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个案研究
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个案研究
——以A某为例
【摘要】: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的脑损伤,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的一个月内发生的现象。导致脑瘫的原因有很多种,脑瘫之后的表现主要有中枢性运动障碍或者是姿势异常,还有可能出现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甚至癫痫等状况。对脑瘫儿童进行智力检查,会发现这类儿童,智力通常都偏低,出现中度智障的状况。脑瘫儿童经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肢体活动,而且语言也有障碍,无法与其他正常的小朋友一起学习以及生活。根据目前现有的数据显示,脑瘫儿童一般很难和正常的小朋友一起上学,本文对一例中度脑瘫儿童随班学习的情况进行了探究,跟踪调查了其一个学期的就读情况,对其跟班就读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为这类儿童的随班就读问题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脑瘫儿童 随班就读 个案研究 残疾人社会工作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脑瘫儿童随班就读环境........................................................................................3
(一)随班就读的环境.........................................................................................3
(二)随班就读政策分析.....................................................................................3
(三)社会工作理论支撑分析.............................................................................4
1、生态系统理论...........................................................................................4
2、需求理论...................................................................................................5
二、个案基本情况........................................................................................................5
(一)脑瘫儿童个人情况.....................................................................................5(二)家庭情况..........................................................................................................5
(三)教育情况.....................................................................................................6
三、个案随班就读的介入研究....................................................................................6
(一)个案进入班级情况.....................................................................................6
1、第一天:班会介绍消除差异...................................................................6
2、课业学习...................................................................................................7
3、班级融入与接纳.......................................................................................7(三)影响随班就读脑瘫儿童融入的因素探讨......................................................8
四、总结........................................................................................................................9
“随班就读”一词最早出现于国家文件中是在1987年,同年的12月,原国家教委提出让大多数轻度的脑瘫儿童在学校随班就读。1988年,国家又把特殊类学生随班就读作为了一项政策,让特殊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随班就读的政策的提出,让轻度智力落后的儿童随班就读的情况得到了改善,适当缓解了我国特殊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但这一政策还很局限,还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特殊教育的普及以及发展的要求。
一、脑瘫儿童随班就读环境
(一)随班就读的环境
脑瘫儿童的障碍主要表现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地下,空间思维不足,以及运动障碍这几个方面。在对脑性瘫痪儿童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着重开发其右脑的功能,针对其问题,设置各种训练。训练的内容可以从认知方面的训练入手,并且开设音乐治疗、引导式教育等,让患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锻炼和治疗,尤其是关于记忆力和注意力的训练,这些对脑性瘫痪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帮助脑性瘫痪儿童提高其智力水平,更好的适应学习。
1987年,我国就开始了脑瘫儿随班就读的试验,选取了15个县、市,开设了脑瘫儿随班就读班。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脑瘫儿的就读学校主要有特殊教育学校以及普通的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招收运动障碍、姿势障碍、智障、语言障碍、听障、视力障碍的儿童。一般普通学校招收的儿童中不包括智力障碍的脑瘫儿童。虽然我国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但还是有很多的适龄脑瘫儿童无法入学,得不到教育,甚至有一些严重的脑瘫儿童只能留在家里或者一些机构,没有学习的机会。
(二)随班就读政策分析
进入普通学校以及特殊教育学校的脑瘫儿童,教育情况也不甚理想。没有全部得到教育和康复,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学校中,只有少数几家学校针对脑瘫儿童开设了教育康复。1994年5月,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针对脑瘫儿童的随班就读情况,进行了工作会议,并且对该阶段的教育情况进行了总结,强调了政府以及学校在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事件中的职责。同年的7月份,原国家教委将随读班定义为普及脑瘫儿童义务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大力提高脑瘫儿童的入学率以及义务教育。这些政策得到了落实和推广,改善了脑瘫儿童的入学情况,政府还对脑瘫儿童的随班就读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并且对接受脑瘫儿童入学的学校给予了一定的帮助,并且规定学校应该有义务对适龄的脑瘫儿童提供随班就读条件,并提供康复帮助。
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脑瘫儿童的随班就读情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就读人数也在大大增长。1992年至1995年的脑瘫儿童读人数分别为1.53万人、8.83万人、11.53万人、18.96万人,在1992至1995年间,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人数增长的最快,1993年相比1992年增长了7万多人,1995年相比1994年涨幅又有提高,增长了64%,这些数据说明了国家政策的效果和影响力。
(三)社会工作理论支撑分析
1、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表明了,社会上的所有环境都可以看做是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可以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个体和整体是互相依赖和互相补充的。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个体和整体可以将对方改变,重塑对方。社会工作方法与生态系统理论相结合,也即是着重于将环境的阻力化为零,使人们的需求能得到更好的满足,向人们提供更多的营养资料。同时还强调人对环境的适应。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和宏观系统是常常用于社会工作者干预个体的四个层次。对于在脑瘫儿童来说,其教育和社会支持的缺失使其更容易使其的人生的社会功能缺失,致使今后的成长、发展收到阻碍,不能完成社会化。社会工作者并为其提供一个与其他儿童相同的教育环境,提供相应的心理引导,使其在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康复。
2、需求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是我们常常提及的,它把人的需求总结为五类:生理、安全、归属和爱求、尊重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这五类需求是有主次的,就好像金字塔一样,排在最底端的也是最基本的是生理需求也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考虑高层次需求,这些需求都得以满足的时候也正是人的舒适感达到最顶端的时候。鉴于案主是脑瘫儿童,他们不仅身体机能受损,智力也低于常人,不能与一般儿童一样理解社会、知识、教育等元素,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得不到满足,所以我们只有知道案主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案主的需求得到合理的满足。
二、个案基本情况
(一)脑瘫儿童个人情况
A某,性别女,今年12岁,患有痉挛性中度脑瘫。从2岁多开始,便在家附近的c特殊教育培训中心进行专业物理治疗直至6岁。7岁时可独立行走,但只能行走200米左右,且不能被旁人触碰,一碰便摔倒。现今无法自理,吃饭、穿衣需要家人从旁协助;讲话吐字略模糊,音律节奏感强,爱好绘画;有社交意识,对待社工也比较礼貌,但是存在社交障碍,不大情愿与人交往。(二)家庭情况
A某是家中的第二位孩子,家住县城,家境条件原本比较优渥,父母均为公职人员,父亲在事业单位工作,母亲在公立小学做行政工作。A某诞生后,母亲曾停薪留职3年去照顾A某,后因家庭压力复职,由外婆平日里照顾A某。家庭经济也因治疗康复A某变得比之前紧张。A某的哥哥比A某年长三岁,是健康儿童,对A某比较关心,时常帮助妹妹吃饭、识字等。家中成员对A某都比较关心,A某与母亲、外婆较亲近,比较听哥哥的话。
(三)教育情况
A某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在c特殊教育培训中心接受了个别化特殊教育服务和康复教育。6岁便开始在该中心特殊教育教师一对一的指导下学习基本的认字、数字和字母,在10岁前完成了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数学等课程。A某在固定的特殊教育机构里学习,帮助其手部控制的情况下在固定的格子里写字,写的速度在10个字/分钟左右,是一般儿童的三分之一速度。A某在训练后基本的口头语言表达已经具备有其逻辑,但逻辑和常人有异,且语音有些模糊,只有和A某相识较久的父母、家人和老师能听懂。A某性格较敏感,对自身境况比较清楚,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学习意识明显,有较强的好胜心;喜欢艺术类的学科,学习态度好,没有明显的行为问题。
三、个案随班就读的介入研究
12岁的A某通过父母的关系联系到d中心小学的三年级班级随班就读,社会工作者在其进入随班就读的第一学期对其进行跟踪介入,协助其适应随班就读的环境,融入班级集体,打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一)个案进入班级情况
1、第一天:班会介绍消除差异
A某进入班级的当天是正式的开学日,她所在的班级有32名普痛小学生和1名肢体残疾学生(B同学)、1名脑瘫学生(A某),共34名学生。刚开始时,A某由于脱离了熟悉的环境有些慌张,也对看到学校内的同学有些好奇;相对来说,班级内的小学生对A某和b同学就比较好奇,课间休息时会有同学和A某主动问话,A某都在社工的协助下回答了。随后,社工与班主任开展了一次班会,对班级成员都进行了互相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还鼓励班级同学展示特长。社工为A某提前准备了一副A某的绘画,并鼓励A某讲解画的内涵。A某讲解时比较模糊,社工鼓励同学主动上去为A某翻译,终于将A某的特长展示出来。随之,班主任班主任将A某从出生到现在的经历编成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再次表扬A某的绘画,使A某的自信心大为增强。故事和绘画不仅使班级同学了解了A某,更激起同学们的同情心,很顺利地接受A某的“怪异”姿势和形态,热情欢迎他加入班级。
A某放学返家后,主动和母亲、外婆说起学校的事情,并在看书后主动整理书包,与之前在教育机构的抗拒行为大相径庭。
2、课业学习
(1)提前准备,做好预习:新课时,由社工介绍该课目标,对课程内容大致的讲解,使A某掌握基本的知识结构,辅助做一小部分课后练习,为参与课堂互动增加筹码;在家庭中,父母也给与一定的辅导。
(2)课堂上给与表现机会:语、数学科教师至少每节课给A某一次发言机会,A某是个爱表现的孩子,这大大地提升他的专注力和学习的兴趣。
(3)简化笔记及跟进全班教学:社工、班主任和家长进行分析研究,决定由班主任每次将教案打印成稿,A某只需要在课本和教案上画线,标示重点。
(4)个别化的课后作业:课后作业主要是量的减少和答题方式的变化。每种题型减少三分之一的题量,比如语文抄写生字,普通同学抄写3遍,组三个词,A某只需要抄写二遍,组二个词,剩下的三分之一的题以口头的方式完成,并请家长签字确认。
3、班级融入与接纳
开学时的一个星期,班级同学因为与A某还处于偶然的接触的阶段,大多数学生都可能怀着好奇心去对待,即在短时间内能从同情、关爱残疾人的角度出发,愿意作仁义之举,但时间一长,两个月之后。由于A某的一些“不良”习性和行为,如比较敏感、容易记恨同学,上课的一些小动作(A某不能长时间保持一个坐姿),说话不清晰逐渐显露,导致一些同学对她态度不佳,A某生活的环境较为单纯,一时间还不会分辨,所以没有察觉,情绪上没有太大波动,行为上也没有表现出来。
一般情况下,对于班上的脑瘫儿童,正常儿童的态度是不接纳的。脑瘫儿童不被接纳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脑瘫儿童更不上学习的进度,学习理解能力差,二是,脑瘫儿童异于正常儿童的行为或者语言。脑瘫儿童常常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出现不良的行为,干扰到其他正常的儿童,经常会发出奇怪的声音,并且无理取闹,情绪波动也很强烈,这些情况都会导致脑瘫问题在与正常儿童相处的过程中,出现不愉快的现象,正常儿童也会对脑瘫儿童产生厌烦的情绪。
在班级里,正常的学生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上,接纳脑瘫儿童,但在具体的事情上,并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这就会导致正常儿童认知与行为出现不一致的现象,所以在一些有随度儿童的班级,其正常学生对待脑瘫儿童的态度可能会不如没有随读脑瘫儿童班级的学生积极,长此以往,会导致正常学生对脑瘫儿童不友好、不接纳的态度日益严重,降低了其对脑瘫儿童的关爱程度。(三)影响随班就读脑瘫儿童融入的因素探讨
一般普通小学生对待脑瘫儿童的态度,要比看见或者从未接触过脑瘫儿童的小学生的态度要积极,所以接触和沟通,是两者之间增进了解的有效途径。所以多接触脑瘫儿童,能够帮助更好的接纳他们。接触的方式可以使一起玩耍、游戏等,通过这些特殊的交流活动,让正常儿童与脑瘫儿童之间产生感情。正常儿童在于脑瘫儿童玩耍游戏之时,也能激发正常儿童对脑瘫儿童的保护和帮助的欲望,让他们在帮助脑瘫儿童的过程中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更加调动他们帮助脑瘫儿童的积极性。没有接触过或者从未见过脑瘫儿童的小学生则没有这些概念,所以他们对待脑瘫儿童的态度并不积极。总体来说,学生对于脑瘫儿童的态度,还在于老师对其的引导,老师在协调两者的关系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应该对脑瘫儿童有更多的了解,掌握脑瘫的知识,对待脑瘫儿童要根据其特点和需求,区别对待,更好的理解他们的行为,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教育好脑瘫学生。目前很多从事脑瘫学生的教育工作的教师,对脑瘫的相关知识并不了解,没有针对其特点和需求做出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及康复课程,没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对于脑瘫儿童的康复没有过多的帮助。
脑瘫儿童在随班就读之后,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所以对脑瘫学生的教育应该渗透与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充足的时间对他们进行教育,而不是仅仅只有康复课程中才对他们进行康复练习。从事这方面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全面的教学知识,拥有康复方面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的帮厨脑瘫学生进行康复和学习,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
四、总结
脑瘫儿童在普通学校的学习和康复效果要远好于在特殊学校,普通学校由于可以与其他正常儿童接触,对于脑瘫儿童的自信心以及社交能力都有很好的提高,这些因素都将长远的影响脑瘫儿童今后的发展。脑瘫儿童能够得到好的教育和康复需要得到学校和同学的帮助和支持,并且在平等互助的良好氛围中成长。综合对个案的调查和跟踪研究,可以发现,当前随读班的环境并不理想,应该从教育以及引导正常学生的角度入手,提高和优化脑瘫儿童的随读环境,让脑瘫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康复。
加大对脑瘫儿童随度办的扶植,更好的保障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并且对随度班的规模进行扩大,提高脑瘫儿童教育质量。整合教学资源,为脑瘫儿童的学习和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找到融合脑瘫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切入点,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都应该大力支持对脑瘫儿童的教育,最大限度的接纳他们,并为其提供教育帮助和支持,如果脑瘫儿童想要转换教育安置机构,学校应该为其提供方便快捷的转换通道,尽可能的为脑瘫儿童的教育事业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胡莹媛.脑性瘫痪定义的历史沿革.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5):257 [2]王辉.学龄脑瘫儿童障碍特征的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4,(10):6-13 [3]王辉.特殊教育学校脑瘫学生学习障碍特征的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3):3-7 [4]王伟,魏轶兵,陈尚婷.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语文学习的个案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9):11-15 [5]曹春京,高晓虹,李润洁.脑瘫患儿社会生活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7(22):535-537 [6]彭虹,许家成,金萍,等.智力残疾人生存质量与自然支持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7):619-62
第二篇:浅谈特殊儿童随班就读
浅谈特殊儿童随班就读
摘 要:在教育历程中,我们已认识到,特殊儿童往往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心理障碍――自卑、孤僻、固执……但他们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社会不应歧视他们,而应关爱他们。儿童是明天的希望,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是民族文化、国家文明的继承者。那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新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下,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是实现教育的终极价值和教育公平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关键词: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研究
一、开展随班就读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的发展,1988年国家教育部门根据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针和多年教育实践发展的经验提出:“坚持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形成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新格局。”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以随班就读为主体,这是因为:①随班就读投资少、见效快,有利于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②随班就读方便残疾儿童就近入学,深受家长欢迎。③随班就读有利于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的“一体化”,实现教育融合。
随班就读的形式在我国早就存在,但是随班就读一词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1988年公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1992)的第42条:“坚持多种形式办学。办好现有的盲、聋和弱智学校,新建一批特教学校。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动普通学校和幼儿园附设特教班,及普通班中吸收肢残、轻度弱智、弱视和重听(含经过听力语言训练达三级康复标准的聋童)等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睢宁县现有普通中小学共计70多所,6~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214人,其中三类残疾儿童165人,在校160人,残疾儿童少年实行随班就读,就近入学学习,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方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迅速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特殊教育和普通义务教育有机结合,引导现有学校迈向全纳性学校的一种策略。
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一是有利于特殊儿童就近入学,提高特殊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二是有利于推进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同一环境中接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三是有利于推进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交流,建立相互融通、资源共享和相互促进的联系机制;四是有利于增进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的相互了解,提高普通儿童扶残助困的意识,弥补特殊儿童的情感缺失,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开展随班就读的研究不仅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措施,同时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又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的科研课题。通过开展随班就读研究,促进了所有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各种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提高了听障学生的听觉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交往的能力,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增强了随班就读学生的自信心,残疾儿童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
我国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为我们提供了参照其他国家的融合教育趋势、结合我国特殊教育实际进行教育创新的机会。由于随班就读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广大残疾儿童少年的切身利益,从一开始就深受欢迎,并不断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它对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乃至推动整个基础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
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其工作的管理一般实行市区县分级管理,以区县负责为主;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其他各部门协调管理的体制。教育局分管主任领导,基教办或初教科具体负责。只有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其他有关部门重视这项工作,加大工作力度,才能切实保障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是各地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十分重要的经验。
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一个健全的随班就读管理体系,首先要有一套完善的随班就读管理规章制度:包括随班就读管理制度、随班就读工作奖惩制度、资源教师管理制度、资源教师的岗位职责、个别化教育制度及随班就读教研组建设制度等,才能有效地推动学校随班就读工作质量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学校必须长期建立特殊学生的个人发展档案。将特殊学生的医生鉴定、教委批复、特殊学生异动表、花名册、个别辅导计划、座谈记录、教师评语和总结等均收集整理成册,做好特殊教育资料档案管理,为进一步深化特殊教育提供过程资料。在师资培训方面要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校内外有机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充分发挥专家的专业领导作用、骨干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教师集体的团队协同作用,为教师开展随班就读教学研究创建浓厚的学术氛围。要坚持开展以满足学生需要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教学研究活动,使教师集体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促进随班就读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开展随班就读的措施
1.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随班就读学生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是特殊儿童的直接管理者,这些教师必须对班上的特殊儿童有具体的了解,比如残疾儿童致残原因、学困生心理障碍等。每位教师必须关心、爱护、鼓励、不厌弃特殊儿童。这些教师在班上还要营造好关心、爱护特殊儿童的氛围。在教学之中,教师从备课就要想到特殊儿童,设计一些有层次性的问题和一些有层次性的作业。对于特殊儿童,还要个别辅导。有了良好的氛围,有了教师的精心呵护,特殊儿童在各方面都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2.充分发挥特教资源室的作用
特教工作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每个学校都应有特教工作的长久计划,建立特教资源室,并有专人负责特教工作。特教资源室不仅要记录、保存好特殊儿童成长档案,更重要的是让特殊儿童在资源室单独地享有个别化教育,使其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3.充分发挥“家长教师”的作用
随班就读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也是终身的老师,他们对特殊儿童的身心情况比教师了解得早。家庭是孩子的另一课堂,虽然家长们并不需要走上讲台,但他们却在这没有课的课堂里,在这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之中,在这既无教本又无教案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更不知道什么时候下课的“课堂”中进行着对孩子的教育。由于家长文化水平的不同,他们对孩子的认知、需求、教育方法不尽相同。教师要正确引导家长,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信任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
4.充分发挥特殊儿童自身的作用
俗话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些特殊儿童也许存在着这种现象。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我们要尽力改变这种现象。从残奥会上,我们看到了很多优秀的特殊人才,从张海迪身上我们看到了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形象。我们要帮助特殊儿童建立生活的信心、拼搏的勇气,看到自己的每一点成绩,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总之,特殊教育是一朵盛开的花朵,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关注与关怀,才能在肥沃的土壤里结出甘甜的果实。同时,特殊教育也必须从物力、财力、师资、政策、法规等方面予以保障与支持,使特殊教育走向灿烂的明天;使特殊儿童像普通儿童一样沐浴在阳光雨露下;使随班就读的价值更加凸现,教育公平得到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华国栋.随班就读教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牟东棋.特殊教育在宣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3]葛新斌.关于特殊教育价值问题的再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2002(2).
第三篇:浅谈随班就读儿童的课堂教学
浅谈随班就读儿童的课堂教学
------------------录入时间:2007-6-25 9:23:00 阅读人次:3749
我国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要基本形成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的新格局。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享受平等的教育已逐渐被学校、社会、家庭所接受,要真正达到随班就读的效果,就有必要正视和研究智力落后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安排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把他们统一于同一教学进程中,逐步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尽量使智力落后儿童赶上正常儿童的学习。
随班就读儿童在课堂上如何学习,教师必须针对残疾儿童的个性特点,组织随读课堂教学。在保证正常儿童健康成长的同时,让残疾儿童也尽可能提高。如何以普通教材制定出适合弱智儿童学习目标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他们的接受能力,降低教学要求,设计出让他们能理解的问题。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也能体会到在学习上的成功和喜悦,从而逐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一、随班就读的基本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学模式中的组织,设计教学活动的教学手段、方法等具体行为的总和。
1、“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运用有效的外部奖赏,做到淡化分数观念,将奖赏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合理使用惩罚,坚持正面教育,创设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帮助特殊儿童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培养随班儿童的自尊、自信、兴趣和学习态度,改变“被嫌弃”的角色地位,增强其自信心,让学生有成功的机会,成功的喜悦。
2、“近、多、勤、快、常”的教学策略
指:近距离、多提问、勤检查、快订正、常表扬
第一、近距离。一指把随班就读学生尽量安排在班级前部,距离教师最近的地方,有利于教师辅导与帮助。第二、指面对面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课前课后辅导,课前辅导补好旧知识,课后辅导补好缺漏知识。
第二、多提问。帮助随班就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他们模仿同学或书上的话和练习,回答简单的问题,使他们学会知识。
第三、勤检查。阶段性测试,比其他学生放低要求,加强平时对学习信心、态度、习惯、纪律、成绩等方面的检查。肯定成绩,鼓励进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快订正,对随班就读学生要求做基本题。先做模仿题,基本会以后再做基本题,有错及时纠正、订正。
第五、常表扬。坚信随班就读学生的进步,要多表扬,勤鼓励,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多接近他们,多注意、多观察、多谈心、多关心、多帮助。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细微的变化与进步。
3、优化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主要包括全班的、分组和个别的三种,最优化的教学形式是要求在课堂上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形式,把各种教学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在实际上不降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学生采取有区别的帮助方法。个别化教学正是符合这种要求的最优化的教学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既能有效地补救班级教学的弊端,又能顾及智力落后儿童的个体差异。这种方法在随班就读教学中运用的基本模式是:以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为主。分组学习,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拓宽学习的范围;在分组和个别辅导时,除了教师的积极指导外,还可以发动同伴对随班就读儿童参与补救,他们年龄相当,心理发展基本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更容易相互沟通,相互接纳,也侧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所以,在学生中培养骨干,成立互帮互助的学习小组是优化随班就读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随班就读常用的教学模式
1、“点面结合”教学模式
该模式“点”(随班就读学生)处理的教学环节:让随班就读学生获得成功。
(1)目标恰当——给以成功的期望:教学目标处于随班就读生的最近发展区,严格有分寸。
(2)提供机会——给以成功的机会:对随班就读学生有适当提问,板演和练习的机会,恰当照顾、提问、板演和练习的内容能够切合随读生的实际水平,对提问、板演、和练习中的困难给以适当铺垫、辅助。
(3)及时反馈——给以成功的体验:在提问、板演、练习中及时了解、反馈、矫正、补救、填补教学不足,充分利用提问、板演、和练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同学间的互补和合作。
2、“合作伙伴”教学模式
“伙伴合作”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同功能
(1)提醒功能:如思想开小差时,提醒集中注意。
(2)提示功能:如答不出问题时,提示问题答案。
(3)互助功能:如在共同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互相互补不足。
(4)新旧联系:预习指导,帮助背诵、默写、查字典、配对阅读、朗读纠正等。
(5)传授新知:发言时的提醒、补充、更正、讨论时的质疑、引导、互磋等。
(6)复习巩固:练习的讨论、互查、答疑、作业的批改、订正等。
三、强化训练
强化训练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技能与技巧,对当堂所学的新课内容进一步加深理解。这一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与训练,使他们当堂消化和巩固知识。此时正常生与随班生同时进行练习,对于随班就读学生不能扔下不管,他们所做的练习与正常生相同之处是基本题,这时教师要巡视指导,主要看全班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指导时重点放在随班生身上,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补救后再巩固做基本题。备课时要设计好专供随班生使用的习题,统一教材不做统一要求。通过强化训练环节促进随班生智能进一步提高,如在学习带分数加减法时,正常生做带分数加减法计算,随班生做同分母加减法简单计算。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对随班生除亲自辅导外,还要给他们安排一名小帮手,做到正常生和随班生都有发展。
四、适度评价、及时鼓励
儿童长期受到来自社会的冷落、歧视,甚至嘲弄,入学后,由于接受知识能力差,还要经受学习失败的打击,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观念,如自尊心、自信心受损,进取心不够,自制力差等。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表现得畏缩、压抑、自感落后,但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落后儿童的赞许需求强烈,他们更希望得到他人的赞扬、鼓励和肯定。
Bioom认为:如果一个儿童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学习,那他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就会提高。如果他感到能力不足,那他就会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开始厌恶自己。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随班就读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运算符号,一步正确的计算,甚至纪律好、认真听课,都要及时在班上表扬,有时在来一点物质奖励,如一块橡皮,一支铅笔等,以此慢慢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此外,注意创设让随班就读生体验成功的机会。课堂提问或板演时选取简单的内容让他们来完成,使他们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形成“学习——成功——表扬——喜悦——学习”的良好心理循环,调动学习的内动力。
以上实践证明,一定要给随班就读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激趣促学,诱导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习积极性,不断产生“我也行、我能行”的自信心。这样,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就会把学习转化为乐趣,同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身心缺陷得到一定补偿,使他们真正的做到既随班又就读。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要,为他们提供认同、友爱的学习氛围,采用符合其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配合耐心的个别辅导和及时的表扬的鼓励,相信一定能逐步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成绩,最终实现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社会化教育的双重目的。
于洪
第四篇: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思考
一、进一步提高对特殊教育工作的认识 “没有特殊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善的、不完整的素质教育,也不是全民的素质教育。”要切实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首先必须要让广大教师真正认识到做好特殊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责任性,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能自觉主动地去关心特殊学生,把特殊教育工作列入教师工作考核内容。就我市而言,良好的外部条件已
形成。今年上半年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市特殊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要求各级学校要从提高全民素质,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的高度来认识特殊教育工作,对各类残疾儿童少年要做到思想上重视、措施上落实、生活上关心。学校通过宣传,要使全体教师形成共识,真正提高对特殊教育工作的认识。
二、建立全面公平的考核机制 公正、合理的考评机制是调动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杠杆。放弃对特殊学生的考核,实际上就是放弃对他们的教育,这是绝对不可取的。首先应把对这些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的教学考核和其他健全学生一样进行。其次,又要考虑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化在特殊学生身上的精力和时间有所回报。对随班就读的学生进行分类给分是目前有效的考核办法之一。例:中度给予45分基础分,再加上实际考分计入总分;轻度学生给予30分基础分,再加上实际考分计入总分。然后将总分作为特殊学生的最后得分进入教师教学成绩进行考核。教师有了这个基础分,在平时教学中能注意关注特殊学生,教师自己就有可能获得合格的教学成绩,特殊学生就有可能获得发展。同时,要对特殊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评,包括对他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劳动表现、体育活动等等方面进行评价。有些特殊学生学习成绩确实不行,但他能天天到校,风雨无阻,这是他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的表现;有的上课能认认真真听老师讲,虽然不会写作业、不会做题目,但课后,能较好地和同学交流;有的劳动表现非常好,干活卖力、起劲,脏活、累活抢着干;有的体育训练刻苦,成绩出色,在比赛中为学校、班级赢得了荣誉。这些进步和成绩,不正是我们学校教育的结果吗!同样应该作为考核的内容进行考核。
二、特殊儿童应分门别类,选择适宜的教育形式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童心理学教授陈达光表示,从学术上讲,智商在69以下的都属于智力低下,在40以下的则属于重度,主要训练自理;智商在40~50之间的,属于可训练;智商在50~69之间的,属于可教育。陈达光教授认为,智商在60以下的,可以进入特殊学校,这样对于特殊学生而言,积极性更强,由于学习进度慢,可以慢慢跟得上。而对于智商在60~69之间的,处于临界状态,能力一般都可以,可以进入普通学校,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智力会增长。根据陈达光教授的理论,学校应根据特殊儿童的智力程度分类入学:对中轻度的儿童,安排他们进行随班就读,通过和健全儿童共同学习和活动,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对重度弱智的特殊儿童,举办培智班,选派责任性强,工作细致耐心的教师担任教学。从目前我们的实际看,适度的随班就读是可行和需要的,而从特殊儿童的发展来看,举办培智班则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从大环境看,他们仍然和普通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学习,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和普通学生有一样的外部环境。在课堂学习上,则有专门的教师给他们上课,学习量少,进度慢,教师也不再受考试成绩的束缚,学生人数少,老师能比较全面地关心他们,避免了重度弱智儿童进普通班随班就读被老师忽视的现象。因此,普通学校举办培智班是提高特殊教育有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五篇:三残儿童随班就读管理制度
张店镇牌坊小学“三残儿童”随班就读管理
制度
为了使我校随班就读工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特制定此细则。
一、总则
1、开展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是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需要,是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义务教育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力措施。
2、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有利于残疾儿童就近入学,有利于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有利于普教带特教,特教促普教,相互结合,共同提高。
3、学校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使其逐步完善。
二、对象
4、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对象,主要是指智力、视力、听力语言、肢体等类别的残疾儿童少年。
视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条件应是: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优于0.05而低于0.03,而且没有其他残疾的低视力儿童少年。听力语言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条件应是:双耳听力损失,其中 听力损失轻的一耳听力损失程度在41-70分贝,而且没有其他残疾的重听儿童少年。
智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条件应是:智商(IQ)值在50-70之间,而且没有其他残疾的轻度弱智儿童少年。
5、招收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应当对其残疾类别和程度进行检测鉴定和筛查,未经严格鉴定的儿童不得视为随班就读对象。(1)视残儿童:经医院鉴定或以残疾证为准。(2)听残儿童:经医院鉴定或以残疾证为准。(3)肢残儿童:经医院鉴定或以残疾证为准。
(4)对智残儿童少年的确认一定要慎重,一般先由家长和或教师提出名单,经校领导批准,由学校特教资源室筛查。
(5)智残儿童少年的鉴定或筛查结论,仅作为对其采取特殊教育方式的依据,不得移作他用。其姓名和档案材料应该严格保密,由有关干部和任课教师掌握,不得在学生中扩散。
(6)对经过鉴定的残疾儿童由学校干部共同确定,并报上级批准为随班就读对象。
(7)智残儿童少年凡经过复查,智商达到正常值时,不得再视为随班就读对象。
三、入学
6、学校依法接收本校服务范围内能够在校学习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服务,不得拒收。
四、报批
7、每年9月份各校要将残疾儿童名册和接收教育情况上报小教科审批,对新增的随班就读学生一律要交验有关证明的复印件。
五、建档
8、随班就读学生一经确认,资源室必须为其建立学籍档案,其内容包括:
(1)残疾证明;(2)基本情况登记表;
(3)个别教育计划和个别教育实施方案。;
(4)学生发展性评价(包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缺陷补偿、适应能力、各科成绩等)。
六、安置
9、随班就读学生每班1至2人为宜,最多不超过3人,且属于同类残疾,学校可根据实际适当减少正常学生的人数。
10、安置座位时应考虑残疾学生的需要和老师照顾方便。
11、随班就读任课教师应当选择热爱残疾学生,思想、业务素质较好的教师担任,并保持相对稳定。
七、考评
12、改革对随班就读学生的考核评价制度,使其符合特殊教育规律,有利于残疾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13、考核、评价内容:要从思想品德、文化知识、社会适应能力、缺陷补偿、行为矫正、劳动技能等方面考虑,不得单纯以文化知识为唯一评价标准。
14、考核、评价方法:书本知识的考核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核相结合。
八、教师
15、随班就读班级的教师,应由热爱残疾学生,思想、业务水平较高,能胜任个别化教学的教师担任。未受过特殊教育业务培训的教师,上岗前应进行短期培训。
16、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教师应具备特教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随班就读班级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目标: 残疾学生与正常学生一起学习、活动,补偿生理和心理缺陷,使其受到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教育和训练,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良好基础;
(2)掌握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 ;(3)正确理解、灵活掌握和处理教材;(4)具有初步鉴别残疾儿童的能力;(5)会制订和实施个别教育计划;
(6)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健残兼顾,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
(7)具有一定的特殊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九、领导
17、随班就读工作应在校长领导下进行,由特教干部具体组织 和管理。
18、校长、教导主任,特别是特教干部要懂得特教理论,熟悉特教业务,取得领导随班就读工作的主动权。
19、资源室教师组织教师学习特教理论、业务知识,开展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科研课题的研究活动,和教师共同探讨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20、学校应支持教师参加各级组织的师资培训和教研活动。鼓励教师为特教事业作出贡献。
21、学校对随班就读班级教师工作的考核评估,应当包括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两个方面,并应充分肯定他们为残疾学生付出的劳动。
22、学校要认真落实教育局对随班就读教师的补贴办法,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应当给予表彰。
23、学校应当为残疾学生在校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对随班就读班级在教具、学具及教学设备等方面给予照顾和优先。
24、学校不得随意让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停学、停课或停止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
25、资源室要发挥教研、科研、培训、康复、咨询、测查及职教等方面的作用,承担对随班就读教育教学指导工作。
十、教育
26、学校应当安排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活动,补偿生理和心理缺陷使其受到适于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教育和训练,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7、学校应当对残疾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
28、随班就读班级领导教师应当指导残疾学生正确使;
十一、教学
29、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使用的教材一般与普通学生相同。特殊情况可对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
30、对视力、听力语言残疾学生的教学一般要求于与普通学生相同。对轻度智力残疾学生的教学要求,低、中年级与普通学生基本相同,高年级可适当降低要求。
31、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应当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制订和实施个别教育计划。教师应当采取多种形式方法,激发残疾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学习潜力。在教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对残疾学生进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生理缺陷的矫正、补偿。
32、备课:教案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应该体现对残疾儿童的教学要求和特殊照顾。
33、上课:注重健残兼顾,运用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伙伴教学、协作教学、分层教学的方法,促进残疾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34、辅导:要针对残疾学生实际采取课前铺垫辅导,课中及时辅导,课后强化辅导,小单元针对性辅导的方式加强个别辅导。
35、作业:要针对每一个残疾学生实际留作业,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
十二、家教
36、学校和班级教师应当经常与家长联系,随时交流学生情况,以取得家长配合和帮助。
37、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家长的培训,使其了解子女身心特点、学习情况及教育训练方法。本“细则”是对随班就读工作的基本要求,今后将作为对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评估内容。
张店镇牌坊小学 2014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