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球化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地球化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地球化学》课程设计 课程编码:19073 学
分:3 周数:3 适用专业:地球化学 执 笔 人:黄光辉 审 核 人:赵红静
一、目的与任务
在有机地球化学、油气地球化学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如何对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这一课程设计的实践与锻炼,使学生熟悉常规地球化学资料的处理与图件绘制方法,掌握烃源岩生烃潜力分级定性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如下几方面内容:
1、了解所研究沉积盆地具体的地质背景、石油地质条件和烃源岩形成的沉积环境条件;
2、掌握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3、掌握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的评价方法;
4、掌握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方法;
5、掌握烃源岩生烃潜力分级定性评价的内容。
三、教学基本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6学时)
1)烃源岩评价的主要实验分析方法及参数意义 2)沉积盆地烃源岩类型及其与沉积环境关系
3)不同类型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特征、评价参数、评价标准 4)有机质类型评价参数、方法与标准 5)有机质的热演化阶段与成熟度评价 6)烃源岩生烃潜力综合评价基本方法
2、资料处理与图件绘制(课堂教学2小时,计算机上机辅导8学时)1)资料处理方法与要求 2)主要图件及绘制方法
3、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报告编写(课堂教学2小时,计算机上机辅导6学时)1)评价报告编写方法与要求 2)评价报告编写存在的主要问题 3)讨论与交流
四、时间安排
第四学年第二学期
五、组织与管理
1、首先给所有学生讲解本课程设计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讲解烃源岩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把学生以班为单位分成几组(每组学生由15至20名学生组成)进行课程设计,每一组对一个地质单元烃源岩原始分析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并编写烃源岩评价报告。每一组学生中指定2至3名学生进行成果交流。
六、成绩考核与评定
通过课程设计,要求每名学生单独编写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报告,并单独提交工作数据、所绘图件及文字报告电子文档和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纸质报告。依据资料处理情况、报告的优劣、课程设计期间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能力进行综合考核,最后评定其成绩
七、主要参考资料
1、Tissot B.P.and Welte D.H., 1984: Petroleum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Spring-Verlag, Berlin(有中译本)
2、邬立言、顾信章和盛志伟,1986: 生油岩热解快速定量评价。北京,科学出版社
3、黄第藩、秦匡忠和王铁冠等,1995:煤成油的形成与成烃机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4、程克明和张朝富等,1994:吐哈盆地油气生成。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5、陈建平、赵长毅等,1997:煤系有机质生烃潜力评价标准探讨。石油勘探开发,24(1):1-5
6、王昌桂、程克明等,1998:吐哈盆地侏罗系煤成烃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7、《中国含油气盆地烃源岩评价》编委会,1989:中国含油气盆地烃源岩评价。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8、王铁冠,钟宁宁等,1995,低熟油气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第二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名称: 英 文 名
称: 课程设计编号: 编 写 人: 审 核 人:
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周数学分
周数:
学分:
二、先修课程
三、适用专业
四、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五、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
六、学时分配 :
七、考核方式:
说明:
教学大纲打印格式要求:
① 总标题宋体加粗2号字;小标题宋体加粗4号字;正文内容小4号字 ② 行间距:20磅;字间距:默认值 ③ 纸张大小:A4 ④ 页边距:上2cm,下2cm,左2.5cm、右2cm
第三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附件1: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格式要求
《××××××》教学大纲
(英文)
课程编号:
学时/学分:
一、大纲说明
本大纲根据××××专业2002年教学计划制订
(一)适用专业
(二)课程设计性质
(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先修课程:
2、后续课程:
二、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
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四、指导方式
五、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六、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制 定 人: 教研室主任: 教 学 院 长:
说明:
1、教学大纲打印格式要求:
① 总标题宋体加粗3号字;小标题宋体加粗5号字 ② 行间距:16磅;字间距:默认值 ③ 纸张大小:A4 ④ 页边距:上、下边距:2.5CM;左、右边距:2.8CM
第四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6020223
英文名称: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
适用对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
学时学分:2周,上机不少于40机时,3学分。
一、课程设计目的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集中实践性环节系列之一,是学习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并进行完专业实习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练习。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使用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同时课程设计应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
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工具(例如PowerBuilder、Delphi等)开发一个实用的中小型管理信息系统。
1.根据课程设计时间选择适当规模大小的设计课题。采用专业实习的调研内容作为课程设计选题。
2.根据合理的进度安排,按照系统开发的流程及方法,踏实地开展课程设计活动。3.课程设计过程中,根据选题的具体需求,在开发各环节中撰写相关的技术文档,最后提交详细的课程设计报告。
4.开发出可以运行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上机检查。
三、课程设计时间 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
四、课程设计的考查
中南大学商学院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评分标准: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情况综合打分,包括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实施情况40%、课程设计报告的质量30%和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工作态度30%。
成绩评定实行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优秀者人数一般不得超过总人数的20%。
中南大学商学院2
第五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与课程研制
Curriculum Desig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教学目的:主要探讨外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制定等的原则和步骤,并通过实例说明和提出实际运用的课题。
开课时间:第三学期; 34课时
实践环节:深入教学实际,了解所在学校的课程开发和大纲研制等实践,并提出分析报告。
教学内容:
一、课程设计与课程研制的概念
课程设计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确定课程目标,并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的各种要素或各种成分,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及其产物。
课程研制则涉及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个基本阶段。
课程研制包含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课程研制的一个阶段。课程设计与课程研制的区别:
课程设计:形成物态的课程产品。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用书、多媒体课程包、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等。
课程研制:形成动态的课程链条。涵盖课程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不仅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模式,更致力于课程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课程设计与课程研制的关系:课程研制=课程设计(课程理念价值取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1.实在性。即为实在的人服务,从学生的需求、可能、发展规律出发去设计课程。2.整体性。即为整体的人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活动性。人是一个活动的存在,因而课程必须给学生提供智力、情感和身体活动的空间。
4.发展性。即课程必须致力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5.多样性。人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存在,课程必须具有多样性以适应个体差异。6.动态性。社会与人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课程设计也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模式
(一)学科中心设计
学科中心设计以体现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精华的学科为中心设计课程。
学科中心设计的理论假设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学科中心设计的三种基本形式:
1.科目设计。科目设计把课程组织成许许多多的科目,每一门科目有意识地阐述专门的同质的知识体系,强调知识的同质性。
2.学科设计。学科设计以内容的内在组织形式为依据,强调标准的专门化,以此把知识体系确立为学科。而不像科目设计只是占有材料和信息,它强调专门化与学术性。
3.大范围设计。大范围设计通过把两门以上有关的科目合并成单一的大范围教程,试图克服科目课程的破碎形式与对知识的分裂, 它强调综合学科课程。
(二)学习者中心设计
学习者中心设计主张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为中心设计课程。其典型代表为活动—经验课程设计。
其主要特征有三:
第一,课程的结构要由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来决定。第二,在课程实施中形成课程结构。
第三,把重点放在所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上。
(三)问题中心设计
问题中心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或社会问题为中心来设计课程。社会改造主义者较早倡导这种设计方式。其课程代表为核心课程。
问题中心设计的主要特征:
1.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2.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3.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四、课程研制的基本阶段
(一)课程设计阶段
课程设计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具体包括课程设置依据的选择,课程标准、课程目的、课程目标的确立及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等。
(二)课程实施阶段
主要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具体包括课程实施程序的设计和课程实施方式、方法的选择等。
(三)课程评价阶段
课程评价主要解决的是课程设计方案及实施方案的恰切性问题,其实施是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的,包括评价指标的确立、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评价结果的反馈等。
五、课程研制的基本模式 1.泰勒的目标模式 2.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3.施瓦布的实践模式 4.批判模式
六、大纲研制
1. 在教学目的中体现课程目标
2. 大纲研制反映语言教学的内容、过程和成果 3. 大纲类型
4. 教材研发:搭建大纲与学习者之间的桥梁
考核形式:过程评估=笔试+研讨+实践环节 教材和参考书目:《课程设计》,Fraida Dubin,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Social Studies Teaching, C.Kissock, Thomson Press(India)Ltd.《比较课程论》,Martin Mclean,教育科学出版社 《课程与教师》,佐藤,教育科学出版社 《课程社会学》,吴永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后现代课程论》,William Pinar,教育科学出版社
课程设计课程考核试卷分析
试卷覆盖教学目标的各个方面,代表了学生应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试卷难度一般,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课程整体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实现了这一目的。
试卷成绩呈负偏态分布,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课程了解到比较熟练的程度;因为是课程考核,该试卷没有把区分度作为其目的。
对于该课程今后的教学的改进意见:因为课程与学生的教学实践紧密相关,今后更应重视教学实践与课程的结合,在考核方式上予以体现。可以考虑一形成式的评估体系运作,更能发挥学生的长处,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