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颐和园教案设计
颐和园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健康的审美情趣。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本课教学设计旨在指导学生通
过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并借助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记叙游览过
程的动词,来弄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也为小练笔引路;第二课时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美,重点
从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景物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
同。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整理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2)搜集颐和园的文章和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测预习,导入新课
1.教师导学:颐和园在什么地方?通过预习课文,你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
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教师用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重点强调读准平舌音(栽 zāi、葱 cōnɡ)、翘舌音(朱
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ɡ、葱 cōnɡ)。
3.学生合作分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正音。
设计意图:通过导问导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是最自然的导入,易于将学生尽快
引入文本。
二、初读课文,分清条理
1.学生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并说说分层次的理由。
2.师生交流。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走完长廊,就到了()。从万寿山下来,就是()。走过()。
3.学生讨论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
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颐和园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大、美。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具体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照应开头,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喜爱、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
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促进读写结合,为
完成课后的小练笔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学习词语
1.教师指导学生分段朗读。
2.教师提出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并选用一些词语说一句话。
如:葱绿、隐隐约约、远眺、金碧辉煌、姿态不一等。
设计意图:理解词语不仅要学生说出词语的意思,还要学生用好的词语说一句话。这样
学生能在课堂中积累一些好的词语,为课后的练笔奠定基础。
四、课堂小结,回归整体
1.完成填空。
本文是按()的结构来布局谋篇的。在第 2~5 自然段中,作者分别介绍了()、()、()等景物的特点,开头和结尾又(),层次分明,布局合理。
2.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感知了《颐和园》这篇课文,学习了字词,弄清了课文的结构和叙述顺序,下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景物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检查本节课所学,回归整体。这样达到了“整体—
部分—整体”的教学目的。
第二课时
一、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2.导入新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徜徉在颐和园。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在感受颐和园历史变迁的同时,激发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去寻找颐和园独特的美。
二、细读文本,感受美景
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向我们展示了颐和园的美呢?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仔细读文,画出最能表现景物美的句子,反复地读一读,把读书的体会在小组内交流。学生自由读文,汇报交流:
长廊(抓住“长”和“美”两个特点学习体会)
1.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抓住“七百多米”“273间”这两个数据感受到长廊的“长”。数字不好理解,可引导学生同自己的教室或操场来比较,增强感性认识。)
2.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理解“横槛”,这是长廊的画美。)
3. “长廊两旁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理解“神清气爽”,这是长廊两旁的环境美。)
4.欣赏长廊视频,感受长廊直观的视觉美。
5.学生汇报通过网络了解到的有关长廊的资料。
6.介绍:长廊在 1990 年的时候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还被收录到《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学生读出心中的骄傲与自豪。
设计意图:讲解长廊部分,一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翔实的数据来感受长廊的长,二是欣赏
长廊视频,感受长廊直观的视觉美。观看横槛上的彩画,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万寿山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游览万寿山的时候,分别是站在万寿山的哪些地方进行观察的?
观察到了哪些景物呢?哪些句子给人以美的想象?边读边画。
1.体会作者抓住重点景物来描写万寿山的美。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看见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向前看,可以看见昆明湖,以及游船、画舫。向
东远眺,可以看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白塔。
2.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感受万寿山的美。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抓住“耸立”一词感受佛香阁的高大;抓住“金碧辉煌”一词感受排云殿的雄伟气势。)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读一读表示颜色的词
语,体会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特色及古色古香的美。)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①对比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
A.昆明湖是那么静,是那么绿。
B.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②体会“滑”字用得巧妙。
③读出对昆明湖的喜爱,并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慢慢嚼,细细品,感悟作者词语运用的恰当,尤其“滑”字独具匠心的使用。
昆明湖
1.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垂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
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3)出示图片,根据图片让学生自由想象并说出小狮子的其他姿态。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直观形象地了解十七孔桥和石狮子的特点,创设情景,激发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十七孔桥的样子,并想象石狮子的不同姿态,自然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
力和概括能力。
三﹑全文总结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游览的?
2.作者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处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把文章描写得有条有理,生动形象,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
四、积累运用
引导学生回忆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指导学生学习《颐和园》的写法,抓住特点来
描写。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和顺序
介绍你印象最深的游览活动,使课堂教学得以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篇:颐和园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归纳,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按游览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学习根据课文内容提问题的方法,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课文按游览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学习根据课文内容提问题的方法,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你能说说北京有哪些景点吗?
今天我们要一起去北京的颐和园。
2、板书课题:16 颐和园
3、学习生字:颐(板书,学生书空)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交流反馈,出示词语:
横槛 神清气爽 琉璃瓦 金碧辉煌 掩映 画舫
(1)、正音:kǎn槛、fǎng舫
画舫:装饰华美供游人乘坐的船。
(2)、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3、分小节读通全文,思考:课文哪几小节介绍了作者游颐和园的过程并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4、交流:课文的2、3、4、5节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颐和园的过程。
5、轻读2-5小节,思考:课文写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并用横线划出。
6、交流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说明:这一环节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中可以熟悉课文中的新词,可以掌握作者写作的思路,同时也可以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为后面环节的学习进行铺垫。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二小节。
(1)先让我们跟随着作者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去看一看有名的长廊。
(出示长廊图片)。
(2)指名读这一节。边读边思:在这小节中有没有需要提出来探讨的问题。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提问。
理解“横槛”、“神清气爽”。
讨论为什么会有“神清气爽”的感觉?
(4)找出这小节中表示数字的词组,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
(5)交流:(700多米、273间、几千幅、这一种、那一种)这些数字的运用更能突出长廊长及艺术价值高的特点。
2、学习第三小节:
(1)同桌合作学习这一节。要求:读这一节并根据对这一小节的理解提出疑问。
(2)提问并交流:
万寿山脚下有哪两个漂亮的建筑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板书:佛香阁、排云殿)出示图文,补充介绍。
理解词语:闪闪发光、金碧辉煌
(3)齐读第三节。
说明:在上个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提问,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师出示相关资料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学习四、五小节:
(1)默读课文第4、5小节,思考:这两小节主要讲了什么?(板书:昆明湖)
(2)交流出示昆明湖的图片、描写昆明湖的句子。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指名读。
b、说说昆明湖的特点。(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昆明湖“静”的特点。)
c、句子比较: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不留一点儿痕迹。
d、交流,理解“几乎”的含义。
(3)作者还介绍了昆明湖的哪些景物?
交流出示: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指名读。
b、想象说话练习: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有的、还有的,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出示例句: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母子相依,有的你追我赶,有的怒目圆睁,还有的凝神远望,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4)齐读四、五两节。
4、小结:
(1)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对颐和园进行描写,运用过渡句巧妙地将一个个分布各处的景点连接起来。让我们来欣赏颐和园美丽的风光吧!(播放颐和园视频)。(板书:美丽的大公园)
(2)教师按游览顺序引读全文。
四、复习巩固,知识延伸
1、本课的游览顺序非常明显,请你按课文的介绍画一张颐和园的游览线路图。
2、学习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另外写一段话介绍你喜欢的景点。
第三篇:颐和园的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了解颐和园
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自由读课文
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六、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七、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二、分组读课文。
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五、朗读背诵
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第四篇:颐和园游记
颐和园游记
内容提要: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境内,距天安门20余公里,占地290公顷。占全园总面积四分之三的昆明湖,湖水清澈碧绿,景色宜人。在广阔的湖面上,有三个小岛点缀,其主要景物是西堤、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中西合璧,精巧华丽,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拥山抱水,绚丽多姿的颐和园,体现了我国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
关键词:颐和园、皇家园林、昆明湖、、万寿山、谐趣园、对于古建筑我参观的甚少,以前出去玩多半都跑去海边了,很少专门去观看中国的古建筑。只有在大一跟同学去北京玩的时候,去了一次颐和园。对我国古代皇家林园—颐和园,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下面就写一下我对颐和园的所见所感吧!
我们当时是从新建宫门入园。进入园门,碧波荡漾的昆明湖立即扑入眼帘。这里是昆明湖的东岸。颐和园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组成,昆明湖占据了颐和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约有两平方公里大小。虽然不能说象江苏太湖那样烟波浩淼,但也碧波万顷,水光粼粼。这里视野开阔,昆明湖与万寿山全景尽收眼底。山前的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以佛香阁为中心,成为最典型的标志性建筑。
脚下不远处,是八角亭和十七孔桥。八角亭八角重檐,正名“廓如亭”。一百三十平米的建筑面积使亭子显得高大宽阔,雄踞湖东岸和十七孔桥的桥头。一百五十米长的汉白玉桥造型优美,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由于有十七个桥洞而被称为十七孔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十七孔桥的桥头北侧。有乾隆年间用黄铜铸造的一座铜牛,称为“金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据说铜牛下面的汉白玉雕花石座的海拔高度与故宫太和殿地面的海拔相同。只要洪水不没过铜牛底座,京城里就淹不了皇上的金銮殿。
沿湖南行,在昆明湖的最南端,有一座高高的绣漪桥,俗名罗锅桥。这里是昆明湖水的出口。湖水通过罗锅桥流入长长的昆榆河,流向北京市区的后海。这里有一个颐和园的南门,可为游人出入,叫南如意门
昆明湖上一道婉蜒水中的长堤,名为西堤,自南向北将湖面划分为二,东面大,西面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多种碧桃和垂柳,春季一派柳绿桃红的美景。湖面栽种荷花,岸边种植芦苇。夏季荷花盛开时节,莲香阵阵。让人不禁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西堤上仿杭州西湖也建有六座桥亭。自南向北依次是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在柳桥和练桥之间,有一组建筑,主楼及左右两座辅楼均为两层,古香古色。高悬“景明楼”的牌匾,据说是由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句子来命名的。
从西堤隔湖向西望去,西山逶迤。玉泉山上的琉璃宝塔耸立山颠,远山近景
浑然一体,成为中国园林建设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
走过西堤北端的界湖桥,这里是内湖外湖的分界处。向西就是上世纪末重建的耕织图景区。小巧的蚕神庙,蜿蜒曲廊,精致的耕织图画石刻,还有许多老态龙钟的古树。或桑,或榆,或柳,经历百年沧桑仍然枝繁叶茂。小桥流水,极具水乡村野情趣。
从西堤向东,是有名的石舫。原名清晏舫,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
从这里向东进入万寿山景区,万寿山前景荟萃万寿山的主要建筑景点,中轴线上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进入佛香阁景区,需要另购门票。于是我们就没有进去,直接去了排云门前面的长廊。长廊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一万四千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在长廊上休息了一会,我们有转到了万寿山东麓,也就是颐和园的东北角,有一座独立成景的“园中园”,叫谐趣园。谐趣园原名惠山园,是摹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成的。主建筑涵远堂座北朝南。全园以水面为中心,以水景为主体,环池布置清朴雅洁的厅、堂、楼、榭、亭、轩等建筑,曲廊连接,间植垂柳修竹。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池北岸叠石为假山,从后湖引来活水经玉琴峡沿山石叠落而下注于池中。水池中遍植荷花和睡莲,盛夏季节柳枝轻拂,莲花送香。蝉鸣枝头而不觉暑热。是个清凉幽静的好去处。
走出谐趣园,通过“紫气东来”城关,到了东宫门的宫殿区。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大批游人进入颐和园。仁寿殿前的广场上,拥挤着一队又一队举着旅游团小旗的队伍,戴着红黄蓝白各色旅游太阳帽的游人。在这人海当中,有一种让人窒息的感觉,于是我们便匆匆的离开了这里。
转过一些庭院后,眼前便豁然开朗了。我们又看见了水光粼粼的昆明湖和葱茏青翠的万寿山。
知春亭,充满诗意的景点。眼前柳条轻拂,远处巍峨耸立的佛香阁在上午金色的阳光照耀下,更加端庄秀美。沿湖继续南行,穿过文昌阁城关,十七孔桥又近在眼前。
通过此次游颐和园,我深刻的体会到颐和园是我国古典山水园林的绝笔,对它的各方面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颐和园在植物造景上非常注重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即满足植物在生态环境上的统一,又注重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还巧妙地利用植物景观将中国古典文化和政治内涵的已经表达出来。
第五篇:18、《颐和园》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18、《颐和园》
一、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本册教材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第二单元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游览顺序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二是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课文很感兴趣,他们能很有趣味地朗读课文。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乐于与他人交流,同时也能够以文本为基础对象展开较为充分的想像,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把自己的感受流利地表达出来。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只能停留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上,多数学生要从课文中感悟作者“抓特点、按顺序”的表达方式还需教师有有效方法去引导。
三、教学目标
1.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并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4.培养学生阅读和批画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六、教学准备
1.搜集颐和园的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七、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二)抓住重点 品味语言
(三)方法引领,自学课文
(四)总结课文 升华情感
(五)布置作业 课外延伸
八、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座美丽的大公园,去细细赏游用心体会她的美。(板书:美丽的大公园)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主要游览了哪几个景点?(教师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一)讲读第2自然段
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先到长廊去看看吧。(出示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颐和园内的长廊,有顶没墙,你们知道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吗?
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请同学们轻声读第2自然段。
1、廊长
相机出示: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生:里面的七百多米长让人感到很长。
师:七百多米长,相当于我们学校的七条跑道连起来的长度。
【设计意图:点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体会这种方法的作用,让学生学会用数字表达景物特点的方法】
这条长廊在1992年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这么长的长廊一眼望过去什么感觉呀?(望不到头)谁能读出你的感觉来呀?
2、廊内画美
长廊除了长,还有什么特点吗?
出示句子: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人物、花草、风景说明画的内容很丰富。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几千幅和哪两幅说明了画很多,而且内容丰富。现在我们就来长廊看看这些画好不好?(出示图片)
如果真的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________________?(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走进一张长长的画卷。)
走进这样的长廊就是在历史和现实之中穿越,走进这样的长廊就是神游华夏五千年人类文明!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展示,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和作者及课文融为一体,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拓宽了知识面。】
3廊外景美
师:长廊不仅长而且美,不仅长廊内的画美还有哪也很美?(廊外的风景)
出示句子:
长廊两旁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长廊外景色也很美。让我们想象着五颜六色的鲜花,闻着那扑鼻的清香,再体会着读读这两句话。
4、总体感知长廊
廊内艺术美,廊外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是我国的园林艺术啊!让我们再①看一看长廊: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放眼望去:
出示句子学生接读:——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②漫步廊内: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③站在廊内往外看: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作者就是这样抓住长廊长和美的特点,再按照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的顺序,把长廊的长和美展现了出来。概括起来就是就是“抓特点、按顺序”(板书)齐读
【设计意图:总结“抓特点、按顺序”写法,让学生明确游记的写法,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后面的内容。】
(二)学习第3、4、5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默读3——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万寿山和昆明湖各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作简单批注。
【设计意图:依据前面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做到学用结合。培养学生阅读和批画的能力。】
1、交流万寿山有什么特点:(壮丽)
①通过佛香阁和排云殿的描写感悟万寿山上的佛香阁的高大宏伟。师:抬头看(做动作)、耸立
这两个词语可以体现佛香阁很高。课文中是怎么描写佛香阁和排云殿的?
师: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下面的排云殿,金碧辉煌。把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这两个词语联系在一起想一想给你什么感觉?高大宏伟。(出示图片)佛香阁是颐和园内最高的建筑,站在园内的任何位置都可以看见佛香阁。齐读这一段话,读出高大宏伟的气势。
【设计意图:佛香阁造型独特,雄伟壮丽,是颐和园的象征,排云殿规模宏大,异常华丽。用齐读的方式表现出宏伟的气势,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②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园内的大半收景色收在眼底和掩映着琉璃瓦屋顶,可以突出万寿山很高。
③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静静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像一面镜子,也可以突出万寿山很高。
④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也可以突出万寿山很高。把大家的发言综合起来,万寿山这处景观的特点就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壮丽
2、交流昆明湖的特点:(静、绿)
出示句子: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静静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昆明湖有什么特点?生:静、绿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生:比喻句。还有一个字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昆明的静?出示:“滑”
师:划船,应该是这个划,可是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滑”,使用错了吗?
比较一下这两个(滑、划)字有什么不同? 划:用到或其他东西把别的东西分开或从上面擦过 滑:在光滑的物体上面溜动 师:此时昆明湖已经不是湖水了,已经平静得像一面镜子了,游船画舫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个滑字用得多准确啊!师:我们一起看看这有静又绿的昆明湖好吗? 出示昆明湖图片。
(教师讲解: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碧波荡漾,烟波淼淼,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师:喜欢昆明湖吗?再读这句话,你又会怎么读呢?(指名读、教师范读)【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教师简介、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等多种形式感知昆明湖静、绿的特点。】
3、昆明湖堤岸及湖水上的景色
师:昆明湖不仅湖水很美,上面还有很多美丽的景点呢!。出示图片:堤岸、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师:同学们不同的景物不同的特点,一定会给你不同的感受,你最欣赏哪呢?选择你最喜欢的景点美美的读一读。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能感悟到景物的特点了,这里用读书的形式表达感受,多一种形式丰富表达方式。】
(三)小结写法
1、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景物特点不同,具体的描写方法也不同,有的用具体的数据、有的用表示颜色的词语还有的用比喻句。
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作者的游览顺序的呢?赶快找一找。学生发言后出示: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齐读这三句话。师小结:作者就是使用了这样的过渡句写明了游览路线,为我们清晰的展示了颐和园这个美丽的大公园。在我们写游记的时候也可以学习作者这种抓特点、按顺序的写法。
2、朗读全文,体会写法。(机动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全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三:总结:
你们还知道颐和园内的其他景点吗?是啊,颐和园的美真是说不尽啊!(教师板书:美、说不尽)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已经被记录在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了人人都可以去游赏的大公园了。放眼祖国“世界遗产”又何止颐和园呢?我国世界遗产有(故宫、长城、天坛、苏州园林„„)这些都是人类的文明呀!希望大家能去细细游赏用心体会。四:布置作业
1.小练笔: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的一次游览经过。2.请你做一次小导游,把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讲给家长听。【设计意图:让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作业内容,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作业的质量一般都是比较高的。】
九、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
长
美
抓特点 美丽的大公园
万寿山
壮丽
美
说不尽
昆明湖
静
绿
按顺序
十、教学特色
(一)品读词句,教会方法
精读细讲第2自然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品读“七百多米长”、“五彩的画”、“人物、风景、花鸟”、“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等重点词句,仔细揣摩、深入体会长廊长和美的特点。不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了颐和园美和优美的语言,也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同时教师总结了作者描写长廊时的写作方法,即“抓特点、按顺序”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写作方法指导。
(二)运用方法,自主学习,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批画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本课在第2自然段讲解时教师已经教会了学生如何通过重点词句去感悟具体景物的特点的方法了,在学习3——5自然段时就通过自学、全班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用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做到边读边思考,培养了学生阅读和批画的学习习惯。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本节课教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方面课堂上展示了多幅与课文相关的颐和园景色的图片,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和作者及课文融为一体,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拓宽了知识面。另一方面教师使用多媒体投影出了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边读边感悟、边读边思考通过品味文字感受颐和园又大又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