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课堂教案,《论语八则》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5 01:4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八则课堂教案,《论语八则》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八则课堂教案,《论语八则》教学实录》。

第一篇:论语八则课堂教案,《论语八则》教学实录

论语八则课堂教案,《论语八则》教学实录

篇一:论语八则教学设计

《论语八则》

【教材分析】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本文节选的这八则语录主要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一课中所蕴含的注重实践、注重交流、注重思考、注重诚实、注重情趣等思想,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而又很生动的一堂教育课。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对照反省自己。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文言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大致意思。

【教学难点】:每条语录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孔子及《论语》资料 强调识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

1、理解重点词语:

⑴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 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⑵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2、理解课文: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吾日三省吾身。⑶传不习乎?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三、概括思想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归纳到如下几点:

1、学习方法。2、学习态度。3、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1、完成《基础训练》对应课时

七、板书设计

论语

孔子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思想修养

八、教学反思

篇二:3.【名师教案】《论语八则》

鄂教版七年级《<论语>八则》

二.三维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等有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并能联系自己的学习实践,获得独到的感受。3.掌握“说”“知”“诲”“女”“为”“罔”“殆”“敏”等实词的意义。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5.背诵课文。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三.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四.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五.教学过程: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论语>八则》。

(一)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这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的规定。还特别强调“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并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他还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要有个限度。他的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但客观上还是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开创的私人学堂,弟子达三千人。各阶层的人都可以到他那里学习。改变了过去教育被官府垄断,只有贵族子弟可以受教育的情况。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教学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经验。注意“因材施教”,主张学习知识要“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孔子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其中除《乐经》失传外,其他“五经”一直流传到现在。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这部书是他的弟子和孔门后学辑录的,是我国古代一部有名的儒家经典。

孔子的思想,从汉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除第六则外,都属于这种体式。

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这种体式的写法很灵活: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只写某人问什么(例如“子贡问曰”);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课文中的第六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语中。

(三)字词讲解:

1.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2.文言虚词

而:顺接连词

a.温故而知新

b.敏而好学

c.学而时习之

d.择其善者而从之 转折连词

a.人不知而不愠

b.学而不厌

c.思而不学则殆

3.实词

(1)古代的单音节词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只要加一个字就行,如:

(学、复、实)习

朋(友)

(喜)悦

(快)乐 思(考)学(习)

(聪)敏

敏(捷)

(教)诲

厌(倦)(疲)倦

(选)择

知(道)

(爱)好

(2)同一个意思而古今所用的字不相同。如:

人不知(了解)

愠(怨恨)

君子(正直的人,有修养的人)

故(旧的,从前的)善(好)

何(什么)

(3)通假字

“说”通“悦”(愉快)

“女”通“汝”(你)

“识”通“志”(记住)“知”通“智”(智慧)

(4)名言警句:

a.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度)b.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用于学习方法)

c.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用于思想修养)

(四)内容讲解

课文选自《论语》。《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这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课文所选8则,是孔子及弟子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一些看法。在一、三、五、六、七、八则中还讲到思想品德修养的问题。

下面具体分析八则语录的意思。

第一则主要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还讲到个人修养的问题,表现了孔子对于学习实践、学习需结友、学习与自我修养密不可分的深刻见解。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释为“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 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

第二则主要讲学习方法,既阐述了新旧知识衔接迁移的观点,又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一般都认为“温故”和“知新”是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样的一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第三则讲学习态度问题,当然也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态度——谦虚、诚恳、老实。切不可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允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学习才能收到效果。

“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第五则讲学习态度。孔子强调要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是“借鉴”的意思。

第六则也是讲学习态度。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的问题,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敏好学,勇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表现了孔子对机敏努力、勤学好问风范的推崇。

第七则是孔子的自述。“默而识之”讲的是学习方法,“识”,记住,强调要把学过的知识牢记在心里,不断积累。“学而不厌”讲的是学习态度,“厌”,同“餍”,满足的意思,提倡的是“学无止境”的境界。“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育学生。孔子一生都是这样做的,却说“哪一样我能做到呢?”显然,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词。

第八则也是讲的学习态度。孔子提倡,学习别人时要有所选择,不但能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且能剔除别人的短处,强调了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这八则语录,深刻地阐述了学与习、学与思、学与问、学与师、己与人的辩证关系,倡导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辞约义丰,精练传神。

(五)对下列特殊句式或固定短语的理解,同学们应注意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简析:“不亦??乎”是文言文中一种表反问的习惯句式。语气委婉,实际上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意思是“不是??吗”,“岂不是??吗”。其中“亦”字的含义较虚,一般不必译出。

(2)可以为师矣。简析:这里的“可以”是两个词,“可”和“以”。可,可以,助动词;以,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做,当。全句直译就是“可以让这种人做老师了”。

(3)何有于我哉。

简析:这是个特殊语序的句子。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有”的宾语,前置。“何有”即“有何”。“于”,介词,对于。“于我”这个介宾短语应是动词“有”的状语,因为宾语“何”提到动词谓语“有”前,所以“于我”“置于”“有”之后作补语。“何有于我哉”,即“于我 有何哉”。直译是“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呢”。“哪一样我能有呢”是意译。意译语气委婉些,能表达出孔子的身份。

(六)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再按时去复习它,不是愉快的事情吗?有志趣相投的同窗好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因此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或者启发,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

(3)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4)孔子说:“只读书而不去动脑筋去思考,就会感到迷惘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感到精神疲惫而无所收获。”

(5)孔子说:“我见到好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好的人我就在内心中检查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6)子贡(向孔子)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答道:“他聪明而又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感到耻辱。所以他的谥号称为‘文’。”

(7)孔子说:“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教导学生要热情,这些哪一样我能有呢?”

(8)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对于他们不好的地方,就应该注意改正。”

(七)特色赏析

《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所选八则基本体现了《论语》的艺术风格:言简而意深,循循善诱而富有哲理。虽然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两语,但是,由于语言凝练,思想深刻,目前,已有一些语句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至今仍活跃在人民的语言中。如“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另一些名句,在人们不断引用的过程中又被简化、紧缩,形成了成语、典故,如“温故知新”“择善而从”。字里行间,使人感受到孔子平易谦和、循循善诱、为人师表的长者之风和他能谦和平易、循循善诱、充满睿智的学者形象。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论()语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诲女知之乎()是知()也罔()殆()而内自省()也 默而识之()

何有于我哉()

2.解释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温故而知新()()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见贤思齐焉,则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3.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诲女知之乎?

C.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E.思而不学则殆。

第二篇:论语八佾读后感

论语八佾读后感/r/n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的语录体散文,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记录整理而成的一本书。整本书共分20篇,分别是《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该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著作。同时,该书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r/n

对于《论语》,我也只是大概地读了几遍,没有去深入地考察研究,但即便是这样,也在字里行间被孔子的言行深深地感动,为他的宽宏仁爱的胸襟和超人的智慧折服!也许会有许多现代的年轻人对于这本老祖宗留下来的书不屑一顾,觉得都已经是21世纪了,那种老朽的思想早已经不适合我们现在了。其实正好相反,生活在物质欲盛行的年代的我们越是应该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这本《论语》,听听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讲讲仁爱、孝顺、诚信、和为贵等的为人处事的道理。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无尽的物质欲望冲昏了头,离我们的本真越李越远。其次,论语里面的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等,到现在看来还是很有实用性的。当然,毕竟是那个时候的著作,里面的一些思想在现在我们看来是片面的或者完全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去读这本书,取其精华,取其糟耙。对于这本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我们现代人是很有必要一读的。下面我就大概地讲下我读这本《论语》的一些心得体会。/r/n

一、要善于学习,虚心求教/r/n

《论语》里面虽然大都是讲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也有些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经典论述,这些论述到我们现在看来都是非常有理的,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地方。例如,《论语》里面讲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这些告诉我们现在应该抓住机会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以后进入了社会才能游刃有余,才能有所作为。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从以前学过的内容里面再发现新的知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r/n

孔子很重视学习的态度,不仅要求我们要“敏而好学”,还强调我们要终身“好学不厌”,要有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同时他提倡我们“不耻下问”和虚心求教,鼓励我们时刻反省自己,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然后加以改正。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的“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大多时候是我们身边无数的普通人。对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的“善者”之处,我们就要及时吸收借鉴过来,进而提升自己:对于“不善者”之处,我们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优点,都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这些看似很简单的几句话,却道出了我们学习的最重要的方法和态度,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好好品味和学习。/r/n

二、要对人仁爱,孝顺守礼/r/n

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我们知道“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的观念和价值。孔子认为“仁”是君子的本质所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正直诚信的君子,首先必须要学会仁爱。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时,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他本人首先却没有做到对别人给予关爱和应有的尊重,这种事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提倡仁爱,提倡我们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要先学会去关爱他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r/n

其次,孔子对孝道和礼节非常注重。《为政》里有句话孔关于孝道的话,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段话的意思是讲:“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要依礼服侍他们;父母不在世了,我们要依礼埋葬他们、依礼祭祀他们。”《论语》里对孝的语录是比较多的,这也说明了我们这个国家历来是重视“孝道”的。从这段话里,我们还是看出了孔子在各种各样的孝道里提倡的以顺为主的思想。再如,“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说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又与犬马有什么区别呢?这些话就告诉我们要多关心长辈,常回家看看,而不单只是给点钱给父母就算了。不过,孔子对“孝”的有些阐述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不合理的,例如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r/n

三、要正直诚信,广交良友/r/n

孔子很提倡正直诚信的品格,经常提起君子这个名称。孔子认为,君子主要是用来指有道德、有修养的,具有完善人格的和高尚的情操人。在我们现在看来那也就是一个正直而诚信的人。对于君子所具有的正直诚信的品格,孔子有很多的论述。例如,他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认为君子的生命是向上发展和延伸的,小人的生命是是向下发展和延伸的,孔子道出了君子一个正直上进的品质。孔子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他看来君子应该是正直的,光明正大的,是没有什么见不的人的东西的。孔子很重视人的诚信问题,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可见诚信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像大车少了輗,小车少了軏,车子还怎么能走呢?孔子教导我们,无论是个人的修身养性还是待人接物,无论是做学问、教学生还是治理国家,诚实守信都是一个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r/n

《论语》里写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可见孔子对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很看重的,在他看来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当我们要实现自己的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是不可缺少的。当然,孔子择友的标准很严格的。“无友不如己者”,告诉我们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对于与人交往时,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朋友相交重在一个“信”字,论语里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我觉得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没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来朋友。孔子告诉我们要广交良友,诚信交友,因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需要朋友的相伴,那样我们才不会孤独和无助,我们的人生才更加地顺畅,更加地有多彩。/r/n

四、要自然平和,泰然处世/r/n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泰然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论语里的一则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所谓的人生更高的境界是什么呢?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种自然、平和、泰然处世的心态绝对是值得生活在当代的我们去追求的。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不追求我们做的工作要多么伟大的,只要跟我们的实际能力相符合就可以。/r/n

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论语·先进》“侍坐”。孔子和他的几个学生谈论他们各自的理想。在孔子的其他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远大”理想后,曾皙却对孔子说自己的理想是,“暮春者,春风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雾,咏而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我们内心深处的心灵的声音则恰恰被遮蔽了。正如于丹老师所说,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r/n

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也许不同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那样的沉重,它却是所有那些人生大道社会理想得以实现的内在基础。/r/n

论语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依然有许多共同之处。对于生活在充满物质欲的21世纪的我们,其中的许多思想是我们的精神楷模,是我们应该去追求和学习的。/r/n

对于论语给我们的启示,许多人都各有各的看法。于丹在《论语心得》中阐明:“《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所以,有时间就去读一读《论语》吧。/r/n

【相关文章】论语读后感/r/n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为政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里仁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第五,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雍也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述而第七,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子罕第九,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乡党第十,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颜渊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宪问第十四,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季氏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微子第十八,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以及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也记录了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子张第十九,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尧曰第二十,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r/n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而后时不时的实习,不一样是很令人自得其乐吗?有同道从远方来,可以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不一样是很令人拍手称快吗?别人因为不了解我,而我能够做到不怨恨、不恼怒,不一样是一个谦谦君子吗?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r/n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抱着学习的心态则不顽固。信奉忠信宣扬忠信。不要跟和自己志向不相同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自重威严、好好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论语读后感之八

论语读后感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为牵扯到朋友的种类,很多话不及细说,下文再谈。

二、结交朋友的标准

《论语》有关结交朋友之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还有矛盾之处。

首先,孔子认为,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这一点颇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第四篇:《〈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师 先提出一个问题: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哪部?

生 《毛泽东选集》。

师 《毛泽东选集》影响是很大,“文革”中印了上亿套,但它的影响才只有几十年,而我说的这部书却影响中国几千年。

生 《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

师 它们影响也确实很大,所以叫“四大名着”嘛。但是,四大名着的影响至今也才有几百年而已,仍然不能与我说的相比

生 „„

师 告诉你吧——是《论语》。注意,读“lún”语,不读lùn语。就是这部书——(图片:古代版本的《论语》、当代各种版本的《论语》)

生 哇!这么多!

师 这还不是全部呢!不可能找全啊。你知道《论语》是一部什么书吗?

生 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

师 你怎么知道的?

生 课本44页,注解①。

师 你真聪明!你猜着今天学这一课了,是不?不过,这个注解说得不准确——不仅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

生 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师 还不行,应说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不能带“之一”,甚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也不带“之一”。因为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

师 《论语》还有两个“最”:①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②出成语比例最大的书——全文11750字,却出常用成语173条,也有人统计是300多条,平均30多个字出一条。

生 哇!

师 下列成语就出自《论语》:温故知新 见义勇为 乐在其中 既往不咎 尽善尽美 见贤思齐 听其言,观其行 不耻下问 三思而行 文质彬彬 敬而远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举一反三

发愤忘食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后生可畏 名正言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言必信,行必果 怨天尤人杀身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血气方刚 杀鸡焉用牛刀 道听途说 患得患失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师 《论语》作者是谁呢?

生 孔子。

师 不对,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注意:可不是孔子,因为《论语》是孔子去世之后才由他的弟子,甚至是再传弟子辑录成书的。

生 什么是再传弟子?„„就是弟子的弟子呗。

师 你们知道孔子是什么人吗?

生 知道,大教育家„„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师 你念的是注释②。不过这个注释也不太准确——“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加一个字——

生 师 生 师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对。不过还不是最准确,还得去俩字—— 古代。

对啊,不仅是古代最伟大的,近代、现代、当代都算上,还有比孔子更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吗?

生 毛泽东„„毛泽东只是思想家,不是教育家。

师 况且毛泽东这个思想家的思想可是有严重错误哦,他那“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可是给中国带来一场浩劫。——孔子作为思想家,创立的儒家思想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内,是中国的正统思想。作为教育家,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他创造的许多教与学的方法、原则,现在仍在使用。他是中国所有读书人——包括你、我——的祖师!

师(图:孔子像,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孔子不仅是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一位典籍整理编订家 ——相传《诗经》《尚书》《春秋》等“六经”是他整理编定的。

师 下面咱们看一段视频:孔子——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在曲阜东南的尼山„„

师 下面再看一些图片,理解孔子的影响:这是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这是其中供奉的孔子塑像„„这是大成殿前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这是孔庙中孔子讲学的杏坛„„这是曲阜孔府大门,和孔庙、孔林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孔子墓,碑文写的是什么?大成至圣文宣王孔仲尼之墓„„这是张老师于2005年10月12-13日第三次到曲阜拜访孔子。

生 第三次!„„你去了三次?

师 是啊,三次——就是为了给你们上好这一课,也为了作好这个课件,专去拍片子

生 师 生 师 哇!

这是北京的孔庙,以及大成殿。注意匾额写的是什么? 万世师表。

对,万世师表!

师 这是中国最好的两个大学之一——清华大学的孔子塑像。这是中国最好的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孔子塑像,香港孔教学院赠送的。其实不仅北京有孔庙,全国各地都有„„

生 邢台没有。

师 有!现在的市政府,原来就是孔庙,可惜被当作四旧全拆了。

师 这是韩国的孔庙——韩国都有孔庙说明什么?

生 说明影响大„„影响超越了国界。

师 这是日本的孔庙,这是日本研究《论语》的着作——知道不,大和民族是由儒家思想哺育出来的。„„这是新加坡的孔子塑像——知道不,新加坡一直大力推行“儒教治国”。„„这是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着名哲学家孔子生平》:享誉世界的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盂德斯鸠等都从儒家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师 再给你提供消息三则:①1998年,七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发表《巴黎宣言》:“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②2004年9月26日,在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

③目前,已有8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36个国家和地区落户。同时还有38个国家的99个机构提出了建立孔子学院的申请。(新华网2006年7月7日)

师 好了,下面咱们学习《〈论语〉十则》,打开书——

师 你们还记得学习文言文的“四字真言”吗?

生 记得„„读懂、背过。

师 对,这节课也是先读懂,再背过。为了读懂,请你先预习。预习任务是3项:①朗读;②看注释理解意思;③标出不懂的词句。

二.阅读第1则

师 第一则,先齐读一下。

生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师 读得不错,没有把“说yuè”读成“说”,也没把“不愠yùn”读成“不温”。但学而时习之的“之”字,你们读得太重了。应是(示范):学而时习之,“之”字尧轻读。不信你听听朗读录音。(放录音,然后学生个人读、指名读)。

师 谁能说说这一则的意思?

生 孔子说:学习并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

师 第三句不准确。不是“人不知”不是“别人不了解”,而是“别人不赏识”。“知”不仅是“了解”和“知道”,还有赏识、理解的意思,它和“知遇之恩”、“与君相知”的“知”同义。这句应解释为:别人不赏识,自己也不怨恨,不是君子吗?

师 我说的“读懂”,由两个意思:①懂得能说出每个句子的意思;②记住一些关键词的意思。下面几个关键字的意思要记住,请你加上着重号:子——先生、老师。时——按时。习——复习。说——同“悦”,高兴,愉快。知——了解并赏识。不亦„„乎——表示轻微的反问,可译为“难道不„„吗”。

师 下面是思考答问:这三句话中,哪一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一句是讲个人修养?

生 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人不知而不愠——个人修养。

师 “不亦说乎”的“说”和“不亦乐乎”的“乐”都有“高兴”、“快乐”之义,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生 “乐”比“说”程度深。“说”是愉快、高兴;“乐”是快乐。

师 这一则很重要啊!知道吗?“学而时习之”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论语》的编着者把它放在开篇第一句,决非偶然。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元理解最深刻,他说:“孔子开章第一句,道尽学宗。”——把这句话记下来——“宗”在这里是“本”、“根本”之义。“道尽学宗”就是说“学而时习之”是求学之根本、教学之根本,学习成绩不佳,往往是因为没有“学而时习之”。

师 读懂了,再熟读背诵:先读到一字不错,一次也不磕绊,然后背过。

生(先自己背,然后指名背、齐背)

三.阅读第2则

先读读这一则„„有三个字要注意:曾zēng子。三省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

听朗读录音。学生个人读、指名读、齐读。

说大意: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记住几个关键词语:日:每天。省:反省、检查。信:诚信。其中“省”重点解说如下:

甲骨文、金文:箭头+眼睛,表示有物看入眼中。小篆加了一条眼眉。

本义是“看”;引申为查看自己的内心世界,如:反省、省察、发人深省、三省吾身„„

思考答问:

“三省”是反省三次吗?——“三省”是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是巧合。

“三省”的内容哪是学习方面的?哪是修身方面的?答案:为人谋而不忠乎?——修身方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修身方面;传不习乎?——学习方面。

熟读背诵。

四.阅读其他各段

说明:以下每一则大致都是朗读、注释、翻译、答问、背诵这几项任务。但后面8则,老师的讲可以逐步减少,学生的活动可以逐步增多,甚至,最后几则可以先让学生书面翻译过来,然后当众讲解,大家订正。具体过程从略。

要点和需要说明的问题有:

第3则

这一则是强调“温故”,还是“知新”?——强调知新。而知新,必须独立思考。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孔子)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在“温故”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的主张与前面哪句相同?——(1)学而时习之。(2)传不习乎?

第4则

补充注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罔”和“殆”,历来有不同解释,而课本注释并不是最好的。更正确而与课本不同的解释是:罔,无;殆,危险。这是采用朱熹的见解,学者公认他的解释最有权威性。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思考答问:①请举例说明“思而不学则殆”。参考答案:冥思苦想怎样发财,却不学习法律、学习知识,就会„„不努力学习,却想通过作弊„„②“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更反对“思而不学”。因为“学而不思”只是无所得,而“思而不学”还有危险。③孔子主张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应是怎样的?——学思结合。

第7则

“三人行”一定“有我师” 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将“善者”当正面的老师,将“不善者”当反面教员。

朱熹注此句:“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论语集注》)

这一则和前文哪一则内容相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五.归纳

复习

《论语》是一部什么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

用一句话概括:孔子是什么时代的人?是哪国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春秋时代鲁国人。

读准下列字音: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解释加点的词:吾日三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

指出本文的通假字,并说明通什么字。

这一课出了哪些成语?——不亦乐乎、温故知新、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岁寒知松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白对译(略)

背诵默写指导:学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背诵。背过,才能化为身内之物,说话、作文才能信手拈来,挥洒自如。这一课的作业,最中要的是背诵和默写。要求:①正确。不能有一个读错、写错的字。默写时不能有一个写错的标点。②背得流利,不能磕磕绊绊。③光背过还不行,还要理解、会用。(组织背诵、默写比赛:个人赛、小组赛、男女生赛、接力赛„„)

其中理解性、应用性背诵默写是:①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一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曾子每天“三省吾身”,他“省”什么?——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同学们中的优点和缺点,你怎样对待?(用孔子原话回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④孔子认为当老师必须有什么能力?——“温故而知新”的能力。⑤港台明星苏有朋、任贤齐的名字出自何处?——分别出自《论语》下列两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六,“主人”天地

以上你只是当客人——完成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下面请你当“主人”——向老师和同学们提出问题,大家自由讨论。(略)

七,课外活动

网上拜访孔子:

①“中国孔子”网站;②孔子博物院;③论语;④孔子箴言名句;

欣赏视频:中央电视台“千秋史话”节目“孔子”。(本人有该节目光盘)

探究性学习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

老师提出的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对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你的见解是什么?可能不可能没什么联系?

充分讨论后揭示答案:这是孔子治学修身的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

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进一步提高;

第三境界,是做一个“人不知而不愠”的 “君子”。

该文章转自[初高中语文123资源网]:http://

第五篇:论语八佾文言文翻译范文

导语:《论语·八佾》是儒家典籍《论语》的第三篇。《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论语八佾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下载论语八则课堂教案,《论语八则》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八则课堂教案,《论语八则》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节选)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节选) 执教:广州外国语学校熊芳芳 学生:成都市温江中学初一(9)班 生(齐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班级:九(1)班执教:温文化 一、课前激趣,融洽师生关系 师:上课之间,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各自的身份。你们的身份是什么?生齐答:学生。 师: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

    论语教案

    《孝为根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背诵《论语》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1 一、活动目的以《论语》为代表的国学文化博大精深,学习贵在持之以恒,需要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领全体师生去诵读、去欣赏、去感悟,积极主动地......

    论语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教师版)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结合本......

    论语教案

    10《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

    论语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生能够理解字词的意思,通晓全文; 3、 由文入理,联系生活,明白其中的事理。 教学重点:文中说、知等重点字词的......

    《论语》教案

    《十则》建模课教学设计 一 导入(3-6分) 《论语》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政治,历史,思想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学校也能隐约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