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资料:对本文主题的分歧意见-教学教案
1.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李何林认为:本篇的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来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阔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像《论语》《幼学琼林》《周易》《尚书》这些宣扬封建毒素的古书,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
重点在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童的身心发展,但百草园毕竟不是学校,不是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课堂,不过是能引起儿童乐趣的地方,所以这不是写两个课堂。
这篇散文不仅写景细致,且景中有情。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使读者感到此情此景亲切可爱:使人爱文中的景,更爱景中的情,更爱有这种天真感情的儿童,从而也就更憎恶夺去儿童“好景”的封建教育。
(李何林《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山东师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图书馆编《鲁迅教学手册》)
2.主题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张硕城认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历来的概括是: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这一概括,源于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年),为历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所沿袭。
笔者认为,这一概括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后半部分则不符合作品实际,也不符合鲁迅的创作本意。这篇散文,没有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意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原题《旧事重提》之六),对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道,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这组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的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创作思想不可能游离于《朝花夕拾》之外。
应该说,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依照某种主观需要,凡持革命的文艺家的作品都必带“火药味”的偏见,凭空地把它附会为批判封建教育,把它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作为对照割裂开来,不仅破坏了这篇作品整体的和谐统一,也破坏了它的诗意。因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应该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第二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资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资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末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作者资料: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第三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回顾鲁迅生平;
2、识记并运用“攒、拗、确凿……”等词;
3、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4、口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5、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情感与德育:
6、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教学重点:
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5
教学方法:
“四步教学法”:第一步:预习质疑;第二步:讨论释疑;第三步:审美鉴赏;第四步:练习巩固。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生预习
2、完成“夯实基础”部分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回想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在我们即将离别童年的今天来学习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一向严肃庄
重的鲁迅先生的童年又是怎样呢?
首先,我们进行预习
二、学生预习
指导:
1、从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可以想象作者会怎样写这篇文章?
2、鲁迅是我们很熟悉的大文豪,你能具体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3、快速浏览全文,印证指导1中你的想法,完成本文的生字词过关。
三、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1、学生展示小组整理的生字词:
参考:书下有的注音解释(摘选):
确凿、菜畦、皂荚树、桑葚、长吟、轻捷、斑蝥、后窍、臃肿、珊瑚珠、攒、长妈妈、机关、敛、鉴赏、人迹罕至、秕谷、系、书塾、无从、Ade、方正、怪哉、消释、宿儒、对课、蝉蜕、同窗、戒尺、人声鼎沸、窦、厥、倜傥、叵、拗、盔甲、绣像、影写、锡箔、绅士。“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上面有的不重复)
脑髓(suǐ)相宜:恰当。博(bó)学:学问丰富
2、教师增补:
多音字
拗:ǎo 拗断ào 拗口niù 执拗宿:sù 宿儒xiù 星宿xiǔ 一宿
折:zhé 折断shé 折本zhē 折腾系:xì 关系jì 系住
教学时让学生先自行展示,后齐读,笔记。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至三十八岁,为《新青年》写稿时始用“鲁迅”笔名。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专集。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要求学生笔记)
2、写作背景
(1)《朝花夕拾》小引(见《教师教学用书》P7)
(2)本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鲁迅先生由于受北洋军阀迫害,愤然离京,到达厦门。他本想与创造社合作干一番事业的,但到达厦门后的现状却使他大失所望,创造社的同人大都参加北伐去了,他因此失去了战友;而“现代评论派”的势力也从北京移到厦门,并在那里不断膨胀。这些人,谋私剥,工于心计,对教书却全不济事。每天除了干些讨好上司,散布流言蜚语,大摆名士架子之类的玩艺外,就是暗中攻击鲁迅,排斥异己。而当局则“正与此辈气味相投”。这种周围是“死海一样”(《1926年11月21日致韦素园信》)的环境,自然使鲁迅感到极大的苦闷和愤慨,鲁迅先生是在“只剩了回忆”的可能时,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意在通过对儿时天真、活泼、充满情趣的生活的回忆,反衬出对黑暗、庸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所以作者才会写出美女蛇的故事,作者是多么希望有一个法术高明的“老和尚”放出“飞蜈蚣”把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女蛇”都收拾得一干二净啊!又是多么希望儿时天真无邪的伙伴,不要因升到绅士的位置而堕入浊流!
(3)相关资料:
①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在这里求学,塾师是寿镜湖老先生。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三味书屋”之味: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的。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是指:读经典像吃主食;读历史像吃菜肴;读其它像加调料。关于“三味”:鲁迅的私塾老师(三味书屋)寿镜吾老先生的后人说,“三味”是指在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菜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②“早”字故事
鲁迅的书桌右角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亲手刻的。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
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以上资料可由学生讨论完成,老师作适当的补充,不要求学生笔记。)
四、文本学习
(一)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a)“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b)全文叙写了作者儿时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c)表明了作者由幼时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本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作者鲁迅的童年生活,本文又主要是通
第四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童年梦痕”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是作者儿童时代生活的恋歌。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儿童时代的鲁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制度表示不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重点
领悟本文写景的手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 教学器材: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童年》(罗大佑),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首优美的乐章,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确凿 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ì 缠络luo 竹筛shāi觅食mì 鼎沸 dǐng 锡箔bó 鉴赏jiàn 脑髓suǐ 盔甲kuī 蝉蜕tuì 秕谷bǐ 锡箔 bó 倜傥tì tǎng拗ǎo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鉴赏 倜傥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
2、学生探究: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从题目看,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请指出他们各自的起止段落,哪一段是过渡段? 明确: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五。合作交流,感悟探究(百草园的生活)
1.阅读1—8段,读后请同学们以“一个 的童年”说一段话或给个这几段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学生畅所欲言:金色的童年,快乐的童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1)有趣的景物;(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2、作为散文,要有文眼贯穿其中,你认为1——8段的文眼是什么? 明确:“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这几段文字的文眼。
3、学生赏读第二段,感悟探讨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明确:(1)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让学生分别找出写形、声、色、味,写春、夏、秋景的相关内容)
(2)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4)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5)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6)善于运用联想。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吃了便可以成仙,从而表现了百草园的有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拓展延伸: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教师示例:(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环境宜人的寝室,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单是文化长廊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了美女蛇的故事。下面先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其余的同学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5、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拓展延伸: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你也用上一系列的动词来介绍你曾参与的一项活动。(如溜冰、跳马、骑自行车、钓鱼等)
6、学生品读过渡段,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应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无奈,从而表现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总结:
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重点理解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探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在文中的关系;讨论文章的主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百草园给鲁迅无限的乐趣,鲁迅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婴儿他就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这节课我们首先看看他在这里怎样生活。
二、合作交流,感悟探究:(三味书屋的生活)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无味:(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3.分析对先生的描写
(1)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明确: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2)问: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明确:A神态描写: 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动作描写: 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C.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强调:刻画人物。我们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3)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作者对他态度如何?
明确: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三.小结,并引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
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在荒废的百草园,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在枯燥无味的私塾里,孩子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快乐。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四、写作训练:回味童年。
童年在人生的一生中是最美好的、最难忘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促进了我们的健康成长。请以“童年趣事”“金色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教学后记: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教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童年梦痕”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是作者儿童时代生活的恋歌。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儿童时代的鲁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制度表示不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重点
领悟本文写景的手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 教学器材: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童年》(罗大佑),导入新课 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首优美的乐章,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确凿 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ì 缠络luo 竹筛shāi觅食mì 鼎沸 dǐng 锡箔bó 鉴赏jiàn 脑髓suǐ 盔甲kuī 蝉蜕tuì 秕谷bǐ 锡箔 bó 倜傥tì tǎng拗ǎo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鉴赏 倜傥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
2、学生探究: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从题目看,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请指出他们各自的起止段落,哪一段是过渡段? 明确: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五。合作交流,感悟探究(百草园的生活)
1.阅读1—8段,读后请同学们以“一个 的童年”说一段话或给个这几段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学生畅所欲言:金色的童年,快乐的童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1)有趣的景物;(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2、作为散文,要有文眼贯穿其中,你认为1——8段的文眼是什么? 明确:“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这几段文字的文眼。
3、学生赏读第二段,感悟探讨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明确:(1)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让学生分别找出写形、声、色、味,写春、夏、秋景的相关内容)
(2)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4)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5)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6)善于运用联想。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吃了便可以成仙,从而表现了百草园的有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拓展延伸: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教师示例:(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环境宜人的寝室,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单是文化长廊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了美女蛇的故事。下面先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其余的同学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5、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拓展延伸: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你也用上一系列的动词来介绍你曾参与的一项活动。(如溜冰、跳马、骑自行车、钓鱼等)
6、学生品读过渡段,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应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无奈,从而表现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总结:
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重点理解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探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在文中的关系;讨论文章的主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百草园给鲁迅无限的乐趣,鲁迅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婴儿他就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这节课我们首先看看他在这里怎样生活。
二、合作交流,感悟探究:(三味书屋的生活)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无味:(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3.分析对先生的描写
(1)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明确: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2)问: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明确:A神态描写: 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动作描写: 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C.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强调:刻画人物。我们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3)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作者对他态度如何?
明确: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三.小结,并引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
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在荒废的百草园,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在枯燥无味的私塾里,孩子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快乐。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四、写作训练:回味童年。
童年在人生的一生中是最美好的、最难忘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促进了我们的健康成长。请以“童年趣事”“金色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教学后记: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第五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春风学校七年级语文教案【阮兴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回忆童年趣事,是温馨而甜蜜的。中年时的鲁迅为了追寻这种甜蜜,特意写了一组回忆散文,结集为《朝花夕拾》。单看书名,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和情趣,今天我们学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结构
1、教师以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语调朗读全文,为学生理解文意题旨及 风格特点作好铺垫。学生听读,并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缠络chán
豁huî
觅食mì
渊博yuān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ân
油蛉 líng
攒cuán
斑蝥máo 珊瑚shān
蟋蟀shuài
敛liǎn
脑髓suǐ
陌mî
人迹罕至hǎn
竹筛shāi
秕谷bǐ
系jì
传授shîu
书塾shǔ 宿儒rú
蝉蜕tuì
人声鼎沸dǐng
窦dîu
厥士juã
拗ǎo
倜傥tì tǎng
金叵罗pǒ
盔甲kuī
绣像xiù
锡箔xī bï
2、学生听读后,教者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文题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3、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补充: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四、分析文第一部分:
1、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
春风学校七年级语文教案【阮兴刚】
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2、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集体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春景:桑葚、菜花。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1)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5、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捕鸟。
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五、总结本课时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理解文章内容、情感与主题。
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方法及对比的写法。
一、导入课文
鲁迅先生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他对三味书屋及老师又是怎样的情感呢?
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春风学校七年级语文教案【阮兴刚】
2、提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中“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提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
4、提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提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6、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在这五个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反感?
你是怎样理解的?
(1)老师为什么怒而不答“怪哉”?(2)“只读书”流露出什么意思?(3)为什么会逃课呢?
(4)读的内容好理解吗?反映了什么问题?(5)“书没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却是为什么?
7、提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8、提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三、总结归纳
1、从作者对百草园及对三味书屋的描写,你能看出他对这两个地方的太度吗?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总结一下你对于本文主题的看法。
全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2、作者鲁迅对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态度并不相同,你能从哪些方面的内容看出来?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3、课文内容比较多,作者是怎样条理清楚地叙述的呢?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段。
2、完成课堂作业。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