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3.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寒号鸟反思
《13.寒号鸟》教学反思
我所上的课时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寒号鸟》的第二课时,这是由一篇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改编成的童话,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白,结构相似。尤其是寒号鸟和喜鹊的对话,反应各自的性格和想法,读起来富有节奏,生动有趣。故事还蕴含深刻的道理: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
本篇课文我采用了紧扣课文重点词语,抓住关键词,着重体会角色之间的鲜明对比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我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感悟,通过一系列的“读、悟、议、赏、”来学习这篇课文。并在课堂上不断地渗透给学生学习方法——在文中做批注,抓关键词,来理解句子,体会感情。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孩子也存在着像寒号鸟一样懒惰、得过且过的坏习惯,所以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把课本的知识延伸到生活实际,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自然而然突破教学难点。
在听了李主任的点评后我深深地反思,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仍然应该以识字、记字为主,并做到随文识字,随文写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不要让识记字词和课文分割开来。
在对朗读的指导上要到位,注意停顿,注意分层次地读,在倾听习惯方面我们班还需要加强指导。二年级的年龄特点没有突出,趣味性不够强。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第二篇:部编二年级语文《寒号鸟》说课稿
寒号鸟说课稿
今天我所说可得内容为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3课《寒号鸟》第二课时内容。本文讲了喜鹊和寒号鸟是邻居,在冬天里,喜鹊勤劳能住在温暖的窝里,而寒号鸟懒惰,不听劝告,最后冻死在寒冷的夜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勤劳,而懒惰不会有好的结果。
对于本科的教学目标,我根据以上内容和本班学生的阅读能力确定为: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多种形式读以及观察图河课件来理解课文。
3、体会寒号鸟得过且过的最后下场,懂得懒惰不会有好的结果。本课的重点、难点,我确定为:知道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而寒号鸟却冻死了,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根据本科的教学内容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寒号鸟河喜鹊头饰,住处简笔画等。
在教学过程上,我这样设计:
(一)谈话导入,回忆课文
根据一年级课文《树和喜鹊》引出新邻居寒号鸟,并介绍寒号鸟是鼠类的一种,因为怕冷日夜不停地号叫而称寒号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我的范读引出学生的思考:喜鹊和寒号鸟分别住哪?为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简笔画画出出处:山脚下的牙缝中住着寒号鸟,对面大杨树上住着喜鹊。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描写季节的句子。(冬天快要到了,冬天说到就到,寒冬腊月,大雪纷飞)。
2、通过对词语:躺在、打哆嗦、伸伸懒腰、得过且过这些词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3、4、5、分角色读喜鹊和寒号鸟的两次对话。
体会寒号鸟回答喜鹊态度,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从喜鹊的两次劝告与寒号鸟的态度来感知懒惰不会有好的结果。
(四)小结课文,总结填空
在《寒号鸟》这首歌中出示两组填空:喜鹊————,能住在————的窝里。
寒号鸟———,————在————的夜里。与教学目标相呼应,体会懂得的道理。
(五)拓展练笔,新编故事
在《劳动最光荣》这首欢快的儿歌中思考:寒号鸟怎么做不会死,新编故事,对课文理解更深一步。
五、在学法和教法上,我是按抓重点词的方法理解全文,又按图片观察法来体会寒号鸟的处境,通过角色扮演和朗读法来体会文中感情。以上是我对《寒号鸟》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谢谢大家!
第三篇:二年级语文上册寒号鸟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上册寒号鸟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上册寒号鸟教学反思1
寒号鸟这是一篇民间故事,教学的要求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评判故事的角色,从寒号鸟可悲的下场懂得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是不行的,应该像喜鹊那样看得远,着眼于未来,从现在做起。第二点就是按照顺序去理清课文层次,能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编续写课文,改编故事。最后就是教师培养儿童自学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分角色朗读课文。
我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分别安排了六个教学步骤:描述带入情境,自学课文,交流检查自学,读讲课文,创造性地复述(新编,续编)补充课文和小结。我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小学生的复述和造句表达能力。
首先我引导学生描述带入情境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引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了课题,很好地让学生注意了“号”这个多音词。接着我是要学生去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我当时要求学生进行两次阅读课文,第一次是解决生字词,整体感知,同学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都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说出了不同的感受的,得出了不同的道理。第二次阅读是我引导学生有表情朗读喜鹊两次劝告寒号鸟的语句,目的是让他们弄清时间的顺序是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最后教师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我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学生的语句训练。
二年级语文上册寒号鸟教学反思2
《寒号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它讲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从课题入手,图片、故事导入
正式上课以前,在与学生问候以后,出示寒号鸟的挂图或图片,然后讲了一个关于寒号鸟的小故事。首先让学生们先从感官上初步认识寒号鸟,然后再从听觉上感受寒号鸟为什么要哀号,在导入课题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想要知道寒号鸟名字的由来,以及它为什么如此叫。这样,就巧妙的从同学们的求知欲望迁移到对课文内容的探索上,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识字教学
我在上新课以前都要求学生自己回家做字卡,在做字卡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有一个识字的过程。到第二天上课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字卡互相检测。我再去检查、纠正就比较容易。而有些词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表演,理解如“打哆嗦,冒汗”。又如“寒号鸟,崖缝,当作”中多音字的读音,特别出示词语,范读,为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
三、写字教学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本节课需要掌握的8个生字,首先让学生观摩每个生字。小组讨论每个生字的结构。然后说一说哪几个生字比较难写,教师进行了范写指导,学生描红。然后找出简单的生字,让小组间合作学习,接着上台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讲。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巩固了本课学习的生字。但这一环节中我疏忽了对学生所写的字进行展示点评,以致于学生对自己所写的字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另外,不能把生字放到课下解决,这个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不现实,识字任务一定要放到课堂上解决。
我认为在以后教学中我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评价语言不能含糊不清,语速要慢,做到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我认为对于低段学生很重要。其次,本节课的评价机制落实的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注意。
2、在备课中要反复分析教材,抓准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和自己更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
3、在教学碰到难点,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循善诱,把更多的说话时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年级语文上册寒号鸟教学反思3
通过精读课文《寒号鸟》+《网里的鸟》(一篇课文和一篇课外文章)的学习,学生对多文本阅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阅读兴趣得以开发,阅读能力得以提高。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我对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下面阐述一下我对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感想。
多文本阅读教学让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改变和提高。多文本阅读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寒号鸟》+《网里的鸟》先讲课文《寒号鸟》让学生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和体会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故事讲述的道理。课堂上以反复读来强调感悟寒号鸟的懒惰和喜鹊的勤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道理。在阅读学习《网里的鸟》时则提出要求。
(1)读好人物对话。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讲述的道理。
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后交流汇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故事的道理:做事情团结一心才能胜利,如果每个人都想的是自己的利益,那么什么事也做不成。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孩子学会以读来感悟文中道理的方法,学以致用带学一篇课外文章《网里的鸟》,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强调学生应该类比阅读、扩展阅读和兴趣阅……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多文本阅读,认识了许多新的字词,提高了阅读的语感语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话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忘记布置课后作业了——让孩子课下搜集有关明理的小故事,明天带到学校进行组内交流和班级交流。
2、个别基础差的孩子一节两篇课文学起来有些吃力,阅读速度赶不上,还需要多锻炼。
3、学生对多文本阅读教学中的活动环节不熟练,小组配合不太默契、班级内展示时语言表达不完整。
总之,我会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把多文本阅读贯穿始终,逐步完善我的教学方法,提高我的教学质量,尽我毕生之力丰富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品格。
二年级语文上册寒号鸟教学反思4
《寒号鸟》讲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结果。喜鹊天天辛勤劳作,冬天来临之前早早做好了窝,最后安逸地度过了寒冷的冬天,而寒号鸟却过一天算一天,最终耐不住冰冻严寒,最后冻死在崖缝里。这个故事说明了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故事告诉我们幸福的生活要靠也必须靠劳动来创造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我先通过描述带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引入了课文的时候,利用课题,让学生注意了“号”这个多音词。然后让学生去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要求学生进行两次有层次的阅读课文:首先是解决生字词,整体感知。同学们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得出了不同的道理。此后,精读课文内容,朗读喜鹊两次劝告寒号鸟的语句,比较分析喜鹊和寒号鸟的不同做法和不同态度,以及最终决定的不同的结果。还要让学生弄清时间的顺序——就是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成功之处
我认为在本节课中,我的以下做法是比较成功的:
1、授课过程中,我按抓重点词的方法理解全文,又按图片观察法来体会寒号鸟的处境,通过角色扮演和朗读法来体会文中感情,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2、我以描述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情境,借用古诗《明日歌》帮学生更好地理解寒号鸟的遭遇及处境,进一步启发了孩子们。
3、课堂上,我紧紧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在课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4、我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读来感受寒号鸟的'下场,进一步理解故事寓意。
三、不足之处
1、整节课,课堂评价语有些单调,没有使用能激励学生的高效的评价方式。
2、课上碰到难点,有些急于求成,没有做到循循善诱,把更多的说话时间留给学生,把课堂放手给学生,没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应该结合课文,深入地去对比喜鹊和寒号鸟的不同处世态度,不同的做法,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的对与错,这样或许更能深入人心!
四、改进措施
我认为在以后教学中我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评价语言不能含糊不清,语速要慢,做到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我认为对于低段学生很重要,可以通过评价语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2、在备课中要反复分析教材,抓准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和自己更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更加流畅。
3、在教学碰到难点时,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循善诱,把更多的说话时间留给学生,敢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年级语文上册寒号鸟教学反思5
就是这样一只叫鸟不是鸟的小动物带来了一篇经典的文章,就是这样一篇经典的文章里藏着许多语文密码……这就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一则民间故事《寒号鸟》。本文通过运用对比手法的描写,叙述了寒号鸟和喜鹊对待垒巢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的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一、把握课标,降低难度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但是在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在备课前我就多次翻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以学生的认知基础来设计适合低年级学生接受的教学。经过多次尝试并和组内老师探讨,最终我把这节课的教学放到以表演法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感悟理解。
二、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任何有兴趣的事情都有好奇心,因此我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看图片再提出疑问:咦,这明明是一只鼠类的动物,名字里怎么有一个鸟字呢?就这样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好奇心。通过图片引导学生知道寒号鸟竟然不是鸟,他因身上长有能像鸟儿一样滑翔的膜,又因为他特别怕冷,一到冬天就冻得整夜整夜的号叫,所以人们给它取名寒号鸟,其实他的真名叫鼯鼠,是哺乳类动物。就这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引出课题。
三、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课堂应该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课堂,更应该是学生自由展示的课堂。为了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而寒号鸟却冻死了”这一贯穿全文的问题,我首先让孩子们在文中找出天气变化的句子,利用课件播放初冬,寒冬以及深冬不同风声,让学生感受天气的变化,为下文做好铺垫。其次抓住文中喜鹊和寒号鸟的两次对话为学生“搭台”,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喜鹊的两次劝告和寒号鸟的不以为然,并为学生准备了两个动物头饰,这样学生在“舞台”上很快就就进入了角色,边读,表演,越演越入境,越演越入情。孩子们在读中感悟着,在读中理解着。
虽然这是一节校本教研课,但是在通过组内老师们的共同探讨,说课,试课,磨课中,让我在语文教学中成长了许多,也坚定了语文教学的方向。语文教学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我们长期不断的学习,积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魅力无穷。
二年级语文上册寒号鸟教学反思6
优点之处:
1。以描述带入情境的,因为面对着是二年级的学生,我就以一个生动的引入课文,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引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了课题,很好地让学生注意了“号”这个多音词。
2。学生去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我当时要求学生进行两次阅读课文,第一次是解决生字词,在这里我顺便联想了新旧词语,让小学生注意字的写法。还有实现了我的目的,整体感知,同学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都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说出了不同的感受的,得出了不同的道理。
不足之处:
没有很好的整合评价
1。评价不同的学生,有点赶。我要学生找出描写季节转变的句子,目的是让他们弄清时间的顺序是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很自然地让学生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且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对比特点。不过,这里后来我觉得可以合并为一次阅读好了,这样第一次阅读,就达到了整体感知,清扫字词,理清脉络。显得简洁点。
整改措施:在第二次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对比阅读,通过喜鹊和寒号鸟的对比,明白了勤劳的重要性,不能学习寒号鸟得过且过的行为。
二年级语文上册寒号鸟教学反思7
对本节课的反思我想先从回顾和反思自己的设计思路说起。上一节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课?还是上一节中规中矩的课?这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疑惑,最终我选择了折中。尤其是因为课时所限,想要完整地呈现完整的设计,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实现,在一个课时的呈现中就势必有很重要的取舍。
选这篇课文的初衷,是因为这篇文章是我们80后的经典回忆,寒号鸟的“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至今朗朗上口。它的体裁又属于民间故事,我喜欢有历史感和文化内涵的教材,再一次被选入部编版教材,或许也是有它这方面的原因。文化符号是我解读文本的一个视角。
这篇课文另外一个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给我们留下了比较刻板生硬的道德说教,在强调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今天,或许我们可以有新的思维角度。我很喜欢李欧.李奥尼的经典绘本《田鼠阿佛》,这是一个与《寒号鸟》背景相似,角度却完全相反的故事。从心底来说,我更喜欢《田鼠阿佛》的故事和视角,更具审美性。我不断去比较民间相传的故事《寒号鸟》和艺术家创作的故事《田鼠阿佛》。
然而,我的思维和情感也在不断转换,我想起民间故事的特点,松居直在《我的图画书论》中所阐述的传说故事中的劝善惩恶,这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黑白分明的视角。对于劝善惩恶和明显的善恶之分,我的思维是有一个发展和回归的视角的。从一开始的被动接受,到中间的质疑和知性思考,再到最后用朴实的眼光去看看待劝善惩恶,去理解古代的劳动人民如何借助民间传说或故事来传达这一朴实的观念。没有一些最朴实和本真的信念,人就无法生存下去,这是一个底线。那同样的,要勤劳,眼光长远,不能得过且过的道理也是如此。不劳动,眼光短浅就会有很悲惨的结局。有历史感的民间故事被一代代人口口相传,这个道理更显示出朴实的光彩来。现代社会对一些价值观的判断趋于暧昧,现在的孩子们大部分都生活在优渥的环境下,有父母为他们规划的一切,他们更容易沉迷在当下的享受中,而缺乏长远的眼光。因此,在强调立德树人的今天,这篇课文出现在新教材中又增添这样一层含义。因此,我又想到从民间故事这一视角来解读文本。
细读这篇课文,又发现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简练,有韵律和节奏感,三三对,四四对,五五对。尤其是喜鹊和寒号鸟的对话,以及寒号鸟的叫声。在结构上采用反复的手法,在反复中又有所推进。其中第一自然段是经典的的讲故事模式,很类似“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顶针的格式讲下去,让低年级的孩子孩子们有一种稳定的期待感,进而产生浓浓的兴趣。
节奏与韵律适合低年级,因此我决定以此着手。在第一课时中,我是通过老师讲故事来实现故事的整体感知。这是一个民间故事,孩子们要听才会有感觉,就像过去的老人或长辈坐在火炉前或者大树下,给身边的孩子讲述一个个民间故事。在听中触发孩子的语言敏感。在孩子接触课文前,我给孩子们声色并茂地讲,接着请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第一感觉,这个故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的孩子说故事的主人公,寒号鸟太懒惰,还不听劝告;有的孩子说寒号鸟不好好做窝所以冻死了,这是对民间故事道理的一个初步感知;有的孩子说很喜欢“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这句话,这是关注到了这句话的语言特点,节奏、韵律、叠词的朗朗上口;还有的学生说对结局寒号鸟冻死了印象很深,不喜欢这个结局,想让寒号鸟改变那样就不用死了。这是对悲剧这种审美的一种遗憾,也是对故事结局的一种解构。孩子们的这些第一感受就是这篇课文的阅读起点。因此我想要从中抓一些点来展开第二课时的教学。接着我让孩子们结合课文插图再来朗读一遍故事,孩子们普遍出现困惑的表情,并提出疑问:寒号鸟不是一只鸟吗?书上为什么画了一只松鼠?于是第一课时我要完成的首要任务是给孩子们介绍寒号鸟的身份。在寒号鸟到底是鸟还是鼯鼠上,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寒号鸟的故事由来,包括古人给动物命名的传统,后来改编成的童话戏剧、童话音乐剧,以及动画片中寒号鸟的形象,部编教材又是如何把寒号鸟的身份定义成复齿鼯鼠。这些对于当年学过《寒号鸟》并一直以为寒号鸟是鸟的我们这一代来说,很有意义。而对于直接接触新课文的这一代孩子们来说,这个疑惑比较好解除。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也没有必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深究,因此我选择了比较简单的介绍和解释。
在第二课时我的教学中,我从民间故事的主人公、道理、语言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由于时间限制,除了开头的字词句、故事梗概复习和最后的写字教学,中间并没有太多时间展开充分的设计,因此如何取舍就成了关键。首先要抓住本课的语文要素,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其实本课要围绕这个点,还可以延伸出相同意思的递进化表达,如两次对话有相同有递进,两次叫声相同中又有递进,但是我没有在这点上进行深挖,对二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说未免太深。因此,我主要着手在两次对话的语言特点以及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上。为什么还要设计两次对话的语言特点,甚至包括寒号鸟的`经典叫声的韵律?我觉得这些都是民间故事在一代代讲述中所形成的最适合给孩子们讲述的语言,是深深贴合孩子们兴趣的语言,背后的朴实道理也是通过这样朗朗上口的语言来传达的,因此这一点不应忽略。而且节奏也是低年龄孩子的一个审美要素,提升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初步审美能力,这一点不正合适吗?在体会主人公形象上,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道理上主要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的行为和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并在板书中体现出来。道理是让孩子们在进一步细读故事后联系生活来体会并表达出来。最后的课外拓展既是满足部分孩子对于结局的重新解读,也是引导孩子在阅读中受到不同的思维启发和审美感受。没有在课堂上进行故事的创编,我想这是对民间故事的尊重,也是对经典文本的一种尊重,经典文本是有它独特的审美和价值的。因此我把换一种视角放在了课外,让孩子们在拓展阅读中自由体会和选择,尊重孩子的阅读感受。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如在教学节奏上把握不够灵活,可以在本节课的语文要素上多花一些时间,如,把写冷、热等的不同表达方式读一读,在读中感受表达效果。也可以多探索同样是写风,文章都有哪些写法。在了解“得过且过”这个词语的含义时,联系上文寒号鸟的行为,并对其进行评价,进而理解这个词。但是这个环节进行得比较仓促,应该引导孩子联系上文对寒号鸟进行充分评价,从而真正弄懂什么是“得过且过”。课堂的承载量比较大,很多地方都想要设计,有些臃肿。要做到一课一得,而不是一课多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磨课,不断在实践中改进。
二年级语文上册寒号鸟教学反思8
《寒号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它讲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课文虽篇幅较长,但条理清晰,通过喜鹊两次劝说、寒号鸟两次哀号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并将故事发展用三次时间的变化串联起来,将故事放在了三个不同的背景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及课标要求,进行了教学设计和教学,现反思如下:
一、主要优点
(一)关注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中的第一个就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对于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最终要的目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和运用,运用多种方式将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渗透到课堂中。第一自然段量词的积累,看图说话的练习,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课文中词语的理解,方法多样。表演理解“东寻西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一早”、看动画理解“衔来”、联系上下文理解“劝告”、拆字理解“哀号”等。每个词语的理解都和有感情朗读指导相结合,通过读来加深学生的理解。理解后的运用也很重要,在理解了冻得像冰窖后,拓展练习热得像什么、快得像什么等;在学习了得过且过后,创设说话情景,让学生劝说寒号鸟;在理解了“一早”“东寻西找”“衔来”等词语后,让学生体会喜鹊形象。教学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二)关注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感悟故事
教学中我抓住低年级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教学中创设故事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故事的发展中。首先开课用为喜鹊赢得做窝的材料引出词语、句子、课文内容的复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用枯草作奖励,为第二环节学生扮演喜鹊找枯草做铺垫,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词语“东寻西找”“衔来”兴趣盎然。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喜鹊和寒号鸟窝的方位、几阵秋风树叶落尽的场景、北风呼呼的刮着和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场景,精美的场景转换和恰当的音效使用,为学生听故事、学讲故事营造了氛围,也让课堂在场景的转换中节奏感更强。在重点环节两次劝说的教学中,更是通过多层次朗读指导,鼓励孩子分角色朗诵课文、表演课文中人物对话。学生戴上头饰、加上动作分角色朗读,加深了对文中人物性格的了解和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的感悟。
(三)关注助学系统——用好教材资源
教材中的插图、课后题、小泡泡都是很好的助学系统,编者通过助学系统将自己的编写意图渗透给我们。教学中我用好助学系统,分别在开课读句子环节和课中完成课后语言多样性练习。用课后题“为什么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这一问题统领全课教学,在带领学生探究原因的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另外,就是文中插图的运用有一定的创造性,在课文插图的基础上丰富了图片内容,加入动态图,让插图活了起来。
二、不足之处
1、课堂容量太大,时间紧张,写字环节处理不够细致,没有留学生写的时间。
2、课堂气氛调动不充分。
三、改进意见:
1、在备课中要反复分析教材,深入浅出,抓重点,缩减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和自己更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
2、在教学碰到难点,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循善诱,把更多的说话时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年级语文上册寒号鸟教学反思9
《寒号鸟》一文是一篇运用对比手法写的民间故事。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
在本课中,我着重锻炼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在学生朗读之前,我都会出示一些要求,如:请认真倾听她的朗读,并给出你的评价,给她打上分数,最高分为5分。这样学生既充分展示了自己,赏析了他人。像一学生在听了别人的朗读后,他大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觉得读得还不是很好,有点拖调;另一学生点评道:她没有读出寒号鸟厌烦的心情。从同学积极点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学生们也在此处找到了快乐。又如一生提出:老师,我觉得加上动作、表情会更好。
同学们静心欣赏着同伴精彩的朗读,并在心底里给他们打分。待学生读完后,在评选出得分最高的同学,称她为“朗读小能手”。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当故事角色,创造性地表演、欣赏、评价。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读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习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发展。
二年级语文上册寒号鸟教学反思10
寒号鸟是一篇含有警示意义的寓言故事,事情发展过程清晰,讲述了寒号鸟只顾玩耍睡觉而不听喜鹊劝告,最终因为懒惰被冻死在寒冬里的故事。故事中喜鹊和寒号鸟的两种做事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形象生动地揭示了“现在懒惰,将来难过”这一道理。生动有趣的故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喜鹊与寒号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现在懒惰,将来难过”这一主题思想。
本课教学时我是以描述带入情境的,因为面对着是二年级的学生,我就以一个生动的引入课文,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引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了课题,很好地让学生注意了“号”这个多音词。接着我是要学生去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我当时要求学生进行两次阅读课文,第一次是解决生字词,在这里我顺便联想了新旧词语,让小学生注意字的写法。还有实现了我的目的,整体感知,同学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都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说出了不同的感受的,得出了不同的道理,不过我感觉到自己在这里没有很好地去评价不同的学生,有点赶。
第二次阅读我是要学生找出描写季节转变的句子,目的是让他们弄清时间的顺序是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很自然地让学生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且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对比特点。不过,这里后来我觉得可以合并为一次阅读好了,这样第一次阅读,就达到了整体感知,清扫字词,理清脉络。显得简洁点。
在读课文时,我先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课文。以读促悟,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比较喜鹊与寒号鸟的不同之处。如此入情入境,富有情趣的朗读,使文中描绘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在通过对人物形象的了解以及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感悟“现在懒惰,将来难过”的含义,并从中有所启发,从而自我勉励。
第四篇:部编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反思
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本课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就围绕着这两务主线展开了。思路清楚,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轻松明白,兴趣盎然。2.《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本,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中角色(云、雨、雹子、雪)读有关的句子,把自己当做那个角色,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课文,融入课文。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时,我抓住了“落、打、飘”三个动词来感受它们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加动作表演出来。同时又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文章用词的准确。然后渗透到感情朗读上。我又请男生读雹子的句子,女生读雪的句子,体会雹子的力度,雪的轻盈。
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再通过读、说、演等各种形式,充分理解课文。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导读,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欣赏„„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融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
二、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撑,当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了水变成汽的过程后,我又通过课件演示,把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加强了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他们懂得了课文写的“我在池子里睡觉,在„„跳舞、唱歌、开大会。”中“睡觉”是水安静的样子;“散步、奔跑”是水在流动;“跳舞、唱歌”是海水在翻滚及它发出的声音。“开大会”是指水很多,百川入海嘛。
三、学有所得,感悟提升。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受到了环保知识的教育,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回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最后,在课程结束之际,我又布置了一个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画一画水的变化,并注上说明文字。是学生的课堂所学得以延伸。当然课堂也有不足之处,个别同学还没有完全融入课文的学习之中,可能是积极性调动还不够。在教学水的不同形态是还可以渗透一些写作技巧。总之,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3.《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默读、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为了帮助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借助多媒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自读思考:这首诗一共介绍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还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闭上眼睛想一想,闻一闻,听一听,试试在读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什么?接下来再用不同的形式展现:让学生知道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靠动物传播种子;豌豆靠太阳晒豆荚的方式传播种子„„让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利用录像,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豌豆蹦跳着离开妈妈,也就是靠弹力传播种子。
最后小结:大自然中的植物各种各样,千姿百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希望你做细心的孩子,做有心人,你就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发现更有趣的事物和现象,得到更多的乐趣。识字一《场景歌》课后反思 现象一:
在识记生字这一环节上,大部分学生只是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是太高。分析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认字的积极性,同时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还需努力。
对策:应重视识字教学的生活化和情景化。教师平时多注重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在情景中识字。
现象二:做“小诗人”这一环节,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合作学习,有点流于形式。分析对合作学习理解不够深透,忽视了部分学生没能进行充分的个体学习与自我感悟。
对策合作学习要落到实处,在合作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做给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识字二《树之歌》课后反思
我是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教学本课时,我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识字三《拍手歌》一课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边吟边唱边玩,让他们在玩儿中学,在学中玩儿,既达到了识字的效果,又让学生没有学习负担,收获颇丰。识字四《田家四季歌》课后反思 本儿歌朗读要有节奏感,对农民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进行了描写,以简练的笔墨画了四幅田园四季的风景画,重点是在介绍农事,带着赞美的感情歌唱了种田人的辛勤劳动。这首时序歌既可使小朋友们获得有关一年四季农作物生长和农事活动的知识,又能使他们在情绪感染中受到农业劳动美的熏陶。4.《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教学这一课时,我设计让学生读书提出问题,再沿着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学生先默读课文,问:“你有什么总是吗?”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然后老师梳理学生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教法,循着学生的问题安排教学思路,逐个解答学生的问题。5.《玲玲的画》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得意(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6.《一封信》教学反思:
这个是拓展练习写一封信后的反思,在批改孩子们写的一封信时,我发现孩子们有太多细腻的情感藏在心里。我没有限定孩子们习作的收信人,他们有的写给爸爸妈妈,有的写给爷爷奶奶,有的写给老师、同学、朋友、弟弟妹妹„„大部分同学都能按照正确的格式书写这封信,只有个别孩子在格式上出错。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的错别字少了很多。从这里,我有了一点思考:也许孩子们乐于表达的真情实感才能让他们更加用心。习作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让我感动。这也让我有所感悟:学习生活中,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也可以利用书信的方式进行沟通,因为有的孩子说不出的话却可以很好地用文字表达出来,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孩子,亲近孩子。
7.《妈妈睡了》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中落实的较满意的地方有:
1、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不会有很大问题,但感悟和情感的升华却显得难了些,也更重要了些。要通过文字向学生传递文本中作者情感的流露,那理解、感悟词汇即是本课重中之重的教学目标了。由此,我重点在“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一段有目标、有层次的培养学生读、悟的语文学习能力,通过句式的对比评价对“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等词句进行交流,从文中提炼语言,知道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好在哪。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明确积累目标,对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训练做了指导, 学生受益颇深。
2、句、段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进入中年级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平时的语言阅读教学就不可疏忽,由此,在谈“睡梦中的妈妈好慈祥”时,“慈祥”一词对于学生理解来说是一个难点。处理这个问题,我用了读文想象,展开生活联想的方法。使得学生进一步学习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8.《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接着再通过用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文中的图,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收集到的有关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的资料,最后让他们用一些词来形容黄河。通过观察插图,交流相关资料,展开想象,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词语,如有的学生会用“滔滔、滚滚、壮观、有气势“等简单的词来形容黄河,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在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望庐山瀑布》反思:古诗学生比较难理解,于是我就借助多媒体进行《望庐山瀑布》的教学。上完课后,感想颇多:
1、材料的充分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提前一周开始通过各种方法收集资料。瀑布图片网上很多,但是能准确切题、合乎心意的却甚少。从关键字“望庐山瀑布”到“瀑布”,从自己认真查找资料到求助朋友,所有能寻求帮助的途径都用上了。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浏览的图片就有几百张。最后才在这几百张中选取了8张。视频资料也是如此。庐山瀑布的视频有很多,但是我要求的视频资料是——既要表现出庐山瀑布的气势恢宏,又要有能震撼人心的瀑布声。寻找资料的过程无疑是艰辛的,但艰辛过后的收获却让我感觉一次比一次甜蜜,一次比一次兴奋。
2、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对于所有课来说,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关键。刚开始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急于求成。在试讲时我利用多媒体上的课,几位听课老师给我提了很多宝贵意见,再就是在理解诗意上引导的还不够透彻,我发现自己不应该让教学来体现多媒体的功用,而应该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所以我在教学的重心不应该在多媒体上,而应该在教学的有效性上。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又调整和修改了自己的教学设计。9.《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使媒体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处。如在品读“猴子观海”这块奇石时,有的学生虽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知道了“云海”不是真的海,而是“猴子”站在陡峭的山峰上看到的云雾,但“翻滚的云海”到底是一幅怎样令人心醉的画面呢?学生很难体会的到,这时,若单靠我的讲解,无论讲得多么精彩,学生也很难体会、理解,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我适时地发挥多媒体特有的功能,及时地播放了“翻滚云海”的动态画面,学生看着如此美妙的“云海”,都纷纷发表自己对“云海”的独特见解。有的说“云海”真是波涛汹涌,有的说“云海”波涛滚滚,还有的说“云海”真是人间仙境,怪不得猴子在这么高的山崖一动不动,它是看得着迷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注重对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还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10.《日月潭》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引导过多”等问题,在让孩子主动认知方面还没有真正放开。教学时,我只是注重自己对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感悟,没有关注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提高,大胆“放手”,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强加给学生,没有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理解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解。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学习能力没有提高,只是“学会”而没有“会学”。教学技能非一日之功,得靠平时的修炼,一如既往的去做,才会日提升。因此在以后教学中,我应多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的文章,虚心求教,多听听别人怎么上课,多反思自己的每一次教学行为。11.《葡萄沟》教学反思:
在整堂课中,我始终充满激情,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全篇课文:
(1)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去葡萄沟里看看,整体感知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
(2)通过老师的感情范读带学生入情入境,去葡萄沟里细细地看个够。
(3)再让学生在细看的基础上谈谈对葡萄沟印象最深刻的地方。(4)接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进行感情朗读,在葡萄园里真切感受对葡萄的喜爱之情,并再创情境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体会到葡萄沟的物美情更美。
(5)最后,对葡萄干这一段比较枯燥的文字,我创设了一个学生较感兴趣的学习活动:老师的一个朋友要在葡萄沟办一座葡萄干加工厂,请学生来介绍葡萄干的制作方法。通过合作、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了解到葡萄干的制作方法。(6)在课文快结束时,再一次带学生入境:观看录象,通过感官刺激,再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说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使学生的情感受到升华:“因为这儿的水果多;因为这儿的葡萄美;因为这儿的葡萄干色鲜味美,更因为这儿的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所以我们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从而解决了本课学习的重点。整节课,学在不知不觉中在葡萄沟里走了一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自然流露出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12.《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语文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还在于他的教学育人作用。所以在课文教学的最后环节,需要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意识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于接受新事物,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让学生自愿选择作在外面飞翔的小鸟。怎样达到这个效果呢?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环节,用多媒体课件,配上动听的音乐,展示小鸟见过的缤纷世界:飞过广阔的海洋,飞过无边的沙漠,飞过茂密的森林,飞过灿烂的田野,飞过清澈的小溪,也没有看到天的边,而这时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抬头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时小鸟的广博见识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闻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顺理成章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缤纷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乏味。这样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学中有所收获。可以这样说本课的教学突破点是重点词汇,而最终目的是理解寓意。我从无边无际,大话,笑,着手进入对文本的分析。进入文本后,我的教学重点是从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中,分析二者的特点,实现本文寓意的理解。13.《寒号鸟》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我是以描述带入情境的,因为面对着是二年级的学生,我就以一个生动的引入课文,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引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了课题,很好地让学生注意了“号”这个多音词。接着我是要学生去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我当时要求学生进行两次阅读课文,第一次是解决生字词,在这里我顺便联想了新旧词语,让小学生注意字的写法。还有实现了我的目的,整体感知,同学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都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说出了不同的感受的,得出了不同的道理,不过我感觉到自己在这里没有很好地去评价不同的学生,有点赶。第二次阅读我是要学生找出描写季节转变的句子,目的是让他们弄清时间的顺序是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很自然地让学生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且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对比特点。不过,这里后来我觉得可以合并为一次阅读好了,这样第一次阅读,就达到了整日感知,清扫字词,理清脉络。显得简洁点。1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俄文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 到最后, 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部编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当然,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中,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这样不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 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15.《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大禹,认真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动人的故事,既而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这一环节学生在各
抒己见的同时,也就统揽了全文,理解了大禹这一英雄形象。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然后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以此来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体会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装着百姓的崇高精神。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16.《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同时表现出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写出了战士们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可是”承接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路程长路难走的困难,是说虽然种种困难,但是战士们都争着去挑。“争”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感人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课文最后三句提到“扁担”,与题目呼应,既点明了课题,又深化了内涵。由于孩子对朱德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感悟文章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区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重点,“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可以主要抓住了想象练习,让大家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连夜又赶做一根扁担?”在想象中他们对朱德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了周总理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景,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在学习课文第四段“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这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周总理把水泼向谁?向他(她)祝福什么?傣族人民把水泼向谁?向他祝福什么?学生说后表演读,气氛很活跃。从这里,学生真正感受到周总理的可亲可敬,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情,充分感受到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敬爱。
18.《敕勒歌》教学反思:
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首先,多层次朗读,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朗读全文,背诵全文,识记注释,读为主线,多形式。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则理解、感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学生是用“两只眼睛”读书,这样,才能不断地读出恍然大悟。所以,对于这样的文章要多朗读。
此外,目标简明,扎实有效。首先主题明确: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北方草原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风光,抒发了敕勒族人对养育他的的水土、对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其次,描绘景物,动静结合。诗中写平川、大山、天空、都是总体的静态勾画,末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草原景物的动态描绘,展现了辽阔大草原生机勃勃的景象。风在“吹”,草在“低”,牛羊在悠闲地吃草。另外,我在上课时讲到侧面描写。此诗写草、风、牛羊,都是写人的侧面,其实人是多么的幸福与知足,快乐与恬静。毕竟,安居乐业是人们的普遍愿望。《夜宿山寺》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来一个背古诗比赛。一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给学生一个导向,鼓励他们平时多积累古诗。接下来,理解诗题“夜宿山寺”,借着机会,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先理解单个的字词,再把意思连起来。
在理解整首诗的意思的时候,我就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试着去理解其中的诗句,这首诗浅显易懂,除了几个学生对“危楼”的“危”理解出现问题,其余的都没有什么障碍。在讲到“高百尺”的时候,我趁机告诉学生李白其他的诗中也有这样的大胆夸张的写法,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等。
在诵读时,我的教学步骤是:师范读——学生闭眼听——发挥想象——自由说——感悟朗读。只有这样如剥笋般层层深入,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有感情。19.《雾在哪里》课后反思:
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因此,我在设计时全文围绕雾“淘气”“藏”来设计。抓住雾“淘气”,雾把什么“藏”了起来等问题,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我设计了三次填空,三次填空看起来内容相同,其实所填的内容是不同的,每一个内容都紧扣教材。(淘气的雾把了起来。于是,藏。)学生通过填空发现原来雾每把一样东西藏起,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他们会边填空,边想象,这样通过填空,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另外,在生字教学上,因为“藏”是重点,它贯穿全文,教学时我作了重点指导。其他的生字我都采用了随文识字,通过学生的发现来说识记方法。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最后在总结时让学生边看板书,边用对比的形式进行总结。最后让学生明白了雾中、雾后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景象。
当然,本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容量大,对关键的词语理解不深,对写字的指导不到位,有蜻蜓点水之意。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写字指导仍是关键,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重视。20.《雪孩子》教学反思:
按照要求进行了预习,我预设学生可能说不清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但没想到,在读了两遍课文之后,有的学生就能讲清楚: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变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课文却读得很不流利,这说明学生的表达能力要强于朗读能力,原因就是在读明白故事情节之后,就懒得再读了。
为了再次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学文时采用情景导入的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大雪覆盖山川、房屋、田野的情境。学生观察后回答:看到什么景物?(天上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地面上、房屋上、树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兔妈妈在堆什么?(堆雪孩子)这么漂亮的雪孩子你喜欢吗?(喜欢)不仅你们喜欢,小白兔也很喜欢,快去看看雪孩子跟小白兔是怎么玩耍的吧!然后引导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在读中感悟雪孩子舍己救人的品质。课文结尾“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从“很美很美”一词中体会到什么?有的学生说:这朵白云很漂亮。“对,这种美是外在的。”学生从我的评价中马上反应过来:“这里的很美很美是说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心灵美。”这是我没想到的,没想到在我的点拨下学生能说出心灵美这个词语,我想这与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是分不开的。
21.《狐假虎威》教学反思:
我引导学生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只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要记住老师应起指导作用。22.《狐狸分奶酪》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有较深的哲理,兄弟之间本该相互谦让,两个人都想占便宜,结果却让别人钻了空子,便宜了狡猾之人。对成员内部来讲,要团结,不计较,如果过于贪心,很可能到最后得不偿失。学生要明白这些有难度,一般停留在狡猾等层面,分析熊兄弟也是必要的。我推荐学生阅读“狐狸”群文阅读选文,包括教材后面的狐狸养鸡系列,因为群文能打开学生人文教育的眼界,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24.《狐狸养鸡一》教学反思:
体会狐狸的矛盾心理是不容易的,世间万物都有善良的一面,就算是坏人,也有善良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要学习本课文特别是写狐狸的心理活动,写得十分生动,例如小鸡们在狐狸的身上睡觉等细节写得很具体。要求学生角色扮演,如小鸡,狐狸,老鼠等,感受狐狸在特别的环境中如何逐步转向善的一面。23.《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
紧紧抓住“情”字,设置感人的情境,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
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我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多次设置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
本课是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老师在教学一开始就通过精美的板画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更巧妙的是,老师让学生戴上自己做的头饰,来扮演这童话王国里的一个人物,使学生真正深入到课文中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音乐的运用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课文一至六自然段写了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是情绪欢快的部分,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进行感情朗读,使学生充分理解友谊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七至九自然段写了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是情绪忧郁的部分,欢快音乐戛然而止,代之以悠伤的乐曲,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在这种氛围中指导朗读理解课文,一切都水到渠成。
老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有丰富充分的情感体验,理解了友谊的重要,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了一定的感受。24.《风娃娃》是新课程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课文中的风娃娃是怎样的呢?欣赏一下课文的插图,你就会看到风娃娃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胖乎乎的脸、圆溜溜的大眼睛,仔细读课文觉得风娃娃其实就在孩子们的中间。他既可爱有时又有些可气。
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自渎课文,找出课文中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很快找出风娃娃做的事情有:吹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吹小树等。让学生整体的了解课文。接着又问:其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事情呢?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学生。
接着又请学生读课文,提出你在阅读时,哪些地方你不懂?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断断续续、纤夫、船帆是什么意思。”等问题。有些问题其他同学知道的,我就请其他同学来解答,有些比较难的,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问题,就由我来讲解。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说明他在阅读时动了一翻脑筋,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寻找答案,但还是不明白。就好象让孩子摘桃子,没摘到,就差跳起来这一步。教师在这时助学生一臂之力,学生主动地听讲,记忆就非常深刻
学习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还应和生活相联系。风娃娃还做了哪些事,你知道吗?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来说说看。学生踊跃发言。风娃娃会给干活干得很累出汗的人们擦汗,带来凉爽;风娃娃会关窗,有时把玻璃也打碎;大风有时会把房子吹倒等。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感情是细腻的,他们说出了风的许多好处和坏处。其实风娃娃一心想做好事,为什么会做坏事呢?我们小朋友中间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呢?其实也有,你好心帮别人,人家不领情。不但不感谢你,反而埋怨你。你能举举其中的例子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班的柴罗燕同学帮助别人,把小班的一位小朋友抱到单杠上后,只顾自己玩,由另外的一位同学去抱,结果不小心,小班的小朋友从单杠上摔下来,把额头摔破了,缝了两针。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明白其实你有时候也像风娃娃好心办了坏事,启发学生做事是不能一厢情愿,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全面地考虑问题,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认真动脑,少做傻事,快快长大。
第五篇:部编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反思
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本课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就围绕着这两务主线展开了。思路清楚,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轻松明白,兴趣盎然。
2.《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本,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中角色(云、雨、雹子、雪)
读有关的句子,把自己当做那个角色,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课文,融入课文。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时,我抓住了“落、打、飘”三个动词来感受它们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加动作表演出来。同时又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文章用词的准确。然后渗透到感情朗读上。我又请男生读雹子的句子,女生读雪的句子,体会雹子的力度,雪的轻盈。
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再通过读、说、演等各种形式,充分理解课文。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导读,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欣赏„„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融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
二、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撑,当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了水变成汽的过程后,我又通过课件演示,把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加强了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他们懂得了课文写的“我在池子里睡觉,在„„跳舞、唱歌、开大会。”中“睡觉”是水安静的样子;
“散步、奔跑”是水在流动;
“跳舞、唱歌”是海水在翻滚及它发出的声音。“开大会”是指水很多,百川入海嘛。
三、学有所得,感悟提升。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受到了环保知识的教育,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回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最后,在课程结束之际,我又布置了一个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画一画水的变化,并注上说明文字。是学生的课堂所学得以延伸。
当然课堂也有不足之处,个别同学还没有完全融入课文的学习之中,可能是积极性调动还不够。在教学水的不同形态是还可以渗透一些写作技巧。
总之,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3.《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默读、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为了帮助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借助多媒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自读思考:这首诗一共介绍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还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闭上眼睛想一想,闻一闻,听一听,试试在读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什么?接下来再用不同的形式展现:让学生知道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靠动物传播种子;豌豆靠太阳晒豆荚的方式传播种子„„让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利用录像,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豌豆蹦跳着离开妈妈,也就是靠弹力传播种子。
最后小结:大自然中的植物各种各样,千姿百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希望你做细心的孩子,做有心人,你就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发现更有趣的事物和现象,得到更多的乐趣。
识字一《场景歌》课后反思
现象一:
在识记生字这一环节上,大部分学生只是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是太高。
分析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认字的积极性,同时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还需努力。
对策:应重视识字教学的生活化和情景化。教师平时多注重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在情景中识字。
现象二:做“小诗人”这一环节,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合作学习,有点流于形式。
分析对合作学习理解不够深透,忽视了部分学生没能进行充分的个体学习与自我感悟。
对策合作学习要落到实处,在合作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做给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识字二《树之歌》课后反思
我是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教学本课时,我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识字三《拍手歌》一课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边吟边唱边玩,让他们在玩儿中学,在学中玩儿,既达到了识字的效果,又让学生没有学习负担,收获颇丰。
识字四《田家四季歌》课后反思
本儿歌朗读要有节奏感,对农民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进行了描写,以简练的笔墨画了四幅田园四季的风景画,重点是在介绍农事,带着赞美的感情歌唱了种田人的辛勤劳动。这首时序歌既可使小朋友们获得有关一年四季农作物生长和农事活动的知识,又能使他们在情绪感染中受到农业劳动美的熏陶。
4.《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教学这一课时,我设计让学生读书提出问题,再沿着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学生先默读课文,问:“你有什么总是吗?”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然后老师梳理学生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教法,循着学生的问题安排教学思路,逐个解答学生的问题。
5.《玲玲的画》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得意(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6.《一封信》教学反思:
这个是拓展练习写一封信后的反思,在批改孩子们写的一封信时,我发现孩子们有太多细腻的情感藏在心里。我没有限定孩子们习作的收信人,他们有的写给爸爸妈妈,有的写给爷爷奶奶,有的写给老师、同学、朋友、弟弟妹妹„„大部分同学都能按照正确的格式书写这封信,只有个别孩子在格式上出错。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的错别字少了很多。从这里,我有了一点思考:也许孩子们乐于表达的真情实感才能让他们更加用心。习作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让我感动。这也让我有所感悟:学习生活中,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也可以利用书信的方式进行沟通,因为有的孩子说不出的话却可以很好地用文字表达出来,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孩子,亲近孩子。
7.《妈妈睡了》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中落实的较满意的地方有:1、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不会有很大问题,但感悟和情感的升华却显得难了些,也更重要了些。
要通过文字向学生传递文本中作者情感的流露,那理解、感悟词汇即是本课重中之重的教学目标了。由此,我重点在“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一段有目标、有层次的培养学生读、悟的语文学习能力,通过句式的对比评价对“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等词句进行交流,从文中提炼语言,知道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好在哪。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明确积累目标,对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训练做了指导,学生受益颇深。2、句、段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进入中年级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平时的语言阅读教学就不可疏忽,由此,在谈“睡梦中的妈妈好慈祥”时,“慈祥”一词对于学生理解来说是一个难点。处理这个问题,我用了读文想象,展开生活联想的方法。使得学生进一步学习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8.《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接着再通过用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文中的图,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收集到的有关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的资料,最后让他们用一些词来形容黄河。通过观察插图,交流相关资料,展开想象,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词语,如有的学生会用“滔滔、滚滚、壮观、有气势“等简单的词来形容黄河,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在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望庐山瀑布》反思:古诗学生比较难理解,于是我就借助多媒体进行《望庐山瀑布》的教学。上完课后,感想颇多:1、材料的充分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提前一周开始通过各种方法收集资料。瀑布图片网上很多,但是能准确切题、合乎心意的却甚少。从关键字“望庐山瀑布”到“瀑布”,从自己认真查找资料到求助朋友,所有能寻求帮助的途径都用上了。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浏览的图片就有几百张。最后才在这几百张中选取了8张。视频资料也是如此。庐山瀑布的视频有很多,但是我要求的视频资料是——既要表现出庐山瀑布的气势恢宏,又要有能震撼人心的瀑布声。寻找资料的过程无疑是艰辛的,但艰辛过后的收获却让我感觉一次比一次甜蜜,一次比一次兴奋。2、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对于所有课来说,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关键。刚开始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急于求成。在试讲时我利用多媒体上的课,几位听课老师给我提了很多宝贵意见,再就是在理解诗意上引导的还不够透彻,我发现自己不应该让教学来体现多媒体的功用,而应该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所以我在教学的重心不应该在多媒体上,而应该在教学的有效性上。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又调整和修改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9.《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使媒体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处。如在品读“猴子观海”这块奇石时,有的学生虽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知道了“云海”不是真的海,而是“猴子”站在陡峭的山峰上看到的云雾,但“翻滚的云海”到底是一幅怎样令人心醉的画面呢?学生很难体会的到,这时,若单靠我的讲解,无论讲得多么精彩,学生也很难体会、理解,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我适时地发挥多媒体特有的功能,及时地播放了“翻滚云海”的动态画面,学生看着如此美妙的“云海”,都纷纷发表自己对“云海”的独特见解。有的说“云海”真是波涛汹涌,有的说“云海”波涛滚滚,还有的说“云海”真是人间仙境,怪不得猴子在这么高的山崖一动不动,它是看得着迷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注重对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还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
10.《日月潭》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引导过多”等问题,在让孩子主动认知方面还没有真正放开。教学时,我只是注重自己对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感悟,没有关注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提高,大胆“放手”,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强加给学生,没有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理解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解。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学习能力没有提高,只是“学会”而没有“会学”。教学技能非一日之功,得靠平时的修炼,一如既往的去做,才会日提升。因此在以后教学中,我应多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的文章,虚心求教,多听听别人怎么上课,多反思自己的每一次教学行为。
11.《葡萄沟》教学反思:
在整堂课中,我始终充满激情,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全篇课文:
(1)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去葡萄沟里看看,整体感知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
(2)通过老师的感情范读带学生入情入境,去葡萄沟里细细地看个够。
(3)再让学生在细看的基础上谈谈对葡萄沟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4)接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进行感情朗读,在葡萄园里真切感受对葡萄的喜爱之情,并再创情境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体会到葡萄沟的物美情更美。
(5)最后,对葡萄干这一段比较枯燥的文字,我创设了一个学生较感兴趣的学习活动:老师的一个朋友要在葡萄沟办一座葡萄干加工厂,请学生来介绍葡萄干的制作方法。通过合作、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了解到葡萄干的制作方法。
(6)在课文快结束时,再一次带学生入境:观看录象,通过感官刺激,再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说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使学生的情感受到升华:“因为这儿的水果多;因为这儿的葡萄美;因为这儿的葡萄干色鲜味美,更因为这儿的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所以我们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从而解决了本课学习的重点。整节课,学在不知不觉中在葡萄沟里走了一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自然流露出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
12.《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语文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还在于他的教学育人作用。所以在课文教学的最后环节,需要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意识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于接受新事物,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让学生自愿选择作在外面飞翔的小鸟。怎样达到这个效果呢?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环节,用多媒体课件,配上动听的音乐,展示小鸟见过的缤纷世界:飞过广阔的海洋,飞过无边的沙漠,飞过茂密的森林,飞过灿烂的田野,飞过清澈的小溪,也没有看到天的边,而这时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抬头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时小鸟的广博见识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闻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顺理成章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缤纷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乏味。这样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学中有所收获。
可以这样说本课的教学突破点是重点词汇,而最终目的是理解寓意。我从无边无际,大话,笑,着手进入对文本的分析。进入文本后,我的教学重点是从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中,分析二者的特点,实现本文寓意的理解。
13.《寒号鸟》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我是以描述带入情境的,因为面对着是二年级的学生,我就以一个生动的引入课文,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引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了课题,很好地让学生注意了“号”这个多音词。接着我是要学生去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我当时要求学生进行两次阅读课文,第一次是解决生字词,在这里我顺便联想了新旧词语,让小学生注意字的写法。还有实现了我的目的,整体感知,同学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都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说出了不同的感受的,得出了不同的道理,不过我感觉到自己在这里没有很好地去评价不同的学生,有点赶。
第二次阅读我是要学生找出描写季节转变的句子,目的是让他们弄清时间的顺序是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很自然地让学生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且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对比特点。不过,这里后来我觉得可以合并为一次阅读好了,这样第一次阅读,就达到了整日感知,清扫字词,理清脉络。显得简洁点。
1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俄文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部编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当然,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中,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这样不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15.《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大禹,认真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动人的故事,既而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这一环节学生在各
抒己见的同时,也就统揽了全文,理解了大禹这一英雄形象。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然后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以此来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体会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装着百姓的崇高精神。
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16.《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同时表现出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写出了战士们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可是”承接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路程长路难走的困难,是说虽然种种困难,但是战士们都争着去挑。“争”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
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感人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课文最后三句提到“扁担”,与题目呼应,既点明了课题,又深化了内涵。
由于孩子对朱德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感悟文章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区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重点,“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可以主要抓住了想象练习,让大家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连夜又赶做一根扁担?”在想象中他们对朱德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
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了周总理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景,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在学习课文第四段“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这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周总理把水泼向谁?向他(她)祝福什么?傣族人民把水泼向谁?向他祝福什么?学生说后表演读,气氛很活跃。从这里,学生真正感受到周总理的可亲可敬,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情,充分感受到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敬爱。
18.《敕勒歌》教学反思:
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首先,多层次朗读,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朗读全文,背诵全文,识记注释,读为主线,多形式。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则理解、感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学生是用“两只眼睛”读书,这样,才能不断地读出恍然大悟。所以,对于这样的文章要多朗读。
此外,目标简明,扎实有效。首先主题明确: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北方草原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风光,抒发了敕勒族人对养育他的的水土、对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其次,描绘景物,动静结合。诗中写平川、大山、天空、都是总体的静态勾画,末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草原景物的动态描绘,展现了辽阔大草原生机勃勃的景象。风在“吹”,草在“低”,牛羊在悠闲地吃草。另外,我在上课时讲到侧面描写。此诗写草、风、牛羊,都是写人的侧面,其实人是多么的幸福与知足,快乐与恬静。毕竟,安居乐业是人们的普遍愿望。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来一个背古诗比赛。一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给学生一个导向,鼓励他们平时多积累古诗。接下来,理解诗题“夜宿山寺”,借着机会,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先理解单个的字词,再把意思连起来。
在理解整首诗的意思的时候,我就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试着去理解其中的诗句,这首诗浅显易懂,除了几个学生对“危楼”的“危”理解出现问题,其余的都没有什么障碍。在讲到“高百尺”的时候,我趁机告诉学生李白其他的诗中也有这样的大胆夸张的写法,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等。
在诵读时,我的教学步骤是:师范读——学生闭眼听——发挥想象——自由说——感悟朗读。只有这样如剥笋般层层深入,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有感情。
19.《雾在哪里》课后反思:
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因此,我在设计时全文围绕雾“淘气”“藏”来设计。抓住雾“淘气”,雾把什么“藏”了起来等问题,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我设计了三次填空,三次填空看起来内容相同,其实所填的内容是不同的,每一个内容都紧扣教材。(淘气的雾把了起来。于是,藏。)学生通过填空发现原来雾每把一样东西藏起,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他们会边填空,边想象,这样通过填空,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另外,在生字教学上,因为“藏”是重点,它贯穿全文,教学时我作了重点指导。其他的生字我都采用了随文识字,通过学生的发现来说识记方法。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最后在总结时让学生边看板书,边用对比的形式进行总结。最后让学生明白了雾中、雾后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景象。
当然,本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容量大,对关键的词语理解不深,对写字的指导不到位,有蜻蜓点水之意。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写字指导仍是关键,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重视。
20.《雪孩子》教学反思:
按照要求进行了预习,我预设学生可能说不清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但没想到,在读了两遍课文之后,有的学生就能讲清楚: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变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课文却读得很不流利,这说明学生的表达能力要强于朗读能力,原因就是在读明白故事情节之后,就懒得再读了。
为了再次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学文时采用情景导入的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大雪覆盖山川、房屋、田野的情境。学生观察后回答:看到什么景物?(天上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地面上、房屋上、树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兔妈妈在堆什么?(堆雪孩子)这么漂亮的雪孩子你喜欢吗?(喜欢)不仅你们喜欢,小白兔也很喜欢,快去看看雪孩子跟小白兔是怎么玩耍的吧!然后引导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在读中感悟雪孩子舍己救人的品质。课文结尾“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从“很美很美”一词中体会到什么?有的学生说:这朵白云很漂亮。“对,这种美是外在的。”学生从我的评价中马上反应过来:“这里的很美很美是说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心灵美。”这是我没想到的,没想到在我的点拨下学生能说出心灵美这个词语,我想这与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是分不开的。
21.《狐假虎威》教学反思:
我引导学生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只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要记住老师应起指导作用。
22.《狐狸分奶酪》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有较深的哲理,兄弟之间本该相互谦让,两个人都想占便宜,结果却让别人钻了空子,便宜了狡猾之人。对成员内部来讲,要团结,不计较,如果过于贪心,很可能到最后得不偿失。学生要明白这些有难度,一般停留在狡猾等层面,分析熊兄弟也是必要的。我推荐学生阅读“狐狸”群文阅读选文,包括教材后面的狐狸养鸡系列,因为群文能打开学生人文教育的眼界,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24.《狐狸养鸡一》教学反思:
体会狐狸的矛盾心理是不容易的,世间万物都有善良的一面,就算是坏人,也有善良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要学习本课文特别是写狐狸的心理活动,写得十分生动,例如小鸡们在狐狸的身上睡觉等细节写得很具体。要求学生角色扮演,如小鸡,狐狸,老鼠等,感受狐狸在特别的环境中如何逐步转向善的一面。
23.《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
紧紧抓住“情”字,设置感人的情境,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
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我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多次设置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
本课是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老师在教学一开始就通过精美的板画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更巧妙的是,老师让学生戴上自己做的头饰,来扮演这童话王国里的一个人物,使学生真正深入到课文中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音乐的运用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课文一至六自然段写了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是情绪欢快的部分,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进行感情朗读,使学生充分理解友谊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七至九自然段写了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是情绪忧郁的部分,欢快音乐戛然而止,代之以悠伤的乐曲,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在这种氛围中指导朗读理解课文,一切都水到渠成。
老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有丰富充分的情感体验,理解了友谊的重要,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了一定的感受。
24.《风娃娃》是新课程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课文中的风娃娃是怎样的呢?欣赏一下课文的插图,你就会看到风娃娃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胖乎乎的脸、圆溜溜的大眼睛,仔细读课文觉得风娃娃其实就在孩子们的中间。他既可爱有时又有些可气。
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自渎课文,找出课文中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很快找出风娃娃做的事情有:吹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吹小树等。让学生整体的了解课文。接着又问:其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事情呢?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学生。
接着又请学生读课文,提出你在阅读时,哪些地方你不懂?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断断续续、纤夫、船帆是什么意思。”等问题。有些问题其他同学知道的,我就请其他同学来解答,有些比较难的,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问题,就由我来讲解。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说明他在阅读时动了一翻脑筋,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寻找答案,但还是不明白。就好象让孩子摘桃子,没摘到,就差跳起来这一步。教师在这时助学生一臂之力,学生主动地听讲,记忆就非常深刻
学习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还应和生活相联系。风娃娃还做了哪些事,你知道吗?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来说说看。学生踊跃发言。风娃娃会给干活干得很累出汗的人们擦汗,带来凉爽;风娃娃会关窗,有时把玻璃也打碎;大风有时会把房子吹倒等。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感情是细腻的,他们说出了风的许多好处和坏处。其实风娃娃一心想做好事,为什么会做坏事呢?我们小朋友中间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呢?其实也有,你好心帮别人,人家不领情。不但不感谢你,反而埋怨你。你能举举其中的例子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班的柴罗燕同学帮助别人,把小班的一位小朋友抱到单杠上后,只顾自己玩,由另外的一位同学去抱,结果不小心,小班的小朋友从单杠上摔下来,把额头摔破了,缝了两针。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明白其实你有时候也像风娃娃好心办了坏事,启发学生做事是不能一厢情愿,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全面地考虑问题,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认真动脑,少做傻事,快快长大。