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场地“趣味教学”酵发“技术、体能、能力”深度学习
小场地“趣味教学”酵发“技术、体能、能力”深度学习
摘要:当下,城市中心区域寸土寸金,地处城市中心地带的优质中小学很多都面临着班级数额大、校园建筑拥挤、学生活动用地狭小的困境,对于“阳光体育”和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带来诸多困难。趣味教学是一种以游戏趣味性和运动健身性为二元载体的高结构教学形式。本文探寻的是单一小场地中趣味教学的深层应用,进一步推进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改革创新,对小学生运动“技术、体能、能力”三维共进的发展酵发深度影响。
关键词:小场地;趣味教学;技术;体能;能力
近年来,对“深度学习”的研究在教育领域逐步展开,作为“深度学习”教学改进的实践形式之一,趣味教学已走进体育校本化课堂。体育小场地趣味教学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重新支架到学生自主操作的情境中,并根据体育学科特点设计出让学生深度参与的课堂活动形式,学生学习品质与学习能力获得很大提高。
一、趣味教学的概念
趣味教学理念在中国最早见于梁启超的《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一文,但是梁启超的“趣味”思想与当时已经通行欧美的“趣味作为手段”不同,梁启超的“趣味教育”强调的是“趣味作为目的”。
趣味教学在体育学科的应用主要基于“趣味作为理念”,趣味理念中不仅仅包括趣味手段与趣味目的,还包括趣味内容与趣味体验等多方面。操作中是指教师采用各种各样充满趣味的教学情境导入、新颖合理的游戏设计和高使用率的器材场地,营造一种以游戏趣味性和运动健身性为一体的促进学生从想学到乐学,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欲,从而培养积极锻炼身体的兴趣爱好,形成终身锻炼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学习方式。
二、趣味教学的本质
趣味教学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体育教学,它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心理感受,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求无限放大的自主性创新学习过程。教师只是在精心创设的高结构教学过程中,支持和推动学生内部记忆过程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再生产。
三、趣味教学的目标追求
趣味教学追求的不是花哨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手段,追求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手段和辅助器材的直接兴趣转变为学习自我提高的“需要层次”,是一种内化为情绪高涨、成功体验和对学习原动力的本真追求。
四、趣味教学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优势
(一)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聚焦本校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革趋势
新课程标准中,小学体育教学(水平一到水平三)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W习;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体育学科课程校本化是以一线体育教师为主力,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为基线,纵观各水平段教学内容的延展性,考虑班级容量、场地大小和弹性操作等情况设计的符合校情、师情和学情的“通融”课程。本校学生活泼好动,学习视野宽广,有积极参加趣味游戏的需求,对于趣味游戏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创新玩法和张扬个性。本校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精湛,对课程教学和课堂监控驾驭能力强,对于趣味教学理念普遍认可并积极推广,这些都为趣味教学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淡化专业器材不足的影响,对场地和器械配套匹配要求不高
生活中经常听到很多老师在抱怨:“塑胶跑道不够怎么练习直线跑和弯道跑”“场地太小,实心球扔出去太危险”……其实大可不必,毕竟小学段培养的不是高水平的运动精英。我们要做的是根据不同水平段的学生身体、心理的特点进行设计或创意使用现有的具有不同材质、不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色彩的各种器械,我们可以美美地给我们的趣味教学环节起个好听的名字,只要场地器材符合趣味教学的卫生和安全条件,我们完全可以为学生做得更多,带着学生运动得更好。
(三)教学中师生同频共振,课堂上情意飞扬
趣味教学从形式上看观赏价值高,教师在教材设计、器材选用、队列调动、情境导入、语言激趣等方面都有不同张力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也给旁观者以强大的感官刺激。内容上,趣味教学将传统的单一技能教学用通俗多元的板块活动拼接替换,学生在趣味活动中习得技能,师生间没有强制性学习带来的负面冲突,课堂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全方位发展。
(四)促进完整社会人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
现代体育教学的重点已经从单纯的“强身健体”目标蜕变到“身心共进,知情共享”的完整育人目标。体育趣味教学的宗旨恰恰从锻炼身体延伸到积极参与锻炼、培养终身体育思想,进而达成完整社会人的培养目标。趣味教学的实施将运动的竞技性和练习的健身性很好地融合。在其中,技术练习是显性教学目标,体能坚持是同步教学目标,能力应用是蕴含在教学之外的隐性教学目标,获得的情绪体验、情感参与和团队归属是教学目标新的增长点。
(五)利于兼代课教师低结构操作,强化了体育课程教学普及性
有限的教师资源地区和学校配置不平衡,体育学科更是首当其冲,特别是在偏远农村学校和市区班容急剧扩大的学校,造成体育教学的主力军是兼职或代课教师。体育趣味教学是一种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替代方法,其中实施关键点是整合区域内优质体育师资带头引领、辐射区域所有教学班级和专兼职体育教师参与、组织各水平单元趣味教学案例和实施指南的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2012.[2]陈敏.浅谈趣味游戏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3]孟文砚.对趣味课堂的再认识[J].中国学校体育,2014.[4]张亮生.合理利用小场地提高体育课效率[J].当代体育科技,2014.作者简介:
王帅,江苏省扬州市,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
第二篇: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思考与实践(本站推荐)
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温州市瓯海区瞿溪华侨中学 谢 静
【内容摘要】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构建能力,从而达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应从各个细微的环节入手,注重实践情境的创设,注重教学过程和策略,注重成果反思和课外拓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教学;积极主动性;自主探究; 实践
在新课改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这一课程作为国家指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平台。它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实践获得有价值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而在亲历实践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直述教学内容,进行灌输式的讲解,往往会使课堂显得淡而无味,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严重的还会束缚学生探究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本人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深深地感受到:在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学活动更加灵活多变地开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那么,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本人就自己在《劳动与技术教育——手工制作》教学中获得的点滴感受,结合2008年11月“浙江省初中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的课例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实践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新课程下的教学是师生在一定情境中,借助文本交往互动,平等对话的过程。任何一次教学都应该是在文本(有形或无形)、教师、学生、环境等因素构成的情境中展开的。创设适切的教学实践情境可以沟通课堂与外界的联系,拓展了学生的认识领域,将学生带入了具有真实感的社会化、生活化的氛围。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践情境的创设,要善于把学生引入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之中去,让学生感觉到所研究的问题是新奇的,是富有挑战的,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想知而未知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1.通过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导向。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在新课的导入阶段,特别是出示新项目之时,正是学生兴趣浓郁,设计意识强烈之时,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想象与自主探究的好时机。
在导入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实物、范作、视频、游戏、故事、音乐、提问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张玲老师执教的《百变软陶》一课以播放文具店里录制的一段视频(展现各种款式的软陶作品:有像框,有手机链坠,有安装在铅笔顶部起装饰作用的小动物、花卉„„),然后让学生猜测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由此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陈双英老师执教的《小电动机的制作》一课通过电动玩具车的展示,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快速、灵活的电动车激发学生对电动机的探究兴趣;郭辉老师执教《“DIY”体验——超可爱相框》以带着学生逛“小饰品店(动画)”来引出相框,新颖、活泼的动画场景以及各种款式可爱相框的展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一个恰到好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导入往往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和实践探究的欲望,更是学生掌握和提高劳动技能,激发设计和创作灵感的基础。
2.通过范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不闻偿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范作的展示来优化教学过程,能迅速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有利于从直觉感知升华到本质的认识,增加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心理学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家居的设计》一课时,我将上届学生一些优秀的家居设计作品展示出来,这些作品有利用废旧材料设计的,也有利用卡纸设计的;有古典式的,也有现代风格的„„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全都被吸引住了,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探究和讨论中来。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再引导学生说说这些作品的优缺点和他们自己想设计的样式时,学生们一个个各抒已见,创意迭出„„
这样的课堂,不是教师一步步教学生该如何去设计、制作,而是通过作品的展示,并引导学生对范作进行观察、摸索、探究,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方法。在这堂课中,范作的展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既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优化了教学过程,又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引导探究的目的。
3.通过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我们知道一切创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可以说提出问题就是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在进行探索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这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关健。每个人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环境的某种刺激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正是引起学生自主探究的主要外部条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主动性,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问题直接套用现有的公式不能得到解决,学生必须一方面运用再造思维从记忆中提取旧知,另一方面还要重新组合当前的信息,综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组成新的认知系统,从而解决问题。
在陈双英老师执教的《小电动机的制作》教学中,当学生完成了简易小电动机的制作后,教师又提出:“利用刚才制作小小电动机的原理,怎样让线圈转得更快呢?”,“怎样让你的小电动机更加有趣,可以在设计上进行改进或增加些什么?”等问题。像这种既不是简单重复,又不会让人觉得高不可攀的问题情境,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能使学生掌握或巩固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注重教学过程和策略,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注重教学过程和策略,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研究。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也有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对每位学生来说这一过程都是独特的,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其中有着自己真实的体验,深切的感悟,从中所获得的实践知识远比“师授生受”获得的知识要牢固得多。
1.因材施教,拥有探究时间和空间
由于探究性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要探究的问题和学生实际水平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落差”(即潜在差距),所以在学生探究之前,就必须找准学生参与的切入点,使每位学生都获得动手探究的机会。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生探究活动的切入点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充分考虑学生之间认知基础、思维能力的差异,精心设计问题,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以不同的“脚手架”。要充分体现差异教学的思想,为全体学生的参与提供可能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拥有自己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2.合作探究,整合探究时间和空间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因为它能使合作者之间在智力、能力、物质等方面实现共享,从而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展示各自的探究空间,从而使他们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在交流中进行整合,促使集体智慧高度结晶。同时也易于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互动能力方面,可以采用独立与合作并重的小组合作方式。尤其是对一些较复杂、大型作品的设计,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朱朝辉老师执教的《花卉的扦插》,张波意老师执教的《八角形风筝》以及申屠剑老师执教的《兰花栽植》等课的教学中,都采用了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组内分工的方式参与探究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习惯的不同,使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思路,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构思。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可以集思广益、交流互补、分工合作,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3.关键点拨,避免无效探究时间和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导”。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在学生困惑时,给予点拨;在学生有疑难时,帮助学生共同解决。如潘杏孟老师执教的《中国结》一课,在学习“双连节”、“吉祥结”的编织方法时,她一反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针对“双连结”和“吉祥结”的实物以及图纸探究其编织的方法。当一些学生在利用图纸探究“双连节”的“压”和“挑””的编织方法上碰到困难时,潘老师便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编织示意图,并示范了第一步的编织过程,再让学生继续探究第二步的编织方法。通过这一“探究——点拨——再探究”的过程,既让学生体会了自主探究的乐趣,也让学生避免了一些无效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褚茂团老师在《印章雕刻》一课教学的中发现一些学生在用砂纸打磨印章时出现了雕刻面的倾斜现象,有的学生甚至已经开始在倾斜的雕刻面上进行雕刻了,面对这种情况,褚老师便通过投影仪向全班同学展示这些印章的雕刻面,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几枚印章的雕刻面怎么了?使用砂纸打磨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倾
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