电子书包,并已经在中小学校大规模使用[2]。我国自2000年开始提出“电子书包”的概念,2001年,北京、上海等地在部分学校进行试点推广,其后香港、台湾等地相继推广。2011年,电子书包被列为“十二五”教育重点研究专项课题。

经过10多年的探索,各国对电子书包的理解可能各不相同,名称也各有差异,但方向和目标基本一致,都是为电子书包真正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做各种尝试与准备。从国内外有关的研究项目中可以看出,目前对电子书包的研究,都很关注电子书包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电子书包教学应用的优势

电子书包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很大的优势,它包含的教学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生动,可以突破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给学生更多体验机会,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利用电子书包丰富的学习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电子书包中各种互动手段和技术,可以增加民主气氛,使学生参与度更高,营造理想的教学氛围。电子书包通过媒介作用,实现更为便捷充分的“师生”对话。面向全体学生的技术平台提供了即时、动态的学习行为数据反馈,教师能够即时把握真实学情,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将电子书包融入教学过程,学生在多学科教师的共同引导下学习和使用技术,加快技术应用的普及和进程。技术为学生学习体验与创作提供了空间,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生存能力都得以发展[3]。

为了深入了解电子书包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本文以“电子书包”为关键词,抽取在互联网中公开发表的7个典型教学案例,涉及语文、数学、英语、化学、地理5个学科。案例信息和分析如表1所示。

以一个案例为一个分析单元,分别从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中抽取关键词进行编码归类,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表2所示编码结果。其中教师提供资料分为课前提供和课中提供,教师组织主题讨论分为课中讨论与课后讨论。

通过对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应用电子书包的教学过程通常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首先,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和任务,学生进行课前阅读并测试。课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出课程主题,对学生课前预习进行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内容讲解;之后,根据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采用与学科相应的软件和平台进行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多以多媒体资源支持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为主,过程中教师给予及时指导和反馈;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后进行成果展示,通过网络讨论平台,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的形式进行评价。课后,教师提出研究主题,促进学生进一步自学并在讨论平台上进行讨论。

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电子书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任务情镜。教师利用数字化教学环境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创设趣味化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目的,分阶段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程度,分层次提供各种多媒体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采用问题引导等方式,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布置多样的学习任务,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实现因材施教。

在小学二年级语文《含羞草》扩展阅读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阅读材料,营造完整的学习情境,大大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量;在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中,教师通过动画素材的展示,带领学生进入“认识时间”的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八年级英语“What should I do?”课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分层次的教学辅助材料,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总之,电子书包可以在提供数量众多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不断优化资源的质量,帮助教师营造适合的学习情镜,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2)促进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趣味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利用学习的平台,支持学生有效的合作与交流,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学习记录、小组成果展示与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内部的自我反思。

如高中一年级化学“研究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一课,学生课前通过电子书包进行预习,完成课前测试;教师通过“日本核泄漏后抢盐**”和“验证口服液”两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并提出研究问题。学生自主结成研究组,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研究课题,并在电子书包的学习的平台上提供一些学习所需资料。研究过程中,各个研究组利用电子书包的资源对实验用品展开研讨,进行“个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收集典型问题,各个研究组通过电子书包进行交流,确定实验方案后,小组成员动手进行实验。在本课中,教师利用电子书包提供学生思考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学习”。在教学反思中,教师认为:“学生要独立沉思、合作研究、交流反馈,最终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电子书包将“个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结合在一起,通过作业促进学生的“再学习”“再发现”“再锻炼”。

3)支持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电子书包支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实现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电子书包可以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形成学习档案。利用学习档案,学生可以进行自评,及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调整;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一对一辅导以及及时的反馈。利用学生交流平台,通过学生展示讨论,进行学生之间互评,增强学习效果。

《灰姑娘》是初中英语的拓展阅读,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材料,并完成录音作品。教师利用电子书包的听读和录音功能,在课堂上集体点评部分录音作业,对学生的朗读技巧做诊断性评价,提高学生练习朗读和做好录音作业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完成电子书包中的试卷并上传,教师就能在第一时间知道所有学生的答题情况。根据这些统计,教师能做出判断:哪些题目精讲,哪些题目略讲。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侧重点,发挥过程性评价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在小组汇报中,利用电子书包里的观察量表,可以实现小组互评。这个案例清楚地表明,电子书包可以实现教学评价主体、形式的多样性,利用教学评价有效增强教学效果。电子书包面对的挑战

经历了10多年的应用探索,电子书包已经展现了它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但是现在仍旧面临一些技术和观念上的问题和挑战。首先,电子书包的使用,需要多方位的技术环境支撑。“校校通”和“班班通”项目的实施,让每个教室都能接入校园网,每间教室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为电子书包的应用奠定一定的基础。随着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国内3G网络建设快速发展,基于3G、Wi-Fi、Wimax技术的“无线校园”“无线城市”也在建设中,使学习随时随地成为可能。但是,这也意味着目前电子书包的实施开展只能在硬件条件较好的发达地区,对于较贫穷的地区,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发展速度,教育也相应比较滞后。

据统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上海的学生一共要使用213本教材,一共花费1750.36元人民币。如果再加上课外练习册、参考书、字典和词典等教辅书籍,花费又要增加很多,但总的来说,可以控制在4000元左右。从长远来看,电子书包可以节省教材成本,这可以促进电子书包的发展。但是,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一款理想的电子书包终端设备,制约着电子书包的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电子书包肯定会对学生的心智和身体产生影响,由于电子书包对文字处理的便捷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大量的操作会变成复制与粘贴,许多需要记忆的东西会被忽略,大量的数字运算会被计算器代替,以至于出现离开电子书包就不知道如何学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长期使用电子书包,极大地弱化了他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文字的切身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对一些常用的字都不会写或者写不好。电子书包对学生的视力和身体有一定的影响,包括电子辐射和屏幕的明暗等因素,这点从大量的青少年近视和亚健康状态可以明显看出来。

展望与畅想

目前我国内地对电子书包的研究都是一些构想预测性的,实证研究较少,这也是导致对电子书包反对声音较多的一个原因。因此,要真正实现电子书包的成熟化和推广,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需要借鉴新加坡、台湾等发展较早的地区的经验。笔者认为,电子书包是未来的趋势,但是在迈向这一趋势之前,还有太多的困难障碍要克服,如数字资源开发问题、技术上的问题、电子产品对学生的副作用等,当这些困难被真正克服时,将会给教育带来新一轮的跨时代变革。

参考文献

[1]方海光,刘泮,黄荣怀.面向电子书的移动学习系统环境应用及趋势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18-23.[2]史晓亮.电子书包已然十年[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9):85-86.[3]胡卫星,张婷.电子书包的系统构建与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122-125.

下载“当事人自决”原则在社会工作教学实践中的伦理挑战解析(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事人自决”原则在社会工作教学实践中的伦理挑战解析(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