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7课《农夫和蛇(两则)》教案
第7课《农夫和蛇(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析词语的能力,能学写简单的寓言故事。
3.情感目标:让学生做农夫一样有善心的人,警惕蛇一样的恶人。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等。)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则他写的寓言。
(二)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手法,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通过虚构的故事,表现作家或人民关于某种生活现象、心理和行为的批评或教训。
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有讽刺急于求成、按主观办事的《宋人揠苗》,讥讽只管吹嘘,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以及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的《郑人买履》,还有《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都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寓言作品。
近世民间寓言的主题越来越广泛,诸如教人团结互助、忍让、不要贪多、以及教人不要骄傲、不要挑拨是非和狂妄自大等都是较常见的主题。这种寓言的教育作用,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提高警惕,认识敌人的本质,不要上当;另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掌握事物的规律,提高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更好地做人和处世。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的道德光芒。
2.《伊索寓言》简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负的人团结起来对恶人进行斗争。例如,《农夫与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伊索寓言》中有些故事还总结了古代希腊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其中有的长期被后人引用,成了人们熟知的典故。如《龟兔赛跑》、《狐狸与葡萄》等等。但是,《伊索寓言》中也搀杂着一些消极的东西,如宣传乐天知足(《说马幸福的驴子》)、向强者妥协(《芦苇与橄榄树》)等等。
3.伊索
公元前6世纪希腊寓言家。据历史学家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为富有智慧,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成为自由人后,伊索四处漫游,为人们讲述寓言故事,深受希腊人民的喜爱。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现在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廷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以及后来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
(三)学习生字新词,辨析词义
【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致命】可使生命丧失。
【怜悯(mǐn)】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窜】乱跑;乱逃。
【纠缠】有意寻事,制造麻烦。
【本性】原来的性质或个性。
【自如】〖自然、自在〗
这三个词都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的意思,但使用上各有不同。“自如”主要用来形容人或其他事物的活动能随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然”的词义比较丰富,与“自如”相近的意思是指人或其他事物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自在”主要侧重于形容人或动物的表现或感受,有自由、不受拘束,安闲舒适的意思。
【恳求】〖请求〗
恳求:恳切地请求。
“恳求”和“请求”都是向他人说明自己的要求,态度也都较郑重,但“恳求”更为诚恳、急切。
(四)学习《农夫和蛇》
(一).指名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
请一个同学复述讲故事的部分,另一个复述农夫的语言。复述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3.复述评价。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时要抓住“血的教训”话的语气沉重一些。
4.讨论以下问题:
(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是揭露恩将仇报和告诫不要怜悯恶人。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参考答案:其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不要怜悯象蛇一样的恶人。②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或,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或,“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③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相通意。
(3)这则寓言里,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
明确:没有误写。以动物喻人是寓言故事的重要特点。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寓言的这一特点。可以举出过去和课外读过的寓言中的警句、格言加深认识。
(4)说话练习。
你想对这位农夫说些什么?对蛇这样的恶人,你怎样看待他们?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方法概括:
.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
3.问题研讨。
(六)布置作业:
用本节课的方法来自学《农夫和蛇》
(二)。提示:初步解决课后“阅读练习•探究”的第一题和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自学反馈
.指名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
请一个同学复述讲故事的部分,另一个复述蛇的语言。复述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复述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蛇的语言要振振有词的,甚至可以有一点儿傲慢的神态。
(二)讨论探究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是说不要对凶残狠毒的家伙抱有幻想。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抱有幻想。②在邪恶之人的面前,你的“和解”举动反可能助长他的恶毒气焰。③要看穿似乎头头是道的歪理背后的本质。④自以为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是不会重视你的和解建议的;或向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求和,是不明智的举动;或与中国俗语“老鼠和猫不能交朋友,猫和猫才能交朋友”有某种相通之处。
3.第二则似乎正义的一方不占理,邪恶的一方却说得头头是道,你认为说得有道理吗?
蛇说的自然是歪理。这个歪理的前提条件就错了。首先是蛇伤害了人,施恶于人,然后才有人的复仇。现在受害的一方主动放弃复仇,施害的一方应当“感激”才是。施恶者反而说,我们和解不了,继续斗下去吧,其原因就是施恶者的本性残忍恶毒以及自以为比对方强大,足以在斗争中压倒对方。如果把那段话改为农夫所说,也就是受害一方说的,那才有点合情合理,也就是受害一方才配有资格、有权利说出这种不和解的话。
(三)辨析词语
.比较下面各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1)①(妻子)劝丈夫丢掉报仇的念头,以防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②(妻子)劝丈夫放弃报仇的念头,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2)①于是,农夫按照妻子的意图主动去恳求蛇与他和解。但是,蛇不赞成和平相处。
②农夫听了妻子的话,就去恳求蛇与他和平相处。但是,蛇不赞成。
参考答案:
第一组句:“放弃”比“丢掉”更具书面语色彩,用在这句中,与后面“以免”“纠缠”“后患无穷”等词语搭配得更为恰当。以免、以防都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以免是表示前半句话的目的是使下半句话所说的结果不至于发生,以防是表示前半句的目的是对后半句所说情况的防备(“防”字没有“防止”之意,而只有“防备”即预先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之意)。显然,此处用“以免”句意清楚得多。
第二组句:第①句中的“于是”是多余的,既是“恳求”,“主动”也多余,“和解”与“和平相处”,此处词意所指相近,显得累赘。因此,用第②句的表述,显得句子比较洗炼和干净。
2.词句品味、积累
联系上下文,体味加点词语的恰切使用。
①觉得这蛇挺可怜。
②我因怜悯恶人,才受到如此的恶报啊!
③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参考答案:
①②“可怜”可以表示一种状态,即“值得怜悯”。而“怜悯”是动词,所以,农夫在路上碰见冻僵的蛇,可以说:“觉得这蛇挺可怜”而不能说“觉得这蛇挺怜悯”。而后一句,用“怜悯”“可怜”均可。不过在这么短的文字中,换一个同样意思的词来表述,自然效果更好。
③“纠缠”就是捣麻烦、麻烦不断,没完没了。此文中,农夫妻子觉得和这种凶狠的家伙结下仇,那这家伙就会给你制造没完没了的麻烦,使你今后恶梦不断,祸害无法穷尽。所以这里用“纠缠”和“后患无穷”是非常贴切的。
(四)概括寓言的写法:
结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故事情节,另一部分是寓意
借动物喻人、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生动形象
(五)作业:
大胆想象,以农夫和蛇为主角编一则《新农夫和蛇》的故事。
第二篇:农夫和蛇教案
农夫和蛇(两则)
课前准备:
了解作者,预习课文掌握文中生字词。
教学目标 :
1.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2.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3.培养学生概括、判断、想象等思维能力。4.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等。)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则他写的寓言。
1.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是以劝喻性或讽刺性故事为内容的文学形式。
① 短小精悍,内容简单;
②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③ 创作上常用夸张或拟人等表现手法;
④ 从简单易懂的故事中体现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
2.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相传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
3.《伊索寓言》产生于希腊的古典时期。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喻人,教人处事和做人的道理,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在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的名字搜集整理,编订而成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寓意。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2.复述、概括故事。
这两则寓言通过农夫和蛇的故事说明人的本性不会改变,不能对敌人心存任何侥幸,深仇大恨是难以和解的。
三、细读课文
1、第一则寓言中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成了”恶人”?为什么?
2、第一则寓言中第一句话“有位农夫,是村里村外有名的大善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探究课文
农夫和蛇
(一)对我们的启迪:
(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是揭露恩将仇报和告诫不要怜悯恶人。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参考答案:其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不要怜悯象蛇一样的恶人。②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或,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或,“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③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相通意。
农夫和蛇
(二)“我一见到那被你用斧子劈开的石头,就对你没有好感,同样,你一见到你儿子的坟墓,就会想起对我的仇恨,难道不是这样吗?”这一段是蛇不和解的理由,请讨论:这个理由对吗?它说明了什么?
不对,这是蛇的歪理。首先,是前提错了:是蛇先施恶于人,才有了人的报复;第二,仇恨的深浅不一样,蛇伤人致死后果严重,农夫劈蛇未遂,后果轻微。
现在受害的一方主动和解,施害一方应该“感激”才是施害一方拒绝和解,正说明他本性凶残恶毒,并且自以为强大,能压倒对方。
从农夫和蛇
(二)中得到的启迪:
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不要对凶残狠毒的家伙抱有幻想。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抱有幻想。②在邪恶之人的面前,你的“和解”举动反可能助长他的恶毒气焰。③要看穿似乎头头是道
的歪理背后的本质。④自以为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是不会重视你的和解建议的;或向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求和,是不明智的举动;或与中国俗语“老鼠和猫不能交朋友,猫和猫才能交朋友”有某种相通之处。
五、合作探究:
两则寓言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A、寓意方面:都表现出蛇是不可轻饶的罪恶动物,从而揭示出对恶人不要抱有幻想,要提高警惕。
B、语言方面:都是先叙述故事,然后在文章最后点明寓意。
不同点:
A、叙事方面:第一篇表现在形式上,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第二篇是以对话的方式。
B、写法方面:都是运用对比的写作方式,但是第二篇在点名寓意时具有一定的诗意。
1、你是如何看待农夫和蛇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2、你是如何理解农夫临终时所说的教训的?
六、课外延伸畅谈
这则寓言也告诉我们:人世间,善人有善人的道德准则,恶人有恶人的处世哲学,正所谓“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宽容和懦弱只会助长本性凶狠残忍的恶人的气焰,我们要时时学会洞穿恶人的处事逻辑,善于用勇敢和智慧同一切邪恶斗争,来保护我们的人身安全,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
测评题:
1.给下列字注音:
冻僵()隆()冬 怜悯()劈()开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怜闵 残忍 隆冬 B.砍柴 版斧 放弃 C.苏醒 尹索 守候 D.纠缠 劈开 仇恨 3.《农夫和蛇》选自,相传伊索是 公元前6世纪 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4.寓言是以 或 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形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 或。在创作上常运用 和 等表现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
第三篇:《农夫和蛇》doc
课
题:《农夫和蛇》
课 型:新 授
上课教师:王 大 利
上课时间:10月24日
单
位:古邵镇中学
农夫和蛇(2课时)
课前预习:
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教学目标:
1、学习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2、理解两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评价任务:
1.朗读寓言。
2.复述故事。
3.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讨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农夫和蛇》一)
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等。)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师应加以肯定。)教师补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
(一)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农夫和蛇》其一。
2.复述故事。
这则寓言故事比较简单,下面请两位同学上讲台,不看书把故事 复述一下。一个同学复述讲述的部分,另一人复述农夫的语言。要求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时要抓住“血的教训”话的语气沉重一些。
怎样理解农夫临终所说的话?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仅仅限于这句话?
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
你想对这位农夫说些什么?对蛇这样的恶人,你怎样看待他们?
3.讨论寓意。
(二)总结拓展
本文短小精悍,情节完整,耐人寻味,故事告诉我们„„(启发学生说下去)。
第二课时(《农夫和蛇》二)
(一)整体感知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1.读出毒蛇凶残的语气。
2.找出故事中矛盾的高潮部分。
(二)合作探究。
刚才在听读时,要求同学们找出故事中矛盾的高潮部分,所谓故事中矛盾的高潮部分,就是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那么这则故事中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是什么呢?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从哪里可以看出?
讨论 明明是一种人生格言,为什么不直接讲出来,偏要借助动物来表现呢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则寓言的特点,跟上则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一情节上的起伏跌宕,结局耐人寻味。
不同点——第一则借用农夫临终所说的话,点明寓言的主旨即寓意。这则运用了拟人手法,抓住蛇的凶残本性,拟写得逼真神似,以评论的方式点明寓意更耐人寻味。
(三)总结拓展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正如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所说“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希望同学们读寓言,不仅要读懂故事,更重要的是体公寓意,从中受到教育。教学反思: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2.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善恶比较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理,体会以动物喻人的表达特点。
第四篇:《农夫和蛇》读后感
《农夫和蛇》读后感1
寒假期间,我看了一个农夫和蛇的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冬天刚到,一条小青蛇被冻僵了,于是它向一个路过的'农夫求助,但是这个农夫没有答应小青蛇。过了会,当农夫看到这条小青蛇在地上一动不动的时候,就以为它死了。于是他把小青蛇装到了一个麻袋里,把它带回了家,准备把它埋进土里,但是很快农夫就把这件事情给忘了。春天来了,小青蛇醒了过来,它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农夫救了它的性命,所以要报答农夫的救命之恩。小青蛇找到了农夫,让他吹笛,它来跳舞,就这样帮助农夫赚了很多钱。有了钱以后农夫变得更加贪婪,一味地向小青蛇索取,不理会小青蛇让他做好农夫工作的要求,最终小青蛇看清了农夫贪婪的本质,离开了农夫。
我从这个故事里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小青蛇并没有像《农夫与蛇》中的蛇一样忘恩负义,而是知恩图报。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向小青蛇学习知恩图报的精神。故事中的农夫本来只是想让小青蛇赚钱来度过旱季,但因为他的贪婪,度过旱季以后又想要得更多,没有尽头。我们做人不能太贪婪,要学会知足,那样你就会发现自己拥有很多美好的事物。
《农夫和蛇》读后感2
有一天,我在家里收拾的时候,偶然发现了小时候最爱看的《伊索寓言》,我拿起了它,随意地翻了翻。随着手指越来越迅速地翻动,心里开始埋怨起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的“小儿科”。这时我突然在指尖不停地划动中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我的眼光被一篇文章的标题吸引住了。定睛一看,原来是我小时候受到启发最深的'一篇文章——《农夫与蛇》。我便开始回味起来。
故事的内容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
从前,有一名善良的农夫,在一个白雪皑皑的冬天砍柴回家的路上,看到一条被冻僵的蛇,善良的农夫好心地将蛇放在怀中,带回了家。
到家后,农夫抱着蛇在火炉边烤火,蛇得到温暖后很快便苏醒了,蛇醒来后张口就咬农夫,可怜的农夫睁大着眼睛看着蛇,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蛇的毒性就发作了。农夫很快便死去了。农夫临死之前非常后悔自己好坏不分,最终将自己的性命断送掉了。
这个故事让我从中得到很大启发,它告诉我们一定要分清是非对错,不要被坏人坏事的假象所迷惑,如果好坏不分最终的下场只能和农夫一样可悲。
《农夫和蛇》读后感3
暑假里我看了《农夫和蛇》的故事,这则故事主要讲了好心的农夫为了能把蛇救活,竟然将已冻僵了的蛇放在自己的怀里,最后蛇是救活了。可蛇却不知农夫的好心,咬死了农夫,这让人非常生气。有句话叫: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农夫就是吕洞宾,而蛇却是狗。人家对你好,你却对人家坏,这不就让人恼上加恼吗?作为一个人,要知道报恩,人家对你好,你就要对人家好。
在生活中,我要学习农夫这种精神,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当然如果有坏人向我们求助,我们都不应理会。假如,我是农夫怀里的苏醒的那只蛇,我第一时间就会想方设法帮助农夫,而不是一口就把农夫咬死。要是我是一个过路人见到农夫被蛇咬死后一定会飞快地打死那只可恶的.蛇!
我想今后不管在学校,还是在生活里,我们做人千万不能想蛇那样,我们要对我们好的人,关心我们的人,要懂得感恩,感谢那些曾经有恩我们的人,我们一定要有恩必报,千万不能恩将仇报。
在如今日新月异的中国,是无数革命先辈用自己的鲜血与汗水为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我们的父母为了让我们接受好的教育,自己省吃俭用,让我们学习各种本领,我们要懂得父母的心意,好好学习,回报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和祖国的苛护。
《农夫和蛇》读后感4
一个寒冷的冬天,草丛里有一条被冻僵的蛇。一个农夫走了过来,看见了蛇。于是,农夫用他温暖的手捧着蛇,小心翼翼地带回了家。蛇慢慢苏醒了。读到这,我想蛇一定会报答农夫,给他下一个金蛋、给他一间房子什么的`……可出乎我意料的是,那条蛇刚刚能动,就朝着自己的救命恩人——农夫咬了一口,把农夫毒死了。我被震惊了!心中无数遍唾弃:真是一条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的大臭坏蛇。
这个故事是我在《伊索寓言》里看到的,当时印象就很深刻。我以为好心有好报,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报恩。在帮助别人之前,要先了解他是好还是坏。如果是好人,我们应该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不求回报。如果是恩将仇报的坏人,就不要理他。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农夫和蛇》读后感5
《农夫和蛇》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寒冷的傍晚,农夫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了一条冻僵了的蛇,顿时起了怜憫之心,农夫便把蛇捡起来,放进自己温暖的怀里,不一会儿,蛇苏醒过来,恢复残暴的.本性,不分青红皂白就咬了恩人一口,农夫受到了致命的伤害,毒发身亡,虽然农夫最后把蛇打死了,但自己也付出了生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明辨是非,三思而后行,帮助人和救人都要看对象,可别像农夫那样,更不要像蛇一样恩将仇报!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蛇咬人的本性是不会变的,坏人做坏事的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对坏人和有毒的动物绝对不能心慈手软,就算你对它再好,它也会恩将仇报的。同情恶人,只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和损失。
在现实的社会当中,谁是小人?谁是君子?人都是一样的五官一样的躯体,看不清的是灵魂。有谁能分清和界定谁是好“蛇”,谁是毒“蛇”呢?可上天是公正的,人在做,天在看。恩将仇报的人一定会有报应的。古语云:施恩莫望报,一个没良心的人他也不会得到什么富贵,善恶有报天理常在。
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关心,就要心生感激之情,懂得知恩图报,时时刻刻都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农夫和蛇》读后感6
世界上有许多的事情跟想象的不一样,事情不仅仅是表面,要看内在的真正原因,透过外表看本质才是正确的,才能发现问题。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表面上一种结果,可是真正却是另一种结果。还有就是,人在做好事的时候,一定不要盲目,否则有可能就会受到伤害,好事反而变成了坏事。
我读过的`一篇文章,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农夫与蛇》,意思讲的是,有一个农夫在田地干活,把田间的活干完以后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看见地上有一只被冻住的蛇,这位农夫起了善心,想要把这条蛇就回去,于是,善良的农夫就把这条蛇放进了自己的怀里,用自己的体温想要把这条蛇救活,把蛇放进怀里以后,农夫继续走。在怀里的蛇慢慢的被农夫的体温暖热,逐渐恢复了知觉,就在这条蛇恢复好的时候,朝着农夫的胸口就是一口,农夫一声,伴随着疼痛,摔倒在地,蛇咬完农夫,爬出来就走了,农夫身中剧毒,说道:“为什么我救了你,你还要咬我呢?”之后,农夫中毒身亡了。
这个简单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坏人的“忏悔”,坏人终究是坏人,不能对他们有仁慈之心,否则就是害自己。
第五篇:农夫和蛇读后感
农夫和蛇读后感
农夫和蛇读后感1
《农夫与蛇》这篇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位农夫,因为天气寒冷,他碰见了一条快要冻死的蛇,他把蛇放进自己的怀里,等到这条蛇醒了,它就把农夫咬了一口,结果农夫中毒身亡。
故事里的农夫虽然很善良,但是不想可能的后果。农夫把蛇救了,但蛇不懂报恩、报答,把农夫咬死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会发生这类事,就像老太太摔倒了,大家上去扶,但有个别的老太太、老爷爷会把你误会成是你把她、他们撞倒了。有人掉进水里了,有人去救,他们救上来了,有的.人会悄悄的跑了,而救他的人却不幸身亡。
我们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让世界充满爱。
农夫和蛇读后感2
我读过伊索寓言中的很多寓言故事,让我映象深刻的是寓言《农夫与蛇》。
内容是:从前,有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了,他很可怜这一条蛇,便把蛇捡起来放在怀里,那条蛇渐渐的.暖和了,然后慢慢的苏醒了,可是蛇凶恶的本性没有改变,不久便把农夫咬死了。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在做事情之前,要认清事物的本质,要先想好事情的后果,然后再去做。农夫本来是好心把蛇救起,没有想到结果被咬死了,就是因为没有认清蛇咬人的凶恶本性。
农夫和蛇读后感3
我读过一本有趣的童话书,这本书里有一篇故事题目是《农夫与蛇》。我觉得这篇故事很有意义。
这个故事大概说: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农夫看见一条冻僵的蛇。农夫可怜它,便把它放在怀里,蛇得到了温暖,就慢慢地苏醒了过来。等到蛇完全恢复了体力,发现自己躺在一个人的怀里,就露出了蛇的本性,用毒牙咬了它的恩人一口,农夫中毒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坏人即使再和善,也改变不了它们坏的本性。
农夫和蛇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一篇叫《农夫与蛇》的文章。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农夫正在匆忙地赶路,忽然发现了一条冻僵的蛇。:“它快冻死了,我得救救它!”农夫自己对自己说。于是,他就把蛇放在怀里,不久,蛇就醒了过来,农夫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蛇咬了一口。临死前,农夫问蛇:“为什么我救了你,而你却咬我呢?”蛇阴冷地说:“别忘了,我是一条蛇。”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起了一个成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意思是江山是可以移动的.,但人的品质是很难改的。我们千万不能轻易相信坏人的话啊!
农夫和蛇读后感5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里,一个农夫家里没盐了,他出去买盐。结果遇见了一条蛇,他看见蛇被冻僵了。他觉得蛇很可怜就把它揣在怀里给它取暖。蛇苏醒了竟然咬了农夫一口。农夫感到很疼就问蛇:“我救了你,你为什么还要咬我?”蛇说:“攻击是我们蛇的本性。”读了这篇短文,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救助别人的同时先保护好自己!
在别人向你求救的'时候,应该擦亮眼睛。认识他的真面目,对于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要给与真诚的帮助。对于骗子我们一定要将他绳之以法。
农夫和蛇读后感6
我读了《农夫和蛇》这篇寓言,知道了,我们对坏人或蛇绝对不能心软。比如蛇咬人的本性是不会变的,就算对它再好它也会咬你的'。如果对坏人或蛇心软的话他们会对你造成伤害或一些损失。我还想对这个寓言故事里的农夫说:“你为什么可怜那条蛇呢?看它对你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